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提要:漢唐為中國方志理論的萌芽時期,此前學界對此時期方志理論研究甚為薄弱。本文作者有感于此,故特作挖掘和梳理,且把其要點歸納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觀念論,含方志概念、方志起源、方志源流3說。第二部分編纂論,含目的、人才、取材、規(guī)則、筆法、用語5說。第三部分為文本論,含性質、作用、地圖、內容4說。第四部分為接受論,含讀者、閱讀2說。
關鍵詞:漢唐 方志理論 要點
一般方志史專著都要述及各代方志理論的發(fā)展狀況,但苦于缺少可供采用的研究成果,故有的方志史的方志理論部分就只好從隋唐說起。如彭靜中著《中國方志簡史》、劉緯毅等著《中國方志史》即如此。雖然也有一些方志史的方志理論部分從漢說起,但它們對漢唐方志理論論述多似蜻蜓點水,語焉不詳。此前方志學界對漢唐方志理論研究所以如此薄弱,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所需史料。在這種背景下,有的學者甚至還對漢唐方志理論研究的可能性產生一些錯覺。如來新夏等人說:“魏晉以前,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只能從有關的史實中作一些探索?!薄?SPAN lang=EN-US>1】有的還把“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下限時間延至“隋唐”。如有人說:“隋唐以前有關方志編纂的理論,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并且傳世的志書又如鳳毛麟角很難考證?!薄?SPAN lang=EN-US>2
一、觀念論
1.方志概念說
“方志”兩字始見于先秦典籍《周禮》。其文曰:“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睎|漢鄭玄《周禮注》釋“志”曰:“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庇纱丝梢?,先秦所言“方志”并不是指一種書籍,而是指關于地方的記載。自漢始,“方志”才變?yōu)橐环N書籍名。如左思曰:“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又曰:“方志所辨,中州所羨?!薄?SPAN lang=EN-US>3】后世一直沿襲之。唐太宗李世民稱《括地志》曰:“博采方志,得于舊聞?!薄?SPAN lang=EN-US>4】這里所言“方志”即為除全國一統(tǒng)志之外的各種地方志書的總稱。唐劉知幾還分別為早期方志“郡書”、“地理書”、“都邑簿”做過描述性界定。他論“郡書”曰:“汝潁奇士、江漢英靈,人物所生載光郡國,故鄉(xiāng)人學者編而記之。若圈稱《陳留耆舊》、周斐《汝南先賢》、陳壽《益部耆舊》、虞預《會稽典錄》。此之謂郡書者也?!彼摗暗乩頃痹唬骸熬胖萃劣?,萬國山川。物產殊宜,風化異俗。如各志其本國,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荊州記》、常璩《華陽國志》、辛氏《三秦》、羅含《湘中》。此之謂地理書者也。”他論“都邑簿”曰:“帝王桑梓、列圣遺塵,經始之制不恒厥所。茍能書其軌則,可以龜鏡將來。若潘岳《關中》、陸機《洛陽》、《三輔黃圖》、《建康宮殿》。此之謂都邑簿者也。”【5】上列這些論述都為后世方志觀念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方志起源說
唐代學界已開始探討方志起源問題。有的認為方志起源于先秦《山經》《職方》《王制》等典籍。如唐太宗李世民曰:“地記之設,由來尚矣。區(qū)外具于《山海經》,內陳于夏載,《職方》、《王制》才舉華夷?!稘h志》、《晉圖》各有所紀。自茲以后著作實繁?!薄?SPAN lang=EN-US>6】權德輿也有類似看法。他說:“自《夏書•禹貢》、《周官•職方》、《漢書•地理志》厥后,史臣繼有其書?!薄?SPAN lang=EN-US>7】有的認為,方志起源于東漢光武帝詔撰“郡國之書”。如唐魏征等人說:“后漢光武帝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jié)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8】此說對后世方志學界有一定影響。如明黃佐論方志源流曰:“迄漢建武中,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jié)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畷墒潜蛉缫?。其存而傳者,袁康之《越絕書》,惟重計倪,常璩之《華陽志》。”【9】黃氏此言就是對魏征等人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
3.方志源流說
唐魏征等《隋書•經籍志》詳細論述了唐前方志發(fā)展源流。其文曰:“周則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周知山林川澤之阻,達其道路。地官誦訓掌方志,以詔觀事,以知地俗。周則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周知山林川澤之阻,達其道路。地官誦訓掌方志,以詔觀事,以知地俗。……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武帝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而史遷所記,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劉向略言地域,丞相張禹使屬朱貢條記風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yè),國邑山陵水泉、鄉(xiāng)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學者因其經歷并有記載,然不能成一家之體。