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學界認為滿—通古斯族是東夷后裔。鄂溫克族屬滿—通古斯語族民族,那么,鄂溫克族和東夷族有沒有關系呢?如果有的話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在這里我們根據(jù)語言學和文字學的資料并參考歷史記載,探討一下鄂溫克族的族名和歷史淵源。
人類學學者指出,世界不少民族的族稱都源自本民族語言的指人的詞,如俄羅斯聯(lián)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的“薩哈”、遠東地區(qū)的“尼夫赫”、日本的“阿依努”以及阿拉斯加的“因紐特”等都是。經(jīng)過近幾年的研究,我們也相繼得出了匈奴、東胡、蒙古和達呼爾(1956年以后為達斡爾)等族名都源于他們的語言中的人這個詞。那么,鄂溫克族的族名又是怎樣的呢?
滿—通古斯語族,我們又稱其為“夷語族”?!耙恼Z族”民族源于上古黃河流域下游的夷族。夷,甲骨文為蹲距的人形。東方之人喜歡蹲距,至今山東鄉(xiāng)俗亦然。[1]《說文解字》云:夷,“東方之人也”,在夏之東,故稱東夷。東夷人善射,夷字就是在大(古文“大”和“人”通用)上加“弓”而成,是一個挎弓而立的人。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肅慎向中原地區(qū)獻“楛木石砮”的歷史。砮,夷語詞,義“箭鏃”,試與鄂溫克語的nvr和滿文的niru “箭”比較。這個詞還傳到了歐洲,匈牙利語:nyil, 愛沙尼亞語:nool, 芬蘭語:nuoli。諸如此類的語言類似現(xiàn)象使西方人產(chǎn)生了研究東方語言的興趣,阿爾泰學的創(chuàng)始人蘭司鐵(G·J·Ramstedt)就是芬蘭人。
“夷”(i)又可變讀為“尼”(ni),在滿—通古斯語里均為人的意思。如,鄂溫克語和赫哲語“人”為ni [2]中國赫哲族的同族人在俄羅斯被稱為Na-ni“那尼”或“那乃”,即為“原住民”、“當?shù)厝恕钡囊馑肌=駶M語、鄂溫克語和達斡爾語的Ni-kan“漢族,漢人”的詞根也是這個ni“人”。
I“夷”的復數(shù)形式是加-r或-l(在阿爾泰學研究中,-r或-l被稱為復數(shù)古標志)[3]。由此產(chǎn)生了ir和il。例如:ir“人們”、“氏族”,廣泛用于通古斯族的氏族名稱之中。史錄國先生說:“凡老的氏族名稱,都帶有詞尾基爾(gir,γir,jir)”[4]。gir,γir,jir都是ir的變體,詞義為人、人們,而家族、氏族。如:Samayir或Samagir“薩瑪基爾人”、“薩瑪基爾氏族”;Bayayir或Bayagir“巴亞基爾人”、“巴亞基爾氏族”等。中國鄂溫克族的氏族名稱也如此。例如,特尼河流域的氏族名稱有烏達依魯、阿姆拉卡依魯、蘇魯卡依魯、的拉依魯、尼拉依魯、白路依魯;音河流域有卡他基魯、依克基魯、巴亞基魯?shù)?/SPAN>[5]。在鄂倫春族氏族名稱中,該詞依然保持著它的原形ir“依爾”,沒有變成gir“基爾”或“基路。例如:瑪拉依爾、魏拉依爾、葛瓦依爾、古拉依爾、瑪哈依爾、帽活依爾、柯爾特依爾、吾庫薩依爾、阿其克查依爾、嘎格達依爾等[6]。還有至今未能找到詞源的蒙古語族語言和滿通古斯語言通用的詞ir-gen“民”,其詞根也是ir,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它源于夷語。
il,秦漢時作“挹婁”,唐代有“虞婁部”屬靺鞨,位于東南海邊[7],遼代作“移剌”或“耶律”,金代作“移剌”,可見他們都是夷語族民族,即東夷后裔民族。這些東夷人遠在戰(zhàn)國以前就已經(jīng)北遷到黑龍江一帶居住了,由他們繁衍成后來的滿—通古斯各民族。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學界多數(shù)人認為遼契丹是一個蒙古語族民族,而且達斡爾族是契丹后裔的觀點廣為流行。但是,族名和語言的研究告訴我們,契丹耶律(亦作移剌)氏本是東夷后裔,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是通古斯人。il又可以變讀為nil,由此產(chǎn)生了滿語的nil-ma“人”,滿文寫作niyal-ma。
下面我們研究鄂溫克族和東夷族的關系。對于鄂溫克族的起源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觀點:黃河流域說、貝加爾湖說和烏蘇里江說。其中的黃河流域說是著名的俄羅斯學者史錄國先生提出的,雖然他的觀點很少被學者們所接受,但是筆者卻以為“黃河流域說”比其他兩種說更為可信,有更加可靠的證據(jù)。
