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第五期

  • (專稿)從古代詩歌看呼和浩特地區(qū)的建城史
  • 從古人所說“鯀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訓》),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部城市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史。

    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北疆的呼和浩特地區(qū),北枕大青山(陰山中段),東依蠻汗山,西南鄰黃河,南和東南接長城,中間則是平曠肥沃的土默川。這里地勢險要、區(qū)位優(yōu)越且水草豐美、宜牧宜農(nóng),既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草原文明與農(nóng)耕文明的交匯處。從戰(zhàn)國至清末長達2 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王朝或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都曾在這里修筑過許多城池,其中云中———盛樂———武川———豐州———歸化(庫庫和屯)———綏遠諸城作為內(nèi)蒙古中部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而一脈相承,并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在中國這個詩的國度,有為數(shù)不少的古代詩歌,從一個側面描繪了呼和浩特地區(qū)一幅幅山川壯美的圖景,反映了這里一座座城池興衰變遷的歷史,記述了這里上演的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唱出了一曲曲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主旋律。正如金代詩人元好問《詩評〈敕勒歌〉》中所寫: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一、云中城———呼和浩特地區(qū)最古老的城池

     

    今托克托縣(以下簡稱托縣)雙河鎮(zhèn)河口村,是大黑河向黃河的注入口,更作為黃河上中游的分界處而聞名全國。早在2 4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趙國就在此處修建了云中城(遺址在今托縣古城鎮(zhèn)),管轄陰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廣闊地帶,從而躋身于內(nèi)蒙古地區(qū)乃至全國最古老的城池之列。

    史載,趙國國君趙武侯(公元前400~前387年在位)“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又在“陰山之南,黃河自西折南流之處”筑城,因“晝見群鵠游于云中,徘徊經(jīng)日,見大光在其下”,故將此城取名云中城(《水經(jīng)注·虞氏記》)。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史記·匈奴列傳》,此段長城后稱“趙長城”)。秦統(tǒng)一中國后,云中郡為全國36郡之一。漢承秦制,云中郡治一直在云中城?,F(xiàn)存城墻遺址呈方形,周長約8公里,每面長1 920米,西南隅加筑東北兩墻,形成每面長180米的子城,城外有環(huán)城壕,為當時中等以上規(guī)模的城池。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曲》,對秦漢時期這里所建城池的軍事屏障作用給予了高屋建瓴的概括,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北魏在云中城設置云中鎮(zhèn)。隋時在托縣境內(nèi)設金河縣(隋唐時稱大黑河為金河,縣以河名。)。唐朝取代隋朝后,630年擊滅東突厥,650年在漠北設瀚海都護府,663年遷瀚海都護府于云中城,改稱云中都護府,次年改稱單于都護府,714年府治遷到在盛樂城地方重筑的都護府城,云中一帶為都護府所領的金河縣。盛唐時期,這里實行營田和均田制,“浚金河灌鹵地數(shù)千頃”,這里農(nóng)牧業(yè)經(jīng)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唐《通典·州郡》中有“王昭君墓”在金河縣北的記載,這是昭君墓的位置最早見于史籍。又相傳塞外深秋草枯后,唯昭君墓四周芳草萋萋,嫩黃黛綠,故昭君墓又稱“青?!?。唐碑文中有“峰戍坡陀,濛水潺緩;陰嶺一帶,青冢嵯峨”的描述。此外,提到“青冢”的唐詩更多,其中唐代三大著名詩人寫道: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詩句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杜甫《詠懷古跡》詩句

    茫茫邊雪里,一掬沙培塿。

    傳是昭君墓,埋閉峨眉久。

                                            ———白居易《青冢》詩句

    隨著唐詩千百年來的廣泛流傳,昭君出塞和塞外青冢作為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707年,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侵,在陰山以南又筑東、中、西三座受降城,作為屯兵駐守的軍事要塞。東受降城遺址在今托縣山梁臺地,城內(nèi)設置振武軍。唐代詩人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描寫了受降城外月夜景色和征人思鄉(xiāng)之情,反映了各族群眾的和平心聲: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遼代,云中城一帶成為遼與北宋、西夏對峙的前沿,在今托縣境內(nèi)置東勝州(遺址在縣城),在古云中城五里處,置云內(nèi)州(遺址在古城鎮(zhèn)白塔村),為駐豐州城的西南路招討司所轄。1124年金滅遼和北宋后,這里繼續(xù)與西夏對峙,東勝、云內(nèi)二州仍歸金駐豐州的西南招討司所轄。元重新統(tǒng)一中國后,豐州、云內(nèi)州、東勝州三州屬大同路。

    1368年,明軍攻占北京推翻元朝后,元朝廷退回北方草原繼續(xù)保持政權,史稱北元,幾乎與明朝相始終。明初,陰山以南及河套地區(qū)為明所有。為了防范蒙古韃靼部的南侵,明朝從東到西,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衛(wèi)所,其中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在今托縣城區(qū),大黑河與黃河匯合處北約3公里,修建了東勝衛(wèi)城,城墻南北長2 410米,東西寬1 900米,周長8.6公里,并筑有甕城。至今古城墻仍存,是內(nèi)蒙古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明代古城。明代詩人李夢陽《云中曲》一詩,描寫了這里的戍邊健兒冬季在長城一線騎馬追奔的場景:

    黑帽健兒黃貉裘,匹馬追奔紫塞頭。

    相逢不肯通姓名,但稱家住古云州。

    隨著明朝的衰敗和韃靼部的強大,15世紀中葉(明正統(tǒng)年間),陰山南部和河套地區(qū)歸入蒙古土默特部,與明以長城為界。明嘉靖年間,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的義子脫脫臺吉始駐牧東勝衛(wèi)城。脫脫臺吉協(xié)助阿拉坦汗維護蒙明友好,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曾被明廷封為正四品的指揮僉事,東勝衛(wèi)城從此稱脫脫城(又作托克托城)。

    滿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冬,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期間曾巡幸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下令將湖灘河溯(今托縣城區(qū))倉米1 500石調(diào)至清軍前線,并在湖灘河溯準備西渡黃河時,巡視脫脫城內(nèi)的貯糧基地,寫下了《脫脫城》一詩:

    土墉四面筑何堅,地壓長河尚屹然。

    國計思清荒服外,早將糧粟實窮邊。

    可見清初脫脫城仍十分完整堅固,城周圍一帶已成為重要的糧食產(chǎn)區(qū)。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托克托協(xié)理通判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相沿設縣至今。

     

    二、盛樂城———內(nèi)蒙古草原上的最早都城

     

