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為奠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為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團結統(tǒng)一,為捍衛(wèi)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為織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錦秀山河,為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繁榮富強的國家,中華各族英雄兒女們都做出過自己的貢獻。這個貢獻,今天仍在繼續(xù)弘揚發(fā)展中。
中華各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同締造者。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的蒙古民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為締造這個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且在某個歷史時期或在某些方面曾出現過有突出貢獻的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元世祖忽必烈即其中杰出代表,他是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的奠基者。
唐代末期出現藩鎮(zhèn)割據以后,我國先后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到十一世紀又出現遼、金、宋地對峙和西夏、蒙古、高昌、大理、西遼、吐蕃等民族政權的并存,這種分裂達三四百年之久。在此期間,戰(zhàn)火連綿,社會動蕩,人民遭劫,實現全國的統(tǒng)一,已成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渴望。誰來組織中華各民族完成這個重任?這個重任落到元世祖忽必烈肩上了。蒙古在窩闊臺汗時起就崇尚儒教,征金中廣收羅中原儒士,到忽必烈主征金時更是禮下賢士。在其身邊集結一大批中原漢族儒士以及其他族的人才,形成了一個智囊集團。這個集團政治上有生氣,他們對忽必烈稱帝創(chuàng)立元朝后確定堅決反對分裂,以漢地施漢法,蒙古和其他民族地方則照舊俗的政治路線,維護團結統(tǒng)一。這樣,滅金之后,經過長達四十年的滅宋戰(zhàn)爭,終于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大業(yè)。
元朝的建立,最為成功的是把吐蕃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奠定了今日中國的偉大版圖這個功勛。
一、元朝前的吐蕃
吐蕃,唐代以后直到宋、元、明初史籍指西藏以及今甘肅、青海和川西北藏族及其居地。七世紀初,贊普(國王)松贊干布統(tǒng)一全藏,定都邏些(今拉薩)國家制度大備。貞觀十五年(641)松贊干布與唐和親,迎娶文成公主,受封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時吐蕃勃興,吐蕃勢力擴張到甘肅、陜西和新疆等處?!疤谱蕴诤?,吐蕃勢盛,高宗乾封、咸亨(666—673)之際,西域四鎮(zhèn)(注:今新疆喀什、英吉沙、莎車、和田)淪陷,河隴一帶遂沒于西蕃?!薄短拼L安與西域》,三聯書店,1957年,6頁。)東則占據至河州(今甘肅省臨夏縣)、湟源(今青海省西寧地區(qū))、洮州(今甘肅省臨洮縣)、岷州(今甘肅省岷縣)等地?!熬攀兰o中葉,吐蕃各地農奴紛紛起義,王朝崩潰,分裂為許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為政?!边@就是正值蒙古崛起時西藏狀況。
二、同吐蕃接觸最早的蒙古人是闊端