大約80年以前,史錄國指出:“北方通古斯的民族志,在許多實例中,標明北方通古斯人是起源于南方的。”8]他們是很早就離開中國本部,即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北遷西伯利亞的?!巴ü潘挂泼?,在滿洲(按:中國東北)與土著的古亞細亞民族遭遇,他們反對通古斯人在那里停留。因此,通古斯各個集團一個接一個地經(jīng)過滿洲,向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亞移去。”[9]他們是北方通古斯,語言屬于滿—通古斯語族的北語支(夷語族挹婁—通古斯語支)。在向西伯利亞遷徙的過程中有一部留在中國東北地區(qū),他們是 “南方通古斯”,其語言屬于滿—通古斯語族的南語支(夷語族肅慎—滿語支)。
史錄國先生在這里所說的北方通古斯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東夷人,研究東夷人和北方通古斯人的族稱以及語言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西伯利亞鄂溫克語中,“人”被稱作ile和beye。下面舉幾個例子:
дюр илэл或дюр бэел“兩個人”、сэвдёндери илэ“快樂的人”、дявду илан илэл тэгэтчэчэтын“船上坐著三個人”、эр илэвэ бу аявулдячавун“我們喜歡這個人”、кэтэмэмэ илэл гулэ дагадун илитчачатын“許多人站在房子附近”、илэлдули хивин“照顧人,關心人”、илэды иргэ(дял),илэ иргэн“人的智慧”、илэды овбщество“人類社會”等[10]。
在現(xiàn)代鄂溫克語中,原來的復數(shù)后綴-l或-le已經(jīng)固化于詞中而失去復數(shù)意義了,所以今天它的復數(shù)形式是ile-le“人們”了。這種重疊使用復數(shù)后綴的現(xiàn)象在阿爾泰語系語言中是司空見慣的。
根據(jù)慶齊烏斯《滿—通古斯語比較詞典》,俄羅斯國鄂溫克語南部方言的下卡緬通古斯土語、上連斯基土語、尼普斯基土語和吐克敏斯基土語里ile(“夷勒”或“伊利”)這個詞除了表示詞義“人”外,也用為民族自稱,也就是鄂溫克人也自稱為Ile“夷勒”人。илэдит“人的”“鄂溫克的”,它可以變?yōu)閯釉~илэдит-“說鄂溫克語”。在這些詞里илэ“人”這個詞代表了民族自稱“鄂溫克”,而бэе這個詞也有詞義“人”,但它不能用作民族自稱[11]。另外根據(jù)《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qū)各民族》一書記載,在勒拿河上游、通古斯卡河、維提姆河的一些鄂溫克獵民過去一度稱自己為“伊利”。當他們跳環(huán)舞時呼喊著“伊利……伊坑……鄂溫……伊利……伊坑……鄂溫”詞句[12]。這里的“伊利”就是鄂溫克語的ile“人”,就是“夷”的復數(shù)形式,義人們、子孫,而氏族、部族。這是他們從中原地區(qū)帶來的古老的民族自稱。
鄂溫克族的族稱Il或Ile“夷勒”和它的詞義,把今天的鄂溫克族和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下游的東夷族緊緊地連在一起了。這是關于鄂溫克族起源的“黃河流域說”的有力證據(jù)。那么,鄂溫克族的祖先夷人是什么時候離開中原地區(qū)北遷的呢?根據(jù)史錄國的說法通古斯人“在公元前三千年或者更早”已經(jīng)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了。那么,他們的北遷應該發(fā)生在此后。東夷后裔建立的殷商政權(quán)被周推翻,可能是他們北遷的主要原因。東夷人并沒有悉數(shù)遷走,戰(zhàn)國時期在中原地區(qū)仍然有不少的夷族部落。他們漸漸地與中原地區(qū)的華夏族融合了。
中原地區(qū)語言融合的結(jié)果,使得華夏語和后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漢語詞匯大大豐富起來,形成了許多同義詞和近義詞。例如:表示好的詞有善、雅、良、優(yōu)等。善:蒙古語、達斡爾語、滿語:sain;雅:鄂溫克語:aja。善、雅,可能來自上述語言。表示年、歲的詞。年,鄂溫克語:anI,滿語:ania;紀(古代12年為一紀),jil:蒙古語為年、屬相;達斡爾語為屬相。歲,滿—通古斯語:se;蒙古語:na-su,達斡爾語:nas等。
