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六期

  • (民俗風情)達斡爾族歲時節(jié)日民俗
  •     達斡爾族的歲時節(jié)日基本上是由我國農歷確定的,遵循一年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在對于節(jié)日的確定上也以農歷為準。歲時節(jié)日在調整約定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節(jié)奏,豐富達斡爾族的精神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達斡爾人在不同的節(jié)日期間開展相應的活動,具有喜慶、祥和、團聚和祝福的內涵。
      一、歲時習俗
      達斡爾族對于農歷的各個節(jié)氣,有一些獨特的稱謂和理解,并且有相應的農事活動習俗。這反映了達斡爾族具有較為久遠的農業(yè)文化。如:驚蟄,認為是“龍?zhí)ь^的日子”,這一天要打開窗子,從外面向屋內扔些稷子米、小米等。早晨要用蕎面做豬肉白菜餡餅,在鍋里要烤油或烙油餅,并烙煮豬頭,為的是讓龍能嗅到油香和肉湯味。意思是冬天已經過去,是龍該下雨的時候了。
      雨水,認為是“水活了的日子”。從這天開始,土地的凍層不再向下加深了,物品也不向里層凍了,江河的淺灘解凍并有了流水。
      清明,達斡爾語稱為“寒?!保藭r土地融化有一鍬深,所以要為已故親人的墳墓培土、祭奠。天開始下雨。人們開始做種地的準備,陸續(xù)到大田里勞動。達斡爾族民間有“清明種小麥,谷雨種大田”的說法。
      谷雨,是開始種地的日子。達斡爾人先種小麥,然后種谷子,再后種黃豆。
      芒種,這一天種完蕎麥,大田作物就都耕種完了。從此草類的莖桿漸有木質,原野上的草變得稠厚。
      處暑,是露水稠厚的日子,這一天割麻,然后泡在水里。天氣開始變得陰涼,河水變清。
      白露,認為是上凍的日子。開始割蕎麥,從高坡處開始割。
      秋分,認為是“天開眼的日子”,草籽成熟后開始落下,這之前必須把莊稼收割完。
      霜降,是開始流冰的日子,江河從岸沿開始結冰。
      冬至,是“入九”的日子。從此日照時間到了最短的時候,白天開始逐漸變長。因此,達斡爾人也開始盼望嚴寒早日過去。海拉爾地區(qū)的達斡爾族人家繪制一幅“九九圖”,貼在室內墻壁醒目的地方?!熬啪艌D”畫出九組圖案,簡單的可以畫些圓圈、方塊、三角形;復雜的可畫喜鵲梅花、藤架上的葡萄串、花朵、葉片、蝴蝶、蜻蜓等。到近代有的讀書人,還畫婉轉鳴啼的九只小鳥,代表日數(shù)的小圖形是從小鳥嘴里跳出來的音符,還有“金猴摘桃九九圖”等。這九組圖案每組中有九個小圖,一個小圖代表一天。從冬至那天起,每天用筆涂實一個小圖,涂完一組,就是過完了一個“九”。關于數(shù)九的口訣中說:“三九寒天,三歲牛額頭凍裂;五九來臨,飯菜放屋外不結冰”等①。
      二、節(jié)日習俗
      “布通”,即除夕。達斡爾語把除夕(臘月三十)稱為“布通”,有“完成”、“封蓋”的意思,說明這一天過完之后這一年就結束了。在除夕這一天,從清晨開始達斡爾人家家戶戶忙著清掃庭院,張貼年畫及春聯(lián)。在幾十年以前,達斡爾人家的春聯(lián)是用滿文書寫,現(xiàn)在則用漢文書寫。還寫上“?!?、“壽”字,貼在大紅炕柜和箱子上。在房門和倉房上貼門神。
      除夕的黃昏,達斡爾人各家在院門外堆起草和干牛糞點燃,點燃旺火象征連年的煙火得到延續(xù),以示家庭興旺、子孫有續(xù),也預示新的一年像火一樣興旺,家里長者還把肉食、糕點、餃子等食品拋入火堆中,并招呼自家的馬、牛、豬、狗、雞,祝福人畜安康、五谷豐登。
