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前位置:內蒙古區(qū)情網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五期
  • (專題研究)走西口漫談
  •   走西口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次移民活動。這次移民活動有三個重要的條件:一是政府放寬了對移民的限制,鼓勵口里人到口外“農墾”;二是口里諸地人多地少,生存環(huán)境惡劣,急需外出謀生;三是西口外有著窮苦人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最主要的是第三個條件,它是促使口里人遷徙的核心因素。因此,當時口里人十分向往口外,稱西口外是“咸鹽堆成山,山藥大如碗,銀元寶用簸箕撮,羊肉吃不完”。這話未免有些夸張,但著實點出了西口外的魅力所在。

      那么,走西口的人到底有多少呢?

      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確實不好統(tǒng)計。于是,有些學者便從口里人口的減少和口外人口的增長,以及人口增長的規(guī)律等方面著手,進行理論上的評估。據(jù)《河曲縣志》載:民國八年(1919)河曲縣總人口為12萬人,到1949年僅剩8.6萬人;陜西省府谷縣麻地溝村民在民國初年有1.5萬多人,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僅剩1000多人。按照人口增減規(guī)律來考慮,如此銳減,只有三種可能,即戰(zhàn)爭、災異、移民,而其間又無大的戰(zhàn)事或疫病流行。這些人口,除了“走西口”之外再找不到更好的解釋。而與此相反,西口外的人口卻成倍地增長。據(jù)統(tǒng)計,民國元年,內蒙古共有240.32萬人,民國38年,即1949年人口達608.10萬人,到21世紀初,全區(qū)有2375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2萬人,漢族1833萬人,余為其他民族人口。那么這1833萬人中,有多少是走西口者的后裔呢?據(jù)有些學者估算,最低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即有近1000萬人,快占到全區(qū)總人口的“半壁江山”。

      這種估算是有一定科學依據(jù)的??梢哉f,在西口外移民的“烙印”隨處都在。如在呼和浩特地區(qū),就有上千個村屯的名稱與山西、陜西省的州、縣、村、社的名稱有關,如定襄窯、偏關卜、榆林鎮(zhèn)等。而在鄂爾多斯地區(qū),則是以走西口者本人或本族姓氏為名的村屯,如李家坡、馮家渠、徐家梁等,這種名稱比比皆是。這支浩瀚的大軍,在起初走西口時,大部分是“打工仔”,窮苦人居多,但也有很多匠人、藝人等。窮苦人來到西口外,培育了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匠人來到西口外,如鐵匠、木匠、柳匠等,把口里的先進技藝帶到口外,加速了西口外由游牧文化向半農半牧,以及農耕文化的轉變;而藝人來到西口外,則把口里、口外的民間文化相互交融,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二人臺、爬山歌等藝術。

                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走西

     口這段歷史,雖然說不上波瀾壯闊,但也確實歷盡艱險、先苦后甜、曲折發(fā)展。文學藝術對這段歷史自然多有表現(xiàn),但就目前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中,反映最多的是走西口時男女之間的離別之情,走的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到了西口外四處闖蕩的艱難歷程?!?/span>

      離別故土是最讓人動情的,特別是當初走西口時都是青年男子出走,女的在家守候,走后境況如何、何時回來、還能否團聚等等都是變數(shù),因而這種難舍難分之情均屬常人之理,文學藝術在表現(xiàn)時,將愛情、別情和生活的苦情熔于一爐,把走西口者的感人氣氛渲染張揚到了極致:“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我止不住淚蛋蛋流”、“叫一聲妹妹你不要哭,哭的哥哥我心難活”。這種真實感人的詞語,再加上凄楚的樂調,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觸動。接著就是往去走的艱辛,其中有一首作品訴說的就是“緊七慢八”走西口的路途經歷:“頭一天住古城走了四十里整,雖然那個路不遠我跨了它三個省。第二天住納林碰了個蒙古人,說了兩句蒙古話啥也沒弄懂。第三天烏拉素要了些爛樸布,坐在那個房檐下補了補爛單褲。第四天翻壩梁我兩眼淚汪汪,想起那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第五天沙蒿塔揀了個爛瓜缽,拿起來啃了兩口打涼又解乏。第六天珊瑚灣我碰了個韃老板,說了兩句蒙古話吃了兩個酸酪酐。第七天那到了長牙店我住店沒店錢,叫一聲長牙嫂子你可憐一可憐。”這首民謠說的是河曲人陸路走西口的情景,雖然它沒有過多的感情鋪墊,但卻把走西口的路程記述得十分真實、清楚,其字里行間也充滿了走西口者的艱辛與無奈。另—首講的是到口外后在生產生活上的情景:“在家中,無生計,西口外行,到口外,數(shù)不盡,艱難種種:上杭蓋,掏根子,自打墓坑;下石河,拉大船,二鬼抽筋;上后山,拔麥子,兩手流膿;進后套,挖大渠,自帶囚墩;在沙梁,鋤糜子,腰酸腿疼;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凍;大青山,背大炭,壓斷背筋;走后營,拉駱駝,自問充軍。翻壩梁,刮怪風,兩眼難睜;小川河,耍一水,拔斷兒根;東三天,西兩天,無處安身;饑一頓,飽一頓,飲食不均;住沙灘,睡冷地,脫鞋當枕;鋪竹芨,蓋星宿,難耐天明;遇‘傳人’,遭瘟病,九死一生;沙篙塔,碰土匪,險乎送命……”。

