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蒙古族,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元朝,就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对贰さ乩碇拘颉分赋觯鹤詮那亟y(tǒng)一中國之后,要數(shù)漢唐為盛,但就幅員之廣而論,都不及元朝。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痹谶@廣闊的領(lǐng)域之內(nèi),元上都既是元朝的夏都,也是歐亞太陸上最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元上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lán)旗境內(nèi),由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1215—1294年),于公元十三世紀(jì)中葉在中國北方草原上建立。它與元大都(今北京)共同構(gòu)成了元朝的兩大首都。隨著元朝在元上都的建立,中國結(jié)束了自唐末(公元十世紀(jì))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與戰(zhàn)爭,并且迅速地實現(xiàn)了全國的大統(tǒng)一,元朝也成為當(dāng)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
上都是蒙古大汗主要居住和游獵宴會的夏都,考慮到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特點,上都的營建具有濃郁的草原城市特色。每年夏季皇帝駐夏時,前來朝覲的各國使者,諸王貴族及護衛(wèi)將士云集上都,蒙古皇帝在此舉行盛大宴會,宮廷音樂舞蹈和傳統(tǒng)贊歌在宴會上此起彼伏盛況空前。至正十八年(1358年),農(nóng)民起義軍由大同直趨上都,縱兵焚掠,使上都宮殿被毀,上都遺址荒廢成為“一座擁抱著巨大文明的廢墟”。
雄偉的上都城,在當(dāng)時引起國內(nèi)外人士的矚目。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上都覲見忽必烈,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有專節(jié)記述上都的蒙古歌舞、宴飲。至今在蒙古草原地區(qū)還傳唱著元上都的贊歌。在元人的許多文集中,載有不少關(guān)于元上都的詩文,總計五百多首。如著名蒙古詩人薩都剌《上京雜詠》描寫上都盛宴云:“一派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fēng)。諸王舞蹈千官賀,高捧葡萄壽兩宮?!痹娙藯钤舒凇稙淳╇s詠》描寫上都的繁盛云:“樓下綠楊樓上酒,年年萬國會衣冠”。
幾百年來,隨著《馬可·波羅游記》的廣泛傳播,“Xanadu(上都)”在歐美等國知者甚眾,對一些有歷史文化素養(yǎng)的歐美人士來說,元上都是他們仰慕和向往的地方。十八世紀(jì),英國著名詩人柯樂瑞吉對元上都心馳神往,竟然在夢中游歷了上都城,并在夢中做成了一首神奇的詩。這首詩名叫《忽必烈汗》。詩的開頭幾句是這樣寫的:“忽必烈汗在上都,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離宮別苑。附近的神圣之河阿爾甫,水流急湍,流經(jīng)峽谷千千萬,注入不見天日的深淵……”詩成之后,開始在英國上流社會廣為傳頌,后來又流傳到歐美,使“上都”在國際上更為著名。
蒙古帝王在元上都的歌舞盛事,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從中可以見到古代蒙古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和博大的精神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審美價值。筆者通過參加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工作,深感元上都的歌舞文化意義重大。為此,特將研究成果匯成文章以饗讀者。
一、元上都的宮廷歌舞
元朝是多民族構(gòu)成的泱泱大國,各民族音樂舞蹈在上都宮廷中長期流行。元代文人在隨從元帝巡幸上都之際,寫下了記述上都宮廷歌舞的詩文。根據(jù)這些詩歌,可以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曾在上都宮廷中表演的回紇、西夏、女真和漢族的歌舞。茲列舉幾首元文人所寫的民族歌舞詩:
1.回紇舞
