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12年  /  第五期
  • (盟市園地)遼祖州石室新考
  • 遼祖州位于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石房子村北,距離遼上京城遺址西南30多公里。石室,當?shù)厝朔Q為“石房子”,由7塊重達幾十噸重的石板組成,是遼祖州遺址內唯一尚存的建筑。由于《遼史》、《契丹國志》等有關遼代歷史的史籍中對石室沒有記載,因此,石室成為千古之謎,給世人留下了無限的探索和想象空間,研究者頗多。筆者有幸生于巴林左旗,得以經?!肮忸櫋弊嬷菔遥缮?,對石室也產生了興趣,現(xiàn)不揣深淺,就石室也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目前學界對祖州石室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囚室說。持此說者,主要依據(jù)可能是《遼史》中的有關記載?!哆|史·世宗本紀》記載,遼世宗于公元947年“秋閏七月,次潢河,太后、李胡整兵拒于橫渡,相持數(shù)日。用屋質之謀,各罷兵趨上京。既而聞太后、李胡復有異謀,遷于祖州;誅司徒劃設及楚補里?!薄哆|史·列傳》中也有相應的記載“太宗崩,世宗即位于鎮(zhèn)陽,太后怒,遣李胡以兵逆擊。李胡敗,太后親率師遇于潢河之橫渡。賴耶律屋質諫,罷兵。遷太后于祖州?!薄昂图s既定,趨上京。會有告李胡與太后謀廢立者,徙李胡祖州,禁其出入。”以上史料說得是公元947年遼太宗病逝于從中原回軍途中,遼世宗耶律阮在軍中即位,而開國太后述律平想立三子耶律李胡為皇帝,于是率兵與孫子耶律阮隔潢河(今赤峰市境內西拉沐淪河)而峙爭奪皇權,最后在耶律屋質的斡旋下,雙方言和,述律平同意孫子耶律阮為皇帝,但回到上京皇都后,述律平又與三子李胡謀廢立皇帝,結果事敗被囚于祖州。《遼史·景宗本紀》記載公元980年“六月己亥,喜隱復謀反,囚于祖州。”《遼史·喜隱傳》記載“復誘群小謀叛,上命械其手足,筑圜土囚祖州?!边@兩條史料記載的是李胡之子耶律喜隱多次謀反,被景宗耶律賢囚于祖州。石室為囚室說,即認為石室是關押述律平、耶律李胡或耶律喜隱的場所。

    2.阿保機尸體權殯之所說。此說的主要依據(jù)是契丹皇帝和皇后死后有權殯習俗,認為《遼史·太祖本紀》中遼太祖“梓宮至皇都,權殯于子城西北”之子城,應是指祖州子城,即石室處。

    3.祭祀說。認為石室是迭剌部耶律氏為祭祀祖先所建,主要依據(jù)是契丹人為鮮卑人之后裔,而鮮卑人有以石室祭祀祖先的習俗。

    4.西樓說。持此說者的主要依據(jù)可能是《遼史·地理志》祖州條中有“太祖秋獵多于此,始置西樓”的記載,以為石室即為祖州西樓,或以西樓為迭剌、斡魯朵之音譯。

    筆者認為,以上四說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尚有商榷的必要。

    囚室說的主要依據(jù)是《遼史》中有將述律平、耶律李胡、耶律喜隱囚于祖州的明確記載,也就是說,石室是為了囚禁述律平、耶律李胡母子或耶律喜隱所建,從而將石室的建筑時間界定在契丹建國40余年后的公元947年及以后,這首先與祖州的整體建筑布局不符。從《遼史》記載來看,祖州城主要建筑于遼太宗朝,是為了保護和時祭遼太祖陵所建,因此也被稱為遼太祖陵奉陵邑,其整體布局最遲也應當在遼太宗朝完成。而石室所在區(qū)域,是祖州內城整體布局之一,即西部區(qū)域(祖州內城分為西中東三個區(qū)域),這一區(qū)域應當與其他區(qū)域同時規(guī)劃建筑,遼太宗不可能特意留出這一區(qū)域供以后的皇帝們搞建筑。也就是說,石室最遲也應在遼太宗大規(guī)模建筑祖州城時就存在,不是遼世宗為了囚禁祖母(947年)、更不是遼景宗為了囚禁耶律喜隱(980年)所建。其次,與當時的契丹國家國情不符。遼世宗即位皇帝時,契丹國家已經建立整整40年(從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的907年算起),監(jiān)獄、警察、軍隊等國家機器趨于完備,遼世宗本人又是一個非常推崇漢文化的皇帝,根本沒有必要建筑石室這樣的囚室來關押祖母或犯人。第三,《契丹國志》及《資治通鑒》均記載,述律平與孫子耶律阮爭奪皇權失敗后被囚禁于遼太祖墓側(《契丹國志》)或墓里(《資治通鑒》),這似乎更符合史實。因為,耶律阮打敗祖母述律平的同時,還剝奪了她的所有政治、軍事、經濟基礎(即將述律平的斡魯朵沒收),述律平根本沒有資本再與孫子耶律阮爭奪皇權,耶律阮沒有必要建筑石室這樣的堅固囚室來關押祖母。況且就當時的局勢而言,述律平雖然在與孫子耶律阮爭奪皇權中失敗被囚,但其家族勢力仍然很強大,也仍然是契丹諸權貴中的強勢家族,耶律阮自然不敢輕易地按照契丹的籍沒之法殺掉祖母,或對祖母“太過分”的打壓,自然也就沒有必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建筑石室把祖母囚禁起來,而讓祖母為丈夫(即阿保機,耶律阮的祖父)守陵安度晚年,則是囚禁祖母的最好辦法(即述律平及其家族都能接受)。90多年后(1034年),遼興宗耶律宗真(遼世宗之重孫)從母后蕭耨斤手里奪回皇權后,也是采取這一辦法,把母后囚于遼圣宗(遼世宗之孫,遼興宗之父)的慶陵,為丈夫(即遼圣宗耶律隆緒)守陵的。至于石室是遼景宗為了囚禁耶律喜隱所建的說法也很勉強,此說的主要依據(jù)是《遼史》中有“筑圜土囚祖州”的記載。在中國古代,“圜土”是監(jiān)獄的形象稱謂,即在地下挖一個圓形的深坑,或在地上圍起圓形土墻,以監(jiān)禁罪犯,防止其逃跑。其實,用圜土來囚禁犯人,主要實行于夏、商、周朝代,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后歷代就很少用了。遼景宗用古老的辦法,在祖州筑圜土囚禁耶律喜隱,用意十分明顯,一是讓耶律喜隱在祖州向祖先們懺悔贖罪(不再謀反);二是也有羞辱其之意。也就是說,石室與圜土不僅形狀不符(即一個是方形,一個圓形),而且也不符合當時契丹國家國情(監(jiān)獄、警察、軍隊等國家機器已經完備,沒有必要用古老的辦法來關押犯人)。

    阿保機尸體權殯之所說以契丹國家帝、后死后有權殯習俗為主要依據(jù),進而認為《遼史》關于遼太祖“梓宮至皇都,權殯于子城西北”中的子城,并非皇都子城,應是祖州子城,即石室處。其實,權殯之俗并非古代有之,我國北方包括漢族在內的一些民族現(xiàn)今仍保留有權殯的習俗。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將逝者權殯一些時日供親屬朋友祭奠或等外地親人歸來;二是逝者的棺材或陵墓沒有修建好;三是防止逝者“假死”;四是選擇吉日安葬逝者;五是宗教信仰因素等。不論哪種情況,既然是權殯,都是臨時的停尸場所,比較簡易,即便是非常富貴的人家,也不可能修建永久性的權殯之所。從《遼史》的記載來看,阿保機尸體權殯一年時間,陵墓修好后即被下葬,說明阿保機尸體權殯一年的主要原因是陵墓沒有修好。更主要的是,石室作為阿保機尸體權殯之所不太現(xiàn)實。石室由七塊重達幾十噸的花崗巖石板拼制而成,經考證這些花崗巖石板采于距離祖州城南70余華里的大山中(今巴林左旗后召廟、遼代真寂之寺所在的大山),這對于一千多年前運輸和建筑技術尚不發(fā)達的契丹人來說,運輸這樣重的石板并將其組建成石室是非常困難的,沒有一年或兩年的時間恐怕是建不成的。也就是說,如果從阿保機病逝開始建筑石室的話,那么到其下葬的一年時間里,石室恐怕是很難建成的,更不用說用來權殯阿保機的尸體了。