    遺址位于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鄉(xiāng)的盛樂古城,曾作為公元4世紀末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鮮卑所建北魏王朝的早期都城而聞名遐邇。而盛樂城又是在西漢成樂城基礎上興建并更名的。

    西漢初年,分云中郡東南部設置定襄郡治,郡治成樂。該城遺地略呈方形,南北長約535米,東西寬505米。兩漢400年間,定襄郡同云中郡同為領管陰山南麓廣大地區(qū)的重要屬郡。東漢末年成樂城被廢棄。

    魏晉時期,游牧于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族開始強盛并逐步南遷。該族拓跋部始祖拓跋力微率20萬部眾南下陰山,于258年遷入成樂城一帶,并對成樂城加固修繕,改名盛樂。西晉末年,被西晉王朝封為代王的拓跋猗盧乘中原內(nèi)亂,于315年建立代國,定都盛樂城,376年被前秦苻堅所滅。386年拓跋珪復代建魏,史稱北魏,仍定都盛樂,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是我國第一個由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正統(tǒng)王朝,盛樂也因此成為北魏王朝的發(fā)祥地,成為內(nèi)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座都城。北魏稱雄中國北方并與南朝對峙一個半世紀,為促進北方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和民族團結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游牧于陰山南北的敕勒族(又稱高車族)歸附北魏后,進入比較穩(wěn)定時期,并產(chǎn)生了意境雄遠、流傳千古的《敕勒歌》,敕勒川也因此歌而名揚天下: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在北魏盛樂古城南8里,還有一座隋朝所筑大利城的遺址。6世紀末葉,北方地區(qū)的突厥族開始強大起來,他們“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隋書·突厥傳》)。白道因今呼市西北大青山一段山道“地土白色如石灰”而得名(南出口為今蜈蚣壩)。從此,敕勒川又有白道川之稱。581年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對突厥軍事打擊和外交手段并用,583年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585年東突厥向隋朝上表請和,稱臣納貢。隋朝同意東突厥部分民眾“南渡白道川,居定襄”。突利可汗繼位后,隋文帝封他為“啟民可汗”,并將安義公主許配。接著隋朝筑大利城,作為可汗及公主的住所和定襄郡治。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八月,隋煬帝經(jīng)云中、金河巡幸大利城,夸耀武功,接受朝拜。

    唐朝建立后,714年將單于都護府治由云中城遷至在盛樂古城廢墟北部重筑的新城。都護府城遺址至今清晰可見,外城東墻長1 750米,其余長1 200多米,外城南部有內(nèi)城,城墻邊長500米。唐人張蠙的《登單于臺》一詩,描寫了單于都護城周邊的壯觀景色,也反映了此城及陰山關隘的險要:

    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臺。

    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

    欲向陰關度,陰關曉不開。

    唐中期開始實行節(jié)度使制度,745年(天寶四年)振武軍遷至單于都護府,振武節(jié)度使轄地范圍為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陜北一帶。隋唐時期將大黑河稱為金河,單于都護府建在金河東岸,唐振武節(jié)度使和單于都護府名揚唐代,故金河也屢見于唐詩。其中柳中庸《征人怨》一詩中寫道: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首詩,描述了金河、青冢、陰山一帶位置的重要,反映了戍邊將士戎馬倥傯的生活。詩名的“怨”字,道出了他們思念家鄉(xiāng)、渴望和平的心聲。

    由于唐朝在單于都護府以強大的駐軍作后盾,加之對內(nèi)附的突厥族部眾實行“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政策,對有才能的上層人物更是優(yōu)待重用,因此,敕勒川地區(qū)很快恢復了安寧的局面,經(jīng)濟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晚唐詩人溫庭筠亦有一首名為《敕勒歌》的詩歌:

    敕勒金聵壁,陰山歲無華。

    帳外風飄雪,營前月照沙。

    羌兒吹玉管,胡姬踏錦花。

    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

    唐末戰(zhàn)亂,單于都護城被毀棄。遼金元時歸豐州,明為蒙古部落游牧地。清康熙年間在今縣城置“和林格爾”(蒙古語意為二十間房子)驛站,乾隆元年(1736年)始置和林格爾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和林格爾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相沿設縣至今。

     

    三、武川鎮(zhèn)———北周、隋、唐三朝開國皇帝的家鄉(xiāng)

     

    鮮卑族建立北魏,敕勒族歸順并逐步融合后,陰山以北的柔然族又強大起來,他們“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為防備柔然犯塞,北魏于423年“筑長城于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備置戍衛(wèi)”(后稱“魏長城”),并多次出兵征討。470年,柔然再次南下侵掠,北魏獻文帝“鑾駕北伐”,在女水(今烏素圖溝)一帶大敗柔然。為紀念此次大捷,獻文帝下令將女水改為武川(意為顯示武功的河)。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詩》,講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十年為國效力的故事,千百年來被廣泛傳誦。史學家認為,從詩中描寫的地名和戰(zhàn)爭背景看,頗似北魏對柔然的多年征戰(zhàn)。該詩其中寫道: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啾啾。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500503年),在武川之濱筑城,城以河名,稱武川鎮(zhèn),為“北魏六鎮(zhèn)”之一(遺址在今武川縣大青山鄉(xiāng),城墻東西長約千米),成為抵御柔然的軍事重鎮(zhèn)。守鎮(zhèn)將領多為拓跋宗室,士兵多為拓跋成員和中原強宗子弟。北魏民歌《企喻歌》反映了戍邊將士強身尚武的精神和獨身敵眾的氣概: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

    鷂子經(jīng)天飛,群雀兩向波。

    北魏自523年六鎮(zhèn)起義后,經(jīng)連續(xù)戰(zhàn)亂,534年分裂為東、西二魏。550年,東魏滅亡,北齊建立。柔然520年歸順北魏。550年東魏滅亡后不久,柔然556年被突厥擊滅。577年,曾在武川鎮(zhèn)駐守過的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滅北齊,建立北周,定都長安,統(tǒng)一了北方國土,至581年為隋所代,歷525年。隋文帝楊堅的五世祖楊元壽,曾任北魏武川鎮(zhèn)司馬,而“子孫因家焉”。唐高祖李淵的四世祖李熙在北魏時“領豪杰,鎮(zhèn)武川,因家焉。”北周、隋、唐三朝開國皇帝的家鄉(xiāng)都在武川,因此武川被譽為“帝王之鄉(xiāng)”。

    武川唐時為單于都護府所轄,遼金時屬豐州,元屬凈州路,一直作為漠南漠北之間的交通要塞而存在。北宋仁宗朝官員劉敞奉旨出使遼國途經(jīng)陰山時作《陰山》一詩,描寫了陰山的山險路難:

    陰山天下險,鳥道上稜層。

    抱石千年樹,懸崖萬丈冰。

    悲歌愁倚劍,側步怯扶繩。

    更覺長安遠,朝光午未升。

    明清時,武川為土默特部牧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從歸化城廳析置武川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相沿設縣至今。

     

    四、豐州城———遼金元時期的軍事重鎮(zhèn)

     

    907年唐朝滅亡后,中國內(nèi)地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而唐末活動于內(nèi)蒙古東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的契丹族開始崛起。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并稱帝(即遼太祖),建都臨潢(后稱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nèi))。當年秋,遼太祖率師西征,將陰山敕勒川地區(qū)收入版圖,并“勒石紀功于青冢南”。由于這里成為遼與北宋、西夏對峙的前線,遼神冊年間(916922年)修筑了豐州城(遺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東郊),城東西寬1 100米,南北長1 200米,城墻外面加筑馬面、角樓及甕城等附屬建筑。遼代信奉佛教,城西北隅建有一寺(金稱大明寺,元改宣教寺),寺中建有萬部華嚴經(jīng)塔,高約40米,八角七層,通體白色,俗稱白塔。遼在豐州城駐西南路招討司,豐州、云內(nèi)州、東勝州均為其所轄,成為遼西南的軍事重鎮(zhèn)。從此,敕勒川、白道川又有豐州灘之稱。遼末,天祚帝被金兵追擊西逃,曾在夾山(大青山)、青冢(昭君墓)一帶抗擊3年,直至滅國。

    元人陳旅寫有《題〈遼人射獵圖〉》一詩,詩中的“遼城”具體所指已不可考,但從詩中也能看出遼代邊城將領出獵的情景和邊城民眾的沉重負擔:

    美人貂帽玉驄馬,誰其從之臂鷹者。

    沙寒草白天雨霜,落日馳獵遼城下。

    塞南健婦方把鋤,丈夫邊戍官索租。

    遼國稱雄北方兩個多世紀,遼末,我國東北以完顏阿骨打為首領的女真族開始崛起,1115年建立金朝,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豐州灘仍是金與西夏對峙的前線,金在豐州城繼續(xù)設招討司,以防御西夏和西北部勢力逐漸強大的蒙古部。金人周昂在《邊俗》一詩中,反映了邊地民風和戰(zhàn)爭造成的破壞:

    反闔看平野,斜垣逐慢坡。

    馬牛雖異域,雞犬竟同窠。

    木杵舂晨急,糠燈照夜多。

    淳風今已破,征斂為兵革。

    元朝初年,豐州隸屬汪古部,1282年改屬西京路宣慰司。到了元代,豐州不僅成為長城以北一座比較繁華熱鬧的城市,而且是中原通往漠北、漠西的交通樞紐。元人劉秉忠從內(nèi)地出塞過豐州時所寫《過豐州詩》,反映了這里農(nóng)業(yè)發(fā)展、市場興旺、生活安定的景象:

    山邊彌彌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

    出塞入塞動千里,去年今年經(jīng)兩秋。

    晴空高聳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

    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裊過豐州。

    元朝末年,紅巾軍與元軍大戰(zhàn)豐州灘,豐州城被毀。然而豐州城內(nèi)的白塔卻奇跡般地保留至今。明清兩代,“白塔聳光”就被譽為歸化城地區(qū)的“八景”之一。清人王嘉漠《白塔聳光》詩云:

    寶塔莊嚴接巨靈,盡梯獨上覽空冥。

    九重閶闔才尋尺,萬里河山列畫屏。

    極目都疑天有柱,舉頭常見月穿欞。

    凌風我欲飄然去,間說仙人講道經(jīng)。

    明清時,豐州城一帶為土默特部牧地。新中國成立后為呼和浩特郊區(qū)(今賽罕區(qū))所轄。

     

    五、歸化城———呼和浩特市的前身

     

    15世紀末16世紀初,北元達延汗重新統(tǒng)一漠南蒙古,將各部劃分為左右兩翼六部,土默特部為右翼三部之一(土默意為萬,特為萬的復數(shù))。16世紀中葉,達延汗的孫子阿拉坦汗(阿拉坦意為金子,明朝史籍中譯作俺答汗)領有的土默特部強大起來,其領地以大青山南北為中心,南與明朝以長城為界。從此,敕勒川又有土默川之稱。在阿拉坦汗及年輕夫人鐘金哈屯(鐘金蒙古語意為高貴顯赫,哈屯意為夫人。因其是阿拉坦汗的第三位夫人,又稱三娘子)的積極努力下,1571年(明隆慶五年),蒙明雙方達成通貢互市協(xié)議,明廷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史稱“俺答封貢”。此后至明末,雙方和睦相處,再未發(fā)生過戰(zhàn)爭。

    明末詩人穆文熙《詠三娘子》一詩,描寫了三娘子身著漢裝、乘騎良馬與阿拉坦汗前往邊貿(mào)市場的情景:

    小小胡姬學漢裝,滿身貂錦壓明珰。

    金鞭嬌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

    蒙明通關互市之后,促進了長城內(nèi)外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阿拉坦汗又決定在土默川開發(fā)農(nóng)業(yè),一些逃荒避難或被招募而來的漢族農(nóng)民逐漸增多。他們在開荒種地的同時建造“板升”(蒙古語對百姓的轉(zhuǎn)音,意為房子),與蒙古族和睦相處。1572年(明隆慶六年),阿拉坦汗開始興建庫庫和屯城,1575年(明萬歷三年)建成,明廷賜名“歸化城”。它是一座王府城,規(guī)模不大,城墻遺址呈正方形,長寬各290米,僅有南北兩門。南城門外為居民區(qū)、市場和廟宇區(qū)。因三娘子又曾具體主持修筑此城,并在阿拉坦汗1582年去世后主要居住在這里,民間稱此城為“三娘子城”。三娘子始終堅持蒙明友好和睦,1587年(明萬歷十五年)被明朝封為“忠順夫人”。

    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清,并將已歸順的蒙古土默特部編為左、右翼兩旗。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17世紀末漠西準格爾部首領噶爾丹掀起反叛活動后,歸化城成為戰(zhàn)爭前沿。1691年(康熙三十年)清朝對歸化城進行了擴建,延長北城墻約100米,在東西南三面重筑城墻,四座城門“東曰承恩,西曰柔遠,南曰歸化,北曰建威,俱建樓其上”。原南城門已置于城中,遂改為鼓樓。擴建后的歸化城,周三里許,城高二丈余。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冬,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曾駐蹕歸化城,在這里前敵指揮,并安撫蒙古諸部。他在《駐蹕歸化城》一詩中寫道:

    一片孤城古塞西,霜寒木落駐旌霓。

    恩施域外心無倦,威懾荒遐化欲齊。

    歸戍健兒欣日暖,放閑戰(zhàn)馬就風嘶。

    五原舊是烽煙地,亭障安恬靜鼓鼙。

    詩中反映了歸化城作為大清帝國軍事屏障的重要作用,描寫了軍駐塞西、陣容壯觀的冬日場景,也抒發(fā)了消除烽煙、安定北疆的雄心豪情。

    第二年,清廷徹底平定了噶爾丹的反叛活動,遼闊的蒙古和天山南北,開始出現(xiàn)了和平寧靜的局面,為了進一步屯兵駐守,安定北疆,清廷在歸化城既設有正一品的“安北將軍”統(tǒng)領軍務(后改稱建威將軍),又設有土默特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以后只留副都統(tǒng))管理土默特兩旗蒙古族民政,還設有掌印札薩克達喇嘛掌管宗教事務。1723年(雍正元年)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廳,蒙漢開始分治。隨著土默川農(nóng)牧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多,歸化城的工商業(yè)和文化、宗教也很快興旺起來。歸化城成為漠南地區(qū)的軍事重鎮(zhèn)、重要商埠和文化、宗教中心。清代詩人王循在《歸化城》一詩中寫道:

    西北風雪連九徼,古今形勢重三邊。

    穹廬已絕單于域,牧地猶稱土默川。

    小部梨園同上國,千家鬧市入豐年。

    圣朝治化無中外,十萬貔貅尚控弦。

    (詩中的“中外”指中原和塞外,貔貅指軍隊)

    1739年(清乾隆四年)綏遠城建成后,民間稱其為新城,相應稱歸化城為舊城。因新城主要是駐軍,所需日用百貨要到舊城批發(fā)或采購,許多文化宗教活動要到舊城進行,所以進一步促進了土默川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舊城的繁華。1741年(乾隆六年),在歸化城又設歸綏道(歸化、綏遠各取首字),隸屬于山西省,管理歸化城、綏遠城、薩拉齊、和林格爾、清水河等廳,此為“歸綏”名稱之始。清末綏遠城官員三多曾寫《次和厚卿歸化秋感》八首(厚卿為三多朋友方榮東的字,湖南人)。其中一首寫道:

    青冢秋深草亦黃,不須愁鬢嘆三湘。

    無量寺拜英明主,隆慶年懷順義王。

    盛世同文沾化雨,邊風尚武富清霜。

    漸游移牧為耕稼,會看家家足稻粱。

    以歸化城為中心,逐步發(fā)展成為今天呼和浩特市的玉泉區(qū)、回民區(qū)。土默特左、右兩旗于1914年(民國3年)合并為土默特別旗。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將薩拉齊縣并入土默特旗,旗駐地遷到薩拉齊鎮(zhèn)。1969年分設左右兩旗,左旗歸呼和浩特市管轄,旗駐地為察素齊鎮(zhèn);右旗歸包頭市管轄,仍駐薩拉齊鎮(zhèn)。

     

    六、綏遠城———清朝“屏藩朔漠”的戰(zhàn)略要地

     

    清雍正年間,漠西準格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勢力又強,經(jīng)常侵擾周邊和漠北蒙古部落,清廷派重兵征討大勝,噶爾丹策零被迫“遣使請和”。清廷鑒于歸化城地區(qū)“路當通衢,地廣土肥,駐兵可保護札薩克蒙古等,調(diào)用亦便”,議定“建歸化城東北五里許綏遠城”,與歸化城“連為犄角,聲勢相援,便于呼應”。綏遠城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動工興建,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竣工,僅用兩年零四個月時間。城呈正方形,“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九尺,頂闊一丈五尺,底闊四丈”,東、南、西、北四面城門分別稱迎旭、承薰、阜安、鎮(zhèn)寧,城門上有望樓,四角有角樓,四門之外有甕城、石橋。城墻外為護城河,導以流水,廣植樹木。城黨中央有鼓樓,從鼓樓至四個城門分別稱新城東、南、西、北街,將軍衙署則在新城西街北街交匯處,衙署門前影壁上“屏藩朔漠”的石刻,充分說明清朝修建綏遠城的主要目的。

    《敕建綏遠城碑》這樣描述綏遠城所處的地理位置:

    大青山擁其后,

    伊克圖爾根、巴罕圖爾根(大、小黑河)抱其前,

    喀爾沁之水帶其左,

    紅山口之水會其右,

    地勢寬平,山林拱響。

    綏遠城建成后,原駐歸化城的建威將軍移駐新城將軍衙署,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綏遠城建威將軍曰綏遠城將軍”。該將軍可謂位高權重,不僅統(tǒng)率綏遠城駐防官兵,而且管轄歸化城土默特兩旗和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盟旗,遇有戰(zhàn)事還具有調(diào)遣宣化、大同二鎮(zhèn)總兵、節(jié)制沿邊道、廳等權力。綏遠城內(nèi)駐滿、蒙、漢軍八旗兵最多時達8 000名,最少時也有2 700多名。清乾隆年間官員王錞在《綏遠城遇雨》一詩中,描寫了綏遠城軍事地位的重要和騎兵雨夜歸來的艱辛場面:

    雄城屹立壯三邊,山勢崚嶒雨勢連。

    隔嶺旃裘千賬雪,守陴熊虎萬家煙。

    沙灘夜落風頭猛,磧外虹垂日腳穿。

    歸騎平?jīng)_波浩淼,障泥不惜疾加鞭。

    綏遠城建成之初,清朝置有綏遠理事同知廳,專管綏遠、歸化一帶的糧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山西歸綏道移駐綏遠城。以綏遠城為中心,逐步發(fā)展成今天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歷經(jīng)270年風雨,綏遠城將軍衙署主體建筑和東北角一段城墻至今仍保存完好。

    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將歸化與綏遠兩城合并為歸綏縣。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qū),與山西省份治,1928年設綏遠省,省會設在歸綏縣城區(qū)。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改為歸綏市。1949919綏遠省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后,19542月撤銷綏遠省建制,所轄地區(qū)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歸綏市恢復原名呼和浩特,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府。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設有了新的更大的發(fā)展。正如1983年秋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主席的布赫同志在《呼和浩特》一詩中所寫:

    陰山七十峰,蜿蜒黑河瀧。

    靄靄云端間,銀駒絕塵中。

    青冢越千冬,白塔傲霜風。

    古城四百載,今朝春更濃。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專稿)從古代詩歌看呼和浩特地區(qū)的建城史
  • 從古人所說“鯀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訓》),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部城市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歷史。

