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1949年7月,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簡稱“文代會”)在北京召開。根據內蒙古黨委的指示,內蒙古文藝界于同年11月在烏蘭浩特召開了內蒙古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以貫徹全國文代會的精神,推動內蒙古文藝的發(fā)展。會議決定成立內蒙古文藝工作者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以下簡稱“內蒙古文聯籌委會”),并明確了今后自治區(qū)文藝工作的方針為:“以農牧民為重點服務對象,普及第一?!睘榱思訌婞h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推動文藝工作的開展,內蒙古文聯籌委會從內蒙古文工團抽調陳清漳、荒友(瑪拉沁夫)、漠南(安柯欽夫)等人籌建內蒙文藝社,同時創(chuàng)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蒙古地區(qū)第一個綜合性文藝期刊——《內蒙文藝》。①
《內蒙文藝》創(chuàng)刊于1950年10月1日,系漢文版月刊,由內蒙古文聯籌委會主辦,內蒙文藝社編輯出版,內蒙古日報印刷廠承印。鉛印,16開,刊名為蒙漢文對照,每期30頁。社址在張家口市大境門外。每期定價人民幣一千六百元,蒙幣一萬五千元。
該刊主編為陳清漳,副主編有荒友(瑪拉沁夫)、漠南(安柯欽夫)等。
陳清漳(1923~2011年),河北省新樂縣人。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抗日斗爭,從事宣傳活動,歷任冀中軍區(qū)回民支隊抗戰(zhàn)劇社戲劇隊長、抗戰(zhàn)劇社代理社長、抗戰(zhàn)劇社指導員。1944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后在華北文工團、內蒙古文工團工作,歷任戲劇指導、協理員、副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內蒙文藝》社主編、中共蒙綏分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內蒙古文聯黨組書記、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內蒙古文聯副主席等職。
瑪拉沁夫(1930~ ),筆名荒友,著名蒙古族作家,內蒙古卓索圖盟土默特旗(今屬遼寧?。┤?。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八路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入黨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歷任《內蒙文藝》副主編、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協內蒙古分會副主席、《民族文學》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第三屆和第四屆理事等。代表作為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
安柯欽夫(1929~2013年),筆名漠南,著名蒙古族作家,內蒙古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喀喇沁人。中共黨員。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入黨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1965年于內蒙古大學中文系文藝研究生班畢業(yè)。歷任內蒙古文工團創(chuàng)作組成員、《內蒙古日報》編輯、《內蒙文藝》副主編、《草原》文學月刊編輯、內蒙古總工會宣傳部副部長、烏蘭察布盟文化局副局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中國作協內蒙古分會副主席、文聯常務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和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名譽委員、黨中央民族大學文藝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教授等。創(chuàng)作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和文學翻譯,曾多次獲獎。
該刊辟有:文藝理論、劇本、鼓詞、詩歌、小說、工作研究、文藝通訊、畫頁、文藝動態(tài)等欄目。在創(chuàng)刊號上,除發(fā)表了發(fā)刊詞、內蒙古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決議外,并刊登了烏蘭夫、郭沫若、茅盾為《內蒙文藝》創(chuàng)刊的題詞。烏蘭夫的題詞是:“發(fā)展內蒙民族人民大眾的文藝,內蒙文藝工作者應親密團結,共同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1年“三反五反”運動開始后,內蒙文藝社在是年7月《內蒙文藝》第2卷第4期上刊登《重要啟事》,宣布休刊。至此,該刊共出刊2卷10期。②從該刊《重要啟事》中可以看出,休刊是為了貫徹黨中央報刊雜志通俗化的指示,并整頓內部,研究編輯方針,討論改版等問題的暫時行為。但事實上該刊從此???,直到1954年7月,內蒙古文藝界才在《內蒙文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綜合性文藝月刊《內蒙古文藝》。