    祭祀說以契丹族是東胡鮮卑之后裔,而東胡人有祭山、鮮卑人有以石室祭祀先祖之習俗為依據(jù),認為契丹族也有此習俗。祖州是契丹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發(fā)源地,祖州石室即為迭剌部人祭祀先祖所建。從史料記載來看,鮮卑人祭祀先祖的石室,多為天然石洞(或巖洞),或“鑿石為祖宗之廟”。而祖州附近有很多大山,既有天然洞穴(遼太祖陵所在之山便有一個天然山洞),亦可鑿山為穴。也就是說,契丹人完全可以利用天然山洞或在山上鑿洞穴來祭祀先祖,沒有必要從70余里外的大山中采石,再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運到祖州處建成石室來祭祀先祖。另外,契丹人把木葉山奉為祖山、圣山,加以時祭,而從史料記載來看,木葉山上并無天然洞穴或石室之類的人工建筑,而是“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圣并八子神像”。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契丹人祭山祭祖,并非需要石洞或石室之類的建筑。

    西樓說一是以《遼史》中有“太祖秋獵多于此,始置西樓。后因建城,號祖州”的記載,從而推斷石室為西樓,但并沒有說明石室的作用;二是認為“西樓”一語是斡魯朵或“迭剌”的音譯(此說否定阿保機四樓的存在),而祖州是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祖居地(即迭剌部的斡魯朵),因此認為石室就是西樓。很顯然,以上兩種觀點都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jù)。

    筆者認為,祖州石室很可能是契丹大遼王朝耶律氏皇族直系祖先的陵墓。

    1.現(xiàn)今遼河流域分布著眾多的石棚(即石室,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100余處),經考古調查研究,遼河流域石棚是三四千年前修建起來的巨石建筑物,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陵墓,即為石棚墓。遼寧旅大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積石墓、石棚、大石蓋墓、石棺墓等,經考古研究“積石墓出現(xiàn)較早,主要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其次是石棚和大石蓋墓,它們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而主要是青銅時代的墓葬,而石棺墓的時代要晚,它主要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形制?!薄笆锟赡苁亲湓谶z址上”(《東北考古與歷史》1982年第1期)。遼河流域石棚墓的發(fā)現(xiàn),說明我國東北古代先民有以石室(即石棚)為陵墓的葬俗,且石棚墓建在遺址旁或遺址內。

    大約與遼河流域石棚處于同一時期(即青銅器時代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東胡民族,主要分布于以今赤峰市為中心的西遼河上游,從赤峰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東胡人墓葬來看,東胡人“墓穴以自然石塊壘砌,頂部鋪蓋大石板,是北方同時期中習見的‘石板墓’或‘石棺墓’構筑類型”(《赤峰歷史與考古文集》)。也就是說,赤峰市地區(qū)的東胡墓與遼河流域的石棚墓、石板墓等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契丹族是東胡族后裔,自然要沿襲東胡族的一些習俗,這其中就包括葬俗。如赤峰市敖漢旗周家地早期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石槨墓和“覆面”(夏家店上層文化),經考證即為東胡族系葬俗,而契丹人也有石(或木)棺、石槨墓和“覆面”的葬俗,經研究考證,兩者有沿襲關系。

    2.在赤峰市巴林右旗遼懷陵墓葬區(qū)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寶山遼墓中都發(fā)現(xiàn)有與祖州石室相似的石室。巴林右旗遼懷陵葬有遼太宗和遼穆宗父子,發(fā)現(xiàn)石室的墓葬因沒有發(fā)現(xiàn)墓志等有關文字記載(或筆者沒有見到這方面的記載),從而沒有確定墓主人身份及安葬年代,但經考古研究肯定是遼代墓葬,即契丹建國后的墓葬。因該墓葬位于遼皇陵——懷陵葬區(qū)內,因此也有遼史研究者認為是遼穆宗的陪葬墓。可以肯定的是,該墓葬是遼墓,安葬年代或與遼穆宗同時(即其陪葬墓)或后期,是一座遼顯貴墓葬(因葬于遼懷陵區(qū)域)。阿魯科爾沁旗寶山遼墓是一處遼墓群,已發(fā)現(xiàn)10余座遼墓,其中1號遼墓墓主人是“大少君次子勤德”,死時只有14歲,葬于遼天贊二年(公元923年);2號遼墓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安葬年代比1號遼墓稍晚。1號和2號遼墓均由墓道、門庭天井、墓門、甬道、墓室、石房(室)等組成。

    從巴林右旗和阿魯科爾沁旗兩處三座遼墓中的石室來看,遼代初期有以石室為陵墓的現(xiàn)象或葬俗,而這種石室墓與遼河流域的石棚墓、石板墓及赤峰地區(qū)東胡族的“石棺墓”有相似之處,其實質是一種我國古代石板墓或石槨墓、石棚墓的構筑類型。

    綜合以上兩點,祖州石室很有可能也是一座石槨墓或石棚墓。

    那么,祖州石室是誰的墓葬呢?筆者認為有可能是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墓葬——遼德陵。

    1.關于遼德陵?!哆|史·太宗本紀》記載公元934年“葬太皇太后于德陵?!薄哆|史·后妃傳》記載“德祖宣簡皇后蕭氏,小字嚴母斤……天顯八年崩,附德陵?!碧侍蠹葱喕屎笫捠?,是遼太祖阿保機的母親;德陵,即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陵墓,說明阿保機的父親撒剌的死后建有墓葬,即遼德陵。遼德陵因遼德祖而得名。遼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遼興宗耶律宗真按照中原帝王追謚祖先慣例,追謚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為宣簡皇帝,廟號德祖,因此《遼史》稱撒剌的陵墓為遼德陵。

    2.關于契丹族土葬時間。除上文已經提到的契丹葬俗與東胡先民葬俗有沿襲關系外,一般認為契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實行的是樹葬、火葬,即契丹人死后,將尸體置于樹上,三年后收取尸骨焚燒,然后撿拾遺骨埋葬于黑山(因此黑山被契丹人視為靈魂的歸處,如中原的泰山、豐都葬于黑山),至阿保機建國后,受中原葬俗(主要是漢唐)影響才實行土葬。

    筆者認為,契丹族土葬時間應該向前推至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907年)前后或更早一些時間為宜。因為在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之前,甚或是在阿保機擔任迭剌部夷離堇(901年)之前,即阿保機父祖輩時代,中原的一些漢人、佛道教等就開始進入契丹社會。如韓知古六歲時就被俘入契丹,后又作為述律平的陪嫁奴隸來到阿保機家,而阿保機與述律平的結婚時間當在890年(即述律平12歲、阿保機18歲左右)左右或更早(因契丹族有早婚的習俗),說明當時契丹社會已經有漢人生活;根據(jù)《遼史》記載,阿保機祖父勻德實將中原的農業(yè)種植技術引入契丹,伯父釋魯將中原的紡織、版筑技術引入契丹,父親撒剌的將中原的冶鐵技術引入契丹(祖州石室石板間有鐵楔加固的痕跡,說明建筑石室時契丹人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石室應建筑于撒剌的在世及以后,即阿保機出生以后)。也就是說,在阿保機出生以前或出生前后,契丹社會已經有中原文化元素,這里面當然也包括中原的土葬習俗。

    3.關于遼德祖即阿保機父親撒剌的死亡時間?!哆|史》對此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從有關資料中得到啟示?!哆|史·本紀》的具體紀年從公元901年開始,而本紀中沒有撒剌的死亡的記載,卻有其妻蕭嚴母斤(即阿保機母親)死亡的記載,說明撒剌的應死于901年之前(如果撒剌的死于901年,即阿保機擔任迭剌部夷離堇之后,《遼史》中不可能沒有記載)。阿保機有兄弟妹6人,其為長子出生于公元872年,從正常生育6個孩子的時間來推算,撒剌的最早也應逝世于890年左右(按平均每三年生育一個孩子來推算)。耶律安端是阿保機最小的弟弟,死于公元952年,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的壽命并不是很長,60歲以為長壽,以安端死時60歲左右來推算,他當生于890年至900年之間。阿魯科爾沁旗寶山1號遼墓墓主人是“大少君次子勤德”,而在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只有安端被稱為大少君,因此寶山1號遼墓墓主人勤德有可能是安端之次子。勤德死于公元923年,時年只有14歲,其為安端次子,安端當時年齡不會太大,應當在30歲左右,與其死亡時60左右歲相符。也就是說,阿保機的父親撒剌的死于890年至901年間的可能性非常大,時中原的土葬習俗早已傳入契丹社會,其死后有可能按照中原喪葬習俗進行了土葬,即立有陵墓。而祖州是阿保機四世先祖的出生地,說明這里是阿保機的祖居地,其父撒剌的死后也必將葬于此處。

