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三期

第三期

  • (民俗風情)蒙古族自然崇拜
  •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原始人認為自然物和自然力有靈魂、精神和無窮的力量。因此他們崇拜和信仰自然物。所謂的最有威力和能保佑平安幸福的自然物質和力量。自然崇拜物由于各民族的生存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而有所不同。蒙古族的自然崇拜物里主要包括天、地、敖包、火等。 
        1、天之崇拜 
        天,蒙古語叫“騰格里”。蒙古人崇拜和信仰“上天”和“長生天”。自古以來天與蒙古族淵源甚深?!睹晒琶厥贰分杏涊d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奉天命而生。其后,成吉思汗一生事業(yè)無不靠天力,無一事不歸于天?!睹身^備錄》中也記載了韃靼人特別敬仰天和地,每事之前必提到上天之事?!遏敳剪斊驏|游記》中也有一段簡短的祭天儀禮敘述。這些都充分說明蒙古族自古以來有拜天,祭天之俗。帝王到百姓無不崇拜天,祭祀天。他們是如此地相信天之助力,天之緣的超自然的力量。天是抽象的概念。最初人們以方位來代替天,把東方當作天的象征。后來就把山,河,敖包或建一個祭壇作為天的象征來祭祀。祭拜的山、河成為圣山,圣河。山上的樹不能伐,石不能拿,草不能牧,果不能摘,水不能飲,魚不能釣。因而建一個祭壇祭天最為普遍。蒙古族的祭天分為官方祭祀,民間的公祭和戶祭三種。一,官方祭祀。官方的祭祀時間不確定。有的農歷二月二十四日,有的三月庚戌,有的四月初八或八月八日祭天。祭品民間也各有所不同。元代朝廷祭天儀式最為隆重,用一匹純色馬,羊,鹿,野豬各九或各二九十八只來祭天。祭祀時還燒香,燃柏葉并祭禮神玉。二,民間的公祭。每年的農歷大年初一,七月初七或初八,九月初九等日子開始祭天,歷時三天三夜。過去的民間公祭活動由博來主持。祭天時博的一支系幻頓來主祭。祭天又分為“白祭”和“紅祭”?!鞍准馈笔侵赣媚讨破芳漓胩?,“紅祭”是指宰殺牛羊祭祀。一般祭天的做法是在院中擺放一輛勒勒車,車轅子朝西南方向,車上放凳子,或在院中按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中方位插上九色旗或東、西、南、北、中方位插上五色旗,中間鋪一個氈子,氈子上擺一個供桌,供桌中間放一個插一面藍旗的裝滿糧食的升。供桌前點燃一堆篝火。用全羊作供品,把羊心掏出來直接上供祭天。主祭的幻頓穿上神服、神帽,手持單鼓,幻頓手持旗幟領頭向天叩九九八十一頭來表示對天的敬意。接著主祭幻頓開始呼請叫天。據《科爾沁博藝術初探》中記載的呼叫天的主要唱詞是媚天、娛天內容的。如: 
        盛在盅里的是橘子美酒, 
        主宰萬物的長生天啊咴, 
        請交杯換盞, 
        享用這酒中精華。  
        盛在壺中的是葡萄美酒, 
        主宰萬物的慈祥父天啊咴, 
        請開懷暢飲, 
        享用這酒中佳釀。 
        接下來,全羊上供之后主祭幻頓領唱,將羊身上的每一塊肉逐唱頌一遍,請?zhí)煜碛?。然后大家分享供品。吃完供品祭天儀式結束。三,戶祭。經過漫長的歲月官方的公祭形式逐步演變?yōu)閼艏佬问?。每年大年初一當天空剛剛放亮時,家人都要出來祭天。牧區(qū)則在蒙古包門前的勒勒車上,農區(qū)則在院落的東南角放一張供桌。車上桌上擺放全羊、奶制品及酒等供品。然后攏一堆篝火。全家老少跪在地上向天磕三頭,然后用奶子、圣酒、美食祭天。家長和長者斟滿酒,灑向四面八方的天空,口中默默祈禱長生天保佑大家,降福。接著主祭人致祭詞。祭詞都從祖先傳來的,但各戶不盡相同。 
        據《蒙古風情》一書記載的孛兒只斤氏家族祭天詞中的片段如下: 
        天,為蒙古人傳下了人種, 
        使蒙古人得以繁衍興旺, 
        遠祖孛兒貼赤那的子孫, 
        撒遍了沙漠的海洋。 

        天,為蒙古人培育了五畜, 
        使蒙古人生存有了保障, 
        草原上布滿了牛馬駝羊, 
        感謝天恩浩蕩。 

        天,為蒙古人賦予了力量, 
        使蒙古人在世界中呈強, 
        征服了妖魔和邪惡, 
        享受了和平吉祥。 
        致詞完畢,全家向上天三叩首祈禱,并把供桌上的供品投入火中。有的蒙古地區(qū)則在除夕之夜祭天,但大多數地區(qū)的人們在農歷初一祭天。蒙古人崇拜九十九個上天并相信上天能保佑平安,賜予吉祥。因此他們每遇到重大事件都要祭天,而且遇到困難時也隨時叩拜天,以求天的恩賜。所有的天神是神化自然力,超自然力的反映。 
        2、大地之崇拜 
        崇拜大地也是神化自然力、崇拜自然力的信仰之一。蒙古人認為大地是萬物之母,也是保護子女、五畜、五谷的女神。所以把大地稱為額和德勒黑,意為大地母親。蒙古人把大地作為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來崇拜,這與他們依賴自然草原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他們把上天和大地連結在一起,稱上天為慈愛的父親、稱大地為慈祥的母親。把天和地信奉地數化為“上九十九天,下七十七地”。蒙古人崇拜大地與崇拜長生天一樣是從古傳承來的自然崇拜的表現形式?!恶R可波羅游紀》中記載了古代蒙古人的祭地之習俗。如:名稱納赤該,謂是地神,而保佑其子女、牲畜、田麥者,大受禮敬。各置一神于家,用氈同布制作神像,并制神妻神子之像,位神妻于神左,神子之像全與神同。食時取肥肉涂神及神妻神子之口,已而取肉羹散之家門外,謂神及神之家屬由是得食。蒙古人用羊肉、奶食、圣酒祭地并跪拜大地,以祈求大地的保佑和恩賜。平時飲酒時蒙古人也把酒的德吉獻給大地。 
        3、日月崇拜 
        日月為宇宙之光,蒙古人崇拜日月的核心是光。光和蒙古人有著不可分的緣分。蒙古人認為自己是光的后代。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只斤氏族的祖先孛端察兒就是日月之光孕育而生。其阿闌豁阿丈夫死后,每夜日月之光從窗而射,光浸其腹,懷此子而生。所以把日月之光當作祖先來看待。日月給人們溫暖和光明,因此蒙古人特別崇拜它并通過祭祀來表達自己崇拜和敬畏之心愿。從古至今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拜日月習俗。每日清晨日出和正午日照時祭日。還有求育男嬰時舉行拜日活動。或遇到災害、病疫蔓延時也虔誠祭日,以求解脫。每月初和月中十五、十六日進行拜月活動。還有得眼病、祈求生女兒時也祭月。每年正月初二為公祭日。祭日月多用馬奶酒、白酒、鮮奶進行灑祭禮。祭祀日月時朝向日月叩拜、致祭詞、獻灑祭禮。由對日月的崇敬和視日月為神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禁忌習俗。禁忌對著太陽和月亮大小便、仍垃圾、吐唾、謾罵和潑水。日蝕和月蝕時人們大為恐懼,說日月被天狗吃掉或被妖精吞沒,因此便敲打銅盆將天狗和妖精嚇跑。蒙古人嚴守這些忌條,以免帶來災難和不幸。 
        4、星宿崇拜 
