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在呼和浩特市區(qū)西北約10余公里,蜈蚣壩南約1公里之古白道西側山坡下,有一處古代遺跡,被當?shù)孛耖g稱之為“焦贊墳”;而該遺址東鄰的村莊亦名“焦贊墳村”,該村大約在明清時代形成。據(jù)當?shù)孛耖g傳說,“焦贊墳”乃北宋抗遼名將楊延昭(六郎)之裨將焦贊之墳。然而文物考古界和歷史學界有關專家和學者對此種說法質疑較大,認為“焦贊墳”未必是焦贊之墳。
對于“焦贊墳”這處歷史遺跡,雖然在一些方輿雜記中有所記載,但至今尚無一人敢肯定,這就是北宋的焦贊之墳。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五月(朔日壬申),隨奉使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瑋、馬喇等出使俄羅斯的文人錢良擇之出使日記中對這處歷史遺跡即有所記:“二十一日,壬辰。入山十余里,山坳有大墳,四周作城,南向設門,圓其頂如橋梁,中為方亭,亭中有大冢,冢上作屋,亦圓其頂,以碧琉璃覆之,意必王者陵寢,不知何代遺跡也……”(見錢良擇《出塞紀略》,《內蒙古史志資料選編》第三輯第195頁)
成稿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的《綏遠通志稿》第二冊第十四卷中對“焦贊墳”亦有兩長段記述:
“宋裨將焦贊墓”
采訪錄。土默特為綏遠省不隸于烏、伊兩盟之一大旗。亦西、北內蒙入中原之咽喉要地也。自秦漢以來,每有邊事,常發(fā)端于此,迄有宋與遼構難中土,名將亦每涉足。如焦贊墓即其證也?,F(xiàn)此墓由土默特境內一沙丘發(fā)現(xiàn),系石壙磚頂。前有殘碑,字已剝蝕,僅碑陰存題詞一首云:洞號洪羊臨驛路,莫使狼牙誤;楊業(yè)孤墳無定所,那更有焦贊墓!宋裨將傅三尺土,憑我來懷古。與夜迎神敲社鼓,靖朔漠,偏思汝。
“案些墓在歸綏城北蜈蚣壩溝中。此間土人類能道之。然究為焦贊墓與否,無人能知也。且以史考之,宋代有無焦氏其人,已成疑問,況其遺跡乎。昔人云:‘蜀道搜奇,樊梨花居然有墓;關中覽古,王寶釵未必無窯’。今焦贊之塚。亦作如是觀焉。可見”。
已故的民國“塞外文豪”榮祥老先生,在60多年前寫成的《土默特沿革》一書中,斷然否定了在大青山山溝里有焦贊之墳。我對榮祥先生的學術觀點表示贊許,這是因為:
一、北宋抗遼主將潘仁美和楊業(yè)、楊延昭(六郎)父子與遼兵交戰(zhàn)之地在今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區(qū),楊業(yè)是在陳家谷敗于遼后被遼(契丹)所俘獲,行至獨石口外“乃不食,三日而死”。楊業(yè)殉難之地和尸骨置放之地在今河北省北部的白河中上游地區(qū);而楊業(yè)之子楊延昭(六郎)與契丹交戰(zhàn),按其傳略所記,多在應、朔、景、保等晉冀北部,并無西到陰山的記載。
二、楊業(yè)、楊延昭與遼契丹交戰(zhàn)的年代,“焦贊墳”遺跡之地屬遼國之西京道豐州之地。既然如此,那么無論楊業(yè)、楊延昭或是孟良、焦贊,都不可能涉足豐州之地。
另外,在“焦贊墳”遺跡東約六七十里的大青山上,還有一個“楊六郎箭”的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是因在大青山的山坡上有木柄鐵鏃的巨型“箭”,據(jù)說這枝“楊六郎箭”是在楊六郎鎮(zhèn)守雁門關時,曾與遼國談判劃分邊界,他向遼國提出了讓出一箭之地的條件,征得遼方同意后,楊六郎便在雁門關上向北發(fā)射一箭,箭到之處,便以此為界,北為遼國屬地,南為宋朝屬地。其實,這個傳說也是無稽之談。據(jù)《宋史·楊延昭傳》記載,楊延昭活了57歲,一生中除隨父攻應朔一役外,都是在河北的北部地區(qū)與遼作戰(zhàn),根本沒有鎮(zhèn)守過雁門關,更談不上與遼國談判劃界之事。那么,這支“楊六郎箭”是何物——原來是元明時期這里的蒙古部落所立的類似“蘇勒定”之類的“馬鬃旗桿”。