    綜合以上三點,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死后葬于祖州附近,建有陵墓,也就是《遼史》中所提到的遼德陵。

    那么,遼德陵的具體位置又在哪里呢?筆者認為,祖州石室便是遼德陵。

    首先,根據(jù)《遼史》記載,祖州城是遼太祖陵的奉陵邑,是專門為守衛(wèi)和祭祀遼太祖陵而建,因此,祖州城內的建筑以祭祀為主。結合《遼史》和現(xiàn)今祖州城遺址來看,祖州城略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近似于不規(guī)則五角形),坐西北朝東南,由內、外兩城組成。內城位于祖州城的北半部分,由東中西三個區(qū)域組成。東部區(qū)域是遼廷皇帝祭祀完先祖后的小憩之所。中間區(qū)域是一個單獨城池,南面城墻有一門,共有三個門道,此即《遼史》所載祖州內城南門興圣門址。由此門入內,沿中軸線配置著三進大殿址,第一大殿址最大,面闊9間,進深4間,此應為“以白金鑄太祖像”的二儀殿址,二儀殿與興圣門間是一廣場,兩側(即廣場東西兩側)各有一長方形配殿,當為陳列“太祖微時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類”的黑龍、清秘兩殿址;第二大殿略小于第一大殿,兩殿中間有回廊相連,此殿當為“奉安祖考御容”的兩明殿。西部區(qū)域是一個單獨封閉區(qū)域,只有石室一座建筑物。外城位于祖州城的南半部分,主要是供守衛(wèi)陵墓、御用工廠及行政管理及服務性機構使用。

    從祖州城的規(guī)劃布局來看,祖州內城中部區(qū)域的二儀、兩明、清秘、黑龍四殿及西部區(qū)域的石室,是祖州城內五處主要祭祀場所。除石室之外,其他四殿《遼史》均有明確記載。

    《遼史·地理志》祖州條記載,二儀殿內供奉有“以白金鑄太祖像”,說明此殿是祭祀太祖之場所,《遼史》亦稱之為太祖廟,遼廷著名漢臣韓德讓之父韓匡嗣曾任首任“太祖廟詳穩(wěn)”、“二儀殿將軍”(兩職實為一回事)。不過,《遼史》中雖然明確記載二儀殿內供奉著太祖阿保機的白金鑄像,但此殿中并非只是祭祀阿保機一人的場所,應當還供奉著開國皇后述律平的畫像(生前)或塑像(死后),這可以從“二儀殿”的名稱窺視一二。

    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道教便進入契丹社會,道教稱陰陽為二儀,具體到現(xiàn)實中,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白馬為陽,青牛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也就是說,二儀殿之名稱主要是取道教的“二儀”之義。而阿保機開國稱帝后所上的尊號是天皇帝(亦稱天皇王),述律平的尊號是地皇后,由此可以肯定,二儀殿中的“二儀”是取道教中“天、地”之義,是祭祀太祖阿保機(天皇帝)及開國皇后述律平(地皇后)的場所。

    關于二儀殿建筑時間,《遼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但《遼史》有遼太宗天顯四年(929年)5月“謁二儀殿,宴群臣”的記載,二儀殿有可能建筑完成于是年或稍早。

    清秘和黑龍兩殿陳列有“太祖微時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類”,且建于二儀殿前面兩側,當是二儀殿的配殿。

    《遼史·地理志》祖州條同時記載,兩明殿內“奉安祖考御容”,說明此殿是祭祀遼太宗祖父撒剌的之場所。我國古代對父輩祖先的稱謂主要是界定在“五服”之內,即以本人為一世,上追四世,稱謂分別是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祖父)、考(父親);“祖考”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祖考”是對去世的所有父輩祖先的稱謂,狹義的“祖考”則是對去世的祖父(爺爺)的稱謂。因祖州城是遼太宗所建,因此稱撒剌的為祖考(即狹義的祖考)。不過,筆者認為,祖州雖為遼太宗所建,但“奉安祖考御容”的兩明殿并不一定是遼太宗所建,而應該是遼太祖所建(見下文)。如同二儀殿一樣,兩明殿也是取道教的“日、月”二儀之義,里面也供奉著兩個人的靈位,那就是遼太祖父親和母親的靈位。

    按照我國古代帝王葬俗,帝王死后在其陵側建有享殿以供祭祀,由此筆者認為,二儀殿是遼太祖陵的享殿,兩明殿是遼德陵的享殿。遼太祖陵位于祖州西側山谷中,兩者相距大約2公里,而遼德陵應當就是祖州內的石室。

    其次,石室所在的祖州內城西部區(qū)域,是一個獨立封閉區(qū)域,只有石室一座建筑,只有一門與中間區(qū)域(即二儀殿和兩明殿所在區(qū)域)相通,這樣的規(guī)劃,顯然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考慮到運輸?shù)姆奖?;二是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祭祀習俗使然。

    建筑祖州石室的石板,經專家考證是從距離祖州南70余華里的哈布其山(今巴林左旗后召廟、遼真寂之寺所在大山)中采掘,每塊都重達幾十噸,這對于一千多年前運輸和建筑技術尚不發(fā)達的契丹人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契丹人是怎么把這么重的石板運到祖州之地的呢?一般來講,我國古代運輸這么重的物體,多采取滾木或沿河或沿路打井取水為冰道的運輸方法。筆者曾對哈布其山與祖州之間的地理狀況進行過實地考察,覺得采取冰道運輸方法,從哈布其山把石板運輸?shù)阶嬷葜夭⒉皇且患浅@щy的事情。哈布其山中發(fā)源一河(采石場即在河源頭,現(xiàn)今仍有水),當?shù)厝朔Q為哈布其河,此河是沙里河(即遼代沙河、潢水)的一條支流,自哈布其山發(fā)源流至沙里河大約50余華里;沙里河與祖州之間遼代時又有液泉河(發(fā)源于遼祖陵所在山谷,今已干涸,但河道仍在),此河雖為溯流,但坡降并不是很大,河流長大約20余華里。也就是說,祖州石室石板在哈布其山中采掘成形后,利用河流冰道,由哈布其河運至沙里河,再經沙里河運至液泉河,最后由液泉河運至祖州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從祖州石室所在的位置來看,石室建在祖州城西北角靠近城墻處,而城墻外邊就是液泉河,即石室建在液泉河的河岸上,這顯然是考慮運輸方便。

    根據(jù)《契丹國志》等史料記載,契丹貴族傳統(tǒng)的薩滿祭祀儀式是不允許一般人和外族人參與的,“凡受冊,積柴升其上,大會蕃夷其下,已,乃燔柴告天,而漢人不得預”。《胡嶠陷北記》載,遼世宗祭祀遼太宗陵的過程是“兀欲(即遼世宗)入祭,諸部大人惟執(zhí)祭器者得入,入而門合。明日開門,曰‘拋盞’,禮畢。問其禮,皆秘不肯言?!?/FONT>

    由此可知,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然保留著一些契丹族原始的祭祀習俗(即薩滿祭祀習俗),如祭祀祖先等儀式一般人不得參與等(遼朝中后期雖然在禮儀方面吸收和融入了一些中原禮儀內容,但終遼一世,薩滿祭祀習俗始終存在)。祖州石室(即德陵)位于單獨封閉區(qū)域,正是因為石室作為阿保機父親撒剌的之陵墓,只供遼廷皇帝或其子孫祭祀,其他包括遼廷顯貴及臣僚“不得預。”或許正是因為只有遼廷皇帝等極少數(shù)人才能祭祀祖州石室,其他人“不得預”,加之“契丹書禁甚嚴,傳入中國者法皆死”(《夢溪筆談》),才造成了《遼史》、《契丹國志》及有關史料中對祖州石室只字未提,從而給石室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第三,從《遼史》記載來看,德陵一名只在太宗本紀和后妃傳中各一見(見上引太宗本紀和后妃傳資料),沒有遼廷諸帝祭祀德陵的記載,這與常理不符。既然撒剌的有陵墓,又被遼廷追謚為德祖,是遼廷諸帝最直近的祖先,遼廷諸帝不可能不對其陵墓加以祭祀,那么《遼史》中為什么沒有遼廷諸帝祭祀德陵的記載呢?其中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德陵在祖州內。也就是說,遼廷諸帝到祖州祭祀太祖(廟、陵)和德祖(即德陵)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沒有單獨祭祀德陵的記載。如果德陵在祖州城內的話,那么石室無疑即為遼德陵。

