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
身為藏傳佛教中地位至高至尊的活佛,卻又是一位在藏族文學史上聲譽崇高的偉大詩人,傳世的詩作皆為情詩,這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倉央嘉措的身世特別是他的生死,更是數(shù)百年難解的玄奧之謎。
一、西藏政教矛盾斗爭的險惡風濤。
倉央嘉措是在西藏政教矛盾斗爭十分尖銳的旋渦中被推上達賴喇嘛尊位的。
藏傳佛教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是與各教派的紛爭和政治勢力的沖突相伴隨的。
首先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與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佛教取代了本教的傳統(tǒng)地位,又不同程度地吸取了部分本教的地域、文化原素,形成了藏傳佛教。
其次,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紅教)、噶當派(黑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格魯派(黃教)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確立了格魯派的傳統(tǒng)地位。
第三,格魯派內(nèi)部,存在主宰前藏30余萬僧眾、以拉薩為中心的達賴喇嘛與主宰后藏1萬余僧眾、以日喀則為中心的班禪喇嘛的長期斗爭。
第四,達賴喇嘛一系,則存在實際上執(zhí)掌政教實權的大喇嘛之間、大喇嘛與年輕的達賴喇嘛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
倉央嘉措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推到了藏族社會矛盾沖突的旋渦中心。
1683年,倉央嘉措誕生在藏南門域宇松地方一個信仰藏傳佛教密宗的寧瑪派喇嘛家庭。他自幼聰穎靈惠,深受父母、鄉(xiāng)鄰的喜愛。
1682年,五世達賴去世。其私生子、掌握拉薩政教實權的第巴·桑結嘉錯匿不發(fā)喪,以“達賴喇嘛年邁多病,需靜修靜養(yǎng),政教事務皆委第巴主持”為名,宣布五世達賴“入定”,除第巴·桑結嘉錯以外不見任何人,從而結黨營私。第巴·桑結嘉錯與清廷在西藏的駐軍首領、扶持格魯派確立在藏傳佛教中的主導地位的和碩特蒙古達賴汗及其子拉藏汗對抗;唆使、支持準噶爾蒙古噶爾丹叛亂東犯;并托詞拒絕出兵征討叛清的吳三桂。第巴·桑結嘉錯的種種逆行,為他自己的悲慘結局、也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日后的身世變故種下了禍根。
第巴·桑結嘉錯為鞏固自己的權利,按照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于公元1685年在門域地方秘密找到倉央嘉措,作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將他接到措那城堡悄悄供養(yǎng)起來。
公元1896年,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在漠北蒙古昭莫多地方大破噶爾丹,并從俘虜?shù)牟厝丝诠┲?,得知五世達賴已去世多年,第巴·桑結嘉錯隱秘不報,并唆使噶爾丹東犯??滴趸实蹫橹鹋?,下詔對桑結嘉錯嚴辭痛斥,意欲征伐。第巴·桑結嘉錯懾于清廷之威力,不得不遣使奏報,卑詞自譴,辯稱秘不發(fā)表的原因是擔心西藏政治、社會發(fā)生變亂,等等。康熙皇帝因連年征戰(zhàn),內(nèi)地需要休養(yǎng)生息,西藏也需要社會的安定,“惟以不生事為貴”,故且“寬宥其罪”。
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在1697年倉央嘉措15歲時被迎至拉薩布達拉宮坐床,途中由五世班禪多桑意希為其剃度,成為第六世達賴喇嘛。登上達賴喇嘛至尊無尚高位的倉央嘉措,是尖銳沖突的社會政治矛盾的產(chǎn)物,也注定了作為尖銳沖突的社會政治矛盾犧牲品的命運。
二、身居達賴喇嘛尊位的情歌詩人。
身披袈裟,頭戴黃帽,在香煙繚繞的廟堂之中獨居尊位,宣教弘法,接受僧眾和信徒頂禮膜拜,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與聲譽的活佛,與流連于市井酒肆,縱酒放歌,風流倜儻的情歌詩人,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一位在佛國,一位在塵世;一位是圣人,一位是凡夫;一位地位崇高,一位身份卑下。無論人們有多么豐富的想象力,也很難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
然而,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身上,卻將二者融為一體。
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奇妙的融合。
正是這個融合,造就了身為活佛,又身為情歌詩人的倉央嘉措。
正是這個融合,書寫了藏傳佛教歷史撲朔迷離的一頁,也書寫了藏族文學史千秋輝煌的一章。
自從被選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倉央嘉措就告別了慈愛的父母,告別了與小伙伴嬉戲玩耍的庭院,告別了山清水秀的故鄉(xiāng),來到了崇樓高閣、富麗堂皇卻又失卻了平民生活的親情與歡愉的寺廟殿堂之中。從此,再沒有了父母慈祥親切的愛撫,再沒有了小伙伴們天真爛漫的歡歌笑語,與童稚未脫的兒童、鴻蒙初開的少年終日相伴的,只有師傅道貌岸然的教導訓示,舉目可見的廟堂之內(nèi)金裝燦然、彩繪寶飾的佛像、菩薩、法王……
這一變化對倉央嘉措幼小的心靈留下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并伴隨著他從兒童步入少年,并成長為俊秀清朗、英姿勃發(fā)的青年。
同時,倉央嘉措也飽覽了西藏政教權貴之間的爭權奪利、勾心斗角、兇險陰謀——在“維護西藏政教利益”的掩飾下,第巴·桑結嘉措欺上瞞下、陽奉陰違的種種不端;在“維護朝廷在西藏的統(tǒng)治”的旗幟下,第巴·桑結嘉措與達賴汗及拉薩汗之間互置殺手的明爭暗斗;在“弘佛正法”的自我標榜下,藏傳佛教格魯派與其他教派之間有我無他的生死搏殺;以及冠冕堂皇的宗教上層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驕奢淫逸的丑行惡跡,引起倉央嘉措的失望,引起倉央嘉措的憎惡,引起倉央嘉措的憤怒……
然而,倉央嘉措?yún)s又是無奈的。
在戒律森嚴的宗教儀軌面前,在終日監(jiān)護的師傅們面前,在環(huán)列如堵的佛陀、菩薩、法王面前,在看似無形、卻又無時無處不在的宗教氛圍之中,倉央嘉措顯得那么孤獨,那么弱小,那么無助……
倉央嘉措需要逃避。
倉央嘉措需要解脫。
只有逃離了與世隔絕的禁苑之墻,只有逃離了沉重如磐、令人窒息的清規(guī)戒律,倉央嘉措才能獲得片刻的解放,他年輕、蓬勃的心靈才能享受燦爛的陽光,才能呼吸清新的空氣,才能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馳騁,才能還原一位真實、自我的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在親隨喇嘛的幫助下,換上普通的藏族服裝,戴上長長的假發(fā),尋機溜出戒備森嚴的布達拉宮,來到拉薩的中心八廓街,或者是布達拉宮下面的雪村,化名唐桑汪波,結識了一群青年男女,成為一起玩耍歡樂的朋友。這種無拘無束、青春自由的世俗生活,使倉央嘉措擺脫了政教斗爭的巨大壓力和每天從早到晚誦詩、禮佛,無窮無盡的宗教儀規(guī),心靈得到解脫,情感得到釋放。
倉央嘉措還在布達拉宮后面園林的湖中小島上,建筑了一座精美的樓閣,起名龍王潭。在這里邀請他的青年男女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飲酒狂歡。才華橫溢的倉央嘉措充分發(fā)揮他的詩情,創(chuàng)作了許多情歌,讓大家即興演唱。倉央嘉措的詩歌熱情奔放、朗朗上口,很受人們的喜歡。一經(jīng)演唱,便很快流傳開來。
倉央嘉措的詩歌,表現(xiàn)了沖破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沖破封建制度等級森嚴的枷鎖,反壓迫、反封建的強烈情緒,例如——
(一)
嬌聲善歌的小鳥,
幽閉在籠里。
雖然飛翔有翅,
卻是擺脫無邊。
(二)
住在布達拉宮時,
是日增倉央嘉措。
住在“雪”的時候,
是浪子唐桑汪波。
(三)
面對德高喇嘛,
懇求指點明路。
可心兒怎能收回?
已跑到情人那里。
(四)
入夜去會情人,
破曉時大雪紛飛。
足跡已印在雪上,
保密還有什么用?
在和青年朋友歡聚的日子里,倉央嘉措結實了一位名叫達娃卓瑪?shù)墓媚?。達娃卓瑪來自瓊結地方,容貌美麗,心地善良,溫柔多情,歌聲甜美。倉央嘉措每當望著達娃卓瑪象黑寶石般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就像喝了甘醇的青稞酒,禁不住醉了。他在詩中說——
(五)
拉薩人煙稠密,
瓊結人兒美麗。
我心心相印的人兒,
是瓊結地方來的。
?。?BR> 杜鵑鳥來自門隅,
帶來了春天的地氣。
我和情人見了面,
身心也感到愉快。
倉央嘉措與達娃卓瑪相親相愛,親密無間,幾乎達到出雙入對、形影不離的程度。白天他們游玩歌舞,夜里常常約會,情熾意濃。倉央嘉措在詩中說——
(七)
我那心愛的人兒,
如果作終身伴侶,
就像從大海底下,
撈上來珍寶一樣。
(八)
問問傾心愛慕的人兒:
愿否作親密的伴侶?
