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耶穌教會學校
清同治十三年(1874),外國傳教士德玉明開始涉足阿拉善定遠營。民國14年(1925),瑞典傳教士溥博愛在定遠營創(chuàng)辦了傳播基督教的“福音堂”,并在福音堂內(nèi)開設了定遠營最早的教會學校(俗稱“洋學堂”)——“博愛小學”,招收貧民和教徒子弟30多人。課本、文具均由學校無償供給,免收學費,許多貧民爭先恐后送子弟上教會學校,這引起封建王公極大恐慌。阿拉善旗官方以侵害阿拉善主權為由,強令停學,迫使溥博愛離開定遠營。
清光緒三年(1877),敖漢旗貝子府耶穌教堂建立,課程內(nèi)容有《百家姓》《三字經(jīng)》《千字文》和“四書”、《圣經(jīng)》以及書法。
清光緒三十年(1904),耶穌教在薩拉齊鎮(zhèn)耶穌教堂辦起嬰兒院和學堂。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男女分校,形成育英學校與三妙女校兩所。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耶穌教人士在包頭呂祖廟街創(chuàng)辦恩育小學,后遷至西門大街。民國35年(1946)春,耶穌教在包頭富三元巷(今東河區(qū)和平路)創(chuàng)辦新光小學,1950年后改為包頭市第二初級小學。
(三)清真學堂
民國2年(1913),包頭回族俱進會購置福徵寺西側地皮及兩間房屋為校址,辦起包頭鎮(zhèn)清真學堂,招收回族、蒙古族、漢族學生。民國12年(1923),改名為包頭清真兩等學堂,1946年又更名為召拐子小學。
民國2年(1913)4月,薩拉齊清真小學堂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名為薩拉齊回族小學。
從民國14年(1925)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注冊的教會學校,包頭鎮(zhèn)8所,學生441名;薩拉齊縣50所,學生2932名;固陽縣7所,學生460名。
民國22年(1933),萬國道德會包頭分會創(chuàng)辦了萬國道德會小學,后改名為據(jù)德女子小學。學校設在今東河區(qū)財神廟三道巷5號,有正房8間、東西房各4間。辦學經(jīng)費來自道德會會員捐款。
民國32年(1943),一貫道曾在包頭鎮(zhèn)內(nèi)辦起忠恕小學,1950年更名為求實小學。
二、教學及管理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內(nèi)蒙古地區(qū)各級各類教會學校在學制、課程、教法上逐步與公立學校趨于一致,日漸成為公辦教育的補充。
(一)學制及教學內(nèi)容
統(tǒng)一執(zhí)行國家頒布的學制與課程標準。綏遠地區(qū)教會學校的學制各自酌定,如教會中學的學制四年、五年不等。民國11年(1922)國家頒布新學制后,教會中學實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年制。綏遠私立培英中學于民國12年(1923)便改舊制為“三、三制”的中學校。
辛亥革命前,教會學校授課內(nèi)容主要是神學知識,有《圣經(jīng)》《天主經(jīng)》《圣母經(jīng)》《圣號經(jīng)》《感謝經(jīng)》《信經(jīng)》《悔罪經(jīng)》《求恩經(jīng)》和《基督教詩歌》。另外,也傳授一部分歷史和醫(yī)學知識,兼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
中華民國成立后,教會學校使用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學生仍然每日早晚要集隊進教堂誦經(jīng)祈禱,每周由神甫上一節(jié)《圣經(jīng)》課。教會學校嚴格執(zhí)行分年級教學,課程除宗教課外,高級部有黨義、國語、歷史、地理、自然、衛(wèi)生、算術、工作、美術、體育、音樂、農(nóng)業(yè),每周36節(jié);初級部課程有黨義、國語、常識、算術、工作、美術、體育、音樂,每周36節(jié)。有些學校加學“四書”“五經(jīng)”、唐宋八大家詩文等。
