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接地氣、通下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h(市)級地方志機構作為國家地方志工作部門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應充分利用方志資源,服務人民群眾。以筆者淺見,地方志機構和地方志工作者要實踐好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確立超越前人的理念,創(chuàng)新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思路;就必須確立求真務實的理念,夯實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根基;就必須確立方志惠民的理念,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進地方志事業(yè)在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服務人民群眾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 方志資源 服務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接地氣、通下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nbsp;①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h(市)級地方志部門作為國家地方志工作機構,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應引導廣大地方志工作者做到堅定理想信念,利用方志資源,服務人民群眾。以筆者淺見,地方志部門和地方志工作者要實踐好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提升地方志部門服務人民群眾的工作力度和社會影響力,就必須確立超越前人的理念,創(chuàng)新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思路;就必須確立求真務實的理念,夯實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根基;就必須確立方志惠民的理念,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進地方志事業(yè)在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服務人民群眾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確立超越前人的理念,創(chuàng)新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思路
胡錦濤同志指出:“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nbsp;②地方志工作機構只有牢固樹立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才能彰顯地方志部門的自身價值。地方志工作者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心聲,滿足群眾需求,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地位。一是要確立為民修志的工作目標,不斷開辟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領域。地方志服務好人民群眾不僅在于完成好上級規(guī)定的志書編修任務和開展生動活潑、卓有成效的讀書用志上,而且在于不斷開辟新的服務領域。二輪修志開始后,張家港市委史志辦的全體同仁以超越前人的理念和思路,在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這個主題上做了大量精彩的文章,他們既要完成《張家港市志》的編修任務,又要每年完成百萬字左右的《張家港年鑒》的出版任務,而且要完成各級交辦的中心任務。在大量繁雜的艱巨任務面前,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堅持完成主業(yè)不放松,緊抓“為民修志”不放手。近年來,先后指導基層單位、機關部門、村和企業(yè)編修地方志。尤其是專業(yè)志和村志的編修,甚至有的開始編修家譜、族譜。二是要確立學無止境的工作理念,不斷提高地方志工作者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能力。地方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遠至上古,近至當前;可謂橫陳百科,無所不包,其內容之豐富,知識之廣博,是任何一項工作都難以企及的。因此,地方志工作者要牢固確立修志工作無小事的理念,虛心學習各門學科的知識,不僅要學習古今中外傳承下來的歷史知識,還要學習改革開放時代的各種新知識;更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豐富的社會知識,學習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代表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足以載入志書的豐富的語言、民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地方志書是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的文獻資料,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地方的《辭?!贰_@就要求編修地方志的人員要掌握豐富的各種知識,更要具備編修志書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指導基層修志工作中,更要堅持質量為先的原則,要在指導基層的修志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來自哪里?筆者以為,就是要堅持學習。不斷學習,善于學習,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學習業(yè)已成熟的修志理論和業(yè)己修成的精品志書,學習前人成功的修志方法與經驗是修志人永恒的追求。編修志書,百年大業(yè)、千年大計。我們這一代人有幸參與二輪修志和指導基層修志事業(yè),是盛世逢盛事,幾十年一遇。有國家頒布實施的《地方志工作條例》作依據,有《地方志書質量規(guī)定》作規(guī)范,有省、市編修地方志書的具體指導意見,有上級地方志管理機構制定的各種編修志書的制度規(guī)章,有熱心地方志事業(yè)的同仁們的心血成果。