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文化漫筆】布特哈歌謠中蘊含的三少民族歷史文化
  •  

    布特哈歌謠中蘊含的三少民族歷史文化

     

    張根祥

     

    據(jù)孟定恭所著《布特哈志略》記載:布特哈旗屬每屆春秋兩季在總管衙門所在之宜臥奇地方聚會,操練演賽武藝,祭祀鄂博。鄂博者以石或以土起堆,以作天地之位,祭鄂博即祭天地山川之神。其間耕種少數(shù)畝地,并游牧漁獵為樂事,于是到處吟詠歌謠,其音調(diào)曰納爺納爺,譯漢兄弟姑舅,即現(xiàn)代國人勸呼兄弟姊妹之意。茲將紀錄所得布特哈旗人歌謠列舉于后。

    歌曰:邊壕古跡兮,吾汗所遺留;泰州原野兮,吾之牧養(yǎng)場;兄弟姑舅兮,進獻貂貢樂安寧。興安大嶺兮,吾之圍獵場;嫩江水流兮,吾之飲馬處;兄弟姑舅兮,充當兵差報國恩。宜臥奇后屯兮,總管古城;尼爾吉鄂博兮,祭典重地;兄弟姑舅兮,春秋聚會賽武藝。時屆清明兮,領催來催促;兄弟姑舅兮,起犁種地畝。期節(jié)白露兮,佐領札文到;兄弟姑舅兮,收成登院場。灣島匪人兮,擾我好民;朝廷來令兮,挑選壯丁;兄弟姑舅兮,奮勇為武趨撲滅。苗疆叛亂兮,胡鬧揚揚;關內(nèi)中原兮,罹受涂炭;兄弟姑舅兮,策謀計略爭勇號。天命已改兮,民國成立;兄弟姑舅兮,卸甲業(yè)務農(nóng)。時運轉(zhuǎn)換兮,政教維新;兄弟姑舅兮,棄弓就學校。奴才仆人兮,君汗所賞賜;輩輩隸役兮,迄已到如今;兄弟姑舅兮,遵照上司令;出放為民兮,永享平等福。登臺垂釣兮,得草根;坐舟展網(wǎng)兮,獲鯉魚;兄弟姑舅兮,嗜啖新味度天年。穿作冰眼兮,下冬網(wǎng);持備鉤插兮,捕魚尾;兄弟姑舅兮,赴市售貨維生計。

    布特哈歌謠,是那個時代布特哈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布特哈八旗登上歷史舞臺

     

    清順治年間,沙俄軍隊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qū),世代居住在那里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的人民,被迫遷至嫩江流域居住,從事簡單農(nóng)業(yè)和漁獵生產(chǎn)。為了加強管理,康熙年間,清政府按照異族異姓不混雜的習俗分別落村居住,將達斡爾人編為3扎蘭(扎蘭為滿語,漢譯為參領之意),即都博淺扎蘭、莫日登扎蘭、訥莫爾扎蘭,將鄂溫克人編為5阿巴(阿巴為鄂溫克語,漢譯為圍獵場之意),即諾敏河流域為阿爾拉阿巴,阿倫河、格尼河流域為涂格敦阿巴,雅魯河、音河流域為雅魯阿巴,濟沁河流域為濟沁阿巴,綽爾河流域為托信阿巴,并將其流域內(nèi)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稱為布特哈,布特哈是滿語,漢譯為打牲部落,直屬清政府理藩院管轄。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廷派扎蘭章京在扎蘭屯駐守,并設立扎蘭章京衙門。1689年將布特哈總管衙門由扎蘭屯遷至嫩江西岸宜臥奇屯。1731年(雍正九年),清政府為了便于管理,在布特哈地區(qū)原有3個扎蘭、5個阿巴的基礎上組建布特哈八旗,即都博淺扎蘭為鑲黃旗,莫日登扎蘭為正黃旗,訥莫爾扎蘭為正白旗,阿爾拉阿巴為正紅旗,涂格敦阿巴為鑲白旗,雅魯阿巴為鑲紅旗,濟沁阿巴為正藍旗,托信阿巴為鑲藍旗,共置92佐,八旗總管隸屬黑龍江將軍。1894年(光緒二十年),改置副都統(tǒng)轄八旗,并將總管衙門從宜臥奇屯遷至嫩江東50里訥莫爾河北岸博爾多站(今訥河市)。1906年,又裁撤布特哈副都統(tǒng)衙門,以嫩江為界分設東、西布特哈總管衙門。

