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8年  /  第五期
  • (民俗風(fēng)情)鄂倫春族婚姻民俗
  •     鄂倫春族實行一夫一妻族外婚制度,嚴(yán)禁在同一氏族內(nèi)部,或輩分不等的男女間通婚。由于氏族之間相距較遠,平時的往來也較少,所以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包辦。青年男女由于對包辦婚姻不滿,逃婚和私奔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個別也有娶妾的情況,多發(fā)生在先妻不生育或地位較高的官員家庭。男子娶妾一般不娶妻妹。

      在鄂倫春族中有從表婚的習(xí)慣,認(rèn)為從表婚是親上加親,能使家庭生活和睦美滿,同時這樣的婚配有不收彩禮或彩禮不多等原因。

      有娶嫂的習(xí)慣,即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為妻。但弟弟死了哥哥不準(zhǔn)娶弟媳婦為妻。姐姐死了妹妹可以嫁給姐夫。

      女子嫁到男子家不改姓,仍保留原來的姓氏。

      如果誰家只有女兒而無兒子時,可以招養(yǎng)老女婿,嫁女時不要彩禮。養(yǎng)老女婿到女方家不改姓氏,仍以原姓氏為姓。所生子女也仍隨父姓。入贅婚很受女方氏族成員的愛護,一旦遭到他人欺辱,女方的叔叔伯父和嬸娘們就會出來保護。

      鄂倫春族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很嚴(yán)格,如果發(fā)現(xiàn)有通奸行為,不僅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zé),而且還要受到氏族習(xí)慣法的棍刑等處罰。如果氏族內(nèi)部或輩分不等的男女間發(fā)生了性行為,就要受到嚴(yán)懲,甚至處以絞刑。

           一、求婚

      鄂倫春人辦婚事,都要經(jīng)過求婚、認(rèn)親、送彩禮和迎親等四個過程。求婚,鄂倫春語叫“昂門那仁”,如果鄰近氏族有合適的姑娘,就由男方家的父母親托媒人到女方家去求婚。

      鄂倫春人門第觀念較淡薄,只要看中,不管是誰家的姑娘都去求婚,女方也同樣,只要小伙子身體健康,人品也好,再打獵好,婚事一般都能成。充當(dāng)媒人的一般都與男方家有親屬關(guān)系,而且對女方家也比較熟悉,同時還必須具備能說會道、隨機應(yīng)變、作風(fēng)正派、輩分不高等條件,總之是由在群眾中有一定威信的中年婦女來充當(dāng)。媒人到女方家一般都要帶些酒肉去,與女方的父母邊吃喝邊談,開始一般不提婚事,而是談些別的家事。女方父母也知道她來的意圖,但決不先開口提及,當(dāng)談話到比較投機時,媒人先對姑娘的品行、長相夸贊一番,說姑娘如何漂亮可愛,聰明伶俐,如何深受男方家人的喜愛等等。接著再夸贊一番小伙子如何精明強干,忠厚老實,是個少有的“莫日根”等等。然后才正式向女方父母提出求婚一事,希望女方父母能夠答應(yīng)這門親事。女方父母一般不輕易答應(yīng)婚事,往往以姑娘還小不太懂事,或姑娘如何蠢笨配不上小伙子等理由搪塞,媒人心理很清楚,按慣例不可能一次就能應(yīng)允,還要來第二次、第三次才行。因而也就不強求馬上答復(fù),只要求女方父母再考慮考慮,就離開女方家。只要女方父母不堅決回絕,過些天之后,還可再來?;槭鲁晒τ诜?,關(guān)鍵要看第二次,不成就不能再來了。媒人善于察言觀色,如果女方父母態(tài)度平和,沒有完全拒絕之意,就有成功的可能,即可繼續(xù)談下去。這時媒人就要拿出全部本事來,要說得女方父母直到無言以對,只好答應(yīng)。媒人對此很敏感,只要女方父母稍流露出一點同意的意思,就趕緊斟酒磕頭,求婚就算成功了。

      此后,還要和女方父母及舅舅等長輩們商定認(rèn)親、過彩禮的日期等具體事項。媒人完成了任務(wù)就立即回去通知男方父母,并通報氏族成員認(rèn)親,做過彩禮的準(zhǔn)備。

      在求婚的過程中,女方父母之所以不能馬上答應(yīng),是因為他們也需要做許多工作,首先要征求女兒的意見,還要與女兒的舅舅、伯父、叔叔、姑姑等親屬商量。如果姑娘不同意,要由舅母、姐姐、嫂子等人來勸說,還要進一步了解小伙子及家庭情況,待這些工作作完了之后才能表態(tài)。不過,如果對小伙子很滿意,就不必費更多的事。

      在鄂倫春族的婚姻中,還有定娃娃親和指腹為親的風(fēng)俗。娃娃親即孩子很小就定下了親事,有的甚至過彩禮,最后等孩子長大后再辦婚禮。指腹為親即在雙方妻子懷孕期訂的親事,雙方商定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異性,這樁親事就定下來了,如果是同性就結(jié)為干兄弟或干姐妹。

