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7年  /  第四期

第四期

  • (史海鉤沉)簡述民國初年的鄂托克旗
  •     修志治史最重基本史料的掌握,否則文章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斷不能長久立世。現(xiàn)就本人二十多年來收集掌握的民國初年的鄂托克旗史料部分內(nèi)容公之于眾,以求史志工作者加以利用。遺漏處頗多,請識者日后補闕為盼。
      一、沿革與官員
      明朝末年,達(dá)延汗之孫麥力艮(袞必里克墨爾根)占據(jù)河套地區(qū),號所部為鄂爾多斯。順治六年(1649)至乾隆元年(1736),清朝把鄂爾多斯部編為7旗,合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正式名稱為鄂爾多斯右翼中旗,1650年清廷授麥力艮次子拜桑固爾玄孫善巴為札薩克多羅貝勒,職爵世襲。民國成立后,蒙古社會政體未變,時鄂托克旗札薩克是噶勒藏魯拉瑪旺札勒札木蘇,他的駐地在錫拉布里多諾爾,游牧地在騰格里泊。
      鄂托克旗署中設(shè)有東、西土薩拉齊(協(xié)理)各1員,東、西梅林各1員,和碩札格齊1員,章京83員,扎蘭19員。他們上通下達(dá),共同管理著全旗83個蘇木的事務(wù)。此外,旗署的辦事人員還有長史1員(俗稱白通達(dá)),扎薩1員,畢齊克齊2員,保什戶8員。
      二、四至及面積
      民國初年,鄂托克旗轄地與清朝時相同,地域遼闊。以札薩克的駐地錫拉布里多諾爾為中心,東至察罕札達(dá)海泊70里接杭錦旗,南至賀通圖山(俗名回回墓)370里接烏審旗及長城,西至察罕托輝250里接黃河邊,北至馬陰山110里接杭錦旗;東南至庫克陀羅海100里,西南至橫城口330里,東北至鄂蘭拜120里,西北至阿爾布坦(省嵬山)220里。時全旗總面積達(dá)137590余頃。
      三、戶籍與人口
      蒙民人口:至1927年,全旗共有蒙民戶數(shù)1200多戶,男女人口4800多人。由于蒙民篤信喇嘛教,故出家當(dāng)喇嘛者極多,時有喇嘛2735人,故喇嘛人口已占蒙民總?cè)丝诘?7%。時蒙古人多以游牧業(yè)為主。
      漢回人口:至1927年,全旗有漢回村落34處。村名為:五堆子、巴音套海、陶樂湖灘、察汗根、新地坑、舊地坑、康家巷、腦包池、楊子院子、楊家圈、劉家圈、五堡灘、十字井、草灘墩、公布井、趙家圈、井家灣、天成永、黃虎梁、二道梁、義什梁、報橙灘、堆子灘、陳家圈、張家圈、李家圈、楊家圈、石屯子溝、家家寨子、劉貴灣、寧條梁、月牙湖,此外還有草山梁下穴居農(nóng)民不成村落者,旗西南東邊界散居商民不成村落者。以上34村等處,共有2711戶,男女人口8640人。
      教民人口:清末以來,西方天主教在蒙古地區(qū)傳播迅猛。至1927年,鄂托克旗建有教堂11處,分別為:白泥井教堂、黑梁頭教堂、城川教堂、堆子梁教堂、倉房梁教堂、沙路茅子教堂、硬子梁教堂、胡家窯子教堂、毛團(tuán)庫倫教堂、小橋畔教堂、寧條梁教務(wù)府。11處教堂轄有教民1270戶,男女人口4900余人。
      四、寺廟與喇嘛
      民國初年,鄂托克旗境內(nèi)寺廟林立,香火不遜于清代。至1927年,全旗計有喇嘛廟46處,分別為:新召(喇嘛500人,下同)、壕沁召(200人)、哈達(dá)圖召(40人)、察哈甲達(dá)圖廟(20人)、克泊廟(30人)、哈達(dá)冤廟(20人)、察漢吉力廟(20人)、吉拉木圖廟(40人)、桃梨廟(20人)、烏蘭吉拉廟(30人)、毛烏素廟(20人)、蘇木圖廟(20人)、搗拉廟(40人)、察漢廟(20人)、耳居圖廟(20人)、保拉格斯太廟(30人)、桃期圖廟(20人)、察布?xì)鈴R(40人)、迭拉斯太廟(20人)、柴太廟(20人)、拉僧廟(100人)、阿桂廟(30人)、搗拉阿桂廟(30人)、巴彥托羅亥廟(300人)、毛腦亥吐蓋廟(30人)、海流圖廟(20人)、啊貴廟(30人)、饅頭廟(20人)、補龍廟(15人)、喇嘛廟(40人)、哈套廟(20人)、歸烏素廟(20人)、什拉雞汗廟(50人)、哈拉哈通廟(200人)、阿太廟(40人)、爾素廟(20人)、五虎洞廟(30人)、毛蓋圖廟(20人)、拉麻廟(100人)、巴拉廟(30人)、土圪旦廟(20人)、召荒廟(20人)、什里廟(20人)、哈力哈圖廟(300人)、朱拉開廟(40人)、克爾格根廟(20人)。以上46處寺廟,共有喇嘛2735人。
      五、水利
      清末民初,由于土地的開墾和農(nóng)業(yè)人口的增多,至1927年,全旗境內(nèi)修有許多溝渠、橋梁和渡口。
      1、溝渠
      保爾格斯太溝:在磴口東南,長約100里。
      烏蘭布龍溝:在旗境西北,長約80里。
      雜袋溝:在巴彥套海:長約100里。
      都司圖溝:在旗境西部紅崖子北,長約200里。
      苦水溝:在旗境西部,長約100里。
      冰溝:在月牙湖南,長約5里。