      除夕的晚餐,一般吃手把肉和燉菜。長輩代表一家人向天和其他神靈供奉點心、奶皮和酒等,焚香點燭叩拜。之后,一家人回到屋吃除夕飯。席間晚輩向長輩敬酒磕頭,祝福老人安康長壽,長輩也祝福晚輩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幸福美滿,還要給小孩壓歲錢。用完餐后,各家男子由長者帶領,打著燈籠到村里長輩家請安磕頭。相聚過節(jié)的達斡爾人家里燈火通明,一家老小忙活著包新年餃子。新年餃子要包得多一些凍起來存放,以備隨時都可以取來下鍋。夜里,很多人家吃蕎面饸饹,祝家里人長壽平安。
      達斡爾人認為“布通”之夜是各種神靈、年內景象預兆顯現(xiàn)的時候,所以祭神、占卜也是重要的節(jié)日內容。各家給所供之神“騰格日”(是天的意思)供奉酒肉、上香磕頭。感謝神靈在過去一年里所賜予的收獲,祈望在新的一年得到神靈的保佑,求得平安、吉祥,沒病沒災。在院子里燃起用蕎面做的蘇子油燈,第二天早上看熄滅后面燈里落下的人發(fā)或畜毛,以卜新的一年內家里增添人丁或牲畜。夜里在院里招呼自家的牲畜,認為牲畜不會得疾病。到園田的四角灑些牛奶,口中念叨著各種害蟲別到園田里來。種地的人家把十二塊燃紅的柳木火炭放在爐灶上,象征一年內的十二月,第二天早上看火炭燃燒的情況。燃成白灰的,認為當月會干旱;沒燃盡剩下黑炭的,那個月會有雨水。還把各種糧食每樣取一些,用秤稱后用紙包好放起來,第二天再用秤稱,認為哪種糧食的分量有了增加,當年這種糧食就會豐收。有的人家還看天象夜色,聽畜禽叫聲,以卜年景。還講究除夕在院里撒些碎草,天黑前要將門窗的縫糊好,不能從外面招呼屋里人的名字,怕鬼怪附體或攝取人的靈魂。
      除夕之夜,講究整夜都要點燈不滅。人們通常守歲不眠,過本歷年的人更要守歲不眠。認為如果夜里讀書,則會使人變得聰明。人們還到村子附近的岔路上,給已故親人燒紙寄托懷念之情。
      “阿涅”,即春節(jié)。達斡爾語把春節(jié)稱為“阿涅”,是最重視的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要清晨早起,要求少年兒童早晨要自覺起床,認為讓別人叫醒,會一年懶惰。婦女準備早餐,全家人在院中偏西方擺放一張桌,燒香拜天拜諸神,給天燒一把香、北斗星燒七支香、娘娘神燒九支香、灶神燒一支香,祈求天及諸神保佑和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之后一家人回屋里,晚輩向長輩敬酒磕頭,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誦“伊熱勒”(祝詞)祝福晚輩吉祥如意。
      “阿涅”早餐吃肉湯餃子,餃子中包進了表示各種意義的物品,認為誰吃到了預示當年的運氣。如白線表示長命百歲,紐扣表示能獲頂戴高官,銅錢表示新的一年不缺錢,八個小面團表示兒女滿堂,面粉表示心地善良。吃罷早餐,人們穿上新衣服,由同輩年長者帶領,到村中老人家里請安、磕頭拜年,長輩則向來拜年的晚輩說祝詞,給孩子們一些零錢、糖果和榛子。在本村拜完年后人們騎馬、乘大轱轆車或爬犁到鄰村親友家拜年。婦女們一般在初二開始拜年。家里的長者去世的頭三年里,從除夕那天開始在南炕頭放炕桌和臥具供設靈位,拜年者也向靈位敬煙磕頭。從初一到初五,講究婦女都不動針線,否則會一年受累,也不把垃圾扔出去,怕把福氣仍掉。達斡爾族把正月的頭幾天稱為: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馬日,初六是牛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圖比格?烏都日”,即果日。在初七之前不吃烙餅,但在初七要烙餡餅,吃手把肉、片白肉。
      初五以后,人們相聚舉行“阿涅”期間的歌舞娛樂活動。青少年們打“貝闊”即曲棍球,女人們聚集到寬綽的人家,跳“魯日格勒”舞(也稱“哈肯麥”舞,達斡爾族傳統(tǒng)舞蹈)。小女孩聚在一起玩“哈尼卡”(紙偶)和“薩克”(獸踝骨)。有老人的人家,請來村中民間藝人講民間故事、唱誦敘事詩歌等。