    布特哈八旗制為兵民合一的組織形式,平時狩獵生產(chǎn),戰(zhàn)時隨調(diào)出征。布特哈人有兩項義務,一是進獻貂貢,二是充當兵差。在《黑龍江外記》中記載:布特哈,無問官兵散戶,身足五尺者,歲納貂皮一張,定制也。

     

    布特哈奇特的狩獵文化

     

    布特哈鄂溫克人的整個生活都圍繞狩獵生產(chǎn),追隨野獸的蹤跡,成年累月地游獵于廣闊的山林之中。為了適應狩獵生活,鄂溫克人創(chuàng)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狩獵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他們食獸肉、衣獸皮,住著適合移動的圓錐形帳幕仙人柱仙人柱用松木桿搭建,是傘形的窩棚,夏天用樺樹皮圍上,冬天用鹿皮圍蓋,以御風寒,在里面升起一堆篝火,人們圍坐進食、睡覺。鄂溫克人主要獵取駝鹿、馬鹿、狍子等鹿科動物,但鹿科動物棲息在深山密林中,出沒于山林河谷地帶,流動性很大,警覺性很高,稍有動靜和異味就跑掉,增加了獵獲的難度。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鄂溫克人掌握了鹿科動物的習性、活動規(guī)律,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練就了獵獲野獸的本領。獵人模仿鹿科動物的叫聲,發(fā)明了鹿哨、狍哨。鹿哨用樺木制成,形如牛角。狍哨用樺樹皮制作。獵人吹口哨引誘鹿、狍等靠近自己,因為鹿在交配期互相鳴叫尋找對方,獵人躲在森林里吹鹿哨模仿公鹿聲,母鹿聞聲而來,獵人便伺機射殺。母狍產(chǎn)仔后,獵人以狍哨發(fā)出仔狍聲,母狍應聲而來,獵人便伺機射殺。還有,獵人乘樺樹皮船,夜間在河里等待來飲水的駝鹿,乘其低頭飲水時悄悄接近用扎槍刺殺。

    布特哈人狩獵的形式以圍獵為主,圍獵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人數(shù)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般在春季、秋季進行。圍獵時,在頭領的指揮下,先圍住有野獸的大山,在山溝交叉的地方按順序下套,然后把人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馬隊,從河邊或山下向山溝一帶圍;一部分在山上敲盆吶喊,嚇唬野獸,并逐漸縮小包圍圈;另一部分是手拿弓箭的人,潛伏在套子的附近,等野獸跑過來就射殺它。

     

    尚武成就布特哈男人的榮耀

     

    鄂溫克人在長期使用弓箭狩獵的過程中,練就了高超的箭法、箭術,著稱于世。如布特哈鄂溫克獵手由屯,威猛有力,善于用強弓大箭,百發(fā)百中,常射鹿洞胸。有一次跟隨乾隆皇帝去木蘭圍獵,途中在乾隆的坐騎前發(fā)現(xiàn)一只虎,由屯發(fā)箭將虎射死,乾隆十分高興,嘆曰:呂布善射,未必能爾。

    布特哈官兵驍勇善戰(zhàn),作為一支勁旅,多次被清廷調(diào)遣用于反擊外國入侵和反對分裂活動的戰(zhàn)爭。根據(jù)《清實錄》記載,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連續(xù)不斷地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有出征疆場打仗的,有到邊防駐守戍邊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為了驅(qū)逐沙俄在黑龍江的侵略勢力,從布特哈打牲部調(diào)出官兵500人進駐璦琿城,并參加了收復雅克薩之戰(zhàn)。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500人往新疆,參加了平息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的戰(zhàn)爭。

    1729年(雍正七年),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2000人西征,參加了平息噶爾丹策零的戰(zhàn)爭。

    1732年(雍正十年),由布特哈八旗調(diào)出官兵3000人,進入呼倫貝爾草原駐牧戍邊。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廷從布特哈、呼倫貝爾調(diào)官兵1000人往伊犁牧耕駐防。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清廷為了反擊廓爾喀(今尼泊爾)軍入侵西藏,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1000人進西藏,驅(qū)逐了廓爾喀侵略軍。

    在保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斗爭中,布特哈官兵英勇作戰(zhàn),涌現(xiàn)出很多英雄人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戰(zhàn)功卓著受到朝廷嘉獎,官拜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的有博爾奔察、由屯、阿那保、蘇爾慎、色爾袞、明慶、長順、常德、華聘等30余人。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政協(xié))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文化漫筆】布特哈歌謠中蘊含的三少民族歷史文化
  •  

