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二期
  • (史海鉤沉)藏傳佛教在內蒙古
  •     公元前五世紀,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南部邊境)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因對當時婆羅門教不滿,又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經過10多年的苦苦修煉,最終創(chuàng)立了佛教,信徒尊他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圣人,后來被神化為“佛祖”。公元一世紀始,佛教逐步通過三條途徑傳入中國,一條是從古印度向北,經新疆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北地區(qū);一條是從古印度向南,經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傳入云南;一條是從古印度北,經尼泊爾傳入西藏。從此,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派。

        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之前,蒙古人絕大多數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由意為巫師、大神而得名的薩滿教,使人們相信神靈賜福,鬼魔布禍。人們請薩滿為其求兒求女、跳神治病,臣民生老病死要殺牲祭奠,貴族死亡要用奴隸陪葬。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始于13世紀,1240年元太宗窩闊臺的皇子闊端派兵進入土蕃(西藏),看到喇嘛教薩迦派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重要影響。為了利用喇嘛教統(tǒng)治土蕃,闊端派大臣邀請該派宗師薩班赴涼州會面。1247年薩班攜侄子八思巴到達涼州,受到闊端的隆重接待,薩班在蒙古貴族中進行傳教活動。1251年薩班病故,由八思巴繼位。1253年成吉思汗孫忽必烈將八思巴召至左右,從受佛戒,皈依了佛教。1260年忽必烈繼皇位后,封八思巴為“國師”(后升為“帝師”),賜“灌頂國師”玉印,授權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qū)事務。元朝利用八思巴在西藏地方政府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結束了部落割據的局面,西藏統(tǒng)一于元朝。忽必烈大力提倡扶持喇嘛教,對鞏固邊疆起了重要作用。
        明朝喇嘛教始于嘉靖年間,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孫、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統(tǒng)一了漠南蒙古各部,又西征甘肅、青海,東進遼東,基本控制了蒙古各部。阿勒坦汗在青海住了兩年,接觸到宗喀巴喇嘛創(chuàng)立的新教格魯派(因格魯派以黃色的帽子作為戒潔的象征,故俗稱黃教),了解到西藏地區(qū)喇嘛教統(tǒng)治藏族人民的巨大功效,認為在蒙古地方建立一個宗教中心,可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明萬歷二年(1574年),阿勒坦汗邀請西藏高僧到土默特部傳經。西藏黃教最高領袖索南嘉措派遣高僧阿興經青海,輾轉來到土默特部。阿興喇嘛不厭其煩地給阿勒坦汗等貴族首領講經說佛,宣揚黃教教義,阿勒坦汗進一步認識到喇嘛教的教義能夠控制蒙古,是鞏固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有力工具,接受了佛教。萬歷四年(1576年),阿勒坦汗派出使者持請貼和珍貴禮物,到西藏邀請索南嘉措親蒞土默特講經。雙方把會晤時間定在萬歷五年。為迎接索南嘉措,阿勒坦汗征得明廷的同意,在青海湖畔建了由萬歷帝賜名的“仰華寺”。
