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經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元朝時期,蒙古醫(yī)藥學處在積累經驗階段。元朝建立前,蒙古先民積累的許多醫(yī)療保健經驗,與匈奴醫(yī)學、契丹醫(yī)學等胡戎(北方少數民族)醫(yī)學混雜在一起而逐漸被世人所認識,其中最負盛名的有飲食療法、正骨及外傷治療等。
一、飲食療法
合理的膳食成為人們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保證,在身體一旦得病時,又成了人們驅除病痛的首選“藥物”。
關于古代蒙古民族的飲食結構,13世紀時出使過蒙元帝國的南宋官吏彭大雅在其所著的《黑韃事略》中有詳細的記載:“其食肉而不粒。獵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頑羊、曰黃羊、曰野馬、曰河源之魚。牧而皰者,以羊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馬?;鹆钦呤?,鼎烹者,十二三。其次,馬乳與羊牛酪。其味鹽一而已?!?
羊肉具有養(yǎng)生保健、滋補祛病等作用,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族民眾不可或缺的飲食主餐。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遠祖孛端察爾早年在流浪生涯的時候,經常向“林中百姓”乞討“額蘇克”度日。額蘇克,就是酸馬奶。
酸馬奶俗稱馬奶酒,是游牧為生的蒙古族牧民,因地制宜將馬奶發(fā)酵后釀造的一種味美可口的健身飲料,亦是蒙醫(yī)飲食療法中傳播最廣、聲名最著的一項保健、治療內容。草原牧民飲用的酸奶除酸馬奶外,有酸駝奶、酸牛奶、酸羊奶、酸山羊奶等,其性、味、功能大致與酸馬奶相似,但療效不及酸馬奶。
二、正骨及外傷治療
在周秦以前,以狩獵、游牧為生的蒙古族先民就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適合當時社會環(huán)境、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地理氣候條件的正骨治療方法。懂得“前臂往內開放骨折,則往外牽拉;若往外開放骨折,則往內牽拉。歸位后腋下墊物包扎前臂,或用‘充氣皮桶’進行復位”。若系閉合性骨折,則在交叉復位后“用煮在肉湯里的氈子或木板作壓墊固定,或者將溫血或鮮奶攪拌調勻后涂抹在患處”,以促進和加速負傷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并根據老年人、年輕人、年幼者年紀大小的不同,分別給以補酒、補酸奶、補奶油等飲食,進行輔助治療。
蒙古醫(yī)生外傷救治的范例,大多記載于《元史》、《蒙古秘史》、《史集》等中外著名的幾部歷史著作中。治療方法歸納在一起,大約有以下數種:
第一,用火進行局部消毒或清理創(chuàng)口。如《蒙古秘史》記載:“窩闊臺頸上中箭,孛羅忽將凝住的血咂去。成吉思汗見了,潸然淚下,心理難忍了,便用火將窩闊臺的箭瘡烙了。”類似的療法,亦見載于《遼史》:“時趙仲哥犯宮,劫宮女、御物,上京副留守馬人望率眾追捕,左臂中矢,御醫(yī)炷以艾?!?