這些均是編修各類志書的“硬件”,而地方志事業(yè),宛如一項紛繁浩軼的文化系統(tǒng)工程,無論是決策機構、決策者,還是編修者,眾人修志的性質決定了每一個參與者,必須要在地方志書的編修中確立超前的理念和創(chuàng)新的工作思路。三是要確立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全面掌握服務人民群眾的真功夫、真本領。地方志作為一門宏大的學科,地方志工作作為一項光榮的事業(yè),如何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編修地方志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越前人,科學籌謀,創(chuàng)新事業(yè)的大舞臺。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較好的政策水平、政治遠見、知識儲備、文字功底及人格修養(yǎng)。只有掌握了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夢的真功夫、真本領,才能實現地方志事業(yè)和自身成長發(fā)展的新飛躍。
二、 確立求真務實的理念,夯實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根基
地方志事業(yè)如何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求真務實理念,夯實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實現中國夢的根基。一是要確立開門修志理念,堅持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方志產品。堅持開門修志,就是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地方志工作者不能僅僅坐在辦公室收集資料,編修志書,更重要的是走出辦公室,傾聽人民群眾對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書的呼聲和需求。當代方志文化的定位不僅僅是為資政服務的官書,而是承載著諸多功能的文明載體。當代方志應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此,地方志機構和地方志工作者要牢固確立方志惠民利民的新理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精神產品需求的提高,社會各界對地方志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地方志機構和地方志工作者必須把對黨和政府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統(tǒng)一起來,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地對方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需求作為工作目標的人生追求。堅持人民方志人民寫,人民方志寫人民,人民方志為人民,在為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提供方志文化產品和資政服務的同時,全方位拓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領域。加快修志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廣領域、高質量的方志產品。地方志工作機構要積極采納來自人民群眾中間的意見和建議,在完成好國家規(guī)定的編修地方志任務的基礎上,盡力編修出一批深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志書。近年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開門修志,采納人民群眾的建議,編修了《張家港地名志》、《張家港年鑒》、《張家港概覽》、《國泰志》、《水利志》、《包基村志》等一批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并得到群眾歡迎的志書。同時,出版了《張家港指南》、《張家港史志》、《張家港紀事2013》、《張家港歷史文化叢書》等一批地方文化產品。這些地方志書和地方文化產品,成為張家港市史志部門開門修志的豐碩成果,成為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精神食糧,也成為史志工作者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紐帶。二是要確立爭創(chuàng)一流意識,瞄準先進找差距。地方志資源、地方志部門生產的產品的優(yōu)劣,決定了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和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近年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在爭創(chuàng)一流、服務人民群眾的工作中堅持對外和對內學習提高,瞄準先進找差距的工作機制。對外學習上,先后赴浙江、江蘇和周邊市、縣、區(qū)學習修志經驗。有比較,才會看到差距。通過學習取經,大家也發(fā)現了浙江、江蘇一些縣(市、區(qū))的修志工作走在了張家港市的前面。比如浙江省余杭區(qū)和江蘇省丹陽市,他們在修志實踐中摸索的許多做法與經驗不但值得借鑒,而且還促進我們思考一些深層問題。譬如,修志人員的培訓、使用。鄉(xiāng)鎮(zhèn)志,專業(yè)志,村(社區(qū))志的編修如何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加有效地搶救撤并、拆遷村莊的資料和古村落文化的傳承保護等。很多問題看起來是共性,但透過現象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別人的獨特做法與經驗。對內確立追趕目標。瞄準先進找差距,爭上游,找準自身差距,才能明目標、明方向。自身差距大多來自工作中的認知差距和質量差距。張家港史志部門中參加地方志編修的同仁大多是近年來考入公務員隊伍的新同志,他們干勁足,熱情高,但地方志業(yè)務根基并不深,這就形成了修志業(yè)務部門個體之間的差距。如何縮短修志人員自身的業(yè)務差距,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除了實踐,還是實踐。學習是進入成功之門的鑰匙,實踐是成功之母。地方志工作者只有既向書本學,借鑒已有的修志經驗,同時更要向人民群眾學習,經常走出去,到工廠,到農村,深入民間,汲取豐富的修志養(yǎng)料,聽取人民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唯有如此,方志機構才能多出精品良志,才能開創(chuàng)地方志事業(yè)的新局面。