        蒙古人不僅崇拜日、月,也崇拜星宿。蒙古人對星宿的崇拜與他們的生產方式密不可分。因為以畜牧業(yè)為主的蒙古人不可避免地經常夜牧,并在多年觀察夜空氣象中產生了對星宿的崇拜和信仰。蒙古人主要崇拜的星宿是北斗星,蒙古語稱道蘭額布根(七老翁);北極星,蒙古語稱為阿勒坦嘎達斯(金釘子);三犬星,蒙古語稱為古日本瑙亥(三只犬)或古日本敖敦(三顆星)。很早以前蒙古人當中流傳著北斗星的祭祀并傳下來了七翁祭祀經書。蒙古學者策•達木丁論證為民間文學性質的薩滿作文的七翁經書后來變成為佛經性質,并列入甘珠爾,所以七翁經不是譯文而是真正的蒙古作文。因此,七翁的祭祀、經書起源與蒙古族民間當中北斗星一年春夏秋冬總是有規(guī)律地運轉,視為神奇。所以崇拜和祭祀北斗星。北斗星的祭祀在蒙古人的星宿祭祀里占重要地位,每月有固定的祭日,一年祭祀十二次。如:農歷正月初七、二月四日、三月二日、四月二十七日、五月五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十七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八日等。祭祀是先備好干柴,然后蒙古包或庭院東北角仿造北斗星堆起七個小土堆。夜幕降臨,北斗星全部出齊并人們能看到時開始祭祀。首先土堆上邊挖個小坑放備好的干柴,然后點燃。再用點燃的香和柏松凈化代表七翁的星。接著火中投入羊肉、果點、茶葉、紅糖、奶皮子、白酒、奶酒等供品。參祭人鋪上潔白的氈子,朝東北方向跪成一列,叩拜七次或九次。還獻上七次或九次的灑祭禮。北斗星(七老翁)各有自己的名稱。第一個星叫孫地、第二個星叫布日娃巴達剌、第三個星叫阿斯利思、第四個星叫奧如吉尼、第五個星叫額訥日德、第六個星叫日依瓦地、第七個星叫毛勒巴日。 
        北極星,牧民把它視為方位星。夜幕中遇暴風雪迷路時,隨時跪拜北極星求指路。 
        三犬星,牧民把它看成為測時星,東升西落的三犬星在沒有鐘表的古代起到了夜間測定時間的作用。牧民夜牧或外出時隨時叩拜三犬星指時間。 
        蒙古人主要崇拜北斗星、北極星和三犬星三個星座古來有之。據《蒙古風情》一書中記載,蒙古族除了祭祀這三種星座外,還對啟明星、木梨星、火星、水星、銀河星、牛郎星、織女星、南斗星等進行祭祀。 
        5、山水崇拜 
        山水崇拜是古代蒙古族的自然崇拜的重要主成部分。蒙古人認為高山峻嶺、大江大河都有神靈存在。蒙古人把自己居住區(qū)域內的雄偉險峻的山稱為神山,晶瑩碧透的江湖稱為神河,冬夏長流的泉為神泉來祭祀。他們認為神山、神河、神泉能保佑五畜興旺、風條雨順、人丁安詳。因此他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動神山神河的一草一木,對它進行祭祀和膜拜。他們焚香誦經,祈禱山水神靈保佑蒙古人交鴻運。蒙古人懷著虔誠之心祭祀不而罕合勒敦山。遠在12世紀末,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被蔑兒乞惕部落追捕時,隱藏于不而罕合勒敦山才得救。據《蒙古秘史》記載:帖木真總下山來,椎胸告天說:“我的小性命被不而罕山遮救了。這山久后時常祭祀,我的子子孫孫也一般祭祀?!闭f起,向日將系在腰上的帶子掛在脖子上,將帽子拿在手上,屈身跪了九跪,灑馬奶祭奠。從此成吉思汗的子孫世世代代祭祀不而罕山直至今天。蒙古族各個部落公祭的山水有阿爾泰山、博格達山、罕肯特山、杭蓋山、牟尼山、克魯倫河、土拉河、色楞格河、額爾奇斯河等名山名川。除此之外各地區(qū)的部落有自己祭祀的神山神河。據《蒙古風情》一書記載,東烏珠穆沁旗和科右前旗有索岳勒吉山的博格達峰、扎魯特旗有扎魯特罕山,赤峰地區(qū)有赤峰紅山、巴林旗賽汗罕山(黑山)、巴彥罕山、瑪爾欽本布熱山、達爾罕山,林西縣與克什克騰旗交界有阿魯亥拉罕山,克什克騰旗有黃崗梁、賽罕壩,阿魯科爾沁旗有阿巴嘎哈喇山,呼和浩特有翁貢山,土默特旗有茫汗哈喇山和土默特黑山,烏拉特旗有姆納山,包頭一帶有白云鄂博山,阿拉善旗有阿拉善山;新疆蒙古地區(qū):有阿爾金山、騰格里山、阿拉套山、巴爾魯克山、賽爾山;甘肅蒙古地區(qū):有祁連山、野馬山、馬鬃山;青海蒙古地區(qū):有日月山、鄂拉山、柴達木山、巴顏喀喇山;遼寧蒙古地區(qū):有醫(yī)巫閭山、努魯爾虎山、黑山;黑龍江蒙古地區(qū):有蒙古山、多克多爾山;云南蒙古地區(qū):有鳳山;喀爾喀蒙古地區(qū):有博格達罕山、拉欽王達山、寶拉干山、納勒罕山、巴圖罕山、罕肯特山、敖特渾騰格里山等。河套地區(qū)的蒙古族祭祀黃河,科爾沁地區(qū)的蒙古族祭祀西拉木倫河,青海地區(qū)的蒙古族祭祀青海湖(呼和諾爾)。 
        山水祭經過漫長的歲月,由早期的祭祀山河本身演化為祭祀山神河神,后來把神人格化,賦予了人的形象。比如巴顏珠日河山的神是黃面、塔式頭發(fā)的年青人。博格達山神是嘴里叼著長蛇的金翅鳥形象的人。準格爾山神是黃面、長須的老翁。松根山神是紫面、濃黑眉,發(fā)愁的老翁。扎魯特罕山神是騎白馬的年青人。賽罕山神是喜騎白馬,達爾罕山神為喜騎黃馬,巴彥罕山的山神是喜騎黑馬。蒙古人還相信水的主人是蛇。奈曼旗那日特河的主人是獨眼盲黑龍王,科左中旗的布日根哈嘎的主人是盲龍王。奈曼旗塔日根諾爾的主人是纏白菜的花紋蛇。庫倫旗哈喇烏孫河的主人是鱔魚。蒙古族認為蛇是下界的占領者,也是江湖河水的共同的主人。因此崇拜和祭祀蛇。蘇尼特人有祭泉的習俗。他們在泉水之源堆起石頭敖包,獻上各種奶食品的供品,并舉行酒、鮮奶的灑祭禮。然后叩拜,祈禱泉神保佑,風調雨順,無災無病,大吉大利。山祭分為公祭和戶祭。公祭沒有固定的祭日,每年農歷七、八月份擇日祭奠,時間為三至五天。祭山時周圍各村屯農牧民,騎馬或坐車云集到神山附近,安營扎寨,參加祭奠活動。公祭一般有大薩滿或部落尊長、王公諾顏和札薩克主持。佛教傳入蒙古之后、寺廟的喇嘛也到場誦經說法。古代時宰馬祭山為多,到了現在用羊背、牛胸、奶制品、炒米、酒和果品祭祀山神。慶典上還要舉行招福儀式。獻供品、獻馬的同時,主祭人雙手捧起招福木桶和系各種各樣彩綢的神箭,跪在祭臺前,晃動著木桶和神箭大聲呼叫“降福!福來!福來!”。而且還要宣讀祭文,向山水叩頭祈禱。祭祀儀式完畢,主持祭山慶典的打嘎阿瑪拉把供品分給大家分享。同時開始進行“那達慕”。那達慕白天的項目是賽馬、射箭、摔跤和賽棋等傳統(tǒng)體育游戲,晚上則唱歌、跳舞。戶祭:戶為單位的祭祀。一般家庭遭到災難,遇到不幸時,祭祀山神求助。 
        6、崇拜火 
        祭祀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習俗。在蒙古人看來火是神圣、純潔的,它具有使一切東西凈化的能力。正因為如此蒙古人自古以來有著用火凈化萬物之俗,以驅除所有的污穢之物,排除一切不良想法和清掃一切邪惡勢力。古時人逝世后,逝者所用的物品、親屬以及安葬者都要通過火的凈化。蒙古汗國時期的外國使臣、王公和其他人以及贈送的貢品都要經過火的凈化才能會見皇帝和進入宮廷。進行火凈儀式時燒起兩堆篝火,在篝火附近立一支3米左右高的長矛桿,用繩索將兩桿連起來,繩上掛一些布條。人、家畜、帳幕、物品等就在這兩堆火中間進行凈化。到了現代用火凈化臟東西的習俗普遍存在。有些蒙古地區(qū)夜間來客人,家人夜歸或病人回到家時,都要經過火的凈化,才能進入家門。帽子掉地被人畜踩過,要用火凈化。婦女作完新衣服,尤其是給喇嘛做新衣服之后,用火凈化。小孩發(fā)燒也要用火凈化。蒙古人的打獵、游牧生活中火是不能缺少的,所以蒙古人把火與生活、生命、傳宗接代甚至繁育興旺聯(lián)系在一起。新郎新娘結婚時必須跪拜火,只有拜了火才算夫妻。這象征著賜予吉祥、幸運和生兒育女。蒙古人還把繼承家產說成為繼承灶爐,蒙古人的季子——“斡德恨”接替爐灶?!拔拥潞蕖钡囊馑紴榻犹鏍t灶之火的人。 