           二、認(rèn)親

      求婚成功后,男方就抓緊時間前往女方家舉行認(rèn)親儀式。未婚夫要穿上新衣服,由母親或嬸母、媒人,其他親友陪同,并攜帶一些好酒好肉到女方家認(rèn)親。儀式時要擺設(shè)酒席宴請女方親屬,女方家也要邀請一些親屬參加,這個儀式鄂倫春語叫“參突拉仁”。酒席間女婿要給女方的所有長輩人敬酒磕頭,但暫不給岳父母磕頭,通過這種儀式,就算雙方正式定了親,即訂婚。從而不僅被社會所承認(rèn),也要受到習(xí)慣法的保護。認(rèn)親時男子的皮衣服要用黑皮子鑲云卷紋花邊,坎肩的肩上要縫上紅布。姑娘要修鬢角,并要把頭發(fā)梳成兩條辮子纏繞在頭上。這種衣著打扮是以示和訂婚前區(qū)別,別人一看便知他(她)們是已經(jīng)訂過婚的人。

      認(rèn)親儀式結(jié)束后,男方就可以回家了,如果路途較遠還可以在女方家休息幾天再走。據(jù)說在早期的時候,有些流域有過青年男女在婚前同房的習(xí)俗,即在認(rèn)親的當(dāng)天在女方家同房,這種習(xí)俗的來源,除保留有母系氏族社會女娶男嫁遺風(fēng)之外,主要與清朝時期的兵丁制度有關(guān)。作為布特哈八旗成員之一的鄂倫春人,成年男子經(jīng)常當(dāng)兵征戰(zhàn),生死難卜。因此求親成功的應(yīng)征青年,經(jīng)雙方父母同意,便帶些禮品前往女方家認(rèn)親并同房。目的是希望能留下一個后代,或因有家眷牽,還可以早日回來。

      同房的鋪位要安排在住房的左側(cè),由姑娘的嫂子或平素感情較好的婦女鋪好被褥。在同房前要給他們同吃一碗“老考帖”,兩人要共用一雙筷子,表示以后不分離,互恩互愛,同甘苦共患難。象征倆人白頭到老。

           三、過彩禮

      過彩前,男方派人通知女方具體時間,女方父母接到通知后,一般都邀請男方的父母來他家做客,男方父母會愉快地接受邀請。同時,女方的父母也要通知自己的主要親屬過彩禮的那天來見親家。

      過彩禮時,男方的父母和兒子、媒人一起到女方家,正式拜會親家。彩禮主要是馬匹,鄂倫春語叫“突日依”或“參圖”,彩禮送的馬叫“突日依莫林”或“參圖莫林”。彩禮的多少視家庭生活狀況而定,稍富裕的要給兩匹,多的四匹到六匹,家貧者也至少要給一匹馬。同時還要帶些衣物、酒、肉等禮物。彩禮送到女方家之后,要由女方的父母和親屬一一過目,一般都會滿意的收下。個別也有不滿意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女方家就會通過媒人講明,男方盡量給予調(diào)換或者增加數(shù)量,以滿足女方的要求。對收下的馬,女方家的小伙子們(親戚)都要競相騎上遛一遍,看看馬的腿腳如何,有的還要與自己的好馬賽一賽。

      過完彩禮后,女方家要大擺酒席宴請親家。這時女婿方能拜認(rèn)岳父母,斟酒磕頭。也有的雙方父母都不參加只招待雙方賓客,待賓客散席以后,女方父母才另設(shè)酒宴專門招待親家。親家間十分親熱,開懷暢飲。酒席間雙方商定孩子們的結(jié)婚日期及有關(guān)事宜。如果男方父母因某種原因不能來過彩禮時,女方父母請別人把酒肉捎去,或留下以后來了再宴請。

      有的地方過完彩禮后還允許這對未婚男女再次同房,有住上數(shù)月半年的,甚至住到生了孩子再回去。在這段時間里,女婿為岳父母打獵。和岳父一起出去,打到的獵物全部給岳父母家,借此了解女婿的狩獵本事。

      從求婚到過彩禮的這一過程,媒人始終是主要角色,對婚事的成功起著很大的作用。因而男方的父母在過彩禮后,以酒宴酬謝媒人,同時還送一些衣物或皮張以示感謝。

           四、離婚及再嫁

      結(jié)婚之后一般不離婚,如果提出離婚,不僅受到父母及其他長輩的指責(zé),還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zé),都認(rèn)為離婚是件恥辱的事情。但是因為感情不和實在無法生活在一起,男女雙方也都同意離婚的,也允許離婚。過去要經(jīng)氏族大會討論同意才離,但要受到限制。如果男方先提出離婚,女方可分得家產(chǎn)的一半,還不允許退回已給女方的彩禮。如果女方提出離婚,不僅不能給其家產(chǎn),就是陪嫁帶來的東西也不準(zhǔn)帶走。如果因女方不貞潔而造成離婚的,要返還所有的彩禮,只允許女方帶走陪嫁來的東西。有的還要求女方賠還一匹馬,作為認(rèn)親磕頭時的抵償。離婚時如果有了孩子,男孩留給男方,女孩經(jīng)男方同意可以帶走。如果男孩還小,先由母親撫養(yǎng),稍大后再送回父親家。

