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一期

第一期

  • (名人逸事)懷仁抱義的智者 權(quán)變通達的謀士——曹操的智囊荀彧、荀攸
  •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風(fēng)平浪靜、百舸爭流的景象,也有波詭云譎、檣傾楫摧的時候;有氣吞萬里的漢唐盛世,也有民不聊生的五胡十六國時代。上起唐堯虞舜,下迄清末民國,最為中國人熟知的莫過于三國時期。這是一段充滿血腥與殺戮的歷史,也是一段英雄輩出、壯士高歌的歷史。三國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計謀。操縱這段歷史的不是帝王,不是權(quán)貴,不是軍閥,而是知識分子,確切地說,是這個階層中的精英部分——智謀之士。沒有諸葛亮,劉備不過是個有貴族血統(tǒng)的織屨小兒;沒有周瑜,孫權(quán)只能算割劇一方的地方豪強;曹操統(tǒng)一北方,靠的是帳下一批足智多謀的名士,離開他們,曹阿瞞也成不了霸業(yè)。曹公手下謀士如云,最突出的是荀彧和荀攸。
      一、出身名門   聲望顯赫
      據(jù)陳壽《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傳》記載,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做過朗陵縣令,是東漢桓帝、靈帝時代的人。當(dāng)時的朝廷宦官專權(quán),政治黑暗,少數(shù)正直的士大夫敢于和惡勢力抗?fàn)帲玫街R分子的擁戴,如李固、李膺等人,就是當(dāng)時天下士人的精神領(lǐng)袖。荀淑“博學(xué)有高行,與李固、李膺同志友善”,因而“知名當(dāng)世”。荀淑共有八個兒子,都是俊杰,時人稱之為“八龍”。次子荀緄,就是荀彧的父親,曾做過濟南相。荀彧的叔叔荀爽,十二歲就精通儒家經(jīng)典,名氣很大,董卓當(dāng)政時,征召他入朝為官,僅三個月就位至司空。荀攸是荀彧的堂侄,其祖父荀曇,官至廣陵太守。荀曇的兄長荀昱,與李鷹、王暢、杜密等人號為八俊,聲名甚著。荀攸的父親荀彝,做過州從事,早亡。良好的家學(xué)淵源和崇高的社會聲譽,也許還應(yīng)加上優(yōu)秀的遺傳基因,成就了叔侄二人,使他們在“星漢燦爛”的亂世群英中燁燁生輝,名標(biāo)青史。
      二、自幼聰穎、才識過人
      荀彧謀慮深遠,能防患于未然。東漢末年他被州郡舉為孝廉,朝廷給他個守宮令的小官。荀彧知漢朝大勢已去,要求補缺做地方官,被任命為亢父縣令。他看到天下將亂,就棄官回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父老說:“潁川無險可守,一有戰(zhàn)亂,首先遭殃,這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宜久居,應(yīng)及早離開,以免受害?!蓖l(xiāng)人依戀故土,無人響應(yīng),荀彧便帶著宗族遷到冀州,得到河北軍閥袁紹的禮遇,和弟弟荀諶留在袁紹帳下做了幕僚。這時董卓已大權(quán)獨攬,派兵將出關(guān)東,所過之處,燒殺虜掠,潁川之人多被殺害。此事充分證明荀彧的機智。荀攸在少兒時就聰慧過人,異常機警。他十三歲那年祖父荀曇去世,故吏張權(quán)主動要求為死者守墓,荀攸在旁觀察到張權(quán)神色異常,心生懷疑,悄悄對主持喪事的叔父荀衢說:“這個人行跡鬼鬼祟祟,說不定有詐?!避麽楸惶嵝?,對他進行審問,此人果然殺人亡命,想借此逃避罪責(zé)。此事傳開,荀攸才名遠揚,朝野皆知。何進當(dāng)朝時,征召海內(nèi)名士二十多人入朝為官,荀攸也在征召之列。他一到洛陽,就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荀攸不滿董卓暴虐,與議郎鄭泰、何颙等人密謀刺殺董卓以謝百姓,事泄被捕,何颙憂懼自殺,而荀攸言語飲食自若。董卓被殺,荀攸免于一死,棄官而歸。這種臨危不懼的氣度,絕非常人可及。
      三、智馕謀主  算無遺策