      正月十四。達斡爾族把這一天也稱為“布通”。這一天在日落之前,種地的人家用草木灰在院子里撒十幾道地壟,稱為“臺烈”,即農田。在四個角上各撒一個圓圈,這個圓圈稱為“切斤”,即糧囤。把幾種糧食每樣一小把分別撒在“切斤”里。院大的人家撒兩個“臺烈”。以此祈求當年農業(yè)有好收成。晚上吃手把肉,給“騰格日”(天)、所供諸神燒香磕頭。
      “卡欽”,即元宵節(jié)。達斡爾語把正月十五稱為“卡欽”。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給父母長輩們拜年,家里給回家的女兒準備手把肉和餃予以示團聚。過了正月十五春節(jié)就結束了,人們相遇不再請安。
      “霍·烏都日”。達斡爾語把正月十六稱為“霍·烏都日”,意思是黑灰日。認為這一天往臉上抹黑會吉利平安。清晨老人要給孩子的臉上抹鍋黑。人們起床后競相給對方臉上抹黑。主要在青少年當中進行,目的是開心取樂,他們互相追逐著給對方臉上抹黑,貪睡者會被堵在被窩里抹得滿臉黑。年輕人怕被堵在被窩里抹黑,也就爭相早起。抹黑也成了一種勉勵勤奮的方式。
      二月二,達斡爾族認為是龍?zhí)ь^的日子,各種生物開始復蘇。這一天要打開窗戶,從外面向屋里仍一些稷子米、小米。早晨吃蕎面餡餅,在鍋里烙油餅、煮豬頭,目的是讓龍嗅到油香和肉湯味,知道是該下雨的時候。這一天不做針線活兒,認為做針線活兒會得骨節(jié)病。
      “寒希”,即清明節(jié)。達斡爾族把清明節(jié)稱為“寒?!薄4藭r,土地開始融化,為已故親友掃墓、祭祀。人們準備種地的工具、籽種,到地里勞動。
      “額莫·烏都日”,是藥日的意思,即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早起人們到野外踏青,露水擦臉,并采白艾插在帽子上或夾在耳朵上,認為這樣做可以驅蟲除病,采的多的人還編成辮,少則兩三辮,多則十幾辮帶回家,掛在窗前曬干,日后用白艾煮水擦身止癢和泡腳祛寒。也有撿塊石頭拋向遠處的習俗,表示扔掉疾病。這一天吃餡餅、餃子或蕎面饸饹。
      七月十五,達斡爾人認為是陰間的節(jié)日。人們到已故親人的墓地燒紙,掃墓培土。有條件的人家殺豬,帶上肉、酒、點心到墓地祭祀。
      八月十五,即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改善伙食,早上吃餃子或牛奶煮面片。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在院里放置桌子,用切兩半的月餅、西瓜供月,家長給月亮磕頭。達斡爾人家自己做月餅,在白面里夾上黃油、白糖、山丁子粉和窩瓜籽做的餡,放入刻有花紋的方圓模子里,壓成形后烙熟,作為節(jié)日點心。讓小姑娘用線穿針,認為這樣會成為巧手。
      千燈節(jié),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族把十月二十五日稱為千燈節(jié)。屆時,人們紛紛制作各式各樣的燈盞,帶到廟里點燃,認為點的越多越吉利。
      臘月初八,早晨吃“拉里”(奶熬稠粥),這一天的“拉里”用積累幾天的稀奶油做。吃“拉里”之前,先要敬神。認為臘八吃“拉里”會長壽。
      臘月二十三,這天達斡爾族祭灶神。認為這天是“圖瓦·巴日肯”升天的日子?!皥D瓦·巴日肯”即灶神,達斡爾語也稱“該里·巴日肯”(火神)。祭祀灶神時,要用稀泥抹洗灶面,給灶神像嘴上粘抹黃油、麻糖,祈求它上天后給自家說好話,并在灶神前放些象征性的剪草和米粒,認為是給灶神的馬預備的草料。祭灶結束后,在灶里生火,并讓孩子們到屋外看煙囪冒的煙,說灶神會隨著煙乘坐黃馬拉的轎車升上天去。晚上吃“拉里”。從這天起,人們清掃房屋、院落、洗衣服,準備過春節(jié)?!?BR> 
      引文出處:
     ?、賷W登掛:《達斡爾人的“九九圖”》,載《周末》報,1992年2月8日。
    (作者單位:毅松,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
