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5年  /  第六期

第六期

  • (民俗風(fēng)情)呼和浩特地區(qū)民俗
  • 滿族葷食白片肉

      “白片肉”,俗稱“白煮肉”、“精白肉”,是滿族群眾喜愛的肉食品。

      “白片肉”不僅過去祭祀時食用,就是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用。其制作方法簡易明了,做時先將豬肉切成大塊,入鍋煮熟,泡于湯中,待涼撈出,用刀切成薄片,裝入盤中,佐以蒜泥、醬油、韭菜花、辣椒油等食之,其味香嫩適口。

      “白片肉”講究白嫩肥美,所以,體大肉多的“年豬”肉,家祭中所選的自養(yǎng)純黑、無雜毛、無病瘡的祭祀“神豬”的白肉,被認為是最上乘的“白片肉”。

      “白片肉”的吃法也十分豐富。如:祭祀中所食的白肉,無分主、客,一只手用餐具刀割肉,另一只手把持著,自割自食,稱為“手把肉”,與蒙古族的手把羊肉,形式相類。也可以將“白片肉”入“銅火鍋”中,配以酸菜、粉絲、蒜泥、韭菜花、蝦醬等“吃火鍋”;也可以采取另一種烹飪方法,將去骨帶皮的五花豬肉切為寸塊,鍋中放入豬油,加糖略炒,復(fù)加水和鹽等佐料煮沸,倒入小壇內(nèi),加蓋封嚴(yán),用慢火煨至肉塊酥爛即可,食之汁濃味美,這種“白片肉”叫“壇肉”。還有一種“砂鍋白肉”,把切好的白菜絲或酸菜絲置砂鍋中,豬膘肉切成薄片,添滿湯,加入海米、香菜、鹽等燒沸,再慢火燉至菜肉爛熟即可,是滿族冬季的風(fēng)味菜肴佳品。還有祭祀中的“拿件肉”及“煸白肉”等等,也都是各具特色的“白片肉”。

        “白片肉”廣義地來理解就是指切成薄片、制成熟食的肥豬肉。滿族發(fā)祥于“白山黑水”之間,那里肉食種類十分豐富。史料記載,唐代時滿族先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就空前發(fā)展,黑水靺鞨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有車馬,田鞨以耕,車則步推,有粟、麥。善射獵,用石鏃,普遍養(yǎng)豬,富者有達數(shù)百頭者”。這就是“白片肉”能在滿族飲食文化中扎根的歷史因素。

        如今,隨著歷史、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群眾的飲膳知識不斷豐富,都知道過食肥肉中的脂肪對身體健康不利,特別是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為不利,進食“白片肉”的習(xí)俗已有所改變、縮減。

    美味爽口的回族小吃

        旅游、出差的人,在異鄉(xiāng)觀光、跋涉之際,如果能夠吃上美味可口、獨具風(fēng)味的食品,就不僅是果腹充饑了,而簡直是美的享受。由此你會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倍加仰慕,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呼和浩特回族小吃,是構(gòu)成回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鮮美清香、久食不厭而享譽塞外,在各族群眾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呼和浩特回族小吃以面食為主,以其它方面的食品為輔,品種繁多,花色齊全。

        在呼和浩特回族的食品中,應(yīng)首推四種極富民族特色的食品———油香、麻花、馓子、油不浪兒。發(fā)面油香,皮薄脆,內(nèi)軟潤,做工精細,用料講究,操作者必須掌握好“放底油”、“揉面”和“油鍋火候”等幾個關(guān)口。這樣炸的油香才可達到要求。回族的馓子,在形狀、做法、配料以及口味上都不同于本地蒙古族的馓子。做麻花、馓子、油不浪兒的和面方法稍有不同,可以說各有各的絕技。這就要求操作者必須不折不扣按其工藝要求,認真地把好每道關(guān)口,才能保證特有的香、酥、脆、軟、潤,缺一不可。

        回族小吃經(jīng)濟實惠,清潔衛(wèi)生,故此在就食者中留下了美譽。如:大頭麻葉、蜜蘸麻葉、糖酥饃、糖三角、長麻花、干墊兒、江米棗糕、黃米棗糕、江米涼糕、江米粽子、江米條兒、麻團、切糕、“抓飯”、包子、燙面餃子、“大溜丸”、豌豆黃、綠豆糕、茶湯面、油茶面、稀果子干、茶湯、白焙子、油焙子、糖焙子、三角焙子、油旋等,都是回族人擅長制作的美味小吃,無不受到人們的歡迎。