      二荀同事曹操,在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過程中出謀畫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曹操把二人比作漢高祖的謀士張良、陳平。荀彧的突出貢獻有三:一是幫助曹操建立根據(jù)地,二是建議曹操迎漢獻帝遷于許都,形成“挾天予以令諸侯”之勢,三是正確分析形勢,勸說曹操堅持到底,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大破袁紹,奠定了曹魏霸業(yè)的基礎(chǔ)。曹操為兗州牧?xí)r,率軍攻打徐州,以荀彧為留守。呂布與張邈、陳宮合謀乘機占領(lǐng)兗州,當(dāng)時兗州兵微將寡,舊將多與張邈、陳宮同謀,形勢危急。荀彧立即通知東郡太守夏侯惇入援,誅殺謀叛者數(shù)十人,才安定了軍心,保住了兗州。過了一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曹操打算再次攻取徐州。荀彧認為,陶謙雖死,舊部猶在,此時征討,徐州軍民必然同仇敵愾,堅壁清野以待敵,曹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戰(zhàn)而自困,呂布乘虛而來,兗州不保,那時進退失據(jù),情勢就很危險了。不如先解除兗州的威脅,令軍士搶收秋麥,以保障軍糧,然后一舉打敗呂布,鞏固兗州根據(jù)地,這才是上策。曹操于是放棄出征徐州計劃,按照荀彧的計謀,很快平定兗州,立住了腳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消失了黃巾軍主力,漢獻帝回到洛陽。荀彧勸曹操說:“洛陽遭兵火,宮室殘破,此時奉迎天子都許,倚皇室權(quán)威使諸侯臣服,以匡扶漢室的名義聚集天下英雄,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請將軍速作決斷!”曹操大喜,親自到洛陽把劉協(xié)接到許都,從此取得了政治上的絕對優(yōu)勢。他對荀彧的遠見卓識也更加敬重,“太祖雖征戰(zhàn)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碑?dāng)時,曹操統(tǒng)一北方最大的障礙是擁有河朔之地的大軍閥袁紹。袁紹對曹操迎獻帝都許之舉大為不滿,寫信譏刺,曹操問計于彧,說:“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荀彧說:“成敗在人,如果決策正確,弱可以勝強,當(dāng)年楚漢戰(zhàn)爭就是例證。如今能與公爭天下的只有袁紹,此人外示寬容而內(nèi)懷刻忌,雖有賢才可用而不能信任;而您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在氣度上已勝他一籌。袁紹優(yōu)柔寡斷,不能把握機會;而您能斷大事,隨機應(yīng)變,在謀略上勝他一籌。袁紹治軍不嚴,士兵雖多,難以為用;您賞罰必行,士卒雖少,皆愿效命,在武力上勝他一籌。袁紹憑借門閥資歷,故作姿態(tài),延攬人才,歸附者華而不實者多,可用者少;您推誠待士,論功行賞,天下忠正務(wù)實之士樂意效勞,在人才上勝他一籌。有此四勝,加上替天行道的名義,誰敢不從?袁紹表面的強盛又有什么用!”接著又獻計先滅呂布,次取山東,綏撫韓遂馬超,解除西顧之憂,然后與袁紹決戰(zhàn)。曹操依計而行,破張繡、擒呂布、定徐州,與袁紹隔河相距??兹趯鲝f:“袁紹地廣兵強,、許攸頗有計謀,審配、逢紀(jì)盡忠輔佐,顏良、文丑勇冠三軍,我們恐怕很難取勝!”荀彧說:“袁紹兵雖多而軍紀(jì)不嚴,強硬而犯上,許攸貪財而松懈,審配嚴厲而無謀,逢紀(jì)果決而自負,這些人居中共事,必生內(nèi)亂;而顏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戰(zhàn)而擒!”后來因直言強諫被殺,許攸家人犯法,被審配收監(jiān),許攸一怒之下叛離了袁紹,顏良、文丑死于關(guān)羽刀下,可謂言無不驗。官渡之戰(zhàn)前,曹軍被袁紹大軍包圍,軍糧將盡,眾人都想拼死突圍,退守許都。荀彧勸曹操說:“當(dāng)年漢王被楚王圍在滎陽,陷于困境,雙方對峙,先退者輸。我軍力是袁紹十分之一,已堅持了半年,雙方都精疲力竭,再堅持一下,雙方將有變故,我們就有機會取勝。”曹操這才打消退兵的念頭。荀彧獻計偷襲袁紹糧草庫,迫使袁紹先退兵,曹軍終于以少勝多,挫敗了勁敵。