      如果丈夫死了,孀媳不到二十歲,娘家可以將她許配給其他人。如果婆家不同意其改嫁,女方家可以聯(lián)合新許配的男方家以突然襲擊的方法搶回女子,只要搶出“斜仁柱”,婆家也就不再挽留。但要從搶親者騎來的馬匹中任意選留一、兩匹,以賠償訂婚時的彩禮。搶婚之后,并不影響雙方原有的親家關(guān)系,他們繼續(xù)保持相互間的友好往來。孀媳如果已有了男孩,一般不能再嫁,如果娘家堅決要她再嫁,本人也同意,得把孩子撫養(yǎng)大,并把孩子留給婆家才可以。訂婚后如果女方死去,男方家不能索還彩禮。

      鄂倫春人嚴(yán)禁歧視寡婦,寡婦不僅不受歧視還會因其失去了丈夫而受到人們的同情,在生活等方面得到全氏族成員的幫助。

           五、婚禮

      婚事的最后一項是舉行迎親和婚禮儀式,鄂倫春語叫“烏也仁”。

      過去結(jié)婚的年齡一般是女的16、17歲,男的17、18歲。到了這個年齡父母親就開始著急給孩子舉行婚禮。

      結(jié)婚要選吉利之日,請年歲大的德高望重的人選。迎親、結(jié)婚男女雙方都非常重視,雙方親友爭相送禮品或過來幫忙,就是離的遠的親戚也都前來參加。辦喜事的這幾天,男女雙方家都異常熱鬧。尤其是男方家,十幾天前就著手準(zhǔn)備,親友們索性把“烏力楞”有意遷到附近,以便方便聯(lián)系。

      迎親:

      那一天所有的親友都匯集到男方家等候新娘。新郎到女方家去接新娘,不管理途遠近,迎親時兄弟姐妹及其他平輩的年輕親屬都陪同前往,因而迎親隊伍很龐大,每人都騎上自己最好的馬,在一、兩位長輩的帶領(lǐng)下,簇?fù)碇吕珊坪剖幨幍乇枷蚺郊?。通常大家約定好一個地點,雙方同時趕往這個地點。女方家也由眾多的兄弟姐妹們組成一個送親隊伍,騎上快馬一同出發(fā)。兩隊相遇人歡馬叫,十分熱鬧。當(dāng)兩隊合一一起前往女方家時,進行賽馬活動,這實際是兩個氏族間的一次較量,雙方都是全力以赴。男方要特別顯示自己的強盛,預(yù)先作好充分準(zhǔn)備,老人也為此作過一次動員,要求必勝決不能被女方家人恥笑。而女方家為照顧男方家的自尊多少會讓一些,也有傳說女方家取勝的話以后對女婿不利。所以往往是男方取勝。如果路途較遠接親隊伍要在途中住一宿,若不遠則當(dāng)日返回。由于新娘早有準(zhǔn)備,隨時都可以騎馬隨接親隊伍返回。新娘在叔父、嬸娘或伯父和伯母等長輩、兄弟們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兩隊相遇又舉行賽馬,快要到達男方家時,新郎要先走一步,通告家人做好迎親準(zhǔn)備。送親的隊伍隨后慢慢而來。一路上熱熱鬧鬧的,男女雙方的長輩走在隊伍的前面,相互間不斷地交談著,而跟在后面的青年男女則不停地歡笑高歌,這時也是男女雙方的歌手們大顯技藝的好機會。男女青年相互對歌,優(yōu)美嘹亮的歌聲回蕩在秀麗的高山峻嶺間。

      送親的隊伍快到新郎家時,新郎便帶領(lǐng)眾親友前去迎候,兩隊相遇又會出現(xiàn)一次熱鬧場面,人們互致問候,好奇的人們爭相觀者新娘的容顏,歡聲笑語不絕于耳。然后,新郎帶領(lǐng)本家親友還要和女方家送親的親友再次賽馬,五、六十匹,甚至百十匹馬一起奔跑,其場面實謂壯觀。新娘的姐妹們及長輩們不參加賽馬,他們緩步而來。

      結(jié)婚儀式:

      迎親的隊伍到達后,就立即開始舉行結(jié)婚儀式。新郎、新娘要穿上一套新裝,無論皮裝還是布、綢緞裝,都是精心制作的長袍,鑲有云卷紋、藤蔓紋,繡有各種花邊。新郎要戴上鑲有貂尾的猞猁皮帽子。新娘的穿戴更是講究,從頭到腳穿戴的都是自己親手縫制的,不僅艷麗而且做工精細(xì)。尤其是頭飾更為精美,鑲綴著各種玻璃串珠、貝殼、紐扣等,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從中人們可以欣賞到新媳婦的好手藝。

