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土默特旗騎兵營的成立
民國二年(1913),張紹曾任綏遠將軍時,命令土默特旗增編一個騎兵營。玉祿,土默特旗畢克齊人。當時在步兵第二營任排長,騎兵營建立后升任為第三連連長,部隊進駐武川農(nóng)村。民國三年,(1914)外蒙古派人來與玉祿聯(lián)系,希望他參加外蒙古的獨立活動,并答應協(xié)助他擴充部隊,給予武器彈藥以及裝備物資等的援助。玉祿在過去就對軍閥不滿,現(xiàn)在外蒙古能夠給予支援,立即決定據(jù)地獨立。部隊裝備也得了改善,漢陽造都換成了俄國制造的連珠槍,戰(zhàn)斗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陸軍騎兵補充團的成立
民國三年(1914),玉祿把部隊帶到百靈廟,與軍閥對歭起來。綏遠軍閥當局多次派兵圍攻,達半年之久,不僅沒有消滅掉,反而使之日益壯大,圍剿不成,遂改為招撫政策。當局命令土默特旗派出兩名參領負責與玉祿談判,經(jīng)過協(xié)商,玉祿同意了招撫。招撫后,編成四個隊計五百余名,均系騎兵,授番號為游擊隊,玉祿為司令。
1920年,馬福祥任綏遠都統(tǒng),游擊隊番號改為陸軍騎兵補充團,玉祿任團長,“老一團”之稱由此而得。
1921年,滿泰受玉祿之邀,出任副團長。1924年,補充團受命赴伊克昭盟剿匪。玉祿恃勇輕進,于黃河南岸達拉特旗楊三虎圪旦犧牲。玉祿犧牲后,滿泰出任團長。此時,部隊人數(shù)已發(fā)展到800余人。1925年,陸軍騎兵補充團升編為綏遠騎兵第一旅,滿泰任少將旅長。1927年,奉系汲金純?nèi)谓椷h都統(tǒng),整編地方部隊。騎兵第一旅被編為騎兵第五師,滿泰被任命為中將師長、三十一軍軍長兼綏西鎮(zhèn)守使,仍駐防包頭。滿泰部隊之所以得保存,并升編為騎兵五師,其中還有一段經(jīng)過,下面看看榮祥的自述。
“老一團”的關鍵時刻
榮祥《大青山人自序》載:“一九二六年,中華民國十五年,……未幾,國民軍欲奪奉系所占之河北省地盤,乃聯(lián)合國民軍第三軍胡景翼部及第三軍孫岳部,圍攻河北軍務督辦李景林于天津。膠著既久,雙方傷亡均極慘重。奉系首領張作霖,乃派其大將郭松令,率重兵增援李景林。不虞郭松令受馮玉祥之煽動,中途倒戈,回兵直撲沈陽。當是時,馮玉祥之屬下鹿鐘麟,以首都警備司令之名義,發(fā)布通告,強迫段祺瑞下野,解散執(zhí)政政府。其通告開頭言:照得段祺瑞云云。市民見之,皆極駭笑,以為照得一詞,用于政府首腦名姓上,真是千古奇聞。然國民軍之氣焰方張,而郭松齡之敗耗忽傳。蓋奉系之步炮精兵,強半握于郭氏之手,郭自審奪張作霖之地位而代之,如探囊取物耳。詎料張暫避往大連,而以急電促吉林、黑龍江兩省騎兵,星夜南下討郭。于是吳俊升、萬福麟、馬占山等率大部騎兵,與留沈之張學良、韓林春部聯(lián)合前進,給郭氏以迎頭痛擊。加以炮兵司令鄒作華,坐觀成敗,不發(fā)一炮,故郭氏之眾,一戰(zhàn)而潰。郭與其妻化裝為難民,逃入農(nóng)村,為騎兵捕獲,梟首于戰(zhàn)地。奉軍乘勝入關,馮玉祥部乃棄北京而據(jù)守南口。