2019卷
【行政區(qū)劃】 內蒙古自治區(qū)位于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qū)。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qū)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市。轄9個地級市、3個盟(合計12個地級行政區(qū)劃單位),23個市轄區(qū)、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合計103個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貌 全區(qū)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qū),大部分地區(qū)海拔1000米以上。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還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氣候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主要氣候特征是年平均氣溫偏高或接近常年;降水量偏多或接近常年。1月,全區(qū)18個國家級氣象站出現極端低溫事件;春季共出現11次較大范圍的沙塵天氣過程;夏初東部地區(qū)及巴彥淖爾市降水偏少,給農牧業(yè)生產造成了損失,進入7月全區(qū)大部地區(qū)出現有效降水,旱情得到緩解,部分地區(qū)遭受不同程度暴雨洪澇災害侵襲,但赤峰市大部地區(qū)仍持續(xù)干旱;入秋后大部地區(qū)降水偏多,對農牧業(yè)生產有利。9月上旬,呼倫貝爾市農區(qū)出現初霜凍,損失較重。綜合評價2018年度氣候年景為正常。
氣溫 2018年,全區(qū)平均氣溫在-3.6(圖里河)~10.1℃(拐子湖) 之間。與歷史同期平均值相比,除東部大部地區(qū)及錫林郭勒盟東部、烏蘭察布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大部、鄂爾多斯市大部、阿拉善盟等地接近常年外,其余地區(qū)均偏高1~1.6℃。
2018年全區(qū)平均氣溫為5.8℃,比歷史同期平均值偏高0.7℃,比上年同期低0.4℃,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6高(圖1)。
圖1 1961—2018年內蒙古歷年平均氣溫
降水 2018年全區(qū)總降水量在64.1(拐子湖)~765.8毫米(阿榮旗)之間。與歷史同期平均值相比,除東部大部地區(qū)及錫林郭勒盟中部、烏蘭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南部、阿拉善盟中部等地接近常年外,其余地區(qū)均偏多25%至2.1倍(額濟納旗),其中阿拉善盟西部偏多1倍以上。
2018年,全區(qū)平均降水量378.0毫米,較歷史同期平均值偏多59.4毫米,比上年同期多96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5多(圖2)。
圖2 1961—2018年內蒙古歷年年降水量
極端氣候事件 2018年,全區(qū)共95站日出現極端氣候事件,較上年少30站日。
2018年,全區(qū)共有11站出現極端高溫事件,比上年少59站日,8月3日赤峰市巴林左旗日最高氣溫達到歷史極值。全區(qū)共19站、30站日出現極端低溫事件,比上年多30站日。
2018年,全區(qū)有9站出現極端降雪事件,較上年少25站日,其中兩站超過歷史極值。全區(qū)出現極端降雨事件45站日,較上年多24站日,其中阿拉善盟烏斯太等8站日降雨量超過歷史極值。
沙塵天氣 2018年春季,全區(qū)出現11次大范圍的沙塵天氣過程,比去年同期多7次。3月14—15日,自治區(qū)出現今年首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較歷年同期(2000—2014年)平均日期偏晚27天,較去年首發(fā)時間提前32天。11次沙塵天氣過程中以4月4—6日過程強度較強、影響較大,影響區(qū)域為西部大部地區(qū)及包頭市北部、錫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西部等地。沙塵天氣過程對民航、公路運輸、設施農業(yè)等造成一定影響,同時使空氣質量下降,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
【自然資源】
野生動植物 內蒙古自治區(qū)分布有各類野生高等植物2781種,植被組成主要有喬木、灌木、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類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積最廣。按類別分,種子植物2208種,蕨類植物62種,苔蘚類植物511種。全區(qū)野生脊椎動物眾多,總計712種。主要有圓口綱1種、魚綱100種、哺乳綱138種、鳥綱436種、爬行綱28種、兩棲綱9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16種,一級保護動物26種,二級保護動物90種。全區(qū)有中國和日本兩國政府保護候鳥及棲息環(huán)境協定中規(guī)定的保護候鳥128種,有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政府保護候鳥及棲息環(huán)境協定中規(guī)定的保護候鳥45種,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物種脊椎動物99種。
水資源 內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條,主要河流有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和西遼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星羅棋布,較大的湖泊有295個,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達賚湖、達里諾爾和烏梁素海。內蒙古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億立方米,占總量的74.5%;地下水139.3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25.5%。
