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卷
【領導名錄】
旗委書記: ***
人大常委會主任:色音巴雅爾(蒙古族)
旗 長:王寶湖(蒙古族)
政協(xié)主席:杜 輝
【概述】 1999年,扎魯特旗國內生產總值實現(xiàn)131 212萬元,比上年增長7.51%,財政收入完成6 945萬元,比上年增長12%:城鎮(zhèn)居民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 631元,比上年增長12.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 010元,比上年增長1.3%;牧業(yè)年度家畜存欄138萬頭只,全旗糧食產量25 414萬公斤;年末總人口為297 538人,人口出生率11.07‰。
【退耕還林還草】 1月14日,扎魯特旗決定退耕還林還草,有計劃地把15度以上未經治理的坡耕地全部還林還草,經過5年努力,還林還草要達到50萬畝。是年全旗退耕還林還草13.5萬畝,其中還林5萬畝,還草8.5萬畝。
【幫扶貧困嘎查村】 2月10日,按照自治區(qū)黨委、政府部署,自治區(qū)畜牧廳、人事廳、法院、總工會、呼鐵局、化肥廠、信托投資公司等7個廳局幫扶扎魯特旗7個重災貧困嘎查村,當年投入資金和化肥、種籽、打井配套等共用146萬元,其中無償投資142萬元,貸款4萬元,極大援助了該旗脫貧攻堅工作。
【遼代古墓發(fā)掘】 6月25~9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遼金考古聯(lián)合隊,對扎魯特旗浩特花等三處墓地進行重點發(fā)掘,清理大型墓葬3座,中型墓葬2座,小型墓葬3座,土坑豎穴墓5座,出土遺物數(shù)百件,特別是精美的壁畫和別致的墓葬形制,對研究遼代墓地埋葬習俗和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嚴重干旱】 7月10日~8月20日,持續(xù)干旱高溫天氣,全旗未降一場透雨,降水量僅20毫米,比常年同期少降近130毫米,而且7、8兩月日平均氣溫比常年高1℃,給農業(yè)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全旗180萬畝農作物全部受災,其中絕收20萬畝,重災130萬畝,輕災30萬畝。
【教育體制改革】 是年,實施教育體制改革。全旗小學由原來203所調整為158所,教學點由原來78所調整為123所,初中校由原來39所調整為26所,實現(xiàn)一鄉(xiāng)一中,一次性清退1985年之后的民辦教師1 052人。教師隊伍引入聘任競爭上崗制,教育工作步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對外開放 招商引資】 8月16日,召開旗鄉(xiāng)兩級共1 000余人參加地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動員大會。會議總結1996年以來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時期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工作,并將1999年定為“對外開放項目年”。經過全旗上下共同努力,全年實施內聯(lián)項目72項,引進國內市外資金11 249萬元,引進外資71萬美元。
【美國博力公司援助無電村】 9月2日,美國博力公司資助烏力吉木蘇木雁臺山村安裝一組博力風光互補發(fā)電機,解決了該村用電問題。其中,美方無償投入6萬美元,當?shù)嘏涮?3萬元。
【“扎魯特綠豆”打人日本市場】 9月4日,經通遼市農業(yè)名牌產品評定委員會評審,扎魯特綠豆、扎魯特山杏核、罕山羊絨、紅旗鯽魚等四類農業(yè)產品被評為通遼市首批農業(yè)名牌產品。同年,日本國東榮通商公司先后三次派員到扎魯特旗考察后,確定在該旗建立綠豆生產基地,簽訂訂購合同,當年有120萬公斤“扎魯特綠豆”打入日本市場,通遼市第一次在日本有了自己的綠色品牌。
【旗被評為區(qū)級雙擁模范旗】 9月26~27日,扎魯特旗受自治區(qū)雙擁工作檢查組檢查驗收,被評為區(qū)級雙擁模范旗,這是自1992年以來連續(xù)第四次被自治區(qū)評為區(qū)級雙擁模范旗。
【全國和自治區(qū)人大代表視察】 12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于興隆,全國人大代表、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內蒙古自治區(qū)委主任委員奇英成,自治區(qū)人大代表、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委員馬林,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師大物理系教授、民建內蒙古自治區(qū)委副主任委員平子良等8人組成的全國和自治區(qū)人大代表視察組到扎魯特旗視察。視察組先后深入查布嘎圖蘇木、巴彥芒哈蘇木及重點農牧業(yè)受災戶視察,聽取旗工作匯報,并同旗財政、計委、經委、體改委、勞動人事、民政、扶貧辦等部門的負責同志進行座談。按照視察組要求,旗人大常務委員會向視察組提交了9項事關本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議案。
【招商引資、“扎氏三兄弟”酒新聞發(fā)布會】 12月26日,扎魯特旗在吉林省省長春市南湖賓館舉行隆重的招商引資、“扎氏三兄弟”酒新聞發(fā)布會。原哲里木盟委第一書記霍明光,原哲里木盟委副書記扎布,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扎魯特守備六師師長張體貞將軍和吉林省、長春市社會各界人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扎魯特旗守備六師部分官兵等4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杜瓦薩)