教會學校執(zhí)行民國18年(1929)8月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課程標準》。在諸項課程中,教會學校開始注重國文教授,認為本土化“必須從注重國文始”,“今后高級中學的課程,除英文特科外,最好均以華文教授為要”。有的教會中學還按照新學制中“初級中學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視地方需要,兼設各種職業(yè)科”的規(guī)定,增設了職業(yè)科目。如綏遠私立圣家女中學除規(guī)定課程外,另設英語、法語、風琴、鋼琴、圖畫五項。“凡有補習意者,均可隨意選擇。”
民國初期,政府對教學等事宜不加干涉。偽滿統(tǒng)治期間,日本侵略者為其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不受影響,開始禁止教會校在正課時間上宗教課,宗教活動只允許在課外時間進行。
進行訓育和黨義教育則利用每周一次的集會,演講中華固有的道德和知識,提倡、鼓勵身體力行,以期發(fā)揮光大修己而利社會的作用。每逢紀念日,懸掛國旗,演講本紀念日事跡。此外,于每星期日讓學生輪流演說,研究學義,以資熟練。
學校紀律極嚴。有明確的作息時間,由教師監(jiān)督執(zhí)行。學生必須遵守修會式的生活組織紀律,稍有違拗,便施以懲罰。
教會學校的辦學目的主要是向兒童少年傳播基督教教義,等到他們已堅信了教義,就給他們一種預備,使他們能把福音再傳給別人。因此,所有基督教學校都將傳播基督教徒的人生觀作為教學內(nèi)容,學習《圣經(jīng)》是必修課程之一。
(二)教會學校的管理
各級各類教會學校的設立,必須經(jīng)本教區(qū)主教府的批準。辦學經(jīng)費由教堂承擔,一般免收學生學費和食宿費。教師多聘請當?shù)鼗蛲獾氐闹R分子,教學管理和教學方式仿照西方教育模式。較正規(guī)的學校主要招收教徒子女,并保送“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必須是忠實信徒)去國外深造,學生過著類似修士的生活:早5點起床后,先進教室念早課經(jīng),望彌撒(宣講基督教義),念謝圣體經(jīng),然后到自習室自習。8點上課。早、午、晚三餐要念飲前、飯后經(jīng)。逢“主日”(星期日)和占禮日,要舉行早“彌撒”、過午的“拜苦路”(紀念耶穌受難的全過程,是祈禱的一種形式)和晚飯前的“圣體降福”。
三、學校改革
20世紀20年代,在國內(nèi)“非基督教運動及收回教育權運動”的影響下,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教會學校也開始了世俗化、本土化改革。
中華民國教育部要求所有教會學校向當?shù)卣逃鞴懿块T注冊立案。從民國14年(1925)開始,當時的綏遠都統(tǒng)公署依照中華民國政府頒布的《外人在華設立學校認可辦法》,分別對其所轄區(qū)域內(nèi)的各級各類教會學校履行了注冊手續(xù),并由中國人做校長,更改校名,即在原校名前冠以“私立”二字。從此,教會學校便成為內(nèi)蒙古地區(qū)私立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當時的歸綏教會女子中學,民國11年(1922)由白祥出任校長,民國14年(1925)向政府注冊立案,更名為綏遠私立圣家女子中學。
教會小學注冊立案的,綏遠地區(qū)有131所,其中歸綏縣7所,學生293名;和林格爾縣8所,學生337名;清水河縣2所,學生54名;托克托縣15所,學生269名;薩拉齊縣50所,學生2932名;包頭縣8所,學生441名;固陽縣7所,學生460名;武川縣13所,學生620名;豐鎮(zhèn)縣15所;集寧縣3所,學生270名;涼城縣2所,學生400名;陶林縣1所,學生90名。
1947年,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赤峰地區(qū)的教會學校大部分關閉,有的轉為公辦學校。到1951年,內(nèi)蒙古地區(qū)所有的教會學校或關閉,或轉為公辦學校。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二)耶穌教會學校