      結(jié)婚儀式開始之前男方的父母把娘家來的長輩人都請到上方座位,其他人則在兩側(cè)坐著或站著。儀式開始,新郎新娘在親友引領(lǐng)下走進場地.,然后在司儀的主持下,向北跪磕三個頭以示拜天地,再給父母及其他主要長輩們磕頭。長輩人在受禮時,都簡短地祝福幾句,老人們每說一句,新郎新娘都要發(fā)出“者、者”的應(yīng)答聲。拜完后,司儀要致賀詞,以幽默生動的語言滔滔不絕地說上一番,希望新郎新娘婚后互敬互愛,生活美滿幸福,孝敬老人生兒育女等。儀式畢酒宴開始,凡是來參加婚禮的親友們自由結(jié)合,圍著三堆篝火席地而坐,邊吃手把肉邊喝美酒。這時新郎新娘要向親友們一一敬酒,敬給誰就向誰請安,長輩不還禮,平輩則要還禮。酒必須喝盡,如果實在喝不下,可找人替喝,并且每人必須喝兩蠱,忌諱喝單蠱,據(jù)說喝單蠱不吉利。喝酒時每個人都要先用手指蘸下酒,左右彈三下,同時還要對新郎新娘說幾句吉利話,表示賀喜。平輩的大姑娘小伙們乘機向新郎新娘逗趣。當(dāng)夜幕降臨,篝火更加通明,也是酒意正濃之時,婚禮主持人提議讓新郎新娘為大家表演節(jié)目,這時婚禮進入高潮。新郎新娘為大家演出早已準(zhǔn)備好了的節(jié)目,歌手們也都在這時競相獻出自己精彩的拿手好戲,潦亮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最后大家手拉手一同圍著篝火跳起舞,象征著家家和美人丁興旺。

      深夜,新郎新娘入洞房時,大姑娘、小伙子們還要鬧鬧洞房才罷休。新婚之后的十天左右,夫妻倆要騎馬一起去娘家探親,見到父母要雙雙磕頭,還要一一拜訪女方家所有的親屬,可住上十天左右再返回男方家。

           六、鄂倫春人的名字

      與婚姻家庭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就是孩子,每個民族或地區(qū)都有不同的起名特點。鄂倫春人起名字就很有意思,只是現(xiàn)在起漢族名字的多了,如白英,其實他叫牛牛,比如白茹,她安嘎,還有孟德壽、吳海山、李水花、莫東升等,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鄂倫春族在剛定居時進入學(xué)習(xí)的學(xué)生,被老師起過蒙古族名字,如白音,他叫成西榮等,還有叫蘇和巴圖、耐熱爾圖、白雅爾圖等。

      鄂倫春人在小孩出生之后,一般都叫愛稱或乳名,男孩叫“牛?!薄ⅰ爸Z諾”、或“阿踏木哈”,女孩叫“烏娜吉”或“烏娜吉汗”等等。孩子稍大就給起名,多由父母或爺爺給起,也可以請德高望重的老人給起。以本人的特點起,如“礦諾川”黑子的意思,是由于該人長的黑而起的;“西克騰”是精神而敏捷的意思,這個孩子本人就是走得急跑得快;“安巴”是老實、厚道的意思,她是一個安份的人。以本人的性格起名,如“依巴圖”即吵吵嚷嚷、有些愛哭的意思,是根據(jù)這人愛說愛動而起的,起吉祥的名字,如“驕勞布胡”是石頭一樣結(jié)實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身體結(jié)實健康。以某些動物或其他物體而起各,如“托恩莫諾”是鵪鶉、“書何”是斧子等。有的名字沒有什么含義,如“天吉彥”、“得林”、“新吉布”、“娃英克”、“莫西彥”、“普連”等。在鄂倫春族當(dāng)中起沒有什么意思的名字的人比較多,若問他們名字的含義時,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實際是隨便起的名字,沒有什么特定含義,僅僅是叫起來順口,方便或好聽。由于有些人沒有再起其他名字,就一直這樣稱呼下來,有的甚至到老還叫這個名字,如牛牛。

        鄂倫春人用鄂倫春語起名字的特點是都不帶姓氏,只有名沒有姓。鄂倫春族的姓氏來自于古代各個氏族的名稱,如瑪拉依爾(漢姓寫為孟),莫拉乎爾(漢姓寫為莫),葛瓦依爾(漢姓寫為葛),白依爾(漢姓寫為白),柯爾特依爾(漢姓寫為何)等,有漢姓是最近的事。如孟德壽,孟是姓,德壽是名,當(dāng)問到他的姓氏時,他就告訴你姓“瑪哈依爾”。每人通常都能說出自己姓氏的全稱。