《內蒙文藝》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刊物,通過該刊要達到什么目的呢?這在1949年11月,內蒙古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所制定的內蒙古文藝工作方針中有明確說明,即“以農牧民為重點服務對象,普及第一”及“為農牧業(yè)經濟建設服務”。該刊在發(fā)刊詞中也提出:刊物要“面對內蒙人民和文藝工作者的水平,以小學教師、托兒所保姆和開荒的精神,切實耐心地來作啟蒙、培育、開墾工作,……”同時還指出“全內蒙文藝工作者、文藝愛好者動員起來,開展內蒙人民文藝的啟蒙運動、普及運動,創(chuàng)作內蒙人民的文學藝術,幫助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地完成勝利、鞏固勝利,建設新內蒙,建設新中國!”。該刊主編陳清漳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從“內蒙文藝”出刊談起》一文,明確提出:“《內蒙文藝》對象要寬,稿件內容宜廣,選稿水平不宜過高,文字要簡短通俗?!边@些都說明該刊是對當時內蒙古各族人民及文藝工作者進行啟蒙教育與普及的刊物,是反映新內蒙古及內蒙古各族人民生活的文藝刊物。
《內蒙文藝》是黨開展文藝思想斗爭和文藝批評的陣地,經常發(fā)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導全區(qū)文藝工作的開展,幫助廣大文藝工作者提高思想及藝術水平。它還緊密配合各種運動,向廣大群眾和文藝工作者及時宣傳黨的政策,教育他們認清是非,為此刊登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同時,為培養(yǎng)青年作家和業(yè)余作者,幫助他們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也發(fā)表了一些文藝理論性文章,對他們的成長起了相當的作用。
民間藝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廣大群眾中影響廣泛。該刊把民間藝術作為突出特點,刊登了許多當時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作品。例如:《識字好》(第1卷第1期)、馬頭琴民間藝人色拉喜在第一個國慶節(jié)演唱的新民歌《獻給毛主席的歌》(第1卷第2期)、達斡爾族青年作家耶拉創(chuàng)作的《歡慶十月一,忘不了毛主席》(第1卷第1期),以及民間藝人鋼鐵的《在這歡騰鼓舞的年代》(第1卷第4期)等。
在挖掘、整理民間文學遺產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大力收集、整理了民間故事、民歌、好來寶、贊歌等,其中較好的作品有蒙古民間敘事詩《英雄與勒城》(第1卷第2期)、民歌《龍梅》(第1卷第2期)、達斡爾族敘事民歌《呼熱海鄂基民》(第1卷第6期)等。
隨著群眾文藝活動的發(fā)展,工人的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也開展起來,在開展反對美國侵略朝鮮以及臺灣的斗爭中,他們用樸實有力的歌詞,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如:工人余榮的詩《投入正義的戰(zhàn)斗》(第1卷第3期)、扎敦和林業(yè)工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歌詞《林場是戰(zhàn)場》(第2卷第3期)等。在抗美援朝和“鎮(zhèn)壓反革命”時期,該刊也積極配合這兩次運動,發(fā)表了許多反映這方面的不同類型的文藝作品:如:布赫創(chuàng)作的話劇《再不受騙》(第2卷第1期),娜人、默日更創(chuàng)作的《塞吉瑪捉特務》(第2卷第4期),方朔創(chuàng)作的鼓詞《美帝真面目》(第1卷第3期)、內蒙古公安部隊宣傳隊集體創(chuàng)作的話劇《警惕》(第1卷第4期)等。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第一屆內蒙古民間藝人代表大會在張家口召開。會后,興安盟西科中旗民間藝人青龍、扎賚特旗民間藝人代表四十八、錫盟民間藝人巴布道爾吉編唱了以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為題材的蒙古族新民歌《把野獸從鄰邦打出去》、《保衛(wèi)可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決不再受折磨》(第1卷第4期)等。該刊也始終把為指導全區(qū)文藝工作及探索新時期的文藝形式和創(chuàng)作等文藝理論方面的文章放在重點位置上,發(fā)表了許多文藝理論性文章。如:賈作光的《“牧馬”舞創(chuàng)作經過》(第1卷第1期)、阿奇的《需要推廣“新好力寶”》(第l卷第4期)、瑪拉沁夫的《從一個晚會談起》(第2卷第2期)等。
為了使群眾從簡易、形象、興趣中來“求知”, 該刊設有畫頁,通過美術作品達到這一目的。每期的畫頁內容頗為豐富,有年畫、油畫、木刻、招貼畫及連環(huán)畫,作品有尹瘦石等人合作的連環(huán)畫《美國侵華史》(第1卷第2期),張凡夫的油畫《戰(zhàn)斗英雄邰喜德》(第l卷第3期),邢璉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畫《誰害了你?》(第1卷第4-6期)及張光壁、滿達合作的連環(huán)畫《從貧困走向富?!罚ǖ?/FONT>2卷第4期)等。此外,用歌曲來抒發(fā)愛黨和愛國情懷也是該刊的一大特點,如:布赫等創(chuàng)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啊,暫別了》(第1卷第4期),陳清漳創(chuàng)作的《學文化》(第1卷第5期),美利其格創(chuàng)作的《迎新春》(第1卷第5期),史芳林等創(chuàng)作的《草原的春天》(第1卷第6期)等。