新譯校注《蒙古源流》卷四,194頁,注釋:“闊端是早期接觸青藏之人。”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10頁,注釋:“事實上在貴由汗在位時(1246—1248),闊端即已被派往該處,他是與西藏喇嘛教建立關系的第一個蒙古人?!?BR> 《蒙兀兒史記》載:“闊端者斡歌歹汗之子(注:第七子),分地河西,建牙帳永昌,子孫襲封?!?BR> 永昌的位置?!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卷267《涼州府》頁17上載:“鄂爾多古城,在永昌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俗傳為永昌王牧馬城,地名黃城兒,有永昌王避暑宮,遺址尚存?!庇志?68頁6上又載:“永昌王和通(闊端)墓,在永昌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斡耳朵城。”至元四年(1267)闊端逝世,無嗣絕封,遂命荊王答兒麻失里代闊端鎮(zhèn)河西討吐蕃軍。闊端不僅駐河西負有討吐蕃的任務,從窩闊臺汗時起并一直主事由右路伐秦蜀,同吐蕃接觸機會多,他曾有過兩次帥師取秦鞏道伐西川。
第一次是在窩闊臺汗七年(1235)秋,窩闊臺汗分兵兩路伐蜀,闊端帥右路軍進川。對這次伐蜀過程,《蒙兀兒史記•斡歌歹汗本紀》載:
“冬十月,攻石門(位今甘肅省卓尼縣),說降鞏昌總帥汪世顯。是時,金已亡二年,秦鞏二十余城尚用金天興年號,堅守不下。闊端奉詔招諭,許以不殺,諸州皆降?!?BR> “明年(1236),大舉伐蜀。八月,闊端帥汪世顯出大散關(位今陜西省鳳縣北一百二十里處)。分兵令諸王末哥(拖雷第九子)帥按竺爾出陰平道(指今甘肅省宕昌、文縣地區(qū)),期會成都。九月,闊端與宋利州統(tǒng)制曹友聞大戰(zhàn)陽平關(位今陜西省寧強縣境),覆其軍,招降利州(今四川省廣元縣)、潼川(今四川省橦梓地區(qū))等路兵。兵所至無敢抗者。十月,遂入成都。”
本紀又載末哥軍攻文州時,“因招徠吐蕃酋勘陀盂迦等十族,各賜以銀符。遂略定尤州(今四川省平武縣),與大散軍進克成都。師還成都復為宋所有。又明年(1237),按竺邇言于末哥曰,隴右甫平,人心猶懷反測。西漢陽(位今甘肅省甘谷縣境)當蜀之(沖),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將鎮(zhèn)之。末哥曰,善,然無以易汝。遂分蒙兀漢軍千戶官五人,帥所屬隸麾下以往。按竺邇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門,術魯西戍兩水(位今甘肅省武都縣西北境)。謹斥侯,嚴巡邏,邊境帖然,敵莫敢犯?!?BR> 窩闊臺汗這次遣闊端伐宋蜀主要在漢藏雜居區(qū)作戰(zhàn),并第一次取得藏族支援,后又在此地區(qū)設長期駐軍,成為伐宋蜀及藏族區(qū)的出發(fā)基地。
窩闊臺汗十一年(1239)四月,又遣闊端伐宋蜀。這次是分三路進軍的,一直作戰(zhàn)到1242年,并進軍吐蕃南部全境。中路,由塔海紺孛統(tǒng)帥,八月破成都。東路,按竺邇、汪世顯統(tǒng)軍攻重慶圍萬州。1241年轉攻西川,連下二十余城。西路,由闊端親自統(tǒng)帥作戰(zhàn)于吐蕃地區(qū)?!对?#8226;汪世顯傳》載汪世顯子汪忠臣“壬寅(1242),用破吐蕃曡州功,賜銀符?!边@次闊端進軍吐蕃過程,藏史書中也有記載,且較之元籍更為詳細。
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民族出版社6—7頁,“根據同上書籍(《西藏民族政教史》、《續(xù)藏史鑒》記載,約在公元一二四○年(元太宗窩闊臺執(zhí)政之第十二年),窩闊臺的一個皇子闊端,派大將多達那波統(tǒng)帥大軍進入西藏,“東至工布,西至尼泊爾,南至門(即門隅),削平諸酋寨,莫不臣服?!?BR> 對蒙古軍進軍西藏事,外籍也有記載。
意大利人圖奇(杜齊)《西藏畫卷》一書中所譯藏文史料說:“在土豬年(巳亥,1239),蒙古人確實曾在朵爾達指揮下侵入烏思藏,打到拉薩東北,焚毀了熱振寺和監(jiān)拉寺,殺死僧俗數百人?!?BR> 闊端,從1235年窩闊臺汗時由秦鞏取四川伐宋始,直到1267年逝世,同吐蕃接觸三十多年,不愧為是同吐蕃接觸的第一個蒙古人。闊端的進軍吐蕃對蒙古人了解它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增多了。這樣,“慧眼識真才”,有人就提出邀喇嘛教中“學富五明”的薩迦派教主班智達(喇嘛教中的學位稱)恭噶•嘉勒燦來蒙古地方傳教,后來喇嘛教竟成了將吐蕃臣服元朝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的紐帶。
三、喇嘛教是今日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的紐帶
《續(xù)藏史鑒》載多達那波征服西藏后向闊端建議:“現今藏土惟噶巴當叢林最多,達隆巴(達隆噶舉派)法王最有德行,直貢巴(直貢噶舉派)京俄大師具大法力,薩迦班智達(薩迦派教主)學富五明,請我主設法迎致之。”
闊端采納多達那波的建議乃請薩迦班智達前來蒙古地方傳教。對此事,蒙籍《紅冊》、《蒙古源流》、《水晶數珠》等都有記載。但都不如以下史籍詳實。