    第四,根據(jù)《遼史·太宗本紀》記載,公元934年“葬太皇太后于德陵。前二日,發(fā)喪于讏涂殿,上具哀服以送?!币簿褪钦f,德陵距離阿保機母親蕭嚴母斤發(fā)喪的地點并不是很遠,只有兩天的路程。讏涂殿在《遼史》中幾見,多出現(xiàn)在遼帝病逝下葬前的權殯之所,說明其并不是一處固定性永久建筑,而是臨時搭建的停放尸體之所,相當于現(xiàn)今停放死者尸體的靈棚。蕭嚴母斤病逝于遼天顯8年(93311月),是時遼建國已經26年,皇都也已經建成15年,她病逝于皇都城以外的地方的可能性不大,應病逝于皇都。而皇都城距離祖州30多公里,以當時發(fā)喪隊伍的行走速度,正好在1天多至2天的路程。

    綜合以上四點,筆者認為祖州石室即為遼德陵——遼太祖父親撒剌的之墓。

    那么,祖州石室(即遼德陵)又建筑于何時呢?筆者認為建于901年至908年之間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具體時間當在903年,即阿保機擔任于越總知軍國事之后。

    遼德祖撒剌的死時阿保機還沒有擔任迭剌部首領,頂多也就是官至撻馬狘沙里,不過是一個管理數(shù)人的小官,亦或是部落首領的衛(wèi)隊長,生活區(qū)域也只限于祖州之地,是沒有能力為父親建筑石室這樣的巨大陵墓的。阿保機于901年擔任迭剌部夷離堇之后,因忙于東征西討和在聯(lián)盟中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本,也是不可能為父親修建陵墓的。公元903年,阿保機因功被拜為于越總知軍國事,權勢凌駕于可汗之上,開始考慮取遙輦氏而代之的問題,也開始考慮把契丹的政治中心從潢河(今赤峰市境內西拉沐淪河)與土河(今赤峰市境內老哈河)交匯處的“龍庭”西遷到祖州地域的問題。由于祖州所在地域相對于狼河(今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與沙河(今巴林左旗沙里河)交匯地域要狹窄的多,因此,阿保機決定走出祖州之地,在狼河與沙河的沖擊地帶(即遼上京遺址處)建筑政治大本營,其第一個建筑物便是龍眉宮。但阿保機在建筑龍眉宮打造新的政治中心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祖州這個根本之地,于是,在祖州之地為父親修建了石室這座巨大的陵墓。同時仿效中原皇帝葬俗,在石室旁邊又修建了仿中原樓閣式建筑的享殿——兩明殿。

    由于石室和兩明殿的出現(xiàn),祖州之地及龍眉宮之地(即今遼上京遺址處)當時被泛稱為西樓(相對于龍化州而言)。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的第二年(908年),在龍眉宮處修建明王樓后,西樓以祖州之地為主逐漸演變?yōu)橐札埫紝m和明王樓所在之地(即西樓皇都)為主,祖州之地的性質也由原來阿保機家族駐牧地及阿保機早期政治活動中心變成了其父撒剌的陵園,遼太祖阿保機葬在這里后(927年),這里便成為遼廷諸帝專門祭祀祖先的圣地。

    從祖州石室現(xiàn)狀(透風露雨)及附近遺存有磚瓦碎片來分析,遼代時的祖州石室并不是孤零零地裸露于地表,而是在一座建筑物之內,這座建筑物或為中原式建筑或為樓閣式建筑(如遼墓中的樓閣式小賬),從而使石室具有了遼德陵和耶律氏皇族宗廟的雙重職能。

    《遼史·太祖本紀》記載遼神冊6年(公元921年)“府中數(shù)請擇任宗室,上以舊制不可輒變,請不已,乃告于宗廟而后授予之。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此段文字是關于遼太祖任命六弟耶律蘇為南府宰相的記錄。根據(jù)契丹舊制,南府宰相世由乙室部人擔任,諸弟叛亂期間(911年至913年),南宰相府官員及乙室部顯貴多牽涉其中而遭禍,南府宰相一職暫由楮特部人兼任。在此后的幾年間,楮特部多次請求任用耶律氏皇族人來擔任此職。遼太祖認為舊制不能輕易改動,于是先請示宗廟,在得到祖宗的同意后才任命六弟耶律蘇為南府宰相。遼太祖所請示的宗廟,《遼史》中沒有明確記載,應當就是指祖州石室。

    關于祖州城的建筑時間,一般認為祖州因祖陵而得名,也就是說,祖州城建筑完成于遼太宗朝,這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祖州的建筑卻是從遼太祖朝就開始的。

    綜合有關史料,筆者認為,祖州城的建筑過程是:阿保機擔任迭剌部首領(901年)之前,祖州之地是阿保機家族的世居領地,就已經有了眾多的廬帳和少量的固定性建筑(因有漢人被俘虜入此地);阿保機擔任迭剌部首領(901年)之后,祖州之地是阿保機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人口有所增加,建筑物也有所增多;阿保機擔任于越總知軍國事(903年)之后,從祖州之地走出,在狼河與沙河交匯地帶建筑龍眉宮為新的政治中心,祖州之地主要是作為阿保機父親撒剌的陵園,由于石室、兩明殿等樓閣式建筑物的出現(xiàn),被稱為西樓;阿保機被葬于祖州西側的山谷(927年)后,遼太宗將祖州之地規(guī)劃建城,定名為祖州,作為守衛(wèi)祖陵和祭祀父皇阿保機及祖父撒剌的場所,繼而發(fā)展成為遼廷諸帝祭祀祖先的圣地。

    根據(jù)《遼史·太宗本紀》記載,公元9325月遼太宗“幸祖州,謁太祖陵?!边@是祖州一名在《遼史·本紀》中第一次出現(xiàn),祖州城有可能在是年建筑完成或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從祖州城東門為“望京門”來看,祖州城在遼太宗朝有一個建筑、擴建、完善的過程。因為,遼太宗是在公元938年將皇都升為上京的,也就是說,皇都升為上京后,祖州城東門才可能取名為“望京門”。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祖州城最遲在遼太宗獲取燕云十六州,將皇都升為上京(即938年)時已經定型,以后就再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祖州內城東部區(qū)域,即遼廷諸帝休息之所,有可能在遼朝中后期有所擴建和修飾)。

    遼太宗在規(guī)劃建筑祖州城時,由于此地已經有了石室和兩明殿等建筑,因此,他只能圍繞著石室和兩明殿來對祖州城進行規(guī)劃和建筑,即將祖州城規(guī)劃為內外兩城,內城是祭祀?yún)^(qū)域,建有石室、兩明殿、二儀殿、遼帝駐憩場所;外城是守衛(wèi)陵墓、御用工廠及行政管理及服務性機構。同時,還在城外設置了市肆,安置漢和渤海族等人,以供祖州城生活之用。

    綜上所述,祖州城主要由遼太祖、遼太宗(為主)兩朝建筑完成,就祖州城內祭祀?yún)^(qū)域和建筑而言,石室所在區(qū)域是遼德陵,石室是阿保機父親、遼德祖撒剌的及其妻子的合葬墓,這一區(qū)域只供遼廷皇帝或極少數(shù)人祭祀;二儀殿、兩明殿所在區(qū)域是遼太祖陵、遼德祖陵的廟宇祭祀?yún)^(qū)域,二儀殿是遼太祖陵的享殿,由遼太宗所建,兩明殿是遼德陵的享殿,由遼太祖所建(但兩明殿之名或由遼太宗在建筑二儀殿時所取),這一區(qū)域是遼廷皇帝、皇后及橫帳三父房皇族,即遼德祖撒剌的直系子孫們祭祀遼太祖、遼德祖兩先祖之場所,遼祖州具有祭祀遼德祖和遼太祖的雙重功能。