三是要確立人才興志的戰(zhàn)略,培育一支忠誠地方志事業(yè)的人才隊伍。方志界的人才統(tǒng)稱為業(yè)務性人才,縣(市)地方志工作機構除設立從事綜合事務工作的管理型干部外,都屬于地方志的業(yè)務性專才,專才專用,適才適用,是地方志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根本所在。很難想象,一個地方志各部門的科長、主任和編纂人員如果不精通地方志業(yè)務,地方志事業(yè)的發(fā)展倘若捆綁在他們身上,將給地方志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帶來怎樣的結果。為此,筆者認為,確立“適才適用”觀念,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拓展思路:首先是強化培訓,建立“就地取材”機制。人才是成事之本。多年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已形成了一支較為穩(wěn)定的地方志編纂、年鑒經營和管理型人才隊伍,這支人才隊伍的優(yōu)劣關系到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的未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的人才隊伍已形成了自身的強勢,但也暴露不少缺陷。為此,他們一方面選派一批地方志編纂人員外出培訓實習,另一方面還定期邀請有關專家教授、優(yōu)秀方志工作者到史志辦授課,以“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方吸取地方志編纂、年鑒經營管理的最新理念和寶貴的編修經驗,以提高地方志事業(yè)運作的勝數。其次是深化鍛煉,建立“人才互動”機制。為實現地方志人才資源的最大效應,縣(市)級地方志機構應明確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目標,采取多種渠道,設立多種崗位,讓編纂人員和經營人員實現多崗復合鍛煉,在實踐中造就人才優(yōu)勢,形成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強勢。再次是強化考核,建立獎優(yōu)罰劣的人才獎勵機制。在考核方面,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2011年,史志辦與每一個編纂人員簽訂了《張家港市志完成質量時限責任書》。他們對所有的考核指標都進行細化、量化、定性化。2014年初,史志辦實施的績效考核與編纂人員的評先創(chuàng)優(yōu)掛鉤,考核獎勵機制為調動編纂人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優(yōu)勢人才脫穎而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 確立方志惠民的理念,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新方志是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現實的、生動的、親切的、富有說服力的教材”。③方志惠民、修志為用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地方志工作部門緊密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最佳路徑。2006年,習近平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期間,非常重視對地情的研究,重視讀志用志,每到一地,都會調閱當地志書,從中了解古今概況,熟悉地情。2006年12月20日,習近平書記在蒼南縣考察調研災后重建工作時,調閱了《蒼南縣志》,并在座談會上,饒有興趣地給在座的溫州市委、市政府和蒼南縣委、縣政府領導朗讀了大段志書中有關歷代臺風登錄蒼南的記述,告誡大家要以史為鑒,認清臺風活動以及影響浙江的規(guī)律,科學決策,不斷提高防臺抗臺和處置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nbsp;④這是一段生動的讀志用志記錄,更是生動的方志資政的歷史記載。要真正實現方志惠民,必須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筆者認為,一是要創(chuàng)新方志惠民、方志資政的思路與方法。地方志書作為文化資源寶庫,決不能束之高閣。全方位開發(fā)地方志資源,積極開拓讀志用志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加快修志成果為人民群眾共享,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精神食糧,是地方志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張家港市委史志部門,在圍繞讀志用志上下功夫。我們認識到,讀志用志是市直部門提高自身價值,“弱勢部門”增強工作影響力,實現有為有位的根本途徑。近年來與社會各界和有關單位開展的讀志用志征文活動、知識競賽、研討會等,都是創(chuàng)新地方志工作的有效手段。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在志書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功能的開發(fā)上已有所建樹。無論是已出版的第一輪志書《沙洲縣志》,⑤還是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張家港市志》,⑥其教化內涵已超越了一般教輔書的范疇,在“四個文明”建設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2004年10月,為配合全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對《沙洲人民革命斗爭史》進行了修訂,并更名為《中共張家港(沙洲)地方志》一卷本。2005年7月,該書出版后,成為全市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市關工委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教材。2010年4月,中鐵四院、五院就沿江城際、滬通和常蘇嘉鐵路建設到張家港市調研,市委史志辦作為13個咨詢部門之一,就張家港自然成陸、地質地貌、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分布、行政區(qū)劃沿革等提供了《張家港地名志》和一批詳盡的地情資料。