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4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珍珠灘)銀肯響沙探秘
  •     一、早春的響沙之歌
        離開內蒙古包頭,過了欄桿耀眼的黃河大橋,已近中午。
        吉普車行駛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柏油公路上。魚米之鄉(xiāng)大樹灣和滿城綠樹的樹林召都象畫面一樣在車窗外掠過??斓酵吒G漢墓群時,司機小趙把方向盤一轉,車拐下西面一條轍印明顯的土路。
        “坐好! 車要跳迪斯科了!”話音未落,大家就像喝醉酒一樣搖晃起來,車門劇烈地抖動著,人們的話音也連貫不起來了。好在時間不長,就進入一個開闊的河谷:好大的一個季節(jié)性內陸河床,東西足有100米寬,東岸巖壁陡立,西岸沙峰綿延。在塞外早春剛開始消融的罕臺川冰道上行車,“嚓!嚓!”的冰裂聲真叫人提心吊膽。
        突然,車子一個右轉彎,停在了月牙形的河灣邊?!斑@就是庫布齊沙漠的響沙灣,西面這座海拔1150多米高的‘大駱駝沙’,就是我國的‘三大響沙’之一 ———銀肯響沙。1991年國家已把這里辟為旅游點,你們是慕名而來的第一批。”原伊盟科委的烏農同志打開車門,指著左側仰脖才能望見的大沙堤對我們說。
        沙漠會唱歌的公開報道最初見于某通訊社的一位大驚小怪的記者。他在我國十二大沙漠之一的新疆塔克拉瑪干隨考察隊采訪,有一天晚間在百米左右的沙丘頂上宿營時,爬上沙丘猛然聽到了“嗡嗡”的聲音,一聯(lián)想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干”是“進去出不來”的意思,他就不由得緊張起來,以為是“幽靈之歌”。
        其實,這就是“鳴沙”,又叫“響沙”、“哨沙”、“音樂沙”,是沙漠的一種奇異現(xiàn)象。我國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司馬遷的《史記》,劉敬叔的《異苑》等都有描述?!敖z綢之路”甘肅敦煌莫高窟附近的鳴沙山,響聲如滾滾車輪,又如“八面埋伏”的琵琶古樂,乃自古“沙嶺晴鳴”的“敦煌八景”之一。包蘭鐵路必經的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號稱“世界沙都”,附近的響沙高120米,殷殷作響時,聲似鼓角相聞,深沉幽遠。
        銀肯響沙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 我顧不上疲勞,興致勃勃地向沙丘走去。它面向東南,坡長100多米,高60多米。手腳并用才攀登得快些,我一口氣爬上了十幾米。聽聽吧!下滑至底居然毫無聲響,這是怎么回事? 
        “來得不是時候,老郝同志!”烏農對我說:“每年五月至十月,陽光近乎垂直照射,沙子熱得燙手的時候才有希望聽見響聲哪?,F(xiàn)在地沒解凍冰沒消,你就想聽沙漠唱歌,沒門兒!”  
        果真如此嗎?我不甘心。一邊向月牙灣的北側中心移動,一邊用手刨沙,依然沒有反響。正在我快失望時,指縫間忽然“嗡”的一聲,嚇了我一大跳。有第一聲就有第二聲,我雙手拼命刨起來,“嗡嗡”變成了“轟轟”,琴聲變成了雷鳴。我興奮地大喊“響了!響了!”,使足力氣第二次向沙堤中部沖去……
        這回我如愿以償了:象汽車在身旁開動,象飛機在頭頂盤旋,象《鄂爾多斯舞》的銅號在回蕩,連綿不斷的“轟轟”巨響伴著細沙粒的傾瀉而下,把我一直送到沙丘腳下。
        同行的另兩位科學記者都一試為快,喜出望外,司機小趙也說不枉此行。我們3月4日的考察結論是:第一,象駱駝隊一樣的沙丘鏈只有與月牙形河床平行的八十多米的一段才有沙鳴現(xiàn)象,其余沙丘形狀相似,但與音樂無緣。第二,“銀肯響沙早春不唱”的定論有待進一步驗證。
        二、 一個悲壯的傳說
        在直奔伊盟盟府東勝的路上,烏農給我們講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傳說。它是這樣的悲壯激越。
        原來,古代的銀肯灣是罕臺川畔的宗教中心,一座金碧輝煌的喇嘛教召廟遠近有名。鄂爾多斯王爺驅使奴隸苦干了三年建起這座召,由于全國只有西藏的布達拉宮才可以與它媲美,因此號稱“東藏”。召里有經堂七七四百九十間,有大小喇嘛九九八百一十個。廟會時煮“胡里爾巴達”(肉粥)的曼經鍋比房子還大,跳鬼時念經的銅號有十來丈長。
