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這是過去人們讀“三字經”時就開始懂得的啟蒙知識。而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就比較集中地見之于《論語》。孔子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列的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早在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就尊孔子為“至圣”,將他與諸侯同列,為他撰修《孔子世家》。
孔子博學多識,但卻“述而不作”,所以他的思想就主要靠《論語》表達出來?!墩撜Z》不僅內容博大深厚,而且語言精辟簡潔;全書20篇,總約11000余字,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fā)人深省。其中許多語句膾炙人口,經過兩千四百多年的流傳,被人們反復引用而定型成為成語。并對人們的觀念意識、行為舉止、品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都有很大影響。現(xiàn)將余從《論語》中整理出來的成語(含少量格言、警句)輯錄如下,以饗讀者。
B 博施濟眾 必不得已 半途而廢 不恥下問
不教而誅 不亦樂乎 不念舊惡 不知自量
不舍晝夜 不辱使命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不患貧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
不學《詩》而無以言 不學禮而無以立
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
C 成人之美 察言觀色 從心所欲 處之泰然
成仁取義
D 斗筲之人 登堂入室 待價而沽 當仁不讓
多聞闕疑 篤信好學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道之以德,齊之以亂
道聽途說 道不同不相為謀
E 耳順之年 惡居下流 哀矜勿喜 愛禮存羊
愛則欲其生,惡則欲其死
F 斐然成章 犯而不校 犯上作亂 分崩離析
富而好禮 發(fā)憤忘食 肥馬輕裘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G 過猶不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H 后生可畏 惠而不費 患得患失 何陋之有
好行小惠 禍起蕭墻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和而不同 和為貴
J 君子固窮 君子不黨 舉直措枉 舉一反三
盡善盡美 既往不咎 敬而遠之 見危授命
見義勇為 見賢思齊 見利忘義 見利思義
近之則遜,遠之則怨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浸潤之譖,膚受之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身不正,焉能正人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既來之,則安之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 近者悅,遠者來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K 克己復禮 空空如也 開柙出虎
L 勞而不怨 里仁為美 禮讓為國 禮崩樂壞
樂以忘憂 樂山樂水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樂在其中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M 名正言順 苗而不秀 面墻而立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S 三十而立 三思而行 三省吾身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殺身成仁 升堂入室 慎終追遠 述而不作
歲不我與 色厲內荏 生而知之 駟不及舌
死而后已 手足無措 使民以時 歲寒松柏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食不語,寢不言
善于人交,久而敬之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殺雞焉用牛刀
T 天下歸心 聽其言而觀其行 泰而不驕
W 為政以德 文質彬彬 文武之道 文過飾非
無為而治 無信不立
無所不至 威而不猛 莞爾而笑 枉道事人
望而生畏 無所措手足 無可無不可
溫故而知新 溫良恭儉讓
聞一知十,未之有也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X 血氣方剛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循循善誘 賢者辟世 行不由徑 秀而不實
學以致用 學無常師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朽木不雕 朽木糞土
學而優(yōu)則仕 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小不忍則亂大謀 心有余而力不足
Y 有教無類 有始有終 愚不可及 用行舍藏
欲罷不能 以文會友 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以人廢言 以友輔仁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言不及義 言而有信 言必有中 一息尚存
一仍舊貫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一言以蔽之 一以貫之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怨天尤人 欲速則不達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言必行,行必果 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
Z 志士仁人 擇善而從 縱心所欲 戰(zhàn)戰(zhàn)兢兢
正而不譎 中道而廢 中庸之道 眾星拱辰
子曰詩云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朝聞道,夕死可矣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上述這些成語或格言、名句,在現(xiàn)代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中,有一些漸漸淡出,使用已不多見,如“克已復禮”、“溫良恭儉讓”等;有一些經過后人的改造,使其內涵豐富,蘊意濃厚,如“名正言順”、“舉一反三”、“敬而遠之”就是由“名不正則言不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敬鬼神而遠之”演變而來;還有一些則是以熟語出現(xiàn)的,使用較多,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聽其言而觀其行”、“己身不正,焉能正人”等。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雖然會使用這些成語,但對它們的出處,也就是成語所形成的源頭則知之甚少,這樣在對這些成語的理解上就難免膚淺,有時還會出現(xiàn)不能夠真正把握,準確運用的現(xiàn)象。這就應當提倡學一點《論語》,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中,也使自己的情趣、品行和素養(yǎng)得到提高。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