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內蒙古清朝地方道、州、廳、縣的建制

發(fā)布時間:2016-07-15 【字體:
  • 、建制沿革

    1723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雍正元年),歸化城土默特左翼都統(tǒng)丹津奏準在歸化城設置理事同知,隸山西大同府,以加強對口外漢民的經(jīng)商、農(nóng)耕等管理,蒙漢從此實行分治。是年,清廷在承德設熱河理事廳,兼轄卓索圖、昭烏達2盟所屬之漢民事務。

    1734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雍正十二年),今托克托、薩拉齊、和林格爾分別設立協(xié)理筆貼式,辦理各地的蒙漢事務。同年,清廷置寧朔衛(wèi)和懷遠所,寄治山西省朔平府,并在今涼城縣永興鄉(xiāng)西街建寧朔衛(wèi)守備衙門。

    1735年(清世宗胤禎雍正十三年),奉旨議建綏遠城,乾隆四年1739年)竣工。歸化城土默特議事廳建成,初為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tǒng)署,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為十二參領議事廳,后為土默特總管公署和土默特別旗治所等。

    1736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元年),清廷在歸化城南的清水河(今清水河縣)、和林格爾和托克托城置協(xié)理通判廳,分管各處的蒙漢事務。

    1739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四年),清廷設綏遠城廳,設置理事同知1員,專管糧餉。乾隆六年隸于山西歸綏道。并設善岱、薩拉齊2協(xié)理通判廳,專管境內漢回等族事務。

    1741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六年)八月,清廷在歸化城置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的分巡歸綏道。并改歸化城理事同知為歸化城直隸廳,置撫民理事同知。歸綏道管轄歸化城直隸撫民理事同知、綏遠廳理事同知、薩拉齊協(xié)理通判、和林格爾協(xié)理通判、清水河協(xié)理通判、昆都倫協(xié)理筆貼式和善岱協(xié)理筆帖式。

    1742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七年)二月,清廷將承德直隸州復改為熱河理事通判廳,并于八溝廳設烏蘭哈達巡視員。

    1760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二十五年),清廷裁歸化城協(xié)理通判2員,改和林格爾、清水河、托克托、薩拉齊協(xié)理通判為實授同知或通判,使之升為理事廳。是年,清廷改置薩拉齊、清水河、和林格爾、托克托協(xié)理通判為理事通判廳,管理蒙民事務,其中和林格爾附設昆都倫協(xié)理通判。

    1764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二十九年),清廷分設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托克托通判與歸化、綏遠城2同知共屬歸綏道,隸山西省管轄。

    1768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三十三年),豐鎮(zhèn)廳改理事通判為理事同知。

    1809年(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嘉慶十四年)春,清廷裁善岱巡檢官,移設包頭。始改包頭村為包頭鎮(zhèn),設把總一員鎮(zhèn)守包頭。此為包頭有官治之開端。

    1825年(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五年),清廷在克什克騰旗東南墾地的白岔地方設置巡檢司,隸多倫諾爾直隸廳,專管漢民事務及征稅等。設治后,商民增加愈快,道光年間已極殷盛。

    1865年(清穆宗載淳同治四年),改薩拉齊理事通判廳為理事同知廳。

    188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十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奏請口外7廳改制,將寄居民編立戶籍。翌年二月,綏遠城將軍豐紳、歸化城副都統(tǒng)奎英反對改制,奏請勿編民籍。五月,豐紳被參劾,奎英被控阻撓公務交部議處。清廷準歸綏道由5廳增為7廳,原大同府所轄豐鎮(zhèn)廳、朔平府所屬寧遠廳,升為直隸廳,改隸山西歸綏道,稱口外七廳。計有歸化廳、薩拉齊廳、清水河廳、和林格爾廳、豐鎮(zhèn)廳、托克托、寧遠廳。其中歸化、薩拉齊、豐鎮(zhèn)廳理事同知改為撫民同知,加理事銜。7廳寄民悉編戶籍,編入街、村、牌、甲。

    1884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九年),托克托廳、寧遠廳、和林格爾廳、清水河廳設捕盜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捕盜營改為巡警營,設哨官、哨長等職,配有馬步兵40~50名,各營人數(shù)不等,多則100人,少則20多人。

    189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十九年),清廷分歸化城廳以北境設山西歸綏道武川廳,廳治所先定翁袞鎮(zhèn)后改為可可以力更今武川縣城),設撫民同知,兼治四子王旗、達爾罕旗、茂明安旗境內漢民事務。

