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數(shù)稍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是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斑_斡爾”是達斡爾族的自稱,史稱“達呼爾”、“達古爾”、“達糊里”等。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東部,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其聚居區(qū)。2010年全旗人口為34.0582萬人(),其中達斡爾族人口3.2365萬人,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除少數(shù)人使用蒙古文外,多數(shù)人使用漢文。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事獵、漁、牧、林等。主要信奉薩滿教,少數(shù)人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一、婚俗
訂婚通常要送兩次彩禮,第一次稱送“恰安特”,未婚男子要由男方委派一名長輩(陪禮人)陪同,趕車攜帶帶韁馬、乳牛、豬、美酒、奶食和糕點等前往女方家。禮車到女方家時,要等女方親屬到齊后才能卸車。其間,女方親屬要與陪禮人展開和善有趣的答辯后才會讓男方人等進院里。女方家族長要鄭重的舉行禮酒開封儀式,稱為“開壇禮”。之后女方設宴款待男方,席間男方陪禮人要代表男方家族向女方長輩敬酒并致獻頌詞,未來女婿也要向女方長輩叩首獻酒,正式認親。告辭時,女方有時也要回送一匹駿馬以示認親。在婚前一個月,男方要送第二次彩禮稱送“托列”。一般要送些布匹、新娘衣服和首飾等,送禮后要共同商定迎娶吉日。迎娶前夕,新郎要獨往岳父家,由岳母請來一位兒女雙全的近親婦女主持吃“拉里”儀式,“拉里”為一種用黃米熬成的粘粥,新郎新娘相對而坐,二人共用一雙筷子,相互喂食用黃油拌好的粘粥,以示如膠似漆,永世不分。
婚嫁之日,女方由4名送親“華達”組成送親組前往男方家。其中一名年齡最小的“華達”騎馬,其余均乘車。新郎騎馬走在最前面。當喜車距男方家
二、黑灰節(jié)
達斡爾語稱“霍烏都日”,是達斡爾族和錫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每年
三、大轱轤車
達斡爾人自制的一種交通工具,俗稱“草上飛”。用于乘坐或運載貨物。輪子高
四、裝煙禮
達斡爾人相見裝煙是一種莊重的禮儀。晚輩見到長輩,在行罷請安禮后,要將長輩的煙袋要來,裝上自己的煙點燃,把煙嘴用袖口或衣角擦凈,然后雙手送與長輩吸用。平輩相見時,要交換煙袋,裝煙,點燃后相互歸還,稱為“對裝”。一般女人在出嫁前可以不為別人裝煙,出嫁后不為丈夫、兄弟裝煙,對公婆、長輩及來客均要施裝煙禮。達斡爾人的煙袋桿長
五、祭祀
達斡爾人有很多民間祭祀形式,有春祭和秋祭之分。春祭主要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牲畜興旺,人丁平安。秋祭主要是感謝天地山川諸神對人們的賜予與恩惠。祭敖包時,全屯的男人們登山坐在敖包前,先由巴格其(薩滿)致祭詞,然后殺豬宰牛,把煮熟的肉祭獻敖包。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按戶均分生熟肉。至21世紀初,祭敖包活動不僅規(guī)模比原來大,而且還增加了商品交易、歌舞表演和體育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除此之外,天旱時也有祈禱雨的“求雨祭”;在瘟疫流行時有祈求消病除瘟的“驤疫祭”;在遇有災殃或老人彌留之際有祈求平安的“蒼天祭”。
——源自《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志·旅游志》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達斡爾族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數(shù)稍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是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斑_斡爾”是達斡爾族的自稱,史稱“達呼爾”、“達古爾”、“達糊里”等。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東部,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其聚居區(qū)。2010年全旗人口為34.0582萬人(),其中達斡爾族人口3.2365萬人,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除少數(shù)人使用蒙古文外,多數(shù)人使用漢文。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事獵、漁、牧、林等。主要信奉薩滿教,少數(shù)人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
一、婚俗
訂婚通常要送兩次彩禮,第一次稱送“恰安特”,未婚男子要由男方委派一名長輩(陪禮人)陪同,趕車攜帶帶韁馬、乳牛、豬、美酒、奶食和糕點等前往女方家。禮車到女方家時,要等女方親屬到齊后才能卸車。其間,女方親屬要與陪禮人展開和善有趣的答辯后才會讓男方人等進院里。女方家族長要鄭重的舉行禮酒開封儀式,稱為“開壇禮”。之后女方設宴款待男方,席間男方陪禮人要代表男方家族向女方長輩敬酒并致獻頌詞,未來女婿也要向女方長輩叩首獻酒,正式認親。告辭時,女方有時也要回送一匹駿馬以示認親。在婚前一個月,男方要送第二次彩禮稱送“托列”。一般要送些布匹、新娘衣服和首飾等,送禮后要共同商定迎娶吉日。迎娶前夕,新郎要獨往岳父家,由岳母請來一位兒女雙全的近親婦女主持吃“拉里”儀式,“拉里”為一種用黃米熬成的粘粥,新郎新娘相對而坐,二人共用一雙筷子,相互喂食用黃油拌好的粘粥,以示如膠似漆,永世不分。
婚嫁之日,女方由4名送親“華達”組成送親組前往男方家。其中一名年齡最小的“華達”騎馬,其余均乘車。新郎騎馬走在最前面。當喜車距男方家
二、黑灰節(jié)
達斡爾語稱“霍烏都日”,是達斡爾族和錫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每年
三、大轱轤車
達斡爾人自制的一種交通工具,俗稱“草上飛”。用于乘坐或運載貨物。輪子高
四、裝煙禮
達斡爾人相見裝煙是一種莊重的禮儀。晚輩見到長輩,在行罷請安禮后,要將長輩的煙袋要來,裝上自己的煙點燃,把煙嘴用袖口或衣角擦凈,然后雙手送與長輩吸用。平輩相見時,要交換煙袋,裝煙,點燃后相互歸還,稱為“對裝”。一般女人在出嫁前可以不為別人裝煙,出嫁后不為丈夫、兄弟裝煙,對公婆、長輩及來客均要施裝煙禮。達斡爾人的煙袋桿長
五、祭祀
達斡爾人有很多民間祭祀形式,有春祭和秋祭之分。春祭主要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牲畜興旺,人丁平安。秋祭主要是感謝天地山川諸神對人們的賜予與恩惠。祭敖包時,全屯的男人們登山坐在敖包前,先由巴格其(薩滿)致祭詞,然后殺豬宰牛,把煮熟的肉祭獻敖包。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按戶均分生熟肉。至21世紀初,祭敖包活動不僅規(guī)模比原來大,而且還增加了商品交易、歌舞表演和體育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除此之外,天旱時也有祈禱雨的“求雨祭”;在瘟疫流行時有祈求消病除瘟的“驤疫祭”;在遇有災殃或老人彌留之際有祈求平安的“蒼天祭”。
——源自《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志·旅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