三、關于這處“焦贊墳”的民間說法,很可能與戲劇《洪羊洞》有關。據(jù)說《洪羊洞》中有這樣的劇情描述:楊業(yè)老令公受奸臣潘仁美等人的蠱惑,出兵破遼。出兵前與潘仁美等商約好接應地點以合兵夾擊遼兵。但潘仁美等卻食言背約,臨陣逃遁。在楊業(yè)孤軍與遼兵奮戰(zhàn)中,因寡不敵眾,楊業(yè)被俘,絕食而亡,其尸骨被置放在洪羊洞。而焦贊為了保全楊業(yè)全尸,私下蕃營,深入洪羊洞盜取尸骨。孟良偷偷隨焦贊進入洞穴,在焦贊返出洞時,被孟良誤殺,故焦贊之尸骨埋葬于邊遠之地,于是在塞外便有了“焦贊”之墳。
戲劇往往與史實差之千里。其一,在《宋史》中,楊業(yè)、楊延昭、楊文廣、潘仁美都有傳略,在這些傳略中也同時對上述四人有關系的不少人物詳略不等地有所敘述,但只字未提及有孟良、焦贊之兩個人物。所以說,北宋歷史上到底有無孟良和焦贊這樣的人物,很值得質疑。其二,楊業(yè)被遼軍俘獲于陳家谷,行至白河的獨石口外“乃不食,三日而死”。其尸骨也置放于殉難地。假設真有孟良、焦贊其人,下蕃營應該到“獨石口外”去盜尸骨,斷不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豐州地陰山山溝里去找尸骨。而在豐州地的這段陰山山溝內,古今歷史以來未曾有過“陳家谷”、“獨石口”、“洪羊洞”這樣的地名。而“洪羊洞”僅僅是戲劇中的地名而己。即使有洪羊洞和焦贊之墳,也理應在今河北北部白河中上游的獨石口外,與遼豐州地的陰山白道谷風馬牛不相及。
依此說,遼豐州舊地之焦贊墳并非焦贊之墳,又是什么呢?
榮祥老先生在《土默特沿革》一書中認為,所謂“焦贊墳”在元代應是一處護路兵役駐屯的據(jù)點;而在明清乃至民國初年,則演變成為養(yǎng)路護路和征收官錢的城郊收費站。
“焦贊墳”東側是古白道。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從隋唐到遼金,這條大道一直是中國中原內地通往漠北的一條軍事要道、官道和商旅之道。元朝定都大都后,從大都到蒙元舊都哈喇和林為一條“木憐道”和驛道,其中甸城古白道就成為這條“木憐道”和驛道上一段頗為險要的關隘通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被官方發(fā)現(xiàn)了豎立于古白道城附近的《元代平治甸城碑》,該碑立于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碑文中記述了這段險道是“供需漠北,以軍旅糧儲為重計”的交通要沖。所謂“焦贊墳”,很可能是設置在翁兗達嘎巴(即蜈蚣壩)險關前一處有關隘驛站性質的站點,用為護路保路、供水供食、更換乘騎、換班小憩等等。
“焦贊墳”遺跡主體建筑最終毀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時期。在當時那種“破四舊、立四新”所謂“徹底革命”的濃厚氛圍下,在“造反派”的策動下,村民們一哄而起,有扒頂?shù)模胁饓Φ?,有掘地的,有搬磚的,眨眼間使這一古建筑毀于一旦。有村民從主體地下較深層掘出似銀質金屬壺等文物,壺內裝有若干粒各色的彩珠;據(jù)目擊者說,壺底有依稀可見的文字;在放置此壺的空間,還發(fā)掘出似用于祭奠的五谷雜糧等物。當時人們所關注的是能得到什么金銀珠寶,誰也無暇顧及壺底有什么文字記述。據(jù)說當時眾人把彩珠搶走,有人還把其中一部分彩珠賣給了城里收破爛和古董的商鋪里。
榮祥先生在《土默特沿革》中說,到了明代,當蒙古土默特部奠居土默川后,便在蜈蚣壩口這一帶設立了一個稽查站,每月輪替派一小職員駐在這里,一面檢查過往行人和車輛,一面征收修路捐款。所收之款,除月終以3000枚字錢交旗庫(謂之“交官錢”)外,其余收多收少,都歸這個小職員所有,稱之為“補貼”。那時候,人們便把這一場所叫“交站費”。本地方言讀“站”字音如“贊”,于是乎“交站費”便漸漸訛傳成了“焦贊墳”了。這種交費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初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國民軍進駐歸化城后,勒令取消了“交站費”,從此廢止了這里的收費制度。