        萬歷六年(1578年)5月,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貴族和部眾等8萬多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青海。得知索南嘉措已啟程,阿勒坦汗前去途中迎接。5月15日,索南嘉措在僧眾和阿勒坦汗使者的陪同下到達青海察布齊雅勒。阿勒坦汗偕鐘金哈屯(即“夫人”,又稱“三娘子”)及貴族在駐營地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向索南嘉措呈獻了“以銀所造的七珍八寶,三十兩金碗內盛滿寶石,上好的緞各十匹,五色緞百匹,各色寶石銀嵌金鞍白馬十匹,布帛五千匹,牲畜五千匹,共萬件”的見面禮。隨后陪同索南嘉措前往仰華寺,雙方會商開始互贈尊號,阿勒坦汗尊索南嘉措為“圣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圣識一切”為“遍知一切”,“瓦齊爾達喇”是梵文音譯,意為“執(zhí)金剛”、“達賴”是蒙古語“大?!敝猓袄铩笔遣卣Z“上師”的意思。至此西藏有了“達賴喇嘛”尊號。索南嘉措被尊為“三世達賴喇嘛”,并追認了以前兩位最高活佛為一世、二世達賴喇嘛。自三世達賴喇嘛始,這個尊號一直傳承至今。索南嘉措回贈阿勒坦汗為“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尊號,意為“能轉千金法輪的睿智汗王”。阿勒坦汗還向索南嘉措頒贈了“達賴喇嘛”金印。他們商定后,阿勒坦汗決定在蒙古地區(qū)廢除薩滿教,信奉喇嘛教,修建寺廟,廣泛傳播喇嘛教;保護喇嘛教徒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喇嘛享受一定的特權,免除勞役、賦稅;高僧享有蒙古貴族的等級地位和待遇。會商之后,舉行了由蒙古、藏、畏兀兒、漢等民族群眾10多萬人參加的盛大法會,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為阿勒坦汗和鐘金哈屯及蒙古王公貴族等作了灌頂入教儀式,阿勒坦汗正式皈依佛教。阿勒坦汗如是贊頌這次相遇:“應將涌血之大江,變?yōu)橐缛橹畠艉#斩杀娚?,無窮無饑?!睆拇嗣晒琶褡宓纳鐣L俗逐漸起了變化,開始信奉喇嘛教。
        萬歷七年(1579年)阿勒坦汗回到土默特,兌現其在仰華寺的承諾,修建了蒙古地方第一座喇嘛教大召寺,萬歷帝為大召賜名“弘慈寺”。又修建了美岱召、席力圖召等召廟。萬歷十年(1582年)阿勒坦汗去世。十三年(1585年),三世達賴喇嘛應繼承汗位的阿勒坦汗長子僧格都棱•帖木爾和鐘金哈屯之邀,來到庫庫和屯(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駐錫大召寺,為阿勒坦汗主持超度法會,按照喇嘛教教規(guī),將阿勒坦汗遺體火化。隨后又主持了大召寺釋迦牟尼銀佛的“開光法會”,為銀佛加戴金冠。前來參加開光法會的土默特、察哈爾、喀爾喀、衛(wèi)拉特蒙古各部代表,向三世達賴喇嘛頂禮朝拜,請僧取經。
        萬歷十六年(1588年),三世達賴喇嘛應邀赴察哈爾部講經,自土默特出發(fā),途中圓寂,為鞏固黃教在蒙古的影響,臨終前他留下 “轉世靈童在阿勒坦汗家族中”的遺言。翌年,阿勒坦汗之孫青格爾杰布徹辰的福晉在今土左旗臺格牧鄉(xiāng)生下一子,經眾喇嘛、三世達賴喇嘛的老管家和后來四世達賴喇嘛之師貢桑仔巴等的確認,并得到土默特部蒙古貴族的支持,認定是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的“轉世靈童”。按照黃教教規(guī),西藏甘丹、色拉、哲蚌三大寺派出多名喇嘛組成的使團,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來到土默川一帶尋訪,返回拉薩后經反復商討,正式確認為四世達賴喇嘛,贈法名云丹嘉措。這是喇嘛教最高領袖——達賴喇嘛中迄今唯一的蒙古族。四世達賴喇嘛的確認,促進了喇嘛教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黃金史綱》稱:“達賴喇嘛的化身降生于阿勒坦汗的黃金氏族,而今才將宗喀巴的宗教在蒙古之國顯揚得如太陽一般?!?BR>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15歲的云丹嘉措來到西藏北熱振寺舉行了坐床儀式。翌年,西藏黃教派十三歲的藏族活佛扎木蘇•錫里巴達到庫庫和屯大召寺坐床,成為土默川地方至高無尚的佛教法師。