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載:“當時薩迦班智達業(yè)已六十三歲,攜其侄八思巴(當時十一歲)與另一侄恰那多吉(當時僅七歲)于一二四四年前往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覲見了闊端,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以及繳納貢賦的品種與數量。在藏文《薩迦世系》一書中,載有薩迦班智達當年從涼州致西藏各教派與各地方政權首領的一封信,敦勸他們誠心歸順蒙古大汗,并繳納一定的貢賦,如敢違抗,必將招致“覆亡”。信中還規(guī)定西藏各地將官員姓名、部眾數字、貢物之量繕寫三份,一份送闊端皇子,一份存放薩迦寺,一份由各地方長官執(zhí)掌?!薄八_迦班智達在涼州住了七年,闊端專門為他修建了一座幻化寺,供其居住。薩迦班智達于一二五一年死于該地。薩迦班智達死后,八思巴弟兄仍在涼州?!?BR> 1253年,忽必烈迎八思巴弟兄前往龍德淵潛邸。潛邸,位金蓮川,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地帶。元《佛祖歷代通載》第十五《膽巴傳》載:“初,世祖居潛邸,聞西涼國有綽理哲瓦道德,愿見之,遂往西涼,遣使請于廓丹(闊端)大王。王謂使者曰:“師已入滅,有侄八思巴,此云圣壽,年方十六,深通佛法,請以應命?!?BR> 元順帝元統(tǒng)間(1333—1334)敕修的《百丈清觀》載:“帝師八思巴,法號惠幢賢吉祥,土波(即吐蕃)國人也。……師天資素高,復禮伯父為師,秘密伽陀妙章句一二千言,過目成誦。七歲演法,辯博縱橫。年十有五,歲在癸丑(1253),世祖皇帝龍德淵(元上都)潛,師灼知真命有歸,馳騎徑指王府……?!?BR> 八思巴等人的年齡各史料說法不一,這待以后另作研究。
薩迦班智達,生前曾授蒙哥汗的謁見并封以國師?!端抵椤份d:“于是,班智達•恭噶•嘉勒燦喇嘛來,可汗親自出迎,多所賜贈,并令宴會,委為司祭。班智達乃為蒙藏漢三國最高喇嘛,蒙古國中弘布無比之佛法。”
這里的“可汗”就是蒙哥汗。元史中此事也有佐證。
《蒙兀兒史記》卷六《蒙哥汗紀》載:蒙哥汗二年(1252)冬十月“以怯失迷兒僧那摩為國師,總天下釋教?!?BR> “怯失迷兒”即今克什米爾?!澳悄Α奔蠢锏漠悓憽?BR> 薩迦班智達•恭噶•嘉勒燦的來蒙古就為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奠基了基礎。
四、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建立政教合一政權
《元史紀事本末》載:“八思巴生七歲,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其大義,國人號之神童。年十五,謁帝于潛邸,與語大悅,日見親幸。中統(tǒng)元年(1260),帝即位,尊為國師,授玉印?!?BR> 忽必烈稱帝后,八思巴被尊為國師掌天下釋教之權,成了宗教領袖,同時,也步入政界,列黨中央政權機構大臣之序。
《元史•百官志》載:“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事隸治之。于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zhèn),亦有別印。如大征則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至元元初,總制院領以國師?!?BR> 宣政院,初建時稱總制院。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院之故,遂將總制院改稱宣政院。
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8頁載:“就在同年(中統(tǒng)元年,1260),忽必烈派了以門達為首的一批官員到了西藏,任務是清查戶口和設立驛站。”
從內地到拉薩共設二十七個驛站。
這為以后八思巴回藏和設置地方機構以及黨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做了準備工作。
