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三個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區(qū)會師,偉大的長征勝利結束。從1934年10月10日黨中央紅軍(一方面軍)8.6萬人從紅都瑞金出發(fā),歷時二年多,行經(jīng)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西康、四川到達甘肅、陜西,踏破11個省,行程2.5萬里,沖破國民黨中央軍和沿途各省軍閥部隊的堵截,甩掉薛岳縱隊等部的尾追,克服人們想象不到的艱難困苦,勝利完成長征。這個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偉大創(chuàng)舉,震驚中外。
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毛澤東在1935年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抵達陜北吳起鎮(zhèn)(今吳旗縣)后,12月便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著重講道:“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的。” ①
長征,這一偉大的創(chuàng)舉,當時中國就家喻戶曉,因為從1934年黨中央紅軍離開黨中央蘇區(qū),向西實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中外報刊都有報道。遠在莫斯科的王明,便是從日本的新聞報道中獲知的。沿途戰(zhàn)況見諸報刊,雖說不僅“語焉不詳”,而且極盡誣蔑、毀謗,歪曲真象,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紅軍沒有被“圍剿”重兵和山川險阻所擋住。
對長征中的驚險過程和英雄事跡,中外報刊都沒涉及,只有1936年3月陳云到莫斯科后寫的《隨軍西行見聞錄》,才是最具體、最細致、最真實的。當時國人對中共和紅軍的認識,受到國民黨和國內(nèi)中產(chǎn)階級報刊的影響很大。那些報刊派記者到老蘇區(qū)采訪,對那里由于國民黨軍隊長年“圍剿”和黨內(nèi)極左政策等造成的百業(yè)凋零,人民生活困苦,《大公報》、《逸經(jīng)》等都有報道,使國內(nèi)中產(chǎn)階級和知識分子對中共和紅軍畏之如虎。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同時為不受國民黨新聞檢查的阻撓,陳云轉(zhuǎn)換角度,以旁觀者的視角,向國人介紹長征。他用“廉臣”的化名,在巴黎的中共刊物《全民月刊》上發(fā)表,假托被紅軍俘虜?shù)?9師軍醫(yī),詳實敘述黨中央紅軍長征到四川懋功與四方面軍徐向前部會師,這個階段大量見聞。以“赤軍”和“南京軍”分別指代紅軍和國民黨軍②。月刊傳到莫斯科,很快出了單行本,再通過巴黎——上海的水路,流傳到國內(nèi)。這是最早向世界和國內(nèi)宣傳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的重要文獻。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內(nèi)部讀物《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選用長征回憶錄55篇。首篇就是《隨軍西行見聞錄》,目錄上標題唯一用的黑體字。
