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當(dāng)前位置: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  /  數(shù)字史志  /  期刊  /  方志期刊  /  2006年  /  第五期

第五期

  • (文化天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二)
  •     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了“米”字。米,象形,甲骨文寫作,象米?,嵥榭v橫之狀。本義為谷物和其他植物去殼后的子實?!墩f文》曰:“米,粟實也。象禾實之形。”米有時特指稻米。以米為反映對象,漢語形成了大量承載著深厚豐富文化含義的含米熟語和含米詞語。

        我國自古以農(nóng)立國,古代的植物性食料主要是谷物。古代有“五谷”之說,如《周禮夏官職方氏》云:“谷宜五種”。漢代鄭玄注:五種,黍、稷、菽(豆)、麥、稻也?!雹倜髦x肇淛《五雜俎》曰:“五谷者,稻、黍、稷、麥、菽也?!贝送庖嘤芯殴攘缀土?、八谷、九谷、百谷之說。均是對主要糧食作物的總稱、概稱。《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辟Z公彥疏:“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谷六米’?!睂O詒讓正義:“已舂者為米,未舂者為粟?!?/SPAN>

        升、斗、石,為舊時量具。升,一斗的十分之一,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反映這種計量工具的含米熟語有:賣米不帶升——居心不良(量);一碗米鬧饑荒,一斗米也鬧饑荒,喻情況相似,卻假裝貧寒;日無半升米,夜無半床被,形容生活貧困;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謂滴水有恩滿則仇;命里該有七升米,臨死吃不滿一斗糧,舊謂命中注定窮困一生。又作“命中只有八合米,行走天下不滿升”,“命里只有八合米,跑遍天下不滿升”。

      古時對米的一種加工方式是舂米,舂米的器具叫臼。在遠(yuǎn)古及上古時代,臼曾是最為重要的谷物加工工具,杵臼舂搗也是最為普遍采用的一種脫殼加工方法?,F(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在新石器時代,杵臼的使用已相當(dāng)普及并且逐步改進(jìn)。最初人們“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使用木杵、土窩(臼)進(jìn)行谷物加工,后來又發(fā)展到石杵和石臼的制作、使用。歇后語“米臼搗石灰——白杵”“米臼搗沙——實言(石研)”“米臼里的泥鰍——無路鉆”借舂米米臼來說理,同時也對這種舂米器具的形象記述。

        篩子、籮是對糧食﹑谷物中雜物進(jìn)行挑選的重要工具之一,用它可以除去糧食﹑谷物中的雜質(zhì)。米篩擋陽光——遮不住,米篩里睡覺——渾身是眼,米篩眼里的米——不上不下,米篩罩麻雀——飛不掉了,米篩篩芝麻——空勞神,米篩裝水——漏洞多,米篩子篩胡豆——一個都漏不掉,米籮篩糠——直抖,人怕求,米怕篩,淘米篩子做鍋蓋——氣兒不少,眼兒多等熟語反映了這一農(nóng)事習(xí)俗。

        甕是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供盛水盛米或裝酒等用。倉,糧倉,即谷藏也?!墩f文》中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就是此義。“鐮刀吊起,甕中無米,米倉里的老鼠——不愁沒吃,倉里無米稗子貴”,反映了這一農(nóng)事背景。

        谷類加工往往通過適當(dāng)?shù)哪肽?,除去雜質(zhì)和糠皮??罚瑥拿?/SPAN>,康聲。本義就是從稻、麥等谷皮上脫下的皮、殼。由于糠是谷物的皮、殼,故一般不食。只有在生活極其貧困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食用。因此,反映這種歷史文化背景的熟語也就自然產(chǎn)生了?!翱凡税肽昙Z”,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糧食。形容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極其貧困?!翱范共毁牎?,就是吃糠皮雜糧也供養(yǎng)不起。形容生活十分貧困。貧賤糟糠,指貧賤時一起過患難生活的妻子?!皦m垢粃糠”,灰塵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十米九糠”,飯食中多糠,形容窮苦。“借米還糠——氣鼓鼓”,說明了糠的形狀。吹糠見米 比喻收效快?!疤蚩芳懊住?,是指舔完糠皮就舔米,用以比喻得寸進(jìn)尺,侵奪愈演愈烈,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進(jìn)逼。