至元二年(1265),八思巴返回西藏,他的任務有二:一是創(chuàng)造蒙古文字,二是整頓西藏事務建立政權機構。回藏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拉讓?!袄尩牟匚脑猓芍弊g為喇嘛的私邸,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行政機構,內設堪布和辦事人員多人,在八思巴領導之下,處理日常的宗教與行政事務。八思巴名義上是薩迦法王,但他并不直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在他之下,設本勤(藏語是長官的意思)一人,秉承他的意志,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第一任本勤名釋迦桑波,由八思巴提名,忽必烈任命為“烏思藏三路軍民萬戶”,并賜銀印。萬戶與達魯花赤同秩,為正三品?!毖篮戮幹哆_賴喇嘛傳》。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又派官員往西藏又進行第二次人口清查,在烏思藏(即前后藏)設立了十三個萬戶,每萬戶設萬戶長一人。這樣,把各霸占一方各自為政的部落統(tǒng)一到八思巴的統(tǒng)治之下了。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創(chuàng)造蒙古文字成功,回北京?!白殖缮现鄞髳?,遂始賜僧統(tǒng)國之權?!薄独m(xù)藏史鑒》。這里說的“統(tǒng)國之權”是統(tǒng)治西藏地方之權。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并將烏思藏十三萬戶地方的稅賦,完全賞給薩迦法王,作為“供養(yǎng)”。
至元十一年(1270),八思巴回藏,由其第亦真嗣宣政院使位。
這樣,西藏的官員從八思巴起到萬戶長均授忽必烈帝任命,萬戶的劃分在元朝黨中央政府的控制下劃定,標志著西藏已完全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元代統(tǒng)治者為了將吐蕃地區(qū)控制在版圖中,也需要社會中較有影響的宗教勢力,從而產生了政教合一的政權。西藏,現今宗教活動場所有1780余處,按人口平均1600人一處。即其證。
至元十六年(1279),八思巴逝世,忽必烈帝追封八思巴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圣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BR> 五、西藏及其它藏族居住地黨中央派出機構的設置
八思巴死后,至元二十七年(1290),噶舉派的直貢萬戶長發(fā)動了武裝叛亂。此次叛亂,薩迦本勤在駐藏蒙古軍的協助下,進行平叛,焚燒了噶舉派的寺院直貢寺。藏史稱這次叛亂為“直貢叛亂”。從此,元朝為加強對西藏的統(tǒng)治,遂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丁亥,從宣政院言,置烏思藏納里速古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睘跛疾?,即前后藏。納里速古孫,即今阿里地區(qū)。
宣慰使司的職權?!对?#8226;百官志》載:“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于郡縣,有請則達于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地,品秩、員數各有差等。”
從此,西藏不僅有了統(tǒng)一的地方政權,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更有了黨中央政府派出的機構,增強了社會穩(wěn)定,給西藏人民帶來了生息繁衍的更好條件。
在藏族其它居住地設有兩個宣慰司都元帥府。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初置,治所位(導)河州(今甘肅臨夏),轄今青海省東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等地。
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初置,治所位魚通(今四川省康定),轄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區(qū)和青海省玉樹、果洛等地。
“例如西藏地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問題,就是根據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肯定從元代始,西藏人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聯合起來,組成了統(tǒng)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庭。”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
