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方言中,多吸收有蒙語詞語,尤其是作為方言詞語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名,有相當多的是蒙語。另外過去“二人臺”的唱詞中,也時常夾雜著蒙語,本地稱之為“風攪雪”。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而筆者又專注于地方語言研究,所以深以不懂蒙語為憾。因此,對歷代典籍及相關(guān)書籍中關(guān)于蒙語詞語的零星記載也就特別留心和感興趣,見則仔細摘錄,日積月累,與現(xiàn)在日常生活相關(guān)的詞語記錄竟達幾十條。雖然這些寫在書面上的蒙語詞因為記音差異或時代久遠及語音的演變,與現(xiàn)代蒙語有了很大的差別,但其中相通的地方還是很多,不僅可以釋疑解惑,對學習蒙語也是大有裨益的。現(xiàn)不揣谫陋,檢出數(shù)條,妄加考證,望識者正之。
板 升
在包頭,經(jīng)常會見到一些以板升命名的村莊。板升是蒙古語,漢語“房舍”的意思。明朝后期,中原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徙到俺答汗(即阿勒坦汗,也作阿拉坦汗)統(tǒng)治的土默特地區(qū),在這里修筑房舍,開墾荒地,建立村落,從事農(nóng)、副、手工業(yè)生產(chǎn),向阿勒坦汗等領(lǐng)主交納租稅。當?shù)孛晒抛鍖⑦@些漢族百姓稱為“板升”?!鞍迳睂嶋H是漢語百姓的轉(zhuǎn)音。現(xiàn)存蒙文《阿拉坦汗傳》中的板升,發(fā)音為“白興”,與百姓的發(fā)音非常接近?!睹魇贰ろ^靼傳》曰:“時富(丘富)等在敵,招集亡命,居豐州,筑城自衛(wèi),構(gòu)宮殿,墾水田,號曰板升。板升,華言屋也?!泵黯木潘肌度f歷武功錄》卷七“俺答列傳中”也說:“〔嘉靖〕四十四年,〔趙〕全與李自馨、張彥文、劉天麟僭稱俺答為皇帝,驅(qū)我漢人修大板升城,創(chuàng)起長朝殿九重,期五月既望日上梁。焚楮贊呼萬歲如漢天子禮。會天怒,大風從西南起,棟折,擊主謀宋艮兒等八人?!舶场炒鸶ジ揖?。”當時這些越邊墻而來的漢族百姓,各自發(fā)揮特長,從事各種手工業(yè),圍繞其專業(yè)形成的村落,蒙古族往往就以該專業(yè)命名。如蒙圪氣,銀匠;朱爾圪慶,亦曰竹拉沁,畫匠;此老氣,石匠;察素齊,造紙匠;畢克齊;掌文書者;忽拉格氣,捕快;什報氣,馴鷹人。等等。
之后,因為村落中多是固定的房屋,所以蒙古族就用板升來指稱房舍和村落,于是在土默特地區(qū),就有了眾多以板升或板命名的村莊?,F(xiàn)存者如板升圖,有房子;板升氣,造房子的人;搗拉板升,七間房;公積板,公爺?shù)姆孔?;黑麻爾板,像鼻梁的房子。在呼和浩特地區(qū),更有攸攸板、麻花兒板、黑炭板升、羊蓋板升、圪老板升等村名。
騰格里
