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六期

  • (史志資料)歷史上的王愛召
  • 王愛召鎮(zhèn)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nèi),西北距達拉特旗政府樹林召鎮(zhèn)40里。因鄂爾多斯地區(qū)歷史上著名的喇嘛廟王愛召而得名①;也因“上房瞭一瞭,瞭見個王愛召”這首民歌而出名;還因日本人對其的炮火轟炸而使其失貌,無緣讓后人睹其壯麗風姿。王愛召的歷史,寄托著鄂爾多斯各族兒女特別是蒙古族的無限情懷。今天我們梳理王愛召的有關(guān)歷史問題,研究它的發(fā)展、興亡,對后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一、王愛召建造時間

    有資料說王愛召作為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的住放地,從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幾近200年②。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王愛召是什么時候建造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目前所見歷史資料記述基本一致。

    那就是明朝萬歷年間,西藏三世達賴喇嘛鎖南嘉錯到蒙古草原傳播黃教,看中了鄂爾多斯的一條龍崗,要求建立寺院③。28年后,鄂爾多斯博碩克圖濟農(nóng)④按照三世達賴喇嘛鎖南嘉錯的旨意,招攬能工巧匠,收集四海名石良木,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開始主持營建,經(jīng)過六年的施工,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建成⑤。次年(1614年),鄂爾多斯部蒙古首領舉行盛大的開光典禮,明朝廷賜其名為“廣慧寺”,這座召廟蒙古語為烏哈格尼巴達古拉圪齊廟,得名因博碩克圖濟農(nóng)后裔授封郡王銜,故改稱“王愛召”⑥。也有的資料說王愛召是“王的廟”的諧音,因蒙古語“的”字發(fā)音為“愛”,故民間俗語稱此廟為“王愛召”⑦。筆者粗淺地從字面認為,王愛召得名還可能是因為這個召廟太讓蒙古王爺喜愛了,老百姓就俗稱它“王愛召”了。俗稱王愛召的出現(xiàn),應該是在入清以后。王愛召也并非鄂爾多斯地區(qū)最早的黃教寺廟,早在王愛召建成之前,在今達拉特旗蓿亥圖鄉(xiāng)境內(nèi)就有一座召廟,蒙古語名為熱系全嶺廟,也稱浩欽召⑧。據(jù)相關(guān)資料介紹,這座浩欽召修建于萬歷十三年(1585年),是鄂爾多斯地區(qū)最早修建的寺廟。浩欽乃召系蒙古語,意思是“舊的召廟”,這也說明浩欽召是鄂爾多斯蒙古部在明代修建最早的召廟,而這個“舊的召廟”相對應的“新的召廟”就是后來被俗稱為“王愛召”的廣慧寺。

    因此從以上筆者所作梳理,不難看出,說從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王愛召一直是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的住放地,有幾近200年的歷史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說王愛召作為一個召廟,一個固定的地理名詞,它的出現(xiàn)最早只能是1607年,而這距離清初的順治八年,僅有四十多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王愛召這個名詞。而且有浩欽召這個名稱召廟的反襯,進一步證明代中后期,專司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部,其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是處于游動的狀態(tài),并非會在一個地方長久地留存。只不過當黃教在鄂爾多斯蒙古族中興起以后,召廟就成為蒙古人敬佛和敬祖先合二為一的地方了。因此說王愛召作為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的住放地,大概只能從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開始算起,到順治八年(1651年)結(jié)束,期間不足四十年。

    二、伊克昭盟的首次會盟之地

    王愛召是鄂爾多斯蒙古部的首次會盟之地。天聰九年(1635年),鄂爾多斯部歸附愛新國(即金國,也稱后金,1636年定國號為清)?!疤炻斁拍辏?/SPAN>1635年),額琳臣來歸,賜濟農(nóng)號;順治六年(1649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札薩克,自為一盟于伊克昭”⑨。順治六年(1649年),鄂爾多斯部貴族們在王愛召進行會盟,定盟名為伊克昭。伊克昭系蒙古語,意為大廟,大廟就是指王愛召。此時王愛召不僅是鄂爾多斯七旗的總廟,而且也是鄂爾多斯地區(qū)最大的召廟,還是蒙古王爺?shù)募覐R,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以及濟農(nóng)辦理公務的場所,均在王愛召附近⑩。