《見聞錄》三萬多字,全憑事實說話,描述的很逼真,令讀者深信不疑,國民黨新聞檢查官找不到破綻。幾處提到自己,儼然一個被俘軍醫(yī)?!氨环酰运紱Q無生還之望,”不意押解到瑞金紅軍衛(wèi)生部,部長親自談話,安排到紅軍醫(yī)院工作,月薪保留59師標準,另寄60元安家費給他母親。紅軍中最高人物朱德、毛澤東等中共顯要看病,“說話和氣,與未見時的想象完全不同”。一段簡短的敘述,闡明紅軍對俘虜?shù)恼吆皖I導人的謙遜。
翻越西延山脈長達80里的老山界時,在衛(wèi)生部前頭走的紅軍總政治部和蘇區(qū)黨中央政府行列中,時與林祖涵、徐特立兩位老者路遇。林是黨中央政府財政部長,年將50,白發(fā)童顏,經(jīng)常步行。徐是教育部副部長,年過50,離江西時本有一馬,半途見傷兵缺馬,便把馬送給衛(wèi)生部供傷兵用,自己步行?!傲中於现疂嵣碜院?,愈老愈壯之精神,誠非南京政府之要人可比擬也”?!凹t軍軍官之日常生活,真是與兵士共甘苦。上至總司令下至兵士,飯食一律平等。紅軍軍官所穿衣服與士兵相同,故朱德有‘伙夫頭’之稱……而且紅軍領袖與兵士特別接近,軍長、師長常在兵士中打籃球、排球,軍官與兵士相親相愛。這種紅軍軍官與兵士同甘共苦之日常生活,確為國內(nèi)其他軍隊之軍官所無……紅軍領袖之品行及其辦事精神,亦為現(xiàn)世一般武人望塵莫及……紅軍領袖自毛澤東、朱德起從無一人有小老婆等;紅軍軍官既不賭博,又不抽大煙;紅軍軍官未聞有貪污及克扣軍需者……趙博生、董振堂二人均為西北軍孫連仲部下之上級軍官,在江西寧都率26路軍1.7萬人投入紅軍。趙董均原系共產(chǎn)黨秘密黨員,他們一至紅色區(qū)域,即各將十余年各人所蓄之七八千元,全數(shù)捐給共產(chǎn)黨中央。由此可見紅軍領袖對于共產(chǎn)黨之信仰及犧牲個人之精神,與現(xiàn)世之貪污犯法、借公濟私之軍官比擬,顯有天壤之別也?!?BR> 對紅軍進入西南,巧奪天險,擊敗強敵,奮勇北上的英雄事跡,陳云濃筆刻畫。如入黔第一次激戰(zhàn)——烏江戰(zhàn)役。面對江面寬,水流急,兩岸高山絕壁的天險,貴州軍閥侯之擔兩個師,又在對岸山頭建碉堡,河邊修工事,嚴密防守。紅軍依靠竹林樹木隱蔽,在拂曉逼近南岸,向?qū)Π蹲钄嘲l(fā)動炮戰(zhàn)。先鋒連隊捆竹成排,強渡烏江,開始兩個竹排被急流沖走,然后用六七個竹排一齊去沖。到達江北,一躍登岸,沖向敵軍工事。侯軍退守半山。紅軍繼續(xù)扎竹排渡江,擊敗侯軍,繳獲大批武器彈藥。沖過金沙江、大渡河、瀘定橋等天險,描述都很細致、逼真,而且引用典故和自身經(jīng)歷,使讀者如親臨其境,膽戰(zhàn)心驚。金沙江從60里外開始下坡,臨江20里,山峰嵯峨,坡陡風大,下山不用手仗,便有滾下山危險,相傳三國時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就在這里?!敖鹕辰L勢,真是嚇人……我站立路中,忽來一陣巨風,竟立足不住而被吹倒于地下?!苯保甘?,不能架浮橋,紅軍過江全靠從附近渡口搜到的6只渡船,大的可渡30人,小的只可渡10人,每小時返回三四次。紅軍日夜渡江,夜間在兩岸燒木材照明,9天9夜才渡完?!凹t軍之所以能如此從容渡江,最大原因是由于南京軍和滇軍中了它的聲東擊西、調(diào)虎離山之計……全部渡完兩天之后,追軍才到。另一原因是紅軍有極好組織……各部隊按到達江邊先后,依次渡江,不爭先恐后,故紅軍在各方面之組織能力,確遠優(yōu)于南京及各省之軍隊。”
大渡河邊安順場是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失敗場所。當?shù)匾粋€90多歲的童館教師,來講石軍歷史,李富春酒肉相待。據(jù)他說,石軍到此還有五六萬人,刀槍馬匹齊全,因河水暴漲過不去,左為懸?guī)r陡壁,右有清軍,后為彝區(qū),石軍被圍47天,全軍覆沒。蔣介石引這一史實,斷言紅軍過不了大渡河,國內(nèi)外報刊異口同聲。紅軍到安順場時,對岸還有川軍劉文輝部一個營,筑有阻擊工事。