濕地資源 8公頃以上湖泊、沼澤、人工濕地以及寬度10米以上、長度5公里以上河流總面積601萬公頃,占國土面積5.08%,面積居全國第三位。初步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體系。納入保護體系的濕地面積148萬公頃,占全區(qū)濕地總面積的24.6%。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和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span lang="EN-US">
森林資源 內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是中國森林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qū)之一。從東到西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qū)和11片次生林區(qū)(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寶格達山、迪彥廟、罕山、克什克騰、茅荊壩、大青山、蠻漢山、烏拉山、賀蘭山、額濟納次生林區(qū)),以及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qū)。據2013年全區(qū)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區(qū)林地面積0.44億公頃,森林面積0.25億公頃,均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覆蓋率21.03%;人工造林保存面積648.8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4.84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45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5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qū)和大興安嶺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區(qū),人工林遍布全區(qū)各地。全區(qū)喬灌樹種豐富,有楊樹、柳樹、榆樹、樟子松、油松、落葉松、白樺、櫟類等喬木和錦雞兒、白刺、山杏、檸條、沙柳、梭梭、楊柴、沙棘等灌木。(全區(qū)森林資源清查工作每五年開展一次)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根據2014年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jiān)測結果,全區(qū)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為9.14億畝和6.12億畝(全區(qū)荒漠化和沙化監(jiān)測工作每五年開展一次)。
濕地資源 除海洋以外,有河流、湖泊、沼澤、人工濕地4大類19種類型,濕地面積601.06萬畝,占全國濕地面積的11.25%,居全國第三位。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為主的保護體系,保護濕地面積171.53萬公頃,濕地保護率28.5%。
造林綠化 “十二五”期間,全區(qū)累計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415萬畝,約占全國任務的1/9。完成重點區(qū)域綠化615萬畝,打造各級各類精品工程380多個。初步統(tǒng)計,2018年全區(qū)完成營造林面積85.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1.4萬公頃,飛播造林6.1萬公頃,封山育林10.8萬公頃,完成中、幼林撫育(作業(yè))面積27.7萬公頃。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5.2萬公頃,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造林面積5.1萬公頃,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積8.4萬公頃,完成“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積10.6萬公頃。年末全區(qū)森林面積261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1%。
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qū)是中國發(fā)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qū)。2018年,全區(qū)生產煤炭9.26億噸、同比增加7415萬噸,增長8.7%。從地區(qū)分布看,東部地區(qū)生產原煤2.66億噸、同比增長8.5%,西部地區(qū)生產原煤6.6億噸、同比增長8.8%,其中鄂爾多斯市6.11億噸、同比增長6.7%。從企業(yè)類型看,地方企業(yè)生產原煤4.74億噸、同比增長11.8%,區(qū)外國企生產原煤4536萬噸、同比增長12.3%,黨中央所屬煤炭企業(yè)生產原煤4.02億噸、同比增長5.1%,其中神華集團在我區(qū)煤礦生產原煤2.1億噸、同比增長5.1%。
2018年,全區(qū)進口煤炭3479萬噸、增長6.5%,占全國煤炭進口總量(2.8億噸)的12.3%。其中,策克口岸進口1406萬噸,甘其毛道口岸進口1711萬噸。
2018年,全區(qū)銷售煤炭9.5億噸、同比增長4.4%。其中,銷往區(qū)外5.4億噸、同比增長10.2%;區(qū)內銷售4.1億噸、同比下降2.4%。2018年,全區(qū)煤炭開采和洗選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6%,占全區(qū)工業(yè)增加值的29.8%。