答道:除非死別,
活著永不分離!
然而,佛教的教義視人生為苦海,倡導出世解脫,鼓吹禁欲修煉。自童年時代便受到長期佛教熏陶也不可能不對倉央嘉措產(chǎn)生影響。而凡俗生活的輕松愉快、自由歡樂,特別是與達娃卓瑪?shù)奶鹈蹛矍橐彩顾y以割舍。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難以解脫——
(九)
若隨順美女的心愿,
今生就和佛法絕緣。
若到深山幽谷修行,
又違背姑娘的心愿。
(十)
工布少年的心情,
象蜂兒圈在網(wǎng)里。
和情侶纏綿之日,
又想起終極佛法。
(十一)
想她想得放不下,
如果這樣去修法,
在今生今世,
就會成佛啦。
(十二)
默想的喇嘛的面孔,
不顯現(xiàn)在心上;
沒想的情人的容顏,
卻映在心中明明朗朗。
但是,倉央嘉措與達娃卓瑪?shù)膼矍?,似乎一開始就注定是要以悲劇終結的。倉央嘉措至高至尊的達賴喇嘛的身份,使他不可能與達娃卓瑪結婚。達娃卓瑪也不可能長久地保持與倉央嘉措的情人關系。“甜青稞往往釀成苦酒?!边@句古老的藏族諺語,終于在倉央嘉措和達娃卓瑪身上再一次應驗了。一連幾天,龍王潭歡聚的人群中沒有出現(xiàn)達娃卓瑪?shù)纳碛啊}央嘉措托朋友給達娃卓瑪捎信,而達娃卓瑪已不在原來的地方居住了。倉央嘉措只好親自前去向鄰居們打聽,才知道達娃卓瑪已被父母帶回家鄉(xiāng)瓊結去了。心愛的姑娘不辭而別,使倉央嘉措如同失去了生活的陽光,心中十分難過。這時寫下的詩歌,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悲傷——
(十三)
請不要再說瓊結瓊結,
它讓我想起達娃卓瑪。
達娃卓瑪,我心中的戀人
難忘你仙女般的姿容,
更難忘你迷人心魄的眼睛
(十四)
熱愛自己的情人,
被別人家娶去作妻。
心兒被相思折磨,
已經(jīng)身瘦肉消了。
(十五)
請看我消瘦的面容
是情人害我生病。
已經(jīng)瘦骨嶙峋,
縱有百醫(yī)也無用!
(十六)
這短短的今生,
就這樣過了。
來世少年時節(jié),
且看能否相逢!
從此,受到失戀打擊、折磨的倉央嘉措心灰意冷,失魂落魄,在痛苦中度過凄涼的時光……
回到瓊潔家鄉(xiāng)的達瓦卓瑪,很快與人成了親,生兒育女,成了家庭的主婦……
往日的美好時光已成過眼煙云、鏡花水月,倉央嘉措只能在夢中與達瓦卓瑪相會……
然而,倉央嘉措難以想到,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臨到他的身上,他極力逃避的西藏政教權利斗爭的殘酷進程,將使他的命運發(fā)生根本的改變……
三、眾說紛紜的生死之謎。
在社會政治矛盾尖銳沖突的旋渦中,倉央嘉措想逃避卻無從逃避,想解脫卻難以解脫。終于,無情的厄運降臨到他的身上。
進入十八世紀,第巴·桑結嘉措與和碩特蒙古汗王之間的權利斗爭嚴重激化,并釀成公開的武裝沖突。公元1705年,第巴·桑結嘉措兵敗被殺。
取得勝利的和碩特蒙古拉藏汗召集拉薩各大寺廟的活佛對倉央嘉措進行宗教審判,指斥倉央嘉措“不守清規(guī)”,“非真達賴”,要求將其廢黜。然而,活佛們意見不一,廢黜之議難以實行。拉藏汗又上奏朝廷,并稱桑結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為“假達賴喇嘛”,平素不守清規(guī)戒律,行為放蕩不羈,經(jīng)常化裝出游,而且酗酒好色,奏請康熙皇帝將其廢黜,另尋達賴五世的真正轉世靈童。
康熙皇帝對第巴·桑結嘉措素無好感,如今拉藏汗除掉桑結嘉措,如同去掉一塊心病。但對于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則采取了慎重的態(tài)度,遣使赴拉薩,要求將倉央嘉措“詔執(zhí)獻京師”。
消息傳出后,在拉薩的僧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當倉央嘉措與押解士兵起程之際,曾被哲蚌寺的喇嘛搶走藏于寺內(nèi)。拉藏汗調(diào)集兵卒圍攻哲蚌寺三天。為了避免寺院與僧眾受到嚴重傷害,倉央嘉措自動下山(一說為官兵“攻破寺院奪回”),被官兵押送,踏上北赴京師的漫漫旅途。公元1706年秋,倉央嘉措一行來到青海湖附近,留下了一樁生死難測的千古之謎。有些史籍記載,倉央嘉措死于此地,年僅24歲。也有些史籍則說,倉央嘉措在這里成功逃脫,從此云游四方。各種說法撲朔迷離,云霧重重,令人難解。持倉央嘉措“亡逝于此”的各種說法也不統(tǒng)一——
有說是“病逝于途”的,據(jù)《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記載“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題:‘駐扎西寧喇嘛商南多爾濟報稱:拉薩送來假達賴喇嘛,行至西寧口外病故。假達賴喇嘛行事悖亂,今既在途病故,應行文將其尸骸拋棄?!瘡闹!?BR> 伯戴煦在《十八世紀早期支那與西藏的歷史》中認為:倉央嘉措“于1706年11月14日死于公噶瑙湖附近。雖然按意大利傳教士的說法,傳聞他是被謀害的,但漢、藏的官方記載都說他死于疾病。而沒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可以懷疑他的真實性?!?BR> 于道泉在《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一文中說:“拉藏汗乃取得皇帝之同意,決以武力廢新達賴而置之死地。即以皇帝詔,使倉央嘉措往北京。而以蒙古衛(wèi)兵及一心腹大臣伴行。路過哲蚌寺前,寺中喇嘛出衛(wèi)兵之不意,將倉央嘉措劫去。衛(wèi)兵遂與寺中喇嘛開戰(zhàn),攻破哲蚌寺復將倉央嘉措奪回,帶往納革芻喀??滴跛氖迥?1706年)倉央嘉措25歲,在納革芻喀被殺。而依照漢文的記載則說他到納革芻喀與青海之間患水腫病而死。”
洪滌塵《西藏史地大綱》認為:“假達賴行至青海,病死,時年二十五歲,康熙四十六年也?!?BR> 王輔仁、索文清在《藏族史要》中說:“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倉央嘉措在解送途中,病死在青海湖畔?!?BR> 杜齊在《西藏中世紀史》中說:“倉央嘉措的去世,據(jù)云是途中得了暴病結果。”“在黑河附近,倉央嘉措喪命?!?BR> 有的說是“被殺”,如葛桑喇在《一個宗教叛逆者的心聲》中認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派去的人殺害?!?BR> 王堯在《第巴·桑結嘉措事跡考》中指出:“當?shù)诎蜕=Y嘉措被殺的第二年,倉央嘉措便緊跟著斷送在和碩特拉藏汗的手中,死在青海湖畔遂解的途中,……被弄死在青海。”
曾文瓊則在《歷史知識》1981年第2期撰文上說:“六世達賴在戒備森嚴的蒙古包中,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他的詩歌朋友們和情人仁增旺姆……感慨地寫到:‘在東山的高峰,云煙繚繞的山上,是不是仁增旺姆,又為我燒起神香!’1706年6月27日,六世達賴被押送北京。行前他還通過一個藏兵把他寫給仁增旺姆的詩交給她,他又寫了一首離別的詩:‘白色的野鶴呀請你借給我翅膀,我不去遠方久住,只去理塘一趟?!瓝?jù)說,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謀害?!?BR> 也有的語焉不詳,籠統(tǒng)含糊,如《清史稿·列傳·蕃部(八)西藏》記載:康熙“四十四年桑結以拉藏汗終為己害,謀毒之,未遂,欲以其逐之。拉藏汗集眾討誅桑結。詔封為翊法恭順拉藏汗。因奏廢桑結所立達賴,詔送京師。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亂者拋棄尸骸。卒年二十五。時康熙四十六年?!?BR> 釋妙舟在《蒙藏佛教史》第四篇第三章第七節(jié)中說:倉央嘉措“年至二十有五,敕入覲。于康熙四十六年行至青海工噶洛地方圓寂?!?BR> 這些記述雖然都認為倉央嘉措是在赴京途中死去的,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則略有不同。例如,關于死亡的具體地點記述分別為“青海道”、“西寧口外”、“公噶瑙湖”、“工噶洛”、“納革芻喀”、“青?!啊ⅰ扒嗪:?、“黑河附近”等處,總之未超出西寧以西那曲以北的地域范圍。關于倉央嘉措到底是怎么死的,各種記述分別使用的是“死”、“病故”、“圓寂”、“喪命”、“被弄死”、“被謀害”等說法。其實,不論是病故還是被謀害,只有這兩種可能。因為按照藏傳佛教“不殺生”的宗教觀念和藏族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不贊成自殺的,何況倉央嘉措也完全沒有自殺的必要和理由。
對于倉央嘉措的享年,有的說亡年為24歲,有的說是25歲。其實倉央嘉措誕生于公元1683年,如逝世于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應當是24虛歲;如逝世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按虛歲計算則是25歲。
持倉央嘉措“逃遁”之說的仍然充滿懸念——