好幸劉軍營長岳家在河南,當晚帶了兩只船過河安宿,不料紅軍急行軍,半夜就到安順場,俘虜營長,扣住兩只船。面對水急浪高、船夫早逃的困難。紅軍挑選17名共產(chǎn)黨團員,內(nèi)有幾個江西、福建船工,攜帶梭標、步槍、手槍、機槍、手榴彈,冒著劉軍炮火,駕船北駛,直登彼岸,撲進劉軍工事。劉軍退上高山。紅軍繼續(xù)向劉軍沖鋒,劉軍潰敗,丟下武器彈藥逃散。17名紅軍戰(zhàn)勝1營劉軍,只有4人受傷。為了盡快渡河,不能僅靠這兩只船,紅軍便把攻擊目標轉(zhuǎn)向瀘定橋。橋在瀘定縣城北,是用13根鐵鏈系在兩岸,4根作兩旁扶手,9根并排在下,上鋪木板通行人馬,北岸橋頭劉軍駐守工事,把橋上木板也給抽走了。紅軍先鋒連從鐵鏈上爬過去,猛撲劉軍工事,劉軍繳槍。先鋒連追擊劉軍,后續(xù)部隊鋪上木板,全部度過瀘定橋。
紅軍長征,在越天險、破敵陣時,那樣頑強戰(zhàn)斗,不怕犧牲。在行軍中也是多么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兑娐勪洝穼懙皆谏礁摺L大、路險、人跡稀少的山區(qū)摸黑行軍,“簡直是走一步停一下……既不像走路,也不像休息。時間已經(jīng)是次晨兩點了,前面順序傳下了司令員的口頭命令:‘各連隨地靠路旁露營。各連伙夫到前面煮飯?!瑫r大家又順次序喊‘向后傳’……實在太疲倦了,不管地下是濕是干,大家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下把被單往身上一蓋就睡。人生再沒有比這個時間,這個地方睡得舒服的,不到兩分鐘已經(jīng)鼻息呼呼地入睡了。次晨天尚未明,吹號,起身,吃飯?!边@段記述充分反映了紅軍的不怕艱苦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見聞錄》寫到沿途不少青壯年踴躍參加紅軍。還有“當我步行遵義全城時,只見三種鋪店,門庭若市:一為洋貨鋪,套鞋、面巾莫不售賣一空;二為書店……書店三家,間有上海、南京之雜志出售。此三家書店之新舊書籍、鉛筆、抄簿、均售賣一空;三為酒肆,全城面館、酒樓、莫不利市三倍……”可以窺見紅軍長征,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很得人心。
早在50年前初讀《見聞錄》,感受極深,最主要的有兩點:
第一、紅軍的偉大,長征的偉大?!凹t軍”這個名詞我并不生疏,家鄉(xiāng)通城地處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居湘鄂贛邊區(qū)中心。家在通城九嶺三埠橋,距平江虹橋蘇區(qū)只隔一座海拔1420米的幕阜山;距本縣黃袍山蘇區(qū),像虹橋一樣,步行用不了一天;距石溪、云溪兩個紅軍經(jīng)?;顒拥貐^(qū),都不到10公里。但是由于地處湘鄂通道,距縣城不到20公里,而縣城距武漢只有210多公里,經(jīng)常有重兵駐守,因此只是從小聽見紅軍、朱德、毛澤東、賀龍、葉挺、彭德懷的名字。國民黨對蘇區(qū)發(fā)動第五次“圍勦”,在黨中央紅軍突圍長征后,對湘鄂贛邊區(qū)的紅16師,集中了大于紅16師幾十倍的兵力,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修筑碉堡,逐步推進”的戰(zhàn)略方針。在通城這個面積只有1140平方公里的小縣,原駐東北軍117師吳克仁部,又猛增黨中央軍第4師湯恩伯部,89師王仲廉部,85師謝彬部,獨立35旅,由10縱隊湯恩伯指揮??h城是個南北正街總長800米,西門巷160米,東門還只建成100米東正街的橢園形小城。駐了4個師部。全縣碉堡柱立,與駐平江的樊松甫指揮的部隊及修水重兵連接,形成大包圍圈。中共湘鄂贛省委和紅16師發(fā)覺后,立即由平江中坪和虹橋等地出發(fā),向江西突圍。到渣津西北,遇到嚴密封鎖,冒著敵人交叉火力網(wǎng),硬沖幾次,傷亡很大,一道封鎖線也沒沖過去。