    首次會盟時,鄂爾多斯蒙古部被清朝分編為左右兩翼前、中、后各三個旗,共六個旗,委派鄂爾多斯六個蒙古貴族為各旗最高統(tǒng)治者———扎薩克,伊克昭盟這個稱呼作為清代內(nèi)扎薩克蒙古六盟之一,幾乎伴隨了整個清朝。它和烏蘭察布盟,又共同組成了內(nèi)扎薩克蒙古的“西二盟”。乾隆元年(1736年),又新增一旗,隸屬于右翼,稱呼為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稱扎薩克旗),伊克昭盟成為一部七旗的盟。

    伊克昭盟首次會盟的主持者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額琳臣(即明朝時的鄂爾多斯?jié)r(nóng)),他除了定期召集各旗札薩克會盟于王愛召,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外,還肩負著主持八白室的祭祀活動。但因其封地是在郡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今伊金霍落旗大部),其駐地又是王愛召,兩相矛盾,于是他為了祭祀和會盟的方便,便將“八白室”遷往郡王旗。

    會盟初時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盟長主持。除了按規(guī)定禮儀迎接御書和欽差大臣外,還要檢閱兵丁及稽核全盟在冊人數(shù),檢查軍械、戰(zhàn)馬、其他物資和戰(zhàn)備情況,商議重大事宜。后來會盟已成為盟內(nèi)的例會,盟長或檢查盟的戶口丁冊,或?qū)徖肀久说闹饕讣?,處理要事?/FONT>

    伊克昭盟會盟地點開始一直在王愛召,偶爾也在郡王旗的蘇泊爾汗,直到清末,時世繁復,會盟要根據(jù)需要,臨時確定時間和地點,才不固定了。但是作為一個盟名,由王愛召首次會盟后而得名的伊克昭,卻彪名史冊。

    進入民國后,伊克昭仍然是一個地理稱呼。但由于清末以來,內(nèi)地的山陜漢族進入鄂爾多斯南部緣邊地帶和北部沿黃河地區(qū)墾種,甚至在七旗內(nèi)部也有零星墾地,清朝政府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鄂爾多斯設置東勝廳,以管轄出邊漢人。王愛召附近的土地,也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被丈放。民國后,東勝廳改稱東勝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然沿用伊克昭盟的名稱,簡稱伊盟。直到2001年元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消伊克昭盟建制,改稱為鄂爾多斯市,從此它又以 鄂爾多斯揚名于世。

    三、王愛召的宗教活動

    據(jù)史料記載,王愛召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極為壯觀的廟宇,廟占地面積約50畝,其中廟址12畝,共有寺廟建筑物約259間。建筑結(jié)構(gòu)取藏族、漢族兩種傳統(tǒng)寺廟樣式之精華。由于王愛召建筑宏偉,民間歷來有“東藏”之稱。

    王愛召北枕黃河,西靠豪慶河,南對河灘草原。南北還各有兩眼水泉,人稱“龍眼”,自然景色十分優(yōu)美。王愛召的主要建筑,在中軸線上有山門、鐘鼓樓、四大天王殿、大經(jīng)堂、正殿。廟內(nèi)漢宮式大經(jīng)堂49間,建造藝術(shù)精致,殿內(nèi)陳設精美壯觀;藏式建筑正殿81間,平房平頂,白墻紅邊。東西兩側(cè)有兩座鐘樓,門口有四大天王殿;南面有奶奶廟、觀音堂、五道廟;北有十殿閻君、金剛殿、靖王廟、藥師廟;中部正殿后面(也是廟的最高地)有喇嘛白塔三座。四周建有圍墻,長方形院墻外,西北角有九間樓(9間大的墳廟),內(nèi)供鄂爾多斯部祖先銀質(zhì)陵塔(祖宗墳塔)13個,墳塔大小不一,全用銀制并加鍍金。內(nèi)有巴圖孟克達延汗、巴爾蘇博羅特濟農(nóng)及其后代的陵塔。其中巴圖孟克達延汗的銀質(zhì)渡金陵塔高七尺,里面還陳列著他使用的馬鞍、弓箭等遺物。廟南部有葛根宮及佛倉,廟北部有濟農(nóng)倉和廟倉等建筑。在召廟的四周還建有282間喇嘛宿舍。王愛召的喇嘛最多時達到300多人,民國時期有100余,喇嘛中最高稱號是“呼畢勒罕堪布喇嘛”(即轉(zhuǎn)世活佛)  