蒙古民族是一個對天極為崇拜的民族。宋趙珙《蒙韃備錄》曰:“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稱天。”而宋彭大雅《黑韃事略》則說蒙古人“其常談,必曰托著長生天底氣力,皇帝底福蔭。彼所欲為之事,則曰天教恁地;人所已為之事,則曰天識著。無一事不歸之天,自韃主至其民,無不然?!薄对贰芬舱f:“北陲之俗,敬天而畏鬼?!?BR> 天,蒙古語作騰格里,也寫作吞格利。清張鵬翮《奉使俄羅斯行程錄》:“蒙古稱天山曰吞格利?!鼻逵嵴啤豆锼阮惛濉ぬ熳忠粽f》:“天者,國語曰阿卜喀,蒙古語曰騰格里,古作撐里,亦曰祁連?!彼怯晒判倥Z演變而來的?!稘h書·霍去病傳》:“去病至祁連山?!碧祁亷煿抛ⅲ骸捌钸B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為祁連?!薄稘h書·匈奴傳上》:“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涂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涂。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鮮卑人也把天呼作“祁連”?!段簳栔鞓s傳》:“祁連池,魏言天池也?!泵晒耪Z騰格里,與匈奴語的撐犁或祁連音極相近,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現(xiàn)在蒙古人名有騰格勒、騰格爾,沙漠有騰格里等,都取義于天。
敖 包
敖包,也叫鄂博、腦包,是蒙古語譯音,意為石堆。敖包最初是蒙古民族作為指示道路里程、方向和境界的標志,通常以自然形成的標志性物體比如山川、河流來代替。所以有些作為界限的山河,也叫鄂博。清龔自珍《蒙古臺卡志序》曰:“鄂博:以山為鄂博,以河為鄂博,以壘為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在一些遼闊地域,因為無物體可以憑借,就人工用石頭堆積。《清史稿·兵志八》說:“鄂博者,華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壘為鄂博,以山河為鄂博?!眽?,就是壘砌的石堆。近人吳國棟《綏遠游記》說:“蒙古為一廣漠無垠之平原,旅行其中,往往方向莫辨。路途迷失,惟向惱包行之,知某惱包在某方位,去某地若干。故惱包為旅行家之南針?!庇捎诎桨佑凇吧裆健?、“圣水”旁邊,而且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后來逐漸演變成蒙古民族祭祀山神和路神及祖先的地方。敖包在蒙古族游牧居住的地方隨處可見,有的是單獨的,有的則是敖包群。牧民們外出遠行,凡遇見敖包,都要下馬祭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以求吉祥。這樣天長日久,敖包的規(guī)模就越來越大了。清錢良擇《出塞紀略》記呼和浩特北山所見曰:“有亂石堆,高數(shù)十丈,其上器械如林,有槍、刀、弓、矢、鋼叉、方天戟、盔甲、旌旗,旗上或畫佛,或畫虎,或畫大龜,或?qū)懛?jīng),凡蒙古人過此者必攜一物置其上,叩首而后敢行,聞歸化城守土之官,春秋必以牲牢致祭,不知其何神也?!逼鋵嵳f的就是敖包。
包頭地區(qū),多有以腦包或敖包為地名者。如哈業(yè)腦包,蒙古語義為兩個石堆;白云鄂博,富饒的神山;柴敖包,垃圾堆。其他還有西腦包、大腦包、腦包梁、五里腦包、高家腦包、黑腦包、敖包灣等。歌曲《敖包相會》更是廣為人知。
淖 爾