第二,內服或外敷藥物進行救治。如《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一次鏖戰(zhàn)中頸部受傷,他精疲力竭地說‘我血已自干,好生渴得甚?!呃彰锬寺闵韽饺橙藸I內,于車箱中尋馬乳不得,正有酪一桶挈回來。其來往給間無一人見者。又尋水來將酪調開,與成吉思汗飲。成吉思汗旋飲旋歇,三次方已,說:‘我眼已明,心已省了?!彼炱鹕碜?。這則記載中,受傷的成吉思汗接受的是飲食治療,喝下的是摻了水的酸馬奶,采用的是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的“補液療法”。
《元史》記載有忽必烈親賜“血竭”,使負傷深重的大將張禧起死回生的一段史實,轉戰(zhàn)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簇貫腹,悶絕復醒。曰:“得血竭飲之,血出可生。世祖亟命取血竭,遣入往療之。創(chuàng)既愈,復從大將納利忽與宋兵戰(zhàn)于金口、李家洲?!边@一次,給負傷者服下的是治療出血性休克的特效藥,采用的是內外兼治的治療方法。血竭,又名騏膦竭,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記載騏轔竭時曰:“騏瞵,亦馬名也。此物如干血,故謂之血竭?!庇衷唬骸敖衲戏T國及廣州皆出之,木高數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怡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
將一種出產于東南亞和廣州一帶的木本植物分泌的脂液,作為止血、活血化瘀的特效藥,珍藏于軍中、宮內,并用蒙古人酷愛的名馬作為它的別名。
第三,熱血或熱皮浸浴急救療法。讓受傷嚴重、昏迷或出血不止的傷員,坐臥在掏空內臟的牛肚子里,或將其用一張剛剛剝下來的大牲畜皮包裹起來,進行搶救或治療。《元史》記載說,成吉思汗西征斡羅斯等國時,“布智兒奮身力戰(zhàn),身中數矢,太祖親視之,令人拔其矢,血流滿體,悶仆幾絕。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納布智兒于牛腹,浸熱血中,移時遂蘇”?!读袀鞯谑げ贾莾骸?
《元史列傳第四十九》在述及元軍與南宋軍隊進行的一次戰(zhàn)斗中,千戶李庭“中炮隧城下,矢貫于胸,氣垂絕,伯顏命剖水牛腹納其中,良久乃蘇。以功加明威將軍”。
熱血浸浴所用的牲畜限于牛,清代文獻中亦有將重傷者納入駱駝的腹腔中,讓其復蘇的記載。
第四,采用按摩療法。蒙醫(yī)按摩既可以進行急救,也可以幫助和促進骨折的迅速痊愈,可以治療腰腿痛、關節(jié)炎、子宮移位等許多內外科疾病。
蒙古醫(yī)生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摩捋”、“轉摩”、“按壓”、“蹭摩”、“揉摩”、“搖晃”、“搓合”、“抖動”、“擠推”、“攥捏”、“掐摩”、“踩壓”等幾十種治療骨折和外傷的按摩手法,發(fā)明了許多獨具民族特色的按摩器械。這些“器械”有的像一只盛喝牛奶的銀碗,有的只是一塊平淡無奇的鵝卵石。
蒙醫(yī)按摩常常在按摩器械上涂抹一點黃油,或者在按摩部位噴灑一些白酒或奶酒。據《新元史·阿爾渾傳》記載,窩闊臺可汗患腰痛病,他手下的大臣獻給他一條鑲嵌著寶石的腰帶,自從系上這條腰帶后,窩闊臺的腰痛居然漸漸地不疼了。
第五,正腦治療?!哆|史》記載有耶律敵魯經治的一個病例:“初樞密使耶律斜軫妻有沉疴,易數醫(yī)不能治。敵魯視之曰:‘心有蓄熱,非藥石所及,當以意療,因其聵聒之使狂,用泄其毒則可?!谑橇畲髶翥`鼓于前,翌日果狂,呼叫怒罵,力極而止,遂愈。治法多類此,人莫能測。”
據蒙醫(yī)典籍《甘露四部》記載,正腦治療牧民落乘、摔傷等所致的腦震蕩,方法有四種,但無論哪種方法,都離不開“以震治震”的原理。震動敲打的方法有木臼法、棒擊法、腳底敲擊法等。
為了提高正骨和外傷治療的療效,減少治療過程中對正常組織不必要的損傷,在13世紀前,蒙古醫(yī)生通過人體解剖實驗,研究如何快速、準確地通過手術摘取出嵌陷于人體內的箭鏃。據《新元史·趙厘刺傳》(第63卷)記載,公元1263年,
在蒙古軍隊與南宋軍隊的一次對抗中,“宋兵大敗,匣刺亦被三創(chuàng),鏃中左肩不得出。欽察惜其曉勇,取死囚二人,剖其肩,視骨節(jié)淺深,知可出,鑿創(chuàng)拔鏃出之,匣刺神色不動”。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兩漢經魏晉南北朝、隋唐,至元朝時期,蒙古醫(yī)藥學處在積累經驗階段。元朝建立前,蒙古先民積累的許多醫(yī)療保健經驗,與匈奴醫(yī)學、契丹醫(yī)學等胡戎(北方少數民族)醫(yī)學混雜在一起而逐漸被世人所認識,其中最負盛名的有飲食療法、正骨及外傷治療等。
一、飲食療法
合理的膳食成為人們維持身體健康的基本保證,在身體一旦得病時,又成了人們驅除病痛的首選“藥物”。
關于古代蒙古民族的飲食結構,13世紀時出使過蒙元帝國的南宋官吏彭大雅在其所著的《黑韃事略》中有詳細的記載:“其食肉而不粒。獵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頑羊、曰黃羊、曰野馬、曰河源之魚。牧而皰者,以羊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馬?;鹆钦呤?,鼎烹者,十二三。其次,馬乳與羊牛酪。其味鹽一而已?!?