【領導名錄】
旗委書記: ***
人大常委會主任:色音巴雅爾(蒙古族)
旗 長:王寶湖(蒙古族)
政協(xié)主席:杜 輝
【概述】 1999年,扎魯特旗國內生產總值實現(xiàn)131 212萬元,比上年增長7.51%,財政收入完成6 945萬元,比上年增長12%:城鎮(zhèn)居民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 631元,比上年增長12.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 010元,比上年增長1.3%;牧業(yè)年度家畜存欄138萬頭只,全旗糧食產量25 414萬公斤;年末總人口為297 538人,人口出生率11.07‰。
【退耕還林還草】 1月14日,扎魯特旗決定退耕還林還草,有計劃地把15度以上未經治理的坡耕地全部還林還草,經過5年努力,還林還草要達到50萬畝。是年全旗退耕還林還草13.5萬畝,其中還林5萬畝,還草8.5萬畝。
【幫扶貧困嘎查村】 2月10日,按照自治區(qū)黨委、政府部署,自治區(qū)畜牧廳、人事廳、法院、總工會、呼鐵局、化肥廠、信托投資公司等7個廳局幫扶扎魯特旗7個重災貧困嘎查村,當年投入資金和化肥、種籽、打井配套等共用146萬元,其中無償投資142萬元,貸款4萬元,極大援助了該旗脫貧攻堅工作。
【遼代古墓發(fā)掘】 6月25~9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遼金考古聯(lián)合隊,對扎魯特旗浩特花等三處墓地進行重點發(fā)掘,清理大型墓葬3座,中型墓葬2座,小型墓葬3座,土坑豎穴墓5座,出土遺物數(shù)百件,特別是精美的壁畫和別致的墓葬形制,對研究遼代墓地埋葬習俗和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嚴重干旱】 7月10日~8月20日,持續(xù)干旱高溫天氣,全旗未降一場透雨,降水量僅20毫米,比常年同期少降近130毫米,而且7、8兩月日平均氣溫比常年高1℃,給農業(yè)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全旗180萬畝農作物全部受災,其中絕收20萬畝,重災130萬畝,輕災30萬畝。
【教育體制改革】 是年,實施教育體制改革。全旗小學由原來203所調整為158所,教學點由原來78所調整為123所,初中校由原來39所調整為26所,實現(xiàn)一鄉(xiāng)一中,一次性清退1985年之后的民辦教師1 052人。教師隊伍引入聘任競爭上崗制,教育工作步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對外開放 招商引資】 8月16日,召開旗鄉(xiāng)兩級共1 000余人參加地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動員大會。會議總結1996年以來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時期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工作,并將1999年定為“對外開放項目年”。經過全旗上下共同努力,全年實施內聯(lián)項目72項,引進國內市外資金11 249萬元,引進外資71萬美元。
【美國博力公司援助無電村】 9月2日,美國博力公司資助烏力吉木蘇木雁臺山村安裝一組博力風光互補發(fā)電機,解決了該村用電問題。其中,美方無償投入6萬美元,當?shù)嘏涮?3萬元。
【“扎魯特綠豆”打人日本市場】 9月4日,經通遼市農業(yè)名牌產品評定委員會評審,扎魯特綠豆、扎魯特山杏核、罕山羊絨、紅旗鯽魚等四類農業(yè)產品被評為通遼市首批農業(yè)名牌產品。同年,日本國東榮通商公司先后三次派員到扎魯特旗考察后,確定在該旗建立綠豆生產基地,簽訂訂購合同,當年有120萬公斤“扎魯特綠豆”打入日本市場,通遼市第一次在日本有了自己的綠色品牌。
【旗被評為區(qū)級雙擁模范旗】 9月26~27日,扎魯特旗受自治區(qū)雙擁工作檢查組檢查驗收,被評為區(qū)級雙擁模范旗,這是自1992年以來連續(xù)第四次被自治區(qū)評為區(qū)級雙擁模范旗。
【全國和自治區(qū)人大代表視察】 12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于興隆,全國人大代表、自治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民革內蒙古自治區(qū)委主任委員奇英成,自治區(qū)人大代表、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委員馬林,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師大物理系教授、民建內蒙古自治區(qū)委副主任委員平子良等8人組成的全國和自治區(qū)人大代表視察組到扎魯特旗視察。視察組先后深入查布嘎圖蘇木、巴彥芒哈蘇木及重點農牧業(yè)受災戶視察,聽取旗工作匯報,并同旗財政、計委、經委、體改委、勞動人事、民政、扶貧辦等部門的負責同志進行座談。按照視察組要求,旗人大常務委員會向視察組提交了9項事關本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議案。
【招商引資、“扎氏三兄弟”酒新聞發(fā)布會】 12月26日,扎魯特旗在吉林省省長春市南湖賓館舉行隆重的招商引資、“扎氏三兄弟”酒新聞發(fā)布會。原哲里木盟委第一書記霍明光,原哲里木盟委副書記扎布,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扎魯特守備六師師長張體貞將軍和吉林省、長春市社會各界人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扎魯特旗守備六師部分官兵等400余人參加了會議。
(杜瓦薩)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