淖兒也作諾爾、惱兒、腦兒等,是蒙古語譯音,意為湖、水泊?!对贰さ乩碇尽罚骸鞍春釉丛谕赁涓仕嘉鞅北?,有泉百余泓,沮洳散煥,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腦兒?;鸲?,譯言星宿也?!薄对氛Z解》卷五地理門:“鄂端諾爾,鄂端,星也;諾爾,池也。卷六三作火敦腦兒,澤名。”元代人多稱湖為?;蚝W樱懿督饧匪侦鑿脑娫伈旌蹦X兒云:“涼亭臨白海,行內(nèi)壯黃圖?!弊⒃?,察罕腦兒,“猶漢言白海?!笨勺C淖爾之義。
包頭地名,以淖爾命名者甚多。如圐圙淖,義為水泡子;土黑麻淖,低洼的湖;明沙淖,沙海子。其他如柳樹淖兒、白靈淖兒、馬蓮淖兒、大西淖兒等。
烏 素
烏素,亦作兀速、烏蘇、烏遜等,是蒙古語譯音,義為水?!对贰垬s傳》:“庚辰八月,至西域莫蘭河,不能涉。太祖召問濟河之策,榮請造舟。太祖復問:‘舟卒難成,濟師當在何時?’榮請以一月為期。乃督工匠造船百艘,遂濟河。太祖嘉其能而賞其功,賜名兀速赤。”《元史語解》卷二二人名門曰:“烏蘇齊,烏蘇,水也。齊,司事人也。卷一百五十一作兀速赤。”則所謂兀速赤,是指能夠制服水的人。又《盧龍塞略》卷一九:“水曰兀孫,一曰五素?!?BR> 包頭地區(qū)以烏素命名的蒙古語地名,如烏素圖,指有水的地方;毛烏素,不好的水;賽烏素,或曰賽音烏素,好水,等等。
忽 洞
忽洞,也作胡同、呼都格,是蒙古語譯音,井的意思。而查蒙古語注釋書,其中關(guān)于井的寫法,還有多種。如《至元譯語》地理門:井作“忽都”;《華夷譯語》地理門:井作“古都黑”;《武備志》引《薊門防御考》:井作“忽洞”,等等。
塞外地處荒漠,水源奇缺,井或泉水(蒙古語曰布拉格、寶力格等)在日常生活中顯得至關(guān)重要。所以許多蒙古語地名,往往是井的名稱。如公忽洞,深井;腮忽洞,好井;毛忽洞,亦曰毛呼都格,臭水井;蘭忽洞,亦曰烏蘭呼都格,紅泥井;搗拉忽洞,七眼井;忽洞圖,有井的地方;伊克爾忽洞,大井;烏克忽洞,飲牛井;哈業(yè)胡同,兩眼井。等等。
巴特爾 巴圖
巴特爾和巴圖是蒙古族最常見的人名,其意為英雄、好漢。在史籍中有多種寫法。
宋彭大雅《黑韃事略》曰:“有過則殺之,謂之按答奚,不殺則罰充八都魯軍。”八都魯,原注:“猶漢之死士。”《元史·兵志》曰:“又名忠勇之士曰霸都魯,勇敢無敵之士曰拔突?!薄对念悺ゑR祖常太師太平王燕帖木兒碑》:“八都兒者,華言猛士也。”《元朝秘史》清李文田注曰:“今國朝有勇號之錫,名曰巴圖爾,又稱巴圖魯,解云好漢子。”說明此詞在滿語和蒙古語中發(fā)音非常相近。
包頭老城區(qū)舊馬王廟前有古建筑曰西閣,其中供一大戟,傳說為宋將楊七郎所用,其實是清同治年間修筑包頭城的大同總兵馬升的故物,其上有文曰:“記名簡放提督軍門鎮(zhèn)守山西大同等處地方統(tǒng)轄雁門三關(guān)總鎮(zhèn)都督府冠勇巴圖魯馬”,所謂巴圖魯,就是清政府賜于鎮(zhèn)壓西北回民起義有功的馬升的勇號。
畢克齊
畢克齊是土默特左旗地名,俗稱“畢斜氣”,其西北有村名大畢斜氣,西約7公里有王畢斜氣。據(jù)《土默特旗志》說,畢斜氣是蒙古語,書吏、書手的意思。書手究為何義,語焉不詳。
實際上畢斜氣是個蒙古語記音詞,在史書上有多種寫法。
一寫作必徹徹。彭大雅《黑韃事略》宋徐霆疏:“韃人無相之稱,即只稱之曰必徹徹,必徹徹漢語令史也,使之主行文書爾?!庇衷唬骸蚌娖渥陨现料拢环Q小名,即不曾有姓,亦無官名稱,如管文書則曰必徹徹。”
又寫作必阇赤。《元史》卷七四《祭祀志》宗廟:“世祖元年秋七月丁丑,設(shè)神位于中書省,用登歌樂,遣必阇赤致祭焉。必阇赤,譯言典書記者?!本砭啪拧侗舅扌l(wèi)·四怯薛》:“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阇赤。”必阇赤的發(fā)音與畢斜氣極為相近。