        可恨大喇嘛荒淫無道,殘暴成性,不但百般虐待召廟中地位低下的小喇嘛,逼他們餓著肚子割草,頂著風雪砍柴,任意鞭打;而且嗜吃人肉,手段殘忍。一個小喇嘛跳鬼節(jié)時凍得手抖,在曼經鍋邊攪飯時動作慢了一點,讓他看見,一巴掌打進鍋內活活煮死熬了肉粥。其他小喇嘛清洗大鍋時發(fā)現(xiàn)鍋底有小孩指甲,才明白同伴已殘遭暗算。
        銅號震天,怒火填膺,小喇嘛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了!他們搗經堂,燒召廟,與大喇嘛展開了殊死搏斗,大喇嘛臨死前使出“殺手锏”鎮(zhèn)壓了起義,但奴隸們的吶喊聲、銅號聲常常沖出沙層。
        烏農對我們說,清代,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優(yōu)秀蒙古族兒女組成的反清滅洋抗墾組織“獨貴龍”,就以“銀肯灣”為根據地拉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到今天,獨貴龍歌曲《銀肯敖包》還在廣為流傳。歌詞中的“六十個好”既贊揚草場好、獨貴龍將士好,也贊揚革命根據地———銀肯響沙好!
        三、“靜電說”與“共鳴論”
        響沙之謎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興趣。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禎,1959年他七十高齡參加野外考察時,曾以濃厚的興趣爬上寧夏中衛(wèi)的沙丘下滑,作響沙的實驗。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女教授李孝芳在新疆等地考察沙漠后,在1962年5月出版的《我國的沙漠》中宣稱:神奇的“沙鳴”現(xiàn)象“已經為近代科學打破了,這種聲音原來是一種極為干燥并且?guī)щ姷纳沉?,在外力作用下,彼此沖撞摩擦所發(fā)出來的”。持同觀點的美國珀杜大學地貌學家梅爾霍恩在美國《80年代的科學》上撰文報告說:“常常有這種情況,即一切條件似乎都具備了卻不會產生這種音樂?!?BR>    李孝芳教授曾經對內蒙古一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的“特殊共鳴箱”理論感興趣,筆者曾見過她的親筆信。在她推薦下,《地理知識》以“響沙”為題報道了內蒙古學者介紹銀肯響沙的文章。他認為沙丘下面存在的潮濕的沙土層和罕臺川水汽蒸騰形成的“墻”構成了銀肯響沙的“特殊共鳴箱”。我們在東勝拜訪他時,他還滿自信地告訴我們,160平方公里的庫布齊沙漠中只有罕臺川畔的銀肯灣具備了“特殊共鳴箱”的苛刻條件,別的類似沙丘不響;這個沙丘離開了這個特定的地點也不響。一位日本科學家曾經讓響沙搬到他們后花園唱歌,結果一挪地方就啞了,純屬異想天開! 
        四、三個記者的發(fā)現(xiàn)
        3月7日夜,在鄂爾多斯我們做出了如下決定:仿照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林賽教授工作組的方法,把銀肯響沙的“歌聲”錄下來;移開當?shù)仨懖豁?,也要親自試一試。
        3月8日上午11時,我們三人又來到銀肯響沙,雖然大河槽里北風呼呼,沙粒打在臉上生疼,但響沙依然用殷殷如雷的歌聲迎接了我們。當我和《深圳商報》主任記者田文仲在沙丘底部搞移動試驗的時候,青島出版杜總編徐誠和伊盟的林業(yè)工程師吳健雄提著錄音機一口氣爬上了銀肯響沙的頂部。發(fā)現(xiàn)60米高的銀肯沙主峰背后是一望無際的復合沙丘,小沙丘居然都能唱歌。他們把沿途所見所聞都錄了音。
        響沙離開大沙丘1米、2米、5米,都照響不誤:不過不是林賽教授他們的辦法———“把沙子堆起來,然后再把它們推開”,而是把沙子攤開,用力向中心擠壓、每次都“嗡嗡”作響。
        當天下午2時35分,我們隨車攜帶的銀肯沙在黃河大橋上試驗,響了。3時50分,包頭火車站門前,響了。晚8時30分,呼和浩特內蒙古日報社家屬房,響了。第二天中午依然響。三個多月后的6月11日下午7時,當眾表演依然響!