《內蒙文藝》帶有明顯的時代痕跡,我們從其文藝作品中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蒙古各族人民對新舊社會的不同感受,通過該刊抒發(fā)了各族人民熱愛新社會、建設新內蒙的心情。創(chuàng)刊之初,內蒙古地區(qū)有90%以上的民眾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文化教育,《內蒙文藝》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把文藝性、啟蒙性與普及性融合在一起,提高了群眾的思想覺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雖然僅出刊十期,但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出刊目的,即“全內蒙文藝工作者、文藝愛好者動員起來,開展內蒙人民文藝的啟蒙運動普及運動,創(chuàng)作內蒙人民的文學藝術,幫助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地來完成勝利,鞏固勝利,建設新內蒙,建設新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蒙古地區(qū)第一個綜合性文藝期刊,《內蒙文藝》的出刊既是黨的迫切需要,也是內蒙古各族人民的迫切需要,它為今后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內蒙古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內蒙古大事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5頁、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學藝術聯合會等編《內蒙古文學藝術大事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頁誤稱:1950年10月1日創(chuàng)刊的內蒙古地區(qū)第一個綜合性文藝期刊為《內蒙古文藝》?!秲让晒盼乃嚒肥窃?951年7月??摹秲让晌乃嚒坊A上于1954年7月創(chuàng)刊的綜合性文藝月刊。
②奧奇在《內蒙古期刊事業(yè)》(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發(fā)表的“《草原》:各民族文學的園地”及在《內蒙古出版事業(yè)概況》(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發(fā)表的“《草原》文學月刊發(fā)展概況”兩文稱,《內蒙文藝》僅出刊6期,誤。《內蒙文藝》實際共出刊2卷10期(第1卷1-6期,第2卷1-4期),內蒙古圖書館有完整收藏。
(作者:內蒙古圖書館)
1949年7月,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簡稱“文代會”)在北京召開。根據內蒙古黨委的指示,內蒙古文藝界于同年11月在烏蘭浩特召開了內蒙古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以貫徹全國文代會的精神,推動內蒙古文藝的發(fā)展。會議決定成立內蒙古文藝工作者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以下簡稱“內蒙古文聯籌委會”),并明確了今后自治區(qū)文藝工作的方針為:“以農牧民為重點服務對象,普及第一?!睘榱思訌婞h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推動文藝工作的開展,內蒙古文聯籌委會從內蒙古文工團抽調陳清漳、荒友(瑪拉沁夫)、漠南(安柯欽夫)等人籌建內蒙文藝社,同時創(chuàng)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蒙古地區(qū)第一個綜合性文藝期刊——《內蒙文藝》。①
《內蒙文藝》創(chuàng)刊于1950年10月1日,系漢文版月刊,由內蒙古文聯籌委會主辦,內蒙文藝社編輯出版,內蒙古日報印刷廠承印。鉛印,16開,刊名為蒙漢文對照,每期30頁。社址在張家口市大境門外。每期定價人民幣一千六百元,蒙幣一萬五千元。
該刊主編為陳清漳,副主編有荒友(瑪拉沁夫)、漠南(安柯欽夫)等。
陳清漳(1923~2011年),河北省新樂縣人。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抗日斗爭,從事宣傳活動,歷任冀中軍區(qū)回民支隊抗戰(zhàn)劇社戲劇隊長、抗戰(zhàn)劇社代理社長、抗戰(zhàn)劇社指導員。1944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后在華北文工團、內蒙古文工團工作,歷任戲劇指導、協理員、副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內蒙文藝》社主編、中共蒙綏分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內蒙古文聯黨組書記、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內蒙古文聯副主席等職。
瑪拉沁夫(1930~ ),筆名荒友,著名蒙古族作家,內蒙古卓索圖盟土默特旗(今屬遼寧省)人。中共黨員。1945年參加八路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入黨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歷任《內蒙文藝》副主編、內蒙古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協內蒙古分會副主席、《民族文學》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第三屆和第四屆理事等。代表作為長篇小說《茫茫的草原》。