    王愛召是鄂爾多斯地區(qū)蒙古族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法會。如陰歷六月十四的跳鬼節(jié),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許多召廟的喇嘛都來參加祭祖、敬神、念佛、跳鬼等活動。這一天盛況空前,成了周邊地區(qū)的物資交流大會,吸引著數(shù)以萬計的農(nóng)牧民前來趕廟會。

    四、王愛召毀于戰(zhàn)火

    但令人嘆惜的是,王愛召卻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炮火轟炸中毀于一旦,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劫掠和破壞中國文物古跡的重要罪證。日本侵略軍的暴行,罄竹難書。

    日本侵略軍毀劫王愛召的蓄謀已久。1939年,曾多次派特務進行過專門調(diào)查。其后又多次派飛機轟炸王愛召。根據(jù)事先制定的計劃,飛機集中轟炸經(jīng)堂等建筑,炸彈紛紛瀉下,經(jīng)堂被炸塌,大喇嘛扎布當場被無辜炸死。1940年,日軍侵略軍在偽蒙古軍第四師的配合下,攻打駐扎在達拉特旗新民堡的國民黨部隊(人稱西軍)。國民黨部隊受挫后,轉(zhuǎn)移到王愛召,決心與日寇狠狠對戰(zhàn)一場。當時國民黨部隊86師指揮部就設在王愛召里,師參謀長王白慕坐鎮(zhèn)指揮?!拔鬈姟睆埐匠菆F的步兵,住在王愛召里的僧房里,團部設在召南數(shù)里路的任三壕    。國民黨部隊還在在王愛召的周圍構(gòu)筑了工事,修建了炮樓。

    194129(農(nóng)歷正月十四),駐扎在包頭的日軍小島部隊,出動80輛卡車的步兵,在坦克車、裝甲車、飛機的掩護下,從包頭銀匠窯子過黃河直奔王愛召。在距離王愛召不遠的西社、劉大營子、東三座茅庵等地,架起重炮,從下午四點開始,對王愛召進行輪番轟炸,國民黨“西軍”一直抗擊到天黑,實在無法堅守,遂趁夜悄悄向南撤退。

    第二天(元宵節(jié))凌晨,日本侵略軍殺氣騰騰地開進王愛召,趕走了寺廟里喇嘛和周圍的百姓,接著便開始瘋狂的搶掠。召里前額嵌有寶珠的釋迦牟尼銀制佛像,珍貴的成套經(jīng)卷,墳廟里的銀制鍍金馬鞍、弓箭,成捆的壁毯、地毯、供物、法器、浮屠以及特制的風磨銅頂、盛23擔水的大銅鍋等,通通被裝上汽車,不分晝夜地運往包頭。搶掠活動一直持續(xù)到十七日夜。至此王愛召三百多年積累的珍寶、文物被洗劫一空。

    為了毀滅民族文化和罪證,十八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在召廟各建筑上澆上汽油,在僧房里堆上干草,燃起大火,放火焚燒了王愛召,大火一直燒了半個多月,一座雄偉壯麗的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chǎn)和宗教中心、已存在了328年的王愛召,就這樣變成了一片廢墟。

    19419月,王愛召的大喇嘛曹德納木化緣、化布施等,籌資資金,在王愛召原召址西半華里處一座舊小廟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召廟,把達拉特旗塔井召的佛像、法器、經(jīng)卷等移到這里,繼續(xù)進行宗教活動。但這座小廟的規(guī)模已遠遠不如昔日的王愛召了。

    可惜的是這座小廟也在“文革”中被毀,現(xiàn)僅留存有“臥龍土崗”的一個小倉房,原王愛召班弟喇嘛洛布森津巴對本門宗教矢志不移,繼續(xù)在這間小倉房中念經(jīng)理佛,潛心修道,期望有一天能重建王愛召,早日再現(xiàn)“東藏”輝煌。

    注釋:

    ⑴“規(guī)模宏大為全旗大召之第一,亦為各蒙旗最有名之召?!币姟督椷h通志稿》第七冊,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黃教)》,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頁。

    ⑵阿麗雅:《蒙古第一召———王愛召》,2006年。見http://xihuanlishi.blog.sohu.com/16215628.html?;豇櫳剑骸锻鯋壅佟芬舱f“其實,成吉思汗的陵寢‘八白室’當初是在今達拉特旗王愛召附近,并且在該地侍奉了近200年”。見達拉特旗王愛召旅游資源開發(fā)領導小組編印的內(nèi)部資料,第80頁。