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依其前后遠近,編而為部,謂之《地理書》。任昉又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謂之《地記》。陳時,顧野王抄撰眾家之言,作《輿地志》。隋大業(yè)中,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于尚書,故隋代有《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三十一卷,《區(qū)宇圖志》一百二十九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其余記注甚眾。今任、陸二家所記之內而又別行者,各錄在其書之上。自余次之于下,以備地理之記焉?!薄?SPAN lang=EN-US>10】這段話不僅保存了諸多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而且還以時為序,首次勾勒出唐前方志發(fā)展基本軌跡,從而為后世方志歷史研究提供了范式。
二、編纂論
1.目的意義說
在隋唐學界,已經有人開始探討修志目的意義的問題。有的認為,修志有利于宣揚國威。如隋裴矩《西域圖記序》說:“皇華遣使,弗動兵車,諸蕃既從,渾厥可滅,混一戎夏。其在茲乎不有所記,無以表威化之遠也。”唐賈耽也有類似見解。他說:編制地圖旨在宣揚大一統(tǒng),以示“惠養(yǎng)黎蒸,懷柔遐裔”?!?SPAN lang=EN-US>11】有的認為,修志目的就是把史事及時記載下來。如唐莫休符總結歷史經驗說:“前賢撰述,有事必書,故有《三國志》《荊楚歲時記》《湘中記》《奉天記》,唯桂林事跡闕然無聞,休符因退居,粗錄見聞,曰《桂林風土記》”?!?SPAN lang=EN-US>12】有的認為,修志是一件“不朽之事”。如唐盧求說:“相國乃屬于小子,令列益之,且曰不以淹徐疾速歸于流布,以為不朽之事?!薄?SPAN lang=EN-US>13】
2.人才說
唐劉知幾首先論及史志人才問題。他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薄?SPAN lang=EN-US>14】這里所言“才”指掌握文獻、運用體裁和文字表述等能力,“學”指各方面知識,“識”指史志作者的膽識和見識。劉氏“三長”說無論是對于加強史志作者自身修養(yǎng),還是對于促進史志理論進步,都有積極作用。劉氏還從史志編修的專業(yè)要求出發(fā),認為不明史體、史法的文人不宜參與修史志。他在《史通•核才》篇中說:因為這些人不“達于史體”,“若蔡邕、劉峻、徐陵、劉炫之徒”,“多無銓綜之識”,“連章累牘,罕見微婉之言”。后世方志學界有文人不可參與修志之說,其思想源頭就在這里。劉氏人才說對后世史志界影響很大.
3.取材說
西晉嵇含首先對修志征材提出要求。他認為,修志者在征集材料過程中,必須多作社會調查,弄明事實真相,否則僅憑傳聞,就可能違背實際,有害讀者。他說:修志者“或昧其狀,乃以所聞詮敘,有稗子弟”?!?SPAN lang=EN-US>15】其中“稗”字原指田中一種有害莊稼雜草。在這里名詞作動詞用,意為危害。全句意謂若不親自深入調查,不明草木的實際狀況,僅憑傳聞撰寫成書,那就會危害讀者。如果說嵇氏對征材要求還表述得不夠明晰,那么南北朝釋寶唱則明確提出征材要廣征博采。他總結《比丘尼傳》編纂經驗說:“博采碑頌,廣搜記集?;蛴嵵畟髀劊蛟L之故老?!薄?SPAN lang=EN-US>16】
4.規(guī)則說
漢唐方志學界曾論及四個志書書寫規(guī)則。其一,詳近略遠。唐劉知幾曾對史志編修提出“詳近略遠”的要求。他說:“昔荀卿有云:‘遠略近詳’……余以為近史蕪累,誠則有諸,亦猶古今不同,勢使之然也?!薄?SPAN lang=EN-US>17】其二,求真務實。南北朝釋寶唱說:撰志“詮序始終,為之立傳……不尚繁華,務求要實?!薄?SPAN lang=EN-US>18】唐賈耽認為,修志既要廣征博采,更要去偽存真。他說:凡“絕域之比鄰,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船來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圜圚之行賈,戎貊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瑣語,風謠之小說,亦收其是而芟其偽?!薄?SPAN lang=EN-US>19】其三,越境不書。佚名《三輔黃圖序》首先提出越境不書原則。其文曰:“在關輔者著于篇,曰《三輔黃圖》云,東都不與焉。”【20】此為后世越境不書原則的思想源頭所在。其四,生不可書。東漢趙岐首先提出“人亡乃可書”的主張。他說:“近從建武以來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書,玉石朱紫由此定矣?!薄?SPAN lang=EN-US>21】此言為后世修志所言“生不立傳”原則的思想源頭所在。
5.筆法說
東晉常璩首先把孔子作《春秋》的“述而不作”筆法視為志書行文基本筆法??鬃印墩撜Z•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背h嘲芽鬃印笆龆蛔鳌闭f移用到修志領域,并主張修志必須以“述而不作”為基本筆法。他說:“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實而不華?!薄?SPAN lang=EN-US>22】至唐代,學界對于修志筆法已有不同理解和表述。有的繼承晉常璩思想,認為修志當以“述而不作”為基本筆法。如唐許嵩說:“嵩述而不作,竊思好古今,質正傳,旁采遺文?!薄?SPAN lang=EN-US>23】有的繼承和發(fā)展孔子“書法不隱”和班固“實錄”思想,認為修志當以“直文”或“直書”為基本筆法。如唐徐堅在《初學記》卷21中說:“方志直文”。這里所言“直文”意近文直事核。李沖昭也說:“歷代得道飛升之流、靈異之端,撮而直書,總成一卷,目為《南岳小錄》?!薄?SPAN lang=EN-US>24】無論是徐堅的“直文”說還是李沖昭的“直書”說,都是對常璩“述而不作”說的延伸和發(fā)展。
6.用語說
