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年鑒的發(fā)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天津進步出版社于1950年編纂出版《開國年鑒》。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部綜合性年鑒,主要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事。其實應該叫手冊,開本也比較小。大公報社編纂出版《人民手冊》,名為手冊,實為年鑒。它從1950年開始,到1965年的16年中共出版15冊,基本上逐年出版,只有1954年和1955年是合刊,其宗旨是記錄新中國前進的腳步。該書定型后,每冊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大事特輯,匯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指示、言論、文電,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決議、方針政策條文和政府聲明,黨報黨刊的重要社論等;后一部分逐年記載國家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各方面建設成就及其統(tǒng)計資料,起到國家年鑒的作用。世界知識出版社從1953年開始出版《世界知識手冊》,基本上每年1冊,1958年起,改名為《世界知識年鑒》,按年度反映世界各國概況、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各種統(tǒng)計資料和大事記,欄目穩(wěn)定,查找便當。這一時期還出版有《中國攝影年鑒》《開灤年鑒》《球類比賽年鑒》等年鑒。據統(tǒng)計,20世紀50年代年鑒數量不到10種。
20世紀60年代,《中國體育年鑒》《臺風年鑒》《廣東省地面氣象年鑒》3種年鑒創(chuàng)刊,但都只出幾期,影響不大。中國還翻譯出版《徳意志民主共和國統(tǒng)計年鑒》《阿爾巴尼亞年鑒》等外國年鑒。此外,還內部出版幾部統(tǒng)計年鑒。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創(chuàng)刊的年鑒幾乎全部???/span>[9]
總體上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年鑒編纂出版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年鑒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及民國時期,這與一個數億人口的大國是極不相稱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只有極少的年鑒編纂出版,年鑒事業(yè)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
年鑒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是改革開放的產物。1979年10月,鄧小平在接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負責人時,對陪同接見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姜椿芳說:“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10]以《中國百科年鑒》等年鑒的編纂出版為龍頭,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經久不衰的年鑒編纂熱潮。
1980年,全國先后有《中國百科年鑒》《中國歷史學年鑒》《中國出版年鑒》《世界經濟年鑒》《自然雜志年鑒》(后改名為《自然科學年鑒》)5種年鑒問世,加上繼續(xù)出版的中譯本《科學年鑒》,共有6種。1981年,《中國年鑒》《中國經濟年鑒》《中國農業(yè)年鑒》等7種年鑒創(chuàng)刊,《中國體育年鑒》復刊,全國年鑒共有14種。1982年,《中國哲學年鑒》《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印刷年鑒》《中國文藝年鑒》《中國新聞年鑒》等13種年鑒創(chuàng)刊,《世界知識年鑒》復刊,年鑒發(fā)展到28種。1983年,第一部地方綜合年鑒《蘇州年鑒》編纂出版,《黑龍江經濟年鑒》《遼寧經濟統(tǒng)計年鑒》《廣州經濟年鑒》創(chuàng)刊,地方年鑒異軍突起。1984年,第一部省級綜合年鑒《河南年鑒》編纂出版。1986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113種。1993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640種,其中地方綜合年鑒340余種。1999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1300余種。2005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2000種。2008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2500余種,其中地方綜合年鑒1400余種。2014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5000余種,其中地方綜合年鑒2000余種。
縱觀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年鑒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大體經歷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6年,為“年鑒熱”興起階段。改革開放之初,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特別是不同專業(yè)、學科、部門讀者群對知識信息的需求,以《中國百科年鑒》《中國歷史學年鑒》《中國出版年鑒》等為先導,一大批專業(yè)年鑒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問世。專業(yè)年鑒中數量最大的當數經濟類,已覆蓋國民經濟各個主要部門,并且從大的經濟門類擴展到行業(yè),從行業(yè)擴展到企業(yè),從生產部門擴展到財經商業(yè)部門。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年鑒,如《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年鑒》《中國經濟特區(qū)年鑒》《國際形勢年鑒》《世界經濟年鑒》,英文版的《中國年鑒》《中國經濟年鑒》,中英文對照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編譯的《意大利艦船年鑒》,上海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和美國亞系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美國工商年鑒》等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其次,是統(tǒng)計類年鑒的大批問世。除全國性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外,每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都出版統(tǒng)計年鑒。再次,是文化教育、文學藝術、醫(yī)療衛(wèi)生類年鑒,涌現出教育、文藝、體育、新聞、廣播電視、電影、戲劇、版畫、攝影、文學研究、衛(wèi)生、中醫(yī)、中醫(yī)藥、外科、內科、口腔醫(yī)學、醫(yī)學科學、藥學等30種年鑒。