    ⑶《內(nèi)蒙古達拉特旗地方志》記載。

    ⑷《綏遠通志稿》中有“據(jù)稱為明中葉額琳慶之曾祖烏云達爾吉農(nóng)所筑”的記載,不知此烏云達爾與博碩克圖濟農(nóng)是否為同一人,但從年代來看,應該為同一時代之人。也許烏云達爾為名,博碩克圖濟農(nóng)為爵號。

    ⑸《蒙古源流》卷八,“尤于歲次丁未年(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年四十三歲時為始,用珍寶金銀塑成大如來十二歲人之釋迦牟尼像,又制各種供器幢幡等事,全備無遺。歲次癸丑(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年四十九歲時,修造完竣。歲次甲寅(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年五十歲時上元日,請大神通大慈悲邁達里呼圖克圖,善為之散花開光,則顯天降花雨等多瑞矣?!?/SPAN>

    ⑹張瑜:《內(nèi)蒙古宗教地名語言文化特征研究》,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0頁?!督椷h通志稿》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賜名為烏哈格尼巴達古拉圪齊廟,譯名廣慧寺。

    ⑺霍鴻山:《王愛召》,達拉特旗王愛召旅游資源開發(fā)領導小組編印的內(nèi)部資料,第21頁。

    《達拉特旗志》,遠方出版社20068月版,第205頁。

    ⑼《清史稿》地理志,卷二十四。

    ⑽《綏遠通志稿》“旗檔載,全盟之名,由此廟而得”。見《綏遠通志稿》第七冊,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黃教)》,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頁?!逗犹讏D志》載,“元八白室在其境內(nèi),盟之名伊克昭,所由起也?!庇州d“游牧記蒙古謂大曰伊克,廟曰召,伊克召境內(nèi)有青吉思汗園寢”。

    ⑾寶斯爾、楊勇、托婭:《鄂爾多斯歷史與文化》,黨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頁。

    ⑿袁志忠:《鄂爾多斯往事》,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月出版。見云特并太(時為偽蒙古軍四師十一團二連三排七班長)的回憶文章。

                (作者:內(nèi)蒙古電視臺   包頭日報社)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史志資料)歷史上的王愛召
  • 王愛召鎮(zhèn)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nèi),西北距達拉特旗政府樹林召鎮(zhèn)40里。因鄂爾多斯地區(qū)歷史上著名的喇嘛廟王愛召而得名①;也因“上房瞭一瞭,瞭見個王愛召”這首民歌而出名;還因日本人對其的炮火轟炸而使其失貌,無緣讓后人睹其壯麗風姿。王愛召的歷史,寄托著鄂爾多斯各族兒女特別是蒙古族的無限情懷。今天我們梳理王愛召的有關(guān)歷史問題,研究它的發(fā)展、興亡,對后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一、王愛召建造時間

    有資料說王愛召作為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的住放地,從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幾近200年②。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王愛召是什么時候建造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目前所見歷史資料記述基本一致。

    那就是明朝萬歷年間,西藏三世達賴喇嘛鎖南嘉錯到蒙古草原傳播黃教,看中了鄂爾多斯的一條龍崗,要求建立寺院③。28年后,鄂爾多斯博碩克圖濟農(nóng)④按照三世達賴喇嘛鎖南嘉錯的旨意,招攬能工巧匠,收集四海名石良木,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開始主持營建,經(jīng)過六年的施工,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建成⑤。次年(1614年),鄂爾多斯部蒙古首領舉行盛大的開光典禮,明朝廷賜其名為“廣慧寺”,這座召廟蒙古語為烏哈格尼巴達古拉圪齊廟,得名因博碩克圖濟農(nóng)后裔授封郡王銜,故改稱“王愛召”⑥。也有的資料說王愛召是“王的廟”的諧音,因蒙古語“的”字發(fā)音為“愛”,故民間俗語稱此廟為“王愛召”⑦。筆者粗淺地從字面認為,王愛召得名還可能是因為這個召廟太讓蒙古王爺喜愛了,老百姓就俗稱它“王愛召”了。俗稱王愛召的出現(xiàn),應該是在入清以后。王愛召也并非鄂爾多斯地區(qū)最早的黃教寺廟,早在王愛召建成之前,在今達拉特旗蓿亥圖鄉(xiāng)境內(nèi)就有一座召廟,蒙古語名為熱系全嶺廟,也稱浩欽召⑧。據(jù)相關(guān)資料介紹,這座浩欽召修建于萬歷十三年(1585年),是鄂爾多斯地區(qū)最早修建的寺廟。浩欽乃召系蒙古語,意思是“舊的召廟”,這也說明浩欽召是鄂爾多斯蒙古部在明代修建最早的召廟,而這個“舊的召廟”相對應的“新的召廟”就是后來被俗稱為“王愛召”的廣慧寺。