唐劉知幾首先論及史志用語問題。他認為,史志行文須用“當世口語”,當“從實而書”。他批評往昔史家弊病曰:“后來作者,通無遠識。記其當世口語,罕能從實而書。”“夫天地久長,風俗無恒。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而作者皆怯書今語,勇效昔言,不其惑乎?”【25】他還主張,史志敘事必須“簡要”。他說:“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薄?SPAN lang=EN-US>26】劉氏對于史志行文還有兩個具體要求。一是要求慎用虛詞。他說:一方面史志行文“必有余音足句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蓋,發(fā)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钡硪环矫妫笆穫魉鶗?,貴乎博錄而已。至于本事之外,時寄抑揚,此乃得失稟于片言,是非由于一句。談何容易,可不慎乎?”【27】二是要求錘煉字句,省去多余文字。他說:“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薄?SPAN lang=EN-US>28】劉氏這些關于史志用語的意見,無論于古于今皆有指津意義。
三、文本論
1.性質說
自六朝始,人們已開始思索方志屬性問題。南朝劉勰認為,史志之書是一種“信史”。他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說:“文疑則闕,貴信史也。”雖然劉氏此語是針對史書而言,但所提出的“信史”原則,無疑也適用于方志。在后世方志學界中,劉氏“信史”之說廣被人們所贊同和繼承。至唐代,學界對于方志性質已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志屬地理。如唐顏師古曰:“中古以來,說地理者多矣?;蚪忉尳浀?,或撰述方志?!薄?SPAN lang=EN-US>29】顏氏所言“地理”是包括方志的。劉知幾也有類似看法。他說:“九州土宇,萬國山川。物產殊宜,風化異俗。如各志其本國,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荊州記》、常璩《華陽國志》、辛氏《三秦》、羅含《湘中》。此之謂地理書者也?!薄?SPAN lang=EN-US>30】有的認為志屬歷史。如劉知幾說:“史氏流別,殊途并鶩。榷而為論,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紀,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瑣言,五曰郡書,六曰家史,七曰別傳,八曰雜記,九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簿。”由此可見,在劉氏看來,“郡書”、“地理書”、“都邑簿”等均為“史氏流別”,均屬于歷史范疇。讀到這里,也許有人會產生這樣一個質疑:劉氏既說志屬地理又說志屬歷史,豈不是前后抵牾嗎?其實劉氏兩說并不矛盾,只是立論角度有所不同而已。當他說志屬地理時,是從歷史地理角度來立論的。當他說志屬歷史時,是從廣義歷史角度來立論的。故劉氏兩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2.作用說
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序志》中說:“夫書契有五善: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薄?SPAN lang=EN-US>31】常璩這個“五善”說,既可理解為是他對修志目的一種表述,也可理解為是他對志書作用的一種概括。至唐代,人們對于志書作用的認識已經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志書有助于鞏固政權。如權德輿說:讀志書“蓋體國遠馭,不出戶而知天下。親百姓,撫四夷,真宰相之事也。”【32】有的認為,志書有資政、教化、鑒戒等作用。如呂溫(或作李該)說:志書“使嗜學之徒未披文而見義,不由戶而視奧,斯訓導之明也。窮地而述,舉世而載。事極鴻纖,理通皦昧,混一家之文軌,張大國之襟帶,核人物之虛實,總山川之會要,表皇威之有截,明王道之無外,斯乃功用之大也。見蒼梧涂山,則思舜禹恤民之艱。覩窮荒大漠,則悟秦漢勞師之弊。覽齊疆晉壤,則想桓文勤王之霸。觀洞庭荊門,則知苗蜀恃險之敗。王者于是明乎得失,諸侯于是鑒乎興替。斯又懲勸之遠也。然則本之所以廣學流,申之足以贊鴻業(yè),垂之可以示后世?!薄?SPAN lang=EN-US>33】劉知幾對于史志的實際使用價值更有精要概括。他說:“史之為道,以古傳今”?!笆分疄閯?,申以勸誡,樹之風聲?!薄笆分疄橛?,記功司過,彰善癉惡?!薄?SPAN lang=EN-US>34】綜合這幾句的意思,就是說史志之書具有傳承、教化、鑒戒等多方面作用。
3.地圖說
在古代志書中,地圖占有重要地位。地圖該如何繪制,西晉裴秀首先提出地圖繪制的六個原則。他說:“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shù)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薄绑w”指原則,“分率”指比例,“準望”指方位,“道里”指距離,“高下”指地勢起伏,“方邪”指路線角度,“迂直”指河流、道路的曲直。裴氏還認為,在繪制地圖中,“六體”不可或缺。用裴氏話語來表述,那就是“有圖像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于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理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shù)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薄?SPAN lang=EN-US>35】由于裴氏制圖“六體”理論具有很強科學性,故在此后的很長時段里,地方志書繪圖皆用此法。
4.內容說