沒有版圖就沒有一個國家,版圖是國家的根本象征。一個國家的版圖奠基者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忽必烈榮膺這個桂冠是當之無愧的。
為奠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為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團結統(tǒng)一,為捍衛(wèi)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為織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錦秀山河,為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繁榮富強的國家,中華各族英雄兒女們都做出過自己的貢獻。這個貢獻,今天仍在繼續(xù)弘揚發(fā)展中。
中華各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同締造者。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的蒙古民族,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為締造這個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且在某個歷史時期或在某些方面曾出現過有突出貢獻的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元世祖忽必烈即其中杰出代表,他是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的奠基者。
唐代末期出現藩鎮(zhèn)割據以后,我國先后出現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到十一世紀又出現遼、金、宋地對峙和西夏、蒙古、高昌、大理、西遼、吐蕃等民族政權的并存,這種分裂達三四百年之久。在此期間,戰(zhàn)火連綿,社會動蕩,人民遭劫,實現全國的統(tǒng)一,已成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渴望。誰來組織中華各民族完成這個重任?這個重任落到元世祖忽必烈肩上了。蒙古在窩闊臺汗時起就崇尚儒教,征金中廣收羅中原儒士,到忽必烈主征金時更是禮下賢士。在其身邊集結一大批中原漢族儒士以及其他族的人才,形成了一個智囊集團。這個集團政治上有生氣,他們對忽必烈稱帝創(chuàng)立元朝后確定堅決反對分裂,以漢地施漢法,蒙古和其他民族地方則照舊俗的政治路線,維護團結統(tǒng)一。這樣,滅金之后,經過長達四十年的滅宋戰(zhàn)爭,終于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大業(yè)。
元朝的建立,最為成功的是把吐蕃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奠定了今日中國的偉大版圖這個功勛。
一、元朝前的吐蕃
吐蕃,唐代以后直到宋、元、明初史籍指西藏以及今甘肅、青海和川西北藏族及其居地。七世紀初,贊普(國王)松贊干布統(tǒng)一全藏,定都邏些(今拉薩)國家制度大備。貞觀十五年(641)松贊干布與唐和親,迎娶文成公主,受封為駙馬都尉、西??ね?。松贊干布時吐蕃勃興,吐蕃勢力擴張到甘肅、陜西和新疆等處?!疤谱蕴诤?,吐蕃勢盛,高宗乾封、咸亨(666—673)之際,西域四鎮(zhèn)(注:今新疆喀什、英吉沙、莎車、和田)淪陷,河隴一帶遂沒于西蕃。”《唐代長安與西域》,三聯書店,1957年,6頁。)東則占據至河州(今甘肅省臨夏縣)、湟源(今青海省西寧地區(qū))、洮州(今甘肅省臨洮縣)、岷州(今甘肅省岷縣)等地?!熬攀兰o中葉,吐蕃各地農奴紛紛起義,王朝崩潰,分裂為許多小部落,各霸一方,各自為政?!边@就是正值蒙古崛起時西藏狀況。
二、同吐蕃接觸最早的蒙古人是闊端
新譯校注《蒙古源流》卷四,194頁,注釋:“闊端是早期接觸青藏之人?!?BR>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10頁,注釋:“事實上在貴由汗在位時(1246—1248),闊端即已被派往該處,他是與西藏喇嘛教建立關系的第一個蒙古人?!?BR> 《蒙兀兒史記》載:“闊端者斡歌歹汗之子(注:第七子),分地河西,建牙帳永昌,子孫襲封?!?BR> 永昌的位置?!都螒c重修一統(tǒng)志》卷267《涼州府》頁17上載:“鄂爾多古城,在永昌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俗傳為永昌王牧馬城,地名黃城兒,有永昌王避暑宮,遺址尚存。”又卷268頁6上又載:“永昌王和通(闊端)墓,在永昌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斡耳朵城?!敝猎哪辏?267)闊端逝世,無嗣絕封,遂命荊王答兒麻失里代闊端鎮(zhèn)河西討吐蕃軍。闊端不僅駐河西負有討吐蕃的任務,從窩闊臺汗時起并一直主事由右路伐秦蜀,同吐蕃接觸機會多,他曾有過兩次帥師取秦鞏道伐西川。