清同治十三年(1874),外國傳教士德玉明開始涉足阿拉善定遠營。民國14年(1925),瑞典傳教士溥博愛在定遠營創(chuàng)辦了傳播基督教的“福音堂”,并在福音堂內(nèi)開設了定遠營最早的教會學校(俗稱“洋學堂”)——“博愛小學”,招收貧民和教徒子弟30多人。課本、文具均由學校無償供給,免收學費,許多貧民爭先恐后送子弟上教會學校,這引起封建王公極大恐慌。阿拉善旗官方以侵害阿拉善主權為由,強令停學,迫使溥博愛離開定遠營。
清光緒三年(1877),敖漢旗貝子府耶穌教堂建立,課程內(nèi)容有《百家姓》《三字經(jīng)》《千字文》和“四書”、《圣經(jīng)》以及書法。
清光緒三十年(1904),耶穌教在薩拉齊鎮(zhèn)耶穌教堂辦起嬰兒院和學堂。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男女分校,形成育英學校與三妙女校兩所。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耶穌教人士在包頭呂祖廟街創(chuàng)辦恩育小學,后遷至西門大街。民國35年(1946)春,耶穌教在包頭富三元巷(今東河區(qū)和平路)創(chuàng)辦新光小學,1950年后改為包頭市第二初級小學。
(三)清真學堂
民國2年(1913),包頭回族俱進會購置福徵寺西側地皮及兩間房屋為校址,辦起包頭鎮(zhèn)清真學堂,招收回族、蒙古族、漢族學生。民國12年(1923),改名為包頭清真兩等學堂,1946年又更名為召拐子小學。
民國2年(1913)4月,薩拉齊清真小學堂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更名為薩拉齊回族小學。
從民國14年(1925)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注冊的教會學校,包頭鎮(zhèn)8所,學生441名;薩拉齊縣50所,學生2932名;固陽縣7所,學生460名。
民國22年(1933),萬國道德會包頭分會創(chuàng)辦了萬國道德會小學,后改名為據(jù)德女子小學。學校設在今東河區(qū)財神廟三道巷5號,有正房8間、東西房各4間。辦學經(jīng)費來自道德會會員捐款。
民國32年(1943),一貫道曾在包頭鎮(zhèn)內(nèi)辦起忠恕小學,1950年更名為求實小學。
二、教學及管理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內(nèi)蒙古地區(qū)各級各類教會學校在學制、課程、教法上逐步與公立學校趨于一致,日漸成為公辦教育的補充。
(一)學制及教學內(nèi)容
統(tǒng)一執(zhí)行國家頒布的學制與課程標準。綏遠地區(qū)教會學校的學制各自酌定,如教會中學的學制四年、五年不等。民國11年(1922)國家頒布新學制后,教會中學實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六年制。綏遠私立培英中學于民國12年(1923)便改舊制為“三、三制”的中學校。
辛亥革命前,教會學校授課內(nèi)容主要是神學知識,有《圣經(jīng)》《天主經(jīng)》《圣母經(jīng)》《圣號經(jīng)》《感謝經(jīng)》《信經(jīng)》《悔罪經(jīng)》《求恩經(jīng)》和《基督教詩歌》。另外,也傳授一部分歷史和醫(yī)學知識,兼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
中華民國成立后,教會學校使用教育部統(tǒng)編教材,學生仍然每日早晚要集隊進教堂誦經(jīng)祈禱,每周由神甫上一節(jié)《圣經(jīng)》課。教會學校嚴格執(zhí)行分年級教學,課程除宗教課外,高級部有黨義、國語、歷史、地理、自然、衛(wèi)生、算術、工作、美術、體育、音樂、農(nóng)業(yè),每周36節(jié);初級部課程有黨義、國語、常識、算術、工作、美術、體育、音樂,每周36節(jié)。有些學校加學“四書”“五經(jīng)”、唐宋八大家詩文等。