東涼亭下水蒙蒙,敕賜游船兩兩紅。
回紇舞時杯在手,玉奴歸去馬嘶鳳。
(楊允孚《灤京雜詠》)
回紇,是元代的維吾爾族。“回紇舞時杯在手”,當(dāng)是一支維吾爾族女性獨舞。演員雙手疊持酒杯,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剡祿簦垂?jié)奏婀娜起舞,具有典雅華貴的風(fēng)格。在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民間舞蹈中,至今尚有類似這樣的“酒盅舞”,看來是源于元代的回紇族《酒杯舞》。但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這個宮廷舞蹈早已變成了蒙古族民間舞蹈。
2、西夏樂
蒙古人吸收其他民族的音樂,最早當(dāng)屬西夏樂。早在成吉思汗時代,西夏樂便進入了蒙古宮廷。西夏,蒙語稱唐古惕,亦稱“合失”,乃“河西”之諧音。元朝教坊中設(shè)有“河西樂”,專門表演西夏的音樂舞蹈。元代大曲《也葛倘?!罚闶俏飨囊魳?。箏演奏火倪赤,則是西夏人,以善奏《白翎雀》知名。元代宮廷中多有西夏女樂藝人表演西夏樂舞。詩云:
河西女子年十八,
寬著長衫左掩衣。
前向攏頭高一尺,
入宮先被眾人譏。
(見傅樂淑《元宮詞百章箋注》)
3、漢族擺字舞
這是元代宮廷中表演的漢族集體性歌舞,漢族姑娘(“麗姝”)們載歌載舞,擺出“天下太平”四個字,頗為新奇。楊允孚《灤京雜詠》云:
又是宮車入御天,麗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稱賀天顏喜,壽酒諸王次第傳。
原注云:“至御天門俱下馬步行。獨至尊騎馬直入,有教坊舞女引導(dǎo),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樣,至玉階乃止?!边@種漢族《擺字舞》藝術(shù)性較高,受到蒙古統(tǒng)治者的喜愛。
4、朝鮮舞
元惠宗之愛妃奇氏為朝鮮人,元代宮廷中朝鮮舞很流行。詩云:
天下承平近百年,歌姬舞女出朝鮮。
燕山兩度逢元夕,不見都人試管弦。
?。ㄠ嵱瘛对姟罚?/SPAN>
在奇氏時,宮廷宿衛(wèi)等還會講朝鮮話,跳朝鮮舞。詩云:
玉德殿當(dāng)清灝西,蹲龍碧瓦接榱題。
衛(wèi)兵學(xué)得高麗話,連臂低唱井即梨。
?。◤堦拧遁傁虑罚?/SPAN>
二、元上都的盛宴頌歌
元朝時期,蒙古歌手在上都參加宮廷盛宴時,經(jīng)常演唱《長生天頌》,高歌《酒歌》、《江沐漣之歌》、《軍歌》、《薛禪汗的良駒》、《廣闊世界多美好》等。其歌詞壯闊優(yōu)美,經(jīng)歷代傳唱漢譯歌詞保留至今。經(jīng)筆者多方收集,將這些頌歌漢譯部分的列出,其古代蒙古語的歌詞尚在深入收集。
1.長生天頌
長生藍(lán)天,人生苦短。江河歸海,心性本善。
猛虎狂嘯,勇士揮刀。今日年少,明朝垂老。
湖岸綠藻,匯聚魚鳥。君子寬厚,友朋相交。
飛禽走獸,知其族類。人有良知,自當(dāng)相愛。
金色世界,地域廣闊。何須相殘,各自開拓。
斡難河源。一汪圣泉,我族昌盛,子孫繁衍。
2.酒歌
酒為美食之首,乃是土地的精華。
痛飲蒼天之恩賜,我輩其樂無涯!
君為萬民之主,百姓以食為天。
馬蹄踏處皆列酒宴,我輩福祿無邊。
3.江沐漣之歌
尋找礫石淺灘,強渡那江沐漣;
趁我們英雄年少,實現(xiàn)那宏偉志愿
測量旋渦急流,把那江沐漣飛渡;
趁我們年富力強,實現(xiàn)那遠(yuǎn)大的抱負(fù)!
古代蒙古人稱長江為“江沐漣”,波斯的《史集》在記述蒙古軍出征南宋時說:“他們在江沐漣岸上打了一仗,擊潰了南家思(南宋)的八十萬軍隊?!保ㄒ姟妒芳返诙恚┯纱丝煽迹督鍧i之歌》,是蒙古大軍強渡大江時的戰(zhàn)歌,其時代為忽必烈即汗位之初。
4、蒙古軍歌
我輩身強力壯,跨馬從軍出征。
好似狂飆席卷世界,效忠君主光榮。
英雄弘揚國威,號令整肅軍容。
我們都是智勇雙全,誓為郡主效命。
據(jù)《蒙古風(fēng)俗鑒》記載,此歌系忽必烈時代的蒙古軍將領(lǐng)不可孛羅所作,元世祖聞之大喜,認(rèn)為此歌可壯軍威,遂下令全軍歌唱。
5、薛禪汗的良駒
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即蒙古大汗位。蒙古人尊稱他為“薛禪皇帝”或“薛禪汗”,其意為“圣明的皇帝”或“賢明的大汗”。在元朝初年,有一首贊美忽必烈寶馬良駒的民歌《薛禪汗的良駒》,其歌詞如下:
薛禪汗的一匹良駒,俊俏機靈的海騮馬。
飛奔在東邊的河岸,左路百姓刮目相看。
疾馳在西邊的河岸,右路臣民交口稱贊。
烈性寶馬四蹄凌空,只見纓絡(luò)隨風(fēng)飄動。
海騮馬在山中奔騰,黃羊野兔蹄下喪生。
海騮馬在草原上狂奔,飛禽走獸無處藏身。
6、廣闊世界多么美好
長生天呵雷聲隆,混沌初開宇宙定。
老少佳賓在一起,圍坐歡宴有真情。
廣闊世界多么美好!
湖邊水中多綠藻,魚兒怎能不棲息。
主人寬厚又好客,友朋怎么不歡聚。
廣闊世界多么美好!