    1897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年),托克托廳設巡檢司獄。

    1901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七年)山西省歸綏道道員恩銘呈準設立歸綏巡警局,以道臺為督辦,設提調1人,募警兵200名,分歸化城為東、南、西、北、中5區(qū),各設分局,分配警額。

    1902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八年)二月一日,設山西口外巡警局,將所轄捕盜營改為巡警營,巡警開始在各主要街道站街執(zhí)勤。

    190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劃出薩拉齊廳西境地域在大佘太置五原廳,隸山西歸綏道,統(tǒng)領后套全境,姚學鏡任廳同知。十二月,廳治所移至隆興長,寄治包頭。以烏拉特旗及鄂爾多斯之達拉特、杭錦兩旗所寄漢民村落隸之。

    190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九年),清廷新設立陶林、興和等直隸廳,并設置巡警營。

    1907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三十三年),清廷將東三省將軍(八旗)體制改為行省制。

    1908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三十四年),熱河都統(tǒng)廷杰、鑒于赤峰直隸州所屬之烏丹城東連開魯,西接林西,地處要沖,將原來分設于大廟的赤峰縣丞升為赤峰直隸州并移烏丹,另于大廟處改設巡檢1員。同年,清廷將赤峰縣升為赤峰直隸州,并設立開魯縣和林西縣。開魯縣管理扎魯特左、右2旗南部墾地和阿魯科爾沁旗墾地的漢民事務,林西縣管理巴林左、右2旗西部墾地和克什克騰旗東部墾地的漢民事務,兩縣均隸赤峰直隸州。這兩縣很快成為內蒙古東部地區(qū)蒙漢貿(mào)易集鎮(zhèn)。

    二、道、州、廳、縣的設置

    一)歸

    道員本為省之下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區(qū)的職官名和職官名稱,按其職權范圍,前加“分巡”、“分守”、“兵備”等銜。

    清廷于乾隆六年(1741年)設歸綏道,它是山西的諸“道之一。道署衙門建在扎達蓋河西岸,今呼和浩特第中學即其舊址。這一任道臺是滿人六格,這是歸綏道的設置之始。從乾隆六年設歸綏道,至清朝被推翻,歷時170年。其間,第31任道臺是慈禧太后的父親惠征。他在任于道光二十九年至咸豐二年(1849年至1852年)。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末任歸綏道臺咸麟下臺。民國元年(1912年3月,山西軍政府(閻錫山任都)委任閻錫山的老師潘禮彥接任了道臺。同年11月,民國政府改歸綏道為歸綏觀察使,同時把道轄的12個廳改為縣。

    民國三年(1914年),續(xù)遠與山西分治,設緩遠特別行政區(qū),直轄于黨中央政府;并撤銷觀察使署,把其所管的事務并入將軍府民政廳。后接大總統(tǒng)電令,設置綏遠道,以管理特別行政區(qū)內的民政和蒙旗事務。8月12日第一任道尹張志道就職。同時將豐鎮(zhèn)、陶林、興和、涼城(即寧遠)4縣劃歸了察哈爾特別行政區(qū),綏遠道只轄歸、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等8個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1日,綏遠道署改為綏遠民政廳,從此結束了“道”的建制。

    歸綏道的全稱為分巡歸綏等處地方兵備道,職權范圍為旗民蒙古事務、管轄6廳(歸、續(xù)、托、和、清、薩)、監(jiān)督務”,即處理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旗民之間的交涉、刑訟事務。道員官秩正四品,屬吏有典吏、攢典等。

    歸綏道所轄各廳,又稱山西口外七廳(包括豐鎮(zhèn)、寧遠2廳不含無轄地和無屬民的綏遠城糧餉同知廳),實際管轄范圍為旗縣廳)交叉的整個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右翼地區(qū)。

    清末大規(guī)模放墾蒙地后,歸綏道轄下又增設五原、陶林(治今察哈爾右翼中旗科布爾)、武川、興和、東勝5廳。

    廳的長官稱同知者為正五品,通判為六品。歸綏道所屬各廳長中,歸化城、綏遠城、豐鎮(zhèn)、五原、武川、興和等廳為同知;薩拉齊、寧遠初為通判,清末又升為同知;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陶林、東勝為通判。