      荀攸也是曹操謀士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曹操曾問荀彧:“誰可以取代你為謀士?”荀彧推薦了荀攸。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鐘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dāng)何憂哉!”先任攸為汝南太守,后入朝為尚書,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成為謀主。在征討張繡時,攸對曹說:“張繡與劉表相互倚恃,繡軍糧取于表,表供應(yīng)不足,勢必相離,那時可以各個擊破。若進攻太急,兩人勢必相救,對我不利?!辈懿俨宦?,進軍攻張繡,劉表果然出兵救援,曹軍受挫。曹操后悔,對攸說:“不用你的計策,吃了敗仗!”攸設(shè)計設(shè)奇兵埋伏,再次出戰(zhàn),大獲全勝。曹操征討呂布,呂布退守下邳,曹兵連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憊,曹操欲退兵,攸與郭嘉勸阻,獻計引淮、泗之水灌城,終于攻取下邳,生擒呂布。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派兵攻打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操引兵相救,攸設(shè)計奇襲白馬,斬袁紹大將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帶著遷徙的人民和隨軍輜重沿黃河西行,袁紹渡河追擊,諸將驚恐,勸曹操還營自保。荀攸說:“正是擒敵的時機,怎么能逃跑呢?”曹操會意而笑,下令將輜重器物委棄于敵,袁紹軍見財物堆積,上前爭搶,陣形大亂,曹軍步騎兵一齊攻擊,大破袁軍。曹操既破袁紹,又把矛頭向荊州。此時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爭奪冀州,譚遣使向曹操乞降,請求援助。曹操問計于群僚。眾謀士多以為宜先取荊州,袁氏兄弟相攻,不必管他。荀攸進言說,劉表坐鎮(zhèn)荊州,胸?zé)o大志,不足為患;袁氏據(jù)四州之地,擁十萬甲士,余勢仍然強大。現(xiàn)在他們內(nèi)訌,正是時機,若等其平定了內(nèi)部,就不好對付了。應(yīng)乘其亂而取之。曹操稱善,答應(yīng)與袁譚和親,回兵攻破袁尚。不久袁譚反叛,被曹操誅滅,冀州收入曹魏版圖。曹操稱贊荀攸說:“我軍出師克捷,都是荀攸的計謀!”
      四、王佐之才   功成而逝
      二荀名高當(dāng)世,不僅因為智術(shù)學(xué)問,更因為道德品行。荀彧在忠心輔佐曹操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同時,還積極薦舉人才。荀攸、鐘繇、郭嘉等杰出人物都是荀彧所薦,“太祖以為彧知人,諸所進皆稱職?!笔窌f他“折節(jié)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閣,不以私欲撓意?!辈懿僭媳碜嘟o獻帝,請求用高爵厚祿表彰獎賞荀彧。表奏中說:侍中尚書令荀彧,品德高尚,忠于朝廷,勵精圖治,臣征伐轉(zhuǎn)戰(zhàn),克敵制勝,謀略計策,都出于荀彧。平定天下(北方),荀彧功勞最大,應(yīng)授予高爵以表彰元勳。荀彧謙稱自己沒有野戰(zhàn)之功,不應(yīng)受賞,將表奏扣下。曹操寫信給荀彧說:“與君共事以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zhàn)也,愿君勿讓。”荀彧這才接受了封賞。曹操對荀攸的功勞也很推重,上表稱“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狈庳鼮榱陿渫ず睢\鲝篮?,曹操更加倚重荀攸,以師友相待,經(jīng)常對人稱道荀攸:“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鳖伝厥强鬃幼钚蕾p的弟子,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是孔子佩服的智者。曹操把荀攸比作顏回和寧武子,說明荀攸是仁智兼?zhèn)涞拇筚t?!度龂尽纷⒁谩陡底印窌械脑捲u價二荀:或問近世大賢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軍師(荀攸)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緊,行無諂黷,謀能應(yīng)機?!娣Q‘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真可謂亂世中的人杰,眾星中的箕斗,群玉中的雙璧。
