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二期

  • (史海鉤沉)最后一批契丹人
  •  契丹族,于907年創(chuàng)建遼朝,首都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所在地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遺址),疆域東起日本海西岸,北窮大漠,西抵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烏孜別克四周東境,南括沿長城河北、山西、陜西三省北部地區(qū),1211年被金所滅。西遼,遼皇族耶律大石建于1127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滅。

    這么一個創(chuàng)建有三百多年歷史并擁有廣大疆域的遼朝的契丹族,今天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怎么不見其名了呢?

    2004年,對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的吐爾吉山遼墓出土契丹人尸體基因進行化驗,同北方少數(shù)民族基因成分對比,結果順序是:達斡爾、鄂倫春、蒙古。

    達斡爾族,早年就有一些歷史學家提出是契丹人遺裔,遼代望族大賀氏后人。達斡爾是大賀的音變。

    本文要探討的是,契丹人存在到什么年代?最終歸宿到哪里去了?也就是最后一批契丹人。

    契丹,也作乞塔,本音為奇塔特、祁他特。史書中亦稱哈剌契丹?!蔡K〕威廉·巴扎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中說:“伊斯蘭史料后來使用同一名稱,哈剌契丹,既指遷往西方的契丹,也指歸順女真政權的契丹?!薄捌醯?,俄文寫作KLIAU,也是對中國的謂稱”。

    哈剌契丹,這個稱謂最早出現(xiàn)在我國史書中是在《蒙古秘史》,該書198節(jié)作“合剌乞塔”。我國蒙古人對漢族的稱謂中亦有稱漢族為“奇塔特”的。馮秉鈞譯《多桑蒙古史》上冊第一卷第四章的注釋:“當此時中國屬金帝國者,諸韃靼民族則名之曰乞塔(Knitai)。乞塔者,契丹也。其實契丹人居住之地此時僅有一極小一部分,至若遼東則名之曰哈剌乞塔(CaiaKnitai)?!苯?jīng)過金元兩朝代到明中葉,哈刺乞塔之名的蒙古語音有了些變化?!妒澜缑藗鳌返谌齼浴敦暽VZ爾布傳》載:“名部曰喀喇沁(契丹的蒙語對音是Hitad,契丹亡國后,稱其曰哈拉契丹,即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主人的地區(qū)之意。它的蒙語對音是Haishitad,用漢語寫作‘喀喇沁’)?!?/SPAN>

    貢桑諾爾布(18711930),清代卓索圖盟喀喇沁右翼旗(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喀喇沁旗)末代札薩克(俗稱王爺,即旗長)。國民政府初建時,受袁世凱之聘,出任蒙藏院總裁,并創(chuàng)建北京蒙藏學校(今黨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兼第一任校長,精通滿、蒙、漢文。

    清代喀喇沁分左中右三旗,系明代朵顏衛(wèi)。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泰寧、福余、朵顏三衛(wèi)指揮使司于兀良哈之地,故史書中對這個三衛(wèi)有時概稱兀良哈三衛(wèi)。三衛(wèi)中朵顏衛(wèi)首領系兀良哈氏,當時其駐地大致從今呼倫貝爾市烏爾順河起,西至今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后被瓦剌部也先征服,朵顏衛(wèi)被移居今包頭西烏拉山(蒙古人稱毛尼烏拉,明籍作母納山),不堪也先的壓迫“遂亡白城”再次投明。

    《明實錄》景泰五年(1454)六月丙申條載:“朵顏衛(wèi)都指揮阿爾乞蠻遣哈剌等言:為瓦剌所逼,徙其部落于黃河母納之地。昨者復詔三衛(wèi)頭目,令盡發(fā)壯丁,隨營攻戰(zhàn)。臣等從祖父以來,世臣中國,不愿從之。遂亡白城?!?/SPAN>

    白城,亦稱惠州、會州。蒙古人稱察罕浩特。位今河北省平泉縣城南20華里處。之后,遂有朵顏衛(wèi)駐大寧境,東起廣寧前屯,歷喜峰口,近宣府一帶。從此才有“三衛(wèi)酋長朵顏最強”之勢。

    大寧城,有新舊二城,蒙古人稱察罕蘇巴爾漢,又謂白塔。位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鄉(xiāng)。新城,明代所建,大寧衛(wèi)址。舊城,元代大寧路遺址,位新城北50華里處。