    歸綏道所屬各廳的屬官,有巡檢(從九品)、司獄(從九品)。巡檢(有的兼司獄)在歸化城、薩拉齊、豐鎮(zhèn)、五原等廳各有2人,其他廳多只1人。有的駐廳城,有的分駐轄境。如薩拉齊廳巡檢一駐廳城,一駐包頭鎮(zhèn);歸化城巡檢一駐廳城,一駐畢克齊鎮(zhèn)。

    二)多倫諾爾廳

    雍正年間,清廷在察哈爾左翼沿邊地區(qū)先后設立張家口、多倫諾爾、獨石口3個廳,隸屬直隸省口北道,合稱口北3廳,其中多倫諾爾廳在今內蒙古境內。

    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治今多倫縣)設于雍正十年(1732年)。光緒七年(1881年),理事同知改為撫民同知。多倫諾爾為清代內蒙古寺廟匯集的喇嘛教中心,也是內地通往蒙古腹地的交通樞紐和商業(yè)貿(mào)易重鎮(zhèn)。所設理事同知負責承接審理察哈爾左翼鑲黃、正藍、鑲白、正白4旗發(fā)生的民(漢)蒙交涉、命盜等案?!安⒉榫兲臃耍瑢徖頋h鋪戶爭訟、竊劫、人命各案之事”。理事同知之下,設巡檢2人,一駐廳城,一駐昭烏達盟西北部克什克騰旗境內。

    三)烏蘭哈達廳、赤峰縣、赤峰州

    雍正七年(1729年),直隸省在熱河(承德)以東八溝(今河北平泉)設理事通判廳,管理卓索圖、昭烏達2盟境內民蒙交涉及緝捕盜賊等事。乾隆年間,又在卓索圖、昭烏達2盟境內陸續(xù)增設塔子溝、烏蘭哈達、三座塔等廳,后分別改為建昌、赤峰、朝陽等縣,隸屬直隸承德府。其中,烏蘭哈達廳(赤峰縣)在今內蒙古境內。

    上一篇:

內蒙古地區(qū)的外藩盟旗
下一篇:
隋朝在內蒙古的建制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wǎng)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內蒙古清朝地方道、州、廳、縣的建制

發(fā)布時間:2016-07-15 來源:內蒙古建制沿革概覽        【字體:
  • 、建制沿革

    1723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雍正元年),歸化城土默特左翼都統(tǒng)丹津奏準在歸化城設置理事同知,隸山西大同府,以加強對口外漢民的經(jīng)商、農(nóng)耕等管理,蒙漢從此實行分治。是年,清廷在承德設熱河理事廳,兼轄卓索圖、昭烏達2盟所屬之漢民事務。

    1734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禎雍正十二年),今托克托、薩拉齊、和林格爾分別設立協(xié)理筆貼式,辦理各地的蒙漢事務。同年,清廷置寧朔衛(wèi)和懷遠所,寄治山西省朔平府,并在今涼城縣永興鄉(xiāng)西街建寧朔衛(wèi)守備衙門。

    1735年(清世宗胤禎雍正十三年),奉旨議建綏遠城,乾隆四年1739年)竣工。歸化城土默特議事廳建成,初為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tǒng)署,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為十二參領議事廳,后為土默特總管公署和土默特別旗治所等。

    1736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元年),清廷在歸化城南的清水河(今清水河縣)、和林格爾和托克托城置協(xié)理通判廳,分管各處的蒙漢事務。

    1739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四年),清廷設綏遠城廳,設置理事同知1員,專管糧餉。乾隆六年隸于山西歸綏道。并設善岱、薩拉齊2協(xié)理通判廳,專管境內漢回等族事務。

    1741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六年)八月,清廷在歸化城置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的分巡歸綏道。并改歸化城理事同知為歸化城直隸廳,置撫民理事同知。歸綏道管轄歸化城直隸撫民理事同知、綏遠廳理事同知、薩拉齊協(xié)理通判、和林格爾協(xié)理通判、清水河協(xié)理通判、昆都倫協(xié)理筆貼式和善岱協(xié)理筆帖式。

    1742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七年)二月,清廷將承德直隸州復改為熱河理事通判廳,并于八溝廳設烏蘭哈達巡視員。