同時,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圍繞市委提出的“以人才引產業(yè),以產業(yè)聚人才”的工作思路,為市委、市政府提供《張家港市國家級榮譽一覽》共6大類170多項以及張家港市知名人士名錄、海外張家港籍人士名錄等各類地情資料,為市招商引資提供了相關的人脈信息,發(fā)揮了地方志獨特的服務優(yōu)勢。二是要創(chuàng)新方志惠民的載體。2006年,張家港市委史志辦提出市志書籍“五進工程”(進機關、進學校、進軍營、進圖書館、進企業(yè)),到目前史志辦先后組織開展了史志書籍進機關、進軍營、進企業(yè)、進圖書館、進學校、進新市民的活動。共有300多套的3000多冊史志書籍先后進入全市各界人士中。經過多年的實踐,張家港市委史志辦推出的優(yōu)秀志書“五進工程”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目前已擴大到史志書籍“六進工程”,全市上下正掀起全民讀志書、愛家鄉(xiāng)、爭貢獻的熱潮。從2009年開始,江蘇省史志系統(tǒng)開始首提史志書籍“六進工程”,其活動內容與張家港市史志系統(tǒng)開展的這一活動基本相似。2012年建成開放的“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就是由張家港市委史志辦設計并按照地方志書記載恢復當年情景而修建的,建成至今已有數萬人參觀瞻仰,該館已被批準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創(chuàng)新方志惠民的載體,2014年1月,張家港市委史志辦《關于實施“張家港數字地情”項目的請示》獲市政府批準,市財政專項撥款。目前,由市委史志辦承辦的張家港數字地情項目正在建設之中;該項目建成后,將全面、直觀地向廣大人民群眾展示張家港市深厚的地情文化,提升地方志資源的利用價值,依靠數字地情信息化,使史志文化走出書齋、走出志界、走向社會、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三是要全力拓展方志惠民的新途徑。2014年,張家港市委史志辦不僅要繼續(xù)實施“六進工程”,向重點部門送史志書籍,而且要面向全社會送史志文化,為學校、為基層育史志新人。堅持為基層群眾和青少年學生開設地情課和愛國主義教育課。讓方志惠民的理念既深入方志工作者的心靈,更深入人民群眾之中。
筆者認為,唯有確立地方志事業(yè)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地方志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才有不竭的動力,克難求進的合力;地方志工作者才會以更加寬廣的胸襟,更高層次的追求,更加務實的作風,更為扎實的措施,以“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創(chuàng)造地方志事業(yè)的新輝煌。
注釋:
?、?nbsp;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nbsp;《人民日報》,2011年7月1日第1版。
③《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頁。
?、堋墩憬胤街尽?,2007年第1期。
?、堇類鹈裰骶帲骸渡持蘅h志》,199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張家港市的前身為1962年建立的沙洲縣,故1992年第一輪出版的志書為《沙洲縣志》(下限至1985年),1986年9月撤縣建立張家港市。
⑥陳穩(wěn)等主編:《張家港市志1986~2005》,為該市第二輪編修的志書,2006年9月啟動編纂,2013年10月正式出版。
(作者: 江蘇省張家港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接地氣、通下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比罕娐肪€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h(市)級地方志機構作為國家地方志工作部門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應充分利用方志資源,服務人民群眾。以筆者淺見,地方志機構和地方志工作者要實踐好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確立超越前人的理念,創(chuàng)新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思路;就必須確立求真務實的理念,夯實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根基;就必須確立方志惠民的理念,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進地方志事業(yè)在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服務人民群眾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 方志資源 服務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接地氣、通下情,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nbsp;①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h(市)級地方志部門作為國家地方志工作機構,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應引導廣大地方志工作者做到堅定理想信念,利用方志資源,服務人民群眾。以筆者淺見,地方志部門和地方志工作者要實踐好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提升地方志部門服務人民群眾的工作力度和社會影響力,就必須確立超越前人的理念,創(chuàng)新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思路;就必須確立求真務實的理念,夯實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根基;就必須確立方志惠民的理念,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進地方志事業(yè)在為民辦好事,辦實事,服務人民群眾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確立超越前人的理念,創(chuàng)新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思路