      說道回族小吃,青城的老年人至今還津津樂道著回回人用傳統(tǒng)的獨特方法制作的一種夏季特有的食品———冰鎮(zhèn)大碗酪。那時,天天有頭戴白帽頂?shù)幕刈迦颂糁覔?dān),沿街串巷地叫賣,喚起人們的食欲。大碗酪是將煮熟的鮮牛奶加白糖置于碗內(nèi),經(jīng)過制作,使碗內(nèi)鮮奶很快發(fā)酵凝固成膠凍狀,形如奶糕。碗上蓋鐵蓋兒,碗周圍用冰塊鎮(zhèn)著,便上街出售。冰鎮(zhèn)大碗酪涼爽可口,售價低廉,但味道獨特,是夏季老百姓的理想解暑開胃飲料?!按笸肜摇?zhèn)的!”這抑揚的叫賣聲,曾傳遍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遐邇聞名。

    名播京師的“歸化城捎賣”

        捎賣是呼和浩特的地方風(fēng)味食品。飯館大部分都兼營捎賣,專門經(jīng)營捎賣的大小飯館更是星羅棋布地撒滿大街小巷。

        捎賣是用特制的搟面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演粉搟成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蔥姜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淀粉,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捎賣餡;把餡放在捎賣皮子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7—8分鐘即熟。捎賣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挾起來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捎賣吃起來清香爽口,味濃而不膩。

        早年呼和浩特的捎賣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捎賣即由此得名。有人說因為捎賣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之意。現(xiàn)今捎賣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有的人按普通話發(fā)音標(biāo)字,也寫成“燒麥”。

        捎賣源于何時?尚不得考。歷史上,呼和浩特還是“歸化城”時,捎賣就已經(jīng)名播京師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捎賣”、“正宗歸化城捎賣”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早年呼和浩特的捎賣以“德順源茶館”的最為著名。德順源的前身是糕點鋪,1931年時改為茶館。德順源位于舊城大西街,該茶館以品茶點為主,對水質(zhì)、沏茶、倒茶和茶具都有獨特的講究,糕點更是以品種繁多,制作精細而聞名。德順源用煤泥燒火,銅壺滾水。茶具有扣碗、小茶盅、瓷壺、茶碗等。銅壺的嘴細長,堂倌給茶客倒水時,遠離飯桌,將銅壺高高舉起,一縷細絲般的熱水從茶客頭頂超過,正好倒在扣碗內(nèi)。堂倌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故意分三股水倒?jié)M,水不外濺,茶不外溢,被茶客稱作“鳳凰三點頭”。還有的堂倌在倒水時,水不中斷,左右手卻換了個,叫作“鸚哥倒架”。德順源的倒茶技巧,被人們傳為佳話。德順源的糕點有用烘爐制作的,也有用白爐制作的,品種大約有50種左右。曾經(jīng)有一外地顧客,每種糕點只要一塊,結(jié)果稱了5斤多,可見花色品種之多了。德順源的捎賣以風(fēng)味獨特而聞名遐邇。該茶館對做捎賣的羊肉、面粉、大蔥等原料要求嚴(yán)格,不合要求的堅決不要。據(jù)說這個茶館的捎賣師傅切肉餡時,下墊一塊包花布,飛快地切完肉餡后,用下面的包花布兜起來,倒在盆子里,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德順源經(jīng)常是茶客盈門,客滿時多達二百多人。那時,到德順源品茶點、吃捎賣就像現(xiàn)在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鴨一樣時髦。