        谷類加工是通過適當(dāng)?shù)哪肽ィルs質(zhì)和糠皮,但谷類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多存在于胚芽和麩皮中,所以加工越精細(xì)的米面所含的維生素就越少,營養(yǎng)價值不及糙米粗面。常吃精白米面不利于健康。所以,"吃米帶點糠,有利于健康"、“吃米帶點糠,老小都安康”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反映了漢民族的科學(xué)飲食理念。

        “灌米湯”“一鍋粥”“吃干飯”“吃生米”等熟語既有其隱喻義,同時又說明了漢民族的飲食方式,反映了漢民族的食俗。

        漢族米食的制作方法豐富多彩,米食制品,不少于數(shù)百種。常見的米食加工方法就是熬米煮粥和燜干飯。米湯,又叫米油,是煮飯時凝聚在鍋面上的一層粥油。醫(yī)學(xué)上認(rèn)為,米湯性味甘平,能滋陰長力,有很好的補養(yǎng)作用。清代名醫(yī)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說:“貧人患虛癥,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跡?!薄侗静菥V目拾遺》中做過解釋:“米油,力能實毛竅,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于熟地也?!彼字^用甜言蜜語討好奉承迷惑別人以達(dá)到某種目的為“灌米湯”。粥,稀飯,糧食煮成的半流質(zhì)食品。早在六七千年前,祖先就開始以粥充饑,《周書》上記載:“黃帝始烹谷為粥?!痹瓉韽墓湃碎_化之初,粥就已經(jīng)有了自己最原初的文化形態(tài)。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語“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以粥為題材的歇后語有,米飯煮成粥——糊涂,小米粥里煮藕——迷了心竅。慣用語“一鍋粥”形容極其混亂為,猶一團糟。干飯即謂做熟后不帶湯的米飯。慣用語“吃干飯”意思是說只吃飯不干事或只會吃飯不會干事,有時也說“吃幾碗干飯”。“吃生米”比喻辦事厲害,不講情理,象禽獸一般。從反面反映出人類的基本飲食習(xí)俗,即人是吃熟飯的,只有禽獸才吃生米。

        由此可見,含米熟語記載了漢民族豐富的米食文化事象,表現(xiàn)了豐富的米食文化民俗。

        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社會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用自己的思想、方法、立場觀點來認(rèn)識世界,用他們通俗的語言——熟語來總結(jié)觀察和實踐的結(jié)果。由于這種熟語大都來自社會實踐,因此,往往能夠準(zhǔn)確深刻得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生產(chǎn)和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科學(xué)道理。漢語的含米熟語也是這樣,它們不僅記載了漢民族豐富的米食文化事象,表現(xiàn)了豐富的米食文化民俗,更重要的是,它們寓理于米,關(guān)乎世情,具有很強的哲理性,成了人們評判事理,看待事物的一種方式方法。

        第一,表示缺乏條件事難成。

        根據(jù)史書記載,神農(nóng)教民播五谷,黃帝時期開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洱R民要術(shù)·耕田第一》引《周書》就這樣講:“神農(nóng)之時,天雨粟、神農(nóng)耕而種之……然后五谷興。”漢代末年,洛陽有童謠唱道:“雖有千黃金,無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飽,千金何所直”由于米食在飲食中這種基礎(chǔ)地位的影響,所以,漢民族都把米作為生存和溫飽的一個基礎(chǔ)來看待,把有米無米當(dāng)成了事情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反映這種認(rèn)識,漢語形成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含米俗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條常用俗語。字面義是指心靈手巧的媳婦沒米也做不出飯來,用以比喻不具備必要的條件,即使有才能,事情也難辦成?;蛴髂芰υ購姡痪邆浔匾獥l件也不好辦事?!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源出宋陳師道《句》:“卒行好步不兩得,巧手莫為無面餅。”又作“巧媳婦無米煮不得飯”,“巧婦不能作無米之炊”。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記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唬骸蓩D安能作無面湯餅乎?’”宋莊季?!峨u肋編》卷記載:“諺有‘巧媳婦做不得沒面崱饦’與‘遠(yuǎn)井不救近渴’之語。陳無己用以為詩云:‘巧手莫為無面餅,誰能救渴需遠(yuǎn)井?!觳恢獮樗渍Z?!?/SPAN>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時作“巧媳婦煮不得無米粥”,有時作“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有時作“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或“巧媳婦煮不出沒米粥,巧嘴八哥說不過潼關(guān)去”,也作“巧媳婦難做無米飯,巧姑娘難繡無線花”、“猛將軍無刀殺不得人,巧媳婦無米煮不得飯”,形式歷宋、元、明、清而未定。今基本定型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有時簡說成“無米之炊”。