      水洞溝:在橫城迤北,長約20里。
      邁林溝:在旗境西北銀山一帶,長約60里。
      石拐洞;在草山梁南,長約100里。
      羊門子溝:在草山梁南,長約70里。
      喜鵲澗:在草山梁南,長約70里。
      趙官澗:在草山梁南,是喜鵲澗的上源。
      察汗根渠:長約10里。
      五堆子渠:長約20里。
      陶樂胡灘渠:長約20里。
      月牙湖渠:長約10里。
      2、橋梁
      八里河橋:在石屯子溝西,為木石建成,可容單車行走。此橋西北尚有同樣一橋。
      大岔河橋:在小橋畔西,為木橋,只可行人,不能走車。
      石拐溝橋:在石拐溝底,為木橋,只可過人,不可行車。
      趙官澗橋:在趙官澗底,為木橋,只可過往行人。
      3、渡口
      磴口渡口:有船7只,有阿拉善厄魯特旗派員管理。
      二子灣渡口:有船8只,由杭錦旗派員管理。
      石嘴子渡口:有船2只,由本旗派員管理。
      五堆子渡口:有船4只,由甘肅平羅縣派員管理。
      流沙子渡口:有船2只,為回族人私營。
      橫城堡渡口:有船10多只,由甘肅和本旗派員管理。
      六、稅務(wù)與郵電
      1、稅務(wù)
      稅局:在鄂托克旗南部,分布著大量天然鹽池,主要有白鹽池、腦包池和茍池等。鹽池每年產(chǎn)鹽量頗多,附近蒙漢民眾均赴購買或販運。旗署在各鹽池均設(shè)有稅局一處,派人駐守收稅。清末以來,按照規(guī)章制度,每斤收取制錢一文,謂之出境稅。至1927年,鹽稅仍照舊章辦理。
      稅卡:寧條梁鎮(zhèn)為綏遠(yuǎn)與陜西毗連要地,也是商務(wù)貿(mào)易處所,有商鋪40余家,民居100多戶,教民和耕地甚多,尤以皮毛交易為大宗;陜西靖邊縣在此設(shè)有征收皮毛稅卡一處。在草山梁南要隘處,鄂托克旗署設(shè)有稅卡一處,但交由商家增盛油坊承包,每月只向旗署交承包款20元,故使大量稅款流失。
      2、郵電
      郵政:至1927年,鄂托克旗無專設(shè)之郵政局,只在寧條梁鎮(zhèn)內(nèi)設(shè)有郵傳遞處一所,并委商家代理,以此籍通蒙地與陜西、甘肅等地的信件。
      電報電話:民國初年,包頭至蘭州已埋設(shè)電線,其中磴口至石嘴子一段線路途經(jīng)鄂托克旗境,但鄂托克旗未設(shè)置電話局,遇有急事,需赴磴口或石嘴子通話或拍報。
      七、交通
      民國初年,鄂托克旗由于地處荒漠,交通故不發(fā)達(dá),境內(nèi)只有臺站大路和普通道路。
      1、臺站大路:
      清朝時蒙古各盟旗為傳遞公文,都設(shè)有臺站。民國以來,臺站仍舊,共有6臺,總稱河西六臺。其中察罕札達(dá)亥臺屬蒙藏院所轄殺虎口臺站處管轄,其余五臺站受旗札薩克節(jié)制。每臺站設(shè)有章京、昆都和數(shù)量不等的站丁,章京負(fù)責(zé)臺站的一切事務(wù)。六臺站具體路程:石嘴子至鐵蓋蘇木,計有70里;鐵蓋蘇木至賽烏素,計有60里;賽烏素經(jīng)搗拉阿桂廟至巴彥托羅亥廟,計有70里;巴彥托羅亥廟到札薩克駐所,計有70里;札薩克駐所至察汗淖,計有30里;察汗淖至巴彥淖,計有90里;巴彥淖至克泊廟,計有40里;克泊廟至烏審旗和杭錦旗兩旗地界,計有40里。以上臺站道路總計440里。
      2、普通道路:
      (1)從烏審、杭錦兩旗交界點起西行,經(jīng)克泊廟、巴彥淖、察汗淖、新井、察汗腦包、烏量素、白彥格、烏素圖、鐵蓋蘇木,終至石嘴子。此路總長430里。
     ?。?)從札薩克駐地起西南行,經(jīng)都思圖、補隆廟、西土薩拉齊營盤、沙亥廟,終至橫城堡。此路總長400里。
     ?。?)從札薩克駐地起西南行,經(jīng)毛腦亥土蓋廟、沙拉才磴、鋼達(dá)其烏素淖、毛蓋圖才磴、舊地坑,終至花馬鹽池。此路總長380里。
     ?。?)從札薩克駐地起東南行,經(jīng)烏蘭布拉格素、小爾克圖、克力蓋、克圖魯達(dá)布素、察汗陶拉亥,最終分抵安邊、寧條梁等處。此路總長440里。
      (5)從札薩克駐地起東南行,經(jīng)烏蘭才磴、哈達(dá)圖廟、烏蘭陶拉亥,終至克客淖入烏審旗地界。此路總長150里。
     ?。?)由札薩克駐地起西北行,經(jīng)新井、巴音、新召、大沐內(nèi)、搗拉廟、察汗廟,終至杭錦旗地界。此路總長250里。
      (7)由寧條梁起西行70里,可至陜西安邊縣,此路為內(nèi)地通往蒙旗之大道。
      (8)從札薩克駐地起西北行,經(jīng)搗拉廟、耳居圖廟,終至磴口。此路總長390里。
     ?。?)由烏審旗西行經(jīng)里圪旦、城川、黑梁頭、白泥井,終至花馬鹽池、安邊、定邊等處。境內(nèi)路長90里。
      (10)從石屯子溝起東南行,經(jīng)高家寨子、四路溝、趙官澗,終入陜西境內(nèi)。境內(nèi)路長50里,系屬入陜西所屬鎮(zhèn)羅堡、寧賽堡等處之要道。
      八、物產(chǎn)