      荀氏叔侄對曹操政權(quán)算得上鞠躬盡瘁,其功績稱得上蓋世無雙,但他們的結(jié)局卻很悲涼:一個憂憤自殺,一個憂勞而死。曹操統(tǒng)一北方之后,認為大功告成,準(zhǔn)備廢漢自立,第一步是進爵國公,加九錫(表示貴族等級身份的儀仗),私下征求荀彧的意見,荀彧認為不妥,曹操因此懷恨,迫令荀彧自殺?!度龂?#8226;荀彧傳》說他“以憂薨”,《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的記載:“太祖饋彧食,發(fā)之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毕砟晡迨\髫鼊t死于從征孫權(quán)的途中,享年五十八。二荀英年而逝,其后代也多夭折。據(jù)二人本傳記載,彧子惲,繼承侯爵,官至虎賁中郎將,早卒。惲子甝,年三十薨。惲弟俁、詵,皆早卒。攸長子緝,早沒。次子適繼承爵位,無子,嗣絕。一代大賢的故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留給后人的是一聲長嘆。荀彧知道曹操唯才是舉,有功即賞,卻忽視他陰險狠毒、排斥異己的一面。曹操當(dāng)初聽從荀彧建議,舉義兵以匡扶漢室,只不過是政治斗爭的需要,決非本心;一旦政敵消滅,取漢而代之是必然之勢。荀彧的反對實屬不智之舉,那時的曹操羽翼已成,荀彧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鳥盡弓藏”是遲早的事。彧自招殺身之禍,絕非智術(shù)不足,而是固守儒家信條,不肯背棄忠義的結(jié)果。荀攸沒有表態(tài),比荀彧智高一籌。長于謀事,拙于謀身,這也許是仁者的通病吧。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調(diào)研室)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名人逸事)懷仁抱義的智者 權(quán)變通達的謀士——曹操的智囊荀彧、荀攸
  •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有風(fēng)平浪靜、百舸爭流的景象,也有波詭云譎、檣傾楫摧的時候;有氣吞萬里的漢唐盛世,也有民不聊生的五胡十六國時代。上起唐堯虞舜,下迄清末民國,最為中國人熟知的莫過于三國時期。這是一段充滿血腥與殺戮的歷史,也是一段英雄輩出、壯士高歌的歷史。三國時期最突出的特點是計謀。操縱這段歷史的不是帝王,不是權(quán)貴,不是軍閥,而是知識分子,確切地說,是這個階層中的精英部分——智謀之士。沒有諸葛亮,劉備不過是個有貴族血統(tǒng)的織屨小兒;沒有周瑜,孫權(quán)只能算割劇一方的地方豪強;曹操統(tǒng)一北方,靠的是帳下一批足智多謀的名士,離開他們,曹阿瞞也成不了霸業(yè)。曹公手下謀士如云,最突出的是荀彧和荀攸。
      一、出身名門   聲望顯赫
      據(jù)陳壽《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傳》記載,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做過朗陵縣令,是東漢桓帝、靈帝時代的人。當(dāng)時的朝廷宦官專權(quán),政治黑暗,少數(shù)正直的士大夫敢于和惡勢力抗?fàn)帲玫街R分子的擁戴,如李固、李膺等人,就是當(dāng)時天下士人的精神領(lǐng)袖。荀淑“博學(xué)有高行,與李固、李膺同志友善”,因而“知名當(dāng)世”。荀淑共有八個兒子,都是俊杰,時人稱之為“八龍”。次子荀緄,就是荀彧的父親,曾做過濟南相。荀彧的叔叔荀爽,十二歲就精通儒家經(jīng)典,名氣很大,董卓當(dāng)政時,征召他入朝為官,僅三個月就位至司空。荀攸是荀彧的堂侄,其祖父荀曇,官至廣陵太守。荀曇的兄長荀昱,與李鷹、王暢、杜密等人號為八俊,聲名甚著。荀攸的父親荀彝,做過州從事,早亡。良好的家學(xué)淵源和崇高的社會聲譽,也許還應(yīng)加上優(yōu)秀的遺傳基因,成就了叔侄二人,使他們在“星漢燦爛”的亂世群英中燁燁生輝,名標(biāo)青史。