是時,晉軍閻錫山部亦起而奪馮之地盤,所謂晉奉合作,驅(qū)逐國民軍也。馮玉祥本人見南口不能阻奉軍,而綏遠已被晉軍所占領,乃借口赴俄國考察,委其殘部于張之江,而自張家口出走。以上所記本與山人無關,然山人旅居宣南二十個月,見聞所及,事變甚多,簡略述之,亦聊以作山人自序中一插曲而已。九月初,京綏鐵路以暢通,山人乃攜眷歸里。時晉軍名將商震,已早就任為綏遠都統(tǒng),分遣絡繹敗退之國民軍殘部于五原一帶,綏東、綏中地方秩序,已逐漸安貼。兵燹之后,人慶更生,物資之損耗,城鄉(xiāng)居民皆不暇計也。山人目睹劫余凄涼之狀,頗欲葺補敝廬,閉門卻掃,藉享骨肉團聚之樂。乃行裝甫卸,而滿子舒已聞訊來訪。滿子舒者,名泰,字子舒,山人二胞叔之女婿也。時為綏遠騎兵第一旅長。坐定,山人問其急促來訪之意。子舒揪然而言曰:昨日都統(tǒng)傳出消息,謂奉軍聞馮玉祥由外蒙回后套,在五原有誓師之舉,張學良將派兵來援,進行驅(qū)逐,并對地方部隊之曾附和國民軍者,亦一并消滅。此消息關系我之命運甚大,必須早日疏通,方可免于滅亡,吾欲煩老弟為此事再赴京一行,如能打通張少帥之關,則真不啻為我解倒懸也。山人笑而答曰:為君暫作曹邱生,固無不可,然吾此次還家,席未暇曖,匆匆復出,情理難安。況吾與奉系諸將帥,皆素昧平生,無一可通音問者,縱循君意,勉強入京,亦恐徒勞往返,不能償君所愿也。子舒見山人不允其請,乃謁家嚴而垂淚求助焉。家嚴憫其困厄,遂許促山人為之盡力。山人抵京,托友人裘潔忱,轉(zhuǎn)求下野之北洋老將李際春,代為設法。李于民國七年,曾來綏剿匪,滿子舒嘗受其指揮,故提起姓名,尚不生疏。李告裘曰:保存滿部,事不太難,惟我以前輩身份,不便求情于張小將(張學良),我當向張老將(張作霖)言之。請轉(zhuǎn)告榮君,安心侯訊可也。過數(shù)日,裘來言:李公已得張老將復信,謂已令赴綏將領對地方部隊之未隨國民軍去者,應整編保留,以備西北邊防調(diào)遣之用,并指出滿泰姓名,以為綏遠諸部代表。奉系既有此決定,則君便可欣然歸慰子舒矣。山人返綏未幾,奉系萬福麟大隊即接踵而來。時馮玉祥已率其舊部西奔寧陜,故萬氏駐綏未久,便回北京。但萬氏行前,取得晉督閻錫山之同意,改編滿泰之綏遠騎兵第一旅,為晉軍騎兵第五師,駐于包頭,受綏遠都統(tǒng)商震指揮。商薦其同鄉(xiāng)朱灜海為師部之上校參謀長,而以山人任中校參謀處長,此為山人從軍之開端,實際不過如古代之掌書記而已。
一九二七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山人三十四虛歲,丁卯。
四月,家嚴患病,山人請假回家侍疾,經(jīng)群醫(yī)會診,皆言是年高精力衰竭,非病也。延至六月二十七日,遂棄養(yǎng),享壽七十二歲。八月,山人與全家親屬,乘商都統(tǒng)撥給之火車,扶柩歸葬于美岱召村之新瑩。此大事既畢,山人即遄往包頭,協(xié)助滿子舒準備接防事宜。蓋此時奉系首腦張作霖已入京、組成以大元帥為名之黨中央政府。而晉督閻錫山,則打出北方革命軍之旗號,遙應蔣介石之北伐軍,并派兵潛襲北京,被奉軍擊降于涿州。于是晉奉決裂,商都統(tǒng)由綏遠退回山西,守雁門關以拒奉軍。商離綏時,令滿子舒護理都統(tǒng)印。