        我們三人共同認為:響沙離開當?shù)靥厥獾孛?、地質環(huán)境居然“歌喉依舊”是新的發(fā)現(xiàn),異地保持“歌喉”三個多月也是史無前例的。
        五、待突破的世界難題 
        沙漠發(fā)聲的現(xiàn)象在地球上已存在許多世紀了,除我國外,中東國家在六世紀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在貝魯特的一個山洞里,人們把這種聲音比作打手鼓的聲音;在西奈,作家感到這種聲音象是遠方的大炮在轟鳴或是從一個風琴里發(fā)出的深沉音調。美國內華達沙漠里的“石英沙歌唱”時,“象一把低音提琴的音響,有時象一只雄貓在柵欄上叫喚”。而新近發(fā)現(xiàn)的美國下加里福尼亞的貝爾山,沙地發(fā)出的聲音就像“用手指摩擦玻璃杯的邊一樣”。除沙漠地區(qū)外,海灘、湖濱也不乏其例。與夏威夷的檀香山相隔120公里的考愛島的海濱附近,有一座長800米、寬18米的沙丘,人在沙丘上行走,也會聽到“類似狗叫的聲音”。
        各國科學家都覺得這是個謎。至今,靜電摩擦、石英共振、空穴來風、音箱共鳴等都不能算是完滿的解釋。
        偌多的沙漠,何以只有幾處沙鳴? 顯然特定的地質、地貌、沙粒特性、均勻度、水文條件關系極大。海灘、湖濱有水滲入自不必說,我國三大響沙腳下都有泉水、河水,且都特具月牙形狀,是不是一個共性? 
        銀肯響沙遷移他處照響不誤顯然比日本響沙高出一籌,但只拿靜電摩擦能說明嗎?銀肯灣相鄰相似的沙坨有的是,只有月牙形的一處能唱歌,離開地域的特殊性無法解釋。但該處的響沙挪了地方照樣響,說明特性得到保持且三月無妨,這是電性呢?還是磁性?還是電磁感應?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世界難題———響沙之謎啊,誰能倚天抽劍,首先突破呢? 原載《旅游》1999年第1期,征得作者同意,現(xiàn)予以發(fā)表。

    (作者單位:內蒙古沙產業(yè)、草產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兼 秘書長《政協(xié)經濟論壇》執(zhí)行主編)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珍珠灘)銀肯響沙探秘
  •     一、早春的響沙之歌
        離開內蒙古包頭,過了欄桿耀眼的黃河大橋,已近中午。
        吉普車行駛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柏油公路上。魚米之鄉(xiāng)大樹灣和滿城綠樹的樹林召都象畫面一樣在車窗外掠過??斓酵吒G漢墓群時,司機小趙把方向盤一轉,車拐下西面一條轍印明顯的土路。
        “坐好! 車要跳迪斯科了!”話音未落,大家就像喝醉酒一樣搖晃起來,車門劇烈地抖動著,人們的話音也連貫不起來了。好在時間不長,就進入一個開闊的河谷:好大的一個季節(jié)性內陸河床,東西足有100米寬,東岸巖壁陡立,西岸沙峰綿延。在塞外早春剛開始消融的罕臺川冰道上行車,“嚓!嚓!”的冰裂聲真叫人提心吊膽。
        突然,車子一個右轉彎,停在了月牙形的河灣邊?!斑@就是庫布齊沙漠的響沙灣,西面這座海拔1150多米高的‘大駱駝沙’,就是我國的‘三大響沙’之一 ———銀肯響沙。1991年國家已把這里辟為旅游點,你們是慕名而來的第一批?!痹撩丝莆臑蹀r同志打開車門,指著左側仰脖才能望見的大沙堤對我們說。
        沙漠會唱歌的公開報道最初見于某通訊社的一位大驚小怪的記者。他在我國十二大沙漠之一的新疆塔克拉瑪干隨考察隊采訪,有一天晚間在百米左右的沙丘頂上宿營時,爬上沙丘猛然聽到了“嗡嗡”的聲音,一聯(lián)想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干”是“進去出不來”的意思,他就不由得緊張起來,以為是“幽靈之歌”。
        其實,這就是“鳴沙”,又叫“響沙”、“哨沙”、“音樂沙”,是沙漠的一種奇異現(xiàn)象。我國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司馬遷的《史記》,劉敬叔的《異苑》等都有描述?!敖z綢之路”甘肅敦煌莫高窟附近的鳴沙山,響聲如滾滾車輪,又如“八面埋伏”的琵琶古樂,乃自古“沙嶺晴鳴”的“敦煌八景”之一。包蘭鐵路必經的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號稱“世界沙都”,附近的響沙高120米,殷殷作響時,聲似鼓角相聞,深沉幽遠。
        銀肯響沙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 我顧不上疲勞,興致勃勃地向沙丘走去。它面向東南,坡長100多米,高60多米。手腳并用才攀登得快些,我一口氣爬上了十幾米。聽聽吧!下滑至底居然毫無聲響,這是怎么回事? 