據(jù)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第六卷第六節(jié):“次國藏王佛海與蒙古拉桑王不睦,佛海遇害??滴趺鼩J使到藏調(diào)節(jié)辦理,拉桑復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使無可奈何,乃迎大師晉京請旨。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責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難之時,大師乃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法利生,事業(yè)無邊。爾時欽差只好呈報圓寂,一場公案,乃告結束?!?BR> 《倉央嘉措秘傳》(藏文全名是《一切知語自在法稱祥妙本生記殊異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書成于公元1757年,以第一人稱記述倉央嘉措親口的講述,說倉央嘉措在去北京途中行至尕瑙爾,施展法術,于夜間向東南方向遁走。去過打箭爐、峨眉山,又回到西藏的拉薩、山南,還去了尼泊爾、印度,再返回西藏及西寧,最后在今內(nèi)蒙古的阿拉善圓寂。作者名叫額爾德尼諾門罕阿旺倫珠達吉,又名拉尊·阿旺多爾濟,是阿拉善旗的蒙古人。
《倉央嘉措秘傳》一書的漢文譯者莊晶先生認為“他的在袞噶瑙出走后,最后歸宿于阿拉善旗的可能性極大”。他還介紹說:賈敬顏先生曾在阿拉善旗考察,“文革”前廣宗寺還保存著六世達賴的肉身塔,五十年代寺內(nèi)主持還出示過六世達賴的遺物,其中有女人的青絲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阿拉善旗情況》中說:六世達賴行抵袞噶瑙后,于風雪夜中倏然遁去。先往青海,復返西藏,最后來到阿拉善旗班自爾扎布臺吉家,時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三十四歲以后收班自爾扎布臺吉的兒子阿旺多爾濟為徒,并在當?shù)睾霌P佛法。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64歲時坐化。阿拉善旗有八大寺廟,據(jù)說其中著名的廣宗寺(建成于1757年,位于賀蘭山中)即為阿旺多爾濟遵照六世達賴的遺愿所建。內(nèi)有六世達賴的遺體,供于廟中七寶裝成的切爾拉(塔式金龕)內(nèi)。該寺尊倉央嘉措為該寺的第一代格根(即上師),名為德頂格根。阿旺多爾濟任第一代“喇嘛坦”。另傳甘肅中衛(wèi)的一個漢人,因敬奉達賴六世而得子,便替他修了一座廟,廟名朝克圖庫勒(藏語名班第扎木吉陵),即阿拉善八大寺的昭化寺,六世達賴坐化后,遺體也曾浮厝于此廟。
瑪·烏尼烏蘭在發(fā)表于1982年4月24日《阿拉善報》的《再見了.歌的海洋、歌手之鄉(xiāng)》一文中說:阿拉善宗教中心廣宗寺遺址賽音希日格(在三尼峰與牧仁峰之間),山口有一股清泉,叫拉先泉,是這里的五大泉之一,據(jù)說是六世達賴倉央扎木蘇用手杖捅出的一口清泉,飲了吉祥如意。
有民間傳說講,倉央嘉措帶著刑具行至青海扎什其地方,忽然失蹤,用大法力從刑具中脫身,即往五臺山住了幾年,后到阿拉善旗為蒙人放養(yǎng)。羊被狼吃,大師受主人責斥,乃把狼領到主人面前說:“羊是他吃的,你同他理論吧?!泵扇舜笃?,始知為仙,終知為達賴。
伊明舉在他收集整理的《達賴六世情歌·小序》中說:“據(jù)說他還到過云南,這組情歌也就采自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BR> 據(jù)藏文《十三世達賴傳》所載:“十三世達賴到山西五臺山朝佛時,曾親去參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閉關坐禪的寺廟?!备鶕?jù)這一記載來看,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送到內(nèi)地之后,清帝曾將其軟禁在五臺山,后來即死在那里,較為確實。
關于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生死之迷,雖然眾說紛紜,但是“逃遁”之說應該更為合乎情理。
首先,清初數(shù)朝,懸案頗多,如順治遁世、康熙傳位、雍正之死等等,但凡有關皇家體統(tǒng),必巧為掩飾。然而種種說法,總有難以自圓其說之處。
其次,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如系病死,則不應有“謀害”的諸種傳說,《清史稿·列傳·藩部(八)西藏》也無須以“行至青海道死”之說含糊其詞,而應與《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中的“在途病故”一說相同。死亡之地也不應眾說紛紜,無一確切之處。
第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謀害”的說法也難以成立。當時,拉藏汗屬下的官兵,皆是篤信藏傳佛教的,且以護教弘法為宗旨。雖然因為拉藏汗與第巴·桑結嘉措的政治斗爭使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成了犧牲品,而他們也承擔了押解倉央嘉措遠赴京師的職責,但是決無下毒手謀害之理。因為,“蒙古素崇佛教,有達賴之名皆皈向之”(《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七》)。連康熙皇帝也知道,倉央嘉措“有達賴喇嘛之名,眾蒙古皆服之”(《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信徒怎么可能殺害尊崇的活佛呢?
值得重視的是,拉藏汗是蒙古和碩特部的汗王,而阿拉善旗的蒙古族也屬和碩特部。阿拉善蒙古族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奉為八大召廟之首的廣宗寺的始祖,世世代代竭誠供奉,甚至在“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那樣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下,也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保存六世達賴的遺骨、遺物,這是具有深刻的歷史、社會原因的——青海、阿拉善地區(qū)的和碩特蒙古素與拉藏汗不睦,當拉藏汗將格桑嘉措立為“六世達賴”之后,青海和碩特部即與新疆準噶爾部蒙古聯(lián)手進攻拉藏汗;攻破拉薩,并將其殺害。和碩特蒙古的下層官兵、貧民百姓,對六世達賴更是敬服、同情的。因此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一行行至青海時,尋機將其解救,而以“病故”上報了結。倉央嘉措在云游四方之后隱居阿拉善,弘揚佛法,恰恰是因為阿拉善蒙古也屬于和碩特部,又地處偏遠,清朝政府與拉藏汗均偵伺不便。而當公元1717年拉藏汗被噶爾丹之侄、準噶爾部蒙古首領策妄阿拉布坦所殺之后,遠離西藏政教權利斗爭焦點的倉央嘉措也就得以在阿拉善高原安處一隅,得享天年了。
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或許是因為天高地遠,隱居于世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未為清廷所知,或許是因為西藏政教權利斗爭的兩大主角第巴·桑結嘉措與拉藏汗皆已作古,難以將倉央嘉措借題發(fā)揮、興風作浪,而惟以安定西藏局勢為第一要務的清朝黨中央政權也無須擔心倉央嘉措會再起波瀾,更沒有必要將這一世人漸漸淡忘的公案再又重提,從而引起新的事端,特別是在尊崇達賴喇嘛的蒙、藏地區(qū)導致新的社會動蕩,所以清廷也就息事寧人,佯為不知。
這樣,就省卻了朝廷棘手的一道難題,也給了處于生死路口的倉央嘉措一條隱姓埋名的逃生之路。
四、不絕的余音,不朽的詩魂。
經(jīng)歷了人生的巨大打擊,倉央嘉措從高居于凡人之上的活佛淪為階下之囚,又成為逃脫了囹圄卻又沒有正常的身份,不得不隱姓埋名,四處流浪的逃亡者。
倉央嘉措從虛幻飄渺的佛國回到了多苦多難的塵世,從縱情詩酒的浪漫世界來到了蓬頭垢面、胼手胝足、在艱難困苦中為衣食辛勤勞作的普普通通的人們之中。
當脫掉了“活佛”的華麗袈裟,來到勞苦大眾之中的時候,他才真正感受到了這些人的樸實,這些人的純真,這些人的可愛……
是這些人給予他無私無畏的援助,幫助他解脫桎梏,重獲自由;
是這些人給予他無窮的關愛,幫助他在流亡之途上無數(shù)次化險為夷,終獲平安;
是這些人誠心誠意地信仰他是真正的達賴喇嘛——法力無邊的活佛,即使身披枷鎖、嚴加看管,也可以“用大法力從刑具中脫身”,“施展法術”遁走,“于風雪夜中倏然遁去”;
是這些人給予了倉央嘉措無限的同情,甚至他縱情歌舞酒宴、眠花宿柳、嚴重違背教規(guī)的行為,也得到人們的原諒并賦予了新的解釋——“年輕的倉央嘉措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并非主角的若干事件、他的結局、乃穹護法神顯示的預言,這一切都使人們忘掉或者原諒了他的弱點?,F(xiàn)在人們又普遍對他懷有好感了,他的奇怪舉動被解釋為神的一種朦朧隱晦的行為,神是永遠使其行為適應人們的造業(yè)的準備的”……((意)杜齊著:《西藏中世紀史》)
告別了錦衣玉食卻風濤險惡的活佛生活,告別了燈紅酒綠、縱情無羈的浮華生活,告別了在屠刀下生死未卜的囚徒生活,倉央嘉措浪跡四方,開始了歷經(jīng)磨難、修持苦行的新的生活。
據(jù)史書記載,倉央嘉措周游的范圍十分廣闊,他到過青、甘、川、康、藏等藏區(qū)各地,到過印度、尼泊爾,也到過蒙古草原。廣泛游歷的所見所聞,大大開闊了倉央嘉措的眼界——原來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這樣真實的世界是在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永遠見不到的!