      這些記述確實真實感人,更是我們研究走西口的寶貴資料。但筆者認為,文學藝術反映生活畢竟是有限的,走西口歷經300年,經過了開拓創(chuàng)業(yè)、苦斗圖存和逐漸發(fā)展三個階段,而更長的階段則是不僅男人走西口,而且女人也走,直至全家走、全戶走、整村走,這才形成了浩大的走西口潮,而我們的文學藝術在這方面卻反映的不多。

      伴隨著走西口的移民史,催生出了一門獨特的文化藝術――二人臺?!皼]有走西口,就沒有二人臺”,這是專家、學者們的一致定論。然而,若沒有二人臺,特別是二人臺中的最有代表的劇目《走西口》,那么走西口這段移民史也不會如此著名、流傳甚廣。

      二人臺起初叫小曲兒坐唱、打坐腔、唱玩藝兒、打玩藝兒,屬于民間百姓聊以自娛的原始的藝術形態(tài)。 隨著走西口的興起,晉陜冀寧等地的人民來到西口外,同時把這種原始的藝術形態(tài)也帶到了塞外,在廣袤草原的哺育下,形成了這一獨特的藝術品種。至于“二人臺”這個名字,直到1951年綏遠省民間藝人學習會期間,綏遠省政府副主席楊植霖以省政府的名義作《二人臺翻身》的報告,才正式把這個藝術叫二人臺,二人臺這個名稱也才響亮于華夏大地。

      二人臺是一個集民歌演唱、舞蹈表演、曲藝說唱、牌子曲演奏、戲曲表演五位一體的獨具風格的綜合性藝術。有西、東路之分。西路二人臺主要流行于今之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晉陜冀寧五省區(qū);東路二人臺則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為中心,同時流行于冀北、晉北等地。西、東路二人臺的流行地域覆蓋90多個旗縣,1500多萬人口。二人臺屬于地方戲曲,為了演出方便,節(jié)目一般是兩個人,即一生一旦或者一丑一旦,因此便有了二人臺的叫法。這種戲曲主要反映農村的生活,半個小時之內一個節(jié)目,沒有復雜的戲劇沖突,演員表演時可自由發(fā)揮。其特點是:形式多樣,短小活潑,集戲、曲、歌、舞、樂于一身,深受人民的歡迎;貼近群眾,反映現(xiàn)實生活;具有詼諧、風趣、喜劇風格,且以男女調情逗鬧為多。

      二人臺的傳統(tǒng)劇目有很多,達100多種,如《走西口》、《打金錢》、《打櫻桃》、《壓糕面》、《探病》、《頂燈》、《五哥放羊》、《小寡婦上墳》、《水刮西包頭》、《種洋煙》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有了許多新的劇目,如《兄妹開荒》、《劉胡蘭》、《紅色娘子軍》、《莜面飄香》、《人民公仆牛玉儒》等。這種劇目,因道具簡單,演員數(shù)量少,受場地、環(huán)境等制約因素較少,因而很受農村、牧區(qū)等人民的喜愛。