滿子舒于九月到歸綏,代行都統(tǒng)職務,山人亦同來,暫管都統(tǒng)署政務廳事。半月后,奉系派郭希鵬來代滿子舒護理都統(tǒng)印,山人即偕滿仍返包頭。未幾,張作霖任命汲金純?yōu)榻椷h都統(tǒng),率兵來綏。下車不久,即擴編滿子舒之騎五師為奉屬第三十一軍,并兼任綏西鎮(zhèn)守使,山人任鎮(zhèn)守使署之參謀長。是年冬,滿子舒奉召到北京晉謁張大元帥,山人與軍部各處長皆隨往,張氏對吾屬禮遇尚佳?;貢r,張氏發(fā)給迫擊炮四門,炮彈千發(fā),由山人負責領運返包。
一九二八年,中華民國十七年,山人三十五虛歲,戊辰。
是年上半年至五月,綏境尚平靜無事。惟與奉系合作之舊直系首腦吳佩孚新組成對抗北伐軍之討赤軍,自任總司令,在湖北汀泗橋一戰(zhàn),被北伐軍擊潰。吳氏只身循入四川,托庇于川閥楊森。當是時,張作霖已看出中國局勢,非奉系力量所能統(tǒng)一。遂下令駐察、綏、直、魯、豫、蘇、皖各區(qū)、省之奉軍,一律撤出山海關外,張氏本人亦出關,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即世所謂皇姑屯爆炸事件也。奉軍既離綏,晉軍便卷土重來。閻錫山對于滿子舒之模棱常態(tài),深表不滿,乃撤銷其軍長及鎮(zhèn)守使職務,調(diào)為土默特別旗總管。滿子舒堅邀山人同回土旗,擔任總管公署秘書長。山人自念以土旗人回土旗效力,亦不失恭敬桑梓之義,遂慨然允之?!?/FONT>
“老一團”的歸宿
“這一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軍隊繼續(xù)北伐。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三個集團軍會攻北京,張作霖于6月3日下令入關奉軍全部撤退。汲金純接到電報秘而不宣,以大元帥府派人前來點驗為名,把小校場營房打掃了個一干二凈,還派地方士紳郭象伋、張玉琮(托縣人,任過山西咨議員)到包頭慰勞滿泰、王英。部隊集合起來,以為是去車站歡迎校閱委員,不料一聲令下都被裝入“悶葫蘆”車中,分為三列揚長東去。留下軍需一人跟商務會結帳,分文沒有拖欠。綏遠人仇視奉軍,但對汲金純非常贊佩。奉軍撤退以后,滿泰即到歸綏駐防,自然是怕王英的兵闖入。商震雖復任都統(tǒng),但未到任,仍在河北指揮部隊。7月間,閻錫山由北平返回大同,籌備察綏兩區(qū)建省,召集滿泰和卜兆瑞前去開會。當時關內(nèi)的機車和車皮,大多被奉軍撤至關外,平綏路只有一列混合列車來回行駛,給他們掛不出專車。我因給救濟會經(jīng)常采買糧食,和鐵路上的人熟悉,在一輛貨車上設有臥鋪,備有行李鋪蓋。由于滿、卜是綏遠的前輩,便把他們請到我的這個臥鋪上休息。他們在大同見了閻錫山,返綏時仍和我同車。這時卜兆瑞已不把我當外人看待,在豐鎮(zhèn)停車時,滿在站臺上散步,卜悄悄告訴我說,他已被任命為綏遠省會公安局局長,滿被任為土默特旗總管,卜說:“李根車旅撥歸趙承綬指揮,等于用‘老一團’換了一個非世襲的王爺。”
摘自《內(nèi)蒙古文史資料》第五輯,趙國鼎口述,劉映元整理《世遠堂舊話》一文。