跌宕起伏、豐富的人生閱歷真正啟發(fā)了倉央嘉措的心智——塵世間蕓蕓眾生人生多艱,蒙受如此之多的苦難,何以解脫呢?倉央嘉措重讀佛法,這才發(fā)現(xiàn)佛祖是如此通達智慧,喻理圓通。人間苦難看得越多,倉央嘉措鉆研佛法悟道越深。大徹大悟的倉央嘉措歷經(jīng)人生磨難之后,終于成為一名誠心皈依、闡理精深的佛教大師。
于是,他不遺余力地弘揚佛法,布道四方。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倉央嘉措34歲時,帶著12位高徒來到阿拉善高原的和碩特蒙古部,住在班自爾扎布臺吉家,并收其子阿旺多爾吉(又名阿旺倫珠達吉)為徒,在此弘法宣教。倉央嘉措以高超的各種法術贏得了阿拉善地區(qū)和碩特蒙古部王公貴族與平民百姓的誠心崇拜。倉央嘉措還曾離開這里到北京、五臺山、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傳經(jīng)弘法,在蒙古草原影響甚大。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倉央嘉措64歲時,吞服一顆佛舍利子后以菩薩跏跌坐姿口誦無量壽經(jīng),慈祥坐化。其時從其左脅下流出各色透明油質(zhì)液體19天,雖然時值酷暑,但法體宛如生前,絲毫未腐爛。
倉央嘉措的法體先供奉在阿拉善八大寺之一的昭化寺。昭化寺位于阿拉善左旗格圖呼熱蘇木駐地,始建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擴建,并為倉央嘉措法體俘厝之處所。隨后,阿旺多爾濟遵從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遺囑,赴西藏辦理后事。他“向達賴喇嘛、斑禪博格多以及乃穹護法獻上祈壽禮,禱告圣者靈童早日轉世,并請求明示,向三大寺和傳召法會大放布施”。阿旺多爾濟得到七世達賴喇嘛授給大悲佛海觀世音灌頂,接受了七世達賴喇嘛的冊封,得到“阿里路克散額爾德尼諾門汗”的名號和詔書、佛像靈物、全套堪布器具等賞物。由此可以看出,七世達賴以這一獨特的方式,承認了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真實身份。從此,阿旺多爾濟與七世達賴往來甚密,于1750年、1752年、1755年、1756年5次派人遠赴拉薩,向七世達賴喇嘛送信請安,七世達賴不僅復信,還向正在緊張修建廣宗寺的阿旺多爾濟傳授了“聚僧法輪修供法”。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阿旺多爾濟秉承六世達賴生前旨意,在賀蘭山中修建了一座壯麗輝煌的寺廟,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建成,并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運來,以七寶裝“舍利”塔式金盒供奉在寺中,并尊為該寺的第一代活佛——“德頂格根”(上尊活佛)。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蒙古和碩特部的第三代王爺羅卜桑多爾濟上報理藩院,請求朝廷恩賜寺名,乾隆皇帝御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廣宗寺”匾額。
廣宗寺位于賀蘭山西麓今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鎮(zhèn)境內(nèi)的一處山谷之中。這里清泉潺潺,空氣新鮮,樹木繁茂,綠草如茵,百花盛開,蝶舞鳥鳴,是一處風光秀麗而又清凈幽雅的所在。山谷四周群峰環(huán)峙,好似朵朵圣潔的蓮花環(huán)擁法臺。相傳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云游至此,靈心慧性,大為感動,遂指示阿旺多爾濟在其身后于此地修建寺廟,供奉法體。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供奉在金碧輝煌的黃樓寺古殿之中的寶塔里。黃樓寺建筑規(guī)模宏大,廟房81間,廟高約20米,分四層,全部用黃色、綠色的琉璃瓦修建,具有藏式與漢式廟宇建筑形式相結合的特點,氣勢雄偉,富麗堂皇,顯示著六世達賴生前雖命運多舛、歷經(jīng)磨難,甚至以待罪之身匿跡阿拉善草原,死后仍然受到信徒的竭誠崇敬,并依然具有達賴喇嘛逝后應有的尊榮。殿內(nèi)供奉的倉央嘉措鎦金靈塔為全寺之尊,塔身高3米,塔門上鑲嵌著各種顏色的寶石,內(nèi)藏六世達賴喇嘛真身舍利。
黃樓寺后山坡上,建有六世達賴喇嘛萘毗塔。“萘毗”是梵語“火葬”的意思。1966年“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不允許僧眾與信徒繼續(xù)供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在廟旁火化,僧眾撿回骨灰另造塔供奉。為了大師的殘余靈骨灰燼不被人畜踐踏,又造此萘毗塔。這里可作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大起大落神秘而傳奇的一生的歷史終點。
改革、開放以后,廣宗寺得到修復,并立碑紀念,名曰《兜率廣宗寺記》全文如下——
據(jù)經(jīng)史記載,南寺原基乃十六羅漢尊者歇夏加持之地,亦系摩達喇居士誕生之所。六世達賴喇嘛羅桑仁欽倉央嘉措為尋找建寺弘教之處曾云游北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來至賀蘭山中阿日畢吉呼、巴雅吉呼家,適逢家主人新坐墊縫制方成,鮮牛奶釜內(nèi)飄香。倉央佛盤坐新墊,品嘗鮮奶,環(huán)顧四周,但見勝景非凡:圓山巍巍,松柏蔥蔥,布谷鳴啼,泉溪長流,地似八瓣蓮花,天如八輻金輪,具勝樂金剛壇城之形,實屬弘法利生之勝地,遂擇定此處建寺。后其心傳弟子阿旺多爾濟遵其遺囑於第十三勝生火鼠年(1756年)破土動工,次年建成殿堂,并造六世達賴喇嘛肉身靈塔,將利樂海寺遷來新址,此乃南寺之初創(chuàng)緣由。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賜予藏蒙滿漢四種文字鐫刻之“廣宗寺”匾額,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制定寺規(guī),從此南寺名揚佛教界。籍僧俗信眾之布施與能工巧匠之功德,寺院逐年擴大,其建筑規(guī)模之宏,雕刻工藝彩畫裝飾之精,佛門寶物收藏之多,世所罕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本寺僧人積極參加政治文化學習與勞動生產(chǎn),主動接受文明與進步。文革中這座聞名遐邇的重要寺院被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宗教政策再次得到貫徹,南寺弟子羅卜桑寧吾、尚巴丹達爾、丹畢寧吾等在原寺廢墟上重筑房舍,恢復香火。經(jīng)旗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莫蘭然金巴尚巴仁欽為首的寺管所在上級的關懷和群眾的支持下新建了三十間歇山式殿宇。畫家領誦師西日布甲木蘇和羅卜桑拉布坦完成了油畫工程。金龍盤繞的殿柱之間的橫梁上用焚文寫的六世達賴名咒閃爍金光,大典正門兩側八思巴文書有“福兆似海集奇觀,吉祥如云落大殿”地對聯(lián),壁上留有本寺高僧莫蘭然金巴羅卜桑夏都市所撰寺賦回文詩。全則德桑吉拉布坦保存的六世達賴靈骨造塔供養(yǎng)在大殿正中,其側為阿旺多爾濟紀念塔。殿內(nèi)還供有內(nèi)藏宗喀巴法體碎粒的宗喀巴師徒三尊塑像,曼然巴羅卜桑沃斯爾敬獻的迭斯爾德呼圖克圖本生傳堆繡唐卡以及佛祖真經(jīng)甘珠爾全冊和宗喀巴師徒三尊全集等。第十七勝生陽鐵馬年(1990年)七月初,夏仲嘉木央丹培尼瑪、拉然巴強巴沃斯爾等三百名僧眾舉行了開光大典。語自在善慧教法勝利幢應施主哈斯巴根等出資立碑者之勸請?zhí)刈鞔擞?,愿此寺永為一切有情聚集?;鄱Y糧之所依。
歲月荏苒,逝者如斯。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逝去已250余年了。
今天,我們回顧他傳奇的一生,仍可以獲得人生的啟悟。
而他至存心性的詩歌,至今仍是藏族文學史中千秋不朽的燦爛篇章。
而當我們到廣宗寺游覽時,似乎仍能感到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以他無限的慈悲心懷,關注著塵世間的蕓蕓眾生,并為之祈福……
(作者: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
身為藏傳佛教中地位至高至尊的活佛,卻又是一位在藏族文學史上聲譽崇高的偉大詩人,傳世的詩作皆為情詩,這在藏傳佛教的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倉央嘉措的身世特別是他的生死,更是數(shù)百年難解的玄奧之謎。