        清朝自皇太極始,就推崇和利用黃教,作為柔服蒙古諸部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宥Y親王稱:“國家寵信黃僧,并非崇信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借以其徒,使其誠心歸附,以障藩籬?!鼻宄跗谑抢锝淘诿晒诺胤脚d起的高峰時期。順治十年(1653年),清世祖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圣祖正式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從此歷輩達賴、班禪活佛的轉世與坐床,都由黨中央政府明令授封,成為定制。經清朝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鼓勵,蒙古各部各旗廣建寺宇。康熙帝宣稱“建一寺,勝養(yǎng)十萬兵”;乾隆帝說:“蓋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護之,以為懷柔之道也。”并認為“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
        于是在土默川一帶新建了五當召、昆都倫召、五塔寺、小召、烏素圖召、喇嘛洞召等眾多寺廟。在鄂爾多斯地區(qū)修建了準格爾召、伊克召等。清廷對明朝已建和新建寺廟賜了名,如大召寺賜名“無量寺”、烏素圖召賜名“慶綠寺”、“法禧寺”,五塔寺召賜名“慈燈寺”,喇嘛洞召賜名“廣化寺”,最終歸化城有了“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召城之稱,“殿宇雄壯,比擬佛國”。到清末,從呼倫貝爾到阿拉善地區(qū),各盟旗、蘇木都建起了眾多的喇嘛寺廟,王公貴族也建有家廟。據統(tǒng)計,清末內蒙古地區(qū)共建起1300多座寺廟。晚明至清,由于蒙古地區(qū)各旗廣建寺廟,各部從貴族到平民普遍信奉喇嘛教。
        清政府還制定了鼓勵蒙古貴族和平民當喇嘛的一系列優(yōu)待政策,清廷冊封上層喇嘛為“國師”、“禪師”、活佛等尊號,均由藏族、蒙古族充任,享有同蒙古王公、臺吉同等的政治、經濟特權;對所有的喇嘛免除兵役、賦稅、徭役等,不參加勞動還能過優(yōu)厚的生活;理藩院對喇嘛頒發(fā)官方傳教執(zhí)照“度牒”,喇嘛受政府保護等等。這些優(yōu)待政策吸引了眾多蒙古族青少年爭當喇嘛,每建一座寺廟,就吸收幾十人、數百人、上千人為喇嘛,到清朝中期,內蒙古地區(qū)喇嘛總數達到15萬人之多,到清末降至12.8萬人,占蒙古族男性人口的30%至40%。
        為了密切清廷與喇嘛教的關系,利用喇嘛教安撫清王朝的后院蒙古各部。順治帝多次下詔約請五世達賴喇嘛進京,十年(1653年)正式進行冊封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最高稱號??滴醯塾谌哪辏?695年)兩次西征凱旋歸化城,并將甲胄、弓箭、腰刀等隨身之物留在席力圖召作為紀念。以后又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立石碑,紀念西征勝利,表彰小召托音二世活佛在對噶爾丹征討中效忠朝廷的功績??滴跷迨辏?713年)封喇嘛教格魯派兩大活佛之一的五世班禪世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班禪”意為“大學者”,“額爾德尼”,滿語意為“珍寶”。并賜金冊金印,確認班禪在格魯派中的地位。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廷敕諭分別在西藏拉薩大昭寺和北京雍和宮先后設立金瓶。大昭寺的金瓶用來確定達賴、班禪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即活佛,清廷對轉世的喇嘛所授的封號)的轉世靈童,掣簽時,由清廷駐藏大臣監(jiān)掣;雍和宮的金瓶是用來確定蒙古各部所有的呼圖克圖的轉世靈童,掣簽時,由理藩院尚書監(jiān)掣。這一制度的建立,使清廷完全控制了喇嘛教,鞏固了對西藏和蒙古的統(tǒng)治。
        從明至清喇嘛教在內蒙古廣泛傳播300多年,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也使一個驍勇剽悍的“馬背民族”蒙古族由興而衰。