    (作者: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檔案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盟市園地)遼祖州石室新考
  • 遼祖州位于巴林左旗查干哈達蘇木石房子村北,距離遼上京城遺址西南30多公里。石室,當?shù)厝朔Q為“石房子”,由7塊重達幾十噸重的石板組成,是遼祖州遺址內唯一尚存的建筑。由于《遼史》、《契丹國志》等有關遼代歷史的史籍中對石室沒有記載,因此,石室成為千古之謎,給世人留下了無限的探索和想象空間,研究者頗多。筆者有幸生于巴林左旗,得以經?!肮忸櫋弊嬷菔?,由生而熟,對石室也產生了興趣,現(xiàn)不揣深淺,就石室也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目前學界對祖州石室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囚室說。持此說者,主要依據(jù)可能是《遼史》中的有關記載?!哆|史·世宗本紀》記載,遼世宗于公元947年“秋閏七月,次潢河,太后、李胡整兵拒于橫渡,相持數(shù)日。用屋質之謀,各罷兵趨上京。既而聞太后、李胡復有異謀,遷于祖州;誅司徒劃設及楚補里。”《遼史·列傳》中也有相應的記載“太宗崩,世宗即位于鎮(zhèn)陽,太后怒,遣李胡以兵逆擊。李胡敗,太后親率師遇于潢河之橫渡。賴耶律屋質諫,罷兵。遷太后于祖州?!薄昂图s既定,趨上京。會有告李胡與太后謀廢立者,徙李胡祖州,禁其出入?!币陨鲜妨险f得是公元947年遼太宗病逝于從中原回軍途中,遼世宗耶律阮在軍中即位,而開國太后述律平想立三子耶律李胡為皇帝,于是率兵與孫子耶律阮隔潢河(今赤峰市境內西拉沐淪河)而峙爭奪皇權,最后在耶律屋質的斡旋下,雙方言和,述律平同意孫子耶律阮為皇帝,但回到上京皇都后,述律平又與三子李胡謀廢立皇帝,結果事敗被囚于祖州?!哆|史·景宗本紀》記載公元980年“六月己亥,喜隱復謀反,囚于祖州?!薄哆|史·喜隱傳》記載“復誘群小謀叛,上命械其手足,筑圜土囚祖州?!边@兩條史料記載的是李胡之子耶律喜隱多次謀反,被景宗耶律賢囚于祖州。石室為囚室說,即認為石室是關押述律平、耶律李胡或耶律喜隱的場所。

    2.阿保機尸體權殯之所說。此說的主要依據(jù)是契丹皇帝和皇后死后有權殯習俗,認為《遼史·太祖本紀》中遼太祖“梓宮至皇都,權殯于子城西北”之子城,應是指祖州子城,即石室處。

    3.祭祀說。認為石室是迭剌部耶律氏為祭祀祖先所建,主要依據(jù)是契丹人為鮮卑人之后裔,而鮮卑人有以石室祭祀祖先的習俗。

    4.西樓說。持此說者的主要依據(jù)可能是《遼史·地理志》祖州條中有“太祖秋獵多于此,始置西樓”的記載,以為石室即為祖州西樓,或以西樓為迭剌、斡魯朵之音譯。

    筆者認為,以上四說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尚有商榷的必要。

    囚室說的主要依據(jù)是《遼史》中有將述律平、耶律李胡、耶律喜隱囚于祖州的明確記載,也就是說,石室是為了囚禁述律平、耶律李胡母子或耶律喜隱所建,從而將石室的建筑時間界定在契丹建國40余年后的公元947年及以后,這首先與祖州的整體建筑布局不符。從《遼史》記載來看,祖州城主要建筑于遼太宗朝,是為了保護和時祭遼太祖陵所建,因此也被稱為遼太祖陵奉陵邑,其整體布局最遲也應當在遼太宗朝完成。而石室所在區(qū)域,是祖州內城整體布局之一,即西部區(qū)域(祖州內城分為西中東三個區(qū)域),這一區(qū)域應當與其他區(qū)域同時規(guī)劃建筑,遼太宗不可能特意留出這一區(qū)域供以后的皇帝們搞建筑。也就是說,石室最遲也應在遼太宗大規(guī)模建筑祖州城時就存在,不是遼世宗為了囚禁祖母(947年)、更不是遼景宗為了囚禁耶律喜隱(980年)所建。其次,與當時的契丹國家國情不符。遼世宗即位皇帝時,契丹國家已經建立整整40年(從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的907年算起),監(jiān)獄、警察、軍隊等國家機器趨于完備,遼世宗本人又是一個非常推崇漢文化的皇帝,根本沒有必要建筑石室這樣的囚室來關押祖母或犯人。第三,《契丹國志》及《資治通鑒》均記載,述律平與孫子耶律阮爭奪皇權失敗后被囚禁于遼太祖墓側(《契丹國志》)或墓里(《資治通鑒》),這似乎更符合史實。因為,耶律阮打敗祖母述律平的同時,還剝奪了她的所有政治、軍事、經濟基礎(即將述律平的斡魯朵沒收),述律平根本沒有資本再與孫子耶律阮爭奪皇權,耶律阮沒有必要建筑石室這樣的堅固囚室來關押祖母。況且就當時的局勢而言,述律平雖然在與孫子耶律阮爭奪皇權中失敗被囚,但其家族勢力仍然很強大,也仍然是契丹諸權貴中的強勢家族,耶律阮自然不敢輕易地按照契丹的籍沒之法殺掉祖母,或對祖母“太過分”的打壓,自然也就沒有必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建筑石室把祖母囚禁起來,而讓祖母為丈夫(即阿保機,耶律阮的祖父)守陵安度晚年,則是囚禁祖母的最好辦法(即述律平及其家族都能接受)。90多年后(1034年),遼興宗耶律宗真(遼世宗之重孫)從母后蕭耨斤手里奪回皇權后,也是采取這一辦法,把母后囚于遼圣宗(遼世宗之孫,遼興宗之父)的慶陵,為丈夫(即遼圣宗耶律隆緒)守陵的。至于石室是遼景宗為了囚禁耶律喜隱所建的說法也很勉強,此說的主要依據(jù)是《遼史》中有“筑圜土囚祖州”的記載。在中國古代,“圜土”是監(jiān)獄的形象稱謂,即在地下挖一個圓形的深坑,或在地上圍起圓形土墻,以監(jiān)禁罪犯,防止其逃跑。其實,用圜土來囚禁犯人,主要實行于夏、商、周朝代,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后歷代就很少用了。遼景宗用古老的辦法,在祖州筑圜土囚禁耶律喜隱,用意十分明顯,一是讓耶律喜隱在祖州向祖先們懺悔贖罪(不再謀反);二是也有羞辱其之意。也就是說,石室與圜土不僅形狀不符(即一個是方形,一個圓形),而且也不符合當時契丹國家國情(監(jiān)獄、警察、軍隊等國家機器已經完備,沒有必要用古老的辦法來關押犯人)。

    阿保機尸體權殯之所說以契丹國家帝、后死后有權殯習俗為主要依據(jù),進而認為《遼史》關于遼太祖“梓宮至皇都,權殯于子城西北”中的子城,并非皇都子城,應是祖州子城,即石室處。其實,權殯之俗并非古代有之,我國北方包括漢族在內的一些民族現(xiàn)今仍保留有權殯的習俗。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將逝者權殯一些時日供親屬朋友祭奠或等外地親人歸來;二是逝者的棺材或陵墓沒有修建好;三是防止逝者“假死”;四是選擇吉日安葬逝者;五是宗教信仰因素等。不論哪種情況,既然是權殯,都是臨時的停尸場所,比較簡易,即便是非常富貴的人家,也不可能修建永久性的權殯之所。從《遼史》的記載來看,阿保機尸體權殯一年時間,陵墓修好后即被下葬,說明阿保機尸體權殯一年的主要原因是陵墓沒有修好。更主要的是,石室作為阿保機尸體權殯之所不太現(xiàn)實。石室由七塊重達幾十噸的花崗巖石板拼制而成,經考證這些花崗巖石板采于距離祖州城南70余華里的大山中(今巴林左旗后召廟、遼代真寂之寺所在的大山),這對于一千多年前運輸和建筑技術尚不發(fā)達的契丹人來說,運輸這樣重的石板并將其組建成石室是非常困難的,沒有一年或兩年的時間恐怕是建不成的。也就是說,如果從阿保機病逝開始建筑石室的話,那么到其下葬的一年時間里,石室恐怕是很難建成的,更不用說用來權殯阿保機的尸體了。