                                            (作者: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

                                                       本文責(zé)編:姚思泰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民俗風(fēng)情)鄂倫春族婚姻民俗
  •     鄂倫春族實行一夫一妻族外婚制度,嚴(yán)禁在同一氏族內(nèi)部,或輩分不等的男女間通婚。由于氏族之間相距較遠,平時的往來也較少,所以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包辦。青年男女由于對包辦婚姻不滿,逃婚和私奔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個別也有娶妾的情況,多發(fā)生在先妻不生育或地位較高的官員家庭。男子娶妾一般不娶妻妹。

      在鄂倫春族中有從表婚的習(xí)慣,認(rèn)為從表婚是親上加親,能使家庭生活和睦美滿,同時這樣的婚配有不收彩禮或彩禮不多等原因。

      有娶嫂的習(xí)慣,即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為妻。但弟弟死了哥哥不準(zhǔn)娶弟媳婦為妻。姐姐死了妹妹可以嫁給姐夫。

      女子嫁到男子家不改姓,仍保留原來的姓氏。

      如果誰家只有女兒而無兒子時,可以招養(yǎng)老女婿,嫁女時不要彩禮。養(yǎng)老女婿到女方家不改姓氏,仍以原姓氏為姓。所生子女也仍隨父姓。入贅婚很受女方氏族成員的愛護,一旦遭到他人欺辱,女方的叔叔伯父和嬸娘們就會出來保護。

      鄂倫春族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很嚴(yán)格,如果發(fā)現(xiàn)有通奸行為,不僅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zé),而且還要受到氏族習(xí)慣法的棍刑等處罰。如果氏族內(nèi)部或輩分不等的男女間發(fā)生了性行為,就要受到嚴(yán)懲,甚至處以絞刑。

           一、求婚

      鄂倫春人辦婚事,都要經(jīng)過求婚、認(rèn)親、送彩禮和迎親等四個過程。求婚,鄂倫春語叫“昂門那仁”,如果鄰近氏族有合適的姑娘,就由男方家的父母親托媒人到女方家去求婚。

      鄂倫春人門第觀念較淡薄,只要看中,不管是誰家的姑娘都去求婚,女方也同樣,只要小伙子身體健康,人品也好,再打獵好,婚事一般都能成。充當(dāng)媒人的一般都與男方家有親屬關(guān)系,而且對女方家也比較熟悉,同時還必須具備能說會道、隨機應(yīng)變、作風(fēng)正派、輩分不高等條件,總之是由在群眾中有一定威信的中年婦女來充當(dāng)。媒人到女方家一般都要帶些酒肉去,與女方的父母邊吃喝邊談,開始一般不提婚事,而是談些別的家事。女方父母也知道她來的意圖,但決不先開口提及,當(dāng)談話到比較投機時,媒人先對姑娘的品行、長相夸贊一番,說姑娘如何漂亮可愛,聰明伶俐,如何深受男方家人的喜愛等等。接著再夸贊一番小伙子如何精明強干,忠厚老實,是個少有的“莫日根”等等。然后才正式向女方父母提出求婚一事,希望女方父母能夠答應(yīng)這門親事。女方父母一般不輕易答應(yīng)婚事,往往以姑娘還小不太懂事,或姑娘如何蠢笨配不上小伙子等理由搪塞,媒人心理很清楚,按慣例不可能一次就能應(yīng)允,還要來第二次、第三次才行。因而也就不強求馬上答復(fù),只要求女方父母再考慮考慮,就離開女方家。只要女方父母不堅決回絕,過些天之后,還可再來。婚事成功于否,關(guān)鍵要看第二次,不成就不能再來了。媒人善于察言觀色,如果女方父母態(tài)度平和,沒有完全拒絕之意,就有成功的可能,即可繼續(xù)談下去。這時媒人就要拿出全部本事來,要說得女方父母直到無言以對,只好答應(yīng)。媒人對此很敏感,只要女方父母稍流露出一點同意的意思,就趕緊斟酒磕頭,求婚就算成功了。

      此后,還要和女方父母及舅舅等長輩們商定認(rèn)親、過彩禮的日期等具體事項。媒人完成了任務(wù)就立即回去通知男方父母,并通報氏族成員認(rèn)親,做過彩禮的準(zhǔn)備。

      在求婚的過程中,女方父母之所以不能馬上答應(yīng),是因為他們也需要做許多工作,首先要征求女兒的意見,還要與女兒的舅舅、伯父、叔叔、姑姑等親屬商量。如果姑娘不同意,要由舅母、姐姐、嫂子等人來勸說,還要進一步了解小伙子及家庭情況,待這些工作作完了之后才能表態(tài)。不過,如果對小伙子很滿意,就不必費更多的事。

      在鄂倫春族的婚姻中,還有定娃娃親和指腹為親的風(fēng)俗。娃娃親即孩子很小就定下了親事,有的甚至過彩禮,最后等孩子長大后再辦婚禮。指腹為親即在雙方妻子懷孕期訂的親事,雙方商定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異性,這樁親事就定下來了,如果是同性就結(jié)為干兄弟或干姐妹。