    因此從以上筆者所作梳理,不難看出,說從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王愛召一直是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的住放地,有幾近200年的歷史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說王愛召作為一個召廟,一個固定的地理名詞,它的出現(xiàn)最早只能是1607年,而這距離清初的順治八年,僅有四十多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王愛召這個名詞。而且有浩欽召這個名稱召廟的反襯,進一步證明代中后期,專司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部,其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是處于游動的狀態(tài),并非會在一個地方長久地留存。只不過當黃教在鄂爾多斯蒙古族中興起以后,召廟就成為蒙古人敬佛和敬祖先合二為一的地方了。因此說王愛召作為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的住放地,大概只能從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開始算起,到順治八年(1651年)結(jié)束,期間不足四十年。

    二、伊克昭盟的首次會盟之地

    王愛召是鄂爾多斯蒙古部的首次會盟之地。天聰九年(1635年),鄂爾多斯部歸附愛新國(即金國,也稱后金,1636年定國號為清)。“天聰九年(1635年),額琳臣來歸,賜濟農(nóng)號;順治六年(1649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札薩克,自為一盟于伊克昭”⑨。順治六年(1649年),鄂爾多斯部貴族們在王愛召進行會盟,定盟名為伊克昭。伊克昭系蒙古語,意為大廟,大廟就是指王愛召。此時王愛召不僅是鄂爾多斯七旗的總廟,而且也是鄂爾多斯地區(qū)最大的召廟,還是蒙古王爺?shù)募覐R,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以及濟農(nóng)辦理公務的場所,均在王愛召附近⑩。

    首次會盟時,鄂爾多斯蒙古部被清朝分編為左右兩翼前、中、后各三個旗,共六個旗,委派鄂爾多斯六個蒙古貴族為各旗最高統(tǒng)治者———扎薩克,伊克昭盟這個稱呼作為清代內(nèi)扎薩克蒙古六盟之一,幾乎伴隨了整個清朝。它和烏蘭察布盟,又共同組成了內(nèi)扎薩克蒙古的“西二盟”。乾隆元年(1736年),又新增一旗,隸屬于右翼,稱呼為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稱扎薩克旗),伊克昭盟成為一部七旗的盟。

    伊克昭盟首次會盟的主持者為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額琳臣(即明朝時的鄂爾多斯?jié)r(nóng)),他除了定期召集各旗札薩克會盟于王愛召,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外,還肩負著主持八白室的祭祀活動。但因其封地是在郡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今伊金霍落旗大部),其駐地又是王愛召,兩相矛盾,于是他為了祭祀和會盟的方便,便將“八白室”遷往郡王旗。

    會盟初時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盟長主持。除了按規(guī)定禮儀迎接御書和欽差大臣外,還要檢閱兵丁及稽核全盟在冊人數(shù),檢查軍械、戰(zhàn)馬、其他物資和戰(zhàn)備情況,商議重大事宜。后來會盟已成為盟內(nèi)的例會,盟長或檢查盟的戶口丁冊,或?qū)徖肀久说闹饕讣?,處理要事?/FONT>

    伊克昭盟會盟地點開始一直在王愛召,偶爾也在郡王旗的蘇泊爾汗,直到清末,時世繁復,會盟要根據(jù)需要,臨時確定時間和地點,才不固定了。但是作為一個盟名,由王愛召首次會盟后而得名的伊克昭,卻彪名史冊。

    進入民國后,伊克昭仍然是一個地理稱呼。但由于清末以來,內(nèi)地的山陜漢族進入鄂爾多斯南部緣邊地帶和北部沿黃河地區(qū)墾種,甚至在七旗內(nèi)部也有零星墾地,清朝政府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鄂爾多斯設置東勝廳,以管轄出邊漢人。王愛召附近的土地,也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二月被丈放。民國后,東勝廳改稱東勝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然沿用伊克昭盟的名稱,簡稱伊盟。直到2001年元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消伊克昭盟建制,改稱為鄂爾多斯市,從此它又以 鄂爾多斯揚名于世。