        “無米不成炊”這句話既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tǒng)米食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對米的地位作用給予了科學(xué)的定位,又形象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離開某種基本條件,事情很難辦成。

        “等米下鍋”“等米下鍋”意謂等著米來下鍋燒飯。比喻生活困難,缺錢少物,“形容境況的窘迫或比喻某種急需。《金瓶梅詞話》有“常言俗語說得好:借米下得鍋,討米下不得鍋?!钡恼f法。

        “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比喻凡事只有親自經(jīng)歷體驗,才知道它的艱難。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解釋此句為,“物力不可不惜也”。②有時也說成“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養(yǎng)兒方知父母心”“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養(yǎng)孩才知娘辛苦”“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處世方知世事情”“當(dāng)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當(dāng)家才知柴米價,出門方曉行路難”,都是一樣的意思。

        還有象“吃飯吃米,說話說理”“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谷多舂出米,人多講出理”“話事要話理,吃飯要吃米”“省米有飯吃,省布有衣穿”“燒酒米做,人心肉做”“煮飯要放米,講話要有理”“稻多打出米,人多講出理”。“手中沒把米,叫雞雞不應(yīng)”,這些諺語用“米”作條件來陳情明理,同樣含蓄蘊藉,形象生動,極具說理性。

        第二,表示已然。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漢語有“木已成舟”的成語,而俗語“生米做成了熟飯”恐怕是更為形象生動和口語化的表達(dá)法了。

        “生米做成了熟飯”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或難以逆轉(zhuǎn),后悔不及。源出明沈受先《三元記·遣妾》:“如今生米做成熟飯了,又何必如此推阻?!鄙鬃龀墒祜堃嘧鳌鞍焉鬃龀墒祜垺薄⒔B棠《水邊人的哀樂故事》:“‘滿枝……是我干娘……叫我把生米做成了熟飯,斷了你的后路?!埖白恿夹陌l(fā)現(xiàn),不打自招。”

        “生米做成熟飯”又作“生米煮成熟飯”、“生米已成熟飯”和“生米已經(jīng)做成熟飯”。

        第三,表示多少得失的辨證觀。

        許多含米諺語是用米的微小,來比喻多與少的辨證關(guān)系。如“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比喻因小失大。源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無》第十五卷:“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如此行腳,有甚么利益”又作“貪他一粒粟,失卻半年糧?!贝送猓耙惶鞊彀衙?,一年一石幾;一只蜂釀不成蜜,一顆米熬不成粥;一米不成飯,孤樹不成林;一塊柴燒不好飯,一顆糧堆不成山;一縷棉紗難織布,一粒大米難熬粥;一粒米度過川,三粒米爬過山;升米養(yǎng)恩人,斗米養(yǎng)仇人;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一粒米養(yǎng)個恩人,一旦米養(yǎng)個仇人”“粒米成籮,滴水成河”等熟語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第四,普泛喻理。

        米是中國人的主食,孕育了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以米喻理的熟語除上述幾個方面外,還具有普泛性的特點。如許多歇后語也往往以米為題材來寓意,如:米才下鍋就抽柴——存心搞夾生;按雞頭啄米——白費心機;扳倒大甕掏小米——到底了;炒了的是米——紅人(仁);吃稀飯泡米湯——多余;吃飯泡米湯——喝粥的命;吃多了碎米——羅唆;大公雞吃米——不計其數(shù);高粱米塌飯鍋——悶(燜)起來了;鍋蓋上的米?!境鰜淼?;敲著空米缸唱戲——窮開心;舀米湯洗澡——盡辦湖涂事。

        相當(dāng)數(shù)量歷史悠久的含米成語也都有形象生動的比喻概括意義。如“水米無交”,舊時指官吏為官清廉,無所取于民。有時也指互不相涉,或比喻彼此經(jīng)濟上沒有往來。源自唐魏徵《隋書·趙軌傳》“征軌入朝。父老相關(guān)者,各揮淚曰: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請酌一杯水餞奉?!壥芏嬛!薄八鸩慌c百姓交”后演化為“水米無交”。“水米不沾”,表示時間很久未進(jìn)飲食。“偷雞不著蝕把米”意思是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虧?!俺匙髅住保扔饕约賮y真或以劣為優(yōu)?!吧酱拙邸?,謂從高處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坝窳9鹦健?/SPAN>,米如玉,薪如桂,極言生活費用之高?!皵?shù)米而炊,稱薪而爨”,是指只能干小事,干不了大事,有時用以比喻人極吝嗇?!靶焦鹈字椤?,形容物價昂貴。