      二、自幼聰穎、才識過人
      荀彧謀慮深遠,能防患于未然。東漢末年他被州郡舉為孝廉,朝廷給他個守宮令的小官。荀彧知漢朝大勢已去,要求補缺做地方官,被任命為亢父縣令。他看到天下將亂,就棄官回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父老說:“潁川無險可守,一有戰(zhàn)亂,首先遭殃,這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宜久居,應(yīng)及早離開,以免受害?!蓖l(xiāng)人依戀故土,無人響應(yīng),荀彧便帶著宗族遷到冀州,得到河北軍閥袁紹的禮遇,和弟弟荀諶留在袁紹帳下做了幕僚。這時董卓已大權(quán)獨攬,派兵將出關(guān)東,所過之處,燒殺虜掠,潁川之人多被殺害。此事充分證明荀彧的機智。荀攸在少兒時就聰慧過人,異常機警。他十三歲那年祖父荀曇去世,故吏張權(quán)主動要求為死者守墓,荀攸在旁觀察到張權(quán)神色異常,心生懷疑,悄悄對主持喪事的叔父荀衢說:“這個人行跡鬼鬼祟祟,說不定有詐?!避麽楸惶嵝?,對他進行審問,此人果然殺人亡命,想借此逃避罪責(zé)。此事傳開,荀攸才名遠揚,朝野皆知。何進當(dāng)朝時,征召海內(nèi)名士二十多人入朝為官,荀攸也在征召之列。他一到洛陽,就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荀攸不滿董卓暴虐,與議郎鄭泰、何颙等人密謀刺殺董卓以謝百姓,事泄被捕,何颙憂懼自殺,而荀攸言語飲食自若。董卓被殺,荀攸免于一死,棄官而歸。這種臨危不懼的氣度,絕非常人可及。
      三、智馕謀主  算無遺策
      二荀同事曹操,在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過程中出謀畫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曹操把二人比作漢高祖的謀士張良、陳平。荀彧的突出貢獻有三:一是幫助曹操建立根據(jù)地,二是建議曹操迎漢獻帝遷于許都,形成“挾天予以令諸侯”之勢,三是正確分析形勢,勸說曹操堅持到底,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大破袁紹,奠定了曹魏霸業(yè)的基礎(chǔ)。曹操為兗州牧?xí)r,率軍攻打徐州,以荀彧為留守。呂布與張邈、陳宮合謀乘機占領(lǐng)兗州,當(dāng)時兗州兵微將寡,舊將多與張邈、陳宮同謀,形勢危急。荀彧立即通知東郡太守夏侯惇入援,誅殺謀叛者數(shù)十人,才安定了軍心,保住了兗州。過了一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曹操打算再次攻取徐州。荀彧認為,陶謙雖死,舊部猶在,此時征討,徐州軍民必然同仇敵愾,堅壁清野以待敵,曹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戰(zhàn)而自困,呂布乘虛而來,兗州不保,那時進退失據(jù),情勢就很危險了。不如先解除兗州的威脅,令軍士搶收秋麥,以保障軍糧,然后一舉打敗呂布,鞏固兗州根據(jù)地,這才是上策。曹操于是放棄出征徐州計劃,按照荀彧的計謀,很快平定兗州,立住了腳跟。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消失了黃巾軍主力,漢獻帝回到洛陽。荀彧勸曹操說:“洛陽遭兵火,宮室殘破,此時奉迎天子都許,倚皇室權(quán)威使諸侯臣服,以匡扶漢室的名義聚集天下英雄,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請將軍速作決斷!”曹操大喜,親自到洛陽把劉協(xié)接到許都,從此取得了政治上的絕對優(yōu)勢。他對荀彧的遠見卓識也更加敬重,“太祖雖征戰(zhàn)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碑?dāng)時,曹操統(tǒng)一北方最大的障礙是擁有河朔之地的大軍閥袁紹。袁紹對曹操迎獻帝都許之舉大為不滿,寫信譏刺,曹操問計于彧,說:“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荀彧說:“成敗在人,如果決策正確,弱可以勝強,當(dāng)年楚漢戰(zhàn)爭就是例證。