    娜仁其木格,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民俗風情)達斡爾族歲時節(jié)日民俗
  •     達斡爾族的歲時節(jié)日基本上是由我國農歷確定的,遵循一年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在對于節(jié)日的確定上也以農歷為準。歲時節(jié)日在調整約定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節(jié)奏,豐富達斡爾族的精神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達斡爾人在不同的節(jié)日期間開展相應的活動,具有喜慶、祥和、團聚和祝福的內涵。
      一、歲時習俗
      達斡爾族對于農歷的各個節(jié)氣,有一些獨特的稱謂和理解,并且有相應的農事活動習俗。這反映了達斡爾族具有較為久遠的農業(yè)文化。如:驚蟄,認為是“龍?zhí)ь^的日子”,這一天要打開窗子,從外面向屋內扔些稷子米、小米等。早晨要用蕎面做豬肉白菜餡餅,在鍋里要烤油或烙油餅,并烙煮豬頭,為的是讓龍能嗅到油香和肉湯味。意思是冬天已經過去,是龍該下雨的時候了。
      雨水,認為是“水活了的日子”。從這天開始,土地的凍層不再向下加深了,物品也不向里層凍了,江河的淺灘解凍并有了流水。
      清明,達斡爾語稱為“寒?!?,此時土地融化有一鍬深,所以要為已故親人的墳墓培土、祭奠。天開始下雨。人們開始做種地的準備,陸續(xù)到大田里勞動。達斡爾族民間有“清明種小麥,谷雨種大田”的說法。
      谷雨,是開始種地的日子。達斡爾人先種小麥,然后種谷子,再后種黃豆。
      芒種,這一天種完蕎麥,大田作物就都耕種完了。從此草類的莖桿漸有木質,原野上的草變得稠厚。
      處暑,是露水稠厚的日子,這一天割麻,然后泡在水里。天氣開始變得陰涼,河水變清。
      白露,認為是上凍的日子。開始割蕎麥,從高坡處開始割。
      秋分,認為是“天開眼的日子”,草籽成熟后開始落下,這之前必須把莊稼收割完。
      霜降,是開始流冰的日子,江河從岸沿開始結冰。
      冬至,是“入九”的日子。從此日照時間到了最短的時候,白天開始逐漸變長。因此,達斡爾人也開始盼望嚴寒早日過去。海拉爾地區(qū)的達斡爾族人家繪制一幅“九九圖”,貼在室內墻壁醒目的地方?!熬啪艌D”畫出九組圖案,簡單的可以畫些圓圈、方塊、三角形;復雜的可畫喜鵲梅花、藤架上的葡萄串、花朵、葉片、蝴蝶、蜻蜓等。到近代有的讀書人,還畫婉轉鳴啼的九只小鳥,代表日數(shù)的小圖形是從小鳥嘴里跳出來的音符,還有“金猴摘桃九九圖”等。這九組圖案每組中有九個小圖,一個小圖代表一天。從冬至那天起,每天用筆涂實一個小圖,涂完一組,就是過完了一個“九”。關于數(shù)九的口訣中說:“三九寒天,三歲牛額頭凍裂;五九來臨,飯菜放屋外不結冰”等①。
      二、節(jié)日習俗
      “布通”,即除夕。達斡爾語把除夕(臘月三十)稱為“布通”,有“完成”、“封蓋”的意思,說明這一天過完之后這一年就結束了。在除夕這一天,從清晨開始達斡爾人家家戶戶忙著清掃庭院,張貼年畫及春聯(lián)。在幾十年以前,達斡爾人家的春聯(lián)是用滿文書寫,現(xiàn)在則用漢文書寫。還寫上“?!薄ⅰ皦邸弊?,貼在大紅炕柜和箱子上。在房門和倉房上貼門神。
      除夕的黃昏,達斡爾人各家在院門外堆起草和干牛糞點燃,點燃旺火象征連年的煙火得到延續(xù),以示家庭興旺、子孫有續(xù),也預示新的一年像火一樣興旺,家里長者還把肉食、糕點、餃子等食品拋入火堆中,并招呼自家的馬、牛、豬、狗、雞,祝福人畜安康、五谷豐登。