    祭祀說以契丹族是東胡鮮卑之后裔,而東胡人有祭山、鮮卑人有以石室祭祀先祖之習俗為依據(jù),認為契丹族也有此習俗。祖州是契丹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發(fā)源地,祖州石室即為迭剌部人祭祀先祖所建。從史料記載來看,鮮卑人祭祀先祖的石室,多為天然石洞(或巖洞),或“鑿石為祖宗之廟”。而祖州附近有很多大山,既有天然洞穴(遼太祖陵所在之山便有一個天然山洞),亦可鑿山為穴。也就是說,契丹人完全可以利用天然山洞或在山上鑿洞穴來祭祀先祖,沒有必要從70余里外的大山中采石,再耗費巨大人力物力運到祖州處建成石室來祭祀先祖。另外,契丹人把木葉山奉為祖山、圣山,加以時祭,而從史料記載來看,木葉山上并無天然洞穴或石室之類的人工建筑,而是“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圣并八子神像”。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契丹人祭山祭祖,并非需要石洞或石室之類的建筑。

    西樓說一是以《遼史》中有“太祖秋獵多于此,始置西樓。后因建城,號祖州”的記載,從而推斷石室為西樓,但并沒有說明石室的作用;二是認為“西樓”一語是斡魯朵或“迭剌”的音譯(此說否定阿保機四樓的存在),而祖州是迭剌部耶律氏家族的祖居地(即迭剌部的斡魯朵),因此認為石室就是西樓。很顯然,以上兩種觀點都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jù)。

    筆者認為,祖州石室很可能是契丹大遼王朝耶律氏皇族直系祖先的陵墓。

    1.現(xiàn)今遼河流域分布著眾多的石棚(即石室,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100余處),經考古調查研究,遼河流域石棚是三四千年前修建起來的巨石建筑物,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陵墓,即為石棚墓。遼寧旅大地區(qū)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積石墓、石棚、大石蓋墓、石棺墓等,經考古研究“積石墓出現(xiàn)較早,主要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其次是石棚和大石蓋墓,它們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而主要是青銅時代的墓葬,而石棺墓的時代要晚,它主要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形制?!薄笆锟赡苁亲湓谶z址上”(《東北考古與歷史》1982年第1期)。遼河流域石棚墓的發(fā)現(xiàn),說明我國東北古代先民有以石室(即石棚)為陵墓的葬俗,且石棚墓建在遺址旁或遺址內。

    大約與遼河流域石棚處于同一時期(即青銅器時代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東胡民族,主要分布于以今赤峰市為中心的西遼河上游,從赤峰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東胡人墓葬來看,東胡人“墓穴以自然石塊壘砌,頂部鋪蓋大石板,是北方同時期中習見的‘石板墓’或‘石棺墓’構筑類型”(《赤峰歷史與考古文集》)。也就是說,赤峰市地區(qū)的東胡墓與遼河流域的石棚墓、石板墓等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契丹族是東胡族后裔,自然要沿襲東胡族的一些習俗,這其中就包括葬俗。如赤峰市敖漢旗周家地早期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石槨墓和“覆面”(夏家店上層文化),經考證即為東胡族系葬俗,而契丹人也有石(或木)棺、石槨墓和“覆面”的葬俗,經研究考證,兩者有沿襲關系。

    2.在赤峰市巴林右旗遼懷陵墓葬區(qū)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寶山遼墓中都發(fā)現(xiàn)有與祖州石室相似的石室。巴林右旗遼懷陵葬有遼太宗和遼穆宗父子,發(fā)現(xiàn)石室的墓葬因沒有發(fā)現(xiàn)墓志等有關文字記載(或筆者沒有見到這方面的記載),從而沒有確定墓主人身份及安葬年代,但經考古研究肯定是遼代墓葬,即契丹建國后的墓葬。因該墓葬位于遼皇陵——懷陵葬區(qū)內,因此也有遼史研究者認為是遼穆宗的陪葬墓??梢钥隙ǖ氖?,該墓葬是遼墓,安葬年代或與遼穆宗同時(即其陪葬墓)或后期,是一座遼顯貴墓葬(因葬于遼懷陵區(qū)域)。阿魯科爾沁旗寶山遼墓是一處遼墓群,已發(fā)現(xiàn)10余座遼墓,其中1號遼墓墓主人是“大少君次子勤德”,死時只有14歲,葬于遼天贊二年(公元923年);2號遼墓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安葬年代比1號遼墓稍晚。1號和2號遼墓均由墓道、門庭天井、墓門、甬道、墓室、石房(室)等組成。

    從巴林右旗和阿魯科爾沁旗兩處三座遼墓中的石室來看,遼代初期有以石室為陵墓的現(xiàn)象或葬俗,而這種石室墓與遼河流域的石棚墓、石板墓及赤峰地區(qū)東胡族的“石棺墓”有相似之處,其實質是一種我國古代石板墓或石槨墓、石棚墓的構筑類型。

    綜合以上兩點,祖州石室很有可能也是一座石槨墓或石棚墓。

    那么,祖州石室是誰的墓葬呢?筆者認為有可能是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墓葬——遼德陵。

    1.關于遼德陵?!哆|史·太宗本紀》記載公元934年“葬太皇太后于德陵?!薄哆|史·后妃傳》記載“德祖宣簡皇后蕭氏,小字嚴母斤……天顯八年崩,附德陵?!碧侍蠹葱喕屎笫捠希沁|太祖阿保機的母親;德陵,即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陵墓,說明阿保機的父親撒剌的死后建有墓葬,即遼德陵。遼德陵因遼德祖而得名。遼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遼興宗耶律宗真按照中原帝王追謚祖先慣例,追謚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為宣簡皇帝,廟號德祖,因此《遼史》稱撒剌的陵墓為遼德陵。

    2.關于契丹族土葬時間。除上文已經提到的契丹葬俗與東胡先民葬俗有沿襲關系外,一般認為契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實行的是樹葬、火葬,即契丹人死后,將尸體置于樹上,三年后收取尸骨焚燒,然后撿拾遺骨埋葬于黑山(因此黑山被契丹人視為靈魂的歸處,如中原的泰山、豐都葬于黑山),至阿保機建國后,受中原葬俗(主要是漢唐)影響才實行土葬。

    筆者認為,契丹族土葬時間應該向前推至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907年)前后或更早一些時間為宜。因為在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之前,甚或是在阿保機擔任迭剌部夷離堇(901年)之前,即阿保機父祖輩時代,中原的一些漢人、佛道教等就開始進入契丹社會。如韓知古六歲時就被俘入契丹,后又作為述律平的陪嫁奴隸來到阿保機家,而阿保機與述律平的結婚時間當在890年(即述律平12歲、阿保機18歲左右)左右或更早(因契丹族有早婚的習俗),說明當時契丹社會已經有漢人生活;根據(jù)《遼史》記載,阿保機祖父勻德實將中原的農業(yè)種植技術引入契丹,伯父釋魯將中原的紡織、版筑技術引入契丹,父親撒剌的將中原的冶鐵技術引入契丹(祖州石室石板間有鐵楔加固的痕跡,說明建筑石室時契丹人已經掌握了冶鐵技術,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石室應建筑于撒剌的在世及以后,即阿保機出生以后)。也就是說,在阿保機出生以前或出生前后,契丹社會已經有中原文化元素,這里面當然也包括中原的土葬習俗。

    3.關于遼德祖即阿保機父親撒剌的死亡時間?!哆|史》對此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從有關資料中得到啟示。《遼史·本紀》的具體紀年從公元901年開始,而本紀中沒有撒剌的死亡的記載,卻有其妻蕭嚴母斤(即阿保機母親)死亡的記載,說明撒剌的應死于901年之前(如果撒剌的死于901年,即阿保機擔任迭剌部夷離堇之后,《遼史》中不可能沒有記載)。阿保機有兄弟妹6人,其為長子出生于公元872年,從正常生育6個孩子的時間來推算,撒剌的最早也應逝世于890年左右(按平均每三年生育一個孩子來推算)。耶律安端是阿保機最小的弟弟,死于公元952年,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的壽命并不是很長,60歲以為長壽,以安端死時60歲左右來推算,他當生于890年至900年之間。阿魯科爾沁旗寶山1號遼墓墓主人是“大少君次子勤德”,而在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只有安端被稱為大少君,因此寶山1號遼墓墓主人勤德有可能是安端之次子。勤德死于公元923年,時年只有14歲,其為安端次子,安端當時年齡不會太大,應當在30歲左右,與其死亡時60左右歲相符。也就是說,阿保機的父親撒剌的死于890年至901年間的可能性非常大,時中原的土葬習俗早已傳入契丹社會,其死后有可能按照中原喪葬習俗進行了土葬,即立有陵墓。而祖州是阿保機四世先祖的出生地,說明這里是阿保機的祖居地,其父撒剌的死后也必將葬于此處。