三、元宮《十六天魔舞》
據(jù)《元史》《順帝本紀(jì)》,在十六天魔舞中伴奏者為十一名宮女,所用的樂器有龍笛、小鼓、琵琶、笙、胡琴、拍板等。
《十六天魔舞》為元代宮廷舞蹈,因有十六名舞女表演,故得此名?!皶r帝(元順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宮女三圣奴、妙樂奴、方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發(fā)數(shù)辮,戴象牙冠,身披纓絡(luò)。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云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各執(zhí)加巴剌般之器,內(nèi)一人執(zhí)鈴杵奏樂。”這一女性集體舞蹈《十六天魔舞》,曾在宮庭內(nèi)演出。元人朱有墩《元宮詞》云:
背翻蓮掌舞天魔,二八嬌娃賽月娥。
本是河西參佛曲,把來宮苑席前歌。
《十六天魔舞》的歷史很悠久,早在晚唐五代時見有記載。蜀人王健《宮詞》有“十六天魔舞袖長”之句。至元十八年(1281年),蒙古統(tǒng)治者曾查禁過這個舞蹈:“今后不揀甚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里休做者,……如有違犯,要罪過者,仰欽此?!痹鹊摹妒炷琛?,本是佛教供奉之舞,帶有宗教色彩。張昱《輦下曲》云: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
到了元朝末年,宮廷中表演的《十六天魔舞》,佛教供奉的意義已日漸淡化。至正年間,這個舞蹈逐變成宮廷舞蹈,而且在內(nèi)容上也發(fā)生了變化,從原先的佛教供奉舞蹈,變?yōu)閷9┑弁跸順返氖浪孜璧噶恕?/SPAN>
四、蒙古踏歌與佛舞
據(jù)元代文人所記述,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當(dāng)時還保留著許多氏族部落時代集體活動的痕跡。諸如宗教祭祀、誓師出征、慶祝勝利,乃至民間的自娛自樂歌舞等。例如,詩人楊載在《塞上曲》中記述的頓踏舞,其場面十分熱烈。踏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是由一人領(lǐng)舞,眾人圍成圓圈,牽手頓足,相和而歌。基本的動作是踏足、擺手以及搖晃身體等。楊載《踏頓舞》詩云:
張坐逐平地,擊火燒烏羊。
桐酪過醇酎,搖艷盈杯觴。
既醉歌嗚嗚,頓踏如驚狂,
月從天外來,耿耿流素光。
元代宮廷佛舞盛行,據(jù)《元史·禮樂志》記載,元代在宮廷中有四套大型的隊舞。它們分別為:
?。?/SPAN>1)樂音王隊,元旦用之;(2)壽星隊,天壽節(jié)(皇帝誕辰)用之;(3)禮樂隊,朝會用之;(4)說法隊,在上都用于皇帝的宗教活動。
在元代宮廷的佛教隊舞中,主要是用了西夏、烏思藏的宗教舞蹈,有許多是帶面具的佛教舞。例如:元廷在元上都的佛舞中,規(guī)定安排如下11名演員:
男子三人,戴紅發(fā)青面具;
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
從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
男子五人,冠五梁冠,戴龍王面具。
這些佛教面具舞蹈,并非蒙古族所固有,而是從西夏和烏思藏的佛教舞蹈中引進的。另外,有些舞蹈雖不戴面具,但用油彩化妝以表現(xiàn)佛教內(nèi)容的宗教舞蹈。例如,在元上都舞隊中,有一支29人的化妝佛舞隊,其演員分別為:
男子五人,為飛天夜叉之像;
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薩梵像;
次一人,作樂音王菩薩梵像;
男子五人,為烏鴉之像;
男子五人,作金翅雕之像;
男子八人,披金甲,為八金剛像
這些盛妝的佛教舞蹈隊伍,在元上都的禮佛游行中隆重出現(xiàn),使上都城內(nèi)的宗教氣氛更為濃郁。
五、元代贊詞中對蒙古、中國、高麗的贊歌
在元代蒙古族的贊詞中,保留有《青色蒙古頌》、《紅色中國頌》、《白色高麗頌》等。在《青色蒙古頌》中,對蒙古有生動的描繪:
在那十三萬戶聚居的地方,在邊境的大城市里,
通通布滿人煙。兩個六十戶的“古列延”,
肩負(fù)著警衛(wèi)的重?fù)?dān)。那星羅棋布的人家,
點綴著金碧輝煌的宮殿。在它的前前后后,
設(shè)置四道防線。那一座座的城廓啊,
就是如此巍峨壯觀。
在《紅色中國頌》中,宮廷歌手唱出這樣的贊詞:
筑城建鎮(zhèn),聚眾安居,修垣立宅,織錦累累。
采用金銀,制作碗具,豐盛美食,餐餐不離,
耕種稻麥,竭盡全力。你紅色的中國啊,如此富裕!
在《白色高麗頌》里的贊唱之詞為:
在太陽出升的地方,國土傍海依江。
雪白稻米做飯食,獺皮、銀鼠皮做衣裳。
白色的高麗啊,如此令人神往!