鄂溫克族的神話傳說也表現(xiàn)出與上古中原地區(qū)的神話傳說有著淵源關系。這些神話傳說,其內(nèi)容與先秦文獻所記載的神話傳說相差無幾。例如:有類似于《后羿射日》的射日神話《豪英峰》:傳說鄂溫克人生活的雅魯河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天空懸著9個太陽。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頭頂九個太陽,腳邊是巨浪沸騰的海水。后來有力大無比的三個兄弟射下了8個太陽[13]。后羿就是帶領東夷人推翻夏桀統(tǒng)治的英雄人物。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后羿”的“羿”和“東夷”的“夷”是同音字,有可能是同義字。此外還有“洪水再造人類”和“天神摶土造人”的神話[14],與《山海經(jīng)》等典籍的記載非常相似。
注釋:
[1]參見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177頁。
[2]烏云達賚《鄂溫克族的起源》,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66頁。
[3 ]參見[芬蘭]G·J·蘭司鐵《阿爾泰語言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4]《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俄])史錄國著,吳有剛、趙復興、孟克翻譯,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5]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編輯組編《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第29頁。
[6]《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編寫委會編《鄂倫春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第一集,第29—30頁。
[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弟五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32—33、50—51頁。又見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第12、22頁。
[8]《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俄])史錄國著,吳有剛、趙復興、孟克翻譯,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9]上書第224頁。
[10]以上均見А·А·КУДРИ主編《РУССКО―ЭВЕНКИ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ЛУЧАДЫ―ЭВЭДЫ ТУРЭРУК》(俄語—鄂溫克語詞典),莫斯科,1988年。鄂溫克文長元音符號即字母下的橫線,應在字母之上,因技術原因加在字母之下了,特此說明。
[11] ?!ぇぇ抚抚掸常骸?/SPAN> СРАВНИ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ТУНГУСО―МАНЬЧЖУРСКИХ ЯЗЫКО?!?/SPAN> (?!ぇc齊烏斯《滿—通古斯語比較詞典》),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75年。
[12] 轉(zhuǎn)引自吳守貴著《鄂溫克人》,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3頁。
[13] 汪立珍《鄂溫克族神話研究》,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5頁。
[14] 同上。
(作者: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
學界認為滿—通古斯族是東夷后裔。鄂溫克族屬滿—通古斯語族民族,那么,鄂溫克族和東夷族有沒有關系呢?如果有的話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在這里我們根據(jù)語言學和文字學的資料并參考歷史記載,探討一下鄂溫克族的族名和歷史淵源。
人類學學者指出,世界不少民族的族稱都源自本民族語言的指人的詞,如俄羅斯聯(lián)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的“薩哈”、遠東地區(qū)的“尼夫赫”、日本的“阿依努”以及阿拉斯加的“因紐特”等都是。經(jīng)過近幾年的研究,我們也相繼得出了匈奴、東胡、蒙古和達呼爾(1956年以后為達斡爾)等族名都源于他們的語言中的人這個詞。那么,鄂溫克族的族名又是怎樣的呢?