如今能與公爭天下的只有袁紹,此人外示寬容而內(nèi)懷刻忌,雖有賢才可用而不能信任;而您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在氣度上已勝他一籌。袁紹優(yōu)柔寡斷,不能把握機會;而您能斷大事,隨機應(yīng)變,在謀略上勝他一籌。袁紹治軍不嚴,士兵雖多,難以為用;您賞罰必行,士卒雖少,皆愿效命,在武力上勝他一籌。袁紹憑借門閥資歷,故作姿態(tài),延攬人才,歸附者華而不實者多,可用者少;您推誠待士,論功行賞,天下忠正務(wù)實之士樂意效勞,在人才上勝他一籌。有此四勝,加上替天行道的名義,誰敢不從?袁紹表面的強盛又有什么用!”接著又獻計先滅呂布,次取山東,綏撫韓遂馬超,解除西顧之憂,然后與袁紹決戰(zhàn)。曹操依計而行,破張繡、擒呂布、定徐州,與袁紹隔河相距。孔融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許攸頗有計謀,審配、逢紀(jì)盡忠輔佐,顏良、文丑勇冠三軍,我們恐怕很難取勝!”荀彧說:“袁紹兵雖多而軍紀(jì)不嚴,強硬而犯上,許攸貪財而松懈,審配嚴厲而無謀,逢紀(jì)果決而自負,這些人居中共事,必生內(nèi)亂;而顏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戰(zhàn)而擒!”后來因直言強諫被殺,許攸家人犯法,被審配收監(jiān),許攸一怒之下叛離了袁紹,顏良、文丑死于關(guān)羽刀下,可謂言無不驗。官渡之戰(zhàn)前,曹軍被袁紹大軍包圍,軍糧將盡,眾人都想拼死突圍,退守許都。荀彧勸曹操說:“當(dāng)年漢王被楚王圍在滎陽,陷于困境,雙方對峙,先退者輸。我軍力是袁紹十分之一,已堅持了半年,雙方都精疲力竭,再堅持一下,雙方將有變故,我們就有機會取勝?!辈懿龠@才打消退兵的念頭。荀彧獻計偷襲袁紹糧草庫,迫使袁紹先退兵,曹軍終于以少勝多,挫敗了勁敵。
      荀攸也是曹操謀士集團中的核心人物。曹操曾問荀彧:“誰可以取代你為謀士?”荀彧推薦了荀攸。太祖素聞攸名,與語大悅,謂荀彧、鐘繇曰:“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dāng)何憂哉!”先任攸為汝南太守,后入朝為尚書,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成為謀主。在征討張繡時,攸對曹說:“張繡與劉表相互倚恃,繡軍糧取于表,表供應(yīng)不足,勢必相離,那時可以各個擊破。若進攻太急,兩人勢必相救,對我不利。”曹操不聽,進軍攻張繡,劉表果然出兵救援,曹軍受挫。曹操后悔,對攸說:“不用你的計策,吃了敗仗!”攸設(shè)計設(shè)奇兵埋伏,再次出戰(zhàn),大獲全勝。曹操征討呂布,呂布退守下邳,曹兵連日攻城不下,士卒疲憊,曹操欲退兵,攸與郭嘉勸阻,獻計引淮、泗之水灌城,終于攻取下邳,生擒呂布。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派兵攻打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操引兵相救,攸設(shè)計奇襲白馬,斬袁紹大將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帶著遷徙的人民和隨軍輜重沿黃河西行,袁紹渡河追擊,諸將驚恐,勸曹操還營自保。荀攸說:“正是擒敵的時機,怎么能逃跑呢?”曹操會意而笑,下令將輜重器物委棄于敵,袁紹軍見財物堆積,上前爭搶,陣形大亂,曹軍步騎兵一齊攻擊,大破袁軍。曹操既破袁紹,又把矛頭向荊州。此時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爭奪冀州,譚遣使向曹操乞降,請求援助。曹操問計于群僚。眾謀士多以為宜先取荊州,袁氏兄弟相攻,不必管他。荀攸進言說,劉表坐鎮(zhèn)荊州,胸?zé)o大志,不足為患;袁氏據(jù)四州之地,擁十萬甲士,余勢仍然強大?,F(xiàn)在他們內(nèi)訌,正是時機,若等其平定了內(nèi)部,就不好對付了。應(yīng)乘其亂而取之。曹操稱善,答應(yīng)與袁譚和親,回兵攻破袁尚。不久袁譚反叛,被曹操誅滅,冀州收入曹魏版圖。曹操稱贊荀攸說:“我軍出師克捷,都是荀攸的計謀!”