    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

    那么,朵顏衛(wèi)是什么時候“各部曰喀喇沁”的呢?《蒙古游牧記》喀喇沁部:“初元臣有札爾楚泰者生子濟拉瑪,烏梁罕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傳至和通,有眾六千戶,游牧額沁河,號所部曰喀喇沁。”“三衛(wèi)酋長朵顏最強”。和通,明籍作花當,系阿爾乞蠻之子。額沁河,即今英金河。明朝則一直沿用朵顏衛(wèi)稱謂,到后金建國后才偶爾用喀喇沁部名。

    《明實錄》天啟三年(1632、天命八年)十一月甲戌條載:“哈喇慎部郎素、貴英糾三十六家挾賞謀犯?!辟F英,即朵顏衛(wèi)首領長昂。郎索,俺答汗弟老把都兒所率領的哈不慎(哈喇慎、阿剌慎)部首領。這里出現(xiàn)了兩個哈喇慎部,其相互關系下面再淡。

     “有眾六千戶”、“三衛(wèi)酋長朵顏最強”,是怎么來的?

    明初置三衛(wèi)時,指揮使為泰寧衛(wèi)遼王阿札西里,按三衛(wèi)排列順序朵顏衛(wèi)在末,當時朵顏衛(wèi)是最弱者,因地居要沖遂將指揮使司置其處。《明史紀事本末》續(xù)編第三卷《西人封貢》載:“……朵顏諸部,皆奚、契丹種也?!北R瓊《東戎見聞錄》里也說:“三衛(wèi)人眾,阿保機遺孽也。”阿保機,即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皆奚、契丹種也”,可能有些夸大,但朵顏衛(wèi)驟強說明其人數(shù)相當多。這是朵顏衛(wèi)的情況。另一個哈喇慎部,明藉多數(shù)處寫作哈不慎、阿剌慎等,它同清代喀喇沁部的關系,我們看看《蒙古家譜》是怎么說的。

    《蒙古家譜》下卷載:“巴圖孟克大衍汗第三子巴爾思博羅特濟農生有七子……三子拜思哈爾賽音和托郭爾坤都倫代青汗,在喀喇沁部落為主,其后喀喇沁之汗阿海、布彥阿海、阿拜諾言臺吉是也??哂腥浩浜怪訉O臺吉,則為西拉努忒喀喇沁;其故舊勛戚之裔,則為博羅努忒喀喇沁;其各處俘降,則為哈拉努忒喀喇沁?!?/SPAN>

    西拉,漢意為“黃色”。努忒,漢意為“們”或“者”。博羅,漢意為“褐色”或“棕色”。哈拉,漢意為“黑色”。這是對各部落所屬契丹人以顏色區(qū)分的。西拉努忒喀喇沁是指巴圖孟克大衍汗黃金族系所轄契丹人。博羅努忒喀喇沁是指喀喇沁部,即清代喀喇沁三旗所轄契丹人。哈拉努忒喀喇沁是指零星分散在其他部落的契丹人。

    《蒙古家譜》初稿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原撰者羅密重孫博清額重纂。羅密自身即哈不慎部人,附后金后編入蒙古八旗正藍旗,曾任都統(tǒng)職。此家譜可謂自己寫自己的歷史,可信度不言自明。

    上述“它的蒙語對音是Haishitad,用漢語寫作‘喀喇’”、“喀喇沁,其名有三”,在其他史料中能得佐證嗎?

    《八旗志·旗分志·八旗蒙古規(guī)則》載:“天聰九年(1635)二月丁亥,編審喀喇沁蒙古壯丁,共計三千二百十有一人,均隸各旗?!薄罢{旗什喇祁他特、喀喇祁他特、靠祁他特之壯丁,及在舊喀喇沁壯丁共八百六十人,合舊蒙古為一固山”。

    什喇,西拉的異寫???,哈拉的異寫??浚晒耪Z方言,“顧克”,即“藍色”或“青色”?!芭f蒙古”、“舊喀喇沁”,這里的“舊”字是“原有”的意思,在原有的喀喇沁壯丁和蒙古壯丁的基礎上加入三種祁他特編一固山建制。

    《蒙古家譜》中的博羅努忒喀喇沁,這里不見了。反之,又有了靠祁他特。按清制卓索圖盟所屬喀喇沁三旗系駐牧旗,有劃分的固定駐地,由札薩克統(tǒng)轄,所以《八旗志》中不見博羅努忒喀喇沁了。八旗兵則不同,屬野戰(zhàn)軍性質,流動征戰(zhàn)的部隊。那么,靠祁他特是指哪種來源的祁他特人呢?

