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沙地、沙漠和戈壁所占據(jù),其中沙地10.67萬平方公里,沙漠12萬平方公里,戈壁10萬平方公里。從東向西主要有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的嵯崗沙地;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的科爾沁沙地;錫林郭勒盟的渾善達克沙地;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的巴音戈壁沙漠;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和阿拉善盟三盟交界處的烏蘭布和沙漠;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戈壁則主要位于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北部地區(qū)。
沙地與沙漠的物質來源與古地理沉積環(huán)境關系密切?,F(xiàn)在的沙區(qū)下面沉積有大量的陸相湖盆砂礫石層,隨著地殼的抬升,風力剝蝕作用的加強,就地起沙,越刮越多,即沙的來源,以就地供給為主,外部吹飏而來為輔。風為沙漠形成的動力,風速達到5米/秒即為起沙風。
沙地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中部和東部地區(qū),屬于半干旱半濕潤類型,沙丘起伏和緩,植被較發(fā)育,有的已被改造成良田,其中的灌木林和人工林,已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沙漠則處于自治區(qū)中西部干旱地區(qū),固定改造的難度較大,但地下礦藏豐富,盛產(chǎn)鹽、堿、硝、石膏等等。如騰格里沙漠,分布著大小422個湖泊,多為鹽堿湖。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沙地、沙漠和戈壁所占據(jù),其中沙地10.67萬平方公里,沙漠12萬平方公里,戈壁10萬平方公里。從東向西主要有呼倫貝爾盟(今呼倫貝爾市)的嵯崗沙地;哲里木盟(今通遼市)的科爾沁沙地;錫林郭勒盟的渾善達克沙地;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的巴音戈壁沙漠;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和阿拉善盟三盟交界處的烏蘭布和沙漠;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戈壁則主要位于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北部地區(qū)。
沙地與沙漠的物質來源與古地理沉積環(huán)境關系密切?,F(xiàn)在的沙區(qū)下面沉積有大量的陸相湖盆砂礫石層,隨著地殼的抬升,風力剝蝕作用的加強,就地起沙,越刮越多,即沙的來源,以就地供給為主,外部吹飏而來為輔。風為沙漠形成的動力,風速達到5米/秒即為起沙風。
沙地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中部和東部地區(qū),屬于半干旱半濕潤類型,沙丘起伏和緩,植被較發(fā)育,有的已被改造成良田,其中的灌木林和人工林,已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沙漠則處于自治區(qū)中西部干旱地區(qū),固定改造的難度較大,但地下礦藏豐富,盛產(chǎn)鹽、堿、硝、石膏等等。如騰格里沙漠,分布著大小422個湖泊,多為鹽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