        喇嘛寺廟一般是蒙旗傳播宗教文化的中心。寺廟設多種扎倉(學部)專門組織喇嘛學習和研究哲學、天文歷法、數學、建筑學、音樂、醫(yī)學等科技文化藝術,促進了蒙藏兩族文化的融合和發(fā)展。如位于包頭市的五當召就是這樣一座寺廟。
        醫(yī)學部是喇嘛學習研究藏醫(yī)、藏藥、蒙醫(yī)、蒙藥的專門機構,從而促進和發(fā)展了蒙醫(yī)、蒙藥,豐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醫(yī)學寶庫,也為蒙古族群眾,特別是蒙古族平民在缺醫(yī)少藥的情況下,喇嘛醫(yī)能為其解除病痛的折磨。
        在明輪學部的喇嘛學習和研究天文、歷法、數學、占卜、文法等,佛經里的天文、數學豐富和發(fā)展了蒙古地區(qū)的天文、歷法、數學。五塔寺召照壁石雕蒙古文天文圖,是清代蒙古族天文學家明安圖對我國天文學的重要成果。石雕宣傳和普及了這一科學知識。一些資深喇嘛,精通蒙、藏、漢三種文字,將藏漢佛教經卷譯成蒙文,對提高翻譯水平,傳播佛教哲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著名佛經《甘珠爾經》是蒙、漢、藏三語翻譯史上的壯舉。在收集整理中,吸收了不少印地語、藏語詞匯,豐富和發(fā)展了蒙古語文詞匯。
        眾多的寺廟是集藏、漢、蒙古各族建筑學、雕塑、繪畫、佛具工藝之大成。每一座金碧輝煌、巍峨雄宏的寺廟矗立在城鄉(xiāng)、草原,都是蒙藏漢各族建筑學家、工程師、工匠和民工創(chuàng)造出的建筑成果。這些或蒙藏合一、或藏漢合一、或純藏式的精美建筑物,為內蒙古留下寶貴的歷史遺存。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參觀了五塔寺后指出,五塔寺的建筑成就,與北京的名剎古寺相比毫無遜色。無量寺的建筑采取藏漢結合,寺里的銀佛、龍雕、壁畫堪稱大召“三絕”,各種法器都是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喇嘛教對蒙古民族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喇嘛教宣揚神秘的神不滅論,讓人們接受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說,把解脫世界上的不公和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幻想的極樂世界。宣稱人生充滿痛苦,是因果反映在六道輪回中。但人人具有不滅的靈魂,只要虔誠的修煉可超脫生死輪回,覺悟成佛。這樣就把信佛的蒙古族人民束縛在追求來世的幻想中,甘愿忍受統(tǒng)治他們的王公貴族、上層喇嘛的壓迫和剝削,在政治上削弱了與清王朝、王公貴族的斗爭意志,成為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和王公制度的特權重要思想武器。
        清政府對喇嘛的鼓勵政策,吸引了廣大蒙古族男子爭當喇嘛,一個家庭只要有兄弟二人,必有一人出家,并可逃避王公貴族的剝削和壓迫。出家為僧不得結婚生子、不參加勞動,還要消耗社會財富。每座寺廟都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和屬民,接收源源不斷的布施,擁有富足的廟倉,加重了農牧民的經濟負擔。如1933年伊克昭盟蒙古族人口有8.8萬人,喇嘛就有1.8萬人,占總人口的20.5%。1942年,錫林郭勒盟共有喇嘛1.1萬人,占男性人口的42%。眾多的寺廟和數量龐大的喇嘛,造成蒙古族農牧民沉重的經濟負擔,人口逐年減少,勞動力不足,直接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每況愈下,整個蒙古民族逐步走向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內蒙古廢除了上層喇嘛的封建特權,提倡喇嘛參加勞動,自由還俗,自由結婚。人民的宗教信仰得到政府的保護和尊重。大力宣傳科普知識,信教群眾逐年減少,牧區(qū)出現了人畜兩旺的新氣象。全區(qū)蒙古族人口由1947年的83.2萬人,到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增加到402.9萬人,增加了3.84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使蒙古民族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作者:內蒙古檔案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史海鉤沉)藏傳佛教在內蒙古