蒙古族贊頌詞的作者十分準(zhǔn)確地抓住了三大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的主要特征,贊者歌頌蒙古強盛與長天并存,因此用青色形容蒙古。作者認(rèn)為中國田疇交錯,物產(chǎn)豐富,到處呈現(xiàn)出一派紅火繁榮的景象,因此,用紅色來概括這一特征。而白色自古便是高麗的吉色,高麗人多著白綢衫褲,食用白米,這又是高麗人的特點。贊者對各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精神文化、物質(zhì)文明,都是懷著崇敬的感情加以稱頌,反映了中國統(tǒng)一之后,蒙古族人民希望與其他民族友好往來的要求和愿望。
六、元上都盛事與詩文描述
1、游皇城
除祭祀外,每年六月上都舉行的“游皇城”儀式,應(yīng)該屬于元朝皇帝與民間同樂之事,也是元上都最盛大的佛事活動,由帝師主持。“每年六月望日,帝師以百戲入內(nèi)”,從西化(門)入,然后登城設(shè)宴,謂之游皇城是也”。當(dāng)時詩曰:“紅衣飄裾火山聳,白傘撐空云葉叢。王官跪酒頭叩地,朱輪獨坐顏酡洪。”“紅衣”指的是紅衣喇嘛,“白傘”指皇帝御用的白傘蓋,“朱輪獨坐”特指帝師,當(dāng)年佛事活動之盛由此可見一斑。上都的游皇城起源于八思巴在大都對忽必烈的建言,在大都大明殿御座上置白傘蓋,奉為鎮(zhèn)伏邪魔護國安明寶剎。每年二月十五,在大都舉白傘蓋游皇城,儀仗首尾長達(dá)30公里。之后每到夏天上都也照此舉行。
2、大宴會
元代皇帝駐夏期間,上都的宴會頻繁而熱烈,規(guī)模最大的是詐馬宴,也叫質(zhì)孫宴?!百|(zhì)孫”蒙古語意為顏色,“詐馬”是波斯語衣服之意,它的含義是參加宴會者須穿每日不同顏色的盛裝?;实叟e行詐馬宴的時間選在六月吉日,參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衛(wèi)、大臣”。宴會在北苑大汗的金帳在北苑大汗的金帳“棕毛殿”共舉行三天,出席者必須穿著皇帝頒賜的金織紋衣,包括皇帝在內(nèi)每人的著裝都要一天換一種顏色。宴會開始前,首先宣布成吉思汗的法令,使出席者知所畏懼,以保障宴會能夠順利進行。大宴上的飲食極其豐盛,見諸記載的有“萬甕葡萄酒”、馬奶酒、駝峰熊掌、烤羊肉和冰盤冷飲。負(fù)責(zé)炊廚和端菜倒酒的侍者們,口鼻均用絲綢面紗包住,這或許是最早使用的衛(wèi)生口罩。在宴會進行中,時有樂師、舞蹈家和摔跤手表演助興,君臣賓朋也往往齊唱頌歌。一首名為《上京大宴》的詩云:“舞轉(zhuǎn)星河影,歌騰陸海濤。齊聲才起和,頓足復(fù)分曹。急管催瑤席,繁弦壓紫槽……”此外許多重大政務(wù)也要在此宴會上決定。蒙古皇帝重視宴會,既顯示了大汗對部下的恩惠,也表明對本族古老歡宴習(xí)俗之尊重。
元代著名的蒙古族文人薩都剌,以詩文對上都元宮廷大宴描述道:“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花帽宴親王。紅簾高卷香風(fēng)起,十六天魔舞袖長?!睕龅?,是指皇帝每年到上都避暑的行宮。涼殿是用棕毛制成,排列成陣,每座段的四周都鑲嵌美麗的翡翠寶石,在陽光的照射下,絢麗奪目,五彩紛呈。據(jù)載,每年農(nóng)歷六月三日,皇帝要在上都舉行“詐馬宴”。此日清晨,由皇帝親自賜給各親王和達(dá)官貴人們一色的珠翠寶石、衣服和腰帶。盛裝的隊伍,手持各色的儀仗彩旗,雄赳赳地進入上都城內(nèi),皇帝和各大臣、親王也衣冠楚楚,在一片歡呼聲中來到御殿。這時鼓樂齊鳴。鞭炮震響。盛裝的馬上武士們,在御殿之前競技斗能,獻(xiàn)藝邀功。十六位少女,頭上戴著象牙佛冠,身穿大紅的銷金長裙,云肩鶴袖,錦帶鳳鞋,手執(zhí)各種樂器,邊奏邊舞,仿佛是天女散花。這樣熱鬧的大宴一直延續(xù)三天才結(jié)束。從薩都剌筆下我們看到了六百多年前宮廷建筑的富麗堂皇,看到蒙古民族的優(yōu)美舞蹈,也看到了昔日上都的豪華。
通過以上的描述使我們感到:元上都盡管被焚毀了,但它卻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維系著蒙古文化的傳統(tǒng)。元上都的歌舞文化經(jīng)過文人詩集和草原歌手與舞者的傳播,得以保留至今。元上都的影響已不僅局限在上都遺址的城墻內(nèi)外,而成為充滿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元上都歌舞文化,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今天,生活在內(nèi)蒙古元上都遺址所在地正藍(lán)旗的蒙古人中,仍然有許多杰出的蒙古民歌歌手、舞蹈家、詩人、畫家、琴師、摔跤手,還有優(yōu)秀的工匠、驍勇善騎的馴馬手。國際著名的蒙古族詩人納·賽音朝克圖(1914—1973),就生長在元上都所在的正藍(lán)旗。行文至此,筆者仿照元人小令,以一首《上都宴》結(jié)束本文。
上都宴
大乾元,長生天。