      鄂托克旗地大物博,水草豐美,其中藥材、牲畜、鹽堿等物產(chǎn)馳名于西北和京津地區(qū)。
      1、藥材
      鄂托克旗水美地肥,是有名的藥材之鄉(xiāng),其中尤以甘草為大宗。1927年,旗內(nèi)產(chǎn)地有23處,年總產(chǎn)量達(dá)39.4萬斤。具體產(chǎn)地:波羅代(年產(chǎn)2萬斤,下同)、桃葫蘆(2萬)、毛巴素井(2萬)、土圪旦廟(4.5萬)、蟒蓋圖廟(2萬)、巴彥井(1.5萬)、四個井(2.5萬)、補合井(2萬)、蠻合圖(1萬)、哈力烏素(2萬)、蠻漢烏素(1.5萬)、小廟召(2萬)、三臺吉壕(1萬)、唐林秋(1萬)、愛力圪氣(2萬)、一把樹(1萬)、大沙頭(1萬)、石山阿保(2.5萬)、五虎墩(1.2萬)、札布素(1.5萬)、西喇嘛廟(1.2萬)、白通達(dá)壕(1萬)、大石洞(1萬)。
      除甘草外,鄂托克旗每年還盛產(chǎn)枸杞(年產(chǎn)1000斤)、豆根(無人開采)、發(fā)菜(小量開采)、鎖陽(年產(chǎn)8000斤)、柴胡(年產(chǎn)4000斤)。
      2、牲畜
      鄂托克旗境內(nèi),向有“一牧二林三農(nóng)”之說,足見畜牧業(yè)是旗民的最主要生產(chǎn)生活方式。旗內(nèi)所產(chǎn)牲畜,以駱駝為最佳,牛羊次之,馬再次之。民國初年,全旗每年平均孳生牲畜總數(shù)在12萬頭以上。
      駱駝:旗產(chǎn)駱駝,體質(zhì)強大,最能負(fù)重,一般負(fù)重300至400斤不等。每年旗內(nèi)孳生新駝不下50000頭,多行銷于甘肅和西套一帶。成年駝每只價值70至80元不等。旗內(nèi)每年產(chǎn)駝毛不下50萬斤,時價每百斤為8元。
      羊:旗境羊分山羊和綿羊兩種。山羊每百只為一把,每五百只為一群。旗內(nèi)每年孳生山羊羔10000余只,成年羊每只時價4元;每只山羊每年可剪毛3斤。全旗每年產(chǎn)羊皮15000張,羊毛20萬斤。
      牛:鄂托克旗牛體不大,分肉牛和乳牛兩種。蒙民將300頭牛稱為一群,500頭稱一大群,小群為10頭。牛除自用外,多外銷于磴口和包頭,每頭時價為10至20元不等。旗內(nèi)每年產(chǎn)牛皮8000張。
      馬:由于牧馬得利不及牛羊,故除乘騎外,蒙民多不成群飼養(yǎng)。馬匹多產(chǎn)于秋季,全旗每年孳生馬駒不過500匹,外銷馬匹不過200匹。
      3、鹽堿   
      鄂托克旗境內(nèi)鹽堿湖極多,計有29處。鹽堿湖名稱:大池鹽淖(方圓240里,下同)、茍池鹽淖(120里)、腦包地鹽淖(140里)、察斌達(dá)布素鹽淖(320里)、察漢堿淖(200里)、巴彥堿淖(200里)、大納林堿淖(120里)、小納林堿淖(100里)、晤嗎堿淖(150里)、敖龍堿淖(120里)、大克泊堿淖(150里)、小克泊堿淖(120里)、伊肯堿淖(200里);此外還有烏素淖(150里)、達(dá)拉吐嚕淖(300里)、皂素淖(160里)、沙拉可圖淖(400里)、毫賴圖淖(150里)、哈達(dá)圖淖(200里)、烏爾杜淖(150里)、可克淖(200里)、哈比里漢奴素淖(150里)、叨好圖淖(120里)、鋼達(dá)氣烏素淖(300里)、可克烏素淖(200里)、沙拉烏素淖(80里)、毫類甲達(dá)亥淖(10里)、迭不拉亥淖(120里)、察罕淖(150里)。
      1923年,鄭萬福等26人,為開發(fā)旗境內(nèi)鹽堿業(yè),集資1000股(每股百元),合現(xiàn)洋10萬元,并在綏遠(yuǎn)實業(yè)廳注冊備案,創(chuàng)辦了大興堿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他們承租了察漢淖、那林淖、哈嗎圪太淖三湖。其中察漢淖每年可熬制成堿100萬斤,時每百斤賣銀洋2元,年均收入為2萬元,而他們只需向旗署交納年租金2千元,謀利可達(dá)10倍;那林淖和哈嗎圪太淖均年產(chǎn)成堿54萬斤。
      九、墾務(wù)
      1、清末墾務(wù)
      光緒二十八年(1902)一月,清廷任命兵部左侍郎貽谷為“欽命督辦蒙旗墾務(wù)大臣”,次年八月又加封理藩院尚書銜,二十九年八月又補授為綏遠(yuǎn)城將軍。在清廷的支持下,貽谷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各旗全力進(jìn)行蒙地放墾事宜。蒙古諸旗王公,迫于清廷的淫威,被迫放墾土地。從1903年七月開辦墾務(wù)起,至1907年底撤局止,鄂托克旗共放墾土地175.334頃,應(yīng)征押荒銀4363.83兩。其押荒地分為四等:上等地每頃征銀40兩,中等地每頃征銀30兩,中下等地每頃征銀20兩,下等地每頃征銀10兩。此外,旗境內(nèi)還有許多塊已呈報但未及放墾之地。
      2、民國初年墾務(wù)
