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黎(1170~1223年) 亦作“模(木)合里”、“摩和賚”等。蒙古汗國大將。蒙古札剌亦兒部人,生于斡難河(今鄂嫩河)東。自幼投靠鐵木真,隨從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各部,戰(zhàn)功卓著,屢救鐵木真于危難之中,成為鐵木真的那可兒(伴當),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并稱“四杰”。蒙古國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時,封為左翼萬戶長,兼領第一千戶。統(tǒng)轄汗庭以東到大興安嶺廣闊地區(qū)。蒙古國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隨成吉思汗攻金。參加指揮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河北懷安柴溝堡東)大戰(zhàn),親率敢死士沖殺,以少勝多,擊潰金軍精銳40萬兵馬。攻云中(今托克托縣東北)、九原(今包頭西北)諸郡,皆拔之。蒙古國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率軍攻居庸關,克涿(今河北涿縣)、易(今河北易縣)二州。南下破山東濱、棣、益都、密州(今諸城)等地。翌年與成吉思汗會師中都(今北京)城下,迫金宣宗請和。蒙古國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領兵攻金北京(今寧城縣西)、取臨潢府(今巴林左旗林東南)等諸州縣,大敗金軍20萬于花道(今赤峰東南)。又以計平定金東京(今遼寧遼陽)。蒙古國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秋,成吉思汗準備西征,詔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全權指揮攻金戰(zhàn)爭,統(tǒng)軍10萬與金朝作戰(zhàn),經略中原。采納部將建議,改變奪地不守政策,下不嗜殺、禁剽掠的命令,釋放反復者,重賞重用降將,招賢納士,使金境內各地武裝首領前來歸附。蒙古國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略定遼西、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收降濟南嚴實所屬八州30萬戶。蒙古國成吉思汗十六年(1221年)與西夏兵聯(lián)合進攻陜西,在延安東設伏,敗金將完顏合達兵3萬。翌年七月,再次自云中(今托克托縣東北)南下,攻取青龍堡。蒙古國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兵圍長安(今陜西西安)、鳳翔不克。三月,回軍渡河到山西聞喜縣病故。追封魯國王。
鐵木真(1162~1227年) 即成吉思汗,古代蒙古國創(chuàng)建者,軍事家、政治家。蒙古乞顏部人,孛兒只斤氏,出生于蒙古貴族世家。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秋,鐵木真父也速該率部眾與受金朝支持的塔塔兒部落展開激戰(zhàn),獲勝返回營地,正值長子出生,起名為鐵木真。金大定十年(1170年),鐵木真9歲時,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部眾叛離而去。后鐵木真和部分部眾投靠其父的“安答”(義兄弟)克烈部脫斡鄰勒汗(即汪罕),認為義父。收集離散部眾,結交“那可兒”(意伙伴),擴充實力,最后建立自己的斡爾朵,離開札木合單獨設營。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彥氏可汗,封設官職,建立護衛(wèi)軍,展開奪取東部富饒草原的斗爭。金率安元年(1196年)七月,金朝遣西北路招討使完顏安國等出兵攻打塔塔兒部。鐵木真聯(lián)合克烈部助金大敗塔塔兒部于浯勒札河(今烏力吉河)。獲得金朝封賞,名聲大振。金承安三年(1198年),金朝又遣軍征伐弘吉剌、合答斤、山只昆等部,為鐵木真爭奪呼倫貝爾草原掃清障礙,實力迅速增強,引起札答蘭、泰赤烏等部敵視。金承安五年(1200年),弘吉剌、朵兒邊、塔塔兒等11部聚會于阿雷泉(阿勒灰河之源),盟誓欲襲鐵木真、汪罕。鐵木真得到岳父德薛禪密告,從虎圖澤出發(fā),主動反擊,先發(fā)制人,進至捕魚兒海子(今中國與蒙古國界湖貝爾湖)附近,擊敗聯(lián)軍。翌年,被擊敗的11部落首領,再次會盟于額爾古納河、根河、得爾木爾河會流處的忽蘭也兒吉(紅岸),共推札答蘭部的札木合為古兒汗(意眾汗之汗),決定與鐵木真、汪罕決一死戰(zhàn)。鐵木真、汪罕聯(lián)軍占據有利地形,于海剌兒河(今呼倫貝爾盟海拉爾河)附近,再敗11部聯(lián)軍。金泰和二年(1202年) 春,鐵木真乘勝討平察干塔塔兒、按赤塔塔兒部。是年秋,乃蠻杯祿可汗聚集斡亦剌、泰赤烏、塔塔爾等11部殘余聯(lián)軍,在闊亦田(闕奕壇,今輝河南奎騰河附近)與鐵木真、汪罕聯(lián)軍對陣。乃蠻聯(lián)軍兵馬疲憊不堪,時遇風雨大作,乃蠻聯(lián)軍人馬墜人山間,死傷無數,先鋒奪路逃奔。鐵木真、汪罕聯(lián)軍乘勢揮師分路追殺,收降其部眾,打破諸部聯(lián)盟進攻,勢力進一步增強。鐵木真與克烈部汪罕結盟。金泰和三年(1203年)春,汪罕背盟,與札木合一起對鐵木真發(fā)動突然襲擊。鐵木真?zhèn)}猝應戰(zhàn)于合蘭真沙陀(今東烏珠穆沁旗北境),因寡不敵眾,退至合泐合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整軍,尋找戰(zhàn)機。后,札木合與汪罕分裂。同年秋,鐵木真率師兼程,一舉擊潰克烈部主力。汪罕父子敗逃乃蠻部,先后被殺。是年,為金朝看守界壕的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蒙古草原上能與鐵木真抗衡的只剩下乃蠻部太陽汗。為準備與乃蠻部決戰(zhàn),鐵木真將軍隊按千戶制編組,設扯兒必那顏(長官、統(tǒng)領),建立怯薛(護衛(wèi))軍,編設80人宿衛(wèi),70人散班(禿魯花),軍隊更加統(tǒng)一強大。金泰和四年(1204年)四月,鐵木真率大軍西征乃蠻,收復漠北草原各部族,完成統(tǒng)一蒙古大業(yè)。