“蒙政會的保安隊號稱一千之眾,實有八百余人,士兵少數(shù)是由察哈爾正黃旗的馬福聚帶來,多數(shù)是土默特旗老一團的老兵。老一團勇敢善戰(zhàn),為綏遠的剿匪勁旅,連長多才(白海風岳父)和團長玉祿,均因打仗身先士卒而陣亡。一九二五年由滿泰帶領后,滿泰以老一團為基本隊伍,曾任過國民軍的旅長,晉軍的師長、并護理綏遠都統(tǒng),升為奉軍的三十(一)軍軍長兼駐包頭的綏西鎮(zhèn)守使。一九二八年二次附晉軍后滿泰出任了土默特旗總管,部隊編為旅,由李根車帶領歸併晉軍郭鳳山的騎二師中。郭鳳山的騎二師,人們稱為黃黑馬隊,黑馬隊是孫長勝所帶宣化鎮(zhèn)守使譚慶林的老淮軍,黃馬隊就是李根車所帶的土默特旗老一團。從1925年開始,老一團一直掩護共產(chǎn)黨的地下工作,故官兵的民族覺悟和民主愿望較其他蒙旗部隊強烈,由于這些原因,閻錫山對對老一團很不放心,在組織晉綏軍的騎兵一師過程中,將孫長勝升為騎兵一師師長,把李根車降為團長,李根車辭職不干把部隊交給晉梅五帶領,下級軍官和士兵把槍馬扔下,紛紛開小差回家。蒙政會成立了保安隊,好多人又跑到了百靈廟投效,這就給土默特旗黃埔軍校學生所掌握的蒙政會保安隊,增添了不少久經(jīng)鍛煉的戰(zhàn)斗力量?!?BR> 摘自《內(nèi)蒙古文史資料》第四輯《抗日戰(zhàn)爭初期歸綏地區(qū)的情況》一文。
“老一團”始末,有助于原綏遠地區(qū)從清末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社會歷史的了解和研究有一定價值的。因此,筆者把親歷者們的記述不煩其多地作了摘抄。
土默特旗騎兵營的成立
民國二年(1913),張紹曾任綏遠將軍時,命令土默特旗增編一個騎兵營。玉祿,土默特旗畢克齊人。當時在步兵第二營任排長,騎兵營建立后升任為第三連連長,部隊進駐武川農(nóng)村。民國三年,(1914)外蒙古派人來與玉祿聯(lián)系,希望他參加外蒙古的獨立活動,并答應協(xié)助他擴充部隊,給予武器彈藥以及裝備物資等的援助。玉祿在過去就對軍閥不滿,現(xiàn)在外蒙古能夠給予支援,立即決定據(jù)地獨立。部隊裝備也得了改善,漢陽造都換成了俄國制造的連珠槍,戰(zhàn)斗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陸軍騎兵補充團的成立
民國三年(1914),玉祿把部隊帶到百靈廟,與軍閥對歭起來。綏遠軍閥當局多次派兵圍攻,達半年之久,不僅沒有消滅掉,反而使之日益壯大,圍剿不成,遂改為招撫政策。當局命令土默特旗派出兩名參領負責與玉祿談判,經(jīng)過協(xié)商,玉祿同意了招撫。招撫后,編成四個隊計五百余名,均系騎兵,授番號為游擊隊,玉祿為司令。
1920年,馬福祥任綏遠都統(tǒng),游擊隊番號改為陸軍騎兵補充團,玉祿任團長,“老一團”之稱由此而得。
1921年,滿泰受玉祿之邀,出任副團長。1924年,補充團受命赴伊克昭盟剿匪。玉祿恃勇輕進,于黃河南岸達拉特旗楊三虎圪旦犧牲。玉祿犧牲后,滿泰出任團長。此時,部隊人數(shù)已發(fā)展到800余人。1925年,陸軍騎兵補充團升編為綏遠騎兵第一旅,滿泰任少將旅長。1927年,奉系汲金純?nèi)谓椷h都統(tǒng),整編地方部隊。騎兵第一旅被編為騎兵第五師,滿泰被任命為中將師長、三十一軍軍長兼綏西鎮(zhèn)守使,仍駐防包頭。滿泰部隊之所以得保存,并升編為騎兵五師,其中還有一段經(jīng)過,下面看看榮祥的自述。