湯恩伯又指揮第4師從通城趕來。紅16師折返白沙橋,與湯軍激戰(zhàn)大半天,雙方傷亡慘重。當晚,紅軍翻過天岳關,到通城云溪、盤石一帶,把300多傷員分散安置在當?shù)厝罕娂遥?路突圍:由軍區(qū)司令員兼紅16師師長徐彥剛率46團為中路,省委書記傅秋濤率省委機關、保衛(wèi)大隊組成的特務團隨中路前進;軍區(qū)參謀長嚴圖閣率47團為右路;紅16師政委方步舟、政治部主任鐘期光率48團為左路。趁深夜摸黑前進。在通過由通城到麥市的一條河時,46團突過去了;48團只掉了一連沒突過去;特務團、47團因天亮敵軍封鎖沒突過去。第二天(1935年6月16日),傅秋濤組織沒有過河的部隊及省級機關共1700人,到云溪石嶺集中,湯恩伯急派2個師來追堵。紅軍翻過幕阜山,進入平江周坊、橫江一帶,沖過了樊松甫指揮的部隊前堵后追和飛機轟炸,特別是從團山、鐘洞、三眼橋趕來的敵人圍攻,趁黑轉(zhuǎn)移,終于迂回老根據(jù)地黃金洞。
早在湯恩伯率各師旅剛到通城,部署層層包圍圈后,就下令:“徐彥剛從哪個部隊防地逃走,由哪個部隊的部隊長負責。”大有“滅此而后朝食”之勢。結果,紅16師正是從湯恩伯所部防地通城麥市突圍。當時我在縣城南門內(nèi)黃歧山先生塾中讀《左傳》,(第二年才上高?。瑹o論在塾中,在家里,或是門前商店,只要有幾個人交談,沒有不稱贊紅軍真了不起的。部隊軍官也不例外。有的甚至說:“照這樣打下去,肯定紅軍勝?!钡拇_,紅16師不僅兵力弱,而且裝備差,沒有大炮,輕武器也遠遠趕不上“圍勦”軍的任何一個師或旅③。所以讀了《見聞錄》,第一個感覺,就是紅軍偉大!長征偉大!
第二、一個被俘軍醫(yī),寫出那樣細致具體、生動感人的文章,很了不起。
過了50年,重溫《見聞錄》,又從《炎黃春秋》2006年10期《紅軍長征的歷史敘述是怎樣形成的》,知道這是最早詳細記述紅軍的一篇,而且是陳云化名發(fā)表的。這就除了進一步加深上述第一點感覺,還有幾點新的感覺:
第一、《見聞錄》真正做到,“杜絕一切空話,擺脫任何政治色彩”,是一篇“樸實的、嚴謹?shù)?、科學的”、“能夠經(jīng)受歷史的考驗”④的記敘文。它是國內(nèi)外了解紅軍,了解長征最翔實、很生動、易讀易記的好教材。時過50多年,越讀越想讀。
第二、由此可見,陳云不僅在國民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上有過重大功勛,在文化上所做的貢獻也不可估量。長征勝利后,最早著文詳細報道的是他:在遭到文化大革命破壞后,最早提出并具體布置加強古典文獻整理出版,保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遺產(chǎn)的也是他。1977年,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我的大兒子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畢業(yè)那個學期,擔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如果當?shù)匾偷没厝?。有天一上班,中華書局開會傳達陳云凌晨2時讓他70多歲的秘書打來的電話,強調(diào)加強古典文獻的編輯出版。隨即又接到北京大學電話,回去聽傳達。⑤原來是陳讓秘書給北京大學、中華書局、國家計委都打了電話。說再不趕緊抓便要斷線,拿出幾個億也值。就這樣,他們那個班19人畢業(yè),不管新疆、內(nèi)蒙古的全部留下了,還不夠分配,又從圖書館專業(yè)要了3個。