唐劉知幾認為,史志內容應力求全面,應在往昔史書“五志”基礎上,“廣以三科”,增加“三志”?!拔逯尽奔礀|漢荀悅提出的“達道義”、“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勛”、“表賢能”?!?SPAN lang=EN-US>36】由于在“五志”中只有勸善而無懲惡內容,也無記載災祥符瑞、天人感應的內容,故劉氏主張“廣以三科”,即“一曰敘沿革,二曰明罪惡,三曰旌怪異”。具體地說,就是“禮儀用舍、節(jié)文升降而書之,君臣邪僻、國家喪亂則書之,幽明感應、禍福萌兆則書之。”劉氏認為,“以此三科,參諸五志,則史氏所載庶幾無闕”?!?SPAN lang=EN-US>37】劉氏補充的“三科”,除“旌怪異”外,其余兩科,一是關于典章制度的沿革,一是關于國家盛衰存亡之故,都是歷史的重要內容。劉氏所謂“三志”即“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SPAN lang=EN-US>38】劉氏此建議雖未被后世正史編纂所采納,但卻被后世修志界廣泛采用。
四、接受論
1.讀者說
至唐代,志書讀者觀念已明確誕生。有的認為,編纂志書的最終目的就在于為讀者提供某種借鑒。如元稹在《進西北邊圖經狀》中說:“山川險易細大無遺,猶慮幅尺高低,閱覽有煩于睿鑒?!庇械恼J為,志書應該便于讀者閱讀。如許嵩說:“若土地、山川、城池、宮苑當時制置,或互興毀,各明處所,用存古跡。其有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注記,以益見知,使周覽而不煩,約而無失者也。”【39】李吉甫在批評古今言地理者“莫切根要”之弊后說:“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覽也?!薄?SPAN lang=EN-US>40】這里“所宜周覽”一語即表達志書編者對潛在讀者“圣后”的一種期盼。
2.閱讀說
在漢唐時期,有的學者開始論及方志閱讀目的和要求問題。西晉張華首先論及讀志目的問題。他說:“博物之士覽而鑒焉?!薄?SPAN lang=EN-US>41】由此可見,在張氏看來,人們“覽”志目的就在于獲“鑒”。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序志》中也論及讀志目的問題。他說“公孫、劉氏以敗于前,而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際,存亡之術可以為永鑒也?!庇纱丝梢姡诔h晨磥?,人們讀志目的就在于從志中獲得某種有益借鑒。唐劉知幾還率先對史志讀者提出辨“真?zhèn)巍?、明“得失”、分“是非”的要求。他說:“夫郡國之記、譜諜之書,務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讀之者安可不練其得失,明其真?zhèn)握吆??至如江東五儁始自《會稽典錄》,穎川八龍出于《荀氏家傳》,而修晉、漢史者,皆征彼虛譽,定為實錄。茍不別加研核,一何以詳其是非?!薄?SPAN lang=EN-US>42】劉氏這些見解于古于今都有指津意義。
漢唐方志理論有兩個特點。其一,發(fā)展緩慢,抽象度低。漢唐雖然歷時1000余年,但由于彼時方志長期處于體例不統(tǒng)一、個性未形成的濫觴階段,故彼時方志理論發(fā)展速度緩慢,且感性認識較多,理性概括較少,不少思想理論還蘊含在其母體歷史學或地理學之中。其二,由于彼時方志還沒有融述地、記人于一爐,故此時方志理論實際上還是圖經、地理志和人物志理論。盡管漢唐方志理論本身有種種不足,但它終究為后世方志理論研究奠定了可貴的基礎。
(中國歷代方志理論要點之一)
注釋:
【1】來新夏主編《方志學概論》第9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王德恒《中國方志學》第144頁,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3】左思《三都賦•序》、《吳都賦》。
【4】李世民《賜魏王泰詔》,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0。
【5】劉知幾《史通•雜述》。
【6】李世民《賜魏王泰詔》,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0。
【7】權德輿《貞元十道錄序》,權德輿著《權載之文集》卷35。
【8】《隋書•經籍志》二。
【9】黃佐《香山縣志序》,《嘉靖香山縣志》卷首。
【10】《隋書•經籍志》二。
【11】賈耽《進海內華夷圖表》,《舊唐書•賈耽傳》。
【12】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序》。
【13】盧求《成都記自序》,袁說友編《成都文類》卷23。
【14】《舊唐書•劉子玄傳》。
【15】嵇含:《南方草木狀•自序》。
【16】釋寶唱:《比丘尼傳•序》。
【17】劉知幾《史通•煩省》。
【18】釋寶唱:《比丘尼傳•序》。
【19】賈耽《進海內華夷圖表》,《舊唐書•賈耽傳》。
【20】佚名《三輔黃圖序》。
【21】趙岐《三輔決錄序》,《后漢書》趙岐傳注。
【22】常璩《華陽國志》之《序志》《后賢志》小序。
【23】許嵩《建康實錄序》,《建康實錄》卷首。
【24】李沖昭《南岳小錄序》,《南岳小錄》卷首。
【25】劉知幾《史通•言語》。
【26】劉知幾《史通•簡要》
【27】劉知幾《史通•浮詞》。
【28】劉知幾《史通•簡要》
【29】顏師古《漢書•地理志注》第八上。
【30】劉知幾《史通•雜述》。
【31】常璩在《序志》,《華陽國志》卷末。
【32】權德輿《貞元十道錄序》,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卷35。
【33】呂溫《地志圖序》,呂溫《呂衡州集》卷3。
【34】劉知幾《史通》序例篇、直書篇、曲筆篇。
【35】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序》。
【36】荀悅《前漢紀》卷一“高祖一”條。
【37】劉知幾《史通•書事》。
【38】劉知幾《史通•書志》。
【39】許嵩《建康實錄序》。
【40】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序》。
【41】張華:《博物志》卷首。
【42】劉知幾《史通•采撰》篇。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研究員)