  •     公元前五世紀,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南部邊境)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因對當時婆羅門教不滿,又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經過10多年的苦苦修煉,最終創(chuàng)立了佛教,信徒尊他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圣人,后來被神化為“佛祖”。公元一世紀始,佛教逐步通過三條途徑傳入中國,一條是從古印度向北,經新疆沿“絲綢之路”傳入西北地區(qū);一條是從古印度向南,經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傳入云南;一條是從古印度北,經尼泊爾傳入西藏。從此,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三大派。

        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之前,蒙古人絕大多數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由意為巫師、大神而得名的薩滿教,使人們相信神靈賜福,鬼魔布禍。人們請薩滿為其求兒求女、跳神治病,臣民生老病死要殺牲祭奠,貴族死亡要用奴隸陪葬。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始于13世紀,1240年元太宗窩闊臺的皇子闊端派兵進入土蕃(西藏),看到喇嘛教薩迦派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重要影響。為了利用喇嘛教統(tǒng)治土蕃,闊端派大臣邀請該派宗師薩班赴涼州會面。1247年薩班攜侄子八思巴到達涼州,受到闊端的隆重接待,薩班在蒙古貴族中進行傳教活動。1251年薩班病故,由八思巴繼位。1253年成吉思汗孫忽必烈將八思巴召至左右,從受佛戒,皈依了佛教。1260年忽必烈繼皇位后,封八思巴為“國師”(后升為“帝師”),賜“灌頂國師”玉印,授權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qū)事務。元朝利用八思巴在西藏地方政府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結束了部落割據的局面,西藏統(tǒng)一于元朝。忽必烈大力提倡扶持喇嘛教,對鞏固邊疆起了重要作用。
        明朝喇嘛教始于嘉靖年間,成吉思汗第十七代孫、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統(tǒng)一了漠南蒙古各部,又西征甘肅、青海,東進遼東,基本控制了蒙古各部。阿勒坦汗在青海住了兩年,接觸到宗喀巴喇嘛創(chuàng)立的新教格魯派(因格魯派以黃色的帽子作為戒潔的象征,故俗稱黃教),了解到西藏地區(qū)喇嘛教統(tǒng)治藏族人民的巨大功效,認為在蒙古地方建立一個宗教中心,可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明萬歷二年(1574年),阿勒坦汗邀請西藏高僧到土默特部傳經。西藏黃教最高領袖索南嘉措派遣高僧阿興經青海,輾轉來到土默特部。阿興喇嘛不厭其煩地給阿勒坦汗等貴族首領講經說佛,宣揚黃教教義,阿勒坦汗進一步認識到喇嘛教的教義能夠控制蒙古,是鞏固自己統(tǒng)治地位的有力工具,接受了佛教。萬歷四年(1576年),阿勒坦汗派出使者持請貼和珍貴禮物,到西藏邀請索南嘉措親蒞土默特講經。雙方把會晤時間定在萬歷五年。為迎接索南嘉措,阿勒坦汗征得明廷的同意,在青海湖畔建了由萬歷帝賜名的“仰華寺”。