    《清史稿》上《太宗本紀》載:“(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辛亥,阿逯部恩噶爾濟農所屬祁他特歡虎爾臺吉來附?!薄鞍四辏?/SPAN>1623)十二月癸卯,察哈爾祁他特車爾貝塞、冷布、都馬爾等各率所部人民來歸”。

    前者有“濟農”、“臺吉”,系巴圖孟克大衍汗族所率之祁他特人,“靠祁他特”就是這種來源的契丹人。后者,即哈拉、喀喇沁、喀喇祁他特人。

    祁他特,這是史書中最后以正名出現(xiàn)的契丹人。編入蒙古八旗的契丹人也罷,留居喀喇沁三旗的契丹人也好,經(jīng)過近四百年的滄桑歲月融合到蒙漢民族中不見其作為單獨民族了,存在的也只以其遺裔形成的另一單獨民族了??哌@個名字也算是契丹族名的一個遺跡吧。

    喀喇沁蒙古人的婦女梳飾和方語有些與其他地區(qū)蒙古族不同。結婚婦女的發(fā)髻,漢族結梳在腦后,東北科爾沁等地婦女則結梳在頭頂后部,喀喇沁婦女則結梳在頭頂正黨中央。蒙古靴子,多數(shù)蒙古人稱“古特勒”,喀喇沁人則稱“毛孩”。這是不是契丹人的遺跡呢?

    在內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區(qū)民間有個俗慣,吃午飯時,大都先端上半碗米湯,飯后,方進飯菜。這個風俗習慣可能是遼代遺風。《遼史拾遺》中有一段記載:“朱郁可談曰”、“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亦先水飲,然后品味疊進?!背喾宓貐^(qū)是遼的發(fā)祥地,可謂受遼文化感染至今深且巨。

    注:

    〔法〕雷納·格魯塞  著《蒙古帝國史》注釋和參考《第一章第四節(jié)》〔1〕哈剌契丹,在蒙文的形式是哈剌乞塔(QaiaKbitai,多數(shù)為QaiaKitad),見《秘史》151、198247、248266節(jié)。

    又,第一章第一節(jié)〔5〕但是蒙古文件里面,只保留復數(shù)的形式:Kitat(乞答惕)(《秘史》53、132247、248、250、251、263、266、271272各節(jié))。

      

                               (作者:內蒙古軍區(qū)第三干休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史海鉤沉)最后一批契丹人
  •  契丹族,于907年創(chuàng)建遼朝,首都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所在地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遺址),疆域東起日本海西岸,北窮大漠,西抵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烏孜別克四周東境,南括沿長城河北、山西、陜西三省北部地區(qū),1211年被金所滅。西遼,遼皇族耶律大石建于1127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所滅。

    這么一個創(chuàng)建有三百多年歷史并擁有廣大疆域的遼朝的契丹族,今天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怎么不見其名了呢?

    2004年,對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科爾沁區(qū)的吐爾吉山遼墓出土契丹人尸體基因進行化驗,同北方少數(shù)民族基因成分對比,結果順序是:達斡爾、鄂倫春、蒙古。

    達斡爾族,早年就有一些歷史學家提出是契丹人遺裔,遼代望族大賀氏后人。達斡爾是大賀的音變。

    本文要探討的是,契丹人存在到什么年代?最終歸宿到哪里去了?也就是最后一批契丹人。

    契丹,也作乞塔,本音為奇塔特、祁他特。史書中亦稱哈剌契丹?!蔡K〕威廉·巴扎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中說:“伊斯蘭史料后來使用同一名稱,哈剌契丹,既指遷往西方的契丹,也指歸順女真政權的契丹?!薄捌醯ぃ砦膶懽?/SPAN>KLIAU,也是對中國的謂稱”。

    哈剌契丹,這個稱謂最早出現(xiàn)在我國史書中是在《蒙古秘史》,該書198節(jié)作“合剌乞塔”。我國蒙古人對漢族的稱謂中亦有稱漢族為“奇塔特”的。馮秉鈞譯《多桑蒙古史》上冊第一卷第四章的注釋:“當此時中國屬金帝國者,諸韃靼民族則名之曰乞塔(Knitai)。乞塔者,契丹也。其實契丹人居住之地此時僅有一極小一部分,至若遼東則名之曰哈剌乞塔(CaiaKnitai)?!苯?jīng)過金元兩朝代到明中葉,哈刺乞塔之名的蒙古語音有了些變化?!妒澜缑藗鳌返谌齼浴敦暽VZ爾布傳》載:“名部曰喀喇沁(契丹的蒙語對音是Hitad,契丹亡國后,稱其曰哈拉契丹,即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主人的地區(qū)之意。它的蒙語對音是Haishitad,用漢語寫作‘喀喇沁’)?!?/SPAN>