      民國以來,蒙地的墾務(wù)活動愈演愈烈,大大超過清朝末年的規(guī)模。從1923年十月起,至1924年九月底止,鄂托克旗共放墾土地519.4692頃,應(yīng)征押荒銀3296.9兩。其押荒地分為四等:上等地每頃征銀40兩,中等地每頃征銀30兩,中下等地每頃征銀20兩,下等地每頃征銀10兩。此外,全旗還有丈過未放之地1897.5頃。
      3、土地的私墾
      蒙地開墾根據(jù)其性質(zhì)可分為官墾和私墾。官墾是由政府組織進(jìn)行的大規(guī)模土地開墾,私墾則是民間的、非官方組織的土地出租和招墾。私墾雖給牧業(yè)經(jīng)濟帶來破壞,但對蒙古民眾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生活影響不大;給蒙古社會帶來嚴(yán)重政治經(jīng)濟影響的,是大規(guī)模的官墾。從清朝末年至1927年,鄂托克旗較大的私墾地塊有17處。
      紅崖子地。計有6頃,為河灘地,在平羅縣東60里處。
      陰灣子地。(亦稱青沙洼灘)。計有30頃,為河灘地,在平羅縣東南60里處。
      陶樂湖灘地。計有300頃,為河灘地,在平羅縣東南60里處。
      五堆子地。計有1000頃左右,為河灘地,在旗札薩克駐地西南280里處。
      楊家院子地。計有100頃,為沙土地,在鹽池縣北5里處。
      十字井草灘墩地。計有8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北15里處。
      芨芨草灘地。計有300頃,為沙土地,在鹽池縣西北100里處。
      公布井子地。計有1000頃左右,為沙土地,在定邊縣北40里處。
      黃虎梁地。計有1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北40里處。
      黃沙土草灘地。計有2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北30里處。
      李家圈混水地。計有2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90里處。
      堆子梁村混水地。計有5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100里處。
      張家寨混水地。計有4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90里處。
      富家寨混水地。計有2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90里處。
      石屯子溝地。該地分兩塊:紅泥地,計有200頃;黃紅沙地,計有200頃。兩地均在定邊縣東90里處。
      草山梁地。計地16000頃,為山坡地,在靖邊縣西北60多里處。
      寧條梁地。計有90頃,為沙土地,在靖邊縣西北100里處。
      4、教堂土地
      清末以來,天主教堂在鄂托克旗擁有大量土地,據(jù)1927年統(tǒng)計,教堂共擁有土地6塊。
      草山梁地。在靖邊縣西北60多里處,計地200余頃,為紅沙土地;教民耕種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硬地梁子地。在旗札薩克駐地東南400里處,計地1400多頃,為黃沙土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小橋畔地。在靖邊縣西北80多里處,計地400頃,為沙灘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布奪灘地(亦稱營盤堆子梁)。在旗札薩克駐地東南380多里,寧條梁北40里處,計地400余頃,為紅沙灘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4/10上交教堂。
      城川地。在旗札薩克駐地東南300里處,計地2000頃(時已開墾4/10),為黃沙灘地;教民耕種者尚少。
      圪旦灘地(亦稱白泥井、榆樹壕)。在旗札薩克駐地正南440里處,計地3000頃(時已開墾3/10),為黃沙土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5、臺站土地
      清代每一臺站都有國家無償撥給站丁的養(yǎng)贍地——臺站地。河西六臺站計有臺站地8640頃,但能耕種之地不足1000頃。
      1919年,殺虎口臺站管理處所屬察漢札達(dá)亥臺站被綏遠(yuǎn)墾務(wù)總局重新劃撥臺站地,劃給該臺站丁50戶土地400頃,章京辦公地100頃,公共牧場地69.7頃,其余全部放墾。1923年,由于察漢札達(dá)亥臺站蒙民奮起阻墾,迫使當(dāng)局重新為該臺站劃撥土地;計有臺丁公共牧場1200頃,贍召地48.6頃。其余五臺站在民國初年的土地變化不詳。
      
      參考文獻(xiàn):
      周頌堯《鄂托克富源調(diào)查記》,綏遠(yuǎn)墾務(wù)總局印,1928年。