      近年來,隨著二人臺藝術影響的不斷擴大,引起了諸多關于二人臺究竟歸屬哪里的爭論。筆者認為,爭論仍可進行,但必須立場公允、視野寬廣。其中,有一點必須承認:沒有走西口,就沒有二人臺,二人臺是走西口的派生物。在此基礎上再看二人臺的歸屬才是符合客觀現(xiàn)實的。因此,筆者十分贊同中國二人臺研究專家邢野的胸襟,他說:“倘若我們能夠站在比萬里長城還長,比陰山還高,比土默川平原還寬廣,比毛烏素沙漠還浩瀚的立場”來看,“不能武斷地說二人臺是誰的,是哪一個省的……它是晉陜冀寧走西口人在塞外這塊熱土上共同培育起來的民間藝術,它五位一體的藝術特點,正是這種文化積淀折射出的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中國二人臺藝術源于走西口這段歷史,而二人臺傳統(tǒng)劇目的代表作就是《走西口》。因此,談及走西口,必須要講述《走西口》。

      《走西口》這出傳統(tǒng)劇目,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發(fā)展,現(xiàn)有十幾種腳本,但目前廣為流傳的是1953年由綏遠省戲曲改革審定委員會會同藝人改編的《走西口》。劇中人物有兩個:孫玉蓮和太春。背景由兩人出場自我介紹?!凹易≡谔?,爹爹孫朋安。生下我一枝花,起名叫孫玉蓮。玉蓮一十六歲整,剛和太春配成婚……”;“咸豐整五年(1855年),山西遭年限”、“太春去借糧,一顆也沒借上”、“二姑舅捎來信,他說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西口,恐怕玉蓮不依從”。劇情從此引出,反映山西大旱災后,這對新婚夫婦,為生計所迫,忍痛分離時的無限悲苦。整出戲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就以“送、別、走”為主要內容,圍繞“不走不行走不行”和“欲留不住留不住”這條主線層層展開,表現(xiàn)了一對青年男女在走西口離別時的真情絕唱。

      劇情在“留”與“走”的矛盾中一步步展開,當太春決意把動身的消息告訴玉蓮時,整出戲的情節(jié)推向了高潮,通過人物地對話,表達了夫妻情深意濃、戀戀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謀生,妻子多方叮嚀,一方語重心長、一方聲聲相應,對話是那樣娓娓動聽,情意綿長。通過人物的語言,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實難留。懷抱上梳頭匣,給哥哥梳梳頭?!鼻宄凶佣剂粲虚L辮,這是特有的服飾民俗,從妻子給丈夫梳頭開始,推出了送行話別的重頭戲,先是離家后“要”哥哥做什么,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開始囑咐: “走路要走大路”、“歇息要平地息”、“坐船要坐船艙”、“住店要住大店”、 “吃飯要吃熟”、“睡覺要當炕睡”……凡是一個做妻子應該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樁樁、一件件是那樣的關懷備至,體貼入微。臨到分別的最后一刻,則是囑咐哥哥“不要”做什么:“一不要抽大煙,二不要貪耍錢”、“哥哥西口外行,不要貪‘花紅’??峙履阕兞诵?,忘了妹妹的好恩情”……

      通過叮囑的全部內容,難分難舍的全部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一對純樸多情、惜惜相依的青年夫婦形象。最后太春終于與玉蓮分手了,當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頭來看”時,“望見玉蓮小妹妹,還在房上站?!边@真摯、素淡的粗線條勾勒,給觀眾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到了美的境界。

      《走西口》劇情至此就結束了,至于玉蓮在劇終時唱得“但愿他平安無事,秋后早回來”,太春走后是否回來了,他在西口外究竟情況如何,都沒有交待。因此說,《走西口》只演出了走西口這段歷史的開頭,大戲還應該在后面。

      走西口這段歷史紛繁復雜,那么作為文學藝術的反映也是多種多樣。其中僅就二人臺《走西口》這個劇目也有很多腳本。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老舍十分欣賞二人臺,并欣然題詩:“親切二人臺,民間歌舞來。春風揚錦帕,玉蝶百花開”?!蹲呶骺凇穭∧恳渤拾倩ㄊ㈤_之勢。上一篇談了比較正宗的《走西口》,下面再談三個有代表性的《走西口》。