安柯欽夫(1929~2013年),筆名漠南,著名蒙古族作家,內蒙古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喀喇沁人。中共黨員。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入黨中央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1965年于內蒙古大學中文系文藝研究生班畢業(yè)。歷任內蒙古文工團創(chuàng)作組成員、《內蒙古日報》編輯、《內蒙文藝》副主編、《草原》文學月刊編輯、內蒙古總工會宣傳部副部長、烏蘭察布盟文化局副局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中國作協內蒙古分會副主席、文聯常務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和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名譽委員、黨中央民族大學文藝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教授等。創(chuàng)作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和文學翻譯,曾多次獲獎。
該刊辟有:文藝理論、劇本、鼓詞、詩歌、小說、工作研究、文藝通訊、畫頁、文藝動態(tài)等欄目。在創(chuàng)刊號上,除發(fā)表了發(fā)刊詞、內蒙古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決議外,并刊登了烏蘭夫、郭沫若、茅盾為《內蒙文藝》創(chuàng)刊的題詞。烏蘭夫的題詞是:“發(fā)展內蒙民族人民大眾的文藝,內蒙文藝工作者應親密團結,共同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建設服務。”1951年“三反五反”運動開始后,內蒙文藝社在是年7月《內蒙文藝》第2卷第4期上刊登《重要啟事》,宣布休刊。至此,該刊共出刊2卷10期。②從該刊《重要啟事》中可以看出,休刊是為了貫徹黨中央報刊雜志通俗化的指示,并整頓內部,研究編輯方針,討論改版等問題的暫時行為。但事實上該刊從此???,直到1954年7月,內蒙古文藝界才在《內蒙文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綜合性文藝月刊《內蒙古文藝》。
《內蒙文藝》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刊物,通過該刊要達到什么目的呢?這在1949年11月,內蒙古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會議所制定的內蒙古文藝工作方針中有明確說明,即“以農牧民為重點服務對象,普及第一”及“為農牧業(yè)經濟建設服務”。該刊在發(fā)刊詞中也提出:刊物要“面對內蒙人民和文藝工作者的水平,以小學教師、托兒所保姆和開荒的精神,切實耐心地來作啟蒙、培育、開墾工作,……”同時還指出“全內蒙文藝工作者、文藝愛好者動員起來,開展內蒙人民文藝的啟蒙運動、普及運動,創(chuàng)作內蒙人民的文學藝術,幫助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地完成勝利、鞏固勝利,建設新內蒙,建設新中國!”。該刊主編陳清漳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從“內蒙文藝”出刊談起》一文,明確提出:“《內蒙文藝》對象要寬,稿件內容宜廣,選稿水平不宜過高,文字要簡短通俗。”這些都說明該刊是對當時內蒙古各族人民及文藝工作者進行啟蒙教育與普及的刊物,是反映新內蒙古及內蒙古各族人民生活的文藝刊物。
《內蒙文藝》是黨開展文藝思想斗爭和文藝批評的陣地,經常發(fā)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導全區(qū)文藝工作的開展,幫助廣大文藝工作者提高思想及藝術水平。它還緊密配合各種運動,向廣大群眾和文藝工作者及時宣傳黨的政策,教育他們認清是非,為此刊登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同時,為培養(yǎng)青年作家和業(yè)余作者,幫助他們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也發(fā)表了一些文藝理論性文章,對他們的成長起了相當的作用。
民間藝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廣大群眾中影響廣泛。該刊把民間藝術作為突出特點,刊登了許多當時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作品。例如:《識字好》(第1卷第1期)、馬頭琴民間藝人色拉喜在第一個國慶節(jié)演唱的新民歌《獻給毛主席的歌》(第1卷第2期)、達斡爾族青年作家耶拉創(chuàng)作的《歡慶十月一,忘不了毛主席》(第1卷第1期),以及民間藝人鋼鐵的《在這歡騰鼓舞的年代》(第1卷第4期)等。
在挖掘、整理民間文學遺產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大力收集、整理了民間故事、民歌、好來寶、贊歌等,其中較好的作品有蒙古民間敘事詩《英雄與勒城》(第1卷第2期)、民歌《龍梅》(第1卷第2期)、達斡爾族敘事民歌《呼熱海鄂基民》(第1卷第6期)等。