    綜合以上三點,遼太祖阿保機父親撒剌的死后葬于祖州附近,建有陵墓,也就是《遼史》中所提到的遼德陵。

    那么,遼德陵的具體位置又在哪里呢?筆者認為,祖州石室便是遼德陵。

    首先,根據(jù)《遼史》記載,祖州城是遼太祖陵的奉陵邑,是專門為守衛(wèi)和祭祀遼太祖陵而建,因此,祖州城內的建筑以祭祀為主。結合《遼史》和現(xiàn)今祖州城遺址來看,祖州城略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近似于不規(guī)則五角形),坐西北朝東南,由內、外兩城組成。內城位于祖州城的北半部分,由東中西三個區(qū)域組成。東部區(qū)域是遼廷皇帝祭祀完先祖后的小憩之所。中間區(qū)域是一個單獨城池,南面城墻有一門,共有三個門道,此即《遼史》所載祖州內城南門興圣門址。由此門入內,沿中軸線配置著三進大殿址,第一大殿址最大,面闊9間,進深4間,此應為“以白金鑄太祖像”的二儀殿址,二儀殿與興圣門間是一廣場,兩側(即廣場東西兩側)各有一長方形配殿,當為陳列“太祖微時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類”的黑龍、清秘兩殿址;第二大殿略小于第一大殿,兩殿中間有回廊相連,此殿當為“奉安祖考御容”的兩明殿。西部區(qū)域是一個單獨封閉區(qū)域,只有石室一座建筑物。外城位于祖州城的南半部分,主要是供守衛(wèi)陵墓、御用工廠及行政管理及服務性機構使用。

    從祖州城的規(guī)劃布局來看,祖州內城中部區(qū)域的二儀、兩明、清秘、黑龍四殿及西部區(qū)域的石室,是祖州城內五處主要祭祀場所。除石室之外,其他四殿《遼史》均有明確記載。

    《遼史·地理志》祖州條記載,二儀殿內供奉有“以白金鑄太祖像”,說明此殿是祭祀太祖之場所,《遼史》亦稱之為太祖廟,遼廷著名漢臣韓德讓之父韓匡嗣曾任首任“太祖廟詳穩(wěn)”、“二儀殿將軍”(兩職實為一回事)。不過,《遼史》中雖然明確記載二儀殿內供奉著太祖阿保機的白金鑄像,但此殿中并非只是祭祀阿保機一人的場所,應當還供奉著開國皇后述律平的畫像(生前)或塑像(死后),這可以從“二儀殿”的名稱窺視一二。

    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道教便進入契丹社會,道教稱陰陽為二儀,具體到現(xiàn)實中,日為陽,月為陰;天為陽,地為陰;白馬為陽,青牛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也就是說,二儀殿之名稱主要是取道教的“二儀”之義。而阿保機開國稱帝后所上的尊號是天皇帝(亦稱天皇王),述律平的尊號是地皇后,由此可以肯定,二儀殿中的“二儀”是取道教中“天、地”之義,是祭祀太祖阿保機(天皇帝)及開國皇后述律平(地皇后)的場所。

    關于二儀殿建筑時間,《遼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但《遼史》有遼太宗天顯四年(929年)5月“謁二儀殿,宴群臣”的記載,二儀殿有可能建筑完成于是年或稍早。

    清秘和黑龍兩殿陳列有“太祖微時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類”,且建于二儀殿前面兩側,當是二儀殿的配殿。

    《遼史·地理志》祖州條同時記載,兩明殿內“奉安祖考御容”,說明此殿是祭祀遼太宗祖父撒剌的之場所。我國古代對父輩祖先的稱謂主要是界定在“五服”之內,即以本人為一世,上追四世,稱謂分別是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祖父)、考(父親);“祖考”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祖考”是對去世的所有父輩祖先的稱謂,狹義的“祖考”則是對去世的祖父(爺爺)的稱謂。因祖州城是遼太宗所建,因此稱撒剌的為祖考(即狹義的祖考)。不過,筆者認為,祖州雖為遼太宗所建,但“奉安祖考御容”的兩明殿并不一定是遼太宗所建,而應該是遼太祖所建(見下文)。如同二儀殿一樣,兩明殿也是取道教的“日、月”二儀之義,里面也供奉著兩個人的靈位,那就是遼太祖父親和母親的靈位。

    按照我國古代帝王葬俗,帝王死后在其陵側建有享殿以供祭祀,由此筆者認為,二儀殿是遼太祖陵的享殿,兩明殿是遼德陵的享殿。遼太祖陵位于祖州西側山谷中,兩者相距大約2公里,而遼德陵應當就是祖州內的石室。

    其次,石室所在的祖州內城西部區(qū)域,是一個獨立封閉區(qū)域,只有石室一座建筑,只有一門與中間區(qū)域(即二儀殿和兩明殿所在區(qū)域)相通,這樣的規(guī)劃,顯然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考慮到運輸?shù)姆奖?;二是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祭祀習俗使然。

    建筑祖州石室的石板,經專家考證是從距離祖州南70余華里的哈布其山(今巴林左旗后召廟、遼真寂之寺所在大山)中采掘,每塊都重達幾十噸,這對于一千多年前運輸和建筑技術尚不發(fā)達的契丹人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契丹人是怎么把這么重的石板運到祖州之地的呢?一般來講,我國古代運輸這么重的物體,多采取滾木或沿河或沿路打井取水為冰道的運輸方法。筆者曾對哈布其山與祖州之間的地理狀況進行過實地考察,覺得采取冰道運輸方法,從哈布其山把石板運輸?shù)阶嬷葜夭⒉皇且患浅@щy的事情。哈布其山中發(fā)源一河(采石場即在河源頭,現(xiàn)今仍有水),當?shù)厝朔Q為哈布其河,此河是沙里河(即遼代沙河、潢水)的一條支流,自哈布其山發(fā)源流至沙里河大約50余華里;沙里河與祖州之間遼代時又有液泉河(發(fā)源于遼祖陵所在山谷,今已干涸,但河道仍在),此河雖為溯流,但坡降并不是很大,河流長大約20余華里。也就是說,祖州石室石板在哈布其山中采掘成形后,利用河流冰道,由哈布其河運至沙里河,再經沙里河運至液泉河,最后由液泉河運至祖州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從祖州石室所在的位置來看,石室建在祖州城西北角靠近城墻處,而城墻外邊就是液泉河,即石室建在液泉河的河岸上,這顯然是考慮運輸方便。

    根據(jù)《契丹國志》等史料記載,契丹貴族傳統(tǒng)的薩滿祭祀儀式是不允許一般人和外族人參與的,“凡受冊,積柴升其上,大會蕃夷其下,已,乃燔柴告天,而漢人不得預”。《胡嶠陷北記》載,遼世宗祭祀遼太宗陵的過程是“兀欲(即遼世宗)入祭,諸部大人惟執(zhí)祭器者得入,入而門合。明日開門,曰‘拋盞’,禮畢。問其禮,皆秘不肯言。”

    由此可知,契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仍然保留著一些契丹族原始的祭祀習俗(即薩滿祭祀習俗),如祭祀祖先等儀式一般人不得參與等(遼朝中后期雖然在禮儀方面吸收和融入了一些中原禮儀內容,但終遼一世,薩滿祭祀習俗始終存在)。祖州石室(即德陵)位于單獨封閉區(qū)域,正是因為石室作為阿保機父親撒剌的之陵墓,只供遼廷皇帝或其子孫祭祀,其他包括遼廷顯貴及臣僚“不得預。”或許正是因為只有遼廷皇帝等極少數(shù)人才能祭祀祖州石室,其他人“不得預”,加之“契丹書禁甚嚴,傳入中國者法皆死”(《夢溪筆談》),才造成了《遼史》、《契丹國志》及有關史料中對祖州石室只字未提,從而給石室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第三,從《遼史》記載來看,德陵一名只在太宗本紀和后妃傳中各一見(見上引太宗本紀和后妃傳資料),沒有遼廷諸帝祭祀德陵的記載,這與常理不符。既然撒剌的有陵墓,又被遼廷追謚為德祖,是遼廷諸帝最直近的祖先,遼廷諸帝不可能不對其陵墓加以祭祀,那么《遼史》中為什么沒有遼廷諸帝祭祀德陵的記載呢?其中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德陵在祖州內。也就是說,遼廷諸帝到祖州祭祀太祖(廟、陵)和德祖(即德陵)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沒有單獨祭祀德陵的記載。如果德陵在祖州城內的話,那么石室無疑即為遼德陵。