金泰和六年、蒙古國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春,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俄羅斯國境內鄂嫩河)源頭,舉行忽里勒臺(大聚會、或稱大廟會),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可汗,尊號成吉思汗,建立“也客蒙古兀魯思”(意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創(chuàng)建國家機構,制定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健全軍政合一的千戶制,擴充直轄護衛(wèi)軍(怯薛),并使鄰近的吉爾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落歸附,實力愈加強大。成吉思汗憑借其強大的武裝力量和嚴密的軍事組織,對外進行大規(guī)模軍事擴張。金泰和五年至蒙古國成吉思汗四年(1205~1209年),三次攻西夏,連克數城,迫使西夏主納女請和。蒙古國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親率大軍攻金,野狐嶺之役,殲滅金軍40萬。蒙古國成吉思汗七年(1212年)秋,再次率軍分兩路攻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蒙古國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縉山一戰(zhàn),以少勝多,全殲金軍20萬,金軍精銳消耗殆盡。翌年,蒙古軍圍中都(今北京),出紫荊關,分兵三路進擊華北平原,盡占黃河以北地區(qū)。金朝無力抵抗,獻歧國公主和金銀珠寶請和。蒙古國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專事攻金。蒙古國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年),遣大將哲別追斬屈出律,滅西遼。蒙古國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帝國。蒙古國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年)攻克訛答剌城、不花剌、撒馬耳干(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玉龍杰赤(今土庫曼斯坦根奇),進入呼羅珊。蒙古國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年)冬,回軍至撒馬耳干。西征勝利后的蒙古國,其版圖已擴展到中亞和斡羅思(后稱俄羅斯)南部。成吉思汗西征“滅國四十”。蒙古國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春,成吉思汗結束歷時七年的西征,回到斡難河畔大汗汗廷。蒙古國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春,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翌年七月十三日(1227年8月25日),病逝于清水縣(今甘肅)。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追謚為圣武皇帝,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加謚法天啟運圣武皇帝,廟號元太祖。
忽必烈(1215~1294年) 亦作呼必賚。即元世祖,元朝創(chuàng)建者,成吉思汗孫。蒙古國中統(tǒng)元年至元三十一年(1260~1294年)在位。憲宗蒙哥即位(1251年)后,受命掌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開府于金蓮川(今正藍旗東南),納臣姚樞“王若盡有漢地,則天子何為,不若但持兵權,凡事付諸有司,則事順理安”建議,遣使撫治邢州(今河北邢臺),力阻官兵肆殺無辜;置五倉,令民入粟,以資軍行;立經略司于汴(今河南開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興利,卓有成效。蒙古國憲宗三年(1253年),受京兆(今陜西西安)封地,遣人立京兆宣撫司,興農業(yè),舉漢儒,建學校;遣將校,戍諸州;印交鈔,佐經用,使關隴大治。同年(1253年)九月,與兀良哈臺分兵三路征云南。蒙古國憲宗八年(1258年),從汗征南宋,率部奔臨安,圍鄂州(今武昌),分命諸將不妄殺,不焚民廬舍。次年九月,蒙哥汗在合州前線病逝,忽必烈由諸王擁戴,即汗位于開平,建元中統(tǒng)。