      舊時捎賣館一般是上午開業(yè),下午關(guān)門燒制糕點、搟捎賣皮兒及做第二天開業(yè)的準(zhǔn)備工作。在捎賣館工作的堂倌分工明確,有專為茶客拿茶具的,稱作“撒碗的”;有專為茶客倒水的,稱作“開水的”;還有專為茶客遞茶點、端捎賣的,稱作“跑堂的”。欄柜的賬戶先生身著長袍馬褂專管收款。茶館將不同檔次的茶葉放在不同的茶具里,糕點和捎賣的盤子也不一樣,捎賣一般是一兩8個放在瓷盤子里,而糕點則盛在木制盤子里。食客習(xí)慣是先喝茶、吃糕點,最后才上捎賣,由于糕點制作精細,一般價格也比捎賣貴,所以也有的茶客只吃捎賣,不要糕點。糕點的餡有甜的、咸的、葷的、素的,僅甜焰就有糖的、棗泥的、什錦的、豆沙的等。在糕點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刀切、破酥、麻爐彎、糖墩等;牛羊油制作的甜咸油旋也特別好吃,價錢也貴。這種油旋放在木碟子里,特別酥,只能用筷子夾著吃,而不能用手拿,因為用手一拿就散了架。那時付款的方式是茶客先吃喝,不收錢,吃完后跑堂的一邊收拾桌子,一邊數(shù)盤碟數(shù)目,然后把數(shù)目向賬戶先生喊出去,如“×座捎賣×盤油旋×碟,到柜!”待茶客走到欄柜付款時,賬房先生早已把錢算好了。

        捎賣雖然味道鮮美,但舊中國勞動人民一般是吃不起的,只有在重大的喜慶日子時才偶然“瀟灑”一回。來吃的人絕大多數(shù)是有錢人和一些來茶館一邊喝茶一邊談生意的商人。還有一些無所事事的有閑階層和公子哥兒把茶館當(dāng)作消磨時光的場所,他們慢騰騰地喝茶、品點、吃捎賣,海闊天空地窮聊、亂侃,一坐就是一上午。這種人茶館稱之為“座底害”,意思是吃喝不多占用的座位時間卻很長,影響了茶館的生意。

        如今,捎賣已成為呼和浩特地區(qū)人民的大眾風(fēng)味食品,老百姓吃捎賣再也不是逢年過節(jié)或為了解饞偶而吃幾次了。捎賣已成為人們的主食。捎賣館也演變?yōu)橛刹桊^經(jīng)營到飯館經(jīng)營了。許多呼和浩特人更習(xí)慣于以捎賣為早點。早上吃上一二兩捎賣,喝著熱氣騰騰的磚茶,其怡然自得之態(tài)不令人垂涎三尺才怪呢!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民俗風(fēng)情)呼和浩特地區(qū)民俗
  • 滿族葷食白片肉

      “白片肉”,俗稱“白煮肉”、“精白肉”,是滿族群眾喜愛的肉食品。

      “白片肉”不僅過去祭祀時食用,就是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用。其制作方法簡易明了,做時先將豬肉切成大塊,入鍋煮熟,泡于湯中,待涼撈出,用刀切成薄片,裝入盤中,佐以蒜泥、醬油、韭菜花、辣椒油等食之,其味香嫩適口。

      “白片肉”講究白嫩肥美,所以,體大肉多的“年豬”肉,家祭中所選的自養(yǎng)純黑、無雜毛、無病瘡的祭祀“神豬”的白肉,被認為是最上乘的“白片肉”。

      “白片肉”的吃法也十分豐富。如:祭祀中所食的白肉,無分主、客,一只手用餐具刀割肉,另一只手把持著,自割自食,稱為“手把肉”,與蒙古族的手把羊肉,形式相類。也可以將“白片肉”入“銅火鍋”中,配以酸菜、粉絲、蒜泥、韭菜花、蝦醬等“吃火鍋”;也可以采取另一種烹飪方法,將去骨帶皮的五花豬肉切為寸塊,鍋中放入豬油,加糖略炒,復(fù)加水和鹽等佐料煮沸,倒入小壇內(nèi),加蓋封嚴(yán),用慢火煨至肉塊酥爛即可,食之汁濃味美,這種“白片肉”叫“壇肉”。還有一種“砂鍋白肉”,把切好的白菜絲或酸菜絲置砂鍋中,豬膘肉切成薄片,添滿湯,加入海米、香菜、鹽等燒沸,再慢火燉至菜肉爛熟即可,是滿族冬季的風(fēng)味菜肴佳品。還有祭祀中的“拿件肉”及“煸白肉”等等,也都是各具特色的“白片肉”。

        “白片肉”廣義地來理解就是指切成薄片、制成熟食的肥豬肉。滿族發(fā)祥于“白山黑水”之間,那里肉食種類十分豐富。史料記載,唐代時滿族先民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就空前發(fā)展,黑水靺鞨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有車馬,田鞨以耕,車則步推,有粟、麥。善射獵,用石鏃,普遍養(yǎng)豬,富者有達數(shù)百頭者”。這就是“白片肉”能在滿族飲食文化中扎根的歷史因素。