    (作者: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史海鉤沉)簡述民國初年的鄂托克旗
  •     修志治史最重基本史料的掌握,否則文章成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斷不能長久立世?,F(xiàn)就本人二十多年來收集掌握的民國初年的鄂托克旗史料部分內(nèi)容公之于眾,以求史志工作者加以利用。遺漏處頗多,請識者日后補闕為盼。
      一、沿革與官員
      明朝末年,達(dá)延汗之孫麥力艮(袞必里克墨爾根)占據(jù)河套地區(qū),號所部為鄂爾多斯。順治六年(1649)至乾隆元年(1736),清朝把鄂爾多斯部編為7旗,合稱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正式名稱為鄂爾多斯右翼中旗,1650年清廷授麥力艮次子拜桑固爾玄孫善巴為札薩克多羅貝勒,職爵世襲。民國成立后,蒙古社會政體未變,時鄂托克旗札薩克是噶勒藏魯拉瑪旺札勒札木蘇,他的駐地在錫拉布里多諾爾,游牧地在騰格里泊。
      鄂托克旗署中設(shè)有東、西土薩拉齊(協(xié)理)各1員,東、西梅林各1員,和碩札格齊1員,章京83員,扎蘭19員。他們上通下達(dá),共同管理著全旗83個蘇木的事務(wù)。此外,旗署的辦事人員還有長史1員(俗稱白通達(dá)),扎薩1員,畢齊克齊2員,保什戶8員。
      二、四至及面積
      民國初年,鄂托克旗轄地與清朝時相同,地域遼闊。以札薩克的駐地錫拉布里多諾爾為中心,東至察罕札達(dá)海泊70里接杭錦旗,南至賀通圖山(俗名回回墓)370里接烏審旗及長城,西至察罕托輝250里接黃河邊,北至馬陰山110里接杭錦旗;東南至庫克陀羅海100里,西南至橫城口330里,東北至鄂蘭拜120里,西北至阿爾布坦(省嵬山)220里。時全旗總面積達(dá)137590余頃。
      三、戶籍與人口
      蒙民人口:至1927年,全旗共有蒙民戶數(shù)1200多戶,男女人口4800多人。由于蒙民篤信喇嘛教,故出家當(dāng)喇嘛者極多,時有喇嘛2735人,故喇嘛人口已占蒙民總?cè)丝诘?7%。時蒙古人多以游牧業(yè)為主。
      漢回人口:至1927年,全旗有漢回村落34處。村名為:五堆子、巴音套海、陶樂湖灘、察汗根、新地坑、舊地坑、康家巷、腦包池、楊子院子、楊家圈、劉家圈、五堡灘、十字井、草灘墩、公布井、趙家圈、井家灣、天成永、黃虎梁、二道梁、義什梁、報橙灘、堆子灘、陳家圈、張家圈、李家圈、楊家圈、石屯子溝、家家寨子、劉貴灣、寧條梁、月牙湖,此外還有草山梁下穴居農(nóng)民不成村落者,旗西南東邊界散居商民不成村落者。以上34村等處,共有2711戶,男女人口8640人。
      教民人口:清末以來,西方天主教在蒙古地區(qū)傳播迅猛。至1927年,鄂托克旗建有教堂11處,分別為:白泥井教堂、黑梁頭教堂、城川教堂、堆子梁教堂、倉房梁教堂、沙路茅子教堂、硬子梁教堂、胡家窯子教堂、毛團(tuán)庫倫教堂、小橋畔教堂、寧條梁教務(wù)府。11處教堂轄有教民1270戶,男女人口4900余人。
      四、寺廟與喇嘛
      民國初年,鄂托克旗境內(nèi)寺廟林立,香火不遜于清代。至1927年,全旗計有喇嘛廟46處,分別為:新召(喇嘛500人,下同)、壕沁召(200人)、哈達(dá)圖召(40人)、察哈甲達(dá)圖廟(20人)、克泊廟(30人)、哈達(dá)冤廟(20人)、察漢吉力廟(20人)、吉拉木圖廟(40人)、桃梨廟(20人)、烏蘭吉拉廟(30人)、毛烏素廟(20人)、蘇木圖廟(20人)、搗拉廟(40人)、察漢廟(20人)、耳居圖廟(20人)、保拉格斯太廟(30人)、桃期圖廟(20人)、察布?xì)鈴R(40人)、迭拉斯太廟(20人)、柴太廟(20人)、拉僧廟(100人)、阿桂廟(30人)、搗拉阿桂廟(30人)、巴彥托羅亥廟(300人)、毛腦亥吐蓋廟(30人)、海流圖廟(20人)、啊貴廟(30人)、饅頭廟(20人)、補龍廟(15人)、喇嘛廟(40人)、哈套廟(20人)、歸烏素廟(20人)、什拉雞汗廟(50人)、哈拉哈通廟(200人)、阿太廟(40人)、爾素廟(20人)、五虎洞廟(30人)、毛蓋圖廟(20人)、拉麻廟(100人)、巴拉廟(30人)、土圪旦廟(20人)、召荒廟(20人)、什里廟(20人)、哈力哈圖廟(300人)、朱拉開廟(40人)、克爾格根廟(20人)。以上46處寺廟,共有喇嘛2735人。
      五、水利
      清末民初,由于土地的開墾和農(nóng)業(yè)人口的增多,至1927年,全旗境內(nèi)修有許多溝渠、橋梁和渡口。
      1、溝渠
      保爾格斯太溝:在磴口東南,長約100里。
      烏蘭布龍溝:在旗境西北,長約80里。
      雜袋溝:在巴彥套海:長約100里。
      都司圖溝:在旗境西部紅崖子北,長約200里。
      苦水溝:在旗境西部,長約100里。