           二、認(rèn)親

      求婚成功后,男方就抓緊時間前往女方家舉行認(rèn)親儀式。未婚夫要穿上新衣服,由母親或嬸母、媒人,其他親友陪同,并攜帶一些好酒好肉到女方家認(rèn)親。儀式時要擺設(shè)酒席宴請女方親屬,女方家也要邀請一些親屬參加,這個儀式鄂倫春語叫“參突拉仁”。酒席間女婿要給女方的所有長輩人敬酒磕頭,但暫不給岳父母磕頭,通過這種儀式,就算雙方正式定了親,即訂婚。從而不僅被社會所承認(rèn),也要受到習(xí)慣法的保護。認(rèn)親時男子的皮衣服要用黑皮子鑲云卷紋花邊,坎肩的肩上要縫上紅布。姑娘要修鬢角,并要把頭發(fā)梳成兩條辮子纏繞在頭上。這種衣著打扮是以示和訂婚前區(qū)別,別人一看便知他(她)們是已經(jīng)訂過婚的人。

      認(rèn)親儀式結(jié)束后,男方就可以回家了,如果路途較遠還可以在女方家休息幾天再走。據(jù)說在早期的時候,有些流域有過青年男女在婚前同房的習(xí)俗,即在認(rèn)親的當(dāng)天在女方家同房,這種習(xí)俗的來源,除保留有母系氏族社會女娶男嫁遺風(fēng)之外,主要與清朝時期的兵丁制度有關(guān)。作為布特哈八旗成員之一的鄂倫春人,成年男子經(jīng)常當(dāng)兵征戰(zhàn),生死難卜。因此求親成功的應(yīng)征青年,經(jīng)雙方父母同意,便帶些禮品前往女方家認(rèn)親并同房。目的是希望能留下一個后代,或因有家眷牽,還可以早日回來。

      同房的鋪位要安排在住房的左側(cè),由姑娘的嫂子或平素感情較好的婦女鋪好被褥。在同房前要給他們同吃一碗“老考帖”,兩人要共用一雙筷子,表示以后不分離,互恩互愛,同甘苦共患難。象征倆人白頭到老。

           三、過彩禮

      過彩前,男方派人通知女方具體時間,女方父母接到通知后,一般都邀請男方的父母來他家做客,男方父母會愉快地接受邀請。同時,女方的父母也要通知自己的主要親屬過彩禮的那天來見親家。

      過彩禮時,男方的父母和兒子、媒人一起到女方家,正式拜會親家。彩禮主要是馬匹,鄂倫春語叫“突日依”或“參圖”,彩禮送的馬叫“突日依莫林”或“參圖莫林”。彩禮的多少視家庭生活狀況而定,稍富裕的要給兩匹,多的四匹到六匹,家貧者也至少要給一匹馬。同時還要帶些衣物、酒、肉等禮物。彩禮送到女方家之后,要由女方的父母和親屬一一過目,一般都會滿意的收下。個別也有不滿意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女方家就會通過媒人講明,男方盡量給予調(diào)換或者增加數(shù)量,以滿足女方的要求。對收下的馬,女方家的小伙子們(親戚)都要競相騎上遛一遍,看看馬的腿腳如何,有的還要與自己的好馬賽一賽。

      過完彩禮后,女方家要大擺酒席宴請親家。這時女婿方能拜認(rèn)岳父母,斟酒磕頭。也有的雙方父母都不參加只招待雙方賓客,待賓客散席以后,女方父母才另設(shè)酒宴專門招待親家。親家間十分親熱,開懷暢飲。酒席間雙方商定孩子們的結(jié)婚日期及有關(guān)事宜。如果男方父母因某種原因不能來過彩禮時,女方父母請別人把酒肉捎去,或留下以后來了再宴請。

      有的地方過完彩禮后還允許這對未婚男女再次同房,有住上數(shù)月半年的,甚至住到生了孩子再回去。在這段時間里,女婿為岳父母打獵。和岳父一起出去,打到的獵物全部給岳父母家,借此了解女婿的狩獵本事。

      從求婚到過彩禮的這一過程,媒人始終是主要角色,對婚事的成功起著很大的作用。因而男方的父母在過彩禮后,以酒宴酬謝媒人,同時還送一些衣物或皮張以示感謝。

           四、離婚及再嫁

      結(jié)婚之后一般不離婚,如果提出離婚,不僅受到父母及其他長輩的指責(zé),還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zé),都認(rèn)為離婚是件恥辱的事情。但是因為感情不和實在無法生活在一起,男女雙方也都同意離婚的,也允許離婚。過去要經(jīng)氏族大會討論同意才離,但要受到限制。如果男方先提出離婚,女方可分得家產(chǎn)的一半,還不允許退回已給女方的彩禮。如果女方提出離婚,不僅不能給其家產(chǎn),就是陪嫁帶來的東西也不準(zhǔn)帶走。如果因女方不貞潔而造成離婚的,要返還所有的彩禮,只允許女方帶走陪嫁來的東西。有的還要求女方賠還一匹馬,作為認(rèn)親磕頭時的抵償。離婚時如果有了孩子,男孩留給男方,女孩經(jīng)男方同意可以帶走。如果男孩還小,先由母親撫養(yǎng),稍大后再送回父親家。