胡錦濤同志指出:“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nbsp;②地方志工作機構只有牢固樹立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才能彰顯地方志部門的自身價值。地方志工作者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心聲,滿足群眾需求,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地位。一是要確立為民修志的工作目標,不斷開辟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領域。地方志服務好人民群眾不僅在于完成好上級規(guī)定的志書編修任務和開展生動活潑、卓有成效的讀書用志上,而且在于不斷開辟新的服務領域。二輪修志開始后,張家港市委史志辦的全體同仁以超越前人的理念和思路,在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這個主題上做了大量精彩的文章,他們既要完成《張家港市志》的編修任務,又要每年完成百萬字左右的《張家港年鑒》的出版任務,而且要完成各級交辦的中心任務。在大量繁雜的艱巨任務面前,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堅持完成主業(yè)不放松,緊抓“為民修志”不放手。近年來,先后指導基層單位、機關部門、村和企業(yè)編修地方志。尤其是專業(yè)志和村志的編修,甚至有的開始編修家譜、族譜。二是要確立學無止境的工作理念,不斷提高地方志工作者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能力。地方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遠至上古,近至當前;可謂橫陳百科,無所不包,其內容之豐富,知識之廣博,是任何一項工作都難以企及的。因此,地方志工作者要牢固確立修志工作無小事的理念,虛心學習各門學科的知識,不僅要學習古今中外傳承下來的歷史知識,還要學習改革開放時代的各種新知識;更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豐富的社會知識,學習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代表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足以載入志書的豐富的語言、民俗、傳統(tǒng)文化知識。地方志書是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方面面的文獻資料,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地方的《辭?!贰_@就要求編修地方志的人員要掌握豐富的各種知識,更要具備編修志書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指導基層修志工作中,更要堅持質量為先的原則,要在指導基層的修志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來自哪里?筆者以為,就是要堅持學習。不斷學習,善于學習,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fā)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學習業(yè)已成熟的修志理論和業(yè)己修成的精品志書,學習前人成功的修志方法與經驗是修志人永恒的追求。編修志書,百年大業(yè)、千年大計。我們這一代人有幸參與二輪修志和指導基層修志事業(yè),是盛世逢盛事,幾十年一遇。有國家頒布實施的《地方志工作條例》作依據,有《地方志書質量規(guī)定》作規(guī)范,有省、市編修地方志書的具體指導意見,有上級地方志管理機構制定的各種編修志書的制度規(guī)章,有熱心地方志事業(yè)的同仁們的心血成果。這些均是編修各類志書的“硬件”,而地方志事業(yè),宛如一項紛繁浩軼的文化系統(tǒng)工程,無論是決策機構、決策者,還是編修者,眾人修志的性質決定了每一個參與者,必須要在地方志書的編修中確立超前的理念和創(chuàng)新的工作思路。三是要確立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全面掌握服務人民群眾的真功夫、真本領。地方志作為一門宏大的學科,地方志工作作為一項光榮的事業(yè),如何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編修地方志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越前人,科學籌謀,創(chuàng)新事業(yè)的大舞臺。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較好的政策水平、政治遠見、知識儲備、文字功底及人格修養(yǎng)。只有掌握了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夢的真功夫、真本領,才能實現地方志事業(yè)和自身成長發(fā)展的新飛躍。
二、 確立求真務實的理念,夯實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根基
地方志事業(yè)如何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立求真務實理念,夯實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實現中國夢的根基。一是要確立開門修志理念,堅持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方志產品。堅持開門修志,就是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地方志工作者不能僅僅坐在辦公室收集資料,編修志書,更重要的是走出辦公室,傾聽人民群眾對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書的呼聲和需求。當代方志文化的定位不僅僅是為資政服務的官書,而是承載著諸多功能的文明載體。當代方志應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此,地方志機構和地方志工作者要牢固確立方志惠民利民的新理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精神產品需求的提高,社會各界對地方志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地方志機構和地方志工作者必須把對黨和政府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統(tǒng)一起來,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地對方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需求作為工作目標的人生追求。