也寫作筆且齊、筆寫記。《元史語解》卷八職官門:“筆且齊,寫字人也,卷三作必阇赤。”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一三:“元時,丞相謂之大必阇赤,必阇赤字音疑即今筆寫記,蓋主文字之稱,故以為丞相之稱?!?BR> 與畢斜氣音同者,則寫作筆寫氣。明王士琦《三云籌俎考》:“筆寫氣,是寫漢字書手。”《土默特旗志》關(guān)于書手的釋義,就來源于此。
由此可知,畢斜氣的意義多與文書工作沾邊。清梁章鉅《稱謂錄·筆帖式古稱》說:“案漢稱令史,至元稱筆且齊,遼稱南院郎君、南院掾史,又稱敞史,皆今之筆帖式也?!蓖磷笃斓倪@些畢斜氣地名,可能與明代阿拉坦汗統(tǒng)治時期居住過掌管文書的人有關(guān)。
倒 喇
倒喇在包頭方言中是聊天的意思,如說閑倒喇、瞎倒喇了半天等。其實倒喇是個蒙古語借詞,其本義為唱。
明湯顯祖《牡丹亭》中賓白多雜有蒙古語詞,其劇四十七出老旦白:“倒喇!倒喇!”丑白:“怎說?”貼白:“要娘娘唱個曲兒?!庇帧队何鯓犯肪砣骸八赖估歉枰磺?。”均說明倒喇是唱的意思。《元史語解》卷一六人名門:“道拉實,歌唱人也?!钡览c倒喇音同。
元代,有一種專門從事說唱藝術(shù)的人,蒙古語稱為“倒喇赤”,至明代,漢族人稱之為倒剌小廝。如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五:“都下貴珰家作劇,所用童子名倒剌小廝者,先有敲水盞一戲,甚為無謂?!被蚍Q為搗喇小子?!督鹌棵吩~話》第六十四回:“內(nèi)臣斜局的營生,他只喜《藍關(guān)記》,搗喇小子胡歌野調(diào),那里曉的大關(guān)目,悲歡離合?!币步械箖暯场C魃虬瘛锻鹗痣s記》卷一七民風二方言也說:“彈唱人曰倒儠匠。”
倒喇的主要形式是說唱結(jié)合。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高梁橋》說:“口到喇者,掐撥數(shù)唱,諧雜以諢焉,鳴哀如訴也?!比缭V,就是說類同訴說。所以倒喇這個詞被漢語吸收后,就成了聊天、閑談的替代詞。清劉璋《斬鬼傳》第一回:“黃口小兒,爭來平地打筋斗;白發(fā)老者,閑坐陽坡胡搗喇?!庇值谌兀骸搬壞樄碜哌M茶庵,只見兩個閑漢在那里搗喇閑話?!逼渲械膿v喇,就純是聊天的意思,沒有唱的意思,但其本源,則如上所述,是來自于蒙古語。
察 罕
包頭地名,多有以廠漢命名者,如廠漢以力更、廠漢此老、白音廠漢等;也有以查干命名者,如查干淖兒、查干腦包等。其中的廠漢或查干,是蒙古語,白色的意思,史籍中,多寫作察罕。
《元史》卷一三七《察罕傳》:“又語及科舉并前古帝王賜姓命氏之事,因賜察罕姓白氏。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氣清肅,月白如晝,相者賀曰:‘是兒必貴。’國人謂白為察罕,故名察罕?!薄对氛Z解》:“察罕,白色也?!鼻邋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昔剌者,黃也,亦作失剌;忽蘭者,紅也?!?BR> 可見,廠漢或查干,都是察罕的轉(zhuǎn)音。至于那些地名,廠漢以力更,義為白色的梁;廠漢此老,則是白石頭;白音廠漢,富饒的堿湖;查干淖兒,白堿湖;查干腦包,白石堆。