      如果丈夫死了,孀媳不到二十歲,娘家可以將她許配給其他人。如果婆家不同意其改嫁,女方家可以聯(lián)合新許配的男方家以突然襲擊的方法搶回女子,只要搶出“斜仁柱”,婆家也就不再挽留。但要從搶親者騎來的馬匹中任意選留一、兩匹,以賠償訂婚時的彩禮。搶婚之后,并不影響雙方原有的親家關(guān)系,他們繼續(xù)保持相互間的友好往來。孀媳如果已有了男孩,一般不能再嫁,如果娘家堅決要她再嫁,本人也同意,得把孩子撫養(yǎng)大,并把孩子留給婆家才可以。訂婚后如果女方死去,男方家不能索還彩禮。

      鄂倫春人嚴(yán)禁歧視寡婦,寡婦不僅不受歧視還會因其失去了丈夫而受到人們的同情,在生活等方面得到全氏族成員的幫助。

           五、婚禮

      婚事的最后一項是舉行迎親和婚禮儀式,鄂倫春語叫“烏也仁”。

      過去結(jié)婚的年齡一般是女的16、17歲,男的17、18歲。到了這個年齡父母親就開始著急給孩子舉行婚禮。

      結(jié)婚要選吉利之日,請年歲大的德高望重的人選。迎親、結(jié)婚男女雙方都非常重視,雙方親友爭相送禮品或過來幫忙,就是離的遠的親戚也都前來參加。辦喜事的這幾天,男女雙方家都異常熱鬧。尤其是男方家,十幾天前就著手準(zhǔn)備,親友們索性把“烏力楞”有意遷到附近,以便方便聯(lián)系。

      迎親:

      那一天所有的親友都匯集到男方家等候新娘。新郎到女方家去接新娘,不管理途遠近,迎親時兄弟姐妹及其他平輩的年輕親屬都陪同前往,因而迎親隊伍很龐大,每人都騎上自己最好的馬,在一、兩位長輩的帶領(lǐng)下,簇?fù)碇吕珊坪剖幨幍乇枷蚺郊?。通常大家約定好一個地點,雙方同時趕往這個地點。女方家也由眾多的兄弟姐妹們組成一個送親隊伍,騎上快馬一同出發(fā)。兩隊相遇人歡馬叫,十分熱鬧。當(dāng)兩隊合一一起前往女方家時,進行賽馬活動,這實際是兩個氏族間的一次較量,雙方都是全力以赴。男方要特別顯示自己的強盛,預(yù)先作好充分準(zhǔn)備,老人也為此作過一次動員,要求必勝決不能被女方家人恥笑。而女方家為照顧男方家的自尊多少會讓一些,也有傳說女方家取勝的話以后對女婿不利。所以往往是男方取勝。如果路途較遠接親隊伍要在途中住一宿,若不遠則當(dāng)日返回。由于新娘早有準(zhǔn)備,隨時都可以騎馬隨接親隊伍返回。新娘在叔父、嬸娘或伯父和伯母等長輩、兄弟們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兩隊相遇又舉行賽馬,快要到達男方家時,新郎要先走一步,通告家人做好迎親準(zhǔn)備。送親的隊伍隨后慢慢而來。一路上熱熱鬧鬧的,男女雙方的長輩走在隊伍的前面,相互間不斷地交談著,而跟在后面的青年男女則不停地歡笑高歌,這時也是男女雙方的歌手們大顯技藝的好機會。男女青年相互對歌,優(yōu)美嘹亮的歌聲回蕩在秀麗的高山峻嶺間。

      送親的隊伍快到新郎家時,新郎便帶領(lǐng)眾親友前去迎候,兩隊相遇又會出現(xiàn)一次熱鬧場面,人們互致問候,好奇的人們爭相觀者新娘的容顏,歡聲笑語不絕于耳。然后,新郎帶領(lǐng)本家親友還要和女方家送親的親友再次賽馬,五、六十匹,甚至百十匹馬一起奔跑,其場面實謂壯觀。新娘的姐妹們及長輩們不參加賽馬,他們緩步而來。

      結(jié)婚儀式:

      迎親的隊伍到達后,就立即開始舉行結(jié)婚儀式。新郎、新娘要穿上一套新裝,無論皮裝還是布、綢緞裝,都是精心制作的長袍,鑲有云卷紋、藤蔓紋,繡有各種花邊。新郎要戴上鑲有貂尾的猞猁皮帽子。新娘的穿戴更是講究,從頭到腳穿戴的都是自己親手縫制的,不僅艷麗而且做工精細(xì)。尤其是頭飾更為精美,鑲綴著各種玻璃串珠、貝殼、紐扣等,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從中人們可以欣賞到新媳婦的好手藝。