      一是傳統(tǒng)劇目《走西口》,它與正宗《走西口》相比,不僅拓展了內容,而且還增加了人物,由原來的兩個人,增加到六人,多了玉蓮父母、二姑舅和貨郎。內容主要加了兩點,一是成婚前的情況,玉蓮愛上了太春,因為封建禮教的束縛,達不到婚姻自由的目的,便得了相思病,請了許多醫(yī)生都沒有治好。最后她的父母沒辦法了,聲明誰能治好就把玉蓮許配給誰。這時太春來了,一進門玉蓮的病就好了三分,剛一把脈,便好了七分,沒吃藥病就好了,最后兩人結了婚。二是太春走后的情況,他與二姑舅到了歸化城(今呼市),住了三年,因“買賣做得好”,讓二姑舅回去給玉蓮帶了封信,說他要戴荷包,于是又引出了玉蓮繡荷包的戲來。筆者認為,這種擴展很有意義,它更全面地記錄了歷史,有創(chuàng)新的理念。

      二是老舍寫的《新走西口》,背景是1960年的太原,人物是孫玉蓮和她的兒子繼春及繼春之妻周雨香。主寫太春走西口“一去不回還”,玉蓮把她倆的兒子繼春撫養(yǎng)長大,繼春要去支援包鋼建設,母妻倆進行送別,但這次用老舍的話說是“化凄楚為歡快,以見時代的變化”,進入新社會,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改變,今非昔比,反映的是新時代的走西口情結。這屬于“舊瓶裝新酒”式的創(chuàng)新,有時代感,但仍用舊模式。

            三是近日在電視上看到的由山西省等部門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新編京劇《走西口》,講述清代晉商經營“晉德?!钡睦习宄S陿虬l(fā)現(xiàn)與自己共創(chuàng)基業(yè)的二掌柜為彌補虧損,在“晉德?!辟u出的胡麻油中摻假的事實后,堅持以誠為本,將以雙倍價錢收回的摻假油付之一炬。挽回聲譽之后,他又大膽開拓北疆,打開了對俄貿易的通道。此劇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用京劇的形式反映走西口的歷史,并出現(xiàn)了女人走西口的形象。而劇在反映走西口途中貨物遭搶、兄弟失散,最后克服各種困難,又回到故里實現(xiàn)了大團圓,表現(xiàn)出了晉商儒學的理念。(待續(xù))

                                (作者:內蒙古烏海市檔案史志局)

                                                       本文責編:姚思泰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 (專題研究)走西口漫談
  •   走西口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次移民活動。這次移民活動有三個重要的條件:一是政府放寬了對移民的限制,鼓勵口里人到口外“農墾”;二是口里諸地人多地少,生存環(huán)境惡劣,急需外出謀生;三是西口外有著窮苦人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但最主要的是第三個條件,它是促使口里人遷徙的核心因素。因此,當時口里人十分向往口外,稱西口外是“咸鹽堆成山,山藥大如碗,銀元寶用簸箕撮,羊肉吃不完”。這話未免有些夸張,但著實點出了西口外的魅力所在。

      那么,走西口的人到底有多少呢?

      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確實不好統(tǒng)計。于是,有些學者便從口里人口的減少和口外人口的增長,以及人口增長的規(guī)律等方面著手,進行理論上的評估。據(jù)《河曲縣志》載:民國八年(1919)河曲縣總人口為12萬人,到1949年僅剩8.6萬人;陜西省府谷縣麻地溝村民在民國初年有1.5萬多人,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僅剩1000多人。按照人口增減規(guī)律來考慮,如此銳減,只有三種可能,即戰(zhàn)爭、災異、移民,而其間又無大的戰(zhàn)事或疫病流行。這些人口,除了“走西口”之外再找不到更好的解釋。而與此相反,西口外的人口卻成倍地增長。據(jù)統(tǒng)計,民國元年,內蒙古共有240.32萬人,民國38年,即1949年人口達608.10萬人,到21世紀初,全區(qū)有2375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02萬人,漢族1833萬人,余為其他民族人口。那么這1833萬人中,有多少是走西口者的后裔呢?據(jù)有些學者估算,最低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即有近1000萬人,快占到全區(qū)總人口的“半壁江山”。