提要:漢唐為中國方志理論的萌芽時期,此前學界對此時期方志理論研究甚為薄弱。本文作者有感于此,故特作挖掘和梳理,且把其要點歸納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觀念論,含方志概念、方志起源、方志源流3說。第二部分編纂論,含目的、人才、取材、規(guī)則、筆法、用語5說。第三部分為文本論,含性質、作用、地圖、內容4說。第四部分為接受論,含讀者、閱讀2說。
關鍵詞:漢唐 方志理論 要點
一般方志史專著都要述及各代方志理論的發(fā)展狀況,但苦于缺少可供采用的研究成果,故有的方志史的方志理論部分就只好從隋唐說起。如彭靜中著《中國方志簡史》、劉緯毅等著《中國方志史》即如此。雖然也有一些方志史的方志理論部分從漢說起,但它們對漢唐方志理論論述多似蜻蜓點水,語焉不詳。此前方志學界對漢唐方志理論研究所以如此薄弱,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所需史料。在這種背景下,有的學者甚至還對漢唐方志理論研究的可能性產生一些錯覺。如來新夏等人說:“魏晉以前,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只能從有關的史實中作一些探索。”【1】有的還把“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下限時間延至“隋唐”。如有人說:“隋唐以前有關方志編纂的理論,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并且傳世的志書又如鳳毛麟角很難考證?!薄?SPAN lang=EN-US>2】其實“缺乏直接的文獻記載”的下限時間,無論是定在“魏晉”還是定在“隋唐”,皆不符合歷史實際。當下中國已屆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子書(含電子志書)風行時期,已為包括方志史在內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已有可能填補往昔方志史研究的某些缺憾。有鑒于此,故本文試就漢唐方志理論進行如下梳理和綜合,以求教方家。
一、觀念論
1.方志概念說
“方志”兩字始見于先秦典籍《周禮》。其文曰:“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睎|漢鄭玄《周禮注》釋“志”曰:“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庇纱丝梢?,先秦所言“方志”并不是指一種書籍,而是指關于地方的記載。自漢始,“方志”才變?yōu)橐环N書籍名。如左思曰:“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庇衷唬骸胺街舅妫兄菟w。”【3】后世一直沿襲之。唐太宗李世民稱《括地志》曰:“博采方志,得于舊聞?!薄?SPAN lang=EN-US>4】這里所言“方志”即為除全國一統(tǒng)志之外的各種地方志書的總稱。唐劉知幾還分別為早期方志“郡書”、“地理書”、“都邑簿”做過描述性界定。他論“郡書”曰:“汝潁奇士、江漢英靈,人物所生載光郡國,故鄉(xiāng)人學者編而記之。若圈稱《陳留耆舊》、周斐《汝南先賢》、陳壽《益部耆舊》、虞預《會稽典錄》。此之謂郡書者也?!彼摗暗乩頃痹唬骸熬胖萃劣?,萬國山川。物產殊宜,風化異俗。如各志其本國,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荊州記》、常璩《華陽國志》、辛氏《三秦》、羅含《湘中》。此之謂地理書者也。”他論“都邑簿”曰:“帝王桑梓、列圣遺塵,經始之制不恒厥所。茍能書其軌則,可以龜鏡將來。若潘岳《關中》、陸機《洛陽》、《三輔黃圖》、《建康宮殿》。此之謂都邑簿者也?!薄?SPAN lang=EN-US>5】上列這些論述都為后世方志觀念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2.方志起源說
唐代學界已開始探討方志起源問題。有的認為方志起源于先秦《山經》《職方》《王制》等典籍。如唐太宗李世民曰:“地記之設,由來尚矣。區(qū)外具于《山海經》,內陳于夏載,《職方》、《王制》才舉華夷?!稘h志》、《晉圖》各有所紀。自茲以后著作實繁?!薄?SPAN lang=EN-US>6】權德輿也有類似看法。他說:“自《夏書•禹貢》、《周官•職方》、《漢書•地理志》厥后,史臣繼有其書?!薄?SPAN lang=EN-US>7】有的認為,方志起源于東漢光武帝詔撰“郡國之書”。如唐魏征等人說:“后漢光武帝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jié)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8】此說對后世方志學界有一定影響。如明黃佐論方志源流曰:“迄漢建武中,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jié)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彬如也。其存而傳者,袁康之《越絕書》,惟重計倪,常璩之《華陽志》。”【9】黃氏此言就是對魏征等人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
3.方志源流說
唐魏征等《隋書•經籍志》詳細論述了唐前方志發(fā)展源流。其文曰:“周則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周知山林川澤之阻,達其道路。地官誦訓掌方志,以詔觀事,以知地俗。周則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周知山林川澤之阻,達其道路。地官誦訓掌方志,以詔觀事,以知地俗。……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武帝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志固亦在焉。