第二階段,1987—2005年,為年鑒快速發(fā)展階段。在專業(yè)年鑒的帶動和影響下,隨著各地地方志工作機構的相繼建立,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尤其是1986年后,地方性年鑒異軍突起。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省會大城市為主,編出一批省、市、縣三級地方綜合年鑒。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全國各地首輪地方志編修工作的完成,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在80年代快速發(fā)展的基礎上又迎來一個高峰。
第三階段,2006年后,為依法編鑒階段。2006年5月18日,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國務院令第476號)頒布實施?!兜胤街竟ぷ鳁l例》首次明確地方綜合年鑒的性質、編纂主休、質量要求和經費來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有關地方志書和地方綜合年鑒的全國性法規(guī),它結束地方志書和年鑒工作無法可依的歷史,標志社會主義新編地方志工作和地方綜合年鑒工作進入依法編修的新階段。在《地方志工作條例》和相應的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地方法規(guī)和政府規(guī)章的指導、推動下,地方綜合年鑒不斷向市、縣(市、區(qū))拓展。截至2015年,全國共編纂出版地方綜合年鑒2300余種。北京、上海、安徽、廣東等省市實現三級地方綜合年鑒全覆蓋,吉林、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重慶、四川、云南等省市地方綜合年鑒覆蓋率80%以上?!渡虾D觇b》《江蘇年鑒》《廣州年鑒》先后推出英文版,一批年鑒簡本、地情手冊等衍生產品相繼涌現。地方綜合年鑒不僅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在編纂質量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注釋:
[1]王世偉:《百科全書起源考略》,載《圖書館情報工作》1991年第4期。
[2]牟國義:《宋代〈年鑒〉一書考略》,載《江蘇地方志》2012年第5期。
[3]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tǒng)計叢書之年刊系統(tǒng)》,載《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詹慶華:《中國近代海關貿易報告述論》,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王世偉:《二十世紀中國第一部年鑒》,載《圖書館雜志》1990年第5期。
[6]《世界年鑒(1913)》(1)例言,《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第1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
[7]熊希齡:民國3年《世界年鑒》序言,《世界年鑒(1914)》,《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第3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7頁。
[8]《民國叢書續(xù)編》編輯委員會:《〈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的歷史文獻價值》,《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第1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此數字為約數,未進行全面校核。
[9]張麗麗:《淺析新中國年鑒出版發(fā)行特點》,肖東發(fā)等著《年鑒學》,方志出版社2014年版。
[10]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方志文獻匯編(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年鑒的發(fā)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天津進步出版社于1950年編纂出版《開國年鑒》。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部綜合性年鑒,主要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事。其實應該叫手冊,開本也比較小。大公報社編纂出版《人民手冊》,名為手冊,實為年鑒。它從1950年開始,到1965年的16年中共出版15冊,基本上逐年出版,只有1954年和1955年是合刊,其宗旨是記錄新中國前進的腳步。該書定型后,每冊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大事特輯,匯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指示、言論、文電,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決議、方針政策條文和政府聲明,黨報黨刊的重要社論等;后一部分逐年記載國家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各方面建設成就及其統(tǒng)計資料,起到國家年鑒的作用。世界知識出版社從1953年開始出版《世界知識手冊》,基本上每年1冊,1958年起,改名為《世界知識年鑒》,按年度反映世界各國概況、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各種統(tǒng)計資料和大事記,欄目穩(wěn)定,查找便當。這一時期還出版有《中國攝影年鑒》《開灤年鑒》《球類比賽年鑒》等年鑒。據統(tǒng)計,20世紀50年代年鑒數量不到10種。
20世紀60年代,《中國體育年鑒》《臺風年鑒》《廣東省地面氣象年鑒》3種年鑒創(chuàng)刊,但都只出幾期,影響不大。中國還翻譯出版《徳意志民主共和國統(tǒng)計年鑒》《阿爾巴尼亞年鑒》等外國年鑒。此外,還內部出版幾部統(tǒng)計年鑒。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創(chuàng)刊的年鑒幾乎全部???。[9]
總體上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年鑒編纂出版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年鑒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及民國時期,這與一個數億人口的大國是極不相稱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只有極少的年鑒編纂出版,年鑒事業(yè)幾乎處于空白狀態(tài)。
年鑒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是改革開放的產物。1979年10月,鄧小平在接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負責人時,對陪同接見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姜椿芳說:“編輯出版年鑒,很有必要,這是國家的需要,四化建設的需要。”[10]以《中國百科年鑒》等年鑒的編纂出版為龍頭,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經久不衰的年鑒編纂熱潮。