      除夕的晚餐,一般吃手把肉和燉菜。長輩代表一家人向天和其他神靈供奉點心、奶皮和酒等,焚香點燭叩拜。之后,一家人回到屋吃除夕飯。席間晚輩向長輩敬酒磕頭,祝福老人安康長壽,長輩也祝福晚輩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幸福美滿,還要給小孩壓歲錢。用完餐后,各家男子由長者帶領,打著燈籠到村里長輩家請安磕頭。相聚過節(jié)的達斡爾人家里燈火通明,一家老小忙活著包新年餃子。新年餃子要包得多一些凍起來存放,以備隨時都可以取來下鍋。夜里,很多人家吃蕎面饸饹,祝家里人長壽平安。
      達斡爾人認為“布通”之夜是各種神靈、年內景象預兆顯現(xiàn)的時候,所以祭神、占卜也是重要的節(jié)日內容。各家給所供之神“騰格日”(是天的意思)供奉酒肉、上香磕頭。感謝神靈在過去一年里所賜予的收獲,祈望在新的一年得到神靈的保佑,求得平安、吉祥,沒病沒災。在院子里燃起用蕎面做的蘇子油燈,第二天早上看熄滅后面燈里落下的人發(fā)或畜毛,以卜新的一年內家里增添人丁或牲畜。夜里在院里招呼自家的牲畜,認為牲畜不會得疾病。到園田的四角灑些牛奶,口中念叨著各種害蟲別到園田里來。種地的人家把十二塊燃紅的柳木火炭放在爐灶上,象征一年內的十二月,第二天早上看火炭燃燒的情況。燃成白灰的,認為當月會干旱;沒燃盡剩下黑炭的,那個月會有雨水。還把各種糧食每樣取一些,用秤稱后用紙包好放起來,第二天再用秤稱,認為哪種糧食的分量有了增加,當年這種糧食就會豐收。有的人家還看天象夜色,聽畜禽叫聲,以卜年景。還講究除夕在院里撒些碎草,天黑前要將門窗的縫糊好,不能從外面招呼屋里人的名字,怕鬼怪附體或攝取人的靈魂。
      除夕之夜,講究整夜都要點燈不滅。人們通常守歲不眠,過本歷年的人更要守歲不眠。認為如果夜里讀書,則會使人變得聰明。人們還到村子附近的岔路上,給已故親人燒紙寄托懷念之情。
      “阿涅”,即春節(jié)。達斡爾語把春節(jié)稱為“阿涅”,是最重視的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要清晨早起,要求少年兒童早晨要自覺起床,認為讓別人叫醒,會一年懶惰。婦女準備早餐,全家人在院中偏西方擺放一張桌,燒香拜天拜諸神,給天燒一把香、北斗星燒七支香、娘娘神燒九支香、灶神燒一支香,祈求天及諸神保佑和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之后一家人回屋里,晚輩向長輩敬酒磕頭,祝福長輩健康長壽,長輩誦“伊熱勒”(祝詞)祝福晚輩吉祥如意。
      “阿涅”早餐吃肉湯餃子,餃子中包進了表示各種意義的物品,認為誰吃到了預示當年的運氣。如白線表示長命百歲,紐扣表示能獲頂戴高官,銅錢表示新的一年不缺錢,八個小面團表示兒女滿堂,面粉表示心地善良。吃罷早餐,人們穿上新衣服,由同輩年長者帶領,到村中老人家里請安、磕頭拜年,長輩則向來拜年的晚輩說祝詞,給孩子們一些零錢、糖果和榛子。在本村拜完年后人們騎馬、乘大轱轆車或爬犁到鄰村親友家拜年。婦女們一般在初二開始拜年。家里的長者去世的頭三年里,從除夕那天開始在南炕頭放炕桌和臥具供設靈位,拜年者也向靈位敬煙磕頭。從初一到初五,講究婦女都不動針線,否則會一年受累,也不把垃圾扔出去,怕把福氣仍掉。達斡爾族把正月的頭幾天稱為: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馬日,初六是牛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圖比格?烏都日”,即果日。在初七之前不吃烙餅,但在初七要烙餡餅,吃手把肉、片白肉。
      初五以后,人們相聚舉行“阿涅”期間的歌舞娛樂活動。青少年們打“貝闊”即曲棍球,女人們聚集到寬綽的人家,跳“魯日格勒”舞(也稱“哈肯麥”舞,達斡爾族傳統(tǒng)舞蹈)。小女孩聚在一起玩“哈尼卡”(紙偶)和“薩克”(獸踝骨)。有老人的人家,請來村中民間藝人講民間故事、唱誦敘事詩歌等。