      冰溝:在月牙湖南,長約5里。
      水洞溝:在橫城迤北,長約20里。
      邁林溝:在旗境西北銀山一帶,長約60里。
      石拐洞;在草山梁南,長約100里。
      羊門子溝:在草山梁南,長約70里。
      喜鵲澗:在草山梁南,長約70里。
      趙官澗:在草山梁南,是喜鵲澗的上源。
      察汗根渠:長約10里。
      五堆子渠:長約20里。
      陶樂胡灘渠:長約20里。
      月牙湖渠:長約10里。
      2、橋梁
      八里河橋:在石屯子溝西,為木石建成,可容單車行走。此橋西北尚有同樣一橋。
      大岔河橋:在小橋畔西,為木橋,只可行人,不能走車。
      石拐溝橋:在石拐溝底,為木橋,只可過人,不可行車。
      趙官澗橋:在趙官澗底,為木橋,只可過往行人。
      3、渡口
      磴口渡口:有船7只,有阿拉善厄魯特旗派員管理。
      二子灣渡口:有船8只,由杭錦旗派員管理。
      石嘴子渡口:有船2只,由本旗派員管理。
      五堆子渡口:有船4只,由甘肅平羅縣派員管理。
      流沙子渡口:有船2只,為回族人私營。
      橫城堡渡口:有船10多只,由甘肅和本旗派員管理。
      六、稅務(wù)與郵電
      1、稅務(wù)
      稅局:在鄂托克旗南部,分布著大量天然鹽池,主要有白鹽池、腦包池和茍池等。鹽池每年產(chǎn)鹽量頗多,附近蒙漢民眾均赴購買或販運。旗署在各鹽池均設(shè)有稅局一處,派人駐守收稅。清末以來,按照規(guī)章制度,每斤收取制錢一文,謂之出境稅。至1927年,鹽稅仍照舊章辦理。
      稅卡:寧條梁鎮(zhèn)為綏遠(yuǎn)與陜西毗連要地,也是商務(wù)貿(mào)易處所,有商鋪40余家,民居100多戶,教民和耕地甚多,尤以皮毛交易為大宗;陜西靖邊縣在此設(shè)有征收皮毛稅卡一處。在草山梁南要隘處,鄂托克旗署設(shè)有稅卡一處,但交由商家增盛油坊承包,每月只向旗署交承包款20元,故使大量稅款流失。
      2、郵電
      郵政:至1927年,鄂托克旗無專設(shè)之郵政局,只在寧條梁鎮(zhèn)內(nèi)設(shè)有郵傳遞處一所,并委商家代理,以此籍通蒙地與陜西、甘肅等地的信件。
      電報電話:民國初年,包頭至蘭州已埋設(shè)電線,其中磴口至石嘴子一段線路途經(jīng)鄂托克旗境,但鄂托克旗未設(shè)置電話局,遇有急事,需赴磴口或石嘴子通話或拍報。
      七、交通
      民國初年,鄂托克旗由于地處荒漠,交通故不發(fā)達(dá),境內(nèi)只有臺站大路和普通道路。
      1、臺站大路:
      清朝時蒙古各盟旗為傳遞公文,都設(shè)有臺站。民國以來,臺站仍舊,共有6臺,總稱河西六臺。其中察罕札達(dá)亥臺屬蒙藏院所轄殺虎口臺站處管轄,其余五臺站受旗札薩克節(jié)制。每臺站設(shè)有章京、昆都和數(shù)量不等的站丁,章京負(fù)責(zé)臺站的一切事務(wù)。六臺站具體路程:石嘴子至鐵蓋蘇木,計有70里;鐵蓋蘇木至賽烏素,計有60里;賽烏素經(jīng)搗拉阿桂廟至巴彥托羅亥廟,計有70里;巴彥托羅亥廟到札薩克駐所,計有70里;札薩克駐所至察汗淖,計有30里;察汗淖至巴彥淖,計有90里;巴彥淖至克泊廟,計有40里;克泊廟至烏審旗和杭錦旗兩旗地界,計有40里。以上臺站道路總計440里。
      2、普通道路:
      (1)從烏審、杭錦兩旗交界點起西行,經(jīng)克泊廟、巴彥淖、察汗淖、新井、察汗腦包、烏量素、白彥格、烏素圖、鐵蓋蘇木,終至石嘴子。此路總長430里。
      (2)從札薩克駐地起西南行,經(jīng)都思圖、補隆廟、西土薩拉齊營盤、沙亥廟,終至橫城堡。此路總長400里。
     ?。?)從札薩克駐地起西南行,經(jīng)毛腦亥土蓋廟、沙拉才磴、鋼達(dá)其烏素淖、毛蓋圖才磴、舊地坑,終至花馬鹽池。此路總長380里。
      (4)從札薩克駐地起東南行,經(jīng)烏蘭布拉格素、小爾克圖、克力蓋、克圖魯達(dá)布素、察汗陶拉亥,最終分抵安邊、寧條梁等處。此路總長440里。
     ?。?)從札薩克駐地起東南行,經(jīng)烏蘭才磴、哈達(dá)圖廟、烏蘭陶拉亥,終至克客淖入烏審旗地界。此路總長150里。
      (6)由札薩克駐地起西北行,經(jīng)新井、巴音、新召、大沐內(nèi)、搗拉廟、察汗廟,終至杭錦旗地界。此路總長250里。
     ?。?)由寧條梁起西行70里,可至陜西安邊縣,此路為內(nèi)地通往蒙旗之大道。
     ?。?)從札薩克駐地起西北行,經(jīng)搗拉廟、耳居圖廟,終至磴口。此路總長390里。
      (9)由烏審旗西行經(jīng)里圪旦、城川、黑梁頭、白泥井,終至花馬鹽池、安邊、定邊等處。境內(nèi)路長90里。
      (10)從石屯子溝起東南行,經(jīng)高家寨子、四路溝、趙官澗,終入陜西境內(nèi)。境內(nèi)路長50里,系屬入陜西所屬鎮(zhèn)羅堡、寧賽堡等處之要道。