賽 音
賽音,或簡稱為賽、腮,是個我們經(jīng)常接觸的蒙古語,義為好。比如到牧區(qū)碰到牧民,他們會非常熱情地用蒙古語向你說“賽音白努”或“賽白努”,是問好的意思。此外,地名有賽音道、賽烏素(好水)、腮忽洞(好井)等。
賽音在史籍中的漢字寫法,最早見的是殺因。宋彭大雅《黑韃事略》:“見其物則欲,謂之撒花;予之,則曰捺殺因,韃語好也;不予,則曰冒烏,韃語不好也。撒花者,漢語覓也。”
也寫作賽因。如《元史·睿宗傳》:“鳳翔既下,有降人李昌國者言:‘金主遷汴,所恃者黃河、潼關(guān)之險爾。若出寶雞、入漢中,不一月可達唐鄧,金人聞之,寧不謂我?guī)煆奶於潞酰俊侠兹恢?,言于太宗。太宗大喜,語諸王大臣曰:‘昔太祖嘗有志此舉,今拖雷能言之,真賽因也?!愐?,猶華言‘大好’云?!?BR> 而以賽音的寫法最為常見。明《郎潛紀聞三筆》卷五有裨實用之國語條收蒙古語:“賽音,好也?!?BR> 與賽音相關(guān)的,還有一個賽罕?!对氛Z解》卷十六:“賽罕巴圖爾,賽罕,好也;巴圖爾,勇也?!庇志硎牛骸百惡?,美好也。”包頭有公園名賽罕塔拉,即是美麗草原的意思。
毛
毛這個音的字,在蒙古語中是不好的意思。
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記其音為“冒烏”:“見其物則欲,謂之撒花;予之,則曰捺殺因,韃語好也;不予,則曰冒烏,韃語不好也?!?BR> 《元史語解》記其音作“茂”。如卷七地理門:“茂諾海,茂,惡劣也;諾海,犬也?!泵鳌独蓾摷o聞三筆》卷五有裨實用之國語條收蒙古語:“茂,不善也?!?BR> 包頭蒙古語地名,多有以毛命名者,如毛其來,丑臉;毛忽洞,臭水井。至于著名的沙漠毛烏素,是不好的水的意思。
討 來
蒙古語,謂兔為討來。元趙孟頫《兔》詩:“耳后生風鼻出火,大呼討來飛鳴骨孝?!弊宰ⅲ骸坝憗恚瑖Z,謂兔也?!鼻邋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蒙古語》也說:“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不花者,牯牛也……脫來者,兔也。亦作討來?!?BR>阿爾斯楞
蒙古族民歌,有《阿爾斯楞的眼睛》,其中的阿爾斯楞,是雄獅的意思。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不花者,牯牛也……阿爾斯蘭者,師子也。”《元朝秘史》卷十一:“太祖命忽必來征合兒魯兀惕種,其主阿兒斯蘭即投降了?!鼻謇钗奶镒ⅲ骸鞍核固m,獅子也。蓋取獅子之義以為名?!哆|史語解》:‘阿爾斯蘭,獅子也?!卑査估惝斒前査固m的轉(zhuǎn)音。
伊 克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譯音無定字》:“《李成梁傳》前稱大委正,后稱一克灰正,亦是一人。蒙古語大為伊克,亦曰一克。委灰音相似也?!痹ⅲ骸啊锻醭绻艂鳌钒炒鹌抟豢斯停w其大妻也?!对贰纷饕部桑侗尽纷饕部汕友?,謂第一怯薛也。”由此可知,鄂爾多斯之舊稱伊克昭,伊克為大,昭與召同,廟的意思,合而言之,義為大廟。大廟指的就是著名的王愛召。
抹嘞蓋
