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北部大興安嶺山地及南部的努魯爾虎——七老圖山地,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根據(jù)森林群落建群層片的生態(tài)特點(diǎn),可分為溫帶山地夏綠針葉林、溫帶夏綠闊葉林或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等?,F(xiàn)存的森林植被一般常見于南部海拔800米以上,北部1000米以上的山體上??傮w現(xiàn)狀布局的特點(diǎn)是在林場(chǎng)管轄的范圍內(nèi),因?yàn)槿藶榉鲇Wo(hù)作用,森林面積比較連片集中,且面積較大,如茅荊壩、黃崗梁、樺木溝、黑河里、罕山、大黑山等較大的林場(chǎng)。山地森林的主要建群種有白樺、山楊、黑樺;1300米以下坡面常見有蒙古櫟,在海拔1600米以上可見興安落葉松、云杉、樟子松。其中云杉林在克旗境內(nèi)大興安嶺西側(cè)白音敖包地區(qū)分布比較集中,現(xiàn)存面積2萬余畝。
山地森林草原植被
天然次生林下或林緣灌木層明顯,主要有繡線菊、虎榛子、山杏、興安杜鵑等。灌木層高度60厘米~120厘米,蓋變80%以上。草本植物繁茂,草高40厘米~60厘米,蓋變90%以上;常見有苔草、北蒼術(shù)、玉竹、唐松草、蕨菜、野芍藥、地榆、三出萎陵菜。南部,努魯爾虎——七老圖山地的森林植被屬于暖溫帶夏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由白樺、山楊、蒙古櫟、遼東櫟、油松、糠椴、楓樹、山杏、大果榆組成。蒙古櫟、遼東櫟多見于石質(zhì)山體下半部,高度7米~10米。生長(zhǎng)較稀疏,有的呈叢生狀或與楊、樺組成小片混交林,或于山地中生灌木相鑲嵌存在,針葉樹油松常與楊、樺、櫟組成針闊混交林。成片生長(zhǎng)于陽坡的山杏,長(zhǎng)勢(shì)弱,多如灌叢狀,高度僅0.5米~1.0米。
林下灌木有:榛子、虎榛子、毛榛、胡枝子、繡線菊、山荊子等。
林下草本植物有:苔草、三出萎陵菜、鐵桿蒿、蕨菜、野豌豆、鵝觀草、唐松草、地榆、黃芩。
南部山地森林植被,由于人為活動(dòng)影響,分布更為零星,面積比北部小,繁茂程度也差于北部,喬木的高度約2米~17米,蓋度60%~80%。灌木高度在0.7米~1米以上,蓋度50%~60%。草本層高度25厘米~45厘米,蓋度70%~90%。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政府網(wǎng)站標(biāo)識(shí)碼:1500000032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北部大興安嶺山地及南部的努魯爾虎——七老圖山地,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根據(jù)森林群落建群層片的生態(tài)特點(diǎn),可分為溫帶山地夏綠針葉林、溫帶夏綠闊葉林或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等?,F(xiàn)存的森林植被一般常見于南部海拔800米以上,北部1000米以上的山體上??傮w現(xiàn)狀布局的特點(diǎn)是在林場(chǎng)管轄的范圍內(nèi),因?yàn)槿藶榉鲇Wo(hù)作用,森林面積比較連片集中,且面積較大,如茅荊壩、黃崗梁、樺木溝、黑河里、罕山、大黑山等較大的林場(chǎng)。山地森林的主要建群種有白樺、山楊、黑樺;1300米以下坡面常見有蒙古櫟,在海拔1600米以上可見興安落葉松、云杉、樟子松。其中云杉林在克旗境內(nèi)大興安嶺西側(cè)白音敖包地區(qū)分布比較集中,現(xiàn)存面積2萬余畝。
山地森林草原植被
天然次生林下或林緣灌木層明顯,主要有繡線菊、虎榛子、山杏、興安杜鵑等。灌木層高度60厘米~120厘米,蓋變80%以上。草本植物繁茂,草高40厘米~60厘米,蓋變90%以上;常見有苔草、北蒼術(shù)、玉竹、唐松草、蕨菜、野芍藥、地榆、三出萎陵菜。南部,努魯爾虎——七老圖山地的森林植被屬于暖溫帶夏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由白樺、山楊、蒙古櫟、遼東櫟、油松、糠椴、楓樹、山杏、大果榆組成。蒙古櫟、遼東櫟多見于石質(zhì)山體下半部,高度7米~10米。生長(zhǎng)較稀疏,有的呈叢生狀或與楊、樺組成小片混交林,或于山地中生灌木相鑲嵌存在,針葉樹油松常與楊、樺、櫟組成針闊混交林。成片生長(zhǎng)于陽坡的山杏,長(zhǎng)勢(shì)弱,多如灌叢狀,高度僅0.5米~1.0米。
林下灌木有:榛子、虎榛子、毛榛、胡枝子、繡線菊、山荊子等。
林下草本植物有:苔草、三出萎陵菜、鐵桿蒿、蕨菜、野豌豆、鵝觀草、唐松草、地榆、黃芩。
南部山地森林植被,由于人為活動(dòng)影響,分布更為零星,面積比北部小,繁茂程度也差于北部,喬木的高度約2米~17米,蓋度60%~80%。灌木高度在0.7米~1米以上,蓋度50%~60%。草本層高度25厘米~45厘米,蓋度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