烈馬十萬騎,威名八百年。
上都燈映月,世祖酒開壇。
勇士齊踏頓,將軍奏凱旋。
金頂大帳開盛宴,歡歌笑語動山川。
寶殿中,南北絲弦胡姬舞,馬可波羅列朝班。
只見那,青花瓷如畫,金樽倚雕鞍。
江沐漣水飲良駒,十六天魔掌翻蓮。
廣闊世界多美好,縱情歌舞在草原。
(作者:內(nèi)蒙古文化廳文物處)
蒙古族,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能歌善舞的少數(shù)民族。元朝,就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对贰さ乩碇拘颉分赋觯鹤詮那亟y(tǒng)一中國之后,要數(shù)漢唐為盛,但就幅員之廣而論,都不及元朝。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在這廣闊的領(lǐng)域之內(nèi),元上都既是元朝的夏都,也是歐亞太陸上最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元上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lán)旗境內(nèi),由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1215—1294年),于公元十三世紀(jì)中葉在中國北方草原上建立。它與元大都(今北京)共同構(gòu)成了元朝的兩大首都。隨著元朝在元上都的建立,中國結(jié)束了自唐末(公元十世紀(jì))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與戰(zhàn)爭,并且迅速地實現(xiàn)了全國的大統(tǒng)一,元朝也成為當(dāng)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
上都是蒙古大汗主要居住和游獵宴會的夏都,考慮到蒙古人游牧生活的特點,上都的營建具有濃郁的草原城市特色。每年夏季皇帝駐夏時,前來朝覲的各國使者,諸王貴族及護衛(wèi)將士云集上都,蒙古皇帝在此舉行盛大宴會,宮廷音樂舞蹈和傳統(tǒng)贊歌在宴會上此起彼伏盛況空前。至正十八年(1358年),農(nóng)民起義軍由大同直趨上都,縱兵焚掠,使上都宮殿被毀,上都遺址荒廢成為“一座擁抱著巨大文明的廢墟”。
雄偉的上都城,在當(dāng)時引起國內(nèi)外人士的矚目。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到上都覲見忽必烈,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有專節(jié)記述上都的蒙古歌舞、宴飲。至今在蒙古草原地區(qū)還傳唱著元上都的贊歌。在元人的許多文集中,載有不少關(guān)于元上都的詩文,總計五百多首。如著名蒙古詩人薩都剌《上京雜詠》描寫上都盛宴云:“一派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風(fēng)。諸王舞蹈千官賀,高捧葡萄壽兩宮。”詩人楊允孚《灤京雜詠》描寫上都的繁盛云:“樓下綠楊樓上酒,年年萬國會衣冠”。
幾百年來,隨著《馬可·波羅游記》的廣泛傳播,“Xanadu(上都)”在歐美等國知者甚眾,對一些有歷史文化素養(yǎng)的歐美人士來說,元上都是他們仰慕和向往的地方。十八世紀(jì),英國著名詩人柯樂瑞吉對元上都心馳神往,竟然在夢中游歷了上都城,并在夢中做成了一首神奇的詩。這首詩名叫《忽必烈汗》。詩的開頭幾句是這樣寫的:“忽必烈汗在上都,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離宮別苑。附近的神圣之河阿爾甫,水流急湍,流經(jīng)峽谷千千萬,注入不見天日的深淵……”詩成之后,開始在英國上流社會廣為傳頌,后來又流傳到歐美,使“上都”在國際上更為著名。
蒙古帝王在元上都的歌舞盛事,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從中可以見到古代蒙古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和博大的精神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審美價值。筆者通過參加元上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工作,深感元上都的歌舞文化意義重大。為此,特將研究成果匯成文章以饗讀者。
一、元上都的宮廷歌舞
元朝是多民族構(gòu)成的泱泱大國,各民族音樂舞蹈在上都宮廷中長期流行。元代文人在隨從元帝巡幸上都之際,寫下了記述上都宮廷歌舞的詩文。根據(jù)這些詩歌,可以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曾在上都宮廷中表演的回紇、西夏、女真和漢族的歌舞。茲列舉幾首元文人所寫的民族歌舞詩:
1.回紇舞
東涼亭下水蒙蒙,敕賜游船兩兩紅。
回紇舞時杯在手,玉奴歸去馬嘶鳳。
(楊允孚《灤京雜詠》)
回紇,是元代的維吾爾族?!盎丶v舞時杯在手”,當(dāng)是一支維吾爾族女性獨舞。演員雙手疊持酒杯,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剡祿?,按?jié)奏婀娜起舞,具有典雅華貴的風(fēng)格。在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蒙古民間舞蹈中,至今尚有類似這樣的“酒盅舞”,看來是源于元代的回紇族《酒杯舞》。但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這個宮廷舞蹈早已變成了蒙古族民間舞蹈。
2、西夏樂
蒙古人吸收其他民族的音樂,最早當(dāng)屬西夏樂。早在成吉思汗時代,西夏樂便進入了蒙古宮廷。西夏,蒙語稱唐古惕,亦稱“合失”,乃“河西”之諧音。元朝教坊中設(shè)有“河西樂”,專門表演西夏的音樂舞蹈。元代大曲《也葛倘?!?,便是西夏音樂。箏演奏火倪赤,則是西夏人,以善奏《白翎雀》知名。元代宮廷中多有西夏女樂藝人表演西夏樂舞。詩云:
河西女子年十八,
寬著長衫左掩衣。
前向攏頭高一尺,
入宮先被眾人譏。
(見傅樂淑《元宮詞百章箋注》)
3、漢族擺字舞
這是元代宮廷中表演的漢族集體性歌舞,漢族姑娘(“麗姝”)們載歌載舞,擺出“天下太平”四個字,頗為新奇。楊允孚《灤京雜詠》云:
又是宮車入御天,麗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稱賀天顏喜,壽酒諸王次第傳。
原注云:“至御天門俱下馬步行。獨至尊騎馬直入,有教坊舞女引導(dǎo),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樣,至玉階乃止?!边@種漢族《擺字舞》藝術(shù)性較高,受到蒙古統(tǒng)治者的喜愛。
4、朝鮮舞
元惠宗之愛妃奇氏為朝鮮人,元代宮廷中朝鮮舞很流行。詩云:
天下承平近百年,歌姬舞女出朝鮮。
燕山兩度逢元夕,不見都人試管弦。
?。ㄠ嵱瘛对姟罚?/SPAN>
在奇氏時,宮廷宿衛(wèi)等還會講朝鮮話,跳朝鮮舞。詩云:
玉德殿當(dāng)清灝西,蹲龍碧瓦接榱題。
衛(wèi)兵學(xué)得高麗話,連臂低唱井即梨。
(張昱《輦下曲》)
二、元上都的盛宴頌歌
元朝時期,蒙古歌手在上都參加宮廷盛宴時,經(jīng)常演唱《長生天頌》,高歌《酒歌》、《江沐漣之歌》、《軍歌》、《薛禪汗的良駒》、《廣闊世界多美好》等。其歌詞壯闊優(yōu)美,經(jīng)歷代傳唱漢譯歌詞保留至今。經(jīng)筆者多方收集,將這些頌歌漢譯部分的列出,其古代蒙古語的歌詞尚在深入收集。
1.長生天頌
長生藍(lán)天,人生苦短。江河歸海,心性本善。
猛虎狂嘯,勇士揮刀。今日年少,明朝垂老。
湖岸綠藻,匯聚魚鳥。君子寬厚,友朋相交。
飛禽走獸,知其族類。人有良知,自當(dāng)相愛。
金色世界,地域廣闊。何須相殘,各自開拓。
斡難河源。一汪圣泉,我族昌盛,子孫繁衍。
2.酒歌
酒為美食之首,乃是土地的精華。
痛飲蒼天之恩賜,我輩其樂無涯!
君為萬民之主,百姓以食為天。
馬蹄踏處皆列酒宴,我輩福祿無邊。
3.江沐漣之歌
尋找礫石淺灘,強渡那江沐漣;
趁我們英雄年少,實現(xiàn)那宏偉志愿
測量旋渦急流,把那江沐漣飛渡;
趁我們年富力強,實現(xiàn)那遠(yuǎn)大的抱負(fù)!
古代蒙古人稱長江為“江沐漣”,波斯的《史集》在記述蒙古軍出征南宋時說:“他們在江沐漣岸上打了一仗,擊潰了南家思(南宋)的八十萬軍隊。”(見《史集》第二卷)由此可考,《江沐漣之歌》,是蒙古大軍強渡大江時的戰(zhàn)歌,其時代為忽必烈即汗位之初。
4、蒙古軍歌
我輩身強力壯,跨馬從軍出征。
好似狂飆席卷世界,效忠君主光榮。
英雄弘揚國威,號令整肅軍容。
我們都是智勇雙全,誓為郡主效命。
據(jù)《蒙古風(fēng)俗鑒》記載,此歌系忽必烈時代的蒙古軍將領(lǐng)不可孛羅所作,元世祖聞之大喜,認(rèn)為此歌可壯軍威,遂下令全軍歌唱。
5、薛禪汗的良駒
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即蒙古大汗位。蒙古人尊稱他為“薛禪皇帝”或“薛禪汗”,其意為“圣明的皇帝”或“賢明的大汗”。在元朝初年,有一首贊美忽必烈寶馬良駒的民歌《薛禪汗的良駒》,其歌詞如下:
薛禪汗的一匹良駒,俊俏機靈的海騮馬。
飛奔在東邊的河岸,左路百姓刮目相看。
疾馳在西邊的河岸,右路臣民交口稱贊。
烈性寶馬四蹄凌空,只見纓絡(luò)隨風(fēng)飄動。
海騮馬在山中奔騰,黃羊野兔蹄下喪生。
海騮馬在草原上狂奔,飛禽走獸無處藏身。
6、廣闊世界多么美好
長生天呵雷聲隆,混沌初開宇宙定。
老少佳賓在一起,圍坐歡宴有真情。
廣闊世界多么美好!
湖邊水中多綠藻,魚兒怎能不棲息。
主人寬厚又好客,友朋怎么不歡聚。
廣闊世界多么美好!