隨著群眾文藝活動的發(fā)展,工人的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也開展起來,在開展反對美國侵略朝鮮以及臺灣的斗爭中,他們用樸實有力的歌詞,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如:工人余榮的詩《投入正義的戰(zhàn)斗》(第1卷第3期)、扎敦和林業(yè)工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歌詞《林場是戰(zhàn)場》(第2卷第3期)等。在抗美援朝和“鎮(zhèn)壓反革命”時期,該刊也積極配合這兩次運動,發(fā)表了許多反映這方面的不同類型的文藝作品:如:布赫創(chuàng)作的話劇《再不受騙》(第2卷第1期),娜人、默日更創(chuàng)作的《塞吉瑪捉特務》(第2卷第4期),方朔創(chuàng)作的鼓詞《美帝真面目》(第1卷第3期)、內蒙古公安部隊宣傳隊集體創(chuàng)作的話劇《警惕》(第1卷第4期)等。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第一屆內蒙古民間藝人代表大會在張家口召開。會后,興安盟西科中旗民間藝人青龍、扎賚特旗民間藝人代表四十八、錫盟民間藝人巴布道爾吉編唱了以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為題材的蒙古族新民歌《把野獸從鄰邦打出去》、《保衛(wèi)可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決不再受折磨》(第1卷第4期)等。該刊也始終把為指導全區(qū)文藝工作及探索新時期的文藝形式和創(chuàng)作等文藝理論方面的文章放在重點位置上,發(fā)表了許多文藝理論性文章。如:賈作光的《“牧馬”舞創(chuàng)作經過》(第1卷第1期)、阿奇的《需要推廣“新好力寶”》(第l卷第4期)、瑪拉沁夫的《從一個晚會談起》(第2卷第2期)等。
為了使群眾從簡易、形象、興趣中來“求知”, 該刊設有畫頁,通過美術作品達到這一目的。每期的畫頁內容頗為豐富,有年畫、油畫、木刻、招貼畫及連環(huán)畫,作品有尹瘦石等人合作的連環(huán)畫《美國侵華史》(第1卷第2期),張凡夫的油畫《戰(zhàn)斗英雄邰喜德》(第l卷第3期),邢璉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畫《誰害了你?》(第1卷第4-6期)及張光壁、滿達合作的連環(huán)畫《從貧困走向富?!罚ǖ?/FONT>2卷第4期)等。此外,用歌曲來抒發(fā)愛黨和愛國情懷也是該刊的一大特點,如:布赫等創(chuàng)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啊,暫別了》(第1卷第4期),陳清漳創(chuàng)作的《學文化》(第1卷第5期),美利其格創(chuàng)作的《迎新春》(第1卷第5期),史芳林等創(chuàng)作的《草原的春天》(第1卷第6期)等。
《內蒙文藝》帶有明顯的時代痕跡,我們從其文藝作品中可以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蒙古各族人民對新舊社會的不同感受,通過該刊抒發(fā)了各族人民熱愛新社會、建設新內蒙的心情。創(chuàng)刊之初,內蒙古地區(qū)有90%以上的民眾沒有受過正規(guī)的文化教育,《內蒙文藝》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把文藝性、啟蒙性與普及性融合在一起,提高了群眾的思想覺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雖然僅出刊十期,但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出刊目的,即“全內蒙文藝工作者、文藝愛好者動員起來,開展內蒙人民文藝的啟蒙運動普及運動,創(chuàng)作內蒙人民的文學藝術,幫助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地來完成勝利,鞏固勝利,建設新內蒙,建設新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內蒙古地區(qū)第一個綜合性文藝期刊,《內蒙文藝》的出刊既是黨的迫切需要,也是內蒙古各族人民的迫切需要,它為今后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內蒙古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內蒙古大事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5頁、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學藝術聯合會等編《內蒙古文學藝術大事記》(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頁誤稱:1950年10月1日創(chuàng)刊的內蒙古地區(qū)第一個綜合性文藝期刊為《內蒙古文藝》。《內蒙古文藝》是在1951年7月??摹秲让晌乃嚒坊A上于1954年7月創(chuàng)刊的綜合性文藝月刊。
②奧奇在《內蒙古期刊事業(yè)》(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發(fā)表的“《草原》:各民族文學的園地”及在《內蒙古出版事業(yè)概況》(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發(fā)表的“《草原》文學月刊發(fā)展概況”兩文稱,《內蒙文藝》僅出刊6期,誤。《內蒙文藝》實際共出刊2卷10期(第1卷1-6期,第2卷1-4期),內蒙古圖書館有完整收藏。
(作者:內蒙古圖書館)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