而史遷所記,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劉向略言地域,丞相張禹使屬朱貢條記風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yè),國邑山陵水泉、鄉(xiāng)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學者因其經歷并有記載,然不能成一家之體。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依其前后遠近,編而為部,謂之《地理書》。任昉又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謂之《地記》。陳時,顧野王抄撰眾家之言,作《輿地志》。隋大業(yè)中,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于尚書,故隋代有《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三十一卷,《區(qū)宇圖志》一百二十九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其余記注甚眾。今任、陸二家所記之內而又別行者,各錄在其書之上。自余次之于下,以備地理之記焉?!薄?SPAN lang=EN-US>10】這段話不僅保存了諸多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而且還以時為序,首次勾勒出唐前方志發(fā)展基本軌跡,從而為后世方志歷史研究提供了范式。
二、編纂論
1.目的意義說
在隋唐學界,已經有人開始探討修志目的意義的問題。有的認為,修志有利于宣揚國威。如隋裴矩《西域圖記序》說:“皇華遣使,弗動兵車,諸蕃既從,渾厥可滅,混一戎夏。其在茲乎不有所記,無以表威化之遠也?!碧瀑Z耽也有類似見解。他說:編制地圖旨在宣揚大一統(tǒng),以示“惠養(yǎng)黎蒸,懷柔遐裔”?!?SPAN lang=EN-US>11】有的認為,修志目的就是把史事及時記載下來。如唐莫休符總結歷史經驗說:“前賢撰述,有事必書,故有《三國志》《荊楚歲時記》《湘中記》《奉天記》,唯桂林事跡闕然無聞,休符因退居,粗錄見聞,曰《桂林風土記》”。【12】有的認為,修志是一件“不朽之事”。如唐盧求說:“相國乃屬于小子,令列益之,且曰不以淹徐疾速歸于流布,以為不朽之事?!薄?SPAN lang=EN-US>13】
2.人才說
唐劉知幾首先論及史志人才問題。他說:“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14】這里所言“才”指掌握文獻、運用體裁和文字表述等能力,“學”指各方面知識,“識”指史志作者的膽識和見識。劉氏“三長”說無論是對于加強史志作者自身修養(yǎng),還是對于促進史志理論進步,都有積極作用。劉氏還從史志編修的專業(yè)要求出發(fā),認為不明史體、史法的文人不宜參與修史志。他在《史通•核才》篇中說:因為這些人不“達于史體”,“若蔡邕、劉峻、徐陵、劉炫之徒”,“多無銓綜之識”,“連章累牘,罕見微婉之言”。后世方志學界有文人不可參與修志之說,其思想源頭就在這里。劉氏人才說對后世史志界影響很大.
3.取材說
西晉嵇含首先對修志征材提出要求。他認為,修志者在征集材料過程中,必須多作社會調查,弄明事實真相,否則僅憑傳聞,就可能違背實際,有害讀者。他說:修志者“或昧其狀,乃以所聞詮敘,有稗子弟”?!?SPAN lang=EN-US>15】其中“稗”字原指田中一種有害莊稼雜草。在這里名詞作動詞用,意為危害。全句意謂若不親自深入調查,不明草木的實際狀況,僅憑傳聞撰寫成書,那就會危害讀者。如果說嵇氏對征材要求還表述得不夠明晰,那么南北朝釋寶唱則明確提出征材要廣征博采。他總結《比丘尼傳》編纂經驗說:“博采碑頌,廣搜記集?;蛴嵵畟髀劊蛟L之故老。”【16】
4.規(guī)則說
漢唐方志學界曾論及四個志書書寫規(guī)則。其一,詳近略遠。唐劉知幾曾對史志編修提出“詳近略遠”的要求。他說:“昔荀卿有云:‘遠略近詳’……余以為近史蕪累,誠則有諸,亦猶古今不同,勢使之然也?!薄?SPAN lang=EN-US>17】其二,求真務實。南北朝釋寶唱說:撰志“詮序始終,為之立傳……不尚繁華,務求要實。”【18】唐賈耽認為,修志既要廣征博采,更要去偽存真。他說:凡“絕域之比鄰,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船來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圜圚之行賈,戎貊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瑣語,風謠之小說,亦收其是而芟其偽?!薄?SPAN lang=EN-US>19】其三,越境不書。佚名《三輔黃圖序》首先提出越境不書原則。其文曰:“在關輔者著于篇,曰《三輔黃圖》云,東都不與焉。”【20】此為后世越境不書原則的思想源頭所在。其四,生不可書。東漢趙岐首先提出“人亡乃可書”的主張。他說:“近從建武以來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書,玉石朱紫由此定矣?!薄?SPAN lang=EN-US>21】此言為后世修志所言“生不立傳”原則的思想源頭所在。
5.筆法說
東晉常璩首先把孔子作《春秋》的“述而不作”筆法視為志書行文基本筆法??鬃印墩撜Z•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常璩把孔子“述而不作”說移用到修志領域,并主張修志必須以“述而不作”為基本筆法。他說:“善志者述而不作,序事者實而不華?!薄?SPAN lang=EN-US>22】至唐代,學界對于修志筆法已有不同理解和表述。有的繼承晉常璩思想,認為修志當以“述而不作”為基本筆法。如唐許嵩說:“嵩述而不作,竊思好古今,質正傳,旁采遺文。”【23】有的繼承和發(fā)展孔子“書法不隱”和班固“實錄”思想,認為修志當以“直文”或“直書”為基本筆法。如唐徐堅在《初學記》卷21中說:“方志直文”。這里所言“直文”意近文直事核。李沖昭也說:“歷代得道飛升之流、靈異之端,撮而直書,總成一卷,目為《南岳小錄》。”【24】無論是徐堅的“直文”說還是李沖昭的“直書”說,都是對常璩“述而不作”說的延伸和發(fā)展。
6.用語說