    1760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二十五年),清廷裁歸化城協(xié)理通判2員,改和林格爾、清水河、托克托、薩拉齊協(xié)理通判為實授同知或通判,使之升為理事廳。是年,清廷改置薩拉齊、清水河、和林格爾、托克托協(xié)理通判為理事通判廳,管理蒙民事務,其中和林格爾附設昆都倫協(xié)理通判

    1764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二十九年),清廷分設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托克托通判與歸化、綏遠城2同知共屬歸綏道,隸山西省管轄。

    1768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三十三年),豐鎮(zhèn)廳改理事通判為理事同知。

    1809年(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嘉慶十四年)春,清廷裁善岱巡檢官,移設包頭。始改包頭村為包頭鎮(zhèn),設把總一員鎮(zhèn)守包頭。此為包頭有官治之開端。

    1825年(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五年),清廷在克什克騰旗東南墾地的白岔地方設置巡檢司,隸多倫諾爾直隸廳,專管漢民事務及征稅等。設治后,商民增加愈快,道光年間已極殷盛。

    1865年(清穆宗載淳同治四年),改薩拉齊理事通判廳為理事同知廳。

    188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十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奏請口外7廳改制,將寄居民編立戶籍。翌年二月,綏遠城將軍豐紳、歸化城副都統(tǒng)奎英反對改制,奏請勿編民籍。五月,豐紳被參劾,奎英被控阻撓公務交部議處。清廷準歸綏道由5廳增為7廳,原大同府所轄豐鎮(zhèn)廳、朔平府所屬寧遠廳,升為直隸廳,改隸山西歸綏道,稱口外七廳。計有歸化廳、薩拉齊廳、清水河廳、和林格爾廳、豐鎮(zhèn)廳、托克托、寧遠廳。其中歸化、薩拉齊、豐鎮(zhèn)廳理事同知改為撫民同知,加理事銜。7廳寄民悉編戶籍,編入街、村、牌、甲。

    1884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九年),托克托廳、寧遠廳、和林格爾廳、清水河廳設捕盜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捕盜營改為巡警營,設哨官、哨長等職,配有馬步兵40~50名,各營人數(shù)不等,多則100人,少則20多人。

    189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十九年),清廷分歸化城廳以北境設山西歸綏道武川廳,廳治所先定翁袞鎮(zhèn)后改為可可以力更今武川縣城),設撫民同知,兼治四子王旗、達爾罕旗、茂明安旗境內漢民事務。

    1897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年),托克托廳設巡檢司獄。

    1901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七年),山西省歸綏道道員恩銘呈準設立歸綏巡警局,以道臺為督辦,設提調1人,募警兵200名,分歸化城為東、南、西、北、中5區(qū),各設分局,分配警額。

    1902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八年)二月一日,設山西口外巡警局,將所轄捕盜營改為巡警營,巡警開始在各主要街道站街執(zhí)勤。

    190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劃出薩拉齊廳西境地域在大佘太置五原廳,隸山西歸綏道,統(tǒng)領后套全境,姚學鏡任廳同知。十二月,廳治所移至隆興長,寄治包頭。以烏拉特旗及鄂爾多斯之達拉特、杭錦兩旗所寄漢民村落隸之。

    1903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二十九年),清廷新設立陶林、興和等直隸廳,并設置巡警營。

    1907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三十三年),清廷將東三省將軍(八旗)體制改為行省制。

    1908年(清德宗愛新覺羅載光緒三十四年),熱河都統(tǒng)廷杰、鑒于赤峰直隸州所屬之烏丹城東連開魯,西接林西,地處要沖,將原來分設于大廟的赤峰縣丞升為赤峰直隸州并移烏丹,另于大廟處改設巡檢1員。同年,清廷將赤峰縣升為赤峰直隸州,并設立開魯縣和林西縣。開魯縣管理扎魯特左、右2旗南部墾地和阿魯科爾沁旗墾地的漢民事務,林西縣管理巴林左、右2旗西部墾地和克什克騰旗東部墾地的漢民事務,兩縣均隸赤峰直隸州。這兩縣很快成為內蒙古東部地區(qū)蒙漢貿(mào)易集鎮(zhèn)。

