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卷
【領導名錄】
書 記:趙育新
校 長:旭日干(蒙古族)
副 書 記:特木爾(蒙古族)
副 校 長:許柏年
梁希俠
呼格吉勒圖(蒙古族)
紀委書記:劉志雄
【概況】 內蒙古大學建于1957年,首任校長烏蘭夫。至1997年,該校已發(fā)展成為自治區(qū)唯一的綜合性大學。1997年,經國家計委批準,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學校占地面積由原來的32.3萬平方米擴展為36.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23萬平方米。資產總額為2.64億元。學校有蒙古學研究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經濟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計算機學院、人文學院,共17個系、2個公共課教研部、9個研究所(中心)、41個本??茖I(yè)。形成文、理、工、經濟、法律、外語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學科專業(yè)體系。有???、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個穩(wěn)定的教育層次,并招收民族預科生、夜大函授生和留學生。學校共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2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自治區(qū)重點學科、2個自治區(qū)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文科和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2個自治區(qū)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基地。
1997年,各類在校生為6 64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人,碩士研究生279人,本科生3 974人,專科生462人,成人教育學生1 870人,留學生21人。1997年,共招收博士生10人,碩士生134人,本科生1 164人,??粕?74人,成人教育學生662人,留學生17人;畢業(yè)博士生6人,碩士生49人,本專科生1 351人,成人教育學生666人。在校教職工1 531人,其中專任教師645人,專職科研人員105人。教師和科研人員中有教授99人,副教授23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61人;國家和自治區(q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4人。
【科學研究】 1997年,學校共開展各類科研項目331項,其中自然科學研究項目211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0項,科研經費272萬元,有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5項獲省部級獎勵。1997年新開各類科研項目101項,其中人文社會科學28項,自然科學研究項目73項。
【公共服務體系與基礎設施】 學校圖書館是自治區(qū)最大的文獻信息中心之一,設有國家教委民族學科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和自治區(qū)高校外文文獻中心,藏有蒙、漢、滿、藏及外文圖書128.75萬冊。建立由五臺計算機聯(lián)網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檢索一級站”,可提供7個專輯,2 000多種學術期刊的全文檢索服務。1997年,學校各院系和部分黨政職能處室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聯(lián)通,并進入國家互聯(lián)網絡。學校電教中心、計算中心設備較為先進,為教學、科研提供良好的條件。學校出版社是國家良好出版社,1997年出版各類圖書106種,被命名為全區(qū)新聞出版行業(yè)精神文明示范單位?!秲让晒糯髮W學報》分自然科學、蒙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1997年,學校基建面積9 375平方米,建成文體館1座,并擴建教學主樓。
【校辦產業(yè)】 1997年,學校校辦產業(yè)接收包頭市鋅冶煉廠,對其進行改組重建,成立內大方圓冶金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并投產運行。以利用學校科技優(yōu)勢,探索“產學研”結合,對原有的校辦產業(yè)實行合并重組,加強管理,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王貴印)
【領導名錄】
書 記:趙育新
校 長:旭日干(蒙古族)
副 書 記:特木爾(蒙古族)
副 校 長:許柏年
梁希俠
呼格吉勒圖(蒙古族)
紀委書記:劉志雄
【概況】 內蒙古大學建于1957年,首任校長烏蘭夫。至1997年,該校已發(fā)展成為自治區(qū)唯一的綜合性大學。1997年,經國家計委批準,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學校占地面積由原來的32.3萬平方米擴展為36.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23萬平方米。資產總額為2.64億元。學校有蒙古學研究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經濟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計算機學院、人文學院,共17個系、2個公共課教研部、9個研究所(中心)、41個本??茖I(yè)。形成文、理、工、經濟、法律、外語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學科專業(yè)體系。有???、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個穩(wěn)定的教育層次,并招收民族預科生、夜大函授生和留學生。學校共有5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2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自治區(qū)重點學科、2個自治區(qū)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文科和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基地、2個自治區(qū)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基地。
1997年,各類在校生為6 64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5人,碩士研究生279人,本科生3 974人,??粕?62人,成人教育學生1 870人,留學生21人。1997年,共招收博士生10人,碩士生134人,本科生1 164人,專科生274人,成人教育學生662人,留學生17人;畢業(yè)博士生6人,碩士生49人,本??粕? 351人,成人教育學生666人。在校教職工1 531人,其中專任教師645人,專職科研人員105人。教師和科研人員中有教授99人,副教授23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61人;國家和自治區(q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4人。
【科學研究】 1997年,學校共開展各類科研項目331項,其中自然科學研究項目211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0項,科研經費272萬元,有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95項獲省部級獎勵。1997年新開各類科研項目101項,其中人文社會科學28項,自然科學研究項目73項。
【公共服務體系與基礎設施】 學校圖書館是自治區(qū)最大的文獻信息中心之一,設有國家教委民族學科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和自治區(qū)高校外文文獻中心,藏有蒙、漢、滿、藏及外文圖書128.75萬冊。建立由五臺計算機聯(lián)網的“中國學術期刊光盤檢索一級站”,可提供7個專輯,2 000多種學術期刊的全文檢索服務。1997年,學校各院系和部分黨政職能處室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聯(lián)通,并進入國家互聯(lián)網絡。學校電教中心、計算中心設備較為先進,為教學、科研提供良好的條件。學校出版社是國家良好出版社,1997年出版各類圖書106種,被命名為全區(qū)新聞出版行業(yè)精神文明示范單位?!秲让晒糯髮W學報》分自然科學、蒙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向國內外公開發(fā)行。1997年,學?;娣e9 375平方米,建成文體館1座,并擴建教學主樓。
【校辦產業(yè)】 1997年,學校校辦產業(yè)接收包頭市鋅冶煉廠,對其進行改組重建,成立內大方圓冶金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并投產運行。以利用學校科技優(yōu)勢,探索“產學研”結合,對原有的校辦產業(yè)實行合并重組,加強管理,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王貴印)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