        由于崇敬火,所以產生了許多關于火的禁忌。對火不能插入或接近刀刃的東西,不能用刀拿鍋里的肉,不能用刀斧在火旁砍物,不能用棍和鞭子抽打火。不能往火里扔不潔和異味,不能往火里大小便,不能往火里倒水,不準從火上跳過等。古代蒙古族用火鐮打出來火。 
        火祭儀式分為日火日、月火日和年火日。日火日為每天必須將第一次用的奶塊、茶、好的食物獻給火。因為蒙古人認為火能夠帶來幸福和成功。蒙古人出門找牲畜或路過險要地段時也燒香祭火。月火日為農歷每月初一、初二作小祭。年火日為農歷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這是蒙古民族共同的祭火日。這一天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祭火儀式,專門準備豐盛的酒肉茶飯祭祀火神。哈日楚(平民)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臺吉(貴族)在農歷臘月二十四日祭火。傳說中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米榮扎火神要上天述職,住三天之后回來。如果火神上天用美言美語報告地上之事,上天就保佑人丁安詳、五畜興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如果火神上天講蜚言蜚語上天就懲罰人畜。因此米榮扎火神上天之前家家祭祀,以求美言乞求保佑。火是圣潔的象征,所以祭火時特別重視清潔。祭火前一兩日打掃院子、居室和家具。祭火當日備齊祭火物品。晚上用小米、糜米、黃油、什錦等煮好阿木蘇(稠粥)。無黃油的農區(qū)以肉粥代替。這是為了膠粘火神的嘴。到了黃昏星星出齊時祭火儀式開始。首先主人要點燃火撐子之火,然后女主人向火獻上杜松、鮮奶、奶食品、黃油、酒等供品。蒙古人有用羊或羊胸脯祭祀火的習俗。把羊胸脯朝上獻火。接著主人手托裝祭品的大盤或阿木斯,朝向日出方向,從左向右轉進行招福儀式。這時口中呼出:“呼咧!呼咧!呼咧”三聲。然后面朝向后面再作一次同樣的動作。主人還要致祭火詞。古代蒙古人打火石、火鐮取火。所以祭詞中正好映照著這一點,還有頌揚和祈禱的內容。如:《內蒙古十通•內蒙古民俗風情通志》里寫到的祭詞如下: 
        “燧石為母,火鐮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斟上滿杯的美酒,奉上豐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長壽,祈求五畜興旺。 
        福來!福來!” 
        《蒙古風情》一書中寫到: 
        “杭蓋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時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時候, 
        參天榆樹只有嫩芽大的時候, 
        空中雄鷹只有雛兒大的時候, 
        可汗用火石擊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為母, 
        以火鐮為父,  
        以石頭為母, 
        以青鐵為父, 
        清煙吹入云端, 
        熱力可達九天, 
        臉象綢緞般閃亮, 
        面象油脂般發(fā)光, 
        那發(fā)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們向你敬獻奶油和肥肉! 
        我們向你敬獻醇香的奶酒! 
        乞求你賜予最大的福分, 
        讓我們在這幸福中永生?!?nbsp;
        祭詞念罷,全家老少一起向火跪拜并祈禱。祭畢,火盆內至少三天不滅火,三天內不向外借東西,尤其是牲畜和糧食等。因為火神上天住三天之后才回來,所以想方設法這三天內保護好自己的福。祭火之后還要吃火神賜予的飯——“嘎勒•因•巴達”。嘎勒•因•巴達是所謂的祭祀時用的供品。 
        7、祭敖包 
        “敖包”也寫作為“鄂博”。蒙文讀作“oboo”,意為包和堆。祭敖包蒙古語叫敖包塔黑乎。敖包是一種用石塊、泥土、柳條、磚和雪等堆積而成的塔形建筑物。關于祭敖包的由來學者們歸納為以下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自然崇拜說。古代社會的人們缺乏知識,沒有科學地、正確地認識到自然力,被征服于自然力,恐懼于自然力。所以人們理解為一切自然現象都有神靈存在。當他們遇到自然災害時,就認為和當地的風水有關。于是人們選一個最幽靜、最險峻高處的地方建立一個敖包。認為這就是山水的神靈存在的地方而進行祭祀。也有的人認為敖包是懷舊而產生。從森林走向草原的游牧民族仍然懷念山林的生活,于是堆成敖包象征山嶺,插以樹枝象征森林。敖包是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二是墓冢之說。眾所周知,經常把敖包說成翁滾敖包和敖包翁滾。翁滾的蒙文意義為墓冢。從敖包的結構上看,敖包底下窖藏五谷、金銀珠寶和王公的帽子、衣服、弓箭等東西。從這一點上很相似于墓冢。還有人說蒙古人為了紀念古代被社會淘汰而消失的部落,在他們的骨髁上建立了敖包。也有人說,一個牧童死了之后,陰助牧民,牧民為了感謝這位保護神,在他遺骨上建立了敖包世代相傳地祭祀,從此產生了敖包。第三是窖藏之說。古代蒙古部落互相掠奪襲擊,戰(zhàn)敗一方,故將自己的寶藏埋于地下,上面堆起敖包,遷徒遠方。以便來日風平浪靜時尋找此處。于是傳下來了敖包。 
        敖包的分類:敖包通常分為阿拉坦敖包(黃金敖包)、艾瑪格敖包(部落敖包)、和碩敖包(氏族或旗縣敖包)、努圖克敖包(蘇木、鄉(xiāng)敖包)、阿寅勒敖包(村屯和家族敖包)、蘇木敖包(寺廟敖包)、毛力敖包(馬敖包)、諾顏敖包(王公敖包)、多日斯嘎拉敖包(紀念敖包)、將軍敖包、呼拉呼敖包(集會敖包)、翁滾敖包(墓冢敖包)、札門敖包(路標敖包)和亥支嘎爾敖包(分界敖包)、額莫斯因敖包(婦女敖包)、乎和德因敖包(兒童敖包)等。據敖包數目的不同而分為:圓敖包、兩個敖包、三個敖包、四個敖包、五個敖包、七個敖包、九個敖包、十三個敖包、二十七個敖包、三十三個敖包和多敖包等。古代人們只祭一個敖包,這象征著地方保護神。兩個敖包的大小一致。分界敖包多為兩個敖包。分界敖包和路標敖包等標志性敖包不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性活動。人們路過敖包旁時添幾快石頭或幾捧土,然后叩拜求吉祥?;蛎月窌r填幾塊石頭或幾捧土并跪拜求指路。三個敖包代表著天、地、人或過世的阿越世、今世的釋迦牟尼、來世的彌勒慈氏。所以三個敖包也稱作天、地、人敖包或三世敖包、三世佛敖包。七個敖包代表著七曜神或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個敖包也稱為七星敖包。十三個敖包是黃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的產物。黃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對敖包的形式和內容作了一些革新,增加了哈達、祿馬、旗幡等裝飾。在祭詞中也注入了新的內容。十三個敖包的大敖包象征須彌山,其余十二個敖包象征十二提布(十二部洲)。二十七個敖包是為紀念成吉思汗二十七歲晉封于皇帝位置而建造的。由黨中央的大敖包和兩旁的各十三個敖包組成。三十三個敖包象征三十三個天,有大敖包和四面各八個敖包構成。 