第一次是在窩闊臺汗七年(1235)秋,窩闊臺汗分兵兩路伐蜀,闊端帥右路軍進川。對這次伐蜀過程,《蒙兀兒史記•斡歌歹汗本紀》載:
“冬十月,攻石門(位今甘肅省卓尼縣),說降鞏昌總帥汪世顯。是時,金已亡二年,秦鞏二十余城尚用金天興年號,堅守不下。闊端奉詔招諭,許以不殺,諸州皆降?!?BR> “明年(1236),大舉伐蜀。八月,闊端帥汪世顯出大散關(位今陜西省鳳縣北一百二十里處)。分兵令諸王末哥(拖雷第九子)帥按竺爾出陰平道(指今甘肅省宕昌、文縣地區(qū)),期會成都。九月,闊端與宋利州統(tǒng)制曹友聞大戰(zhàn)陽平關(位今陜西省寧強縣境),覆其軍,招降利州(今四川省廣元縣)、潼川(今四川省橦梓地區(qū))等路兵。兵所至無敢抗者。十月,遂入成都?!?BR> 本紀又載末哥軍攻文州時,“因招徠吐蕃酋勘陀盂迦等十族,各賜以銀符。遂略定尤州(今四川省平武縣),與大散軍進克成都。師還成都復為宋所有。又明年(1237),按竺邇言于末哥曰,隴右甫平,人心猶懷反測。西漢陽(位今甘肅省甘谷縣境)當蜀之(沖),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將鎮(zhèn)之。末哥曰,善,然無以易汝。遂分蒙兀漢軍千戶官五人,帥所屬隸麾下以往。按竺邇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門,術魯西戍兩水(位今甘肅省武都縣西北境)。謹斥侯,嚴巡邏,邊境帖然,敵莫敢犯。”
窩闊臺汗這次遣闊端伐宋蜀主要在漢藏雜居區(qū)作戰(zhàn),并第一次取得藏族支援,后又在此地區(qū)設長期駐軍,成為伐宋蜀及藏族區(qū)的出發(fā)基地。
窩闊臺汗十一年(1239)四月,又遣闊端伐宋蜀。這次是分三路進軍的,一直作戰(zhàn)到1242年,并進軍吐蕃南部全境。中路,由塔海紺孛統(tǒng)帥,八月破成都。東路,按竺邇、汪世顯統(tǒng)軍攻重慶圍萬州。1241年轉攻西川,連下二十余城。西路,由闊端親自統(tǒng)帥作戰(zhàn)于吐蕃地區(qū)?!对?#8226;汪世顯傳》載汪世顯子汪忠臣“壬寅(1242),用破吐蕃曡州功,賜銀符?!边@次闊端進軍吐蕃過程,藏史書中也有記載,且較之元籍更為詳細。
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民族出版社6—7頁,“根據同上書籍(《西藏民族政教史》、《續(xù)藏史鑒》記載,約在公元一二四○年(元太宗窩闊臺執(zhí)政之第十二年),窩闊臺的一個皇子闊端,派大將多達那波統(tǒng)帥大軍進入西藏,“東至工布,西至尼泊爾,南至門(即門隅),削平諸酋寨,莫不臣服。”
對蒙古軍進軍西藏事,外籍也有記載。
意大利人圖奇(杜齊)《西藏畫卷》一書中所譯藏文史料說:“在土豬年(巳亥,1239),蒙古人確實曾在朵爾達指揮下侵入烏思藏,打到拉薩東北,焚毀了熱振寺和監(jiān)拉寺,殺死僧俗數百人?!?BR> 闊端,從1235年窩闊臺汗時由秦鞏取四川伐宋始,直到1267年逝世,同吐蕃接觸三十多年,不愧為是同吐蕃接觸的第一個蒙古人。闊端的進軍吐蕃對蒙古人了解它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增多了。這樣,“慧眼識真才”,有人就提出邀喇嘛教中“學富五明”的薩迦派教主班智達(喇嘛教中的學位稱)恭噶•嘉勒燦來蒙古地方傳教,后來喇嘛教竟成了將吐蕃臣服元朝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的紐帶。
三、喇嘛教是今日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的紐帶
《續(xù)藏史鑒》載多達那波征服西藏后向闊端建議:“現今藏土惟噶巴當叢林最多,達隆巴(達隆噶舉派)法王最有德行,直貢巴(直貢噶舉派)京俄大師具大法力,薩迦班智達(薩迦派教主)學富五明,請我主設法迎致之。”
闊端采納多達那波的建議乃請薩迦班智達前來蒙古地方傳教。對此事,蒙籍《紅冊》、《蒙古源流》、《水晶數珠》等都有記載。但都不如以下史籍詳實。