        有些含米熟語來源于歷史故事、典故,帶有了特定的文化義。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本指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的故事。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于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后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yǎng)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后來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于首陽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妒酚洝げ牧袀鳌份d,“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焙笥谩安皇持芩凇北扔髦艺\堅定,清白守節(jié)。

        不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不為五斗米折腰”本來是指不為得到微薄的俸祿而拜倒在權(quán)貴腳下,屈身事人,后用以比喻剛正不阿,不為得到好處而出賣原則,即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源出唐令狐德棻《晉書·陶潛傳》:“(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薄安荒転槲宥访渍垩焙笱莼癁椤安粸槲宥访渍垩??!安粸槲宥访渍垩钡牡涔识x《詩學(xué)淵源》,沈其光《瓶粟齋詩話》,李昉等編《冊府元龜》,清代方浚師筆記《蕉軒隨錄》,明代蔣一葵筆記《堯山堂外紀(jì)》均有記載。

        “不食周粟”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體現(xiàn)了中國人自古就有“不吃嗟來之食”和以吃食來表示自己的信仰和節(jié)操的文化傳統(tǒng)。

      漢語是漢文化的載體。以米為題材的歇后語也與諧音文化相關(guān)聯(lián),體現(xiàn)了諧音文化習(xí)俗。例如:

        米剛下鍋就著急——惡(餓)鬼

        米做不熟不揭鍋——悶(燜)著

        米店賣鹽——多管閑(咸)事

        賣米不帶升——居心不良(量)

        小米里摻花椒——麻煩(飯)了

        大婆量米二婆稱——凄涼(妻量)又凄涼(妻量)

        窮人買米——只要一聲(升)

        缸里打米——進(jìn)不得身(升)

        米臼搗沙——實言(石研)

         以上幾例歇后語,巧妙運用了諧音手段來把客觀世界的個別事物暫時地、有條件地聯(lián)系起來,惡諧餓,悶諧燜,閑諧咸,良諧量,煩諧飯,凄涼諧妻量,聲諧升,身諧升,實言諧石研,有意地對詞語的語音語義內(nèi)容之間音義結(jié)合關(guān)系加以突破、變通、偏離,可謂妙趣橫生。這其中,既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又多姿多彩的諧音文化歷史印記, 又方便簡明地表達(dá)著漢人寄予在語言中的語音崇尚心理和漢族人的審美觀念和文化情調(diào)。

         漢字也是漢文化的載體。利用“米”字的字形特點來表義,是含米詞語在用字上的一個特點。如“雙弓米”即粥的別名。從析字的角度來看,“粥”字為兩“弓”字中來一“米”字,故名。而“米字格”,也是因米而造之詞。在書法漢字造型結(jié)構(gòu)教學(xué)方面我們通常使用的輔助手段是格式,在書法教學(xué)的發(fā)展歷程中曾出現(xiàn)過諸如“九宮格”、“米字格”、“田字格”等傳統(tǒng)格式。一般而言,米字格容易領(lǐng)悟字各部之位置大小、粗細(xì)輕重,易于掌握漢字的結(jié)構(gòu)、間架,不至于盲目書寫。同時“米字格”體現(xiàn)出了漢字的字形美。

         總之,民以食為天,漢民族悠久深厚的米食文化傳統(tǒng)是含米熟語含米詞語得以產(chǎn)生和廣泛運用的歷史文化基礎(chǔ)。含米熟語以米為喻,以米喻理,反映出一種重要的文化特征,那就是漢民族重視飲食,重視物質(zhì)基礎(chǔ),反映了米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所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時,以米喻理成了漢民族關(guān)照外界的一種思維模式,也形象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智慧、經(jīng)驗和情感,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民族鄉(xiāng)情。

        

    注釋:

         ①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卷一,385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104頁,中華書局, 1982年版。

     (作者:內(nèi)蒙古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 (文化天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柴米油鹽醬醋茶文化義探微(二)
  •     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了“米”字。米,象形,甲骨文寫作,象米?,嵥榭v橫之狀。本義為谷物和其他植物去殼后的子實?!墩f文》曰:“米,粟實也。象禾實之形。”米有時特指稻米。以米為反映對象,漢語形成了大量承載著深厚豐富文化含義的含米熟語和含米詞語。