包頭方言中,有一個蒙古語借詞抹嘞蓋,指帽子。許多人以為這是個模仿蒙古語的戲謔語,因為帽子本來就是抹掉再蓋上的。但實際上蒙古語帽子的發(fā)音就是抹嘞蓋。清昭梿《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曰:“合圍后,自烏圖里處虞卒脫帽以鞭擎之,高聲傳呼瑪爾噶口號。按瑪爾噶者,蒙古語帽也?!爆敔柛僚c抹嘞蓋的發(fā)音極為相近,可證抹嘞蓋為蒙古語說之不謬。
阿勒坦
明季,土默特部落首領(lǐng)阿勒坦汗(又作俺答汗)在消滅兀良哈,多次征討瓦剌,并與明王朝進行數(shù)年征戰(zhàn)之后,稱雄于漠南,建立了明朝的屬國“大明金國”。所謂“金國”,得名于阿勒坦本人的名字,阿勒坦,蒙古語為金的意思。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蒙古語》曰:“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珍寶,如按彈者,金也。亦作阿勒壇?!薄对厥贰肪硎骸爸潦翘娴昧素6钾輧旱瘸牵诨鼗赝踹^夏的阿勒坦豁兒桓山嶺處過夏了?!鼻謇钗奶镒⒋司渖踉?,曰:“案:阿勒坦豁兒者,今黃河源,稱為阿勒坦郭勒,對音字也……《新疆賦注》曰:羅布淖爾潛行千五百里,東南至巴彥哈剌嶺之麓,為阿勒坦噶達素齊老,伏流始出,其地有巨石高數(shù)丈,岸壁皆土,作黃赤色,壁上有天池,流水百道,皆黃金色,東南流注為阿勒坦郭勒。又東北流三百里,有泉數(shù)百泓,錯列如星,為鄂敦塔拉,即星宿海。阿勒坦郭勒入其中,挾諸泉東北流,是為黃河?!段饔騻餮a注》曰:蒙古語謂黃金為阿勒坦,故名其地曰阿勒坦也。羅布淖爾伏流涌出,噴為百道,皆黃金色,東南流,為阿勒坦河?!蔽銦┵樠?,阿勒坦為黃金之義,于此注明白可知。
哈 屯
哈屯,蒙古語為皇妃、夫人等顯貴者專稱。《元史語解》卷一公主門:“伊埒哈屯,伊埒,明顯也;哈屯,王妃之稱?!薄对厥贰肪硪焕钗奶镒ⅲ骸肮图础短茣分啥亍?,譯云夫人也?!?BR> 哈屯在史籍中多寫作哈敦。
《元史·太祖紀》:“播里從者因盜去馬靷,別里古臺執(zhí)之。播里怒斫別里古臺,傷其背。左右欲斗,別里古臺止之,曰:‘汝等欲即復仇乎?我傷幸未甚,姑待之?!宦牐鞒竹R乳橦疾斗,奪忽兒真、火里真二哈敦以歸。薛徹別吉遣使請和,因令二哈敦還?!薄侗R龍塞略》卷一:“官家娘子曰哈敦?!?BR> 哈敦這個蒙古語,可能與突厥語稱皇后的可賀敦或可敦為同一來源。
稱可賀敦者,如《北史·突厥傳》:“土門遂自號伊利可汗,猶古之單于也,號其妻為可賀敦,亦猶古之閼氏也?!遍懯蠟楣判倥屎蠹爸T王妻子尊稱?!妒酚洝ろn信盧綰列傳》:“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睆埵毓?jié)正義:“閼,于連反,又音燕。氏音支。單于嫡妻號,若皇后。”
稱可敦者,如《新唐書·突厥傳》:“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于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遼史語解》:“可敦,突厥皇后之稱?!?BR> 也有寫作可汗敦者。明蘇漢英《呂真人黃粱夢境記》劇十四出:“自家北國夷人是也,春來無事,走馬邊城,遇著南朝一陣俊俏婦人,騎著幾匹馬,就趕得俺靈魂都沒有了,還不得著。把都們!再與俺快些趕去,擄得來做個可汗敦,重重賞你?!?BR> 哈屯或哈敦,與可賀敦及可敦音極相近,意義完全相同,顯然屬于同源詞。但治明朝土默特史者,記忠順?gòu)D人三娘子名字時,多曰本名鐘金哈屯,謬誤之甚矣。因為人不可能一出生就命名以夫人。阿勒坦汗有妻三人,其正妻曰一克哈屯,即蒙古語大妻之義。忠順夫人為其第三哈屯,故漢譯稱三娘子。