        如今,隨著歷史、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群眾的飲膳知識不斷豐富,都知道過食肥肉中的脂肪對身體健康不利,特別是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為不利,進食“白片肉”的習(xí)俗已有所改變、縮減。

    美味爽口的回族小吃

        旅游、出差的人,在異鄉(xiāng)觀光、跋涉之際,如果能夠吃上美味可口、獨具風(fēng)味的食品,就不僅是果腹充饑了,而簡直是美的享受。由此你會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倍加仰慕,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呼和浩特回族小吃,是構(gòu)成回族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鮮美清香、久食不厭而享譽塞外,在各族群眾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呼和浩特回族小吃以面食為主,以其它方面的食品為輔,品種繁多,花色齊全。

        在呼和浩特回族的食品中,應(yīng)首推四種極富民族特色的食品———油香、麻花、馓子、油不浪兒。發(fā)面油香,皮薄脆,內(nèi)軟潤,做工精細,用料講究,操作者必須掌握好“放底油”、“揉面”和“油鍋火候”等幾個關(guān)口。這樣炸的油香才可達到要求?;刈宓拟套?,在形狀、做法、配料以及口味上都不同于本地蒙古族的馓子。做麻花、馓子、油不浪兒的和面方法稍有不同,可以說各有各的絕技。這就要求操作者必須不折不扣按其工藝要求,認真地把好每道關(guān)口,才能保證特有的香、酥、脆、軟、潤,缺一不可。

        回族小吃經(jīng)濟實惠,清潔衛(wèi)生,故此在就食者中留下了美譽。如:大頭麻葉、蜜蘸麻葉、糖酥饃、糖三角、長麻花、干墊兒、江米棗糕、黃米棗糕、江米涼糕、江米粽子、江米條兒、麻團、切糕、“抓飯”、包子、燙面餃子、“大溜丸”、豌豆黃、綠豆糕、茶湯面、油茶面、稀果子干、茶湯、白焙子、油焙子、糖焙子、三角焙子、油旋等,都是回族人擅長制作的美味小吃,無不受到人們的歡迎。

      說道回族小吃,青城的老年人至今還津津樂道著回回人用傳統(tǒng)的獨特方法制作的一種夏季特有的食品———冰鎮(zhèn)大碗酪。那時,天天有頭戴白帽頂?shù)幕刈迦颂糁覔?dān),沿街串巷地叫賣,喚起人們的食欲。大碗酪是將煮熟的鮮牛奶加白糖置于碗內(nèi),經(jīng)過制作,使碗內(nèi)鮮奶很快發(fā)酵凝固成膠凍狀,形如奶糕。碗上蓋鐵蓋兒,碗周圍用冰塊鎮(zhèn)著,便上街出售。冰鎮(zhèn)大碗酪涼爽可口,售價低廉,但味道獨特,是夏季老百姓的理想解暑開胃飲料?!按笸肜摇?zhèn)的!”這抑揚的叫賣聲,曾傳遍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遐邇聞名。

    名播京師的“歸化城捎賣”

        捎賣是呼和浩特的地方風(fēng)味食品。飯館大部分都兼營捎賣,專門經(jīng)營捎賣的大小飯館更是星羅棋布地撒滿大街小巷。

        捎賣是用特制的搟面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演粉搟成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蔥姜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淀粉,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捎賣餡;把餡放在捎賣皮子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7—8分鐘即熟。捎賣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挾起來垂垂如細囊,置于盤中團團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捎賣吃起來清香爽口,味濃而不膩。

        早年呼和浩特的捎賣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捎賣即由此得名。有人說因為捎賣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之意?,F(xiàn)今捎賣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有的人按普通話發(fā)音標(biāo)字,也寫成“燒麥”。