        我國自古以農(nóng)立國,古代的植物性食料主要是谷物。古代有“五谷”之說,如《周禮夏官職方氏》云:“谷宜五種”。漢代鄭玄注:五種,黍、稷、菽(豆)、麥、稻也。”①明謝肇淛《五雜俎》曰:“五谷者,稻、黍、稷、麥、菽也?!贝送庖嘤芯殴攘缀土?、八谷、九谷、百谷之說。均是對主要糧食作物的總稱、概稱。《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辟Z公彥疏:“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谷六米’?!睂O詒讓正義:“已舂者為米,未舂者為粟?!?/SPAN>

        升、斗、石,為舊時量具。升,一斗的十分之一,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反映這種計量工具的含米熟語有:賣米不帶升——居心不良(量);一碗米鬧饑荒,一斗米也鬧饑荒,喻情況相似,卻假裝貧寒;日無半升米,夜無半床被,形容生活貧困;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謂滴水有恩滿則仇;命里該有七升米,臨死吃不滿一斗糧,舊謂命中注定窮困一生。又作“命中只有八合米,行走天下不滿升”,“命里只有八合米,跑遍天下不滿升”。

      古時對米的一種加工方式是舂米,舂米的器具叫臼。在遠(yuǎn)古及上古時代,臼曾是最為重要的谷物加工工具,杵臼舂搗也是最為普遍采用的一種脫殼加工方法?,F(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在新石器時代,杵臼的使用已相當(dāng)普及并且逐步改進(jìn)。最初人們“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使用木杵、土窩(臼)進(jìn)行谷物加工,后來又發(fā)展到石杵和石臼的制作、使用。歇后語“米臼搗石灰——白杵”“米臼搗沙——實言(石研)”“米臼里的泥鰍——無路鉆”借舂米米臼來說理,同時也對這種舂米器具的形象記述。

        篩子、籮是對糧食﹑谷物中雜物進(jìn)行挑選的重要工具之一,用它可以除去糧食﹑谷物中的雜質(zhì)。米篩擋陽光——遮不住,米篩里睡覺——渾身是眼,米篩眼里的米——不上不下,米篩罩麻雀——飛不掉了,米篩篩芝麻——空勞神,米篩裝水——漏洞多,米篩子篩胡豆——一個都漏不掉,米籮篩糠——直抖,人怕求,米怕篩,淘米篩子做鍋蓋——氣兒不少,眼兒多等熟語反映了這一農(nóng)事習(xí)俗。

        甕是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制容器,供盛水盛米或裝酒等用。倉,糧倉,即谷藏也?!墩f文》中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就是此義?!扮牭兜跗?,甕中無米,米倉里的老鼠——不愁沒吃,倉里無米稗子貴”,反映了這一農(nóng)事背景。

        谷類加工往往通過適當(dāng)?shù)哪肽?,除去雜質(zhì)和糠皮??罚瑥拿?/SPAN>,康聲。本義就是從稻、麥等谷皮上脫下的皮、殼。由于糠是谷物的皮、殼,故一般不食。只有在生活極其貧困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食用。因此,反映這種歷史文化背景的熟語也就自然產(chǎn)生了?!翱凡税肽昙Z”,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糧食。形容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極其貧困?!翱范共毁牎?,就是吃糠皮雜糧也供養(yǎng)不起。形容生活十分貧困。貧賤糟糠,指貧賤時一起過患難生活的妻子?!皦m垢粃糠”,灰塵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笆拙趴贰保埵持卸嗫?,形容窮苦?!敖杳走€糠——氣鼓鼓”,說明了糠的形狀。吹糠見米 比喻收效快?!疤蚩芳懊住?,是指舔完糠皮就舔米,用以比喻得寸進(jìn)尺,侵奪愈演愈烈,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進(jìn)逼。

        谷類加工是通過適當(dāng)?shù)哪肽?,除去雜質(zhì)和糠皮,但谷類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多存在于胚芽和麩皮中,所以加工越精細(xì)的米面所含的維生素就越少,營養(yǎng)價值不及糙米粗面。常吃精白米面不利于健康。所以,"吃米帶點糠,有利于健康"、“吃米帶點糠,老小都安康”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反映了漢民族的科學(xué)飲食理念。