這里有一種說法,因為該站是土默川通往西路和北路的第一站,為歸化城之“郊站”,遂訛傳為“焦贊”。至于“墳”的說法,是一種誤傳,而是由土默特蒙古部落在此設站而引起,所以應該無可置疑。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在呼和浩特市區(qū)西北約10余公里,蜈蚣壩南約1公里之古白道西側山坡下,有一處古代遺跡,被當?shù)孛耖g稱之為“焦贊墳”;而該遺址東鄰的村莊亦名“焦贊墳村”,該村大約在明清時代形成。據(jù)當?shù)孛耖g傳說,“焦贊墳”乃北宋抗遼名將楊延昭(六郎)之裨將焦贊之墳。然而文物考古界和歷史學界有關專家和學者對此種說法質疑較大,認為“焦贊墳”未必是焦贊之墳。
對于“焦贊墳”這處歷史遺跡,雖然在一些方輿雜記中有所記載,但至今尚無一人敢肯定,這就是北宋的焦贊之墳。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五月(朔日壬申),隨奉使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瑋、馬喇等出使俄羅斯的文人錢良擇之出使日記中對這處歷史遺跡即有所記:“二十一日,壬辰。入山十余里,山坳有大墳,四周作城,南向設門,圓其頂如橋梁,中為方亭,亭中有大冢,冢上作屋,亦圓其頂,以碧琉璃覆之,意必王者陵寢,不知何代遺跡也……”(見錢良擇《出塞紀略》,《內蒙古史志資料選編》第三輯第195頁)
成稿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的《綏遠通志稿》第二冊第十四卷中對“焦贊墳”亦有兩長段記述:
“宋裨將焦贊墓”
采訪錄。土默特為綏遠省不隸于烏、伊兩盟之一大旗。亦西、北內蒙入中原之咽喉要地也。自秦漢以來,每有邊事,常發(fā)端于此,迄有宋與遼構難中土,名將亦每涉足。如焦贊墓即其證也?,F(xiàn)此墓由土默特境內一沙丘發(fā)現(xiàn),系石壙磚頂。前有殘碑,字已剝蝕,僅碑陰存題詞一首云:洞號洪羊臨驛路,莫使狼牙誤;楊業(yè)孤墳無定所,那更有焦贊墓!宋裨將傅三尺土,憑我來懷古。與夜迎神敲社鼓,靖朔漠,偏思汝。
“案些墓在歸綏城北蜈蚣壩溝中。此間土人類能道之。然究為焦贊墓與否,無人能知也。且以史考之,宋代有無焦氏其人,已成疑問,況其遺跡乎。昔人云:‘蜀道搜奇,樊梨花居然有墓;關中覽古,王寶釵未必無窯’。今焦贊之塚。亦作如是觀焉??梢?SPAN lang=EN-US>”。
已故的民國“塞外文豪”榮祥老先生,在60多年前寫成的《土默特沿革》一書中,斷然否定了在大青山山溝里有焦贊之墳。我對榮祥先生的學術觀點表示贊許,這是因為:
一、北宋抗遼主將潘仁美和楊業(yè)、楊延昭(六郎)父子與遼兵交戰(zhàn)之地在今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區(qū),楊業(yè)是在陳家谷敗于遼后被遼(契丹)所俘獲,行至獨石口外“乃不食,三日而死”。楊業(yè)殉難之地和尸骨置放之地在今河北省北部的白河中上游地區(qū);而楊業(yè)之子楊延昭(六郎)與契丹交戰(zhàn),按其傳略所記,多在應、朔、景、保等晉冀北部,并無西到陰山的記載。
二、楊業(yè)、楊延昭與遼契丹交戰(zhàn)的年代,“焦贊墳”遺跡之地屬遼國之西京道豐州之地。既然如此,那么無論楊業(yè)、楊延昭或是孟良、焦贊,都不可能涉足豐州之地。
另外,在“焦贊墳”遺跡東約六七十里的大青山上,還有一個“楊六郎箭”的民間傳說。這個傳說是因在大青山的山坡上有木柄鐵鏃的巨型“箭”,據(jù)說這枝“楊六郎箭”是在楊六郎鎮(zhèn)守雁門關時,曾與遼國談判劃分邊界,他向遼國提出了讓出一箭之地的條件,征得遼方同意后,楊六郎便在雁門關上向北發(fā)射一箭,箭到之處,便以此為界,北為遼國屬地,南為宋朝屬地。其實,這個傳說也是無稽之談。據(jù)《宋史·楊延昭傳》記載,楊延昭活了57歲,一生中除隨父攻應朔一役外,都是在河北的北部地區(qū)與遼作戰(zhàn),根本沒有鎮(zhèn)守過雁門關,更談不上與遼國談判劃界之事。那么,這支“楊六郎箭”是何物——原來是元明時期這里的蒙古部落所立的類似“蘇勒定”之類的“馬鬃旗桿”。