滿—通古斯語族,我們又稱其為“夷語族”?!耙恼Z族”民族源于上古黃河流域下游的夷族。夷,甲骨文為蹲距的人形。東方之人喜歡蹲距,至今山東鄉(xiāng)俗亦然。[1]《說文解字》云:夷,“東方之人也”,在夏之東,故稱東夷。東夷人善射,夷字就是在大(古文“大”和“人”通用)上加“弓”而成,是一個挎弓而立的人。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肅慎向中原地區(qū)獻“楛木石砮”的歷史。砮,夷語詞,義“箭鏃”,試與鄂溫克語的nvr和滿文的niru “箭”比較。這個詞還傳到了歐洲,匈牙利語:nyil, 愛沙尼亞語:nool, 芬蘭語:nuoli。諸如此類的語言類似現(xiàn)象使西方人產(chǎn)生了研究東方語言的興趣,阿爾泰學的創(chuàng)始人蘭司鐵(G·J·Ramstedt)就是芬蘭人。
“夷”(i)又可變讀為“尼”(ni),在滿—通古斯語里均為人的意思。如,鄂溫克語和赫哲語“人”為ni [2]中國赫哲族的同族人在俄羅斯被稱為Na-ni“那尼”或“那乃”,即為“原住民”、“當?shù)厝恕钡囊馑肌=駶M語、鄂溫克語和達斡爾語的Ni-kan“漢族,漢人”的詞根也是這個ni“人”。
I“夷”的復數(shù)形式是加-r或-l(在阿爾泰學研究中,-r或-l被稱為復數(shù)古標志)[3]。由此產(chǎn)生了ir和il。例如:ir“人們”、“氏族”,廣泛用于通古斯族的氏族名稱之中。史錄國先生說:“凡老的氏族名稱,都帶有詞尾基爾(gir,γir,jir)”[4]。gir,γir,jir都是ir的變體,詞義為人、人們,而家族、氏族。如:Samayir或Samagir“薩瑪基爾人”、“薩瑪基爾氏族”;Bayayir或Bayagir“巴亞基爾人”、“巴亞基爾氏族”等。中國鄂溫克族的氏族名稱也如此。例如,特尼河流域的氏族名稱有烏達依魯、阿姆拉卡依魯、蘇魯卡依魯、的拉依魯、尼拉依魯、白路依魯;音河流域有卡他基魯、依克基魯、巴亞基魯?shù)?/SPAN>[5]。在鄂倫春族氏族名稱中,該詞依然保持著它的原形ir“依爾”,沒有變成gir“基爾”或“基路。例如:瑪拉依爾、魏拉依爾、葛瓦依爾、古拉依爾、瑪哈依爾、帽活依爾、柯爾特依爾、吾庫薩依爾、阿其克查依爾、嘎格達依爾等[6]。還有至今未能找到詞源的蒙古語族語言和滿通古斯語言通用的詞ir-gen“民”,其詞根也是ir,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它源于夷語。
il,秦漢時作“挹婁”,唐代有“虞婁部”屬靺鞨,位于東南海邊[7],遼代作“移剌”或“耶律”,金代作“移剌”,可見他們都是夷語族民族,即東夷后裔民族。這些東夷人遠在戰(zhàn)國以前就已經(jīng)北遷到黑龍江一帶居住了,由他們繁衍成后來的滿—通古斯各民族。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學界多數(shù)人認為遼契丹是一個蒙古語族民族,而且達斡爾族是契丹后裔的觀點廣為流行。但是,族名和語言的研究告訴我們,契丹耶律(亦作移剌)氏本是東夷后裔,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是通古斯人。il又可以變讀為nil,由此產(chǎn)生了滿語的nil-ma“人”,滿文寫作niyal-ma。
下面我們研究鄂溫克族和東夷族的關系。對于鄂溫克族的起源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觀點:黃河流域說、貝加爾湖說和烏蘇里江說。其中的黃河流域說是著名的俄羅斯學者史錄國先生提出的,雖然他的觀點很少被學者們所接受,但是筆者卻以為“黃河流域說”比其他兩種說更為可信,有更加可靠的證據(jù)。
大約80年以前,史錄國指出:“北方通古斯的民族志,在許多實例中,標明北方通古斯人是起源于南方的?!?/SPAN>8]他們是很早就離開中國本部,即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北遷西伯利亞的?!巴ü潘挂泼?,在滿洲(按:中國東北)與土著的古亞細亞民族遭遇,他們反對通古斯人在那里停留。因此,通古斯各個集團一個接一個地經(jīng)過滿洲,向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亞移去?!?/SPAN>[9]他們是北方通古斯,語言屬于滿—通古斯語族的北語支(夷語族挹婁—通古斯語支)。在向西伯利亞遷徙的過程中有一部留在中國東北地區(qū),他們是 “南方通古斯”,其語言屬于滿—通古斯語族的南語支(夷語族肅慎—滿語支)。