一、西藏政教矛盾斗爭的險惡風濤。
倉央嘉措是在西藏政教矛盾斗爭十分尖銳的旋渦中被推上達賴喇嘛尊位的。
藏傳佛教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是與各教派的紛爭和政治勢力的沖突相伴隨的。
首先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與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佛教取代了本教的傳統(tǒng)地位,又不同程度地吸取了部分本教的地域、文化原素,形成了藏傳佛教。
其次,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紅教)、噶當派(黑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格魯派(黃教)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確立了格魯派的傳統(tǒng)地位。
第三,格魯派內(nèi)部,存在主宰前藏30余萬僧眾、以拉薩為中心的達賴喇嘛與主宰后藏1萬余僧眾、以日喀則為中心的班禪喇嘛的長期斗爭。
第四,達賴喇嘛一系,則存在實際上執(zhí)掌政教實權的大喇嘛之間、大喇嘛與年輕的達賴喇嘛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
倉央嘉措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推到了藏族社會矛盾沖突的旋渦中心。
1683年,倉央嘉措誕生在藏南門域宇松地方一個信仰藏傳佛教密宗的寧瑪派喇嘛家庭。他自幼聰穎靈惠,深受父母、鄉(xiāng)鄰的喜愛。
1682年,五世達賴去世。其私生子、掌握拉薩政教實權的第巴·桑結嘉錯匿不發(fā)喪,以“達賴喇嘛年邁多病,需靜修靜養(yǎng),政教事務皆委第巴主持”為名,宣布五世達賴“入定”,除第巴·桑結嘉錯以外不見任何人,從而結黨營私。第巴·桑結嘉錯與清廷在西藏的駐軍首領、扶持格魯派確立在藏傳佛教中的主導地位的和碩特蒙古達賴汗及其子拉藏汗對抗;唆使、支持準噶爾蒙古噶爾丹叛亂東犯;并托詞拒絕出兵征討叛清的吳三桂。第巴·桑結嘉錯的種種逆行,為他自己的悲慘結局、也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日后的身世變故種下了禍根。
第巴·桑結嘉錯為鞏固自己的權利,按照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于公元1685年在門域地方秘密找到倉央嘉措,作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將他接到措那城堡悄悄供養(yǎng)起來。
公元1896年,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在漠北蒙古昭莫多地方大破噶爾丹,并從俘虜?shù)牟厝丝诠┲?,得知五世達賴已去世多年,第巴·桑結嘉錯隱秘不報,并唆使噶爾丹東犯。康熙皇帝為之震怒,下詔對桑結嘉錯嚴辭痛斥,意欲征伐。第巴·桑結嘉錯懾于清廷之威力,不得不遣使奏報,卑詞自譴,辯稱秘不發(fā)表的原因是擔心西藏政治、社會發(fā)生變亂,等等??滴趸实垡蜻B年征戰(zhàn),內(nèi)地需要休養(yǎng)生息,西藏也需要社會的安定,“惟以不生事為貴”,故且“寬宥其罪”。
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在1697年倉央嘉措15歲時被迎至拉薩布達拉宮坐床,途中由五世班禪多桑意希為其剃度,成為第六世達賴喇嘛。登上達賴喇嘛至尊無尚高位的倉央嘉措,是尖銳沖突的社會政治矛盾的產(chǎn)物,也注定了作為尖銳沖突的社會政治矛盾犧牲品的命運。
二、身居達賴喇嘛尊位的情歌詩人。
身披袈裟,頭戴黃帽,在香煙繚繞的廟堂之中獨居尊位,宣教弘法,接受僧眾和信徒頂禮膜拜,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與聲譽的活佛,與流連于市井酒肆,縱酒放歌,風流倜儻的情歌詩人,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一位在佛國,一位在塵世;一位是圣人,一位是凡夫;一位地位崇高,一位身份卑下。無論人們有多么豐富的想象力,也很難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
然而,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身上,卻將二者融為一體。
這是一個令人驚異的奇妙的融合。
正是這個融合,造就了身為活佛,又身為情歌詩人的倉央嘉措。
正是這個融合,書寫了藏傳佛教歷史撲朔迷離的一頁,也書寫了藏族文學史千秋輝煌的一章。
自從被選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倉央嘉措就告別了慈愛的父母,告別了與小伙伴嬉戲玩耍的庭院,告別了山清水秀的故鄉(xiāng),來到了崇樓高閣、富麗堂皇卻又失卻了平民生活的親情與歡愉的寺廟殿堂之中。從此,再沒有了父母慈祥親切的愛撫,再沒有了小伙伴們天真爛漫的歡歌笑語,與童稚未脫的兒童、鴻蒙初開的少年終日相伴的,只有師傅道貌岸然的教導訓示,舉目可見的廟堂之內(nèi)金裝燦然、彩繪寶飾的佛像、菩薩、法王……
這一變化對倉央嘉措幼小的心靈留下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并伴隨著他從兒童步入少年,并成長為俊秀清朗、英姿勃發(fā)的青年。
同時,倉央嘉措也飽覽了西藏政教權貴之間的爭權奪利、勾心斗角、兇險陰謀——在“維護西藏政教利益”的掩飾下,第巴·桑結嘉措欺上瞞下、陽奉陰違的種種不端;在“維護朝廷在西藏的統(tǒng)治”的旗幟下,第巴·桑結嘉措與達賴汗及拉薩汗之間互置殺手的明爭暗斗;在“弘佛正法”的自我標榜下,藏傳佛教格魯派與其他教派之間有我無他的生死搏殺;以及冠冕堂皇的宗教上層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驕奢淫逸的丑行惡跡,引起倉央嘉措的失望,引起倉央嘉措的憎惡,引起倉央嘉措的憤怒……
然而,倉央嘉措?yún)s又是無奈的。
在戒律森嚴的宗教儀軌面前,在終日監(jiān)護的師傅們面前,在環(huán)列如堵的佛陀、菩薩、法王面前,在看似無形、卻又無時無處不在的宗教氛圍之中,倉央嘉措顯得那么孤獨,那么弱小,那么無助……
倉央嘉措需要逃避。
倉央嘉措需要解脫。
只有逃離了與世隔絕的禁苑之墻,只有逃離了沉重如磐、令人窒息的清規(guī)戒律,倉央嘉措才能獲得片刻的解放,他年輕、蓬勃的心靈才能享受燦爛的陽光,才能呼吸清新的空氣,才能在廣闊的天地里自由馳騁,才能還原一位真實、自我的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在親隨喇嘛的幫助下,換上普通的藏族服裝,戴上長長的假發(fā),尋機溜出戒備森嚴的布達拉宮,來到拉薩的中心八廓街,或者是布達拉宮下面的雪村,化名唐桑汪波,結識了一群青年男女,成為一起玩耍歡樂的朋友。這種無拘無束、青春自由的世俗生活,使倉央嘉措擺脫了政教斗爭的巨大壓力和每天從早到晚誦詩、禮佛,無窮無盡的宗教儀規(guī),心靈得到解脫,情感得到釋放。
倉央嘉措還在布達拉宮后面園林的湖中小島上,建筑了一座精美的樓閣,起名龍王潭。在這里邀請他的青年男女朋友,在一起唱歌跳舞,飲酒狂歡。才華橫溢的倉央嘉措充分發(fā)揮他的詩情,創(chuàng)作了許多情歌,讓大家即興演唱。倉央嘉措的詩歌熱情奔放、朗朗上口,很受人們的喜歡。一經(jīng)演唱,便很快流傳開來。
倉央嘉措的詩歌,表現(xiàn)了沖破佛門的清規(guī)戒律、沖破封建制度等級森嚴的枷鎖,反壓迫、反封建的強烈情緒,例如——
(一)
嬌聲善歌的小鳥,
幽閉在籠里。
雖然飛翔有翅,
卻是擺脫無邊。
(二)
住在布達拉宮時,
是日增倉央嘉措。
住在“雪”的時候,
是浪子唐桑汪波。
(三)
面對德高喇嘛,
懇求指點明路。
可心兒怎能收回?
已跑到情人那里。
(四)
入夜去會情人,
破曉時大雪紛飛。
足跡已印在雪上,
保密還有什么用?
在和青年朋友歡聚的日子里,倉央嘉措結實了一位名叫達娃卓瑪?shù)墓媚铩__娃卓瑪來自瓊結地方,容貌美麗,心地善良,溫柔多情,歌聲甜美。倉央嘉措每當望著達娃卓瑪象黑寶石般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就像喝了甘醇的青稞酒,禁不住醉了。他在詩中說——
(五)
拉薩人煙稠密,
瓊結人兒美麗。
我心心相印的人兒,
是瓊結地方來的。
?。?BR> 杜鵑鳥來自門隅,
帶來了春天的地氣。
我和情人見了面,
身心也感到愉快。
倉央嘉措與達娃卓瑪相親相愛,親密無間,幾乎達到出雙入對、形影不離的程度。白天他們游玩歌舞,夜里常常約會,情熾意濃。倉央嘉措在詩中說——
(七)
我那心愛的人兒,
如果作終身伴侶,
就像從大海底下,
撈上來珍寶一樣。
(八)
問問傾心愛慕的人兒:
愿否作親密的伴侶?