        敖包的建造:敖包的建造在古代時期比較簡單。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復雜化了。建造時首先要選好地方,由于敖包種類的不同而選擇的地點也不同。建立部落敖包時,請薩滿或喇嘛,選風水寶地的山岳,然后開始建敖包。建分界敖包時雙方商定之后建立在雙方邊界上。清朝建立旗縣敖包時,按照清政府指定的地點堆起。無論建立什么樣的敖包多建立在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的山頂、泉邊、湖畔、灘中等顯眼的地方。記念敖包是建立在發(fā)生有記念意義的事情之地點。選好地之后,挖小坑將“頌希格”的瓷罐埋進去。罐里主要裝入金銀珠寶、翡翠、五谷雜糧和駿馬鬃尾等。把這些東西裝入瓷罐和凈瓶里,用上印“唵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的五色彩緞封口。伴隨喇嘛的誦經之聲,埋入土里。蒙古人深信每個敖包都有神靈存在。于是他們挖個大坑,周圍用磚砌成象個蒙古包,里面放敖包神的四季服裝、弓箭、鞍轡、鍋勺、盤碗等用具?;饟沃г谥虚g位置,上面架起沉香木作欲燃之狀。然后喇嘛進入里面誦經。喇嘛們出來之后把坑頂封閉,然后埋入黃土,使以地平。接著上面堆起敖包。敖包的基礎廣,往上漸尖。中間豎起一個端上按四刃鐵矛的桿。四刃分指四方,其下掛一個鐵盤,盤上綴有棗騮公馬黑鬃作的垂纓。這就是敖包的頂飾—蘇魯德神物。周圍插柳條裝飾。敖包的東、西和正北豎起木桿,用彩帶把蘇魯德桿連起來,上面掛哈達和旗幡之物。阿拉坦敖包的東南和西南各豎一個木桿,左右對稱,其間拉一條繩上垂掛五顏六色的祿馬風旗。以此代表王府的門庭。建立樹條敖包時圍繞中間的一支高桿豎起樹條,再用石頭和土固定或用錦雞兒根、生皮條圍捆。建立木頭敖包時先豎起一個高木桿,接著周圍豎起四尺多高的木頭,然后再用三尺多高的木頭圍起,最后用土或石頭固定。磚敖包是用磚砌成的敖包。雪敖包是用雪堆起的,多建立在寒冷地帶。 
        敖包的祭祀:祭敖包是蒙古民族最普遍、最隆重、最熱鬧的祭祀活動。由于敖包各自的來歷和性質不同,其祭祀的日期也不同。但常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奶汁泉涌、氣候宜人的秋夏季進行。一般一年進行一次祭禮,偶爾也有兩次的祭禮。祭祀時間的長短不定,短的一日祭畢,長的延續(xù)到五至七天。每年除定期祭禮外,若遇旱災、牲畜得病、莊稼受災時也祭敖包,祈禱免災怯病、平安無事。還有人們路過敖包旁時,騎者要下馬,拔一綹馬鬃獻給敖包;步行者彎腰撿幾塊石頭加到敖包上以求吉祥。祭祀時用翠綠的松柏、艷麗的花束和五顏六色的布條把敖包裝飾起來,還建立一個祭壇。到了祭敖包這一天,遠近的牧民穿上新衣服,坐著勒勒車或騎著馬捧著祭品從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趕來。到了敖包前一般從西南邊登上敖包,從西向東順時針方向繞敖包一圈,將帶來的石塊填在敖包上,把哈達或五色布條、祿馬等掛在敖包上,將敖包裝飾一新。薩滿身穿法衣、手持神鼓,跳起舞致祭。接著說些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吉祥如意,禳除災害之類的神祠。參祭人往祭臺兩邊擺放牧民獻的全羊、羊內臟、乳制品、糕點、圣餅、酒、什錦或紅茶等食品。然后主祭人或薩滿帶領大家按順時針方向轉敖包三圈或九圈。敖包祭祀儀式上還要把某頭牛、馬、羊的脖子上系五色彩帶,繞火堆一周,凈化成為神畜。成了神畜的牛、馬、羊是不得隨便騎乘,不得隨便打罵,不得賣,大多要撒野。神畜死后,把頭骨放在敖包山上。祭祀敖包時領祭人最初為薩滿。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喇嘛們也到場誦經或主持。以上所述,是一般敖包的祭禮。但具體的敖包祭祀也存在不少差異。敖包祭祀一般分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四種。血祭:所謂血祭就是宰殺牛、馬、羊,向敖包獻牲畜。相傳蒙古游牧民人為牛、馬、羊、駝是長生天賜給自己賴以生存的東西,因此要殺牲畜祭奠以報答。血祭分為九祭、二九祭、三九祭直至九九祭。就是蒙古民族的吉祥數字,又是自然數中的最大數目,所以把九九祭看成是最貴重的祭禮。隨著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宰牲畜數量減少,宰牲畜祭祀逐漸淡化。尤其清朝中期以后宰牲畜數減少成一般只宰殺一只牲畜?,F在大多數用全羊、奶制品、酒和哈達祭禮。灑祭:所謂灑祭,就是將鮮奶、奶酒之類祭灑于敖包,祈求吉祥如意。灑祭禮盛行于12世紀末13世紀初。這種祭禮不殺性畜所以特別適合佛教規(guī)則,被喇嘛們繼承。現在灑祭禮是敖包祭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鸺溃核^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燃一堆篝火。參祭人口中念自己家人姓名并把自己帶來的祭品投入火中焚燒。蒙古族認為火是圣潔物,用火可以去除一切邪惡。玉祭:所謂玉祭是用玉石祭祀敖包。供品的玉有各種造型,如“吉祥玉”“方玉”“環(huán)玉”“雙福玉”“盤龍玉”“日月玉”等。舉行玉祭儀式時,主祭人雙手捧著玉擺在祭臺上,然后全體叩拜。主祭人帶領大家轉敖包,路過祭臺的人們手摸一下祭玉或拿在手中觸一下腦門或用鼻子嗅一嗅,然后放還遠處。這樣做被視為吉祥。玉祭盛行于宮廷和官府中。由于玉很昂貴,用銅錢和銀錢代替的較多。祭祀完畢,便開始了熱鬧、壯觀的傳統(tǒng)游藝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的競技,也有唱歌、跳舞的娛樂活動。也可以說,現在的祭敖包變成了盛大的那達慕盛會。 
        8、祭尚西 
        尚西為荒原上或大山中孤苦生長的十分茂密的大樹。蒙古語是一棵大樹和神樹的意思,也稱尚欣毛都。古時也稱薩格拉嘎爾樹和翁滾樹。歷史上很多蒙古部落有自己祭祀的尚西樹。而且會盟誓約等重大政治活動在尚西樹下舉行。蒙古人的祭尚西的習俗起源于古代。據說,古代人們相信尚西樹有靈,而且能賜予人以智慧、力量、幸福和吉祥。所以人們祭尚西來實現自己的心愿。蒙古大多地區(qū)以獨棵大榆樹為尚西,少數地區(qū)以松、柏、樺樹為尚西,個別地區(qū)也以柳樹為尚西來祭祀。每年農歷五、六月?lián)窦占漓胍淮?。祭祀尚西時,一個或幾個村落為單位舉辦。屆時村民們聚集在獨棵神樹之下用哈達和鮮艷的布條,將樹桿、樹枝裝飾一新,還向尚西獻全羊和、白酒、白食品和糖果等供品。“尚西老人”也就是主祭人向尚西致祭詞,并以白酒進行灑祭禮,向大樹膜拜祈禱。這時請薩滿巫師致詞祈禱或請喇嘛誦經。接著圍繞尚西跳舞,唱“祈雨歌”或唱蒙古歌。有的地區(qū)則專門“祈雨”而祭祀尚西。在歡快的歌舞中祭尚西活動結束。