        “灌米湯”“一鍋粥”“吃干飯”“吃生米”等熟語既有其隱喻義,同時又說明了漢民族的飲食方式,反映了漢民族的食俗。

        漢族米食的制作方法豐富多彩,米食制品,不少于數(shù)百種。常見的米食加工方法就是熬米煮粥和燜干飯。米湯,又叫米油,是煮飯時凝聚在鍋面上的一層粥油。醫(yī)學(xué)上認(rèn)為,米湯性味甘平,能滋陰長力,有很好的補養(yǎng)作用。清代名醫(yī)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說:“貧人患虛癥,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跡?!薄侗静菥V目拾遺》中做過解釋:“米油,力能實毛竅,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陰之功,勝于熟地也?!彼字^用甜言蜜語討好奉承迷惑別人以達(dá)到某種目的為“灌米湯”。粥,稀飯,糧食煮成的半流質(zhì)食品。早在六七千年前,祖先就開始以粥充饑,《周書》上記載:“黃帝始烹谷為粥?!痹瓉韽墓湃碎_化之初,粥就已經(jīng)有了自己最原初的文化形態(tài)。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語“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后謂之粥”。以粥為題材的歇后語有,米飯煮成粥——糊涂,小米粥里煮藕——迷了心竅。慣用語“一鍋粥”形容極其混亂為,猶一團糟。干飯即謂做熟后不帶湯的米飯。慣用語“吃干飯”意思是說只吃飯不干事或只會吃飯不會干事,有時也說“吃幾碗干飯”。“吃生米”比喻辦事厲害,不講情理,象禽獸一般。從反面反映出人類的基本飲食習(xí)俗,即人是吃熟飯的,只有禽獸才吃生米。

        由此可見,含米熟語記載了漢民族豐富的米食文化事象,表現(xiàn)了豐富的米食文化民俗。

        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社會生活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用自己的思想、方法、立場觀點來認(rèn)識世界,用他們通俗的語言——熟語來總結(jié)觀察和實踐的結(jié)果。由于這種熟語大都來自社會實踐,因此,往往能夠準(zhǔn)確深刻得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生產(chǎn)和生活中總結(jié)出來的科學(xué)道理。漢語的含米熟語也是這樣,它們不僅記載了漢民族豐富的米食文化事象,表現(xiàn)了豐富的米食文化民俗,更重要的是,它們寓理于米,關(guān)乎世情,具有很強的哲理性,成了人們評判事理,看待事物的一種方式方法。

        第一,表示缺乏條件事難成。

        根據(jù)史書記載,神農(nóng)教民播五谷,黃帝時期開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齊民要術(shù)·耕田第一》引《周書》就這樣講:“神農(nóng)之時,天雨粟、神農(nóng)耕而種之……然后五谷興?!睗h代末年,洛陽有童謠唱道:“雖有千黃金,無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飽,千金何所直”由于米食在飲食中這種基礎(chǔ)地位的影響,所以,漢民族都把米作為生存和溫飽的一個基礎(chǔ)來看待,把有米無米當(dāng)成了事情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反映這種認(rèn)識,漢語形成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含米俗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條常用俗語。字面義是指心靈手巧的媳婦沒米也做不出飯來,用以比喻不具備必要的條件,即使有才能,事情也難辦成?;蛴髂芰υ購?,不具備必要條件也不好辦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源出宋陳師道《句》:“卒行好步不兩得,巧手莫為無面餅?!庇肿鳌扒上眿D無米煮不得飯”,“巧婦不能作無米之炊”。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三記載:“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唬骸蓩D安能作無面湯餅乎?’”宋莊季?!峨u肋編》卷記載:“諺有‘巧媳婦做不得沒面崱饦’與‘遠(yuǎn)井不救近渴’之語。陳無己用以為詩云:‘巧手莫為無面餅,誰能救渴需遠(yuǎn)井?!觳恢獮樗渍Z。”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時作“巧媳婦煮不得無米粥”,有時作“巧媳婦煮不得沒米粥”有時作“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或“巧媳婦煮不出沒米粥,巧嘴八哥說不過潼關(guān)去”,也作“巧媳婦難做無米飯,巧姑娘難繡無線花”、“猛將軍無刀殺不得人,巧媳婦無米煮不得飯”,形式歷宋、元、明、清而未定。今基本定型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有時簡說成“無米之炊”。