    布特哈歌謠中蘊含的三少民族歷史文化

     

    張根祥

     

    據(jù)孟定恭所著《布特哈志略》記載:布特哈旗屬每屆春秋兩季在總管衙門所在之宜臥奇地方聚會,操練演賽武藝,祭祀鄂博。鄂博者以石或以土起堆,以作天地之位,祭鄂博即祭天地山川之神。其間耕種少數(shù)畝地,并游牧漁獵為樂事,于是到處吟詠歌謠,其音調(diào)曰納爺納爺,譯漢兄弟姑舅,即現(xiàn)代國人勸呼兄弟姊妹之意。茲將紀錄所得布特哈旗人歌謠列舉于后。

    歌曰:邊壕古跡兮,吾汗所遺留;泰州原野兮,吾之牧養(yǎng)場;兄弟姑舅兮,進獻貂貢樂安寧。興安大嶺兮,吾之圍獵場;嫩江水流兮,吾之飲馬處;兄弟姑舅兮,充當兵差報國恩。宜臥奇后屯兮,總管古城;尼爾吉鄂博兮,祭典重地;兄弟姑舅兮,春秋聚會賽武藝。時屆清明兮,領催來催促;兄弟姑舅兮,起犁種地畝。期節(jié)白露兮,佐領札文到;兄弟姑舅兮,收成登院場。灣島匪人兮,擾我好民;朝廷來令兮,挑選壯丁;兄弟姑舅兮,奮勇為武趨撲滅。苗疆叛亂兮,胡鬧揚揚;關內(nèi)中原兮,罹受涂炭;兄弟姑舅兮,策謀計略爭勇號。天命已改兮,民國成立;兄弟姑舅兮,卸甲業(yè)務農(nóng)。時運轉(zhuǎn)換兮,政教維新;兄弟姑舅兮,棄弓就學校。奴才仆人兮,君汗所賞賜;輩輩隸役兮,迄已到如今;兄弟姑舅兮,遵照上司令;出放為民兮,永享平等福。登臺垂釣兮,得草根;坐舟展網(wǎng)兮,獲鯉魚;兄弟姑舅兮,嗜啖新味度天年。穿作冰眼兮,下冬網(wǎng);持備鉤插兮,捕魚尾;兄弟姑舅兮,赴市售貨維生計。

    布特哈歌謠,是那個時代布特哈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布特哈八旗登上歷史舞臺

     

    清順治年間,沙俄軍隊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廣大地區(qū),世代居住在那里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族的人民,被迫遷至嫩江流域居住,從事簡單農(nóng)業(yè)和漁獵生產(chǎn)。為了加強管理,康熙年間,清政府按照異族異姓不混雜的習俗分別落村居住,將達斡爾人編為3扎蘭(扎蘭為滿語,漢譯為參領之意),即都博淺扎蘭、莫日登扎蘭、訥莫爾扎蘭,將鄂溫克人編為5阿巴(阿巴為鄂溫克語,漢譯為圍獵場之意),即諾敏河流域為阿爾拉阿巴,阿倫河、格尼河流域為涂格敦阿巴,雅魯河、音河流域為雅魯阿巴,濟沁河流域為濟沁阿巴,綽爾河流域為托信阿巴,并將其流域內(nèi)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稱為布特哈,布特哈是滿語,漢譯為打牲部落,直屬清政府理藩院管轄。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廷派扎蘭章京在扎蘭屯駐守,并設立扎蘭章京衙門。1689年將布特哈總管衙門由扎蘭屯遷至嫩江西岸宜臥奇屯。1731年(雍正九年),清政府為了便于管理,在布特哈地區(qū)原有3個扎蘭、5個阿巴的基礎上組建布特哈八旗,即都博淺扎蘭為鑲黃旗,莫日登扎蘭為正黃旗,訥莫爾扎蘭為正白旗,阿爾拉阿巴為正紅旗,涂格敦阿巴為鑲白旗,雅魯阿巴為鑲紅旗,濟沁阿巴為正藍旗,托信阿巴為鑲藍旗,共置92佐,八旗總管隸屬黑龍江將軍。1894年(光緒二十年),改置副都統(tǒng)轄八旗,并將總管衙門從宜臥奇屯遷至嫩江東50里訥莫爾河北岸博爾多站(今訥河市)。1906年,又裁撤布特哈副都統(tǒng)衙門,以嫩江為界分設東、西布特哈總管衙門。