    二、道、州、廳、縣的設置

    一)歸

    道員本為省之下某一方面或某一地區(qū)的職官名和職官名稱,按其職權范圍,前加“分巡”、“分守”、“兵備”等銜。

    清廷于乾隆六年(1741年)設歸綏道,它是山西的諸“道之一。道署衙門建在扎達蓋河西岸,今呼和浩特第中學即其舊址。這一任道臺是滿人六格,這是歸綏道的設置之始。從乾隆六年設歸綏道,至清朝被推翻,歷時170年。其間,第31任道臺是慈禧太后的父親惠征。他在任于道光二十九年至咸豐二年(1849年至1852年)。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末任歸綏道臺咸麟下臺。民國元年(1912年3月,山西軍政府(閻錫山任都)委任閻錫山的老師潘禮彥接任了道臺。同年11月,民國政府改歸綏道為歸綏觀察使,同時把道轄的12個廳改為縣。

    民國三年(1914年),續(xù)遠與山西分治,設緩遠特別行政區(qū),直轄于黨中央政府;并撤銷觀察使署,把其所管的事務并入將軍府民政廳。后接大總統(tǒng)電令,設置綏遠道,以管理特別行政區(qū)內的民政和蒙旗事務。8月12日第一任道尹張志道就職。同時將豐鎮(zhèn)、陶林、興和、涼城(即寧遠)4縣劃歸了察哈爾特別行政區(qū),綏遠道只轄歸、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等8個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1日,綏遠道署改為綏遠民政廳,從此結束了“道”的建制。

    歸綏道的全稱為分巡歸綏等處地方兵備道,職權范圍為旗民蒙古事務、管轄6廳(歸、續(xù)、托、和、清、薩)、監(jiān)督務”,即處理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旗民之間的交涉、刑訟事務。道員官秩正四品,屬吏有典吏、攢典等。

    歸綏道所轄各廳,又稱山西口外七廳(包括豐鎮(zhèn)、寧遠2廳不含無轄地和無屬民的綏遠城糧餉同知廳),實際管轄范圍為旗縣廳)交叉的整個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右翼地區(qū)。

    清末大規(guī)模放墾蒙地后,歸綏道轄下又增設五原、陶林(治今察哈爾右翼中旗科布爾)、武川、興和、東勝5廳。

    廳的長官稱同知者為正五品,通判為六品。歸綏道所屬各廳長中,歸化城、綏遠城、豐鎮(zhèn)、五原、武川、興和等廳為同知;薩拉齊、寧遠初為通判,清末又升為同知;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陶林、東勝為通判。

    歸綏道所屬各廳的屬官,有巡檢(從九品)、司獄(從九品)。巡檢(有的兼司獄)在歸化城、薩拉齊、豐鎮(zhèn)、五原等廳各有2人,其他廳多只1人。有的駐廳城,有的分駐轄境。如薩拉齊廳巡檢一駐廳城,一駐包頭鎮(zhèn);歸化城巡檢一駐廳城,一駐畢克齊鎮(zhèn)。

    二)多倫諾爾廳

    雍正年間,清廷在察哈爾左翼沿邊地區(qū)先后設立張家口、多倫諾爾、獨石口3個廳,隸屬直隸省口北道,合稱口北3廳,其中多倫諾爾廳在今內蒙古境內。

    多倫諾爾理事同知廳(治今多倫縣)設于雍正十年(1732年)。光緒七年(1881年),理事同知改為撫民同知。多倫諾爾為清代內蒙古寺廟匯集的喇嘛教中心,也是內地通往蒙古腹地的交通樞紐和商業(yè)貿(mào)易重鎮(zhèn)。所設理事同知負責承接審理察哈爾左翼鑲黃、正藍、鑲白、正白4旗發(fā)生的民(漢)蒙交涉、命盜等案?!安⒉榫兲臃?,審理漢鋪戶爭訟、竊劫、人命各案之事”。理事同知之下,設巡檢2人,一駐廳城,一駐昭烏達盟西北部克什克騰旗境內。

    三)烏蘭哈達廳、赤峰縣、赤峰州

    雍正七年(1729年),直隸省在熱河(承德)以東八溝(今河北平泉)設理事通判廳,管理卓索圖、昭烏達2盟境內民蒙交涉及緝捕盜賊等事。乾隆年間,又在卓索圖、昭烏達2盟境內陸續(xù)增設塔子溝、烏蘭哈達、三座塔等廳,后分別改為建昌、赤峰、朝陽等縣,隸屬直隸承德府。其中,烏蘭哈達廳(赤峰縣)在今內蒙古境內。

    上一篇:

內蒙古地區(qū)的外藩盟旗
下一篇:
隋朝在內蒙古的建制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wǎng)》官方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