        萬歷六年(1578年)5月,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貴族和部眾等8萬多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達青海。得知索南嘉措已啟程,阿勒坦汗前去途中迎接。5月15日,索南嘉措在僧眾和阿勒坦汗使者的陪同下到達青海察布齊雅勒。阿勒坦汗偕鐘金哈屯(即“夫人”,又稱“三娘子”)及貴族在駐營地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向索南嘉措呈獻了“以銀所造的七珍八寶,三十兩金碗內盛滿寶石,上好的緞各十匹,五色緞百匹,各色寶石銀嵌金鞍白馬十匹,布帛五千匹,牲畜五千匹,共萬件”的見面禮。隨后陪同索南嘉措前往仰華寺,雙方會商開始互贈尊號,阿勒坦汗尊索南嘉措為“圣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圣識一切”為“遍知一切”,“瓦齊爾達喇”是梵文音譯,意為“執(zhí)金剛”、“達賴”是蒙古語“大?!敝?,“喇嘛”是藏語“上師”的意思。至此西藏有了“達賴喇嘛”尊號。索南嘉措被尊為“三世達賴喇嘛”,并追認了以前兩位最高活佛為一世、二世達賴喇嘛。自三世達賴喇嘛始,這個尊號一直傳承至今。索南嘉措回贈阿勒坦汗為“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尊號,意為“能轉千金法輪的睿智汗王”。阿勒坦汗還向索南嘉措頒贈了“達賴喇嘛”金印。他們商定后,阿勒坦汗決定在蒙古地區(qū)廢除薩滿教,信奉喇嘛教,修建寺廟,廣泛傳播喇嘛教;保護喇嘛教徒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喇嘛享受一定的特權,免除勞役、賦稅;高僧享有蒙古貴族的等級地位和待遇。會商之后,舉行了由蒙古、藏、畏兀兒、漢等民族群眾10多萬人參加的盛大法會,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為阿勒坦汗和鐘金哈屯及蒙古王公貴族等作了灌頂入教儀式,阿勒坦汗正式皈依佛教。阿勒坦汗如是贊頌這次相遇:“應將涌血之大江,變?yōu)橐缛橹畠艉?,普渡眾生,無窮無饑?!睆拇嗣晒琶褡宓纳鐣L俗逐漸起了變化,開始信奉喇嘛教。
        萬歷七年(1579年)阿勒坦汗回到土默特,兌現其在仰華寺的承諾,修建了蒙古地方第一座喇嘛教大召寺,萬歷帝為大召賜名“弘慈寺”。又修建了美岱召、席力圖召等召廟。萬歷十年(1582年)阿勒坦汗去世。十三年(1585年),三世達賴喇嘛應繼承汗位的阿勒坦汗長子僧格都棱•帖木爾和鐘金哈屯之邀,來到庫庫和屯(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駐錫大召寺,為阿勒坦汗主持超度法會,按照喇嘛教教規(guī),將阿勒坦汗遺體火化。隨后又主持了大召寺釋迦牟尼銀佛的“開光法會”,為銀佛加戴金冠。前來參加開光法會的土默特、察哈爾、喀爾喀、衛(wèi)拉特蒙古各部代表,向三世達賴喇嘛頂禮朝拜,請僧取經。
        萬歷十六年(1588年),三世達賴喇嘛應邀赴察哈爾部講經,自土默特出發(fā),途中圓寂,為鞏固黃教在蒙古的影響,臨終前他留下 “轉世靈童在阿勒坦汗家族中”的遺言。翌年,阿勒坦汗之孫青格爾杰布徹辰的福晉在今土左旗臺格牧鄉(xiāng)生下一子,經眾喇嘛、三世達賴喇嘛的老管家和后來四世達賴喇嘛之師貢桑仔巴等的確認,并得到土默特部蒙古貴族的支持,認定是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的“轉世靈童”。按照黃教教規(guī),西藏甘丹、色拉、哲蚌三大寺派出多名喇嘛組成的使團,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來到土默川一帶尋訪,返回拉薩后經反復商討,正式確認為四世達賴喇嘛,贈法名云丹嘉措。這是喇嘛教最高領袖——達賴喇嘛中迄今唯一的蒙古族。四世達賴喇嘛的確認,促進了喇嘛教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饵S金史綱》稱:“達賴喇嘛的化身降生于阿勒坦汗的黃金氏族,而今才將宗喀巴的宗教在蒙古之國顯揚得如太陽一般?!?BR>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15歲的云丹嘉措來到西藏北熱振寺舉行了坐床儀式。翌年,西藏黃教派十三歲的藏族活佛扎木蘇•錫里巴達到庫庫和屯大召寺坐床,成為土默川地方至高無尚的佛教法師。