      四、王佐之才   功成而逝
      二荀名高當(dāng)世,不僅因為智術(shù)學(xué)問,更因為道德品行。荀彧在忠心輔佐曹操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同時,還積極薦舉人才。荀攸、鐘繇、郭嘉等杰出人物都是荀彧所薦,“太祖以為彧知人,諸所進皆稱職?!笔窌f他“折節(jié)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閣,不以私欲撓意?!辈懿僭媳碜嘟o獻帝,請求用高爵厚祿表彰獎賞荀彧。表奏中說:侍中尚書令荀彧,品德高尚,忠于朝廷,勵精圖治,臣征伐轉(zhuǎn)戰(zhàn),克敵制勝,謀略計策,都出于荀彧。平定天下(北方),荀彧功勞最大,應(yīng)授予高爵以表彰元勳。荀彧謙稱自己沒有野戰(zhàn)之功,不應(yīng)受賞,將表奏扣下。曹操寫信給荀彧說:“與君共事以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zhàn)也,愿君勿讓?!避鲝@才接受了封賞。曹操對荀攸的功勞也很推重,上表稱“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狈庳鼮榱陿渫ず?。荀彧死后,曹操更加倚重荀攸,以師友相待,經(jīng)常對人稱道荀攸:“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鳖伝厥强鬃幼钚蕾p的弟子,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是孔子佩服的智者。曹操把荀攸比作顏回和寧武子,說明荀攸是仁智兼?zhèn)涞拇筚t?!度龂尽纷⒁谩陡底印窌械脑捲u價二荀:或問近世大賢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軍師(荀攸)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緊,行無諂黷,謀能應(yīng)機?!娣Q‘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真可謂亂世中的人杰,眾星中的箕斗,群玉中的雙璧。
      荀氏叔侄對曹操政權(quán)算得上鞠躬盡瘁,其功績稱得上蓋世無雙,但他們的結(jié)局卻很悲涼:一個憂憤自殺,一個憂勞而死。曹操統(tǒng)一北方之后,認為大功告成,準(zhǔn)備廢漢自立,第一步是進爵國公,加九錫(表示貴族等級身份的儀仗),私下征求荀彧的意見,荀彧認為不妥,曹操因此懷恨,迫令荀彧自殺?!度龂?#8226;荀彧傳》說他“以憂薨”,《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的記載:“太祖饋彧食,發(fā)之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享年五十。荀攸則死于從征孫權(quán)的途中,享年五十八。二荀英年而逝,其后代也多夭折。據(jù)二人本傳記載,彧子惲,繼承侯爵,官至虎賁中郎將,早卒。惲子甝,年三十薨。惲弟俁、詵,皆早卒。攸長子緝,早沒。次子適繼承爵位,無子,嗣絕。一代大賢的故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留給后人的是一聲長嘆。荀彧知道曹操唯才是舉,有功即賞,卻忽視他陰險狠毒、排斥異己的一面。曹操當(dāng)初聽從荀彧建議,舉義兵以匡扶漢室,只不過是政治斗爭的需要,決非本心;一旦政敵消滅,取漢而代之是必然之勢。荀彧的反對實屬不智之舉,那時的曹操羽翼已成,荀彧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鳥盡弓藏”是遲早的事。彧自招殺身之禍,絕非智術(shù)不足,而是固守儒家信條,不肯背棄忠義的結(jié)果。荀攸沒有表態(tài),比荀彧智高一籌。長于謀事,拙于謀身,這也許是仁者的通病吧。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調(diào)研室)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