“老一團”的關鍵時刻
榮祥《大青山人自序》載:“一九二六年,中華民國十五年,……未幾,國民軍欲奪奉系所占之河北省地盤,乃聯(lián)合國民軍第三軍胡景翼部及第三軍孫岳部,圍攻河北軍務督辦李景林于天津。膠著既久,雙方傷亡均極慘重。奉系首領張作霖,乃派其大將郭松令,率重兵增援李景林。不虞郭松令受馮玉祥之煽動,中途倒戈,回兵直撲沈陽。當是時,馮玉祥之屬下鹿鐘麟,以首都警備司令之名義,發(fā)布通告,強迫段祺瑞下野,解散執(zhí)政政府。其通告開頭言:照得段祺瑞云云。市民見之,皆極駭笑,以為照得一詞,用于政府首腦名姓上,真是千古奇聞。然國民軍之氣焰方張,而郭松齡之敗耗忽傳。蓋奉系之步炮精兵,強半握于郭氏之手,郭自審奪張作霖之地位而代之,如探囊取物耳。詎料張暫避往大連,而以急電促吉林、黑龍江兩省騎兵,星夜南下討郭。于是吳俊升、萬福麟、馬占山等率大部騎兵,與留沈之張學良、韓林春部聯(lián)合前進,給郭氏以迎頭痛擊。加以炮兵司令鄒作華,坐觀成敗,不發(fā)一炮,故郭氏之眾,一戰(zhàn)而潰。郭與其妻化裝為難民,逃入農(nóng)村,為騎兵捕獲,梟首于戰(zhàn)地。奉軍乘勝入關,馮玉祥部乃棄北京而據(jù)守南口。是時,晉軍閻錫山部亦起而奪馮之地盤,所謂晉奉合作,驅(qū)逐國民軍也。馮玉祥本人見南口不能阻奉軍,而綏遠已被晉軍所占領,乃借口赴俄國考察,委其殘部于張之江,而自張家口出走。以上所記本與山人無關,然山人旅居宣南二十個月,見聞所及,事變甚多,簡略述之,亦聊以作山人自序中一插曲而已。九月初,京綏鐵路以暢通,山人乃攜眷歸里。時晉軍名將商震,已早就任為綏遠都統(tǒng),分遣絡繹敗退之國民軍殘部于五原一帶,綏東、綏中地方秩序,已逐漸安貼。兵燹之后,人慶更生,物資之損耗,城鄉(xiāng)居民皆不暇計也。山人目睹劫余凄涼之狀,頗欲葺補敝廬,閉門卻掃,藉享骨肉團聚之樂。乃行裝甫卸,而滿子舒已聞訊來訪。滿子舒者,名泰,字子舒,山人二胞叔之女婿也。時為綏遠騎兵第一旅長。坐定,山人問其急促來訪之意。子舒揪然而言曰:昨日都統(tǒng)傳出消息,謂奉軍聞馮玉祥由外蒙回后套,在五原有誓師之舉,張學良將派兵來援,進行驅(qū)逐,并對地方部隊之曾附和國民軍者,亦一并消滅。此消息關系我之命運甚大,必須早日疏通,方可免于滅亡,吾欲煩老弟為此事再赴京一行,如能打通張少帥之關,則真不啻為我解倒懸也。山人笑而答曰:為君暫作曹邱生,固無不可,然吾此次還家,席未暇曖,匆匆復出,情理難安。況吾與奉系諸將帥,皆素昧平生,無一可通音問者,縱循君意,勉強入京,亦恐徒勞往返,不能償君所愿也。子舒見山人不允其請,乃謁家嚴而垂淚求助焉。家嚴憫其困厄,遂許促山人為之盡力。山人抵京,托友人裘潔忱,轉(zhuǎn)求下野之北洋老將李際春,代為設法。李于民國七年,曾來綏剿匪,滿子舒嘗受其指揮,故提起姓名,尚不生疏。李告裘曰:保存滿部,事不太難,惟我以前輩身份,不便求情于張小將(張學良),我當向張老將(張作霖)言之。