唐劉知幾首先論及史志用語問題。他認為,史志行文須用“當世口語”,當“從實而書”。他批評往昔史家弊病曰:“后來作者,通無遠識。記其當世口語,罕能從實而書。”“夫天地久長,風俗無恒。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而作者皆怯書今語,勇效昔言,不其惑乎?”【25】他還主張,史志敘事必須“簡要”。他說:“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薄?SPAN lang=EN-US>26】劉氏對于史志行文還有兩個具體要求。一是要求慎用虛詞。他說:一方面史志行文“必有余音足句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蓋,發(fā)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去之則言語不足,加之則章句獲全。”但另一方面,“史傳所書,貴乎博錄而已。至于本事之外,時寄抑揚,此乃得失稟于片言,是非由于一句。談何容易,可不慎乎?”【27】二是要求錘煉字句,省去多余文字。他說:“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薄?SPAN lang=EN-US>28】劉氏這些關于史志用語的意見,無論于古于今皆有指津意義。
三、文本論
1.性質說
自六朝始,人們已開始思索方志屬性問題。南朝劉勰認為,史志之書是一種“信史”。他在《文心雕龍•史傳》篇中說:“文疑則闕,貴信史也?!彪m然劉氏此語是針對史書而言,但所提出的“信史”原則,無疑也適用于方志。在后世方志學界中,劉氏“信史”之說廣被人們所贊同和繼承。至唐代,學界對于方志性質已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志屬地理。如唐顏師古曰:“中古以來,說地理者多矣。或解釋經典,或撰述方志?!薄?SPAN lang=EN-US>29】顏氏所言“地理”是包括方志的。劉知幾也有類似看法。他說:“九州土宇,萬國山川。物產殊宜,風化異俗。如各志其本國,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荊州記》、常璩《華陽國志》、辛氏《三秦》、羅含《湘中》。此之謂地理書者也?!薄?SPAN lang=EN-US>30】有的認為志屬歷史。如劉知幾說:“史氏流別,殊途并鶩。榷而為論,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紀,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瑣言,五曰郡書,六曰家史,七曰別傳,八曰雜記,九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簿?!庇纱丝梢?,在劉氏看來,“郡書”、“地理書”、“都邑簿”等均為“史氏流別”,均屬于歷史范疇。讀到這里,也許有人會產生這樣一個質疑:劉氏既說志屬地理又說志屬歷史,豈不是前后抵牾嗎?其實劉氏兩說并不矛盾,只是立論角度有所不同而已。當他說志屬地理時,是從歷史地理角度來立論的。當他說志屬歷史時,是從廣義歷史角度來立論的。故劉氏兩說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2.作用說
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序志》中說:“夫書契有五善: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薄?SPAN lang=EN-US>31】常璩這個“五善”說,既可理解為是他對修志目的一種表述,也可理解為是他對志書作用的一種概括。至唐代,人們對于志書作用的認識已經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志書有助于鞏固政權。如權德輿說:讀志書“蓋體國遠馭,不出戶而知天下。親百姓,撫四夷,真宰相之事也?!薄?SPAN lang=EN-US>32】有的認為,志書有資政、教化、鑒戒等作用。如呂溫(或作李該)說:志書“使嗜學之徒未披文而見義,不由戶而視奧,斯訓導之明也。窮地而述,舉世而載。事極鴻纖,理通皦昧,混一家之文軌,張大國之襟帶,核人物之虛實,總山川之會要,表皇威之有截,明王道之無外,斯乃功用之大也。見蒼梧涂山,則思舜禹恤民之艱。覩窮荒大漠,則悟秦漢勞師之弊。覽齊疆晉壤,則想桓文勤王之霸。觀洞庭荊門,則知苗蜀恃險之敗。王者于是明乎得失,諸侯于是鑒乎興替。斯又懲勸之遠也。然則本之所以廣學流,申之足以贊鴻業(yè),垂之可以示后世?!薄?SPAN lang=EN-US>33】劉知幾對于史志的實際使用價值更有精要概括。他說:“史之為道,以古傳今”?!笆分疄閯?,申以勸誡,樹之風聲?!薄笆分疄橛?,記功司過,彰善癉惡?!薄?SPAN lang=EN-US>34】綜合這幾句的意思,就是說史志之書具有傳承、教化、鑒戒等多方面作用。
3.地圖說
在古代志書中,地圖占有重要地位。地圖該如何繪制,西晉裴秀首先提出地圖繪制的六個原則。他說:“制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shù)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薄绑w”指原則,“分率”指比例,“準望”指方位,“道里”指距離,“高下”指地勢起伏,“方邪”指路線角度,“迂直”指河流、道路的曲直。裴氏還認為,在繪制地圖中,“六體”不可或缺。用裴氏話語來表述,那就是“有圖像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于一隅,必失之于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于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理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shù)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薄?SPAN lang=EN-US>35】由于裴氏制圖“六體”理論具有很強科學性,故在此后的很長時段里,地方志書繪圖皆用此法。
4.內容說