羊肉具有養(yǎng)生保健、滋補祛病等作用,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族民眾不可或缺的飲食主餐。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的遠祖孛端察爾早年在流浪生涯的時候,經常向“林中百姓”乞討“額蘇克”度日。額蘇克,就是酸馬奶。
酸馬奶俗稱馬奶酒,是游牧為生的蒙古族牧民,因地制宜將馬奶發(fā)酵后釀造的一種味美可口的健身飲料,亦是蒙醫(yī)飲食療法中傳播最廣、聲名最著的一項保健、治療內容。草原牧民飲用的酸奶除酸馬奶外,有酸駝奶、酸牛奶、酸羊奶、酸山羊奶等,其性、味、功能大致與酸馬奶相似,但療效不及酸馬奶。
二、正骨及外傷治療
在周秦以前,以狩獵、游牧為生的蒙古族先民就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適合當時社會環(huán)境、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地理氣候條件的正骨治療方法。懂得“前臂往內開放骨折,則往外牽拉;若往外開放骨折,則往內牽拉。歸位后腋下墊物包扎前臂,或用‘充氣皮桶’進行復位”。若系閉合性骨折,則在交叉復位后“用煮在肉湯里的氈子或木板作壓墊固定,或者將溫血或鮮奶攪拌調勻后涂抹在患處”,以促進和加速負傷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并根據老年人、年輕人、年幼者年紀大小的不同,分別給以補酒、補酸奶、補奶油等飲食,進行輔助治療。
蒙古醫(yī)生外傷救治的范例,大多記載于《元史》、《蒙古秘史》、《史集》等中外著名的幾部歷史著作中。治療方法歸納在一起,大約有以下數種:
第一,用火進行局部消毒或清理創(chuàng)口。如《蒙古秘史》記載:“窩闊臺頸上中箭,孛羅忽將凝住的血咂去。成吉思汗見了,潸然淚下,心理難忍了,便用火將窩闊臺的箭瘡烙了?!鳖愃频寞煼?,亦見載于《遼史》:“時趙仲哥犯宮,劫宮女、御物,上京副留守馬人望率眾追捕,左臂中矢,御醫(yī)炷以艾?!?