堅持人民方志人民寫,人民方志寫人民,人民方志為人民,在為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提供方志文化產品和資政服務的同時,全方位拓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領域。加快修志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廣領域、高質量的方志產品。地方志工作機構要積極采納來自人民群眾中間的意見和建議,在完成好國家規(guī)定的編修地方志任務的基礎上,盡力編修出一批深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高質量志書。近年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開門修志,采納人民群眾的建議,編修了《張家港地名志》、《張家港年鑒》、《張家港概覽》、《國泰志》、《水利志》、《包基村志》等一批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并得到群眾歡迎的志書。同時,出版了《張家港指南》、《張家港史志》、《張家港紀事2013》、《張家港歷史文化叢書》等一批地方文化產品。這些地方志書和地方文化產品,成為張家港市史志部門開門修志的豐碩成果,成為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精神食糧,也成為史志工作者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紐帶。二是要確立爭創(chuàng)一流意識,瞄準先進找差距。地方志資源、地方志部門生產的產品的優(yōu)劣,決定了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和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近年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在爭創(chuàng)一流、服務人民群眾的工作中堅持對外和對內學習提高,瞄準先進找差距的工作機制。對外學習上,先后赴浙江、江蘇和周邊市、縣、區(qū)學習修志經驗。有比較,才會看到差距。通過學習取經,大家也發(fā)現了浙江、江蘇一些縣(市、區(qū))的修志工作走在了張家港市的前面。比如浙江省余杭區(qū)和江蘇省丹陽市,他們在修志實踐中摸索的許多做法與經驗不但值得借鑒,而且還促進我們思考一些深層問題。譬如,修志人員的培訓、使用。鄉(xiāng)鎮(zhèn)志,專業(yè)志,村(社區(qū))志的編修如何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加有效地搶救撤并、拆遷村莊的資料和古村落文化的傳承保護等。很多問題看起來是共性,但透過現象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別人的獨特做法與經驗。對內確立追趕目標。瞄準先進找差距,爭上游,找準自身差距,才能明目標、明方向。自身差距大多來自工作中的認知差距和質量差距。張家港史志部門中參加地方志編修的同仁大多是近年來考入公務員隊伍的新同志,他們干勁足,熱情高,但地方志業(yè)務根基并不深,這就形成了修志業(yè)務部門個體之間的差距。如何縮短修志人員自身的業(yè)務差距,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除了實踐,還是實踐。學習是進入成功之門的鑰匙,實踐是成功之母。地方志工作者只有既向書本學,借鑒已有的修志經驗,同時更要向人民群眾學習,經常走出去,到工廠,到農村,深入民間,汲取豐富的修志養(yǎng)料,聽取人民群眾的期望和需求。唯有如此,方志機構才能多出精品良志,才能開創(chuàng)地方志事業(yè)的新局面。三是要確立人才興志的戰(zhàn)略,培育一支忠誠地方志事業(yè)的人才隊伍。方志界的人才統(tǒng)稱為業(yè)務性人才,縣(市)地方志工作機構除設立從事綜合事務工作的管理型干部外,都屬于地方志的業(yè)務性專才,專才專用,適才適用,是地方志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根本所在。很難想象,一個地方志各部門的科長、主任和編纂人員如果不精通地方志業(yè)務,地方志事業(yè)的發(fā)展倘若捆綁在他們身上,將給地方志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帶來怎樣的結果。為此,筆者認為,確立“適才適用”觀念,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拓展思路:首先是強化培訓,建立“就地取材”機制。人才是成事之本。多年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已形成了一支較為穩(wěn)定的地方志編纂、年鑒經營和管理型人才隊伍,這支人才隊伍的優(yōu)劣關系到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的未來。張家港市委史志辦的人才隊伍已形成了自身的強勢,但也暴露不少缺陷。為此,他們一方面選派一批地方志編纂人員外出培訓實習,另一方面還定期邀請有關專家教授、優(yōu)秀方志工作者到史志辦授課,以“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多方吸取地方志編纂、年鑒經營管理的最新理念和寶貴的編修經驗,以提高地方志事業(yè)運作的勝數。其次是深化鍛煉,建立“人才互動”機制。為實現地方志人才資源的最大效應,縣(市)級地方志機構應明確人才培養(yǎng)的具體目標,采取多種渠道,設立多種崗位,讓編纂人員和經營人員實現多崗復合鍛煉,在實踐中造就人才優(yōu)勢,形成地方志事業(yè)發(fā)展強勢。再次是強化考核,建立獎優(yōu)罰劣的人才獎勵機制。在考核方面,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2011年,史志辦與每一個編纂人員簽訂了《張家港市志完成質量時限責任書》。他們對所有的考核指標都進行細化、量化、定性化。2014年初,史志辦實施的績效考核與編纂人員的評先創(chuàng)優(yōu)掛鉤,考核獎勵機制為調動編纂人員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優(yōu)勢人才脫穎而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 確立方志惠民的理念,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新方志是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現實的、生動的、親切的、富有說服力的教材”。③方志惠民、修志為用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地方志工作部門緊密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最佳路徑。