三、關于這處“焦贊墳”的民間說法,很可能與戲劇《洪羊洞》有關。據(jù)說《洪羊洞》中有這樣的劇情描述:楊業(yè)老令公受奸臣潘仁美等人的蠱惑,出兵破遼。出兵前與潘仁美等商約好接應地點以合兵夾擊遼兵。但潘仁美等卻食言背約,臨陣逃遁。在楊業(yè)孤軍與遼兵奮戰(zhàn)中,因寡不敵眾,楊業(yè)被俘,絕食而亡,其尸骨被置放在洪羊洞。而焦贊為了保全楊業(yè)全尸,私下蕃營,深入洪羊洞盜取尸骨。孟良偷偷隨焦贊進入洞穴,在焦贊返出洞時,被孟良誤殺,故焦贊之尸骨埋葬于邊遠之地,于是在塞外便有了“焦贊”之墳。
戲劇往往與史實差之千里。其一,在《宋史》中,楊業(yè)、楊延昭、楊文廣、潘仁美都有傳略,在這些傳略中也同時對上述四人有關系的不少人物詳略不等地有所敘述,但只字未提及有孟良、焦贊之兩個人物。所以說,北宋歷史上到底有無孟良和焦贊這樣的人物,很值得質疑。其二,楊業(yè)被遼軍俘獲于陳家谷,行至白河的獨石口外“乃不食,三日而死”。其尸骨也置放于殉難地。假設真有孟良、焦贊其人,下蕃營應該到“獨石口外”去盜尸骨,斷不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豐州地陰山山溝里去找尸骨。而在豐州地的這段陰山山溝內,古今歷史以來未曾有過“陳家谷”、“獨石口”、“洪羊洞”這樣的地名。而“洪羊洞”僅僅是戲劇中的地名而己。即使有洪羊洞和焦贊之墳,也理應在今河北北部白河中上游的獨石口外,與遼豐州地的陰山白道谷風馬牛不相及。
依此說,遼豐州舊地之焦贊墳并非焦贊之墳,又是什么呢?
榮祥老先生在《土默特沿革》一書中認為,所謂“焦贊墳”在元代應是一處護路兵役駐屯的據(jù)點;而在明清乃至民國初年,則演變成為養(yǎng)路護路和征收官錢的城郊收費站。
“焦贊墳”東側是古白道。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從隋唐到遼金,這條大道一直是中國中原內地通往漠北的一條軍事要道、官道和商旅之道。元朝定都大都后,從大都到蒙元舊都哈喇和林為一條“木憐道”和驛道,其中甸城古白道就成為這條“木憐道”和驛道上一段頗為險要的關隘通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被官方發(fā)現(xiàn)了豎立于古白道城附近的《元代平治甸城碑》,該碑立于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碑文中記述了這段險道是“供需漠北,以軍旅糧儲為重計”的交通要沖。所謂“焦贊墳”,很可能是設置在翁兗達嘎巴(即蜈蚣壩)險關前一處有關隘驛站性質的站點,用為護路保路、供水供食、更換乘騎、換班小憩等等。
“焦贊墳”遺跡主體建筑最終毀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時期。在當時那種“破四舊、立四新”所謂“徹底革命”的濃厚氛圍下,在“造反派”的策動下,村民們一哄而起,有扒頂?shù)?,有拆墻的,有掘地的,有搬磚的,眨眼間使這一古建筑毀于一旦。有村民從主體地下較深層掘出似銀質金屬壺等文物,壺內裝有若干粒各色的彩珠;據(jù)目擊者說,壺底有依稀可見的文字;在放置此壺的空間,還發(fā)掘出似用于祭奠的五谷雜糧等物。當時人們所關注的是能得到什么金銀珠寶,誰也無暇顧及壺底有什么文字記述。據(jù)說當時眾人把彩珠搶走,有人還把其中一部分彩珠賣給了城里收破爛和古董的商鋪里。
榮祥先生在《土默特沿革》中說,到了明代,當蒙古土默特部奠居土默川后,便在蜈蚣壩口這一帶設立了一個稽查站,每月輪替派一小職員駐在這里,一面檢查過往行人和車輛,一面征收修路捐款。所收之款,除月終以3000枚字錢交旗庫(謂之“交官錢”)外,其余收多收少,都歸這個小職員所有,稱之為“補貼”。那時候,人們便把這一場所叫“交站費”。本地方言讀“站”字音如“贊”,于是乎“交站費”便漸漸訛傳成了“焦贊墳”了。這種交費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民國初年。民國十三年(1924年)國民軍進駐歸化城后,勒令取消了“交站費”,從此廢止了這里的收費制度。
這里有一種說法,因為該站是土默川通往西路和北路的第一站,為歸化城之“郊站”,遂訛傳為“焦贊”。至于“墳”的說法,是一種誤傳,而是由土默特蒙古部落在此設站而引起,所以應該無可置疑。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