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載:“當時薩迦班智達業(yè)已六十三歲,攜其侄八思巴(當時十一歲)與另一侄恰那多吉(當時僅七歲)于一二四四年前往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覲見了闊端,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以及繳納貢賦的品種與數量。在藏文《薩迦世系》一書中,載有薩迦班智達當年從涼州致西藏各教派與各地方政權首領的一封信,敦勸他們誠心歸順蒙古大汗,并繳納一定的貢賦,如敢違抗,必將招致“覆亡”。信中還規(guī)定西藏各地將官員姓名、部眾數字、貢物之量繕寫三份,一份送闊端皇子,一份存放薩迦寺,一份由各地方長官執(zhí)掌。”“薩迦班智達在涼州住了七年,闊端專門為他修建了一座幻化寺,供其居住。薩迦班智達于一二五一年死于該地。薩迦班智達死后,八思巴弟兄仍在涼州?!?BR> 1253年,忽必烈迎八思巴弟兄前往龍德淵潛邸。潛邸,位金蓮川,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地帶。元《佛祖歷代通載》第十五《膽巴傳》載:“初,世祖居潛邸,聞西涼國有綽理哲瓦道德,愿見之,遂往西涼,遣使請于廓丹(闊端)大王。王謂使者曰:“師已入滅,有侄八思巴,此云圣壽,年方十六,深通佛法,請以應命?!?BR> 元順帝元統(tǒng)間(1333—1334)敕修的《百丈清觀》載:“帝師八思巴,法號惠幢賢吉祥,土波(即吐蕃)國人也?!瓗熖熨Y素高,復禮伯父為師,秘密伽陀妙章句一二千言,過目成誦。七歲演法,辯博縱橫。年十有五,歲在癸丑(1253),世祖皇帝龍德淵(元上都)潛,師灼知真命有歸,馳騎徑指王府……?!?BR> 八思巴等人的年齡各史料說法不一,這待以后另作研究。
薩迦班智達,生前曾授蒙哥汗的謁見并封以國師?!端抵椤份d:“于是,班智達•恭噶•嘉勒燦喇嘛來,可汗親自出迎,多所賜贈,并令宴會,委為司祭。班智達乃為蒙藏漢三國最高喇嘛,蒙古國中弘布無比之佛法?!?BR> 這里的“可汗”就是蒙哥汗。元史中此事也有佐證。
《蒙兀兒史記》卷六《蒙哥汗紀》載:蒙哥汗二年(1252)冬十月“以怯失迷兒僧那摩為國師,總天下釋教。”
“怯失迷兒”即今克什米爾?!澳悄Α奔蠢锏漠悓?。
薩迦班智達•恭噶•嘉勒燦的來蒙古就為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奠基了基礎。
四、西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建立政教合一政權
《元史紀事本末》載:“八思巴生七歲,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其大義,國人號之神童。年十五,謁帝于潛邸,與語大悅,日見親幸。中統(tǒng)元年(1260),帝即位,尊為國師,授玉印?!?BR> 忽必烈稱帝后,八思巴被尊為國師掌天下釋教之權,成了宗教領袖,同時,也步入政界,列黨中央政權機構大臣之序。
《元史•百官志》載:“宣政院,秩從一品,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事隸治之。于吐蕃有事則為分院往鎮(zhèn),亦有別印。如大征則樞府議。其用人則自為,選其為選則軍民通攝,僧俗并用。至元元初,總制院領以國師?!?BR> 宣政院,初建時稱總制院。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因唐制吐蕃來朝見于宣政院之故,遂將總制院改稱宣政院。
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8頁載:“就在同年(中統(tǒng)元年,1260),忽必烈派了以門達為首的一批官員到了西藏,任務是清查戶口和設立驛站。”
從內地到拉薩共設二十七個驛站。
這為以后八思巴回藏和設置地方機構以及黨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做了準備工作。
至元二年(1265),八思巴返回西藏,他的任務有二:一是創(chuàng)造蒙古文字,二是整頓西藏事務建立政權機構。回藏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拉讓?!袄尩牟匚脑?,可直譯為喇嘛的私邸,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行政機構,內設堪布和辦事人員多人,在八思巴領導之下,處理日常的宗教與行政事務。八思巴名義上是薩迦法王,但他并不直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在他之下,設本勤(藏語是長官的意思)一人,秉承他的意志,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第一任本勤名釋迦桑波,由八思巴提名,忽必烈任命為“烏思藏三路軍民萬戶”,并賜銀印。萬戶與達魯花赤同秩,為正三品?!毖篮戮幹哆_賴喇嘛傳》。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又派官員往西藏又進行第二次人口清查,在烏思藏(即前后藏)設立了十三個萬戶,每萬戶設萬戶長一人。這樣,把各霸占一方各自為政的部落統(tǒng)一到八思巴的統(tǒng)治之下了。