    (作者: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

  • (民俗風情)蒙古族自然崇拜
  •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原始人認為自然物和自然力有靈魂、精神和無窮的力量。因此他們崇拜和信仰自然物。所謂的最有威力和能保佑平安幸福的自然物質和力量。自然崇拜物由于各民族的生存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而有所不同。蒙古族的自然崇拜物里主要包括天、地、敖包、火等。 
        1、天之崇拜 
        天,蒙古語叫“騰格里”。蒙古人崇拜和信仰“上天”和“長生天”。自古以來天與蒙古族淵源甚深?!睹晒琶厥贰分杏涊d成吉思汗的祖先是奉天命而生。其后,成吉思汗一生事業(yè)無不靠天力,無一事不歸于天?!睹身^備錄》中也記載了韃靼人特別敬仰天和地,每事之前必提到上天之事。《魯布魯乞東游記》中也有一段簡短的祭天儀禮敘述。這些都充分說明蒙古族自古以來有拜天,祭天之俗。帝王到百姓無不崇拜天,祭祀天。他們是如此地相信天之助力,天之緣的超自然的力量。天是抽象的概念。最初人們以方位來代替天,把東方當作天的象征。后來就把山,河,敖包或建一個祭壇作為天的象征來祭祀。祭拜的山、河成為圣山,圣河。山上的樹不能伐,石不能拿,草不能牧,果不能摘,水不能飲,魚不能釣。因而建一個祭壇祭天最為普遍。蒙古族的祭天分為官方祭祀,民間的公祭和戶祭三種。一,官方祭祀。官方的祭祀時間不確定。有的農歷二月二十四日,有的三月庚戌,有的四月初八或八月八日祭天。祭品民間也各有所不同。元代朝廷祭天儀式最為隆重,用一匹純色馬,羊,鹿,野豬各九或各二九十八只來祭天。祭祀時還燒香,燃柏葉并祭禮神玉。二,民間的公祭。每年的農歷大年初一,七月初七或初八,九月初九等日子開始祭天,歷時三天三夜。過去的民間公祭活動由博來主持。祭天時博的一支系幻頓來主祭。祭天又分為“白祭”和“紅祭”?!鞍准馈笔侵赣媚讨破芳漓胩欤凹t祭”是指宰殺牛羊祭祀。一般祭天的做法是在院中擺放一輛勒勒車,車轅子朝西南方向,車上放凳子,或在院中按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中方位插上九色旗或東、西、南、北、中方位插上五色旗,中間鋪一個氈子,氈子上擺一個供桌,供桌中間放一個插一面藍旗的裝滿糧食的升。供桌前點燃一堆篝火。用全羊作供品,把羊心掏出來直接上供祭天。主祭的幻頓穿上神服、神帽,手持單鼓,幻頓手持旗幟領頭向天叩九九八十一頭來表示對天的敬意。接著主祭幻頓開始呼請叫天。據《科爾沁博藝術初探》中記載的呼叫天的主要唱詞是媚天、娛天內容的。如: 
        盛在盅里的是橘子美酒, 
        主宰萬物的長生天啊咴, 
        請交杯換盞, 
        享用這酒中精華。  
        盛在壺中的是葡萄美酒, 
        主宰萬物的慈祥父天啊咴, 
        請開懷暢飲, 
        享用這酒中佳釀。 
        接下來,全羊上供之后主祭幻頓領唱,將羊身上的每一塊肉逐唱頌一遍,請?zhí)煜碛?。然后大家分享供品。吃完供品祭天儀式結束。三,戶祭。經過漫長的歲月官方的公祭形式逐步演變?yōu)閼艏佬问健C磕甏竽瓿跻划斕炜談倓偡帕習r,家人都要出來祭天。牧區(qū)則在蒙古包門前的勒勒車上,農區(qū)則在院落的東南角放一張供桌。車上桌上擺放全羊、奶制品及酒等供品。然后攏一堆篝火。全家老少跪在地上向天磕三頭,然后用奶子、圣酒、美食祭天。家長和長者斟滿酒,灑向四面八方的天空,口中默默祈禱長生天保佑大家,降福。接著主祭人致祭詞。祭詞都從祖先傳來的,但各戶不盡相同。 
        據《蒙古風情》一書記載的孛兒只斤氏家族祭天詞中的片段如下: 
        天,為蒙古人傳下了人種, 
        使蒙古人得以繁衍興旺, 
        遠祖孛兒貼赤那的子孫, 
        撒遍了沙漠的海洋。 

        天,為蒙古人培育了五畜, 
        使蒙古人生存有了保障, 
        草原上布滿了牛馬駝羊, 
        感謝天恩浩蕩。 

        天,為蒙古人賦予了力量, 
        使蒙古人在世界中呈強, 
        征服了妖魔和邪惡, 
        享受了和平吉祥。 
        致詞完畢,全家向上天三叩首祈禱,并把供桌上的供品投入火中。有的蒙古地區(qū)則在除夕之夜祭天,但大多數地區(qū)的人們在農歷初一祭天。蒙古人崇拜九十九個上天并相信上天能保佑平安,賜予吉祥。因此他們每遇到重大事件都要祭天,而且遇到困難時也隨時叩拜天,以求天的恩賜。所有的天神是神化自然力,超自然力的反映。 
        2、大地之崇拜 
        崇拜大地也是神化自然力、崇拜自然力的信仰之一。蒙古人認為大地是萬物之母,也是保護子女、五畜、五谷的女神。所以把大地稱為額和德勒黑,意為大地母親。蒙古人把大地作為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來崇拜,這與他們依賴自然草原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他們把上天和大地連結在一起,稱上天為慈愛的父親、稱大地為慈祥的母親。把天和地信奉地數化為“上九十九天,下七十七地”。蒙古人崇拜大地與崇拜長生天一樣是從古傳承來的自然崇拜的表現形式?!恶R可波羅游紀》中記載了古代蒙古人的祭地之習俗。如:名稱納赤該,謂是地神,而保佑其子女、牲畜、田麥者,大受禮敬。各置一神于家,用氈同布制作神像,并制神妻神子之像,位神妻于神左,神子之像全與神同。食時取肥肉涂神及神妻神子之口,已而取肉羹散之家門外,謂神及神之家屬由是得食。蒙古人用羊肉、奶食、圣酒祭地并跪拜大地,以祈求大地的保佑和恩賜。平時飲酒時蒙古人也把酒的德吉獻給大地。 
        3、日月崇拜 
        日月為宇宙之光,蒙古人崇拜日月的核心是光。光和蒙古人有著不可分的緣分。蒙古人認為自己是光的后代。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只斤氏族的祖先孛端察兒就是日月之光孕育而生。其阿闌豁阿丈夫死后,每夜日月之光從窗而射,光浸其腹,懷此子而生。所以把日月之光當作祖先來看待。日月給人們溫暖和光明,因此蒙古人特別崇拜它并通過祭祀來表達自己崇拜和敬畏之心愿。從古至今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拜日月習俗。每日清晨日出和正午日照時祭日。還有求育男嬰時舉行拜日活動。或遇到災害、病疫蔓延時也虔誠祭日,以求解脫。每月初和月中十五、十六日進行拜月活動。還有得眼病、祈求生女兒時也祭月。每年正月初二為公祭日。祭日月多用馬奶酒、白酒、鮮奶進行灑祭禮。祭祀日月時朝向日月叩拜、致祭詞、獻灑祭禮。由對日月的崇敬和視日月為神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禁忌習俗。禁忌對著太陽和月亮大小便、仍垃圾、吐唾、謾罵和潑水。日蝕和月蝕時人們大為恐懼,說日月被天狗吃掉或被妖精吞沒,因此便敲打銅盆將天狗和妖精嚇跑。蒙古人嚴守這些忌條,以免帶來災難和不幸。 
        4、星宿崇拜 