環(huán)境保護 2018年,完成營造林面積85.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1.4萬公頃,飛播造林6.1萬公頃,封山育林10.8萬公頃,完成中、幼林撫育(作業(yè))面積27.7萬公頃。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5.2萬公頃,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造林面積5.1萬公頃,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積8.4萬公頃,完成“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積10.6萬公頃。年末全區(qū)森林面積261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1%。
2018年,全區(qū)確定的自然保護區(qū)18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9個,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區(qū)60個。自然保護區(qū)面積1267.1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面積426.2萬公頃。
農業(yè)資源 2018年,全區(qū)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82.4萬公頃,比上年下降2.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79.0萬公頃,增長0.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03.4萬公頃,下降8.9%。糧食總產量3553.3萬噸,比上年增長9.2%;油料產量201.5萬噸,下降16.3%;甜菜產量515.9萬噸,增長49.8%;蔬菜產量1006.5萬噸,下降9.4%;水果(含果用瓜)產量225.5萬噸,下降15.8%。
畜牧業(yè)資源 2018年,全區(qū)肉類總產量267.2萬噸,比上年增長0.8%。其中,豬肉產量71.8萬噸,下降2.3%;牛肉產量61.4萬噸,增長3.3%;羊肉產量106.3萬噸,增長2.1%;禽肉產量19.7萬噸,下降2.0%。禽蛋產量55.2萬噸,增長3.7%。牛奶產量565.6萬噸,增長2.3%。年末牲畜存欄數7277.9萬頭(只),比上年下降2.2%。其中,生豬存欄497.3萬頭,下降1.6%;牛存欄616.2萬頭,下降6.1%;羊存欄6001.9萬只,下降1.8%。
2018年,全區(qū)農牧業(yè)機械總動力3663.7萬千瓦,比上年同口徑增長5.2%;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
2018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和牲畜存欄數及增長速度
旅游資源 2018年,全區(qū)接待旅游者13044.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0%;實現旅游總收入40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國內游客12856.1萬人次,增長12.2%;國內旅游收入3924.0億元,增長16.8%。接待入境旅游者188.1萬人次,增長1.8%;入境旅游創(chuàng)匯12.7億美元,增長2.1%。
【人口狀況】 內蒙古自治區(qū)由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55個民族組成。2018年,全區(qū)常住人口2534.0萬人,比上年增加5.4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1589.1萬人,鄉(xiāng)村人口944.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62.7%,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男性人口1306.2萬人,女性人口1227.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1.1萬人,出生率為8.35‰;死亡人口15.1萬人,死亡率為5.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0‰。
【科教狀況】 2018年,全區(qū)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12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160項,應用技術成果540項,軟科學成果12項。全年專利申請16426件,授權專利9625件。年內,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數6277個,合同成交金額236.0億元,增長45.0%。其中,區(qū)內成交技術金額13.1億元,向區(qū)外輸出技術成交金額6.8億元,吸納區(qū)外技術成果投入金額216.2億元。2018年,全區(qū)共有57個有產品質量檢驗證書的機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8個。
2018年,全區(qū)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10個,在校研究生2.1萬人,增長5.4%,其中,少數民族在校研究生6095人,少數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5357人。年末全區(qū)共有普通高等學校53所,在校學生45.5萬人,增長1.6%,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學生12.2萬人,少數民族在校學生中有蒙古族學生10.6萬人。年末,有普通高中299所,在校學生42.1萬人,下降3.3%,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2.9萬人,少數民族在校學生中有蒙古族學生11.6萬人。年末有初中691所,在校學生63.7萬人,增長2.9%,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8.8萬人,少數民族在校學生中有蒙古族學生16.7萬人。年末,有小學1655所,在校學生134.2萬人,增長1.2%。