初定官制,提倡文治,推行漢法,以適應中原地區(qū)統(tǒng)治。與此同時,阿里不哥在和林由西北諸王推舉為汗,與忽必烈對抗,引起長達4年的爭戰(zhàn),以阿里不哥失敗而告終。元中統(tǒng)三年(1262年)二月,平定山東行省大都督李叛亂。至元六年(1269年)八月,將統(tǒng)治中心由開平遷燕京(今北京),稱中都。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改大蒙古國號為大元。翌年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忽必烈納漢族士大夫建議,“近取金、宋,遠法漢、唐”,健全國家機構。政權穩(wěn)固后,重新發(fā)動對南宋的戰(zhàn)爭。至元十年(1273年),奪取被圍五年的漢水重鎮(zhèn)襄陽、樊城,命伯顏統(tǒng)帥20萬大軍伐宋。至元十五年到至元十六年(1278~1279年),相繼破文天祥、陸秀夫、***等抗元大將所率諸路兵馬,滅宋,統(tǒng)一中國。與此同時,內戰(zhàn)頻繁發(fā)生,北有諸王乃顏反,西有海都稱兵,親自征殺,旋被平定。諸汗國臣服。后方鞏固后,不時出兵安南、占城、緬甸,甚至經高麗渡海遠征日本和爪哇,均遭失敗。在其統(tǒng)治期間,結束數百年來南北對峙,諸國并立狀態(tài),中國出現空前規(guī)模的大統(tǒng)一。各民族經濟文化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在此情況下,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日漸增多,采行漢法,改革落后舊制工作陷于停頓。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后,追謚圣德神協(xié)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俺達(1507~1582年) 明代后期東部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首領。達延汗孫。達延汗去世后,蒙古地區(qū)陷人封建割劇局面,出現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衛(wèi)拉特蒙古3個互相對峙的部落集團。明嘉靖十年(1531年),俺達父死后,右翼三萬戶分成若干領地。兄袞必里克墨爾根襲位,占據鄂爾多斯萬戶。俺達駐牧于豐州灘(今呼和浩特地區(qū)),占據十二土默特,利用自然條件,不斷發(fā)展壯大勢力,率軍10余萬,稱雄于右翼諸部。其時蒙古大汗卜赤勢力日衰,不得不借助俺達的力量來平定兀良哈部反叛,俺達率部征服兀良哈部,取得“索多汗”稱號。明嘉靖十一年至嘉靖十三年(1532~1534年),偕兄兩次西征,大敗亦不剌和卜兒該。后經多年征戰(zhàn),基本上統(tǒng)一蒙古。俺達汗致力于發(fā)展同中原明朝友好關系,以滿足社會經濟之需和解除后顧之憂。嘉靖十三年(1534年)起,先后數10次向明朝提出通貢互市要求,但遭到明世宗拒絕。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達調兵10余萬攻明朝,連克薊州、密云、懷柔、通縣,昌平、京師戒嚴。迫使明朝答應通貢互市。隆慶五年(1571年),明廷封其為“順義王”,結束長期兵戈相見的緊張狀態(tài)。俺達汗宣布十三條和平條款,以示蒙漢世代友好,永不相犯。俺達不僅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軍事家,也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明萬歷十年(1582年)二月去世。
林丹汗(1592~1634年) 明蒙古末代可汗。原名庫圖可汗。達延汗第八世孫。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即汗位。領左翼察哈爾萬戶,駐帳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以北)。矢志繼承達延汗的事業(yè),力圖以武力統(tǒng)一蒙古各部,不斷攻擊遼東女真和明軍。明天啟四年(1624年),努爾哈赤與科爾沁部盟誓,翌年十月,科爾沁部以林丹汗來侵,請援于后金,努爾哈赤率兵相救,林丹汗解圍遁走。明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與喀喇沁部達成攻打林丹汗的協(xié)議。九月,后金軍主力與敖漢、奈曼、扎魯特、喀爾喀部兵馬出征,林丹汗西進土默特、河套地區(qū),戰(zhàn)敗蒙古右翼喀喇沁、土默特部,占據庫庫河屯(今呼和浩特),迫使鄂爾多斯等部歸附。控制東起遼西,西迤洮河(今甘肅境),統(tǒng)率“八大營二十四部”,獨占明朝每年給予蒙古各部的歲賜,控制蒙古諸部同明朝的貿易。拒絕后金誘降,實施聯(lián)合明朝抗擊后金之策。明崇禎四年(1631年),領兵東歸,進攻依附后金的蒙古科爾沁等部,在興安嶺以東西拉木倫河北岸,遭后金皇太極反擊,殘敗西逃。翌年六月,皇太極領兵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林丹汗率軍入青海,欲取西藏,奪取僧俗領導權,號令全蒙古。途中,病卒于西拉塔拉大草灘(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境)。明崇禎六年(1633年),察哈爾部被后金攻滅,漠南蒙古各部均歸屬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