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境內(nèi)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 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xiāng),高度為986米,市區(qū)海拔高度為1 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nèi),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 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 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 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 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 075.8公里,河網(wǎng)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差異較大,其特點: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暫炎熱,春秋兩季氣候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北部大青山區(qū)僅在2℃左右,南部達到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l3.5~13.7℃。無霜期:北部山區(qū)為75天,低山丘陵區(qū)110天,南部平原區(qū)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時。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僅350毫米;平原區(qū)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qū)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xiāng)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xiāng),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xiāng)、黑城鄉(xiāng)、新營鎮(zhèn)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呼和浩特境內(nèi)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 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xiāng),高度為986米,市區(qū)海拔高度為1 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nèi),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 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 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 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 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 075.8公里,河網(wǎng)密度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差異較大,其特點: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暫炎熱,春秋兩季氣候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北部大青山區(qū)僅在2℃左右,南部達到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l3.5~13.7℃。無霜期:北部山區(qū)為75天,低山丘陵區(qū)110天,南部平原區(qū)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時。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僅350毫米;平原區(qū)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qū)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xiāng)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xiāng),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xiāng)、黑城鄉(xiāng)、新營鎮(zhèn)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