史錄國先生在這里所說的北方通古斯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東夷人,研究東夷人和北方通古斯人的族稱以及語言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
在西伯利亞鄂溫克語中,“人”被稱作ile和beye。下面舉幾個例子:
дюр илэл或дюр бэел“兩個人”、сэвдёндери илэ“快樂的人”、дявду илан илэл тэгэтчэчэтын“船上坐著三個人”、эр илэвэ бу аявулдячавун“我們喜歡這個人”、кэтэмэмэ илэл гулэ дагадун илитчачатын“許多人站在房子附近”、илэлдули хивин“照顧人,關心人”、илэды иргэ(дял),илэ иргэн“人的智慧”、илэды овбщество“人類社會”等[10]。
在現(xiàn)代鄂溫克語中,原來的復數(shù)后綴-l或-le已經(jīng)固化于詞中而失去復數(shù)意義了,所以今天它的復數(shù)形式是ile-le“人們”了。這種重疊使用復數(shù)后綴的現(xiàn)象在阿爾泰語系語言中是司空見慣的。
根據(jù)慶齊烏斯《滿—通古斯語比較詞典》,俄羅斯國鄂溫克語南部方言的下卡緬通古斯土語、上連斯基土語、尼普斯基土語和吐克敏斯基土語里ile(“夷勒”或“伊利”)這個詞除了表示詞義“人”外,也用為民族自稱,也就是鄂溫克人也自稱為Ile“夷勒”人。илэдит“人的”“鄂溫克的”,它可以變?yōu)閯釉~илэдит-“說鄂溫克語”。在這些詞里илэ“人”這個詞代表了民族自稱“鄂溫克”,而бэе這個詞也有詞義“人”,但它不能用作民族自稱[11]。另外根據(jù)《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qū)各民族》一書記載,在勒拿河上游、通古斯卡河、維提姆河的一些鄂溫克獵民過去一度稱自己為“伊利”。當他們跳環(huán)舞時呼喊著“伊利……伊坑……鄂溫……伊利……伊坑……鄂溫”詞句[12]。這里的“伊利”就是鄂溫克語的ile“人”,就是“夷”的復數(shù)形式,義人們、子孫,而氏族、部族。這是他們從中原地區(qū)帶來的古老的民族自稱。
鄂溫克族的族稱Il或Ile“夷勒”和它的詞義,把今天的鄂溫克族和上古時期黃河流域下游的東夷族緊緊地連在一起了。這是關于鄂溫克族起源的“黃河流域說”的有力證據(jù)。那么,鄂溫克族的祖先夷人是什么時候離開中原地區(qū)北遷的呢?根據(jù)史錄國的說法通古斯人“在公元前三千年或者更早”已經(jīng)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了。那么,他們的北遷應該發(fā)生在此后。東夷后裔建立的殷商政權(quán)被周推翻,可能是他們北遷的主要原因。東夷人并沒有悉數(shù)遷走,戰(zhàn)國時期在中原地區(qū)仍然有不少的夷族部落。他們漸漸地與中原地區(qū)的華夏族融合了。
中原地區(qū)語言融合的結(jié)果,使得華夏語和后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漢語詞匯大大豐富起來,形成了許多同義詞和近義詞。例如:表示好的詞有善、雅、良、優(yōu)等。善:蒙古語、達斡爾語、滿語:sain;雅:鄂溫克語:aja。善、雅,可能來自上述語言。表示年、歲的詞。年,鄂溫克語:anI,滿語:ania;紀(古代12年為一紀),jil:蒙古語為年、屬相;達斡爾語為屬相。歲,滿—通古斯語:se;蒙古語:na-su,達斡爾語:nas等。