        清朝自皇太極始,就推崇和利用黃教,作為柔服蒙古諸部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宥Y親王稱:“國家寵信黃僧,并非崇信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借以其徒,使其誠心歸附,以障藩籬?!鼻宄跗谑抢锝淘诿晒诺胤脚d起的高峰時期。順治十年(1653年),清世祖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圣祖正式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從此歷輩達賴、班禪活佛的轉世與坐床,都由黨中央政府明令授封,成為定制。經清朝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鼓勵,蒙古各部各旗廣建寺宇??滴醯坌Q“建一寺,勝養(yǎng)十萬兵”;乾隆帝說:“蓋以蒙古奉佛最信喇嘛,不可不保護之,以為懷柔之道也?!辈⒄J為“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BR>    于是在土默川一帶新建了五當召、昆都倫召、五塔寺、小召、烏素圖召、喇嘛洞召等眾多寺廟。在鄂爾多斯地區(qū)修建了準格爾召、伊克召等。清廷對明朝已建和新建寺廟賜了名,如大召寺賜名“無量寺”、烏素圖召賜名“慶綠寺”、“法禧寺”,五塔寺召賜名“慈燈寺”,喇嘛洞召賜名“廣化寺”,最終歸化城有了“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召城之稱,“殿宇雄壯,比擬佛國”。到清末,從呼倫貝爾到阿拉善地區(qū),各盟旗、蘇木都建起了眾多的喇嘛寺廟,王公貴族也建有家廟。據統(tǒng)計,清末內蒙古地區(qū)共建起1300多座寺廟。晚明至清,由于蒙古地區(qū)各旗廣建寺廟,各部從貴族到平民普遍信奉喇嘛教。
        清政府還制定了鼓勵蒙古貴族和平民當喇嘛的一系列優(yōu)待政策,清廷冊封上層喇嘛為“國師”、“禪師”、活佛等尊號,均由藏族、蒙古族充任,享有同蒙古王公、臺吉同等的政治、經濟特權;對所有的喇嘛免除兵役、賦稅、徭役等,不參加勞動還能過優(yōu)厚的生活;理藩院對喇嘛頒發(fā)官方傳教執(zhí)照“度牒”,喇嘛受政府保護等等。這些優(yōu)待政策吸引了眾多蒙古族青少年爭當喇嘛,每建一座寺廟,就吸收幾十人、數百人、上千人為喇嘛,到清朝中期,內蒙古地區(qū)喇嘛總數達到15萬人之多,到清末降至12.8萬人,占蒙古族男性人口的30%至40%。
        為了密切清廷與喇嘛教的關系,利用喇嘛教安撫清王朝的后院蒙古各部。順治帝多次下詔約請五世達賴喇嘛進京,十年(1653年)正式進行冊封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最高稱號。康熙帝于三十四年(1695年)兩次西征凱旋歸化城,并將甲胄、弓箭、腰刀等隨身之物留在席力圖召作為紀念。以后又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立石碑,紀念西征勝利,表彰小召托音二世活佛在對噶爾丹征討中效忠朝廷的功績??滴跷迨辏?713年)封喇嘛教格魯派兩大活佛之一的五世班禪世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班禪”意為“大學者”,“額爾德尼”,滿語意為“珍寶”。并賜金冊金印,確認班禪在格魯派中的地位。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廷敕諭分別在西藏拉薩大昭寺和北京雍和宮先后設立金瓶。大昭寺的金瓶用來確定達賴、班禪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即活佛,清廷對轉世的喇嘛所授的封號)的轉世靈童,掣簽時,由清廷駐藏大臣監(jiān)掣;雍和宮的金瓶是用來確定蒙古各部所有的呼圖克圖的轉世靈童,掣簽時,由理藩院尚書監(jiān)掣。這一制度的建立,使清廷完全控制了喇嘛教,鞏固了對西藏和蒙古的統(tǒng)治。
        從明至清喇嘛教在內蒙古廣泛傳播300多年,給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也使一個驍勇剽悍的“馬背民族”蒙古族由興而衰。