      這種估算是有一定科學依據(jù)的??梢哉f,在西口外移民的“烙印”隨處都在。如在呼和浩特地區(qū),就有上千個村屯的名稱與山西、陜西省的州、縣、村、社的名稱有關,如定襄窯、偏關卜、榆林鎮(zhèn)等。而在鄂爾多斯地區(qū),則是以走西口者本人或本族姓氏為名的村屯,如李家坡、馮家渠、徐家梁等,這種名稱比比皆是。這支浩瀚的大軍,在起初走西口時,大部分是“打工仔”,窮苦人居多,但也有很多匠人、藝人等。窮苦人來到西口外,培育了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精神;匠人來到西口外,如鐵匠、木匠、柳匠等,把口里的先進技藝帶到口外,加速了西口外由游牧文化向半農半牧,以及農耕文化的轉變;而藝人來到西口外,則把口里、口外的民間文化相互交融,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二人臺、爬山歌等藝術。

                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走西

     口這段歷史,雖然說不上波瀾壯闊,但也確實歷盡艱險、先苦后甜、曲折發(fā)展。文學藝術對這段歷史自然多有表現(xiàn),但就目前筆者所看到的資料中,反映最多的是走西口時男女之間的離別之情,走的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到了西口外四處闖蕩的艱難歷程?!?/span>

      離別故土是最讓人動情的,特別是當初走西口時都是青年男子出走,女的在家守候,走后境況如何、何時回來、還能否團聚等等都是變數(shù),因而這種難舍難分之情均屬常人之理,文學藝術在表現(xiàn)時,將愛情、別情和生活的苦情熔于一爐,把走西口者的感人氣氛渲染張揚到了極致:“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我止不住淚蛋蛋流”、“叫一聲妹妹你不要哭,哭的哥哥我心難活”。這種真實感人的詞語,再加上凄楚的樂調,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觸動。接著就是往去走的艱辛,其中有一首作品訴說的就是“緊七慢八”走西口的路途經歷:“頭一天住古城走了四十里整,雖然那個路不遠我跨了它三個省。第二天住納林碰了個蒙古人,說了兩句蒙古話啥也沒弄懂。第三天烏拉素要了些爛樸布,坐在那個房檐下補了補爛單褲。第四天翻壩梁我兩眼淚汪汪,想起那小妹妹想起了我的娘。第五天沙蒿塔揀了個爛瓜缽,拿起來啃了兩口打涼又解乏。第六天珊瑚灣我碰了個韃老板,說了兩句蒙古話吃了兩個酸酪酐。第七天那到了長牙店我住店沒店錢,叫一聲長牙嫂子你可憐一可憐?!边@首民謠說的是河曲人陸路走西口的情景,雖然它沒有過多的感情鋪墊,但卻把走西口的路程記述得十分真實、清楚,其字里行間也充滿了走西口者的艱辛與無奈。另—首講的是到口外后在生產生活上的情景:“在家中,無生計,西口外行,到口外,數(shù)不盡,艱難種種:上杭蓋,掏根子,自打墓坑;下石河,拉大船,二鬼抽筋;上后山,拔麥子,兩手流膿;進后套,挖大渠,自帶囚墩;在沙梁,鋤糜子,腰酸腿疼;高塔梁,放冬羊,冷寒受凍;大青山,背大炭,壓斷背筋;走后營,拉駱駝,自問充軍。翻壩梁,刮怪風,兩眼難睜;小川河,耍一水,拔斷兒根;東三天,西兩天,無處安身;饑一頓,飽一頓,飲食不均;住沙灘,睡冷地,脫鞋當枕;鋪竹芨,蓋星宿,難耐天明;遇‘傳人’,遭瘟病,九死一生;沙篙塔,碰土匪,險乎送命……”。

      這些記述確實真實感人,更是我們研究走西口的寶貴資料。但筆者認為,文學藝術反映生活畢竟是有限的,走西口歷經300年,經過了開拓創(chuàng)業(yè)、苦斗圖存和逐漸發(fā)展三個階段,而更長的階段則是不僅男人走西口,而且女人也走,直至全家走、全戶走、整村走,這才形成了浩大的走西口潮,而我們的文學藝術在這方面卻反映的不多。

      伴隨著走西口的移民史,催生出了一門獨特的文化藝術――二人臺?!皼]有走西口,就沒有二人臺”,這是專家、學者們的一致定論。然而,若沒有二人臺,特別是二人臺中的最有代表的劇目《走西口》,那么走西口這段移民史也不會如此著名、流傳甚廣。