鄂溫克族的神話傳說也表現(xiàn)出與上古中原地區(qū)的神話傳說有著淵源關系。這些神話傳說,其內(nèi)容與先秦文獻所記載的神話傳說相差無幾。例如:有類似于《后羿射日》的射日神話《豪英峰》:傳說鄂溫克人生活的雅魯河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天空懸著9個太陽。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頭頂九個太陽,腳邊是巨浪沸騰的海水。后來有力大無比的三個兄弟射下了8個太陽[13]。后羿就是帶領東夷人推翻夏桀統(tǒng)治的英雄人物。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后羿”的“羿”和“東夷”的“夷”是同音字,有可能是同義字。此外還有“洪水再造人類”和“天神摶土造人”的神話[14],與《山海經(jīng)》等典籍的記載非常相似。
注釋:
[1]參見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177頁。
[2]烏云達賚《鄂溫克族的起源》,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66頁。
[3 ]參見[芬蘭]G·J·蘭司鐵《阿爾泰語言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4]《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俄])史錄國著,吳有剛、趙復興、孟克翻譯,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5]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編輯組編《鄂溫克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第29頁。
[6]《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編寫委會編《鄂倫春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第一集,第29—30頁。
[7]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弟五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32—33、50—51頁。又見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第12、22頁。
[8]《北方通古斯的社會組織》([俄])史錄國著,吳有剛、趙復興、孟克翻譯,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9]上書第224頁。
[10]以上均見А·А·КУДРИ主編《РУССКО―ЭВЕНКИ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ЛУЧАДЫ―ЭВЭДЫ ТУРЭРУК》(俄語—鄂溫克語詞典),莫斯科,1988年。鄂溫克文長元音符號即字母下的橫線,應在字母之上,因技術原因加在字母之下了,特此說明。
[11] В·И·ЦИНЦИУС:《 СРАВНИ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ТУНГУСО―МАНЬЧЖУРСКИХ ЯЗЫКО?!?/SPAN> (?!ぇc齊烏斯《滿—通古斯語比較詞典》),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75年。
[12] 轉(zhuǎn)引自吳守貴著《鄂溫克人》,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3頁。
[13] 汪立珍《鄂溫克族神話研究》,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25頁。
[14] 同上。
(作者: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