答道:除非死別,
活著永不分離!
然而,佛教的教義視人生為苦海,倡導出世解脫,鼓吹禁欲修煉。自童年時代便受到長期佛教熏陶也不可能不對倉央嘉措產(chǎn)生影響。而凡俗生活的輕松愉快、自由歡樂,特別是與達娃卓瑪?shù)奶鹈蹛矍橐彩顾y以割舍。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難以解脫——
(九)
若隨順美女的心愿,
今生就和佛法絕緣。
若到深山幽谷修行,
又違背姑娘的心愿。
(十)
工布少年的心情,
象蜂兒圈在網(wǎng)里。
和情侶纏綿之日,
又想起終極佛法。
(十一)
想她想得放不下,
如果這樣去修法,
在今生今世,
就會成佛啦。
(十二)
默想的喇嘛的面孔,
不顯現(xiàn)在心上;
沒想的情人的容顏,
卻映在心中明明朗朗。
但是,倉央嘉措與達娃卓瑪?shù)膼矍?,似乎一開始就注定是要以悲劇終結的。倉央嘉措至高至尊的達賴喇嘛的身份,使他不可能與達娃卓瑪結婚。達娃卓瑪也不可能長久地保持與倉央嘉措的情人關系?!疤鹎囡劤煽嗑啤!边@句古老的藏族諺語,終于在倉央嘉措和達娃卓瑪身上再一次應驗了。一連幾天,龍王潭歡聚的人群中沒有出現(xiàn)達娃卓瑪?shù)纳碛?。倉央嘉措托朋友給達娃卓瑪捎信,而達娃卓瑪已不在原來的地方居住了。倉央嘉措只好親自前去向鄰居們打聽,才知道達娃卓瑪已被父母帶回家鄉(xiāng)瓊結去了。心愛的姑娘不辭而別,使倉央嘉措如同失去了生活的陽光,心中十分難過。這時寫下的詩歌,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悲傷——
(十三)
請不要再說瓊結瓊結,
它讓我想起達娃卓瑪。
達娃卓瑪,我心中的戀人
難忘你仙女般的姿容,
更難忘你迷人心魄的眼睛
(十四)
熱愛自己的情人,
被別人家娶去作妻。
心兒被相思折磨,
已經(jīng)身瘦肉消了。
(十五)
請看我消瘦的面容
是情人害我生病。
已經(jīng)瘦骨嶙峋,
縱有百醫(yī)也無用!
(十六)
這短短的今生,
就這樣過了。
來世少年時節(jié),
且看能否相逢!
從此,受到失戀打擊、折磨的倉央嘉措心灰意冷,失魂落魄,在痛苦中度過凄涼的時光……
回到瓊潔家鄉(xiāng)的達瓦卓瑪,很快與人成了親,生兒育女,成了家庭的主婦……
往日的美好時光已成過眼煙云、鏡花水月,倉央嘉措只能在夢中與達瓦卓瑪相會……
然而,倉央嘉措難以想到,更大的災難即將降臨到他的身上,他極力逃避的西藏政教權利斗爭的殘酷進程,將使他的命運發(fā)生根本的改變……
三、眾說紛紜的生死之謎。
在社會政治矛盾尖銳沖突的旋渦中,倉央嘉措想逃避卻無從逃避,想解脫卻難以解脫。終于,無情的厄運降臨到他的身上。
進入十八世紀,第巴·桑結嘉措與和碩特蒙古汗王之間的權利斗爭嚴重激化,并釀成公開的武裝沖突。公元1705年,第巴·桑結嘉措兵敗被殺。
取得勝利的和碩特蒙古拉藏汗召集拉薩各大寺廟的活佛對倉央嘉措進行宗教審判,指斥倉央嘉措“不守清規(guī)”,“非真達賴”,要求將其廢黜。然而,活佛們意見不一,廢黜之議難以實行。拉藏汗又上奏朝廷,并稱桑結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為“假達賴喇嘛”,平素不守清規(guī)戒律,行為放蕩不羈,經(jīng)?;b出游,而且酗酒好色,奏請康熙皇帝將其廢黜,另尋達賴五世的真正轉世靈童。
康熙皇帝對第巴·桑結嘉措素無好感,如今拉藏汗除掉桑結嘉措,如同去掉一塊心病。但對于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則采取了慎重的態(tài)度,遣使赴拉薩,要求將倉央嘉措“詔執(zhí)獻京師”。
消息傳出后,在拉薩的僧眾中引起很大的震動。當倉央嘉措與押解士兵起程之際,曾被哲蚌寺的喇嘛搶走藏于寺內(nèi)。拉藏汗調(diào)集兵卒圍攻哲蚌寺三天。為了避免寺院與僧眾受到嚴重傷害,倉央嘉措自動下山(一說為官兵“攻破寺院奪回”),被官兵押送,踏上北赴京師的漫漫旅途。公元1706年秋,倉央嘉措一行來到青海湖附近,留下了一樁生死難測的千古之謎。有些史籍記載,倉央嘉措死于此地,年僅24歲。也有些史籍則說,倉央嘉措在這里成功逃脫,從此云游四方。各種說法撲朔迷離,云霧重重,令人難解。持倉央嘉措“亡逝于此”的各種說法也不統(tǒng)一——
有說是“病逝于途”的,據(jù)《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記載“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題:‘駐扎西寧喇嘛商南多爾濟報稱:拉薩送來假達賴喇嘛,行至西寧口外病故。假達賴喇嘛行事悖亂,今既在途病故,應行文將其尸骸拋棄?!瘡闹??!?BR> 伯戴煦在《十八世紀早期支那與西藏的歷史》中認為:倉央嘉措“于1706年11月14日死于公噶瑙湖附近。雖然按意大利傳教士的說法,傳聞他是被謀害的,但漢、藏的官方記載都說他死于疾病。而沒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可以懷疑他的真實性?!?BR> 于道泉在《第六代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一文中說:“拉藏汗乃取得皇帝之同意,決以武力廢新達賴而置之死地。即以皇帝詔,使倉央嘉措往北京。而以蒙古衛(wèi)兵及一心腹大臣伴行。路過哲蚌寺前,寺中喇嘛出衛(wèi)兵之不意,將倉央嘉措劫去。衛(wèi)兵遂與寺中喇嘛開戰(zhàn),攻破哲蚌寺復將倉央嘉措奪回,帶往納革芻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倉央嘉措25歲,在納革芻喀被殺。而依照漢文的記載則說他到納革芻喀與青海之間患水腫病而死?!?BR> 洪滌塵《西藏史地大綱》認為:“假達賴行至青海,病死,時年二十五歲,康熙四十六年也?!?BR> 王輔仁、索文清在《藏族史要》中說:“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倉央嘉措在解送途中,病死在青海湖畔?!?BR> 杜齊在《西藏中世紀史》中說:“倉央嘉措的去世,據(jù)云是途中得了暴病結果?!薄霸诤诤痈浇?,倉央嘉措喪命?!?BR> 有的說是“被殺”,如葛桑喇在《一個宗教叛逆者的心聲》中認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派去的人殺害?!?BR> 王堯在《第巴·桑結嘉措事跡考》中指出:“當?shù)诎蜕=Y嘉措被殺的第二年,倉央嘉措便緊跟著斷送在和碩特拉藏汗的手中,死在青海湖畔遂解的途中,……被弄死在青海?!?BR> 曾文瓊則在《歷史知識》1981年第2期撰文上說:“六世達賴在戒備森嚴的蒙古包中,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他的詩歌朋友們和情人仁增旺姆……感慨地寫到:‘在東山的高峰,云煙繚繞的山上,是不是仁增旺姆,又為我燒起神香!’1706年6月27日,六世達賴被押送北京。行前他還通過一個藏兵把他寫給仁增旺姆的詩交給她,他又寫了一首離別的詩:‘白色的野鶴呀請你借給我翅膀,我不去遠方久住,只去理塘一趟。’……據(jù)說,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謀害。”
也有的語焉不詳,籠統(tǒng)含糊,如《清史稿·列傳·蕃部(八)西藏》記載:康熙“四十四年桑結以拉藏汗終為己害,謀毒之,未遂,欲以其逐之。拉藏汗集眾討誅桑結。詔封為翊法恭順拉藏汗。因奏廢桑結所立達賴,詔送京師。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亂者拋棄尸骸。卒年二十五。時康熙四十六年。”
釋妙舟在《蒙藏佛教史》第四篇第三章第七節(jié)中說:倉央嘉措“年至二十有五,敕入覲。于康熙四十六年行至青海工噶洛地方圓寂?!?BR> 這些記述雖然都認為倉央嘉措是在赴京途中死去的,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則略有不同。例如,關于死亡的具體地點記述分別為“青海道”、“西寧口外”、“公噶瑙湖”、“工噶洛”、“納革芻喀”、“青海“、“青海湖”、“黑河附近”等處,總之未超出西寧以西那曲以北的地域范圍。關于倉央嘉措到底是怎么死的,各種記述分別使用的是“死”、“病故”、“圓寂”、“喪命”、“被弄死”、“被謀害”等說法。其實,不論是病故還是被謀害,只有這兩種可能。因為按照藏傳佛教“不殺生”的宗教觀念和藏族的傳統(tǒng)習俗,是不贊成自殺的,何況倉央嘉措也完全沒有自殺的必要和理由。
對于倉央嘉措的享年,有的說亡年為24歲,有的說是25歲。其實倉央嘉措誕生于公元1683年,如逝世于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應當是24虛歲;如逝世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按虛歲計算則是25歲。
持倉央嘉措“逃遁”之說的仍然充滿懸念——