    三、王愛召的宗教活動

    據(jù)史料記載,王愛召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極為壯觀的廟宇,廟占地面積約50畝,其中廟址12畝,共有寺廟建筑物約259間。建筑結(jié)構(gòu)取藏族、漢族兩種傳統(tǒng)寺廟樣式之精華。由于王愛召建筑宏偉,民間歷來有“東藏”之稱。

    王愛召北枕黃河,西靠豪慶河,南對河灘草原。南北還各有兩眼水泉,人稱“龍眼”,自然景色十分優(yōu)美。王愛召的主要建筑,在中軸線上有山門、鐘鼓樓、四大天王殿、大經(jīng)堂、正殿。廟內(nèi)漢宮式大經(jīng)堂49間,建造藝術(shù)精致,殿內(nèi)陳設精美壯觀;藏式建筑正殿81間,平房平頂,白墻紅邊。東西兩側(cè)有兩座鐘樓,門口有四大天王殿;南面有奶奶廟、觀音堂、五道廟;北有十殿閻君、金剛殿、靖王廟、藥師廟;中部正殿后面(也是廟的最高地)有喇嘛白塔三座。四周建有圍墻,長方形院墻外,西北角有九間樓(9間大的墳廟),內(nèi)供鄂爾多斯部祖先銀質(zhì)陵塔(祖宗墳塔)13個,墳塔大小不一,全用銀制并加鍍金。內(nèi)有巴圖孟克達延汗、巴爾蘇博羅特濟農(nóng)及其后代的陵塔。其中巴圖孟克達延汗的銀質(zhì)渡金陵塔高七尺,里面還陳列著他使用的馬鞍、弓箭等遺物。廟南部有葛根宮及佛倉,廟北部有濟農(nóng)倉和廟倉等建筑。在召廟的四周還建有282間喇嘛宿舍。王愛召的喇嘛最多時達到300多人,民國時期有100余,喇嘛中最高稱號是“呼畢勒罕堪布喇嘛”(即轉(zhuǎn)世活佛)   。

    王愛召是鄂爾多斯地區(qū)蒙古族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每年都要舉行各種法會。如陰歷六月十四的跳鬼節(jié),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許多召廟的喇嘛都來參加祭祖、敬神、念佛、跳鬼等活動。這一天盛況空前,成了周邊地區(qū)的物資交流大會,吸引著數(shù)以萬計的農(nóng)牧民前來趕廟會。

    四、王愛召毀于戰(zhàn)火

    但令人嘆惜的是,王愛召卻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炮火轟炸中毀于一旦,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劫掠和破壞中國文物古跡的重要罪證。日本侵略軍的暴行,罄竹難書。

    日本侵略軍毀劫王愛召的蓄謀已久。1939年,曾多次派特務進行過專門調(diào)查。其后又多次派飛機轟炸王愛召。根據(jù)事先制定的計劃,飛機集中轟炸經(jīng)堂等建筑,炸彈紛紛瀉下,經(jīng)堂被炸塌,大喇嘛扎布當場被無辜炸死。1940年,日軍侵略軍在偽蒙古軍第四師的配合下,攻打駐扎在達拉特旗新民堡的國民黨部隊(人稱西軍)。國民黨部隊受挫后,轉(zhuǎn)移到王愛召,決心與日寇狠狠對戰(zhàn)一場。當時國民黨部隊86師指揮部就設在王愛召里,師參謀長王白慕坐鎮(zhèn)指揮?!拔鬈姟睆埐匠菆F的步兵,住在王愛召里的僧房里,團部設在召南數(shù)里路的任三壕    。國民黨部隊還在在王愛召的周圍構(gòu)筑了工事,修建了炮樓。

    194129(農(nóng)歷正月十四),駐扎在包頭的日軍小島部隊,出動80輛卡車的步兵,在坦克車、裝甲車、飛機的掩護下,從包頭銀匠窯子過黃河直奔王愛召。在距離王愛召不遠的西社、劉大營子、東三座茅庵等地,架起重炮,從下午四點開始,對王愛召進行輪番轟炸,國民黨“西軍”一直抗擊到天黑,實在無法堅守,遂趁夜悄悄向南撤退。