全區(qū)幼兒園在園幼兒61.7萬人,下降3.6%。全區(qū)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8.46%,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行政區(qū)劃】 內蒙古自治區(qū)位于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qū)。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qū)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呼和浩特市。轄9個地級市、3個盟(合計12個地級行政區(qū)劃單位),23個市轄區(qū)、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合計103個縣級行政區(qū)劃單位)。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貌 全區(qū)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qū),大部分地區(qū)海拔1000米以上。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還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氣候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主要氣候特征是年平均氣溫偏高或接近常年;降水量偏多或接近常年。1月,全區(qū)18個國家級氣象站出現極端低溫事件;春季共出現11次較大范圍的沙塵天氣過程;夏初東部地區(qū)及巴彥淖爾市降水偏少,給農牧業(yè)生產造成了損失,進入7月全區(qū)大部地區(qū)出現有效降水,旱情得到緩解,部分地區(qū)遭受不同程度暴雨洪澇災害侵襲,但赤峰市大部地區(qū)仍持續(xù)干旱;入秋后大部地區(qū)降水偏多,對農牧業(yè)生產有利。9月上旬,呼倫貝爾市農區(qū)出現初霜凍,損失較重。綜合評價2018年度氣候年景為正常。
氣溫 2018年,全區(qū)平均氣溫在-3.6(圖里河)~10.1℃(拐子湖) 之間。與歷史同期平均值相比,除東部大部地區(qū)及錫林郭勒盟東部、烏蘭察布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大部、鄂爾多斯市大部、阿拉善盟等地接近常年外,其余地區(qū)均偏高1~1.6℃。
2018年全區(qū)平均氣溫為5.8℃,比歷史同期平均值偏高0.7℃,比上年同期低0.4℃,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6高(圖1)。
圖1 1961—2018年內蒙古歷年平均氣溫
降水 2018年全區(qū)總降水量在64.1(拐子湖)~765.8毫米(阿榮旗)之間。與歷史同期平均值相比,除東部大部地區(qū)及錫林郭勒盟中部、烏蘭察布市大部、呼和浩特市南部、阿拉善盟中部等地接近常年外,其余地區(qū)均偏多25%至2.1倍(額濟納旗),其中阿拉善盟西部偏多1倍以上。
2018年,全區(qū)平均降水量378.0毫米,較歷史同期平均值偏多59.4毫米,比上年同期多96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5多(圖2)。
圖2 1961—2018年內蒙古歷年年降水量
極端氣候事件 2018年,全區(qū)共95站日出現極端氣候事件,較上年少30站日。
2018年,全區(qū)共有11站出現極端高溫事件,比上年少59站日,8月3日赤峰市巴林左旗日最高氣溫達到歷史極值。全區(qū)共19站、30站日出現極端低溫事件,比上年多30站日。
2018年,全區(qū)有9站出現極端降雪事件,較上年少25站日,其中兩站超過歷史極值。全區(qū)出現極端降雨事件45站日,較上年多24站日,其中阿拉善盟烏斯太等8站日降雨量超過歷史極值。
沙塵天氣 2018年春季,全區(qū)出現11次大范圍的沙塵天氣過程,比去年同期多7次。3月14—15日,自治區(qū)出現今年首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較歷年同期(2000—2014年)平均日期偏晚27天,較去年首發(fā)時間提前32天。11次沙塵天氣過程中以4月4—6日過程強度較強、影響較大,影響區(qū)域為西部大部地區(qū)及包頭市北部、錫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西部等地。沙塵天氣過程對民航、公路運輸、設施農業(yè)等造成一定影響,同時使空氣質量下降,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
【自然資源】
野生動植物 內蒙古自治區(qū)分布有各類野生高等植物2781種,植被組成主要有喬木、灌木、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類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積最廣。按類別分,種子植物2208種,蕨類植物62種,苔蘚類植物511種。全區(qū)野生脊椎動物眾多,總計712種。主要有圓口綱1種、魚綱100種、哺乳綱138種、鳥綱436種、爬行綱28種、兩棲綱9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16種,一級保護動物26種,二級保護動物90種。全區(qū)有中國和日本兩國政府保護候鳥及棲息環(huán)境協定中規(guī)定的保護候鳥128種,有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政府保護候鳥及棲息環(huán)境協定中規(guī)定的保護候鳥45種,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物種脊椎動物99種。
水資源 內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條,主要河流有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和西遼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星羅棋布,較大的湖泊有295個,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達賚湖、達里諾爾和烏梁素海。內蒙古水資源總量為545.9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06.6億立方米,占總量的74.5%;地下水139.35億立方米,占總量的25.5%。