據(jù)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第六卷第六節(jié):“次國藏王佛海與蒙古拉桑王不睦,佛海遇害。康熙命欽使到藏調(diào)節(jié)辦理,拉桑復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使無可奈何,乃迎大師晉京請旨。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責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難之時,大師乃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法利生,事業(yè)無邊。爾時欽差只好呈報圓寂,一場公案,乃告結束?!?BR> 《倉央嘉措秘傳》(藏文全名是《一切知語自在法稱祥妙本生記殊異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書成于公元1757年,以第一人稱記述倉央嘉措親口的講述,說倉央嘉措在去北京途中行至尕瑙爾,施展法術,于夜間向東南方向遁走。去過打箭爐、峨眉山,又回到西藏的拉薩、山南,還去了尼泊爾、印度,再返回西藏及西寧,最后在今內(nèi)蒙古的阿拉善圓寂。作者名叫額爾德尼諾門罕阿旺倫珠達吉,又名拉尊·阿旺多爾濟,是阿拉善旗的蒙古人。
《倉央嘉措秘傳》一書的漢文譯者莊晶先生認為“他的在袞噶瑙出走后,最后歸宿于阿拉善旗的可能性極大”。他還介紹說:賈敬顏先生曾在阿拉善旗考察,“文革”前廣宗寺還保存著六世達賴的肉身塔,五十年代寺內(nèi)主持還出示過六世達賴的遺物,其中有女人的青絲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盟阿拉善旗情況》中說:六世達賴行抵袞噶瑙后,于風雪夜中倏然遁去。先往青海,復返西藏,最后來到阿拉善旗班自爾扎布臺吉家,時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三十四歲以后收班自爾扎布臺吉的兒子阿旺多爾濟為徒,并在當?shù)睾霌P佛法。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64歲時坐化。阿拉善旗有八大寺廟,據(jù)說其中著名的廣宗寺(建成于1757年,位于賀蘭山中)即為阿旺多爾濟遵照六世達賴的遺愿所建。內(nèi)有六世達賴的遺體,供于廟中七寶裝成的切爾拉(塔式金龕)內(nèi)。該寺尊倉央嘉措為該寺的第一代格根(即上師),名為德頂格根。阿旺多爾濟任第一代“喇嘛坦”。另傳甘肅中衛(wèi)的一個漢人,因敬奉達賴六世而得子,便替他修了一座廟,廟名朝克圖庫勒(藏語名班第扎木吉陵),即阿拉善八大寺的昭化寺,六世達賴坐化后,遺體也曾浮厝于此廟。
瑪·烏尼烏蘭在發(fā)表于1982年4月24日《阿拉善報》的《再見了.歌的海洋、歌手之鄉(xiāng)》一文中說:阿拉善宗教中心廣宗寺遺址賽音希日格(在三尼峰與牧仁峰之間),山口有一股清泉,叫拉先泉,是這里的五大泉之一,據(jù)說是六世達賴倉央扎木蘇用手杖捅出的一口清泉,飲了吉祥如意。
有民間傳說講,倉央嘉措帶著刑具行至青海扎什其地方,忽然失蹤,用大法力從刑具中脫身,即往五臺山住了幾年,后到阿拉善旗為蒙人放養(yǎng)。羊被狼吃,大師受主人責斥,乃把狼領到主人面前說:“羊是他吃的,你同他理論吧?!泵扇舜笃?,始知為仙,終知為達賴。
伊明舉在他收集整理的《達賴六世情歌·小序》中說:“據(jù)說他還到過云南,這組情歌也就采自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BR> 據(jù)藏文《十三世達賴傳》所載:“十三世達賴到山西五臺山朝佛時,曾親去參觀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閉關坐禪的寺廟?!备鶕?jù)這一記載來看,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送到內(nèi)地之后,清帝曾將其軟禁在五臺山,后來即死在那里,較為確實。
關于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生死之迷,雖然眾說紛紜,但是“逃遁”之說應該更為合乎情理。
首先,清初數(shù)朝,懸案頗多,如順治遁世、康熙傳位、雍正之死等等,但凡有關皇家體統(tǒng),必巧為掩飾。然而種種說法,總有難以自圓其說之處。
其次,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如系病死,則不應有“謀害”的諸種傳說,《清史稿·列傳·藩部(八)西藏》也無須以“行至青海道死”之說含糊其詞,而應與《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中的“在途病故”一說相同。死亡之地也不應眾說紛紜,無一確切之處。
第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被謀害”的說法也難以成立。當時,拉藏汗屬下的官兵,皆是篤信藏傳佛教的,且以護教弘法為宗旨。雖然因為拉藏汗與第巴·桑結嘉措的政治斗爭使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成了犧牲品,而他們也承擔了押解倉央嘉措遠赴京師的職責,但是決無下毒手謀害之理。因為,“蒙古素崇佛教,有達賴之名皆皈向之”(《皇朝藩部要略·卷十七》)。連康熙皇帝也知道,倉央嘉措“有達賴喇嘛之名,眾蒙古皆服之”(《清實錄·圣祖卷二二七》),信徒怎么可能殺害尊崇的活佛呢?
值得重視的是,拉藏汗是蒙古和碩特部的汗王,而阿拉善旗的蒙古族也屬和碩特部。阿拉善蒙古族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奉為八大召廟之首的廣宗寺的始祖,世世代代竭誠供奉,甚至在“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那樣險惡的社會環(huán)境下,也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保存六世達賴的遺骨、遺物,這是具有深刻的歷史、社會原因的——青海、阿拉善地區(qū)的和碩特蒙古素與拉藏汗不睦,當拉藏汗將格桑嘉措立為“六世達賴”之后,青海和碩特部即與新疆準噶爾部蒙古聯(lián)手進攻拉藏汗;攻破拉薩,并將其殺害。和碩特蒙古的下層官兵、貧民百姓,對六世達賴更是敬服、同情的。因此在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一行行至青海時,尋機將其解救,而以“病故”上報了結。倉央嘉措在云游四方之后隱居阿拉善,弘揚佛法,恰恰是因為阿拉善蒙古也屬于和碩特部,又地處偏遠,清朝政府與拉藏汗均偵伺不便。而當公元1717年拉藏汗被噶爾丹之侄、準噶爾部蒙古首領策妄阿拉布坦所殺之后,遠離西藏政教權利斗爭焦點的倉央嘉措也就得以在阿拉善高原安處一隅,得享天年了。
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或許是因為天高地遠,隱居于世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未為清廷所知,或許是因為西藏政教權利斗爭的兩大主角第巴·桑結嘉措與拉藏汗皆已作古,難以將倉央嘉措借題發(fā)揮、興風作浪,而惟以安定西藏局勢為第一要務的清朝黨中央政權也無須擔心倉央嘉措會再起波瀾,更沒有必要將這一世人漸漸淡忘的公案再又重提,從而引起新的事端,特別是在尊崇達賴喇嘛的蒙、藏地區(qū)導致新的社會動蕩,所以清廷也就息事寧人,佯為不知。
這樣,就省卻了朝廷棘手的一道難題,也給了處于生死路口的倉央嘉措一條隱姓埋名的逃生之路。
四、不絕的余音,不朽的詩魂。
經(jīng)歷了人生的巨大打擊,倉央嘉措從高居于凡人之上的活佛淪為階下之囚,又成為逃脫了囹圄卻又沒有正常的身份,不得不隱姓埋名,四處流浪的逃亡者。
倉央嘉措從虛幻飄渺的佛國回到了多苦多難的塵世,從縱情詩酒的浪漫世界來到了蓬頭垢面、胼手胝足、在艱難困苦中為衣食辛勤勞作的普普通通的人們之中。
當脫掉了“活佛”的華麗袈裟,來到勞苦大眾之中的時候,他才真正感受到了這些人的樸實,這些人的純真,這些人的可愛……
是這些人給予他無私無畏的援助,幫助他解脫桎梏,重獲自由;
是這些人給予他無窮的關愛,幫助他在流亡之途上無數(shù)次化險為夷,終獲平安;
是這些人誠心誠意地信仰他是真正的達賴喇嘛——法力無邊的活佛,即使身披枷鎖、嚴加看管,也可以“用大法力從刑具中脫身”,“施展法術”遁走,“于風雪夜中倏然遁去”;
是這些人給予了倉央嘉措無限的同情,甚至他縱情歌舞酒宴、眠花宿柳、嚴重違背教規(guī)的行為,也得到人們的原諒并賦予了新的解釋——“年輕的倉央嘉措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并非主角的若干事件、他的結局、乃穹護法神顯示的預言,這一切都使人們忘掉或者原諒了他的弱點?,F(xiàn)在人們又普遍對他懷有好感了,他的奇怪舉動被解釋為神的一種朦朧隱晦的行為,神是永遠使其行為適應人們的造業(yè)的準備的”……((意)杜齊著:《西藏中世紀史》)
告別了錦衣玉食卻風濤險惡的活佛生活,告別了燈紅酒綠、縱情無羈的浮華生活,告別了在屠刀下生死未卜的囚徒生活,倉央嘉措浪跡四方,開始了歷經(jīng)磨難、修持苦行的新的生活。
據(jù)史書記載,倉央嘉措周游的范圍十分廣闊,他到過青、甘、川、康、藏等藏區(qū)各地,到過印度、尼泊爾,也到過蒙古草原。廣泛游歷的所見所聞,大大開闊了倉央嘉措的眼界——原來真實的世界是這樣的,這樣真實的世界是在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永遠見不到的!