        “來得不是時候,老郝同志!”烏農對我說:“每年五月至十月,陽光近乎垂直照射,沙子熱得燙手的時候才有希望聽見響聲哪?,F(xiàn)在地沒解凍冰沒消,你就想聽沙漠唱歌,沒門兒!”  
        果真如此嗎?我不甘心。一邊向月牙灣的北側中心移動,一邊用手刨沙,依然沒有反響。正在我快失望時,指縫間忽然“嗡”的一聲,嚇了我一大跳。有第一聲就有第二聲,我雙手拼命刨起來,“嗡嗡”變成了“轟轟”,琴聲變成了雷鳴。我興奮地大喊“響了!響了!”,使足力氣第二次向沙堤中部沖去……
        這回我如愿以償了:象汽車在身旁開動,象飛機在頭頂盤旋,象《鄂爾多斯舞》的銅號在回蕩,連綿不斷的“轟轟”巨響伴著細沙粒的傾瀉而下,把我一直送到沙丘腳下。
        同行的另兩位科學記者都一試為快,喜出望外,司機小趙也說不枉此行。我們3月4日的考察結論是:第一,象駱駝隊一樣的沙丘鏈只有與月牙形河床平行的八十多米的一段才有沙鳴現(xiàn)象,其余沙丘形狀相似,但與音樂無緣。第二,“銀肯響沙早春不唱”的定論有待進一步驗證。
        二、 一個悲壯的傳說
        在直奔伊盟盟府東勝的路上,烏農給我們講了一個令人難忘的傳說。它是這樣的悲壯激越。
        原來,古代的銀肯灣是罕臺川畔的宗教中心,一座金碧輝煌的喇嘛教召廟遠近有名。鄂爾多斯王爺驅使奴隸苦干了三年建起這座召,由于全國只有西藏的布達拉宮才可以與它媲美,因此號稱“東藏”。召里有經堂七七四百九十間,有大小喇嘛九九八百一十個。廟會時煮“胡里爾巴達”(肉粥)的曼經鍋比房子還大,跳鬼時念經的銅號有十來丈長。
        可恨大喇嘛荒淫無道,殘暴成性,不但百般虐待召廟中地位低下的小喇嘛,逼他們餓著肚子割草,頂著風雪砍柴,任意鞭打;而且嗜吃人肉,手段殘忍。一個小喇嘛跳鬼節(jié)時凍得手抖,在曼經鍋邊攪飯時動作慢了一點,讓他看見,一巴掌打進鍋內活活煮死熬了肉粥。其他小喇嘛清洗大鍋時發(fā)現(xiàn)鍋底有小孩指甲,才明白同伴已殘遭暗算。
        銅號震天,怒火填膺,小喇嘛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了!他們搗經堂,燒召廟,與大喇嘛展開了殊死搏斗,大喇嘛臨死前使出“殺手锏”鎮(zhèn)壓了起義,但奴隸們的吶喊聲、銅號聲常常沖出沙層。
        烏農對我們說,清代,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優(yōu)秀蒙古族兒女組成的反清滅洋抗墾組織“獨貴龍”,就以“銀肯灣”為根據地拉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到今天,獨貴龍歌曲《銀肯敖包》還在廣為流傳。歌詞中的“六十個好”既贊揚草場好、獨貴龍將士好,也贊揚革命根據地———銀肯響沙好!
        三、“靜電說”與“共鳴論”
        響沙之謎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興趣。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禎,1959年他七十高齡參加野外考察時,曾以濃厚的興趣爬上寧夏中衛(wèi)的沙丘下滑,作響沙的實驗。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女教授李孝芳在新疆等地考察沙漠后,在1962年5月出版的《我國的沙漠》中宣稱:神奇的“沙鳴”現(xiàn)象“已經為近代科學打破了,這種聲音原來是一種極為干燥并且?guī)щ姷纳沉?,在外力作用下,彼此沖撞摩擦所發(fā)出來的”。持同觀點的美國珀杜大學地貌學家梅爾霍恩在美國《80年代的科學》上撰文報告說:“常常有這種情況,即一切條件似乎都具備了卻不會產生這種音樂。”
        李孝芳教授曾經對內蒙古一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的“特殊共鳴箱”理論感興趣,筆者曾見過她的親筆信。在她推薦下,《地理知識》以“響沙”為題報道了內蒙古學者介紹銀肯響沙的文章。他認為沙丘下面存在的潮濕的沙土層和罕臺川水汽蒸騰形成的“墻”構成了銀肯響沙的“特殊共鳴箱”。我們在東勝拜訪他時,他還滿自信地告訴我們,160平方公里的庫布齊沙漠中只有罕臺川畔的銀肯灣具備了“特殊共鳴箱”的苛刻條件,別的類似沙丘不響;這個沙丘離開了這個特定的地點也不響。一位日本科學家曾經讓響沙搬到他們后花園唱歌,結果一挪地方就啞了,純屬異想天開! 