        捎賣源于何時?尚不得考。歷史上,呼和浩特還是“歸化城”時,捎賣就已經(jīng)名播京師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捎賣”、“正宗歸化城捎賣”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早年呼和浩特的捎賣以“德順源茶館”的最為著名。德順源的前身是糕點鋪,1931年時改為茶館。德順源位于舊城大西街,該茶館以品茶點為主,對水質(zhì)、沏茶、倒茶和茶具都有獨特的講究,糕點更是以品種繁多,制作精細而聞名。德順源用煤泥燒火,銅壺滾水。茶具有扣碗、小茶盅、瓷壺、茶碗等。銅壺的嘴細長,堂倌給茶客倒水時,遠離飯桌,將銅壺高高舉起,一縷細絲般的熱水從茶客頭頂超過,正好倒在扣碗內(nèi)。堂倌為了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故意分三股水倒?jié)M,水不外濺,茶不外溢,被茶客稱作“鳳凰三點頭”。還有的堂倌在倒水時,水不中斷,左右手卻換了個,叫作“鸚哥倒架”。德順源的倒茶技巧,被人們傳為佳話。德順源的糕點有用烘爐制作的,也有用白爐制作的,品種大約有50種左右。曾經(jīng)有一外地顧客,每種糕點只要一塊,結(jié)果稱了5斤多,可見花色品種之多了。德順源的捎賣以風(fēng)味獨特而聞名遐邇。該茶館對做捎賣的羊肉、面粉、大蔥等原料要求嚴(yán)格,不合要求的堅決不要。據(jù)說這個茶館的捎賣師傅切肉餡時,下墊一塊包花布,飛快地切完肉餡后,用下面的包花布兜起來,倒在盆子里,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德順源經(jīng)常是茶客盈門,客滿時多達二百多人。那時,到德順源品茶點、吃捎賣就像現(xiàn)在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鴨一樣時髦。

      舊時捎賣館一般是上午開業(yè),下午關(guān)門燒制糕點、搟捎賣皮兒及做第二天開業(yè)的準(zhǔn)備工作。在捎賣館工作的堂倌分工明確,有專為茶客拿茶具的,稱作“撒碗的”;有專為茶客倒水的,稱作“開水的”;還有專為茶客遞茶點、端捎賣的,稱作“跑堂的”。欄柜的賬戶先生身著長袍馬褂專管收款。茶館將不同檔次的茶葉放在不同的茶具里,糕點和捎賣的盤子也不一樣,捎賣一般是一兩8個放在瓷盤子里,而糕點則盛在木制盤子里。食客習(xí)慣是先喝茶、吃糕點,最后才上捎賣,由于糕點制作精細,一般價格也比捎賣貴,所以也有的茶客只吃捎賣,不要糕點。糕點的餡有甜的、咸的、葷的、素的,僅甜焰就有糖的、棗泥的、什錦的、豆沙的等。在糕點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刀切、破酥、麻爐彎、糖墩等;牛羊油制作的甜咸油旋也特別好吃,價錢也貴。這種油旋放在木碟子里,特別酥,只能用筷子夾著吃,而不能用手拿,因為用手一拿就散了架。那時付款的方式是茶客先吃喝,不收錢,吃完后跑堂的一邊收拾桌子,一邊數(shù)盤碟數(shù)目,然后把數(shù)目向賬戶先生喊出去,如“×座捎賣×盤油旋×碟,到柜!”待茶客走到欄柜付款時,賬房先生早已把錢算好了。

        捎賣雖然味道鮮美,但舊中國勞動人民一般是吃不起的,只有在重大的喜慶日子時才偶然“瀟灑”一回。來吃的人絕大多數(shù)是有錢人和一些來茶館一邊喝茶一邊談生意的商人。還有一些無所事事的有閑階層和公子哥兒把茶館當(dāng)作消磨時光的場所,他們慢騰騰地喝茶、品點、吃捎賣,海闊天空地窮聊、亂侃,一坐就是一上午。這種人茶館稱之為“座底害”,意思是吃喝不多占用的座位時間卻很長,影響了茶館的生意。

        如今,捎賣已成為呼和浩特地區(qū)人民的大眾風(fēng)味食品,老百姓吃捎賣再也不是逢年過節(jié)或為了解饞偶而吃幾次了。捎賣已成為人們的主食。捎賣館也演變?yōu)橛刹桊^經(jīng)營到飯館經(jīng)營了。許多呼和浩特人更習(xí)慣于以捎賣為早點。早上吃上一二兩捎賣,喝著熱氣騰騰的磚茶,其怡然自得之態(tài)不令人垂涎三尺才怪呢!

    (摘自《呼和浩特民俗》)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