      八、物產(chǎn)
      鄂托克旗地大物博,水草豐美,其中藥材、牲畜、鹽堿等物產(chǎn)馳名于西北和京津地區(qū)。
      1、藥材
      鄂托克旗水美地肥,是有名的藥材之鄉(xiāng),其中尤以甘草為大宗。1927年,旗內(nèi)產(chǎn)地有23處,年總產(chǎn)量達(dá)39.4萬斤。具體產(chǎn)地:波羅代(年產(chǎn)2萬斤,下同)、桃葫蘆(2萬)、毛巴素井(2萬)、土圪旦廟(4.5萬)、蟒蓋圖廟(2萬)、巴彥井(1.5萬)、四個井(2.5萬)、補合井(2萬)、蠻合圖(1萬)、哈力烏素(2萬)、蠻漢烏素(1.5萬)、小廟召(2萬)、三臺吉壕(1萬)、唐林秋(1萬)、愛力圪氣(2萬)、一把樹(1萬)、大沙頭(1萬)、石山阿保(2.5萬)、五虎墩(1.2萬)、札布素(1.5萬)、西喇嘛廟(1.2萬)、白通達(dá)壕(1萬)、大石洞(1萬)。
      除甘草外,鄂托克旗每年還盛產(chǎn)枸杞(年產(chǎn)1000斤)、豆根(無人開采)、發(fā)菜(小量開采)、鎖陽(年產(chǎn)8000斤)、柴胡(年產(chǎn)4000斤)。
      2、牲畜
      鄂托克旗境內(nèi),向有“一牧二林三農(nóng)”之說,足見畜牧業(yè)是旗民的最主要生產(chǎn)生活方式。旗內(nèi)所產(chǎn)牲畜,以駱駝為最佳,牛羊次之,馬再次之。民國初年,全旗每年平均孳生牲畜總數(shù)在12萬頭以上。
      駱駝:旗產(chǎn)駱駝,體質(zhì)強大,最能負(fù)重,一般負(fù)重300至400斤不等。每年旗內(nèi)孳生新駝不下50000頭,多行銷于甘肅和西套一帶。成年駝每只價值70至80元不等。旗內(nèi)每年產(chǎn)駝毛不下50萬斤,時價每百斤為8元。
      羊:旗境羊分山羊和綿羊兩種。山羊每百只為一把,每五百只為一群。旗內(nèi)每年孳生山羊羔10000余只,成年羊每只時價4元;每只山羊每年可剪毛3斤。全旗每年產(chǎn)羊皮15000張,羊毛20萬斤。
      牛:鄂托克旗牛體不大,分肉牛和乳牛兩種。蒙民將300頭牛稱為一群,500頭稱一大群,小群為10頭。牛除自用外,多外銷于磴口和包頭,每頭時價為10至20元不等。旗內(nèi)每年產(chǎn)牛皮8000張。
      馬:由于牧馬得利不及牛羊,故除乘騎外,蒙民多不成群飼養(yǎng)。馬匹多產(chǎn)于秋季,全旗每年孳生馬駒不過500匹,外銷馬匹不過200匹。
      3、鹽堿   
      鄂托克旗境內(nèi)鹽堿湖極多,計有29處。鹽堿湖名稱:大池鹽淖(方圓240里,下同)、茍池鹽淖(120里)、腦包地鹽淖(140里)、察斌達(dá)布素鹽淖(320里)、察漢堿淖(200里)、巴彥堿淖(200里)、大納林堿淖(120里)、小納林堿淖(100里)、晤嗎堿淖(150里)、敖龍堿淖(120里)、大克泊堿淖(150里)、小克泊堿淖(120里)、伊肯堿淖(200里);此外還有烏素淖(150里)、達(dá)拉吐嚕淖(300里)、皂素淖(160里)、沙拉可圖淖(400里)、毫賴圖淖(150里)、哈達(dá)圖淖(200里)、烏爾杜淖(150里)、可克淖(200里)、哈比里漢奴素淖(150里)、叨好圖淖(120里)、鋼達(dá)氣烏素淖(300里)、可克烏素淖(200里)、沙拉烏素淖(80里)、毫類甲達(dá)亥淖(10里)、迭不拉亥淖(120里)、察罕淖(150里)。
      1923年,鄭萬福等26人,為開發(fā)旗境內(nèi)鹽堿業(yè),集資1000股(每股百元),合現(xiàn)洋10萬元,并在綏遠(yuǎn)實業(yè)廳注冊備案,創(chuàng)辦了大興堿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他們承租了察漢淖、那林淖、哈嗎圪太淖三湖。其中察漢淖每年可熬制成堿100萬斤,時每百斤賣銀洋2元,年均收入為2萬元,而他們只需向旗署交納年租金2千元,謀利可達(dá)10倍;那林淖和哈嗎圪太淖均年產(chǎn)成堿54萬斤。
      九、墾務(wù)
      1、清末墾務(wù)
      光緒二十八年(1902)一月,清廷任命兵部左侍郎貽谷為“欽命督辦蒙旗墾務(wù)大臣”,次年八月又加封理藩院尚書銜,二十九年八月又補授為綏遠(yuǎn)城將軍。在清廷的支持下,貽谷在內(nèi)蒙古西部區(qū)各旗全力進(jìn)行蒙地放墾事宜。蒙古諸旗王公,迫于清廷的淫威,被迫放墾土地。從1903年七月開辦墾務(wù)起,至1907年底撤局止,鄂托克旗共放墾土地175.334頃,應(yīng)征押荒銀4363.83兩。其押荒地分為四等:上等地每頃征銀40兩,中等地每頃征銀30兩,中下等地每頃征銀20兩,下等地每頃征銀10兩。此外,旗境內(nèi)還有許多塊已呈報但未及放墾之地。
      2、民國初年墾務(wù)