        蒙古人不僅崇拜日、月,也崇拜星宿。蒙古人對星宿的崇拜與他們的生產方式密不可分。因為以畜牧業(yè)為主的蒙古人不可避免地經常夜牧,并在多年觀察夜空氣象中產生了對星宿的崇拜和信仰。蒙古人主要崇拜的星宿是北斗星,蒙古語稱道蘭額布根(七老翁);北極星,蒙古語稱為阿勒坦嘎達斯(金釘子);三犬星,蒙古語稱為古日本瑙亥(三只犬)或古日本敖敦(三顆星)。很早以前蒙古人當中流傳著北斗星的祭祀并傳下來了七翁祭祀經書。蒙古學者策•達木丁論證為民間文學性質的薩滿作文的七翁經書后來變成為佛經性質,并列入甘珠爾,所以七翁經不是譯文而是真正的蒙古作文。因此,七翁的祭祀、經書起源與蒙古族民間當中北斗星一年春夏秋冬總是有規(guī)律地運轉,視為神奇。所以崇拜和祭祀北斗星。北斗星的祭祀在蒙古人的星宿祭祀里占重要地位,每月有固定的祭日,一年祭祀十二次。如:農歷正月初七、二月四日、三月二日、四月二十七日、五月五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十七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八日等。祭祀是先備好干柴,然后蒙古包或庭院東北角仿造北斗星堆起七個小土堆。夜幕降臨,北斗星全部出齊并人們能看到時開始祭祀。首先土堆上邊挖個小坑放備好的干柴,然后點燃。再用點燃的香和柏松凈化代表七翁的星。接著火中投入羊肉、果點、茶葉、紅糖、奶皮子、白酒、奶酒等供品。參祭人鋪上潔白的氈子,朝東北方向跪成一列,叩拜七次或九次。還獻上七次或九次的灑祭禮。北斗星(七老翁)各有自己的名稱。第一個星叫孫地、第二個星叫布日娃巴達剌、第三個星叫阿斯利思、第四個星叫奧如吉尼、第五個星叫額訥日德、第六個星叫日依瓦地、第七個星叫毛勒巴日。 
        北極星,牧民把它視為方位星。夜幕中遇暴風雪迷路時,隨時跪拜北極星求指路。 
        三犬星,牧民把它看成為測時星,東升西落的三犬星在沒有鐘表的古代起到了夜間測定時間的作用。牧民夜牧或外出時隨時叩拜三犬星指時間。 
        蒙古人主要崇拜北斗星、北極星和三犬星三個星座古來有之。據《蒙古風情》一書中記載,蒙古族除了祭祀這三種星座外,還對啟明星、木梨星、火星、水星、銀河星、牛郎星、織女星、南斗星等進行祭祀。 
        5、山水崇拜 
        山水崇拜是古代蒙古族的自然崇拜的重要主成部分。蒙古人認為高山峻嶺、大江大河都有神靈存在。蒙古人把自己居住區(qū)域內的雄偉險峻的山稱為神山,晶瑩碧透的江湖稱為神河,冬夏長流的泉為神泉來祭祀。他們認為神山、神河、神泉能保佑五畜興旺、風條雨順、人丁安詳。因此他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不動神山神河的一草一木,對它進行祭祀和膜拜。他們焚香誦經,祈禱山水神靈保佑蒙古人交鴻運。蒙古人懷著虔誠之心祭祀不而罕合勒敦山。遠在12世紀末,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被蔑兒乞惕部落追捕時,隱藏于不而罕合勒敦山才得救。據《蒙古秘史》記載:帖木真總下山來,椎胸告天說:“我的小性命被不而罕山遮救了。這山久后時常祭祀,我的子子孫孫也一般祭祀?!闭f起,向日將系在腰上的帶子掛在脖子上,將帽子拿在手上,屈身跪了九跪,灑馬奶祭奠。從此成吉思汗的子孫世世代代祭祀不而罕山直至今天。蒙古族各個部落公祭的山水有阿爾泰山、博格達山、罕肯特山、杭蓋山、牟尼山、克魯倫河、土拉河、色楞格河、額爾奇斯河等名山名川。除此之外各地區(qū)的部落有自己祭祀的神山神河。據《蒙古風情》一書記載,東烏珠穆沁旗和科右前旗有索岳勒吉山的博格達峰、扎魯特旗有扎魯特罕山,赤峰地區(qū)有赤峰紅山、巴林旗賽汗罕山(黑山)、巴彥罕山、瑪爾欽本布熱山、達爾罕山,林西縣與克什克騰旗交界有阿魯亥拉罕山,克什克騰旗有黃崗梁、賽罕壩,阿魯科爾沁旗有阿巴嘎哈喇山,呼和浩特有翁貢山,土默特旗有茫汗哈喇山和土默特黑山,烏拉特旗有姆納山,包頭一帶有白云鄂博山,阿拉善旗有阿拉善山;新疆蒙古地區(qū):有阿爾金山、騰格里山、阿拉套山、巴爾魯克山、賽爾山;甘肅蒙古地區(qū):有祁連山、野馬山、馬鬃山;青海蒙古地區(qū):有日月山、鄂拉山、柴達木山、巴顏喀喇山;遼寧蒙古地區(qū):有醫(yī)巫閭山、努魯爾虎山、黑山;黑龍江蒙古地區(qū):有蒙古山、多克多爾山;云南蒙古地區(qū):有鳳山;喀爾喀蒙古地區(qū):有博格達罕山、拉欽王達山、寶拉干山、納勒罕山、巴圖罕山、罕肯特山、敖特渾騰格里山等。河套地區(qū)的蒙古族祭祀黃河,科爾沁地區(qū)的蒙古族祭祀西拉木倫河,青海地區(qū)的蒙古族祭祀青海湖(呼和諾爾)。 
        山水祭經過漫長的歲月,由早期的祭祀山河本身演化為祭祀山神河神,后來把神人格化,賦予了人的形象。比如巴顏珠日河山的神是黃面、塔式頭發(fā)的年青人。博格達山神是嘴里叼著長蛇的金翅鳥形象的人。準格爾山神是黃面、長須的老翁。松根山神是紫面、濃黑眉,發(fā)愁的老翁。扎魯特罕山神是騎白馬的年青人。賽罕山神是喜騎白馬,達爾罕山神為喜騎黃馬,巴彥罕山的山神是喜騎黑馬。蒙古人還相信水的主人是蛇。奈曼旗那日特河的主人是獨眼盲黑龍王,科左中旗的布日根哈嘎的主人是盲龍王。奈曼旗塔日根諾爾的主人是纏白菜的花紋蛇。庫倫旗哈喇烏孫河的主人是鱔魚。蒙古族認為蛇是下界的占領者,也是江湖河水的共同的主人。因此崇拜和祭祀蛇。蘇尼特人有祭泉的習俗。他們在泉水之源堆起石頭敖包,獻上各種奶食品的供品,并舉行酒、鮮奶的灑祭禮。然后叩拜,祈禱泉神保佑,風調雨順,無災無病,大吉大利。山祭分為公祭和戶祭。公祭沒有固定的祭日,每年農歷七、八月份擇日祭奠,時間為三至五天。祭山時周圍各村屯農牧民,騎馬或坐車云集到神山附近,安營扎寨,參加祭奠活動。公祭一般有大薩滿或部落尊長、王公諾顏和札薩克主持。佛教傳入蒙古之后、寺廟的喇嘛也到場誦經說法。古代時宰馬祭山為多,到了現在用羊背、牛胸、奶制品、炒米、酒和果品祭祀山神。慶典上還要舉行招福儀式。獻供品、獻馬的同時,主祭人雙手捧起招福木桶和系各種各樣彩綢的神箭,跪在祭臺前,晃動著木桶和神箭大聲呼叫“降福!福來!福來!”。而且還要宣讀祭文,向山水叩頭祈禱。祭祀儀式完畢,主持祭山慶典的打嘎阿瑪拉把供品分給大家分享。同時開始進行“那達慕”。那達慕白天的項目是賽馬、射箭、摔跤和賽棋等傳統(tǒng)體育游戲,晚上則唱歌、跳舞。戶祭:戶為單位的祭祀。一般家庭遭到災難,遇到不幸時,祭祀山神求助。 
        6、崇拜火 
        祭祀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習俗。在蒙古人看來火是神圣、純潔的,它具有使一切東西凈化的能力。正因為如此蒙古人自古以來有著用火凈化萬物之俗,以驅除所有的污穢之物,排除一切不良想法和清掃一切邪惡勢力。古時人逝世后,逝者所用的物品、親屬以及安葬者都要通過火的凈化。蒙古汗國時期的外國使臣、王公和其他人以及贈送的貢品都要經過火的凈化才能會見皇帝和進入宮廷。進行火凈儀式時燒起兩堆篝火,在篝火附近立一支3米左右高的長矛桿,用繩索將兩桿連起來,繩上掛一些布條。人、家畜、帳幕、物品等就在這兩堆火中間進行凈化。到了現代用火凈化臟東西的習俗普遍存在。有些蒙古地區(qū)夜間來客人,家人夜歸或病人回到家時,都要經過火的凈化,才能進入家門。帽子掉地被人畜踩過,要用火凈化。婦女作完新衣服,尤其是給喇嘛做新衣服之后,用火凈化。小孩發(fā)燒也要用火凈化。蒙古人的打獵、游牧生活中火是不能缺少的,所以蒙古人把火與生活、生命、傳宗接代甚至繁育興旺聯(lián)系在一起。新郎新娘結婚時必須跪拜火,只有拜了火才算夫妻。這象征著賜予吉祥、幸運和生兒育女。蒙古人還把繼承家產說成為繼承灶爐,蒙古人的季子——“斡德恨”接替爐灶。“斡德恨”的意思為接替爐灶之火的人。 