    貢桑諾爾布(18711930),清代卓索圖盟喀喇沁右翼旗(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喀喇沁旗)末代札薩克(俗稱王爺,即旗長)。國民政府初建時,受袁世凱之聘,出任蒙藏院總裁,并創(chuàng)建北京蒙藏學校(今黨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兼第一任校長,精通滿、蒙、漢文。

    清代喀喇沁分左中右三旗,系明代朵顏衛(wèi)。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泰寧、福余、朵顏三衛(wèi)指揮使司于兀良哈之地,故史書中對這個三衛(wèi)有時概稱兀良哈三衛(wèi)。三衛(wèi)中朵顏衛(wèi)首領系兀良哈氏,當時其駐地大致從今呼倫貝爾市烏爾順河起,西至今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后被瓦剌部也先征服,朵顏衛(wèi)被移居今包頭西烏拉山(蒙古人稱毛尼烏拉,明籍作母納山),不堪也先的壓迫“遂亡白城”再次投明。

    《明實錄》景泰五年(1454)六月丙申條載:“朵顏衛(wèi)都指揮阿爾乞蠻遣哈剌等言:為瓦剌所逼,徙其部落于黃河母納之地。昨者復詔三衛(wèi)頭目,令盡發(fā)壯丁,隨營攻戰(zhàn)。臣等從祖父以來,世臣中國,不愿從之。遂亡白城?!?/SPAN>

    白城,亦稱惠州、會州。蒙古人稱察罕浩特。位今河北省平泉縣城南20華里處。之后,遂有朵顏衛(wèi)駐大寧境,東起廣寧前屯,歷喜峰口,近宣府一帶。從此才有“三衛(wèi)酋長朵顏最強”之勢。

    大寧城,有新舊二城,蒙古人稱察罕蘇巴爾漢,又謂白塔。位今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大明鄉(xiāng)。新城,明代所建,大寧衛(wèi)址。舊城,元代大寧路遺址,位新城北50華里處。

    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

    那么,朵顏衛(wèi)是什么時候“各部曰喀喇沁”的呢?《蒙古游牧記》喀喇沁部:“初元臣有札爾楚泰者生子濟拉瑪,烏梁罕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傳至和通,有眾六千戶,游牧額沁河,號所部曰喀喇沁?!薄叭l(wèi)酋長朵顏最強”。和通,明籍作花當,系阿爾乞蠻之子。額沁河,即今英金河。明朝則一直沿用朵顏衛(wèi)稱謂,到后金建國后才偶爾用喀喇沁部名。

    《明實錄》天啟三年(1632、天命八年)十一月甲戌條載:“哈喇慎部郎素、貴英糾三十六家挾賞謀犯?!辟F英,即朵顏衛(wèi)首領長昂。郎索,俺答汗弟老把都兒所率領的哈不慎(哈喇慎、阿剌慎)部首領。這里出現(xiàn)了兩個哈喇慎部,其相互關系下面再淡。

     “有眾六千戶”、“三衛(wèi)酋長朵顏最強”,是怎么來的?

    明初置三衛(wèi)時,指揮使為泰寧衛(wèi)遼王阿札西里,按三衛(wèi)排列順序朵顏衛(wèi)在末,當時朵顏衛(wèi)是最弱者,因地居要沖遂將指揮使司置其處?!睹魇芳o事本末》續(xù)編第三卷《西人封貢》載:“……朵顏諸部,皆奚、契丹種也?!北R瓊《東戎見聞錄》里也說:“三衛(wèi)人眾,阿保機遺孽也?!卑⒈C,即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敖赞?、契丹種也”,可能有些夸大,但朵顏衛(wèi)驟強說明其人數(shù)相當多。這是朵顏衛(wèi)的情況。另一個哈喇慎部,明藉多數(shù)處寫作哈不慎、阿剌慎等,它同清代喀喇沁部的關系,我們看看《蒙古家譜》是怎么說的。

    《蒙古家譜》下卷載:“巴圖孟克大衍汗第三子巴爾思博羅特濟農生有七子……三子拜思哈爾賽音和托郭爾坤都倫代青汗,在喀喇沁部落為主,其后喀喇沁之汗阿海、布彥阿海、阿拜諾言臺吉是也??哂腥浩浜怪訉O臺吉,則為西拉努忒喀喇沁;其故舊勛戚之裔,則為博羅努忒喀喇沁;其各處俘降,則為哈拉努忒喀喇沁?!?/SPAN>