        四、三個記者的發(fā)現(xiàn)
        3月7日夜,在鄂爾多斯我們做出了如下決定:仿照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林賽教授工作組的方法,把銀肯響沙的“歌聲”錄下來;移開當?shù)仨懖豁?,也要親自試一試。
        3月8日上午11時,我們三人又來到銀肯響沙,雖然大河槽里北風呼呼,沙粒打在臉上生疼,但響沙依然用殷殷如雷的歌聲迎接了我們。當我和《深圳商報》主任記者田文仲在沙丘底部搞移動試驗的時候,青島出版杜總編徐誠和伊盟的林業(yè)工程師吳健雄提著錄音機一口氣爬上了銀肯響沙的頂部。發(fā)現(xiàn)60米高的銀肯沙主峰背后是一望無際的復合沙丘,小沙丘居然都能唱歌。他們把沿途所見所聞都錄了音。
        響沙離開大沙丘1米、2米、5米,都照響不誤:不過不是林賽教授他們的辦法———“把沙子堆起來,然后再把它們推開”,而是把沙子攤開,用力向中心擠壓、每次都“嗡嗡”作響。
        當天下午2時35分,我們隨車攜帶的銀肯沙在黃河大橋上試驗,響了。3時50分,包頭火車站門前,響了。晚8時30分,呼和浩特內蒙古日報社家屬房,響了。第二天中午依然響。三個多月后的6月11日下午7時,當眾表演依然響!
        我們三人共同認為:響沙離開當?shù)靥厥獾孛病⒌刭|環(huán)境居然“歌喉依舊”是新的發(fā)現(xiàn),異地保持“歌喉”三個多月也是史無前例的。
        五、待突破的世界難題 
        沙漠發(fā)聲的現(xiàn)象在地球上已存在許多世紀了,除我國外,中東國家在六世紀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在貝魯特的一個山洞里,人們把這種聲音比作打手鼓的聲音;在西奈,作家感到這種聲音象是遠方的大炮在轟鳴或是從一個風琴里發(fā)出的深沉音調。美國內華達沙漠里的“石英沙歌唱”時,“象一把低音提琴的音響,有時象一只雄貓在柵欄上叫喚”。而新近發(fā)現(xiàn)的美國下加里福尼亞的貝爾山,沙地發(fā)出的聲音就像“用手指摩擦玻璃杯的邊一樣”。除沙漠地區(qū)外,海灘、湖濱也不乏其例。與夏威夷的檀香山相隔120公里的考愛島的海濱附近,有一座長800米、寬18米的沙丘,人在沙丘上行走,也會聽到“類似狗叫的聲音”。
        各國科學家都覺得這是個謎。至今,靜電摩擦、石英共振、空穴來風、音箱共鳴等都不能算是完滿的解釋。
        偌多的沙漠,何以只有幾處沙鳴? 顯然特定的地質、地貌、沙粒特性、均勻度、水文條件關系極大。海灘、湖濱有水滲入自不必說,我國三大響沙腳下都有泉水、河水,且都特具月牙形狀,是不是一個共性? 
        銀肯響沙遷移他處照響不誤顯然比日本響沙高出一籌,但只拿靜電摩擦能說明嗎?銀肯灣相鄰相似的沙坨有的是,只有月牙形的一處能唱歌,離開地域的特殊性無法解釋。但該處的響沙挪了地方照樣響,說明特性得到保持且三月無妨,這是電性呢?還是磁性?還是電磁感應?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世界難題———響沙之謎啊,誰能倚天抽劍,首先突破呢? 原載《旅游》1999年第1期,征得作者同意,現(xiàn)予以發(fā)表。

    (作者單位:內蒙古沙產業(yè)、草產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兼 秘書長《政協(xié)經濟論壇》執(zhí)行主編)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