      正月十四。達斡爾族把這一天也稱為“布通”。這一天在日落之前,種地的人家用草木灰在院子里撒十幾道地壟,稱為“臺烈”,即農田。在四個角上各撒一個圓圈,這個圓圈稱為“切斤”,即糧囤。把幾種糧食每樣一小把分別撒在“切斤”里。院大的人家撒兩個“臺烈”。以此祈求當年農業(yè)有好收成。晚上吃手把肉,給“騰格日”(天)、所供諸神燒香磕頭。
      “卡欽”,即元宵節(jié)。達斡爾語把正月十五稱為“卡欽”。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給父母長輩們拜年,家里給回家的女兒準備手把肉和餃予以示團聚。過了正月十五春節(jié)就結束了,人們相遇不再請安。
      “霍·烏都日”。達斡爾語把正月十六稱為“霍·烏都日”,意思是黑灰日。認為這一天往臉上抹黑會吉利平安。清晨老人要給孩子的臉上抹鍋黑。人們起床后競相給對方臉上抹黑。主要在青少年當中進行,目的是開心取樂,他們互相追逐著給對方臉上抹黑,貪睡者會被堵在被窩里抹得滿臉黑。年輕人怕被堵在被窩里抹黑,也就爭相早起。抹黑也成了一種勉勵勤奮的方式。
      二月二,達斡爾族認為是龍?zhí)ь^的日子,各種生物開始復蘇。這一天要打開窗戶,從外面向屋里仍一些稷子米、小米。早晨吃蕎面餡餅,在鍋里烙油餅、煮豬頭,目的是讓龍嗅到油香和肉湯味,知道是該下雨的時候。這一天不做針線活兒,認為做針線活兒會得骨節(jié)病。
      “寒希”,即清明節(jié)。達斡爾族把清明節(jié)稱為“寒?!薄4藭r,土地開始融化,為已故親友掃墓、祭祀。人們準備種地的工具、籽種,到地里勞動。
      “額莫·烏都日”,是藥日的意思,即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早起人們到野外踏青,露水擦臉,并采白艾插在帽子上或夾在耳朵上,認為這樣做可以驅蟲除病,采的多的人還編成辮,少則兩三辮,多則十幾辮帶回家,掛在窗前曬干,日后用白艾煮水擦身止癢和泡腳祛寒。也有撿塊石頭拋向遠處的習俗,表示扔掉疾病。這一天吃餡餅、餃子或蕎面饸饹。
      七月十五,達斡爾人認為是陰間的節(jié)日。人們到已故親人的墓地燒紙,掃墓培土。有條件的人家殺豬,帶上肉、酒、點心到墓地祭祀。
      八月十五,即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改善伙食,早上吃餃子或牛奶煮面片。晚上月亮升起的時候,在院里放置桌子,用切兩半的月餅、西瓜供月,家長給月亮磕頭。達斡爾人家自己做月餅,在白面里夾上黃油、白糖、山丁子粉和窩瓜籽做的餡,放入刻有花紋的方圓模子里,壓成形后烙熟,作為節(jié)日點心。讓小姑娘用線穿針,認為這樣會成為巧手。
      千燈節(jié),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族把十月二十五日稱為千燈節(jié)。屆時,人們紛紛制作各式各樣的燈盞,帶到廟里點燃,認為點的越多越吉利。
      臘月初八,早晨吃“拉里”(奶熬稠粥),這一天的“拉里”用積累幾天的稀奶油做。吃“拉里”之前,先要敬神。認為臘八吃“拉里”會長壽。
      臘月二十三,這天達斡爾族祭灶神。認為這天是“圖瓦·巴日肯”升天的日子?!皥D瓦·巴日肯”即灶神,達斡爾語也稱“該里·巴日肯”(火神)。祭祀灶神時,要用稀泥抹洗灶面,給灶神像嘴上粘抹黃油、麻糖,祈求它上天后給自家說好話,并在灶神前放些象征性的剪草和米粒,認為是給灶神的馬預備的草料。祭灶結束后,在灶里生火,并讓孩子們到屋外看煙囪冒的煙,說灶神會隨著煙乘坐黃馬拉的轎車升上天去。晚上吃“拉里”。從這天起,人們清掃房屋、院落、洗衣服,準備過春節(jié)。 
     
      引文出處:
     ?、賷W登掛:《達斡爾人的“九九圖”》,載《周末》報,1992年2月8日。
    (作者單位:毅松,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
    娜仁其木格,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