    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北疆的呼和浩特地區(qū),北枕大青山(陰山中段),東依蠻汗山,西南鄰黃河,南和東南接長城,中間則是平曠肥沃的土默川。這里地勢險要、區(qū)位優(yōu)越且水草豐美、宜牧宜農(nóng),既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草原文明與農(nóng)耕文明的交匯處。從戰(zhàn)國至清末長達2 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王朝或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都曾在這里修筑過許多城池,其中云中———盛樂———武川———豐州———歸化(庫庫和屯)———綏遠諸城作為內(nèi)蒙古中部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而一脈相承,并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在中國這個詩的國度,有為數(shù)不少的古代詩歌,從一個側面描繪了呼和浩特地區(qū)一幅幅山川壯美的圖景,反映了這里一座座城池興衰變遷的歷史,記述了這里上演的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唱出了一曲曲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主旋律。正如金代詩人元好問《詩評〈敕勒歌〉》中所寫:

    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一、云中城———呼和浩特地區(qū)最古老的城池

     

    今托克托縣(以下簡稱托縣)雙河鎮(zhèn)河口村,是大黑河向黃河的注入口,更作為黃河上中游的分界處而聞名全國。早在2 4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趙國就在此處修建了云中城(遺址在今托縣古城鎮(zhèn)),管轄陰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廣闊地帶,從而躋身于內(nèi)蒙古地區(qū)乃至全國最古老的城池之列。

    史載,趙國國君趙武侯(公元前400~前387年在位)“自五原、河曲筑長城,東至陰山”,又在“陰山之南,黃河自西折南流之處”筑城,因“晝見群鵠游于云中,徘徊經(jīng)日,見大光在其下”,故將此城取名云中城(《水經(jīng)注·虞氏記》)。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史記·匈奴列傳》,此段長城后稱“趙長城”)。秦統(tǒng)一中國后,云中郡為全國36郡之一。漢承秦制,云中郡治一直在云中城。現(xiàn)存城墻遺址呈方形,周長約8公里,每面長1 920米,西南隅加筑東北兩墻,形成每面長180米的子城,城外有環(huán)城壕,為當時中等以上規(guī)模的城池。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曲》,對秦漢時期這里所建城池的軍事屏障作用給予了高屋建瓴的概括,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北魏在云中城設置云中鎮(zhèn)。隋時在托縣境內(nèi)設金河縣(隋唐時稱大黑河為金河,縣以河名。)。唐朝取代隋朝后,630年擊滅東突厥,650年在漠北設瀚海都護府,663年遷瀚海都護府于云中城,改稱云中都護府,次年改稱單于都護府,714年府治遷到在盛樂城地方重筑的都護府城,云中一帶為都護府所領的金河縣。盛唐時期,這里實行營田和均田制,“浚金河灌鹵地數(shù)千頃”,這里農(nóng)牧業(yè)經(jīng)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唐《通典·州郡》中有“王昭君墓”在金河縣北的記載,這是昭君墓的位置最早見于史籍。又相傳塞外深秋草枯后,唯昭君墓四周芳草萋萋,嫩黃黛綠,故昭君墓又稱“青?!?。唐碑文中有“峰戍坡陀,濛水潺緩;陰嶺一帶,青冢嵯峨”的描述。此外,提到“青?!钡奶圃姼?,其中唐代三大著名詩人寫道: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詩句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杜甫《詠懷古跡》詩句

    茫茫邊雪里,一掬沙培塿。

    傳是昭君墓,埋閉峨眉久。

                                            ———白居易《青冢》詩句

    隨著唐詩千百年來的廣泛流傳,昭君出塞和塞外青冢作為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707年,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侵,在陰山以南又筑東、中、西三座受降城,作為屯兵駐守的軍事要塞。東受降城遺址在今托縣山梁臺地,城內(nèi)設置振武軍。唐代詩人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一詩,描寫了受降城外月夜景色和征人思鄉(xiāng)之情,反映了各族群眾的和平心聲: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遼代,云中城一帶成為遼與北宋、西夏對峙的前沿,在今托縣境內(nèi)置東勝州(遺址在縣城),在古云中城五里處,置云內(nèi)州(遺址在古城鎮(zhèn)白塔村),為駐豐州城的西南路招討司所轄。1124年金滅遼和北宋后,這里繼續(xù)與西夏對峙,東勝、云內(nèi)二州仍歸金駐豐州的西南招討司所轄。元重新統(tǒng)一中國后,豐州、云內(nèi)州、東勝州三州屬大同路。

    1368年,明軍攻占北京推翻元朝后,元朝廷退回北方草原繼續(xù)保持政權,史稱北元,幾乎與明朝相始終。明初,陰山以南及河套地區(qū)為明所有。為了防范蒙古韃靼部的南侵,明朝從東到西,建立了一系列的軍事衛(wèi)所,其中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在今托縣城區(qū),大黑河與黃河匯合處北約3公里,修建了東勝衛(wèi)城,城墻南北長2 410米,東西寬1 900米,周長8.6公里,并筑有甕城。至今古城墻仍存,是內(nèi)蒙古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明代古城。明代詩人李夢陽《云中曲》一詩,描寫了這里的戍邊健兒冬季在長城一線騎馬追奔的場景:

    黑帽健兒黃貉裘,匹馬追奔紫塞頭。

    相逢不肯通姓名,但稱家住古云州。

    隨著明朝的衰敗和韃靼部的強大,15世紀中葉(明正統(tǒng)年間),陰山南部和河套地區(qū)歸入蒙古土默特部,與明以長城為界。明嘉靖年間,土默特部首領阿拉坦汗的義子脫脫臺吉始駐牧東勝衛(wèi)城。脫脫臺吉協(xié)助阿拉坦汗維護蒙明友好,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曾被明廷封為正四品的指揮僉事,東勝衛(wèi)城從此稱脫脫城(又作托克托城)。

    滿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冬,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期間曾巡幸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下令將湖灘河溯(今托縣城區(qū))倉米1 500石調(diào)至清軍前線,并在湖灘河溯準備西渡黃河時,巡視脫脫城內(nèi)的貯糧基地,寫下了《脫脫城》一詩:

    土墉四面筑何堅,地壓長河尚屹然。

    國計思清荒服外,早將糧粟實窮邊。

    可見清初脫脫城仍十分完整堅固,城周圍一帶已成為重要的糧食產(chǎn)區(qū)。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托克托協(xié)理通判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相沿設縣至今。

     

    二、盛樂城———內(nèi)蒙古草原上的最早都城

     

    遺址位于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鄉(xiāng)的盛樂古城,曾作為公元4世紀末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鮮卑所建北魏王朝的早期都城而聞名遐邇。而盛樂城又是在西漢成樂城基礎上興建并更名的。