      結(jié)婚儀式開始之前男方的父母把娘家來的長輩人都請到上方座位,其他人則在兩側(cè)坐著或站著。儀式開始,新郎新娘在親友引領(lǐng)下走進場地.,然后在司儀的主持下,向北跪磕三個頭以示拜天地,再給父母及其他主要長輩們磕頭。長輩人在受禮時,都簡短地祝福幾句,老人們每說一句,新郎新娘都要發(fā)出“者、者”的應(yīng)答聲。拜完后,司儀要致賀詞,以幽默生動的語言滔滔不絕地說上一番,希望新郎新娘婚后互敬互愛,生活美滿幸福,孝敬老人生兒育女等。儀式畢酒宴開始,凡是來參加婚禮的親友們自由結(jié)合,圍著三堆篝火席地而坐,邊吃手把肉邊喝美酒。這時新郎新娘要向親友們一一敬酒,敬給誰就向誰請安,長輩不還禮,平輩則要還禮。酒必須喝盡,如果實在喝不下,可找人替喝,并且每人必須喝兩蠱,忌諱喝單蠱,據(jù)說喝單蠱不吉利。喝酒時每個人都要先用手指蘸下酒,左右彈三下,同時還要對新郎新娘說幾句吉利話,表示賀喜。平輩的大姑娘小伙們乘機向新郎新娘逗趣。當(dāng)夜幕降臨,篝火更加通明,也是酒意正濃之時,婚禮主持人提議讓新郎新娘為大家表演節(jié)目,這時婚禮進入高潮。新郎新娘為大家演出早已準(zhǔn)備好了的節(jié)目,歌手們也都在這時競相獻出自己精彩的拿手好戲,潦亮優(yōu)美動聽的歌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最后大家手拉手一同圍著篝火跳起舞,象征著家家和美人丁興旺。

      深夜,新郎新娘入洞房時,大姑娘、小伙子們還要鬧鬧洞房才罷休。新婚之后的十天左右,夫妻倆要騎馬一起去娘家探親,見到父母要雙雙磕頭,還要一一拜訪女方家所有的親屬,可住上十天左右再返回男方家。

           六、鄂倫春人的名字

      與婚姻家庭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就是孩子,每個民族或地區(qū)都有不同的起名特點。鄂倫春人起名字就很有意思,只是現(xiàn)在起漢族名字的多了,如白英,其實他叫牛牛,比如白茹,她安嘎,還有孟德壽、吳海山、李水花、莫東升等,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鄂倫春族在剛定居時進入學(xué)習(xí)的學(xué)生,被老師起過蒙古族名字,如白音,他叫成西榮等,還有叫蘇和巴圖、耐熱爾圖、白雅爾圖等。

      鄂倫春人在小孩出生之后,一般都叫愛稱或乳名,男孩叫“牛?!?、“諾諾”、或“阿踏木哈”,女孩叫“烏娜吉”或“烏娜吉汗”等等。孩子稍大就給起名,多由父母或爺爺給起,也可以請德高望重的老人給起。以本人的特點起,如“礦諾川”黑子的意思,是由于該人長的黑而起的;“西克騰”是精神而敏捷的意思,這個孩子本人就是走得急跑得快;“安巴”是老實、厚道的意思,她是一個安份的人。以本人的性格起名,如“依巴圖”即吵吵嚷嚷、有些愛哭的意思,是根據(jù)這人愛說愛動而起的,起吉祥的名字,如“驕勞布胡”是石頭一樣結(jié)實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身體結(jié)實健康。以某些動物或其他物體而起各,如“托恩莫諾”是鵪鶉、“書何”是斧子等。有的名字沒有什么含義,如“天吉彥”、“得林”、“新吉布”、“娃英克”、“莫西彥”、“普連”等。在鄂倫春族當(dāng)中起沒有什么意思的名字的人比較多,若問他們名字的含義時,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實際是隨便起的名字,沒有什么特定含義,僅僅是叫起來順口,方便或好聽。由于有些人沒有再起其他名字,就一直這樣稱呼下來,有的甚至到老還叫這個名字,如牛牛。

        鄂倫春人用鄂倫春語起名字的特點是都不帶姓氏,只有名沒有姓。鄂倫春族的姓氏來自于古代各個氏族的名稱,如瑪拉依爾(漢姓寫為孟),莫拉乎爾(漢姓寫為莫),葛瓦依爾(漢姓寫為葛),白依爾(漢姓寫為白),柯爾特依爾(漢姓寫為何)等,有漢姓是最近的事。如孟德壽,孟是姓,德壽是名,當(dāng)問到他的姓氏時,他就告訴你姓“瑪哈依爾”。每人通常都能說出自己姓氏的全稱。

                                            (作者: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xué)院)

                                                       本文責(zé)編:姚思泰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