      二人臺起初叫小曲兒坐唱、打坐腔、唱玩藝兒、打玩藝兒,屬于民間百姓聊以自娛的原始的藝術形態(tài)?!‰S著走西口的興起,晉陜冀寧等地的人民來到西口外,同時把這種原始的藝術形態(tài)也帶到了塞外,在廣袤草原的哺育下,形成了這一獨特的藝術品種。至于“二人臺”這個名字,直到1951年綏遠省民間藝人學習會期間,綏遠省政府副主席楊植霖以省政府的名義作《二人臺翻身》的報告,才正式把這個藝術叫二人臺,二人臺這個名稱也才響亮于華夏大地。

      二人臺是一個集民歌演唱、舞蹈表演、曲藝說唱、牌子曲演奏、戲曲表演五位一體的獨具風格的綜合性藝術。有西、東路之分。西路二人臺主要流行于今之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和晉陜冀寧五省區(qū);東路二人臺則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為中心,同時流行于冀北、晉北等地。西、東路二人臺的流行地域覆蓋90多個旗縣,1500多萬人口。二人臺屬于地方戲曲,為了演出方便,節(jié)目一般是兩個人,即一生一旦或者一丑一旦,因此便有了二人臺的叫法。這種戲曲主要反映農村的生活,半個小時之內一個節(jié)目,沒有復雜的戲劇沖突,演員表演時可自由發(fā)揮。其特點是:形式多樣,短小活潑,集戲、曲、歌、舞、樂于一身,深受人民的歡迎;貼近群眾,反映現(xiàn)實生活;具有詼諧、風趣、喜劇風格,且以男女調情逗鬧為多。

      二人臺的傳統(tǒng)劇目有很多,達100多種,如《走西口》、《打金錢》、《打櫻桃》、《壓糕面》、《探病》、《頂燈》、《五哥放羊》、《小寡婦上墳》、《水刮西包頭》、《種洋煙》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有了許多新的劇目,如《兄妹開荒》、《劉胡蘭》、《紅色娘子軍》、《莜面飄香》、《人民公仆牛玉儒》等。這種劇目,因道具簡單,演員數(shù)量少,受場地、環(huán)境等制約因素較少,因而很受農村、牧區(qū)等人民的喜愛。

      近年來,隨著二人臺藝術影響的不斷擴大,引起了諸多關于二人臺究竟歸屬哪里的爭論。筆者認為,爭論仍可進行,但必須立場公允、視野寬廣。其中,有一點必須承認:沒有走西口,就沒有二人臺,二人臺是走西口的派生物。在此基礎上再看二人臺的歸屬才是符合客觀現(xiàn)實的。因此,筆者十分贊同中國二人臺研究專家邢野的胸襟,他說:“倘若我們能夠站在比萬里長城還長,比陰山還高,比土默川平原還寬廣,比毛烏素沙漠還浩瀚的立場”來看,“不能武斷地說二人臺是誰的,是哪一個省的……它是晉陜冀寧走西口人在塞外這塊熱土上共同培育起來的民間藝術,它五位一體的藝術特點,正是這種文化積淀折射出的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

      中國二人臺藝術源于走西口這段歷史,而二人臺傳統(tǒng)劇目的代表作就是《走西口》。因此,談及走西口,必須要講述《走西口》。

      《走西口》這出傳統(tǒng)劇目,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發(fā)展,現(xiàn)有十幾種腳本,但目前廣為流傳的是1953年由綏遠省戲曲改革審定委員會會同藝人改編的《走西口》。劇中人物有兩個:孫玉蓮和太春。背景由兩人出場自我介紹。“家住在太原,爹爹孫朋安。生下我一枝花,起名叫孫玉蓮。玉蓮一十六歲整,剛和太春配成婚……”;“咸豐整五年(1855年),山西遭年限”、“太春去借糧,一顆也沒借上”、“二姑舅捎來信,他說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西口,恐怕玉蓮不依從”。劇情從此引出,反映山西大旱災后,這對新婚夫婦,為生計所迫,忍痛分離時的無限悲苦。整出戲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就以“送、別、走”為主要內容,圍繞“不走不行走不行”和“欲留不住留不住”這條主線層層展開,表現(xiàn)了一對青年男女在走西口離別時的真情絕唱。