1980年,全國先后有《中國百科年鑒》《中國歷史學年鑒》《中國出版年鑒》《世界經濟年鑒》《自然雜志年鑒》(后改名為《自然科學年鑒》)5種年鑒問世,加上繼續(xù)出版的中譯本《科學年鑒》,共有6種。1981年,《中國年鑒》《中國經濟年鑒》《中國農業(yè)年鑒》等7種年鑒創(chuàng)刊,《中國體育年鑒》復刊,全國年鑒共有14種。1982年,《中國哲學年鑒》《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印刷年鑒》《中國文藝年鑒》《中國新聞年鑒》等13種年鑒創(chuàng)刊,《世界知識年鑒》復刊,年鑒發(fā)展到28種。1983年,第一部地方綜合年鑒《蘇州年鑒》編纂出版,《黑龍江經濟年鑒》《遼寧經濟統(tǒng)計年鑒》《廣州經濟年鑒》創(chuàng)刊,地方年鑒異軍突起。1984年,第一部省級綜合年鑒《河南年鑒》編纂出版。1986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113種。1993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640種,其中地方綜合年鑒340余種。1999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1300余種。2005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2000種。2008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2500余種,其中地方綜合年鑒1400余種。2014年,全國編纂出版年鑒5000余種,其中地方綜合年鑒2000余種。
縱觀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年鑒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大體經歷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6年,為“年鑒熱”興起階段。改革開放之初,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特別是不同專業(yè)、學科、部門讀者群對知識信息的需求,以《中國百科年鑒》《中國歷史學年鑒》《中國出版年鑒》等為先導,一大批專業(yè)年鑒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問世。專業(yè)年鑒中數量最大的當數經濟類,已覆蓋國民經濟各個主要部門,并且從大的經濟門類擴展到行業(yè),從行業(yè)擴展到企業(yè),從生產部門擴展到財經商業(yè)部門。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年鑒,如《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年鑒》《中國經濟特區(qū)年鑒》《國際形勢年鑒》《世界經濟年鑒》,英文版的《中國年鑒》《中國經濟年鑒》,中英文對照的《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編譯的《意大利艦船年鑒》,上海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和美國亞系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的《美國工商年鑒》等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其次,是統(tǒng)計類年鑒的大批問世。除全國性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外,每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都出版統(tǒng)計年鑒。再次,是文化教育、文學藝術、醫(yī)療衛(wèi)生類年鑒,涌現出教育、文藝、體育、新聞、廣播電視、電影、戲劇、版畫、攝影、文學研究、衛(wèi)生、中醫(yī)、中醫(yī)藥、外科、內科、口腔醫(yī)學、醫(yī)學科學、藥學等30種年鑒。
第二階段,1987—2005年,為年鑒快速發(fā)展階段。在專業(yè)年鑒的帶動和影響下,隨著各地地方志工作機構的相繼建立,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尤其是1986年后,地方性年鑒異軍突起。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省會大城市為主,編出一批省、市、縣三級地方綜合年鑒。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全國各地首輪地方志編修工作的完成,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在80年代快速發(fā)展的基礎上又迎來一個高峰。
第三階段,2006年后,為依法編鑒階段。2006年5月18日,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國務院令第476號)頒布實施。《地方志工作條例》首次明確地方綜合年鑒的性質、編纂主休、質量要求和經費來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有關地方志書和地方綜合年鑒的全國性法規(guī),它結束地方志書和年鑒工作無法可依的歷史,標志社會主義新編地方志工作和地方綜合年鑒工作進入依法編修的新階段。在《地方志工作條例》和相應的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地方法規(guī)和政府規(guī)章的指導、推動下,地方綜合年鑒不斷向市、縣(市、區(qū))拓展。截至2015年,全國共編纂出版地方綜合年鑒2300余種。北京、上海、安徽、廣東等省市實現三級地方綜合年鑒全覆蓋,吉林、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重慶、四川、云南等省市地方綜合年鑒覆蓋率80%以上?!渡虾D觇b》《江蘇年鑒》《廣州年鑒》先后推出英文版,一批年鑒簡本、地情手冊等衍生產品相繼涌現。地方綜合年鑒不僅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在編纂質量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注釋:
[1]王世偉:《百科全書起源考略》,載《圖書館情報工作》1991年第4期。
[2]牟國義:《宋代〈年鑒〉一書考略》,載《江蘇地方志》2012年第5期。
[3]吳松弟、方書生:《中國舊海關出版物的書名、內容和流變考證:統(tǒng)計叢書之年刊系統(tǒng)》,載《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4]詹慶華:《中國近代海關貿易報告述論》,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王世偉:《二十世紀中國第一部年鑒》,載《圖書館雜志》1990年第5期。
[6]《世界年鑒(1913)》(1)例言,《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第1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
[7]熊希齡:民國3年《世界年鑒》序言,《世界年鑒(1914)》,《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第3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7頁。
[8]《民國叢書續(xù)編》編輯委員會:《〈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的歷史文獻價值》,《民國叢書續(xù)編》第一編第1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版。此數字為約數,未進行全面校核。
[9]張麗麗:《淺析新中國年鑒出版發(fā)行特點》,肖東發(fā)等著《年鑒學》,方志出版社2014年版。
[10]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方志文獻匯編(上)》,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