    第二天(元宵節(jié))凌晨,日本侵略軍殺氣騰騰地開進王愛召,趕走了寺廟里喇嘛和周圍的百姓,接著便開始瘋狂的搶掠。召里前額嵌有寶珠的釋迦牟尼銀制佛像,珍貴的成套經(jīng)卷,墳廟里的銀制鍍金馬鞍、弓箭,成捆的壁毯、地毯、供物、法器、浮屠以及特制的風磨銅頂、盛23擔水的大銅鍋等,通通被裝上汽車,不分晝夜地運往包頭。搶掠活動一直持續(xù)到十七日夜。至此王愛召三百多年積累的珍寶、文物被洗劫一空。

    為了毀滅民族文化和罪證,十八日清晨,日本侵略者在召廟各建筑上澆上汽油,在僧房里堆上干草,燃起大火,放火焚燒了王愛召,大火一直燒了半個多月,一座雄偉壯麗的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遺產(chǎn)和宗教中心、已存在了328年的王愛召,就這樣變成了一片廢墟。

    19419月,王愛召的大喇嘛曹德納木化緣、化布施等,籌資資金,在王愛召原召址西半華里處一座舊小廟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召廟,把達拉特旗塔井召的佛像、法器、經(jīng)卷等移到這里,繼續(xù)進行宗教活動。但這座小廟的規(guī)模已遠遠不如昔日的王愛召了。

    可惜的是這座小廟也在“文革”中被毀,現(xiàn)僅留存有“臥龍土崗”的一個小倉房,原王愛召班弟喇嘛洛布森津巴對本門宗教矢志不移,繼續(xù)在這間小倉房中念經(jīng)理佛,潛心修道,期望有一天能重建王愛召,早日再現(xiàn)“東藏”輝煌。

    注釋:

    ⑴“規(guī)模宏大為全旗大召之第一,亦為各蒙旗最有名之召?!币姟督椷h通志稿》第七冊,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黃教)》,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頁。

    ⑵阿麗雅:《蒙古第一召———王愛召》,2006年。見http://xihuanlishi.blog.sohu.com/16215628.html?;豇櫳剑骸锻鯋壅佟芬舱f“其實,成吉思汗的陵寢‘八白室’當初是在今達拉特旗王愛召附近,并且在該地侍奉了近200年”。見達拉特旗王愛召旅游資源開發(fā)領導小組編印的內(nèi)部資料,第80頁。

    ⑶《內(nèi)蒙古達拉特旗地方志》記載。

    ⑷《綏遠通志稿》中有“據(jù)稱為明中葉額琳慶之曾祖烏云達爾吉農(nóng)所筑”的記載,不知此烏云達爾與博碩克圖濟農(nóng)是否為同一人,但從年代來看,應該為同一時代之人。也許烏云達爾為名,博碩克圖濟農(nóng)為爵號。

    ⑸《蒙古源流》卷八,“尤于歲次丁未年(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年四十三歲時為始,用珍寶金銀塑成大如來十二歲人之釋迦牟尼像,又制各種供器幢幡等事,全備無遺。歲次癸丑(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年四十九歲時,修造完竣。歲次甲寅(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年五十歲時上元日,請大神通大慈悲邁達里呼圖克圖,善為之散花開光,則顯天降花雨等多瑞矣。”

    ⑹張瑜:《內(nèi)蒙古宗教地名語言文化特征研究》,內(nèi)蒙古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0頁?!督椷h通志稿》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賜名為烏哈格尼巴達古拉圪齊廟,譯名廣慧寺。

    ⑺霍鴻山:《王愛召》,達拉特旗王愛召旅游資源開發(fā)領導小組編印的內(nèi)部資料,第21頁。

    《達拉特旗志》,遠方出版社20068月版,第205頁。

    ⑼《清史稿》地理志,卷二十四。

    ⑽《綏遠通志稿》“旗檔載,全盟之名,由此廟而得”。見《綏遠通志稿》第七冊,第五十四卷《宗教(佛教黃教)》,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頁?!逗犹讏D志》載,“元八白室在其境內(nèi),盟之名伊克昭,所由起也?!庇州d“游牧記蒙古謂大曰伊克,廟曰召,伊克召境內(nèi)有青吉思汗園寢”。

    ⑾寶斯爾、楊勇、托婭:《鄂爾多斯歷史與文化》,黨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頁。

    ⑿袁志忠:《鄂爾多斯往事》,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3月出版。見云特并太(時為偽蒙古軍四師十一團二連三排七班長)的回憶文章。

                (作者:內(nèi)蒙古電視臺   包頭日報社)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