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創(chuàng)造蒙古文字成功,回北京?!白殖缮现?,帝大悅,遂始賜僧統(tǒng)國之權?!薄独m(xù)藏史鑒》。這里說的“統(tǒng)國之權”是統(tǒng)治西藏地方之權。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并將烏思藏十三萬戶地方的稅賦,完全賞給薩迦法王,作為“供養(yǎng)”。
至元十一年(1270),八思巴回藏,由其第亦真嗣宣政院使位。
這樣,西藏的官員從八思巴起到萬戶長均授忽必烈帝任命,萬戶的劃分在元朝黨中央政府的控制下劃定,標志著西藏已完全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元代統(tǒng)治者為了將吐蕃地區(qū)控制在版圖中,也需要社會中較有影響的宗教勢力,從而產生了政教合一的政權。西藏,現今宗教活動場所有1780余處,按人口平均1600人一處。即其證。
至元十六年(1279),八思巴逝世,忽必烈帝追封八思巴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圣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BR> 五、西藏及其它藏族居住地黨中央派出機構的設置
八思巴死后,至元二十七年(1290),噶舉派的直貢萬戶長發(fā)動了武裝叛亂。此次叛亂,薩迦本勤在駐藏蒙古軍的協助下,進行平叛,焚燒了噶舉派的寺院直貢寺。藏史稱這次叛亂為“直貢叛亂”。從此,元朝為加強對西藏的統(tǒng)治,遂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丁亥,從宣政院言,置烏思藏納里速古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睘跛疾?,即前后藏。納里速古孫,即今阿里地區(qū)。
宣慰使司的職權?!对?#8226;百官志》載:“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于郡縣,有請則達于省,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撫等地,品秩、員數各有差等?!?BR> 從此,西藏不僅有了統(tǒng)一的地方政權,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更有了黨中央政府派出的機構,增強了社會穩(wěn)定,給西藏人民帶來了生息繁衍的更好條件。
在藏族其它居住地設有兩個宣慰司都元帥府。
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初置,治所位(導)河州(今甘肅臨夏),轄今青海省東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等地。
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初置,治所位魚通(今四川省康定),轄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地區(qū)和青海省玉樹、果洛等地。
“例如西藏地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問題,就是根據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肯定從元代始,西藏人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聯合起來,組成了統(tǒng)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庭。”牙含章編著《達賴喇嘛傳》。
沒有版圖就沒有一個國家,版圖是國家的根本象征。一個國家的版圖奠基者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忽必烈榮膺這個桂冠是當之無愧的。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