濕地資源 8公頃以上湖泊、沼澤、人工濕地以及寬度10米以上、長度5公里以上河流總面積601萬公頃,占國土面積5.08%,面積居全國第三位。初步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體系。納入保護體系的濕地面積148萬公頃,占全區(qū)濕地總面積的24.6%。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和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森林資源 內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是中國森林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qū)之一。從東到西分布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qū)和11片次生林區(qū)(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寶格達山、迪彥廟、罕山、克什克騰、茅荊壩、大青山、蠻漢山、烏拉山、賀蘭山、額濟納次生林區(qū)),以及長期建設形成的人工林區(qū)。據2013年全區(qū)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區(qū)林地面積0.44億公頃,森林面積0.25億公頃,均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覆蓋率21.03%;人工造林保存面積648.8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4.84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45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5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qū)和大興安嶺南部山地等11片次生林區(qū),人工林遍布全區(qū)各地。全區(qū)喬灌樹種豐富,有楊樹、柳樹、榆樹、樟子松、油松、落葉松、白樺、櫟類等喬木和錦雞兒、白刺、山杏、檸條、沙柳、梭梭、楊柴、沙棘等灌木。(全區(qū)森林資源清查工作每五年開展一次)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 根據2014年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jiān)測結果,全區(qū)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為9.14億畝和6.12億畝(全區(qū)荒漠化和沙化監(jiān)測工作每五年開展一次)。
濕地資源 除海洋以外,有河流、湖泊、沼澤、人工濕地4大類19種類型,濕地面積601.06萬畝,占全國濕地面積的11.25%,居全國第三位。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為主的保護體系,保護濕地面積171.53萬公頃,濕地保護率28.5%。
造林綠化 “十二五”期間,全區(qū)累計完成造林綠化面積5415萬畝,約占全國任務的1/9。完成重點區(qū)域綠化615萬畝,打造各級各類精品工程380多個。初步統(tǒng)計,2018年全區(qū)完成營造林面積85.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1.4萬公頃,飛播造林6.1萬公頃,封山育林10.8萬公頃,完成中、幼林撫育(作業(yè))面積27.7萬公頃。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5.2萬公頃,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造林面積5.1萬公頃,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積8.4萬公頃,完成“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積10.6萬公頃。年末全區(qū)森林面積261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1%。
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qū)是中國發(fā)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qū)。2018年,全區(qū)生產煤炭9.26億噸、同比增加7415萬噸,增長8.7%。從地區(qū)分布看,東部地區(qū)生產原煤2.66億噸、同比增長8.5%,西部地區(qū)生產原煤6.6億噸、同比增長8.8%,其中鄂爾多斯市6.11億噸、同比增長6.7%。從企業(yè)類型看,地方企業(yè)生產原煤4.74億噸、同比增長11.8%,區(qū)外國企生產原煤4536萬噸、同比增長12.3%,黨中央所屬煤炭企業(yè)生產原煤4.02億噸、同比增長5.1%,其中神華集團在我區(qū)煤礦生產原煤2.1億噸、同比增長5.1%。
2018年,全區(qū)進口煤炭3479萬噸、增長6.5%,占全國煤炭進口總量(2.8億噸)的12.3%。其中,策克口岸進口1406萬噸,甘其毛道口岸進口1711萬噸。
2018年,全區(qū)銷售煤炭9.5億噸、同比增長4.4%。其中,銷往區(qū)外5.4億噸、同比增長10.2%;區(qū)內銷售4.1億噸、同比下降2.4%。2018年,全區(qū)煤炭開采和洗選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6%,占全區(qū)工業(yè)增加值的29.8%。