2006年,習近平擔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期間,非常重視對地情的研究,重視讀志用志,每到一地,都會調閱當地志書,從中了解古今概況,熟悉地情。2006年12月20日,習近平書記在蒼南縣考察調研災后重建工作時,調閱了《蒼南縣志》,并在座談會上,饒有興趣地給在座的溫州市委、市政府和蒼南縣委、縣政府領導朗讀了大段志書中有關歷代臺風登錄蒼南的記述,告誡大家要以史為鑒,認清臺風活動以及影響浙江的規(guī)律,科學決策,不斷提高防臺抗臺和處置各類自然災害的能力。” ④這是一段生動的讀志用志記錄,更是生動的方志資政的歷史記載。要真正實現方志惠民,必須拓展地方志服務人民群眾的新路徑。筆者認為,一是要創(chuàng)新方志惠民、方志資政的思路與方法。地方志書作為文化資源寶庫,決不能束之高閣。全方位開發(fā)地方志資源,積極開拓讀志用志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加快修志成果為人民群眾共享,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精神食糧,是地方志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張家港市委史志部門,在圍繞讀志用志上下功夫。我們認識到,讀志用志是市直部門提高自身價值,“弱勢部門”增強工作影響力,實現有為有位的根本途徑。近年來與社會各界和有關單位開展的讀志用志征文活動、知識競賽、研討會等,都是創(chuàng)新地方志工作的有效手段。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在志書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功能的開發(fā)上已有所建樹。無論是已出版的第一輪志書《沙洲縣志》,⑤還是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張家港市志》,⑥其教化內涵已超越了一般教輔書的范疇,在“四個文明”建設中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2004年10月,為配合全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對《沙洲人民革命斗爭史》進行了修訂,并更名為《中共張家港(沙洲)地方志》一卷本。2005年7月,該書出版后,成為全市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市關工委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教材。2010年4月,中鐵四院、五院就沿江城際、滬通和常蘇嘉鐵路建設到張家港市調研,市委史志辦作為13個咨詢部門之一,就張家港自然成陸、地質地貌、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分布、行政區(qū)劃沿革等提供了《張家港地名志》和一批詳盡的地情資料。同時,張家港市委史志辦圍繞市委提出的“以人才引產業(yè),以產業(yè)聚人才”的工作思路,為市委、市政府提供《張家港市國家級榮譽一覽》共6大類170多項以及張家港市知名人士名錄、海外張家港籍人士名錄等各類地情資料,為市招商引資提供了相關的人脈信息,發(fā)揮了地方志獨特的服務優(yōu)勢。二是要創(chuàng)新方志惠民的載體。2006年,張家港市委史志辦提出市志書籍“五進工程”(進機關、進學校、進軍營、進圖書館、進企業(yè)),到目前史志辦先后組織開展了史志書籍進機關、進軍營、進企業(yè)、進圖書館、進學校、進新市民的活動。共有300多套的3000多冊史志書籍先后進入全市各界人士中。經過多年的實踐,張家港市委史志辦推出的優(yōu)秀志書“五進工程”已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目前已擴大到史志書籍“六進工程”,全市上下正掀起全民讀志書、愛家鄉(xiāng)、爭貢獻的熱潮。從2009年開始,江蘇省史志系統(tǒng)開始首提史志書籍“六進工程”,其活動內容與張家港市史志系統(tǒng)開展的這一活動基本相似。2012年建成開放的“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就是由張家港市委史志辦設計并按照地方志書記載恢復當年情景而修建的,建成至今已有數萬人參觀瞻仰,該館已被批準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創(chuàng)新方志惠民的載體,2014年1月,張家港市委史志辦《關于實施“張家港數字地情”項目的請示》獲市政府批準,市財政專項撥款。目前,由市委史志辦承辦的張家港數字地情項目正在建設之中;該項目建成后,將全面、直觀地向廣大人民群眾展示張家港市深厚的地情文化,提升地方志資源的利用價值,依靠數字地情信息化,使史志文化走出書齋、走出志界、走向社會、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三是要全力拓展方志惠民的新途徑。2014年,張家港市委史志辦不僅要繼續(xù)實施“六進工程”,向重點部門送史志書籍,而且要面向全社會送史志文化,為學校、為基層育史志新人。堅持為基層群眾和青少年學生開設地情課和愛國主義教育課。讓方志惠民的理念既深入方志工作者的心靈,更深入人民群眾之中。
筆者認為,唯有確立地方志事業(yè)服務人民群眾,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地方志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才有不竭的動力,克難求進的合力;地方志工作者才會以更加寬廣的胸襟,更高層次的追求,更加務實的作風,更為扎實的措施,以“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創(chuàng)造地方志事業(yè)的新輝煌。
注釋:
①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nbsp;《人民日報》,2011年7月1日第1版。
?、邸督瓭擅裎倪x》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頁。
?、堋墩憬胤街尽?,2007年第1期。
?、堇類鹈裰骶帲骸渡持蘅h志》,199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張家港市的前身為1962年建立的沙洲縣,故1992年第一輪出版的志書為《沙洲縣志》(下限至1985年),1986年9月撤縣建立張家港市。
⑥陳穩(wěn)等主編:《張家港市志1986~2005》,為該市第二輪編修的志書,2006年9月啟動編纂,2013年10月正式出版。
(作者: 江蘇省張家港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