請轉(zhuǎn)告榮君,安心侯訊可也。過數(shù)日,裘來言:李公已得張老將復信,謂已令赴綏將領對地方部隊之未隨國民軍去者,應整編保留,以備西北邊防調(diào)遣之用,并指出滿泰姓名,以為綏遠諸部代表。奉系既有此決定,則君便可欣然歸慰子舒矣。山人返綏未幾,奉系萬福麟大隊即接踵而來。時馮玉祥已率其舊部西奔寧陜,故萬氏駐綏未久,便回北京。但萬氏行前,取得晉督閻錫山之同意,改編滿泰之綏遠騎兵第一旅,為晉軍騎兵第五師,駐于包頭,受綏遠都統(tǒng)商震指揮。商薦其同鄉(xiāng)朱灜海為師部之上校參謀長,而以山人任中校參謀處長,此為山人從軍之開端,實際不過如古代之掌書記而已。
一九二七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山人三十四虛歲,丁卯。
四月,家嚴患病,山人請假回家侍疾,經(jīng)群醫(yī)會診,皆言是年高精力衰竭,非病也。延至六月二十七日,遂棄養(yǎng),享壽七十二歲。八月,山人與全家親屬,乘商都統(tǒng)撥給之火車,扶柩歸葬于美岱召村之新瑩。此大事既畢,山人即遄往包頭,協(xié)助滿子舒準備接防事宜。蓋此時奉系首腦張作霖已入京、組成以大元帥為名之黨中央政府。而晉督閻錫山,則打出北方革命軍之旗號,遙應蔣介石之北伐軍,并派兵潛襲北京,被奉軍擊降于涿州。于是晉奉決裂,商都統(tǒng)由綏遠退回山西,守雁門關以拒奉軍。商離綏時,令滿子舒護理都統(tǒng)印。滿子舒于九月到歸綏,代行都統(tǒng)職務,山人亦同來,暫管都統(tǒng)署政務廳事。半月后,奉系派郭希鵬來代滿子舒護理都統(tǒng)印,山人即偕滿仍返包頭。未幾,張作霖任命汲金純?yōu)榻椷h都統(tǒng),率兵來綏。下車不久,即擴編滿子舒之騎五師為奉屬第三十一軍,并兼任綏西鎮(zhèn)守使,山人任鎮(zhèn)守使署之參謀長。是年冬,滿子舒奉召到北京晉謁張大元帥,山人與軍部各處長皆隨往,張氏對吾屬禮遇尚佳?;貢r,張氏發(fā)給迫擊炮四門,炮彈千發(fā),由山人負責領運返包。
一九二八年,中華民國十七年,山人三十五虛歲,戊辰。
是年上半年至五月,綏境尚平靜無事。惟與奉系合作之舊直系首腦吳佩孚新組成對抗北伐軍之討赤軍,自任總司令,在湖北汀泗橋一戰(zhàn),被北伐軍擊潰。吳氏只身循入四川,托庇于川閥楊森。當是時,張作霖已看出中國局勢,非奉系力量所能統(tǒng)一。遂下令駐察、綏、直、魯、豫、蘇、皖各區(qū)、省之奉軍,一律撤出山海關外,張氏本人亦出關,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即世所謂皇姑屯爆炸事件也。奉軍既離綏,晉軍便卷土重來。閻錫山對于滿子舒之模棱常態(tài),深表不滿,乃撤銷其軍長及鎮(zhèn)守使職務,調(diào)為土默特別旗總管。滿子舒堅邀山人同回土旗,擔任總管公署秘書長。山人自念以土旗人回土旗效力,亦不失恭敬桑梓之義,遂慨然允之。”
“老一團”的歸宿