三、元宮《十六天魔舞》
據(jù)《元史》《順帝本紀(jì)》,在十六天魔舞中伴奏者為十一名宮女,所用的樂器有龍笛、小鼓、琵琶、笙、胡琴、拍板等。
《十六天魔舞》為元代宮廷舞蹈,因有十六名舞女表演,故得此名?!皶r帝(元順帝)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以宮女三圣奴、妙樂奴、方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首垂發(fā)數(shù)辮,戴象牙冠,身披纓絡(luò)。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云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各執(zhí)加巴剌般之器,內(nèi)一人執(zhí)鈴杵奏樂?!边@一女性集體舞蹈《十六天魔舞》,曾在宮庭內(nèi)演出。元人朱有墩《元宮詞》云:
背翻蓮掌舞天魔,二八嬌娃賽月娥。
本是河西參佛曲,把來宮苑席前歌。
《十六天魔舞》的歷史很悠久,早在晚唐五代時見有記載。蜀人王健《宮詞》有“十六天魔舞袖長”之句。至元十八年(1281年),蒙古統(tǒng)治者曾查禁過這個舞蹈:“今后不揀甚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里休做者,……如有違犯,要罪過者,仰欽此?!痹鹊摹妒炷琛罚臼欠鸾坦┓钪?,帶有宗教色彩。張昱《輦下曲》云: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
到了元朝末年,宮廷中表演的《十六天魔舞》,佛教供奉的意義已日漸淡化。至正年間,這個舞蹈逐變成宮廷舞蹈,而且在內(nèi)容上也發(fā)生了變化,從原先的佛教供奉舞蹈,變?yōu)閷9┑弁跸順返氖浪孜璧噶恕?/SPAN>
四、蒙古踏歌與佛舞
據(jù)元代文人所記述,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當(dāng)時還保留著許多氏族部落時代集體活動的痕跡。諸如宗教祭祀、誓師出征、慶祝勝利,乃至民間的自娛自樂歌舞等。例如,詩人楊載在《塞上曲》中記述的頓踏舞,其場面十分熱烈。踏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是由一人領(lǐng)舞,眾人圍成圓圈,牽手頓足,相和而歌?;镜膭幼魇翘ぷ恪[手以及搖晃身體等。楊載《踏頓舞》詩云:
張坐逐平地,擊火燒烏羊。
桐酪過醇酎,搖艷盈杯觴。
既醉歌嗚嗚,頓踏如驚狂,
月從天外來,耿耿流素光。
元代宮廷佛舞盛行,據(jù)《元史·禮樂志》記載,元代在宮廷中有四套大型的隊舞。它們分別為:
?。?/SPAN>1)樂音王隊,元旦用之;(2)壽星隊,天壽節(jié)(皇帝誕辰)用之;(3)禮樂隊,朝會用之;(4)說法隊,在上都用于皇帝的宗教活動。
在元代宮廷的佛教隊舞中,主要是用了西夏、烏思藏的宗教舞蹈,有許多是帶面具的佛教舞。例如:元廷在元上都的佛舞中,規(guī)定安排如下11名演員:
男子三人,戴紅發(fā)青面具;
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
從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
男子五人,冠五梁冠,戴龍王面具。
這些佛教面具舞蹈,并非蒙古族所固有,而是從西夏和烏思藏的佛教舞蹈中引進的。另外,有些舞蹈雖不戴面具,但用油彩化妝以表現(xiàn)佛教內(nèi)容的宗教舞蹈。例如,在元上都舞隊中,有一支29人的化妝佛舞隊,其演員分別為:
男子五人,為飛天夜叉之像;
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薩梵像;
次一人,作樂音王菩薩梵像;
男子五人,為烏鴉之像;
男子五人,作金翅雕之像;
男子八人,披金甲,為八金剛像
這些盛妝的佛教舞蹈隊伍,在元上都的禮佛游行中隆重出現(xiàn),使上都城內(nèi)的宗教氣氛更為濃郁。
五、元代贊詞中對蒙古、中國、高麗的贊歌
在元代蒙古族的贊詞中,保留有《青色蒙古頌》、《紅色中國頌》、《白色高麗頌》等。在《青色蒙古頌》中,對蒙古有生動的描繪:
在那十三萬戶聚居的地方,在邊境的大城市里,
通通布滿人煙。兩個六十戶的“古列延”,
肩負(fù)著警衛(wèi)的重?fù)?dān)。那星羅棋布的人家,
點綴著金碧輝煌的宮殿。在它的前前后后,
設(shè)置四道防線。那一座座的城廓啊,
就是如此巍峨壯觀。
在《紅色中國頌》中,宮廷歌手唱出這樣的贊詞:
筑城建鎮(zhèn),聚眾安居,修垣立宅,織錦累累。
采用金銀,制作碗具,豐盛美食,餐餐不離,
耕種稻麥,竭盡全力。你紅色的中國啊,如此富裕!
在《白色高麗頌》里的贊唱之詞為:
在太陽出升的地方,國土傍海依江。
雪白稻米做飯食,獺皮、銀鼠皮做衣裳。
白色的高麗啊,如此令人神往!