    西拉,漢意為“黃色”。努忒,漢意為“們”或“者”。博羅,漢意為“褐色”或“棕色”。哈拉,漢意為“黑色”。這是對各部落所屬契丹人以顏色區(qū)分的。西拉努忒喀喇沁是指巴圖孟克大衍汗黃金族系所轄契丹人。博羅努忒喀喇沁是指喀喇沁部,即清代喀喇沁三旗所轄契丹人。哈拉努忒喀喇沁是指零星分散在其他部落的契丹人。

    《蒙古家譜》初稿成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八年(1783)由原撰者羅密重孫博清額重纂。羅密自身即哈不慎部人,附后金后編入蒙古八旗正藍旗,曾任都統(tǒng)職。此家譜可謂自己寫自己的歷史,可信度不言自明。

    上述“它的蒙語對音是Haishitad,用漢語寫作‘喀喇’”、“喀喇沁,其名有三”,在其他史料中能得佐證嗎?

    《八旗志·旗分志·八旗蒙古規(guī)則》載:“天聰九年(1635)二月丁亥,編審喀喇沁蒙古壯丁,共計三千二百十有一人,均隸各旗。”“正藍旗什喇祁他特、喀喇祁他特、靠祁他特之壯丁,及在舊喀喇沁壯丁共八百六十人,合舊蒙古為一固山”。

    什喇,西拉的異寫???,哈拉的異寫???,蒙古語方言,“顧克”,即“藍色”或“青色”。“舊蒙古”、“舊喀喇沁”,這里的“舊”字是“原有”的意思,在原有的喀喇沁壯丁和蒙古壯丁的基礎上加入三種祁他特編一固山建制。

    《蒙古家譜》中的博羅努忒喀喇沁,這里不見了。反之,又有了靠祁他特。按清制卓索圖盟所屬喀喇沁三旗系駐牧旗,有劃分的固定駐地,由札薩克統(tǒng)轄,所以《八旗志》中不見博羅努忒喀喇沁了。八旗兵則不同,屬野戰(zhàn)軍性質,流動征戰(zhàn)的部隊。那么,靠祁他特是指哪種來源的祁他特人呢?

    《清史稿》上《太宗本紀》載:“(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辛亥,阿逯部恩噶爾濟農所屬祁他特歡虎爾臺吉來附。”“八年(1623)十二月癸卯,察哈爾祁他特車爾貝塞、冷布、都馬爾等各率所部人民來歸”。

    前者有“濟農”、“臺吉”,系巴圖孟克大衍汗族所率之祁他特人,“靠祁他特”就是這種來源的契丹人。后者,即哈拉、喀喇沁、喀喇祁他特人。

    祁他特,這是史書中最后以正名出現(xiàn)的契丹人。編入蒙古八旗的契丹人也罷,留居喀喇沁三旗的契丹人也好,經(jīng)過近四百年的滄桑歲月融合到蒙漢民族中不見其作為單獨民族了,存在的也只以其遺裔形成的另一單獨民族了。喀喇沁這個名字也算是契丹族名的一個遺跡吧。

    喀喇沁蒙古人的婦女梳飾和方語有些與其他地區(qū)蒙古族不同。結婚婦女的發(fā)髻,漢族結梳在腦后,東北科爾沁等地婦女則結梳在頭頂后部,喀喇沁婦女則結梳在頭頂正黨中央。蒙古靴子,多數(shù)蒙古人稱“古特勒”,喀喇沁人則稱“毛孩”。這是不是契丹人的遺跡呢?

    在內蒙古赤峰市南部地區(qū)民間有個俗慣,吃午飯時,大都先端上半碗米湯,飯后,方進飯菜。這個風俗習慣可能是遼代遺風?!哆|史拾遺》中有一段記載:“朱郁可談曰”、“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后點茶,至飲,亦先水飲,然后品味疊進?!背喾宓貐^(qū)是遼的發(fā)祥地,可謂受遼文化感染至今深且巨。

    注:

    〔法〕雷納·格魯塞  著《蒙古帝國史》注釋和參考《第一章第四節(jié)》〔1〕哈剌契丹,在蒙文的形式是哈剌乞塔(QaiaKbitai,多數(shù)為QaiaKitad),見《秘史》151、198、247248、266節(jié)。

    又,第一章第一節(jié)〔5〕但是蒙古文件里面,只保留復數(shù)的形式:Kitat(乞答惕)(《秘史》53132、247、248、250251、263、266、271272各節(jié))。

      

                               (作者:內蒙古軍區(qū)第三干休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