第三、細讀《見聞錄》,并知這是陳云寫的,又想起陳云的一些令人永志不忘的名言。如“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我是作為處世待人、撰稿、寫書和審稿,評書的箴言,緊記在心的。又如“一要吃飯,二要建設”,是針對“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有段時間,基本建設戰(zhàn)線過長,積累比例過高講的。到現(xiàn)在,仍有非常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年來,不僅是固定資產(chǎn)投資大增,工業(yè)項目出現(xiàn)盲目建設,而且大小城市建廣場,建商業(yè)街,更嚴重的是一些地方,到近郊圍大院,建高樓,大上樓、館、堂、所,占用大量良田。今年8月下旬到北京市會議中心出席“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那個會議中心,327間客房,622個床位,占地770畝,內(nèi)建510畝草場,70畝水面,儼然一個大公園。報到那天,我到院內(nèi)各個角落轉(zhuǎn)了一圈。第二天清晨,邀同室的上海復旦大學76歲的老教授去游園。走到那個大草場邊,告訴他到呼和浩特旅游,就近找不到這樣的草原。他是研究生態(tài)的,看到幾個工人正在澆水,便說水的浪費太大。兩人一致的看法是這樣占用良田,后患不堪設想。我國十幾億人口,只有十幾億畝耕地,而且有一部分干旱的低產(chǎn)田,像這樣占用城郊肥沃的高產(chǎn)田,怎么得了。有的地方已經(jīng)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呼和浩特市東南郊都是一馬平川的高產(chǎn)菜地,蔬菜自給有余。八十年代,北京各大菜市場,都可以看到呼和浩特的圓白菜。1963年河北水災后,石家莊、邯鄲、邢臺等市蔬菜公司都到呼和浩特來調(diào)菜,短短兩個多月,調(diào)出好幾百萬斤蔬菜給河北。呼和浩特市蔬菜批發(fā)部掛著石家莊市蔬菜公司送給的紅紙大字感謝信:“你們發(fā)揚了共產(chǎn)主義風格,支援我市大量蔬菜……”我寫了篇3000字的通訊《心向河北弟兄》,著重報道呼和浩特蔬菜部門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隊到菜站,檢質(zhì)、過磅,裝車,怎樣保質(zhì)量搶時間,從清早6點忙到晚上9點,把調(diào)蔬菜給河北災區(qū)當成頭等大事,《河北日報》在當年12月2日一版右邊通天劈欄發(fā)表,題加花邊。而現(xiàn)在,用橋靠村菜農(nóng)早年說的話:“菜地里都長了高樓”。市民吃菜,主要靠山東,連大蒜,也從蘭州來。過去1斤芹菜二三分錢,現(xiàn)在七八角甚至1元多,呼和浩特市也吃上好幾元1斤的蔬菜了。令人擔憂的是,圈大院蓋高樓的風,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煞住。重溫陳云“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名言,更加感到吃飯擺在首位,不能不珍惜農(nóng)田;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不能不想到怎樣發(fā)揚光大長征精神。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方志辦公室)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50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谖沂诸^版本,改為“紅軍”。
?、?937年12月,傅秋濤收集在湘鄂贛邊區(qū)堅持3年游擊戰(zhàn)的紅軍編為新4軍1支隊1團時,有1100人,槍枝200多支。
?、芤鷨棠菊Z。
?、莓敃r在中華書局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