環(huán)境保護 2018年,完成營造林面積85.2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1.4萬公頃,飛播造林6.1萬公頃,封山育林10.8萬公頃,完成中、幼林撫育(作業(yè))面積27.7萬公頃。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5.2萬公頃,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造林面積5.1萬公頃,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積8.4萬公頃,完成“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積10.6萬公頃。年末全區(qū)森林面積261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1%。
2018年,全區(qū)確定的自然保護區(qū)18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9個,自治區(qū)級自然保護區(qū)60個。自然保護區(qū)面積1267.1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面積426.2萬公頃。
農業(yè)資源 2018年,全區(qū)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82.4萬公頃,比上年下降2.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79.0萬公頃,增長0.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03.4萬公頃,下降8.9%。糧食總產量3553.3萬噸,比上年增長9.2%;油料產量201.5萬噸,下降16.3%;甜菜產量515.9萬噸,增長49.8%;蔬菜產量1006.5萬噸,下降9.4%;水果(含果用瓜)產量225.5萬噸,下降15.8%。
畜牧業(yè)資源 2018年,全區(qū)肉類總產量267.2萬噸,比上年增長0.8%。其中,豬肉產量71.8萬噸,下降2.3%;牛肉產量61.4萬噸,增長3.3%;羊肉產量106.3萬噸,增長2.1%;禽肉產量19.7萬噸,下降2.0%。禽蛋產量55.2萬噸,增長3.7%。牛奶產量565.6萬噸,增長2.3%。年末牲畜存欄數7277.9萬頭(只),比上年下降2.2%。其中,生豬存欄497.3萬頭,下降1.6%;牛存欄616.2萬頭,下降6.1%;羊存欄6001.9萬只,下降1.8%。
2018年,全區(qū)農牧業(yè)機械總動力3663.7萬千瓦,比上年同口徑增長5.2%;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
2018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和牲畜存欄數及增長速度
旅游資源 2018年,全區(qū)接待旅游者13044.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0%;實現旅游總收入40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國內游客12856.1萬人次,增長12.2%;國內旅游收入3924.0億元,增長16.8%。接待入境旅游者188.1萬人次,增長1.8%;入境旅游創(chuàng)匯12.7億美元,增長2.1%。
【人口狀況】 內蒙古自治區(qū)由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55個民族組成。2018年,全區(qū)常住人口2534.0萬人,比上年增加5.4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1589.1萬人,鄉(xiāng)村人口944.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zhèn)化率達62.7%,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男性人口1306.2萬人,女性人口1227.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1.1萬人,出生率為8.35‰;死亡人口15.1萬人,死亡率為5.9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40‰。
【科教狀況】 2018年,全區(qū)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12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160項,應用技術成果540項,軟科學成果12項。全年專利申請16426件,授權專利9625件。年內,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數6277個,合同成交金額236.0億元,增長45.0%。其中,區(qū)內成交技術金額13.1億元,向區(qū)外輸出技術成交金額6.8億元,吸納區(qū)外技術成果投入金額216.2億元。2018年,全區(qū)共有57個有產品質量檢驗證書的機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8個。
2018年,全區(qū)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10個,在校研究生2.1萬人,增長5.4%,其中,少數民族在校研究生6095人,少數民族在校研究生中有蒙古族研究生5357人。年末全區(qū)共有普通高等學校53所,在校學生45.5萬人,增長1.6%,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學生12.2萬人,少數民族在校學生中有蒙古族學生10.6萬人。年末,有普通高中299所,在校學生42.1萬人,下降3.3%,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2.9萬人,少數民族在校學生中有蒙古族學生11.6萬人。年末有初中691所,在校學生63.7萬人,增長2.9%,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8.8萬人,少數民族在校學生中有蒙古族學生16.7萬人。年末,有小學1655所,在校學生134.2萬人,增長1.2%。全區(qū)幼兒園在園幼兒61.7萬人,下降3.6%。全區(qū)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8.46%,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