        喇嘛寺廟一般是蒙旗傳播宗教文化的中心。寺廟設多種扎倉(學部)專門組織喇嘛學習和研究哲學、天文歷法、數學、建筑學、音樂、醫(yī)學等科技文化藝術,促進了蒙藏兩族文化的融合和發(fā)展。如位于包頭市的五當召就是這樣一座寺廟。
        醫(yī)學部是喇嘛學習研究藏醫(yī)、藏藥、蒙醫(yī)、蒙藥的專門機構,從而促進和發(fā)展了蒙醫(yī)、蒙藥,豐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醫(yī)學寶庫,也為蒙古族群眾,特別是蒙古族平民在缺醫(yī)少藥的情況下,喇嘛醫(yī)能為其解除病痛的折磨。
        在明輪學部的喇嘛學習和研究天文、歷法、數學、占卜、文法等,佛經里的天文、數學豐富和發(fā)展了蒙古地區(qū)的天文、歷法、數學。五塔寺召照壁石雕蒙古文天文圖,是清代蒙古族天文學家明安圖對我國天文學的重要成果。石雕宣傳和普及了這一科學知識。一些資深喇嘛,精通蒙、藏、漢三種文字,將藏漢佛教經卷譯成蒙文,對提高翻譯水平,傳播佛教哲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著名佛經《甘珠爾經》是蒙、漢、藏三語翻譯史上的壯舉。在收集整理中,吸收了不少印地語、藏語詞匯,豐富和發(fā)展了蒙古語文詞匯。
        眾多的寺廟是集藏、漢、蒙古各族建筑學、雕塑、繪畫、佛具工藝之大成。每一座金碧輝煌、巍峨雄宏的寺廟矗立在城鄉(xiāng)、草原,都是蒙藏漢各族建筑學家、工程師、工匠和民工創(chuàng)造出的建筑成果。這些或蒙藏合一、或藏漢合一、或純藏式的精美建筑物,為內蒙古留下寶貴的歷史遺存。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參觀了五塔寺后指出,五塔寺的建筑成就,與北京的名剎古寺相比毫無遜色。無量寺的建筑采取藏漢結合,寺里的銀佛、龍雕、壁畫堪稱大召“三絕”,各種法器都是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喇嘛教對蒙古民族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喇嘛教宣揚神秘的神不滅論,讓人們接受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說,把解脫世界上的不公和痛苦的希望寄托在幻想的極樂世界。宣稱人生充滿痛苦,是因果反映在六道輪回中。但人人具有不滅的靈魂,只要虔誠的修煉可超脫生死輪回,覺悟成佛。這樣就把信佛的蒙古族人民束縛在追求來世的幻想中,甘愿忍受統(tǒng)治他們的王公貴族、上層喇嘛的壓迫和剝削,在政治上削弱了與清王朝、王公貴族的斗爭意志,成為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和王公制度的特權重要思想武器。
        清政府對喇嘛的鼓勵政策,吸引了廣大蒙古族男子爭當喇嘛,一個家庭只要有兄弟二人,必有一人出家,并可逃避王公貴族的剝削和壓迫。出家為僧不得結婚生子、不參加勞動,還要消耗社會財富。每座寺廟都占有大量土地、牲畜和屬民,接收源源不斷的布施,擁有富足的廟倉,加重了農牧民的經濟負擔。如1933年伊克昭盟蒙古族人口有8.8萬人,喇嘛就有1.8萬人,占總人口的20.5%。1942年,錫林郭勒盟共有喇嘛1.1萬人,占男性人口的42%。眾多的寺廟和數量龐大的喇嘛,造成蒙古族農牧民沉重的經濟負擔,人口逐年減少,勞動力不足,直接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每況愈下,整個蒙古民族逐步走向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內蒙古廢除了上層喇嘛的封建特權,提倡喇嘛參加勞動,自由還俗,自由結婚。人民的宗教信仰得到政府的保護和尊重。大力宣傳科普知識,信教群眾逐年減少,牧區(qū)出現了人畜兩旺的新氣象。全區(qū)蒙古族人口由1947年的83.2萬人,到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增加到402.9萬人,增加了3.84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使蒙古民族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作者:內蒙古檔案局)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