        由于崇敬火,所以產生了許多關于火的禁忌。對火不能插入或接近刀刃的東西,不能用刀拿鍋里的肉,不能用刀斧在火旁砍物,不能用棍和鞭子抽打火。不能往火里扔不潔和異味,不能往火里大小便,不能往火里倒水,不準從火上跳過等。古代蒙古族用火鐮打出來火。 
        火祭儀式分為日火日、月火日和年火日。日火日為每天必須將第一次用的奶塊、茶、好的食物獻給火。因為蒙古人認為火能夠帶來幸福和成功。蒙古人出門找牲畜或路過險要地段時也燒香祭火。月火日為農歷每月初一、初二作小祭。年火日為農歷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這是蒙古民族共同的祭火日。這一天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祭火儀式,專門準備豐盛的酒肉茶飯祭祀火神。哈日楚(平民)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臺吉(貴族)在農歷臘月二十四日祭火。傳說中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米榮扎火神要上天述職,住三天之后回來。如果火神上天用美言美語報告地上之事,上天就保佑人丁安詳、五畜興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如果火神上天講蜚言蜚語上天就懲罰人畜。因此米榮扎火神上天之前家家祭祀,以求美言乞求保佑?;鹗鞘嵉南笳?,所以祭火時特別重視清潔。祭火前一兩日打掃院子、居室和家具。祭火當日備齊祭火物品。晚上用小米、糜米、黃油、什錦等煮好阿木蘇(稠粥)。無黃油的農區(qū)以肉粥代替。這是為了膠粘火神的嘴。到了黃昏星星出齊時祭火儀式開始。首先主人要點燃火撐子之火,然后女主人向火獻上杜松、鮮奶、奶食品、黃油、酒等供品。蒙古人有用羊或羊胸脯祭祀火的習俗。把羊胸脯朝上獻火。接著主人手托裝祭品的大盤或阿木斯,朝向日出方向,從左向右轉進行招福儀式。這時口中呼出:“呼咧!呼咧!呼咧”三聲。然后面朝向后面再作一次同樣的動作。主人還要致祭火詞。古代蒙古人打火石、火鐮取火。所以祭詞中正好映照著這一點,還有頌揚和祈禱的內容。如:《內蒙古十通•內蒙古民俗風情通志》里寫到的祭詞如下: 
        “燧石為母,火鐮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斟上滿杯的美酒,奉上豐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長壽,祈求五畜興旺。 
        福來!福來!” 
        《蒙古風情》一書中寫到: 
        “杭蓋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時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時候, 
        參天榆樹只有嫩芽大的時候, 
        空中雄鷹只有雛兒大的時候, 
        可汗用火石擊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為母, 
        以火鐮為父,  
        以石頭為母, 
        以青鐵為父, 
        清煙吹入云端, 
        熱力可達九天, 
        臉象綢緞般閃亮, 
        面象油脂般發(fā)光, 
        那發(fā)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們向你敬獻奶油和肥肉! 
        我們向你敬獻醇香的奶酒! 
        乞求你賜予最大的福分, 
        讓我們在這幸福中永生?!?nbsp;
        祭詞念罷,全家老少一起向火跪拜并祈禱。祭畢,火盆內至少三天不滅火,三天內不向外借東西,尤其是牲畜和糧食等。因為火神上天住三天之后才回來,所以想方設法這三天內保護好自己的福。祭火之后還要吃火神賜予的飯——“嘎勒•因•巴達”。嘎勒•因•巴達是所謂的祭祀時用的供品。 
        7、祭敖包 
        “敖包”也寫作為“鄂博”。蒙文讀作“oboo”,意為包和堆。祭敖包蒙古語叫敖包塔黑乎。敖包是一種用石塊、泥土、柳條、磚和雪等堆積而成的塔形建筑物。關于祭敖包的由來學者們歸納為以下三種說法。第一種是自然崇拜說。古代社會的人們缺乏知識,沒有科學地、正確地認識到自然力,被征服于自然力,恐懼于自然力。所以人們理解為一切自然現象都有神靈存在。當他們遇到自然災害時,就認為和當地的風水有關。于是人們選一個最幽靜、最險峻高處的地方建立一個敖包。認為這就是山水的神靈存在的地方而進行祭祀。也有的人認為敖包是懷舊而產生。從森林走向草原的游牧民族仍然懷念山林的生活,于是堆成敖包象征山嶺,插以樹枝象征森林。敖包是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二是墓冢之說。眾所周知,經常把敖包說成翁滾敖包和敖包翁滾。翁滾的蒙文意義為墓冢。從敖包的結構上看,敖包底下窖藏五谷、金銀珠寶和王公的帽子、衣服、弓箭等東西。從這一點上很相似于墓冢。還有人說蒙古人為了紀念古代被社會淘汰而消失的部落,在他們的骨髁上建立了敖包。也有人說,一個牧童死了之后,陰助牧民,牧民為了感謝這位保護神,在他遺骨上建立了敖包世代相傳地祭祀,從此產生了敖包。第三是窖藏之說。古代蒙古部落互相掠奪襲擊,戰(zhàn)敗一方,故將自己的寶藏埋于地下,上面堆起敖包,遷徒遠方。以便來日風平浪靜時尋找此處。于是傳下來了敖包。 
        敖包的分類:敖包通常分為阿拉坦敖包(黃金敖包)、艾瑪格敖包(部落敖包)、和碩敖包(氏族或旗縣敖包)、努圖克敖包(蘇木、鄉(xiāng)敖包)、阿寅勒敖包(村屯和家族敖包)、蘇木敖包(寺廟敖包)、毛力敖包(馬敖包)、諾顏敖包(王公敖包)、多日斯嘎拉敖包(紀念敖包)、將軍敖包、呼拉呼敖包(集會敖包)、翁滾敖包(墓冢敖包)、札門敖包(路標敖包)和亥支嘎爾敖包(分界敖包)、額莫斯因敖包(婦女敖包)、乎和德因敖包(兒童敖包)等。據敖包數目的不同而分為:圓敖包、兩個敖包、三個敖包、四個敖包、五個敖包、七個敖包、九個敖包、十三個敖包、二十七個敖包、三十三個敖包和多敖包等。古代人們只祭一個敖包,這象征著地方保護神。兩個敖包的大小一致。分界敖包多為兩個敖包。分界敖包和路標敖包等標志性敖包不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性活動。人們路過敖包旁時添幾快石頭或幾捧土,然后叩拜求吉祥?;蛎月窌r填幾塊石頭或幾捧土并跪拜求指路。三個敖包代表著天、地、人或過世的阿越世、今世的釋迦牟尼、來世的彌勒慈氏。所以三個敖包也稱作天、地、人敖包或三世敖包、三世佛敖包。七個敖包代表著七曜神或日、月、金、木、水、火、土。七個敖包也稱為七星敖包。十三個敖包是黃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的產物。黃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對敖包的形式和內容作了一些革新,增加了哈達、祿馬、旗幡等裝飾。在祭詞中也注入了新的內容。十三個敖包的大敖包象征須彌山,其余十二個敖包象征十二提布(十二部洲)。二十七個敖包是為紀念成吉思汗二十七歲晉封于皇帝位置而建造的。由黨中央的大敖包和兩旁的各十三個敖包組成。三十三個敖包象征三十三個天,有大敖包和四面各八個敖包構成。 