蒙古族贊頌詞的作者十分準(zhǔn)確地抓住了三大民族風(fēng)俗習(xí)慣的主要特征,贊者歌頌蒙古強盛與長天并存,因此用青色形容蒙古。作者認(rèn)為中國田疇交錯,物產(chǎn)豐富,到處呈現(xiàn)出一派紅火繁榮的景象,因此,用紅色來概括這一特征。而白色自古便是高麗的吉色,高麗人多著白綢衫褲,食用白米,這又是高麗人的特點。贊者對各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精神文化、物質(zhì)文明,都是懷著崇敬的感情加以稱頌,反映了中國統(tǒng)一之后,蒙古族人民希望與其他民族友好往來的要求和愿望。
六、元上都盛事與詩文描述
1、游皇城
除祭祀外,每年六月上都舉行的“游皇城”儀式,應(yīng)該屬于元朝皇帝與民間同樂之事,也是元上都最盛大的佛事活動,由帝師主持。“每年六月望日,帝師以百戲入內(nèi)”,從西化(門)入,然后登城設(shè)宴,謂之游皇城是也”。當(dāng)時詩曰:“紅衣飄裾火山聳,白傘撐空云葉叢。王官跪酒頭叩地,朱輪獨坐顏酡洪?!薄凹t衣”指的是紅衣喇嘛,“白傘”指皇帝御用的白傘蓋,“朱輪獨坐”特指帝師,當(dāng)年佛事活動之盛由此可見一斑。上都的游皇城起源于八思巴在大都對忽必烈的建言,在大都大明殿御座上置白傘蓋,奉為鎮(zhèn)伏邪魔護國安明寶剎。每年二月十五,在大都舉白傘蓋游皇城,儀仗首尾長達(dá)30公里。之后每到夏天上都也照此舉行。
2、大宴會
元代皇帝駐夏期間,上都的宴會頻繁而熱烈,規(guī)模最大的是詐馬宴,也叫質(zhì)孫宴。“質(zhì)孫”蒙古語意為顏色,“詐馬”是波斯語衣服之意,它的含義是參加宴會者須穿每日不同顏色的盛裝?;实叟e行詐馬宴的時間選在六月吉日,參加者主要是“宗王、戚里、宿衛(wèi)、大臣”。宴會在北苑大汗的金帳在北苑大汗的金帳“棕毛殿”共舉行三天,出席者必須穿著皇帝頒賜的金織紋衣,包括皇帝在內(nèi)每人的著裝都要一天換一種顏色。宴會開始前,首先宣布成吉思汗的法令,使出席者知所畏懼,以保障宴會能夠順利進行。大宴上的飲食極其豐盛,見諸記載的有“萬甕葡萄酒”、馬奶酒、駝峰熊掌、烤羊肉和冰盤冷飲。負(fù)責(zé)炊廚和端菜倒酒的侍者們,口鼻均用絲綢面紗包住,這或許是最早使用的衛(wèi)生口罩。在宴會進行中,時有樂師、舞蹈家和摔跤手表演助興,君臣賓朋也往往齊唱頌歌。一首名為《上京大宴》的詩云:“舞轉(zhuǎn)星河影,歌騰陸海濤。齊聲才起和,頓足復(fù)分曹。急管催瑤席,繁弦壓紫槽……”此外許多重大政務(wù)也要在此宴會上決定。蒙古皇帝重視宴會,既顯示了大汗對部下的恩惠,也表明對本族古老歡宴習(xí)俗之尊重。
元代著名的蒙古族文人薩都剌,以詩文對上都元宮廷大宴描述道:“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花帽宴親王。紅簾高卷香風(fēng)起,十六天魔舞袖長?!睕龅?,是指皇帝每年到上都避暑的行宮。涼殿是用棕毛制成,排列成陣,每座段的四周都鑲嵌美麗的翡翠寶石,在陽光的照射下,絢麗奪目,五彩紛呈。據(jù)載,每年農(nóng)歷六月三日,皇帝要在上都舉行“詐馬宴”。此日清晨,由皇帝親自賜給各親王和達(dá)官貴人們一色的珠翠寶石、衣服和腰帶。盛裝的隊伍,手持各色的儀仗彩旗,雄赳赳地進入上都城內(nèi),皇帝和各大臣、親王也衣冠楚楚,在一片歡呼聲中來到御殿。這時鼓樂齊鳴。鞭炮震響。盛裝的馬上武士們,在御殿之前競技斗能,獻(xiàn)藝邀功。十六位少女,頭上戴著象牙佛冠,身穿大紅的銷金長裙,云肩鶴袖,錦帶鳳鞋,手執(zhí)各種樂器,邊奏邊舞,仿佛是天女散花。這樣熱鬧的大宴一直延續(xù)三天才結(jié)束。從薩都剌筆下我們看到了六百多年前宮廷建筑的富麗堂皇,看到蒙古民族的優(yōu)美舞蹈,也看到了昔日上都的豪華。
通過以上的描述使我們感到:元上都盡管被焚毀了,但它卻保存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維系著蒙古文化的傳統(tǒng)。元上都的歌舞文化經(jīng)過文人詩集和草原歌手與舞者的傳播,得以保留至今。元上都的影響已不僅局限在上都遺址的城墻內(nèi)外,而成為充滿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元上都歌舞文化,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今天,生活在內(nèi)蒙古元上都遺址所在地正藍(lán)旗的蒙古人中,仍然有許多杰出的蒙古民歌歌手、舞蹈家、詩人、畫家、琴師、摔跤手,還有優(yōu)秀的工匠、驍勇善騎的馴馬手。國際著名的蒙古族詩人納·賽音朝克圖(1914—1973),就生長在元上都所在的正藍(lán)旗。行文至此,筆者仿照元人小令,以一首《上都宴》結(jié)束本文。
上都宴
大乾元,長生天。
烈馬十萬騎,威名八百年。
上都燈映月,世祖酒開壇。
勇士齊踏頓,將軍奏凱旋。
金頂大帳開盛宴,歡歌笑語動山川。
寶殿中,南北絲弦胡姬舞,馬可波羅列朝班。
只見那,青花瓷如畫,金樽倚雕鞍。
江沐漣水飲良駒,十六天魔掌翻蓮。
廣闊世界多美好,縱情歌舞在草原。
(作者:內(nèi)蒙古文化廳文物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