第二,內服或外敷藥物進行救治。如《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在一次鏖戰(zhàn)中頸部受傷,他精疲力竭地說‘我血已自干,好生渴得甚?!呃彰锬寺闵韽饺橙藸I內,于車箱中尋馬乳不得,正有酪一桶挈回來。其來往給間無一人見者。又尋水來將酪調開,與成吉思汗飲。成吉思汗旋飲旋歇,三次方已,說:‘我眼已明,心已省了?!彼炱鹕碜?。這則記載中,受傷的成吉思汗接受的是飲食治療,喝下的是摻了水的酸馬奶,采用的是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的“補液療法”。
《元史》記載有忽必烈親賜“血竭”,使負傷深重的大將張禧起死回生的一段史實,轉戰(zhàn)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簇貫腹,悶絕復醒。曰:“得血竭飲之,血出可生。世祖亟命取血竭,遣入往療之。創(chuàng)既愈,復從大將納利忽與宋兵戰(zhàn)于金口、李家洲?!边@一次,給負傷者服下的是治療出血性休克的特效藥,采用的是內外兼治的治療方法。血竭,又名騏膦竭,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記載騏轔竭時曰:“騏瞵,亦馬名也。此物如干血,故謂之血竭。”又曰:“今南番諸國及廣州皆出之,木高數丈,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怡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
將一種出產于東南亞和廣州一帶的木本植物分泌的脂液,作為止血、活血化瘀的特效藥,珍藏于軍中、宮內,并用蒙古人酷愛的名馬作為它的別名。
第三,熱血或熱皮浸浴急救療法。讓受傷嚴重、昏迷或出血不止的傷員,坐臥在掏空內臟的牛肚子里,或將其用一張剛剛剝下來的大牲畜皮包裹起來,進行搶救或治療?!对贰酚涊d說,成吉思汗西征斡羅斯等國時,“布智兒奮身力戰(zhàn),身中數矢,太祖親視之,令人拔其矢,血流滿體,悶仆幾絕。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納布智兒于牛腹,浸熱血中,移時遂蘇”?!读袀鞯谑げ贾莾骸?
《元史列傳第四十九》在述及元軍與南宋軍隊進行的一次戰(zhàn)斗中,千戶李庭“中炮隧城下,矢貫于胸,氣垂絕,伯顏命剖水牛腹納其中,良久乃蘇。以功加明威將軍”。
熱血浸浴所用的牲畜限于牛,清代文獻中亦有將重傷者納入駱駝的腹腔中,讓其復蘇的記載。
第四,采用按摩療法。蒙醫(yī)按摩既可以進行急救,也可以幫助和促進骨折的迅速痊愈,可以治療腰腿痛、關節(jié)炎、子宮移位等許多內外科疾病。
蒙古醫(yī)生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摸索總結出“摩捋”、“轉摩”、“按壓”、“蹭摩”、“揉摩”、“搖晃”、“搓合”、“抖動”、“擠推”、“攥捏”、“掐摩”、“踩壓”等幾十種治療骨折和外傷的按摩手法,發(fā)明了許多獨具民族特色的按摩器械。這些“器械”有的像一只盛喝牛奶的銀碗,有的只是一塊平淡無奇的鵝卵石。
蒙醫(yī)按摩常常在按摩器械上涂抹一點黃油,或者在按摩部位噴灑一些白酒或奶酒。據《新元史·阿爾渾傳》記載,窩闊臺可汗患腰痛病,他手下的大臣獻給他一條鑲嵌著寶石的腰帶,自從系上這條腰帶后,窩闊臺的腰痛居然漸漸地不疼了。
第五,正腦治療?!哆|史》記載有耶律敵魯經治的一個病例:“初樞密使耶律斜軫妻有沉疴,易數醫(yī)不能治。敵魯視之曰:‘心有蓄熱,非藥石所及,當以意療,因其聵聒之使狂,用泄其毒則可?!谑橇畲髶翥`鼓于前,翌日果狂,呼叫怒罵,力極而止,遂愈。治法多類此,人莫能測?!?
據蒙醫(yī)典籍《甘露四部》記載,正腦治療牧民落乘、摔傷等所致的腦震蕩,方法有四種,但無論哪種方法,都離不開“以震治震”的原理。震動敲打的方法有木臼法、棒擊法、腳底敲擊法等。
為了提高正骨和外傷治療的療效,減少治療過程中對正常組織不必要的損傷,在13世紀前,蒙古醫(yī)生通過人體解剖實驗,研究如何快速、準確地通過手術摘取出嵌陷于人體內的箭鏃。據《新元史·趙厘刺傳》(第63卷)記載,公元1263年,
在蒙古軍隊與南宋軍隊的一次對抗中,“宋兵大敗,匣刺亦被三創(chuàng),鏃中左肩不得出。欽察惜其曉勇,取死囚二人,剖其肩,視骨節(jié)淺深,知可出,鑿創(chuàng)拔鏃出之,匣刺神色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