    西漢初年,分云中郡東南部設置定襄郡治,郡治成樂。該城遺地略呈方形,南北長約535米,東西寬505米。兩漢400年間,定襄郡同云中郡同為領管陰山南麓廣大地區(qū)的重要屬郡。東漢末年成樂城被廢棄。

    魏晉時期,游牧于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族開始強盛并逐步南遷。該族拓跋部始祖拓跋力微率20萬部眾南下陰山,于258年遷入成樂城一帶,并對成樂城加固修繕,改名盛樂。西晉末年,被西晉王朝封為代王的拓跋猗盧乘中原內(nèi)亂,于315年建立代國,定都盛樂城,376年被前秦苻堅所滅。386年拓跋珪復代建魏,史稱北魏,仍定都盛樂,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是我國第一個由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正統(tǒng)王朝,盛樂也因此成為北魏王朝的發(fā)祥地,成為內(nèi)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座都城。北魏稱雄中國北方并與南朝對峙一個半世紀,為促進北方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和民族團結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游牧于陰山南北的敕勒族(又稱高車族)歸附北魏后,進入比較穩(wěn)定時期,并產(chǎn)生了意境雄遠、流傳千古的《敕勒歌》,敕勒川也因此歌而名揚天下: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在北魏盛樂古城南8里,還有一座隋朝所筑大利城的遺址。6世紀末葉,北方地區(qū)的突厥族開始強大起來,他們“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隋書·突厥傳》)。白道因今呼市西北大青山一段山道“地土白色如石灰”而得名(南出口為今蜈蚣壩)。從此,敕勒川又有白道川之稱。581年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對突厥軍事打擊和外交手段并用,583年突厥分裂成東西兩部,585年東突厥向隋朝上表請和,稱臣納貢。隋朝同意東突厥部分民眾“南渡白道川,居定襄”。突利可汗繼位后,隋文帝封他為“啟民可汗”,并將安義公主許配。接著隋朝筑大利城,作為可汗及公主的住所和定襄郡治。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八月,隋煬帝經(jīng)云中、金河巡幸大利城,夸耀武功,接受朝拜。

    唐朝建立后,714年將單于都護府治由云中城遷至在盛樂古城廢墟北部重筑的新城。都護府城遺址至今清晰可見,外城東墻長1 750米,其余長1 200多米,外城南部有內(nèi)城,城墻邊長500米。唐人張蠙的《登單于臺》一詩,描寫了單于都護城周邊的壯觀景色,也反映了此城及陰山關隘的險要:

    邊兵春盡回,獨上單于臺。

    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

    欲向陰關度,陰關曉不開。

    唐中期開始實行節(jié)度使制度,745年(天寶四年)振武軍遷至單于都護府,振武節(jié)度使轄地范圍為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陜北一帶。隋唐時期將大黑河稱為金河,單于都護府建在金河東岸,唐振武節(jié)度使和單于都護府名揚唐代,故金河也屢見于唐詩。其中柳中庸《征人怨》一詩中寫道: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這首詩,描述了金河、青冢、陰山一帶位置的重要,反映了戍邊將士戎馬倥傯的生活。詩名的“怨”字,道出了他們思念家鄉(xiāng)、渴望和平的心聲。

    由于唐朝在單于都護府以強大的駐軍作后盾,加之對內(nèi)附的突厥族部眾實行“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政策,對有才能的上層人物更是優(yōu)待重用,因此,敕勒川地區(qū)很快恢復了安寧的局面,經(jīng)濟文化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晚唐詩人溫庭筠亦有一首名為《敕勒歌》的詩歌:

    敕勒金聵壁,陰山歲無華。

    帳外風飄雪,營前月照沙。

    羌兒吹玉管,胡姬踏錦花。

    卻笑江南客,梅落不歸家。

    唐末戰(zhàn)亂,單于都護城被毀棄。遼金元時歸豐州,明為蒙古部落游牧地。清康熙年間在今縣城置“和林格爾”(蒙古語意為二十間房子)驛站,乾隆元年(1736年)始置和林格爾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和林格爾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相沿設縣至今。

     

    三、武川鎮(zhèn)———北周、隋、唐三朝開國皇帝的家鄉(xiāng)

     

    鮮卑族建立北魏,敕勒族歸順并逐步融合后,陰山以北的柔然族又強大起來,他們“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為防備柔然犯塞,北魏于423年“筑長城于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備置戍衛(wèi)”(后稱“魏長城”),并多次出兵征討。470年,柔然再次南下侵掠,北魏獻文帝“鑾駕北伐”,在女水(今烏素圖溝)一帶大敗柔然。為紀念此次大捷,獻文帝下令將女水改為武川(意為顯示武功的河)。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詩》,講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十年為國效力的故事,千百年來被廣泛傳誦。史學家認為,從詩中描寫的地名和戰(zhàn)爭背景看,頗似北魏對柔然的多年征戰(zhàn)。該詩其中寫道: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啾啾。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500503年),在武川之濱筑城,城以河名,稱武川鎮(zhèn),為“北魏六鎮(zhèn)”之一(遺址在今武川縣大青山鄉(xiāng),城墻東西長約千米),成為抵御柔然的軍事重鎮(zhèn)。守鎮(zhèn)將領多為拓跋宗室,士兵多為拓跋成員和中原強宗子弟。北魏民歌《企喻歌》反映了戍邊將士強身尚武的精神和獨身敵眾的氣概: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

    鷂子經(jīng)天飛,群雀兩向波。

    北魏自523年六鎮(zhèn)起義后,經(jīng)連續(xù)戰(zhàn)亂,534年分裂為東、西二魏。550年,東魏滅亡,北齊建立。柔然520年歸順北魏。550年東魏滅亡后不久,柔然556年被突厥擊滅。577年,曾在武川鎮(zhèn)駐守過的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滅北齊,建立北周,定都長安,統(tǒng)一了北方國土,至581年為隋所代,歷525年。隋文帝楊堅的五世祖楊元壽,曾任北魏武川鎮(zhèn)司馬,而“子孫因家焉”。唐高祖李淵的四世祖李熙在北魏時“領豪杰,鎮(zhèn)武川,因家焉?!北敝堋⑺?、唐三朝開國皇帝的家鄉(xiāng)都在武川,因此武川被譽為“帝王之鄉(xiāng)”。

    武川唐時為單于都護府所轄,遼金時屬豐州,元屬凈州路,一直作為漠南漠北之間的交通要塞而存在。北宋仁宗朝官員劉敞奉旨出使遼國途經(jīng)陰山時作《陰山》一詩,描寫了陰山的山險路難:

    陰山天下險,鳥道上稜層。

    抱石千年樹,懸崖萬丈冰。

    悲歌愁倚劍,側步怯扶繩。

    更覺長安遠,朝光午未升。

    明清時,武川為土默特部牧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從歸化城廳析置武川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相沿設縣至今。

     

    四、豐州城———遼金元時期的軍事重鎮(zhèn)

     

    907年唐朝滅亡后,中國內(nèi)地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而唐末活動于內(nèi)蒙古東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的契丹族開始崛起。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并稱帝(即遼太祖),建都臨潢(后稱上京,今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nèi))。當年秋,遼太祖率師西征,將陰山敕勒川地區(qū)收入版圖,并“勒石紀功于青冢南”。由于這里成為遼與北宋、西夏對峙的前線,遼神冊年間(916922年)修筑了豐州城(遺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qū)東郊),城東西寬1 100米,南北長1 200米,城墻外面加筑馬面、角樓及甕城等附屬建筑。遼代信奉佛教,城西北隅建有一寺(金稱大明寺,元改宣教寺),寺中建有萬部華嚴經(jīng)塔,高約40米,八角七層,通體白色,俗稱白塔。遼在豐州城駐西南路招討司,豐州、云內(nèi)州、東勝州均為其所轄,成為遼西南的軍事重鎮(zhèn)。從此,敕勒川、白道川又有豐州灘之稱。遼末,天祚帝被金兵追擊西逃,曾在夾山(大青山)、青冢(昭君墓)一帶抗擊3年,直至滅國。

    元人陳旅寫有《題〈遼人射獵圖〉》一詩,詩中的“遼城”具體所指已不可考,但從詩中也能看出遼代邊城將領出獵的情景和邊城民眾的沉重負擔:

    美人貂帽玉驄馬,誰其從之臂鷹者。

    沙寒草白天雨霜,落日馳獵遼城下。

    塞南健婦方把鋤,丈夫邊戍官索租。

    遼國稱雄北方兩個多世紀,遼末,我國東北以完顏阿骨打為首領的女真族開始崛起,1115年建立金朝,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豐州灘仍是金與西夏對峙的前線,金在豐州城繼續(xù)設招討司,以防御西夏和西北部勢力逐漸強大的蒙古部。金人周昂在《邊俗》一詩中,反映了邊地民風和戰(zhàn)爭造成的破壞:

    反闔看平野,斜垣逐慢坡。

    馬牛雖異域,雞犬竟同窠。

    木杵舂晨急,糠燈照夜多。

    淳風今已破,征斂為兵革。

    元朝初年,豐州隸屬汪古部,1282年改屬西京路宣慰司。到了元代,豐州不僅成為長城以北一座比較繁華熱鬧的城市,而且是中原通往漠北、漠西的交通樞紐。元人劉秉忠從內(nèi)地出塞過豐州時所寫《過豐州詩》,反映了這里農(nóng)業(yè)發(fā)展、市場興旺、生活安定的景象:

    山邊彌彌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

    出塞入塞動千里,去年今年經(jīng)兩秋。

    晴空高聳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

    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裊過豐州。

    元朝末年,紅巾軍與元軍大戰(zhàn)豐州灘,豐州城被毀。然而豐州城內(nèi)的白塔卻奇跡般地保留至今。明清兩代,“白塔聳光”就被譽為歸化城地區(qū)的“八景”之一。清人王嘉漠《白塔聳光》詩云:

    寶塔莊嚴接巨靈,盡梯獨上覽空冥。

    九重閶闔才尋尺,萬里河山列畫屏。

    極目都疑天有柱,舉頭常見月穿欞。

    凌風我欲飄然去,間說仙人講道經(jīng)。

    明清時,豐州城一帶為土默特部牧地。新中國成立后為呼和浩特郊區(qū)(今賽罕區(qū))所轄。

     

    五、歸化城———呼和浩特市的前身

     

    15世紀末16世紀初,北元達延汗重新統(tǒng)一漠南蒙古,將各部劃分為左右兩翼六部,土默特部為右翼三部之一(土默意為萬,特為萬的復數(shù))。16世紀中葉,達延汗的孫子阿拉坦汗(阿拉坦意為金子,明朝史籍中譯作俺答汗)領有的土默特部強大起來,其領地以大青山南北為中心,南與明朝以長城為界。從此,敕勒川又有土默川之稱。在阿拉坦汗及年輕夫人鐘金哈屯(鐘金蒙古語意為高貴顯赫,哈屯意為夫人。因其是阿拉坦汗的第三位夫人,又稱三娘子)的積極努力下,1571年(明隆慶五年),蒙明雙方達成通貢互市協(xié)議,明廷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史稱“俺答封貢”。此后至明末,雙方和睦相處,再未發(fā)生過戰(zhàn)爭。

    明末詩人穆文熙《詠三娘子》一詩,描寫了三娘子身著漢裝、乘騎良馬與阿拉坦汗前往邊貿(mào)市場的情景:

    小小胡姬學漢裝,滿身貂錦壓明珰。

    金鞭嬌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

    蒙明通關互市之后,促進了長城內(nèi)外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阿拉坦汗又決定在土默川開發(fā)農(nóng)業(yè),一些逃荒避難或被招募而來的漢族農(nóng)民逐漸增多。他們在開荒種地的同時建造“板升”(蒙古語對百姓的轉(zhuǎn)音,意為房子),與蒙古族和睦相處。1572年(明隆慶六年),阿拉坦汗開始興建庫庫和屯城,1575年(明萬歷三年)建成,明廷賜名“歸化城”。它是一座王府城,規(guī)模不大,城墻遺址呈正方形,長寬各290米,僅有南北兩門。南城門外為居民區(qū)、市場和廟宇區(qū)。因三娘子又曾具體主持修筑此城,并在阿拉坦汗1582年去世后主要居住在這里,民間稱此城為“三娘子城”。三娘子始終堅持蒙明友好和睦,1587年(明萬歷十五年)被明朝封為“忠順夫人”。

    1636年,后金改國號為清,并將已歸順的蒙古土默特部編為左、右翼兩旗。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17世紀末漠西準格爾部首領噶爾丹掀起反叛活動后,歸化城成為戰(zhàn)爭前沿。1691年(康熙三十年)清朝對歸化城進行了擴建,延長北城墻約100米,在東西南三面重筑城墻,四座城門“東曰承恩,西曰柔遠,南曰歸化,北曰建威,俱建樓其上”。原南城門已置于城中,遂改為鼓樓。擴建后的歸化城,周三里許,城高二丈余。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冬,康熙皇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曾駐蹕歸化城,在這里前敵指揮,并安撫蒙古諸部。他在《駐蹕歸化城》一詩中寫道:

    一片孤城古塞西,霜寒木落駐旌霓。

    恩施域外心無倦,威懾荒遐化欲齊。

    歸戍健兒欣日暖,放閑戰(zhàn)馬就風嘶。

    五原舊是烽煙地,亭障安恬靜鼓鼙。

    詩中反映了歸化城作為大清帝國軍事屏障的重要作用,描寫了軍駐塞西、陣容壯觀的冬日場景,也抒發(fā)了消除烽煙、安定北疆的雄心豪情。

    第二年,清廷徹底平定了噶爾丹的反叛活動,遼闊的蒙古和天山南北,開始出現(xiàn)了和平寧靜的局面,為了進一步屯兵駐守,安定北疆,清廷在歸化城既設有正一品的“安北將軍”統(tǒng)領軍務(后改稱建威將軍),又設有土默特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以后只留副都統(tǒng))管理土默特兩旗蒙古族民政,還設有掌印札薩克達喇嘛掌管宗教事務。1723年(雍正元年)設歸化城理事同知廳,蒙漢開始分治。隨著土默川農(nóng)牧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多,歸化城的工商業(yè)和文化、宗教也很快興旺起來。歸化城成為漠南地區(qū)的軍事重鎮(zhèn)、重要商埠和文化、宗教中心。清代詩人王循在《歸化城》一詩中寫道:

    西北風雪連九徼,古今形勢重三邊。

    穹廬已絕單于域,牧地猶稱土默川。

    小部梨園同上國,千家鬧市入豐年。

    圣朝治化無中外,十萬貔貅尚控弦。

    (詩中的“中外”指中原和塞外,貔貅指軍隊)

    1739年(清乾隆四年)綏遠城建成后,民間稱其為新城,相應稱歸化城為舊城。因新城主要是駐軍,所需日用百貨要到舊城批發(fā)或采購,許多文化宗教活動要到舊城進行,所以進一步促進了土默川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舊城的繁華。1741年(乾隆六年),在歸化城又設歸綏道(歸化、綏遠各取首字),隸屬于山西省,管理歸化城、綏遠城、薩拉齊、和林格爾、清水河等廳,此為“歸綏”名稱之始。清末綏遠城官員三多曾寫《次和厚卿歸化秋感》八首(厚卿為三多朋友方榮東的字,湖南人)。其中一首寫道:

    青冢秋深草亦黃,不須愁鬢嘆三湘。

    無量寺拜英明主,隆慶年懷順義王。

    盛世同文沾化雨,邊風尚武富清霜。

    漸游移牧為耕稼,會看家家足稻粱。

    以歸化城為中心,逐步發(fā)展成為今天呼和浩特市的玉泉區(qū)、回民區(qū)。土默特左、右兩旗于1914年(民國3年)合并為土默特別旗。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將薩拉齊縣并入土默特旗,旗駐地遷到薩拉齊鎮(zhèn)。1969年分設左右兩旗,左旗歸呼和浩特市管轄,旗駐地為察素齊鎮(zhèn);右旗歸包頭市管轄,仍駐薩拉齊鎮(zhèn)。

     

    六、綏遠城———清朝“屏藩朔漠”的戰(zhàn)略要地

     

    清雍正年間,漠西準格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勢力又強,經(jīng)常侵擾周邊和漠北蒙古部落,清廷派重兵征討大勝,噶爾丹策零被迫“遣使請和”。清廷鑒于歸化城地區(qū)“路當通衢,地廣土肥,駐兵可保護札薩克蒙古等,調(diào)用亦便”,議定“建歸化城東北五里許綏遠城”,與歸化城“連為犄角,聲勢相援,便于呼應”。綏遠城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動工興建,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竣工,僅用兩年零四個月時間。城呈正方形,“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九尺,頂闊一丈五尺,底闊四丈”,東、南、西、北四面城門分別稱迎旭、承薰、阜安、鎮(zhèn)寧,城門上有望樓,四角有角樓,四門之外有甕城、石橋。城墻外為護城河,導以流水,廣植樹木。城黨中央有鼓樓,從鼓樓至四個城門分別稱新城東、南、西、北街,將軍衙署則在新城西街北街交匯處,衙署門前影壁上“屏藩朔漠”的石刻,充分說明清朝修建綏遠城的主要目的。

    《敕建綏遠城碑》這樣描述綏遠城所處的地理位置:

    大青山擁其后,

    伊克圖爾根、巴罕圖爾根(大、小黑河)抱其前,

    喀爾沁之水帶其左,

    紅山口之水會其右,

    地勢寬平,山林拱響。

    綏遠城建成后,原駐歸化城的建威將軍移駐新城將軍衙署,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綏遠城建威將軍曰綏遠城將軍”。該將軍可謂位高權重,不僅統(tǒng)率綏遠城駐防官兵,而且管轄歸化城土默特兩旗和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盟旗,遇有戰(zhàn)事還具有調(diào)遣宣化、大同二鎮(zhèn)總兵、節(jié)制沿邊道、廳等權力。綏遠城內(nèi)駐滿、蒙、漢軍八旗兵最多時達8 000名,最少時也有2 700多名。清乾隆年間官員王錞在《綏遠城遇雨》一詩中,描寫了綏遠城軍事地位的重要和騎兵雨夜歸來的艱辛場面:

    雄城屹立壯三邊,山勢崚嶒雨勢連。

    隔嶺旃裘千賬雪,守陴熊虎萬家煙。

    沙灘夜落風頭猛,磧外虹垂日腳穿。

    歸騎平?jīng)_波浩淼,障泥不惜疾加鞭。

    綏遠城建成之初,清朝置有綏遠理事同知廳,專管綏遠、歸化一帶的糧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山西歸綏道移駐綏遠城。以綏遠城為中心,逐步發(fā)展成今天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歷經(jīng)270年風雨,綏遠城將軍衙署主體建筑和東北角一段城墻至今仍保存完好。

    1911年爆發(fā)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將歸化與綏遠兩城合并為歸綏縣。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qū),與山西省份治,1928年設綏遠省,省會設在歸綏縣城區(qū)。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改為歸綏市。1949919綏遠省和平解放。新中國成立后,19542月撤銷綏遠省建制,所轄地區(qū)劃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歸綏市恢復原名呼和浩特,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府。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設有了新的更大的發(fā)展。正如1983年秋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主席的布赫同志在《呼和浩特》一詩中所寫:

    陰山七十峰,蜿蜒黑河瀧。

    靄靄云端間,銀駒絕塵中。

    青冢越千冬,白塔傲霜風。

    古城四百載,今朝春更濃。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