唐劉知幾認為,史志內容應力求全面,應在往昔史書“五志”基礎上,“廣以三科”,增加“三志”。“五志”即東漢荀悅提出的“達道義”、“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勛”、“表賢能”?!?SPAN lang=EN-US>36】由于在“五志”中只有勸善而無懲惡內容,也無記載災祥符瑞、天人感應的內容,故劉氏主張“廣以三科”,即“一曰敘沿革,二曰明罪惡,三曰旌怪異”。具體地說,就是“禮儀用舍、節(jié)文升降而書之,君臣邪僻、國家喪亂則書之,幽明感應、禍福萌兆則書之?!眲⑹险J為,“以此三科,參諸五志,則史氏所載庶幾無闕”?!?SPAN lang=EN-US>37】劉氏補充的“三科”,除“旌怪異”外,其余兩科,一是關于典章制度的沿革,一是關于國家盛衰存亡之故,都是歷史的重要內容。劉氏所謂“三志”即“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SPAN lang=EN-US>38】劉氏此建議雖未被后世正史編纂所采納,但卻被后世修志界廣泛采用。
四、接受論
1.讀者說
至唐代,志書讀者觀念已明確誕生。有的認為,編纂志書的最終目的就在于為讀者提供某種借鑒。如元稹在《進西北邊圖經狀》中說:“山川險易細大無遺,猶慮幅尺高低,閱覽有煩于睿鑒?!庇械恼J為,志書應該便于讀者閱讀。如許嵩說:“若土地、山川、城池、宮苑當時制置,或互興毀,各明處所,用存古跡。其有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注記,以益見知,使周覽而不煩,約而無失者也?!薄?SPAN lang=EN-US>39】李吉甫在批評古今言地理者“莫切根要”之弊后說:“微臣之所以精研,圣后之所宜周覽也。”【40】這里“所宜周覽”一語即表達志書編者對潛在讀者“圣后”的一種期盼。
2.閱讀說
在漢唐時期,有的學者開始論及方志閱讀目的和要求問題。西晉張華首先論及讀志目的問題。他說:“博物之士覽而鑒焉?!薄?SPAN lang=EN-US>41】由此可見,在張氏看來,人們“覽”志目的就在于獲“鑒”。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序志》中也論及讀志目的問題。他說“公孫、劉氏以敗于前,而諸李踵之,覆亡于后。天人之際,存亡之術可以為永鑒也?!庇纱丝梢?,在常璩看來,人們讀志目的就在于從志中獲得某種有益借鑒。唐劉知幾還率先對史志讀者提出辨“真?zhèn)巍?、明“得失”、分“是非”的要求。他說:“夫郡國之記、譜諜之書,務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讀之者安可不練其得失,明其真?zhèn)握吆??至如江東五儁始自《會稽典錄》,穎川八龍出于《荀氏家傳》,而修晉、漢史者,皆征彼虛譽,定為實錄。茍不別加研核,一何以詳其是非?!薄?SPAN lang=EN-US>42】劉氏這些見解于古于今都有指津意義。
漢唐方志理論有兩個特點。其一,發(fā)展緩慢,抽象度低。漢唐雖然歷時1000余年,但由于彼時方志長期處于體例不統(tǒng)一、個性未形成的濫觴階段,故彼時方志理論發(fā)展速度緩慢,且感性認識較多,理性概括較少,不少思想理論還蘊含在其母體歷史學或地理學之中。其二,由于彼時方志還沒有融述地、記人于一爐,故此時方志理論實際上還是圖經、地理志和人物志理論。盡管漢唐方志理論本身有種種不足,但它終究為后世方志理論研究奠定了可貴的基礎。
(中國歷代方志理論要點之一)
注釋:
【1】來新夏主編《方志學概論》第9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王德恒《中國方志學》第144頁,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3】左思《三都賦•序》、《吳都賦》。
【4】李世民《賜魏王泰詔》,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0。
【5】劉知幾《史通•雜述》。
【6】李世民《賜魏王泰詔》,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卷40。
【7】權德輿《貞元十道錄序》,權德輿著《權載之文集》卷35。
【8】《隋書•經籍志》二。
【9】黃佐《香山縣志序》,《嘉靖香山縣志》卷首。
【10】《隋書•經籍志》二。
【11】賈耽《進海內華夷圖表》,《舊唐書•賈耽傳》。
【12】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序》。
【13】盧求《成都記自序》,袁說友編《成都文類》卷23。
【14】《舊唐書•劉子玄傳》。
【15】嵇含:《南方草木狀•自序》。
【16】釋寶唱:《比丘尼傳•序》。
【17】劉知幾《史通•煩省》。
【18】釋寶唱:《比丘尼傳•序》。
【19】賈耽《進海內華夷圖表》,《舊唐書•賈耽傳》。
【20】佚名《三輔黃圖序》。
【21】趙岐《三輔決錄序》,《后漢書》趙岐傳注。
【22】常璩《華陽國志》之《序志》《后賢志》小序。
【23】許嵩《建康實錄序》,《建康實錄》卷首。
【24】李沖昭《南岳小錄序》,《南岳小錄》卷首。
【25】劉知幾《史通•言語》。
【26】劉知幾《史通•簡要》
【27】劉知幾《史通•浮詞》。
【28】劉知幾《史通•簡要》
【29】顏師古《漢書•地理志注》第八上。
【30】劉知幾《史通•雜述》。
【31】常璩在《序志》,《華陽國志》卷末。
【32】權德輿《貞元十道錄序》,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卷35。
【33】呂溫《地志圖序》,呂溫《呂衡州集》卷3。
【34】劉知幾《史通》序例篇、直書篇、曲筆篇。
【35】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序》。
【36】荀悅《前漢紀》卷一“高祖一”條。
【37】劉知幾《史通•書事》。
【38】劉知幾《史通•書志》。
【39】許嵩《建康實錄序》。
【40】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序》。
【41】張華:《博物志》卷首。
【42】劉知幾《史通•采撰》篇。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研究員)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