        “無米不成炊”這句話既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tǒng)米食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對米的地位作用給予了科學(xué)的定位,又形象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離開某種基本條件,事情很難辦成。

        “等米下鍋”“等米下鍋”意謂等著米來下鍋燒飯。比喻生活困難,缺錢少物,“形容境況的窘迫或比喻某種急需?!督鹌棵吩~話》有“常言俗語說得好:借米下得鍋,討米下不得鍋?!钡恼f法。

        “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比喻凡事只有親自經(jīng)歷體驗,才知道它的艱難。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解釋此句為,“物力不可不惜也”。②有時也說成“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養(yǎng)兒方知父母心”“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養(yǎng)孩才知娘辛苦”“當(dāng)家才知柴米貴,處世方知世事情”“當(dāng)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當(dāng)家才知柴米價,出門方曉行路難”,都是一樣的意思。

        還有象“吃飯吃米,說話說理”“吃的鹽和米,講的情和理”“谷多舂出米,人多講出理”“話事要話理,吃飯要吃米”“省米有飯吃,省布有衣穿”“燒酒米做,人心肉做”“煮飯要放米,講話要有理”“稻多打出米,人多講出理”?!笆种袥]把米,叫雞雞不應(yīng)”,這些諺語用“米”作條件來陳情明理,同樣含蓄蘊藉,形象生動,極具說理性。

        第二,表示已然。

        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漢語有“木已成舟”的成語,而俗語“生米做成了熟飯”恐怕是更為形象生動和口語化的表達(dá)法了。

        “生米做成了熟飯”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或難以逆轉(zhuǎn),后悔不及。源出明沈受先《三元記·遣妾》:“如今生米做成熟飯了,又何必如此推阻?!鄙鬃龀墒祜堃嘧鳌鞍焉鬃龀墒祜垺?。劉紹棠《水邊人的哀樂故事》:“‘滿枝……是我干娘……叫我把生米做成了熟飯,斷了你的后路?!埖白恿夹陌l(fā)現(xiàn),不打自招。”

        “生米做成熟飯”又作“生米煮成熟飯”、“生米已成熟飯”和“生米已經(jīng)做成熟飯”。

        第三,表示多少得失的辨證觀。

        許多含米諺語是用米的微小,來比喻多與少的辨證關(guān)系。如“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比喻因小失大。源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無》第十五卷:“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如此行腳,有甚么利益”又作“貪他一粒粟,失卻半年糧?!贝送猓耙惶鞊彀衙?,一年一石幾;一只蜂釀不成蜜,一顆米熬不成粥;一米不成飯,孤樹不成林;一塊柴燒不好飯,一顆糧堆不成山;一縷棉紗難織布,一粒大米難熬粥;一粒米度過川,三粒米爬過山;升米養(yǎng)恩人,斗米養(yǎng)仇人;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一粒米養(yǎng)個恩人,一旦米養(yǎng)個仇人”“粒米成籮,滴水成河”等熟語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第四,普泛喻理。

        米是中國人的主食,孕育了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以米喻理的熟語除上述幾個方面外,還具有普泛性的特點。如許多歇后語也往往以米為題材來寓意,如:米才下鍋就抽柴——存心搞夾生;按雞頭啄米——白費心機;扳倒大甕掏小米——到底了;炒了的是米——紅人(仁);吃稀飯泡米湯——多余;吃飯泡米湯——喝粥的命;吃多了碎米——羅唆;大公雞吃米——不計其數(shù);高粱米塌飯鍋——悶(燜)起來了;鍋蓋上的米?!境鰜淼?;敲著空米缸唱戲——窮開心;舀米湯洗澡——盡辦湖涂事。

        相當(dāng)數(shù)量歷史悠久的含米成語也都有形象生動的比喻概括意義。如“水米無交”,舊時指官吏為官清廉,無所取于民。有時也指互不相涉,或比喻彼此經(jīng)濟上沒有往來。源自唐魏徵《隋書·趙軌傳》“征軌入朝。父老相關(guān)者,各揮淚曰: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壺酒相送。請酌一杯水餞奉?!壥芏嬛?。”“水火不與百姓交”后演化為“水米無交”?!八撞徽础保硎緯r間很久未進(jìn)飲食。“偷雞不著蝕把米”意思是雞沒有偷到,反而損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虧?!俺匙髅住?,比喻以假亂真或以劣為優(yōu)?!吧酱拙邸保^從高處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坝窳9鹦健?/SPAN>,米如玉,薪如桂,極言生活費用之高?!皵?shù)米而炊,稱薪而爨”,是指只能干小事,干不了大事,有時用以比喻人極吝嗇?!靶焦鹈字椤保稳菸飪r昂貴。