      劇情在“留”與“走”的矛盾中一步步展開,當太春決意把動身的消息告訴玉蓮時,整出戲的情節(jié)推向了高潮,通過人物地對話,表達了夫妻情深意濃、戀戀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謀生,妻子多方叮嚀,一方語重心長、一方聲聲相應,對話是那樣娓娓動聽,情意綿長。通過人物的語言,深刻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實難留。懷抱上梳頭匣,給哥哥梳梳頭?!鼻宄凶佣剂粲虚L辮,這是特有的服飾民俗,從妻子給丈夫梳頭開始,推出了送行話別的重頭戲,先是離家后“要”哥哥做什么,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開始囑咐: “走路要走大路”、“歇息要平地息”、“坐船要坐船艙”、“住店要住大店”、 “吃飯要吃熟”、“睡覺要當炕睡”……凡是一個做妻子應該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樁樁、一件件是那樣的關懷備至,體貼入微。臨到分別的最后一刻,則是囑咐哥哥“不要”做什么:“一不要抽大煙,二不要貪耍錢”、“哥哥西口外行,不要貪‘花紅’。恐怕你變了心,忘了妹妹的好恩情”……

      通過叮囑的全部內容,難分難舍的全部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一對純樸多情、惜惜相依的青年夫婦形象。最后太春終于與玉蓮分手了,當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頭來看”時,“望見玉蓮小妹妹,還在房上站?!边@真摯、素淡的粗線條勾勒,給觀眾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到了美的境界。

      《走西口》劇情至此就結束了,至于玉蓮在劇終時唱得“但愿他平安無事,秋后早回來”,太春走后是否回來了,他在西口外究竟情況如何,都沒有交待。因此說,《走西口》只演出了走西口這段歷史的開頭,大戲還應該在后面。

      走西口這段歷史紛繁復雜,那么作為文學藝術的反映也是多種多樣。其中僅就二人臺《走西口》這個劇目也有很多腳本。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老舍十分欣賞二人臺,并欣然題詩:“親切二人臺,民間歌舞來。春風揚錦帕,玉蝶百花開”?!蹲呶骺凇穭∧恳渤拾倩ㄊ㈤_之勢。上一篇談了比較正宗的《走西口》,下面再談三個有代表性的《走西口》。

      一是傳統(tǒng)劇目《走西口》,它與正宗《走西口》相比,不僅拓展了內容,而且還增加了人物,由原來的兩個人,增加到六人,多了玉蓮父母、二姑舅和貨郎。內容主要加了兩點,一是成婚前的情況,玉蓮愛上了太春,因為封建禮教的束縛,達不到婚姻自由的目的,便得了相思病,請了許多醫(yī)生都沒有治好。最后她的父母沒辦法了,聲明誰能治好就把玉蓮許配給誰。這時太春來了,一進門玉蓮的病就好了三分,剛一把脈,便好了七分,沒吃藥病就好了,最后兩人結了婚。二是太春走后的情況,他與二姑舅到了歸化城(今呼市),住了三年,因“買賣做得好”,讓二姑舅回去給玉蓮帶了封信,說他要戴荷包,于是又引出了玉蓮繡荷包的戲來。筆者認為,這種擴展很有意義,它更全面地記錄了歷史,有創(chuàng)新的理念。

      二是老舍寫的《新走西口》,背景是1960年的太原,人物是孫玉蓮和她的兒子繼春及繼春之妻周雨香。主寫太春走西口“一去不回還”,玉蓮把她倆的兒子繼春撫養(yǎng)長大,繼春要去支援包鋼建設,母妻倆進行送別,但這次用老舍的話說是“化凄楚為歡快,以見時代的變化”,進入新社會,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改變,今非昔比,反映的是新時代的走西口情結。這屬于“舊瓶裝新酒”式的創(chuàng)新,有時代感,但仍用舊模式。

            三是近日在電視上看到的由山西省等部門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新編京劇《走西口》,講述清代晉商經營“晉德?!钡睦习宄S陿虬l(fā)現(xiàn)與自己共創(chuàng)基業(yè)的二掌柜為彌補虧損,在“晉德裕”賣出的胡麻油中摻假的事實后,堅持以誠為本,將以雙倍價錢收回的摻假油付之一炬。挽回聲譽之后,他又大膽開拓北疆,打開了對俄貿易的通道。此劇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用京劇的形式反映走西口的歷史,并出現(xiàn)了女人走西口的形象。而劇在反映走西口途中貨物遭搶、兄弟失散,最后克服各種困難,又回到故里實現(xiàn)了大團圓,表現(xiàn)出了晉商儒學的理念。(待續(xù))

                                (作者:內蒙古烏海市檔案史志局)

                                                       本文責編:姚思泰

  •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