        敖包的建造:敖包的建造在古代時期比較簡單。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復雜化了。建造時首先要選好地方,由于敖包種類的不同而選擇的地點也不同。建立部落敖包時,請薩滿或喇嘛,選風水寶地的山岳,然后開始建敖包。建分界敖包時雙方商定之后建立在雙方邊界上。清朝建立旗縣敖包時,按照清政府指定的地點堆起。無論建立什么樣的敖包多建立在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的山頂、泉邊、湖畔、灘中等顯眼的地方。記念敖包是建立在發(fā)生有記念意義的事情之地點。選好地之后,挖小坑將“頌希格”的瓷罐埋進去。罐里主要裝入金銀珠寶、翡翠、五谷雜糧和駿馬鬃尾等。把這些東西裝入瓷罐和凈瓶里,用上印“唵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的五色彩緞封口。伴隨喇嘛的誦經之聲,埋入土里。蒙古人深信每個敖包都有神靈存在。于是他們挖個大坑,周圍用磚砌成象個蒙古包,里面放敖包神的四季服裝、弓箭、鞍轡、鍋勺、盤碗等用具?;饟沃г谥虚g位置,上面架起沉香木作欲燃之狀。然后喇嘛進入里面誦經。喇嘛們出來之后把坑頂封閉,然后埋入黃土,使以地平。接著上面堆起敖包。敖包的基礎廣,往上漸尖。中間豎起一個端上按四刃鐵矛的桿。四刃分指四方,其下掛一個鐵盤,盤上綴有棗騮公馬黑鬃作的垂纓。這就是敖包的頂飾—蘇魯德神物。周圍插柳條裝飾。敖包的東、西和正北豎起木桿,用彩帶把蘇魯德桿連起來,上面掛哈達和旗幡之物。阿拉坦敖包的東南和西南各豎一個木桿,左右對稱,其間拉一條繩上垂掛五顏六色的祿馬風旗。以此代表王府的門庭。建立樹條敖包時圍繞中間的一支高桿豎起樹條,再用石頭和土固定或用錦雞兒根、生皮條圍捆。建立木頭敖包時先豎起一個高木桿,接著周圍豎起四尺多高的木頭,然后再用三尺多高的木頭圍起,最后用土或石頭固定。磚敖包是用磚砌成的敖包。雪敖包是用雪堆起的,多建立在寒冷地帶。 
        敖包的祭祀:祭敖包是蒙古民族最普遍、最隆重、最熱鬧的祭祀活動。由于敖包各自的來歷和性質不同,其祭祀的日期也不同。但常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奶汁泉涌、氣候宜人的秋夏季進行。一般一年進行一次祭禮,偶爾也有兩次的祭禮。祭祀時間的長短不定,短的一日祭畢,長的延續(xù)到五至七天。每年除定期祭禮外,若遇旱災、牲畜得病、莊稼受災時也祭敖包,祈禱免災怯病、平安無事。還有人們路過敖包旁時,騎者要下馬,拔一綹馬鬃獻給敖包;步行者彎腰撿幾塊石頭加到敖包上以求吉祥。祭祀時用翠綠的松柏、艷麗的花束和五顏六色的布條把敖包裝飾起來,還建立一個祭壇。到了祭敖包這一天,遠近的牧民穿上新衣服,坐著勒勒車或騎著馬捧著祭品從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趕來。到了敖包前一般從西南邊登上敖包,從西向東順時針方向繞敖包一圈,將帶來的石塊填在敖包上,把哈達或五色布條、祿馬等掛在敖包上,將敖包裝飾一新。薩滿身穿法衣、手持神鼓,跳起舞致祭。接著說些祈求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吉祥如意,禳除災害之類的神祠。參祭人往祭臺兩邊擺放牧民獻的全羊、羊內臟、乳制品、糕點、圣餅、酒、什錦或紅茶等食品。然后主祭人或薩滿帶領大家按順時針方向轉敖包三圈或九圈。敖包祭祀儀式上還要把某頭牛、馬、羊的脖子上系五色彩帶,繞火堆一周,凈化成為神畜。成了神畜的牛、馬、羊是不得隨便騎乘,不得隨便打罵,不得賣,大多要撒野。神畜死后,把頭骨放在敖包山上。祭祀敖包時領祭人最初為薩滿。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喇嘛們也到場誦經或主持。以上所述,是一般敖包的祭禮。但具體的敖包祭祀也存在不少差異。敖包祭祀一般分為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四種。血祭:所謂血祭就是宰殺牛、馬、羊,向敖包獻牲畜。相傳蒙古游牧民人為牛、馬、羊、駝是長生天賜給自己賴以生存的東西,因此要殺牲畜祭奠以報答。血祭分為九祭、二九祭、三九祭直至九九祭。就是蒙古民族的吉祥數字,又是自然數中的最大數目,所以把九九祭看成是最貴重的祭禮。隨著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宰牲畜數量減少,宰牲畜祭祀逐漸淡化。尤其清朝中期以后宰牲畜數減少成一般只宰殺一只牲畜。現在大多數用全羊、奶制品、酒和哈達祭禮。灑祭:所謂灑祭,就是將鮮奶、奶酒之類祭灑于敖包,祈求吉祥如意。灑祭禮盛行于12世紀末13世紀初。這種祭禮不殺性畜所以特別適合佛教規(guī)則,被喇嘛們繼承?,F在灑祭禮是敖包祭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鸺溃核^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燃一堆篝火。參祭人口中念自己家人姓名并把自己帶來的祭品投入火中焚燒。蒙古族認為火是圣潔物,用火可以去除一切邪惡。玉祭:所謂玉祭是用玉石祭祀敖包。供品的玉有各種造型,如“吉祥玉”“方玉”“環(huán)玉”“雙福玉”“盤龍玉”“日月玉”等。舉行玉祭儀式時,主祭人雙手捧著玉擺在祭臺上,然后全體叩拜。主祭人帶領大家轉敖包,路過祭臺的人們手摸一下祭玉或拿在手中觸一下腦門或用鼻子嗅一嗅,然后放還遠處。這樣做被視為吉祥。玉祭盛行于宮廷和官府中。由于玉很昂貴,用銅錢和銀錢代替的較多。祭祀完畢,便開始了熱鬧、壯觀的傳統(tǒng)游藝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的競技,也有唱歌、跳舞的娛樂活動。也可以說,現在的祭敖包變成了盛大的那達慕盛會。 
        8、祭尚西 
        尚西為荒原上或大山中孤苦生長的十分茂密的大樹。蒙古語是一棵大樹和神樹的意思,也稱尚欣毛都。古時也稱薩格拉嘎爾樹和翁滾樹。歷史上很多蒙古部落有自己祭祀的尚西樹。而且會盟誓約等重大政治活動在尚西樹下舉行。蒙古人的祭尚西的習俗起源于古代。據說,古代人們相信尚西樹有靈,而且能賜予人以智慧、力量、幸福和吉祥。所以人們祭尚西來實現自己的心愿。蒙古大多地區(qū)以獨棵大榆樹為尚西,少數地區(qū)以松、柏、樺樹為尚西,個別地區(qū)也以柳樹為尚西來祭祀。每年農歷五、六月?lián)窦占漓胍淮巍<漓肷形鲿r,一個或幾個村落為單位舉辦。屆時村民們聚集在獨棵神樹之下用哈達和鮮艷的布條,將樹桿、樹枝裝飾一新,還向尚西獻全羊和、白酒、白食品和糖果等供品?!吧形骼先恕币簿褪侵骷廊讼蛏形髦录涝~,并以白酒進行灑祭禮,向大樹膜拜祈禱。這時請薩滿巫師致詞祈禱或請喇嘛誦經。接著圍繞尚西跳舞,唱“祈雨歌”或唱蒙古歌。有的地區(qū)則專門“祈雨”而祭祀尚西。在歡快的歌舞中祭尚西活動結束。

    (作者: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