      民國以來,蒙地的墾務(wù)活動愈演愈烈,大大超過清朝末年的規(guī)模。從1923年十月起,至1924年九月底止,鄂托克旗共放墾土地519.4692頃,應(yīng)征押荒銀3296.9兩。其押荒地分為四等:上等地每頃征銀40兩,中等地每頃征銀30兩,中下等地每頃征銀20兩,下等地每頃征銀10兩。此外,全旗還有丈過未放之地1897.5頃。
      3、土地的私墾
      蒙地開墾根據(jù)其性質(zhì)可分為官墾和私墾。官墾是由政府組織進(jìn)行的大規(guī)模土地開墾,私墾則是民間的、非官方組織的土地出租和招墾。私墾雖給牧業(yè)經(jīng)濟帶來破壞,但對蒙古民眾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生活影響不大;給蒙古社會帶來嚴(yán)重政治經(jīng)濟影響的,是大規(guī)模的官墾。從清朝末年至1927年,鄂托克旗較大的私墾地塊有17處。
      紅崖子地。計有6頃,為河灘地,在平羅縣東60里處。
      陰灣子地。(亦稱青沙洼灘)。計有30頃,為河灘地,在平羅縣東南60里處。
      陶樂湖灘地。計有300頃,為河灘地,在平羅縣東南60里處。
      五堆子地。計有1000頃左右,為河灘地,在旗札薩克駐地西南280里處。
      楊家院子地。計有100頃,為沙土地,在鹽池縣北5里處。
      十字井草灘墩地。計有8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北15里處。
      芨芨草灘地。計有300頃,為沙土地,在鹽池縣西北100里處。
      公布井子地。計有1000頃左右,為沙土地,在定邊縣北40里處。
      黃虎梁地。計有1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北40里處。
      黃沙土草灘地。計有2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北30里處。
      李家圈混水地。計有20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90里處。
      堆子梁村混水地。計有5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100里處。
      張家寨混水地。計有4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90里處。
      富家寨混水地。計有20頃,為沙土地,在定邊縣東90里處。
      石屯子溝地。該地分兩塊:紅泥地,計有200頃;黃紅沙地,計有200頃。兩地均在定邊縣東90里處。
      草山梁地。計地16000頃,為山坡地,在靖邊縣西北60多里處。
      寧條梁地。計有90頃,為沙土地,在靖邊縣西北100里處。
      4、教堂土地
      清末以來,天主教堂在鄂托克旗擁有大量土地,據(jù)1927年統(tǒng)計,教堂共擁有土地6塊。
      草山梁地。在靖邊縣西北60多里處,計地200余頃,為紅沙土地;教民耕種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硬地梁子地。在旗札薩克駐地東南400里處,計地1400多頃,為黃沙土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小橋畔地。在靖邊縣西北80多里處,計地400頃,為沙灘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布奪灘地(亦稱營盤堆子梁)。在旗札薩克駐地東南380多里,寧條梁北40里處,計地400余頃,為紅沙灘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4/10上交教堂。
      城川地。在旗札薩克駐地東南300里處,計地2000頃(時已開墾4/10),為黃沙灘地;教民耕種者尚少。
      圪旦灘地(亦稱白泥井、榆樹壕)。在旗札薩克駐地正南440里處,計地3000頃(時已開墾3/10),為黃沙土地;由教民耕種,年收成的3/10上交教堂。
      5、臺站土地
      清代每一臺站都有國家無償撥給站丁的養(yǎng)贍地——臺站地。河西六臺站計有臺站地8640頃,但能耕種之地不足1000頃。
      1919年,殺虎口臺站管理處所屬察漢札達(dá)亥臺站被綏遠(yuǎn)墾務(wù)總局重新劃撥臺站地,劃給該臺站丁50戶土地400頃,章京辦公地100頃,公共牧場地69.7頃,其余全部放墾。1923年,由于察漢札達(dá)亥臺站蒙民奮起阻墾,迫使當(dāng)局重新為該臺站劃撥土地;計有臺丁公共牧場1200頃,贍召地48.6頃。其余五臺站在民國初年的土地變化不詳。
      
      參考文獻(xiàn):
      周頌堯《鄂托克富源調(diào)查記》,綏遠(yuǎn)墾務(wù)總局印,1928年。

    (作者: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