臺 吉
研究明代土默特史料,多見有臺吉之名。如阿勒坦汗的兒子里,史書中記名者有黃臺吉、鐵背臺吉、賓兔臺吉、把林臺吉、打郎臺吉、沙赤星臺吉、兒遜臺吉等。臺吉之稱,按照《辭?!返慕忉?,為古時蒙古貴族的稱號,源出于漢語的太子,之后借用轉(zhuǎn)寫為臺吉。明王士琦《三云籌俎考》曰:“臺吉,是王子家子孫?!鼻邋X良擇《出塞紀略》:“臺吉者,譯言諸王也。明隆慶間,蒙古俺答部犯邊,其子名曰鐵背臺吉,其弟之子曰黃臺吉,然則臺吉之為稱也舊矣?!奔慈绨⒗仗购怪L子黃臺吉(錢良擇誤作阿勒坦汗弟之子),本名辛愛,黃臺吉云云,實際上是皇太子的諧音,與清太宗皇太極的命名寓意相同?!肚迨犯濉ぬ诩o一》:“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漢稱儲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黃臺吉’,音并暗合?!?BR> 臺吉在成吉思汗時只用于皇子,后來漸成為成吉思汗后裔的通稱。伯希和《蒙古侵略時代之突厥斯坦評注》曰:“至若蒙古文之‘臺吉’的原名,有時指的是太子,質(zhì)言之,儲君??墒沁@個名稱在蒙古時代變?yōu)橛H王之號,終又變?yōu)橛蟹獾氐馁F人之稱,如近代之太子或皇太子是已。有時指的是太師,這個太師官號,就是中世紀真正中國的三公,位置很高,然無實職。”
到清代,則沿用其臺吉之名作為封爵之一,在王、貝勒、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之封贈蒙古及西北邊疆某些民族的貴族首領(lǐng)。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一:“一二等臺吉,許以一子襲職外,余子概為四品?!钡迥┩聊氐貐^(qū)的蒙古臺吉,大多名存實亡,逐漸沒落,實際上已沒有實質(zhì)的爵位,但作為貴族,還是享有封地以及其他特權(quán)的,因此仍屬于蒙古上層。
腦 亥
包頭鄉(xiāng)間習俗,為了祈求孩子健康成長,多取輕賤之名,如不值錢、狗不吃、蛆女子等。還有叫毛腦亥的,則是借用蒙古語,毛為不好,腦亥是狗,合而言之,就是賴狗子的意思。
腦亥在史籍中有努害、腦害、奴孩、那害等寫法。而以寫作諾海者為多。
《元史語解》卷七地理門:“茂諾海,茂,惡劣也;諾海,犬也?!泵麽憾肷饺恕蹲g語》:“謂犬曰那(讀作上聲)害,有數(shù)種,善追殺狐兔,亦善伺夜,偷襲哨探者長病之?!泵鳌独蓾摷o聞三筆》卷五有裨實用之國語條收蒙古語:“諾海,犬也?!?BR> 負責馴狗的人,蒙古語叫奴海赤。明無名氏《唐李靖陰山破虜》劇一:“大小番兵聽吾將令,人人英勇,個個爭先……石保赤高拿著鐵爪蒼鷹,奴海赤雙牽著金鈴細犬?!币步兄Z海齊?!对氛Z解》卷一六人名門:“諾海齊,司狗人也,卷三十四作那海察。”
契丹語稱狗,其音與諾海極為相近,曰捏褐?!哆|史語解》:“捏褐耐,犬首也?!薄镀醯尽肪矶摺稓q時雜記·中秋》:“八月八日,國主殺白犬于寢帳前七步,埋其頭,露其嘴。后七日,移寢帳于埋狗頭上。北呼此節(jié)為捏褐妳。漢人譯云:‘捏褐是狗,妳是頭?!敝Z海與捏褐,顯然是同源詞。
(作者單位:包頭市志史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