        有些含米熟語來源于歷史故事、典故,帶有了特定的文化義。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本指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的故事。伯夷為商末孤竹君之長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于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后來二人聽說西伯昌善養(yǎng)老人,盡往歸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興兵伐紂,二人叩馬而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手下欲動武,被姜太公制止,說:“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后來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逃隱于首陽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餓將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妒酚洝げ牧袀鳌份d,“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焙笥谩安皇持芩凇北扔髦艺\堅定,清白守節(jié)。

        不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安粸槲宥访渍垩北緛硎侵覆粸榈玫轿⒈〉馁旱摱莸乖跈?quán)貴腳下,屈身事人,后用以比喻剛正不阿,不為得到好處而出賣原則,即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源出唐令狐德棻《晉書·陶潛傳》:“(陶潛)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yīng)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后演化為“不為五斗米折腰”?!安粸槲宥访渍垩钡牡涔识x《詩學(xué)淵源》,沈其光《瓶粟齋詩話》,李昉等編《冊府元龜》,清代方浚師筆記《蕉軒隨錄》,明代蔣一葵筆記《堯山堂外紀(jì)》均有記載。

        “不食周粟”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體現(xiàn)了中國人自古就有“不吃嗟來之食”和以吃食來表示自己的信仰和節(jié)操的文化傳統(tǒng)。

      漢語是漢文化的載體。以米為題材的歇后語也與諧音文化相關(guān)聯(lián),體現(xiàn)了諧音文化習(xí)俗。例如:

        米剛下鍋就著急——惡(餓)鬼

        米做不熟不揭鍋——悶(燜)著

        米店賣鹽——多管閑(咸)事

        賣米不帶升——居心不良(量)

        小米里摻花椒——麻煩(飯)了

        大婆量米二婆稱——凄涼(妻量)又凄涼(妻量)

        窮人買米——只要一聲(升)

        缸里打米——進(jìn)不得身(升)

        米臼搗沙——實言(石研)

         以上幾例歇后語,巧妙運用了諧音手段來把客觀世界的個別事物暫時地、有條件地聯(lián)系起來,惡諧餓,悶諧燜,閑諧咸,良諧量,煩諧飯,凄涼諧妻量,聲諧升,身諧升,實言諧石研,有意地對詞語的語音語義內(nèi)容之間音義結(jié)合關(guān)系加以突破、變通、偏離,可謂妙趣橫生。這其中,既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又多姿多彩的諧音文化歷史印記, 又方便簡明地表達(dá)著漢人寄予在語言中的語音崇尚心理和漢族人的審美觀念和文化情調(diào)。

         漢字也是漢文化的載體。利用“米”字的字形特點來表義,是含米詞語在用字上的一個特點。如“雙弓米”即粥的別名。從析字的角度來看,“粥”字為兩“弓”字中來一“米”字,故名。而“米字格”,也是因米而造之詞。在書法漢字造型結(jié)構(gòu)教學(xué)方面我們通常使用的輔助手段是格式,在書法教學(xué)的發(fā)展歷程中曾出現(xiàn)過諸如“九宮格”、“米字格”、“田字格”等傳統(tǒng)格式。一般而言,米字格容易領(lǐng)悟字各部之位置大小、粗細(xì)輕重,易于掌握漢字的結(jié)構(gòu)、間架,不至于盲目書寫。同時“米字格”體現(xiàn)出了漢字的字形美。

         總之,民以食為天,漢民族悠久深厚的米食文化傳統(tǒng)是含米熟語含米詞語得以產(chǎn)生和廣泛運用的歷史文化基礎(chǔ)。含米熟語以米為喻,以米喻理,反映出一種重要的文化特征,那就是漢民族重視飲食,重視物質(zhì)基礎(chǔ),反映了米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所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時,以米喻理成了漢民族關(guān)照外界的一種思維模式,也形象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智慧、經(jīng)驗和情感,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民族鄉(xiāng)情。

        

    注釋:

         ①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卷一,385頁,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104頁,中華書局, 1982年版。

     (作者:內(nèi)蒙古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

  • 聲明: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內(nèi)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