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元康五年(295),鮮卑拓跋部首領(lǐng)拓拔祿官分國人為三部,盛樂一帶(今和林格爾縣以西至黃河),由拓跋猗盧率部駐牧。西晉建興元年(313),西晉封拓跋猗盧為代王。西晉建興四年(316),拓跋猗盧被其子殺死,發(fā)生內(nèi)亂。東晉咸康七年(341),鐵弗匈奴首領(lǐng)劉虎攻代,代王什翼犍(時都成樂,今和林格爾縣北),派軍反擊,大破鐵弗匈奴軍。
東晉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主苻堅遣數(shù)路大軍攻代,什翼犍戰(zhàn)敗,代政權(quán)滅亡。
北魏登國元年(386)正月,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會諸部,復(fù)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成樂,改名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稱魏王,國號魏;為北魏建國之始。北魏天興元年(398),魏王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改元天興;第二年(399),即位皇帝。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襲擊敕勒(高車)各部,把降服的數(shù)十萬戶敕勒人及牛馬百余萬頭(匹)遷至東起濡源(今河北省豐寧縣西),西至五原,沿陰山一帶。北魏設(shè)6鎮(zhèn),即沃野(今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北)、懷朔(今包頭市固陽縣境內(nèi))、武川(今武川縣土城梁)、撫冥(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烏蘭花土城子)、柔玄(今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臺吉廟東北)、懷荒(今河北省張北縣境)。
北周建德六年北齊承光元年(577),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地區(qū),包括今呼和浩特地區(qū)。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西晉元康五年(295),鮮卑拓跋部首領(lǐng)拓拔祿官分國人為三部,盛樂一帶(今和林格爾縣以西至黃河),由拓跋猗盧率部駐牧。西晉建興元年(313),西晉封拓跋猗盧為代王。西晉建興四年(316),拓跋猗盧被其子殺死,發(fā)生內(nèi)亂。東晉咸康七年(341),鐵弗匈奴首領(lǐng)劉虎攻代,代王什翼犍(時都成樂,今和林格爾縣北),派軍反擊,大破鐵弗匈奴軍。
東晉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前秦主苻堅遣數(shù)路大軍攻代,什翼犍戰(zhàn)敗,代政權(quán)滅亡。
北魏登國元年(386)正月,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會諸部,復(fù)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成樂,改名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稱魏王,國號魏;為北魏建國之始。北魏天興元年(398),魏王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改元天興;第二年(399),即位皇帝。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襲擊敕勒(高車)各部,把降服的數(shù)十萬戶敕勒人及牛馬百余萬頭(匹)遷至東起濡源(今河北省豐寧縣西),西至五原,沿陰山一帶。北魏設(shè)6鎮(zhèn),即沃野(今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北)、懷朔(今包頭市固陽縣境內(nèi))、武川(今武川縣土城梁)、撫冥(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烏蘭花土城子)、柔玄(今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臺吉廟東北)、懷荒(今河北省張北縣境)。
北周建德六年北齊承光元年(577),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地區(qū),包括今呼和浩特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