    布特哈八旗制為兵民合一的組織形式,平時狩獵生產(chǎn),戰(zhàn)時隨調(diào)出征。布特哈人有兩項義務,一是進獻貂貢,二是充當兵差。在《黑龍江外記》中記載:布特哈,無問官兵散戶,身足五尺者,歲納貂皮一張,定制也。

     

    布特哈奇特的狩獵文化

     

    布特哈鄂溫克人的整個生活都圍繞狩獵生產(chǎn),追隨野獸的蹤跡,成年累月地游獵于廣闊的山林之中。為了適應狩獵生活,鄂溫克人創(chuàng)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狩獵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他們食獸肉、衣獸皮,住著適合移動的圓錐形帳幕仙人柱仙人柱用松木桿搭建,是傘形的窩棚,夏天用樺樹皮圍上,冬天用鹿皮圍蓋,以御風寒,在里面升起一堆篝火,人們圍坐進食、睡覺。鄂溫克人主要獵取駝鹿、馬鹿、狍子等鹿科動物,但鹿科動物棲息在深山密林中,出沒于山林河谷地帶,流動性很大,警覺性很高,稍有動靜和異味就跑掉,增加了獵獲的難度。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鄂溫克人掌握了鹿科動物的習性、活動規(guī)律,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練就了獵獲野獸的本領。獵人模仿鹿科動物的叫聲,發(fā)明了鹿哨、狍哨。鹿哨用樺木制成,形如牛角。狍哨用樺樹皮制作。獵人吹口哨引誘鹿、狍等靠近自己,因為鹿在交配期互相鳴叫尋找對方,獵人躲在森林里吹鹿哨模仿公鹿聲,母鹿聞聲而來,獵人便伺機射殺。母狍產(chǎn)仔后,獵人以狍哨發(fā)出仔狍聲,母狍應聲而來,獵人便伺機射殺。還有,獵人乘樺樹皮船,夜間在河里等待來飲水的駝鹿,乘其低頭飲水時悄悄接近用扎槍刺殺。

    布特哈人狩獵的形式以圍獵為主,圍獵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人數(shù)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般在春季、秋季進行。圍獵時,在頭領的指揮下,先圍住有野獸的大山,在山溝交叉的地方按順序下套,然后把人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馬隊,從河邊或山下向山溝一帶圍;一部分在山上敲盆吶喊,嚇唬野獸,并逐漸縮小包圍圈;另一部分是手拿弓箭的人,潛伏在套子的附近,等野獸跑過來就射殺它。

     

    尚武成就布特哈男人的榮耀

     

    鄂溫克人在長期使用弓箭狩獵的過程中,練就了高超的箭法、箭術,著稱于世。如布特哈鄂溫克獵手由屯,威猛有力,善于用強弓大箭,百發(fā)百中,常射鹿洞胸。有一次跟隨乾隆皇帝去木蘭圍獵,途中在乾隆的坐騎前發(fā)現(xiàn)一只虎,由屯發(fā)箭將虎射死,乾隆十分高興,嘆曰:呂布善射,未必能爾。

    布特哈官兵驍勇善戰(zhàn),作為一支勁旅,多次被清廷調(diào)遣用于反擊外國入侵和反對分裂活動的戰(zhàn)爭。根據(jù)《清實錄》記載,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連續(xù)不斷地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有出征疆場打仗的,有到邊防駐守戍邊的。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為了驅(qū)逐沙俄在黑龍江的侵略勢力,從布特哈打牲部調(diào)出官兵500人進駐璦琿城,并參加了收復雅克薩之戰(zhàn)。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500人往新疆,參加了平息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的戰(zhàn)爭。

    1729年(雍正七年),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2000人西征,參加了平息噶爾丹策零的戰(zhàn)爭。

    1732年(雍正十年),由布特哈八旗調(diào)出官兵3000人,進入呼倫貝爾草原駐牧戍邊。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廷從布特哈、呼倫貝爾調(diào)官兵1000人往伊犁牧耕駐防。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清廷為了反擊廓爾喀(今尼泊爾)軍入侵西藏,調(diào)遣布特哈官兵1000人進西藏,驅(qū)逐了廓爾喀侵略軍。

    在保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斗爭中,布特哈官兵英勇作戰(zhàn),涌現(xiàn)出很多英雄人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戰(zhàn)功卓著受到朝廷嘉獎,官拜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的有博爾奔察、由屯、阿那保、蘇爾慎、色爾袞、明慶、長順、常德、華聘等30余人。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政協(xié))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