    第四,根據(jù)《遼史·太宗本紀》記載,公元934年“葬太皇太后于德陵。前二日,發(fā)喪于讏涂殿,上具哀服以送。”也就是說,德陵距離阿保機母親蕭嚴母斤發(fā)喪的地點并不是很遠,只有兩天的路程。讏涂殿在《遼史》中幾見,多出現(xiàn)在遼帝病逝下葬前的權殯之所,說明其并不是一處固定性永久建筑,而是臨時搭建的停放尸體之所,相當于現(xiàn)今停放死者尸體的靈棚。蕭嚴母斤病逝于遼天顯8年(93311月),是時遼建國已經26年,皇都也已經建成15年,她病逝于皇都城以外的地方的可能性不大,應病逝于皇都。而皇都城距離祖州30多公里,以當時發(fā)喪隊伍的行走速度,正好在1天多至2天的路程。

    綜合以上四點,筆者認為祖州石室即為遼德陵——遼太祖父親撒剌的之墓。

    那么,祖州石室(即遼德陵)又建筑于何時呢?筆者認為建于901年至908年之間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具體時間當在903年,即阿保機擔任于越總知軍國事之后。

    遼德祖撒剌的死時阿保機還沒有擔任迭剌部首領,頂多也就是官至撻馬狘沙里,不過是一個管理數(shù)人的小官,亦或是部落首領的衛(wèi)隊長,生活區(qū)域也只限于祖州之地,是沒有能力為父親建筑石室這樣的巨大陵墓的。阿保機于901年擔任迭剌部夷離堇之后,因忙于東征西討和在聯(lián)盟中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本,也是不可能為父親修建陵墓的。公元903年,阿保機因功被拜為于越總知軍國事,權勢凌駕于可汗之上,開始考慮取遙輦氏而代之的問題,也開始考慮把契丹的政治中心從潢河(今赤峰市境內西拉沐淪河)與土河(今赤峰市境內老哈河)交匯處的“龍庭”西遷到祖州地域的問題。由于祖州所在地域相對于狼河(今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與沙河(今巴林左旗沙里河)交匯地域要狹窄的多,因此,阿保機決定走出祖州之地,在狼河與沙河的沖擊地帶(即遼上京遺址處)建筑政治大本營,其第一個建筑物便是龍眉宮。但阿保機在建筑龍眉宮打造新的政治中心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祖州這個根本之地,于是,在祖州之地為父親修建了石室這座巨大的陵墓。同時仿效中原皇帝葬俗,在石室旁邊又修建了仿中原樓閣式建筑的享殿——兩明殿。

    由于石室和兩明殿的出現(xiàn),祖州之地及龍眉宮之地(即今遼上京遺址處)當時被泛稱為西樓(相對于龍化州而言)。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的第二年(908年),在龍眉宮處修建明王樓后,西樓以祖州之地為主逐漸演變?yōu)橐札埫紝m和明王樓所在之地(即西樓皇都)為主,祖州之地的性質也由原來阿保機家族駐牧地及阿保機早期政治活動中心變成了其父撒剌的陵園,遼太祖阿保機葬在這里后(927年),這里便成為遼廷諸帝專門祭祀祖先的圣地。

    從祖州石室現(xiàn)狀(透風露雨)及附近遺存有磚瓦碎片來分析,遼代時的祖州石室并不是孤零零地裸露于地表,而是在一座建筑物之內,這座建筑物或為中原式建筑或為樓閣式建筑(如遼墓中的樓閣式小賬),從而使石室具有了遼德陵和耶律氏皇族宗廟的雙重職能。

    《遼史·太祖本紀》記載遼神冊6年(公元921年)“府中數(shù)請擇任宗室,上以舊制不可輒變,請不已,乃告于宗廟而后授予之。宗室為南府宰相自此始。”此段文字是關于遼太祖任命六弟耶律蘇為南府宰相的記錄。根據(jù)契丹舊制,南府宰相世由乙室部人擔任,諸弟叛亂期間(911年至913年),南宰相府官員及乙室部顯貴多牽涉其中而遭禍,南府宰相一職暫由楮特部人兼任。在此后的幾年間,楮特部多次請求任用耶律氏皇族人來擔任此職。遼太祖認為舊制不能輕易改動,于是先請示宗廟,在得到祖宗的同意后才任命六弟耶律蘇為南府宰相。遼太祖所請示的宗廟,《遼史》中沒有明確記載,應當就是指祖州石室。

    關于祖州城的建筑時間,一般認為祖州因祖陵而得名,也就是說,祖州城建筑完成于遼太宗朝,這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祖州的建筑卻是從遼太祖朝就開始的。

    綜合有關史料,筆者認為,祖州城的建筑過程是:阿保機擔任迭剌部首領(901年)之前,祖州之地是阿保機家族的世居領地,就已經有了眾多的廬帳和少量的固定性建筑(因有漢人被俘虜入此地);阿保機擔任迭剌部首領(901年)之后,祖州之地是阿保機的政治活動中心之一,人口有所增加,建筑物也有所增多;阿保機擔任于越總知軍國事(903年)之后,從祖州之地走出,在狼河與沙河交匯地帶建筑龍眉宮為新的政治中心,祖州之地主要是作為阿保機父親撒剌的陵園,由于石室、兩明殿等樓閣式建筑物的出現(xiàn),被稱為西樓;阿保機被葬于祖州西側的山谷(927年)后,遼太宗將祖州之地規(guī)劃建城,定名為祖州,作為守衛(wèi)祖陵和祭祀父皇阿保機及祖父撒剌的場所,繼而發(fā)展成為遼廷諸帝祭祀祖先的圣地。

    根據(jù)《遼史·太宗本紀》記載,公元9325月遼太宗“幸祖州,謁太祖陵?!边@是祖州一名在《遼史·本紀》中第一次出現(xiàn),祖州城有可能在是年建筑完成或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從祖州城東門為“望京門”來看,祖州城在遼太宗朝有一個建筑、擴建、完善的過程。因為,遼太宗是在公元938年將皇都升為上京的,也就是說,皇都升為上京后,祖州城東門才可能取名為“望京門”。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祖州城最遲在遼太宗獲取燕云十六州,將皇都升為上京(即938年)時已經定型,以后就再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祖州內城東部區(qū)域,即遼廷諸帝休息之所,有可能在遼朝中后期有所擴建和修飾)。

    遼太宗在規(guī)劃建筑祖州城時,由于此地已經有了石室和兩明殿等建筑,因此,他只能圍繞著石室和兩明殿來對祖州城進行規(guī)劃和建筑,即將祖州城規(guī)劃為內外兩城,內城是祭祀?yún)^(qū)域,建有石室、兩明殿、二儀殿、遼帝駐憩場所;外城是守衛(wèi)陵墓、御用工廠及行政管理及服務性機構。同時,還在城外設置了市肆,安置漢和渤海族等人,以供祖州城生活之用。

    綜上所述,祖州城主要由遼太祖、遼太宗(為主)兩朝建筑完成,就祖州城內祭祀?yún)^(qū)域和建筑而言,石室所在區(qū)域是遼德陵,石室是阿保機父親、遼德祖撒剌的及其妻子的合葬墓,這一區(qū)域只供遼廷皇帝或極少數(shù)人祭祀;二儀殿、兩明殿所在區(qū)域是遼太祖陵、遼德祖陵的廟宇祭祀?yún)^(qū)域,二儀殿是遼太祖陵的享殿,由遼太宗所建,兩明殿是遼德陵的享殿,由遼太祖所建(但兩明殿之名或由遼太宗在建筑二儀殿時所?。?,這一區(qū)域是遼廷皇帝、皇后及橫帳三父房皇族,即遼德祖撒剌的直系子孫們祭祀遼太祖、遼德祖兩先祖之場所,遼祖州具有祭祀遼德祖和遼太祖的雙重功能。

    (作者: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檔案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