跌宕起伏、豐富的人生閱歷真正啟發(fā)了倉央嘉措的心智——塵世間蕓蕓眾生人生多艱,蒙受如此之多的苦難,何以解脫呢?倉央嘉措重讀佛法,這才發(fā)現(xiàn)佛祖是如此通達智慧,喻理圓通。人間苦難看得越多,倉央嘉措鉆研佛法悟道越深。大徹大悟的倉央嘉措歷經(jīng)人生磨難之后,終于成為一名誠心皈依、闡理精深的佛教大師。
于是,他不遺余力地弘揚佛法,布道四方。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倉央嘉措34歲時,帶著12位高徒來到阿拉善高原的和碩特蒙古部,住在班自爾扎布臺吉家,并收其子阿旺多爾吉(又名阿旺倫珠達吉)為徒,在此弘法宣教。倉央嘉措以高超的各種法術贏得了阿拉善地區(qū)和碩特蒙古部王公貴族與平民百姓的誠心崇拜。倉央嘉措還曾離開這里到北京、五臺山、漠北蒙古喀爾喀部傳經(jīng)弘法,在蒙古草原影響甚大。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倉央嘉措64歲時,吞服一顆佛舍利子后以菩薩跏跌坐姿口誦無量壽經(jīng),慈祥坐化。其時從其左脅下流出各色透明油質(zhì)液體19天,雖然時值酷暑,但法體宛如生前,絲毫未腐爛。
倉央嘉措的法體先供奉在阿拉善八大寺之一的昭化寺。昭化寺位于阿拉善左旗格圖呼熱蘇木駐地,始建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擴建,并為倉央嘉措法體俘厝之處所。隨后,阿旺多爾濟遵從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遺囑,赴西藏辦理后事。他“向達賴喇嘛、斑禪博格多以及乃穹護法獻上祈壽禮,禱告圣者靈童早日轉世,并請求明示,向三大寺和傳召法會大放布施”。阿旺多爾濟得到七世達賴喇嘛授給大悲佛海觀世音灌頂,接受了七世達賴喇嘛的冊封,得到“阿里路克散額爾德尼諾門汗”的名號和詔書、佛像靈物、全套堪布器具等賞物。由此可以看出,七世達賴以這一獨特的方式,承認了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真實身份。從此,阿旺多爾濟與七世達賴往來甚密,于1750年、1752年、1755年、1756年5次派人遠赴拉薩,向七世達賴喇嘛送信請安,七世達賴不僅復信,還向正在緊張修建廣宗寺的阿旺多爾濟傳授了“聚僧法輪修供法”。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阿旺多爾濟秉承六世達賴生前旨意,在賀蘭山中修建了一座壯麗輝煌的寺廟,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建成,并將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運來,以七寶裝“舍利”塔式金盒供奉在寺中,并尊為該寺的第一代活佛——“德頂格根”(上尊活佛)。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蒙古和碩特部的第三代王爺羅卜桑多爾濟上報理藩院,請求朝廷恩賜寺名,乾隆皇帝御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廣宗寺”匾額。
廣宗寺位于賀蘭山西麓今阿拉善左旗巴潤別立鎮(zhèn)境內(nèi)的一處山谷之中。這里清泉潺潺,空氣新鮮,樹木繁茂,綠草如茵,百花盛開,蝶舞鳥鳴,是一處風光秀麗而又清凈幽雅的所在。山谷四周群峰環(huán)峙,好似朵朵圣潔的蓮花環(huán)擁法臺。相傳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云游至此,靈心慧性,大為感動,遂指示阿旺多爾濟在其身后于此地修建寺廟,供奉法體。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供奉在金碧輝煌的黃樓寺古殿之中的寶塔里。黃樓寺建筑規(guī)模宏大,廟房81間,廟高約20米,分四層,全部用黃色、綠色的琉璃瓦修建,具有藏式與漢式廟宇建筑形式相結合的特點,氣勢雄偉,富麗堂皇,顯示著六世達賴生前雖命運多舛、歷經(jīng)磨難,甚至以待罪之身匿跡阿拉善草原,死后仍然受到信徒的竭誠崇敬,并依然具有達賴喇嘛逝后應有的尊榮。殿內(nèi)供奉的倉央嘉措鎦金靈塔為全寺之尊,塔身高3米,塔門上鑲嵌著各種顏色的寶石,內(nèi)藏六世達賴喇嘛真身舍利。
黃樓寺后山坡上,建有六世達賴喇嘛萘毗塔?!拜僚笔氰笳Z“火葬”的意思。1966年“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不允許僧眾與信徒繼續(xù)供奉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法體,在廟旁火化,僧眾撿回骨灰另造塔供奉。為了大師的殘余靈骨灰燼不被人畜踐踏,又造此萘毗塔。這里可作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大起大落神秘而傳奇的一生的歷史終點。
改革、開放以后,廣宗寺得到修復,并立碑紀念,名曰《兜率廣宗寺記》全文如下——
據(jù)經(jīng)史記載,南寺原基乃十六羅漢尊者歇夏加持之地,亦系摩達喇居士誕生之所。六世達賴喇嘛羅桑仁欽倉央嘉措為尋找建寺弘教之處曾云游北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來至賀蘭山中阿日畢吉呼、巴雅吉呼家,適逢家主人新坐墊縫制方成,鮮牛奶釜內(nèi)飄香。倉央佛盤坐新墊,品嘗鮮奶,環(huán)顧四周,但見勝景非凡:圓山巍巍,松柏蔥蔥,布谷鳴啼,泉溪長流,地似八瓣蓮花,天如八輻金輪,具勝樂金剛壇城之形,實屬弘法利生之勝地,遂擇定此處建寺。后其心傳弟子阿旺多爾濟遵其遺囑於第十三勝生火鼠年(1756年)破土動工,次年建成殿堂,并造六世達賴喇嘛肉身靈塔,將利樂海寺遷來新址,此乃南寺之初創(chuàng)緣由。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賜予藏蒙滿漢四種文字鐫刻之“廣宗寺”匾額,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制定寺規(guī),從此南寺名揚佛教界。籍僧俗信眾之布施與能工巧匠之功德,寺院逐年擴大,其建筑規(guī)模之宏,雕刻工藝彩畫裝飾之精,佛門寶物收藏之多,世所罕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本寺僧人積極參加政治文化學習與勞動生產(chǎn),主動接受文明與進步。文革中這座聞名遐邇的重要寺院被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宗教政策再次得到貫徹,南寺弟子羅卜桑寧吾、尚巴丹達爾、丹畢寧吾等在原寺廢墟上重筑房舍,恢復香火。經(jīng)旗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莫蘭然金巴尚巴仁欽為首的寺管所在上級的關懷和群眾的支持下新建了三十間歇山式殿宇。畫家領誦師西日布甲木蘇和羅卜桑拉布坦完成了油畫工程。金龍盤繞的殿柱之間的橫梁上用焚文寫的六世達賴名咒閃爍金光,大典正門兩側八思巴文書有“福兆似海集奇觀,吉祥如云落大殿”地對聯(lián),壁上留有本寺高僧莫蘭然金巴羅卜桑夏都市所撰寺賦回文詩。全則德桑吉拉布坦保存的六世達賴靈骨造塔供養(yǎng)在大殿正中,其側為阿旺多爾濟紀念塔。殿內(nèi)還供有內(nèi)藏宗喀巴法體碎粒的宗喀巴師徒三尊塑像,曼然巴羅卜桑沃斯爾敬獻的迭斯爾德呼圖克圖本生傳堆繡唐卡以及佛祖真經(jīng)甘珠爾全冊和宗喀巴師徒三尊全集等。第十七勝生陽鐵馬年(1990年)七月初,夏仲嘉木央丹培尼瑪、拉然巴強巴沃斯爾等三百名僧眾舉行了開光大典。語自在善慧教法勝利幢應施主哈斯巴根等出資立碑者之勸請?zhí)刈鞔擞?,愿此寺永為一切有情聚集?;鄱Y糧之所依。
歲月荏苒,逝者如斯。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逝去已250余年了。
今天,我們回顧他傳奇的一生,仍可以獲得人生的啟悟。
而他至存心性的詩歌,至今仍是藏族文學史中千秋不朽的燦爛篇章。
而當我們到廣宗寺游覽時,似乎仍能感到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以他無限的慈悲心懷,關注著塵世間的蕓蕓眾生,并為之祈?!?
(作者: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