“這一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黨軍隊繼續(xù)北伐。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三個集團軍會攻北京,張作霖于6月3日下令入關奉軍全部撤退。汲金純接到電報秘而不宣,以大元帥府派人前來點驗為名,把小校場營房打掃了個一干二凈,還派地方士紳郭象伋、張玉琮(托縣人,任過山西咨議員)到包頭慰勞滿泰、王英。部隊集合起來,以為是去車站歡迎校閱委員,不料一聲令下都被裝入“悶葫蘆”車中,分為三列揚長東去。留下軍需一人跟商務會結帳,分文沒有拖欠。綏遠人仇視奉軍,但對汲金純非常贊佩。奉軍撤退以后,滿泰即到歸綏駐防,自然是怕王英的兵闖入。商震雖復任都統(tǒng),但未到任,仍在河北指揮部隊。7月間,閻錫山由北平返回大同,籌備察綏兩區(qū)建省,召集滿泰和卜兆瑞前去開會。當時關內(nèi)的機車和車皮,大多被奉軍撤至關外,平綏路只有一列混合列車來回行駛,給他們掛不出專車。我因給救濟會經(jīng)常采買糧食,和鐵路上的人熟悉,在一輛貨車上設有臥鋪,備有行李鋪蓋。由于滿、卜是綏遠的前輩,便把他們請到我的這個臥鋪上休息。他們在大同見了閻錫山,返綏時仍和我同車。這時卜兆瑞已不把我當外人看待,在豐鎮(zhèn)停車時,滿在站臺上散步,卜悄悄告訴我說,他已被任命為綏遠省會公安局局長,滿被任為土默特旗總管,卜說:“李根車旅撥歸趙承綬指揮,等于用‘老一團’換了一個非世襲的王爺。”
摘自《內(nèi)蒙古文史資料》第五輯,趙國鼎口述,劉映元整理《世遠堂舊話》一文。
“蒙政會的保安隊號稱一千之眾,實有八百余人,士兵少數(shù)是由察哈爾正黃旗的馬福聚帶來,多數(shù)是土默特旗老一團的老兵。老一團勇敢善戰(zhàn),為綏遠的剿匪勁旅,連長多才(白海風岳父)和團長玉祿,均因打仗身先士卒而陣亡。一九二五年由滿泰帶領后,滿泰以老一團為基本隊伍,曾任過國民軍的旅長,晉軍的師長、并護理綏遠都統(tǒng),升為奉軍的三十(一)軍軍長兼駐包頭的綏西鎮(zhèn)守使。一九二八年二次附晉軍后滿泰出任了土默特旗總管,部隊編為旅,由李根車帶領歸併晉軍郭鳳山的騎二師中。郭鳳山的騎二師,人們稱為黃黑馬隊,黑馬隊是孫長勝所帶宣化鎮(zhèn)守使譚慶林的老淮軍,黃馬隊就是李根車所帶的土默特旗老一團。從1925年開始,老一團一直掩護共產(chǎn)黨的地下工作,故官兵的民族覺悟和民主愿望較其他蒙旗部隊強烈,由于這些原因,閻錫山對對老一團很不放心,在組織晉綏軍的騎兵一師過程中,將孫長勝升為騎兵一師師長,把李根車降為團長,李根車辭職不干把部隊交給晉梅五帶領,下級軍官和士兵把槍馬扔下,紛紛開小差回家。蒙政會成立了保安隊,好多人又跑到了百靈廟投效,這就給土默特旗黃埔軍校學生所掌握的蒙政會保安隊,增添了不少久經(jīng)鍛煉的戰(zhàn)斗力量。”
摘自《內(nèi)蒙古文史資料》第四輯《抗日戰(zhàn)爭初期歸綏地區(qū)的情況》一文。
“老一團”始末,有助于原綏遠地區(qū)從清末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社會歷史的了解和研究有一定價值的。因此,筆者把親歷者們的記述不煩其多地作了摘抄。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