教會學校執(zhí)行民國18年(1929)8月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課程標準》。在諸項課程中,教會學校開始注重國文教授,認為本土化“必須從注重國文始”,“今后高級中學的課程,除英文特科外,最好均以華文教授為要”。有的教會中學還按照新學制中“初級中學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視地方需要,兼設各種職業(yè)科”的規(guī)定,增設了職業(yè)科目。如綏遠私立圣家女中學除規(guī)定課程外,另設英語、法語、風琴、鋼琴、圖畫五項。“凡有補習意者,均可隨意選擇。”
民國初期,政府對教學等事宜不加干涉。偽滿統(tǒng)治期間,日本侵略者為其對學生進行奴化教育不受影響,開始禁止教會校在正課時間上宗教課,宗教活動只允許在課外時間進行。
進行訓育和黨義教育則利用每周一次的集會,演講中華固有的道德和知識,提倡、鼓勵身體力行,以期發(fā)揮光大修己而利社會的作用。每逢紀念日,懸掛國旗,演講本紀念日事跡。此外,于每星期日讓學生輪流演說,研究學義,以資熟練。
學校紀律極嚴。有明確的作息時間,由教師監(jiān)督執(zhí)行。學生必須遵守修會式的生活組織紀律,稍有違拗,便施以懲罰。
教會學校的辦學目的主要是向兒童少年傳播基督教教義,等到他們已堅信了教義,就給他們一種預備,使他們能把福音再傳給別人。因此,所有基督教學校都將傳播基督教徒的人生觀作為教學內(nèi)容,學習《圣經(jīng)》是必修課程之一。
(二)教會學校的管理
各級各類教會學校的設立,必須經(jīng)本教區(qū)主教府的批準。辦學經(jīng)費由教堂承擔,一般免收學生學費和食宿費。教師多聘請當?shù)鼗蛲獾氐闹R分子,教學管理和教學方式仿照西方教育模式。較正規(guī)的學校主要招收教徒子女,并保送“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必須是忠實信徒)去國外深造,學生過著類似修士的生活:早5點起床后,先進教室念早課經(jīng),望彌撒(宣講基督教義),念謝圣體經(jīng),然后到自習室自習。8點上課。早、午、晚三餐要念飲前、飯后經(jīng)。逢“主日”(星期日)和占禮日,要舉行早“彌撒”、過午的“拜苦路”(紀念耶穌受難的全過程,是祈禱的一種形式)和晚飯前的“圣體降福”。
三、學校改革
20世紀20年代,在國內(nèi)“非基督教運動及收回教育權運動”的影響下,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教會學校也開始了世俗化、本土化改革。
中華民國教育部要求所有教會學校向當?shù)卣逃鞴懿块T注冊立案。從民國14年(1925)開始,當時的綏遠都統(tǒng)公署依照中華民國政府頒布的《外人在華設立學校認可辦法》,分別對其所轄區(qū)域內(nèi)的各級各類教會學校履行了注冊手續(xù),并由中國人做校長,更改校名,即在原校名前冠以“私立”二字。從此,教會學校便成為內(nèi)蒙古地區(qū)私立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當時的歸綏教會女子中學,民國11年(1922)由白祥出任校長,民國14年(1925)向政府注冊立案,更名為綏遠私立圣家女子中學。
教會小學注冊立案的,綏遠地區(qū)有131所,其中歸綏縣7所,學生293名;和林格爾縣8所,學生337名;清水河縣2所,學生54名;托克托縣15所,學生269名;薩拉齊縣50所,學生2932名;包頭縣8所,學生441名;固陽縣7所,學生460名;武川縣13所,學生620名;豐鎮(zhèn)縣15所;集寧縣3所,學生270名;涼城縣2所,學生400名;陶林縣1所,學生90名。
1947年,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赤峰地區(qū)的教會學校大部分關閉,有的轉為公辦學校。到1951年,內(nèi)蒙古地區(qū)所有的教會學校或關閉,或轉為公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