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漠南地區(qū)就生活著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是“逐水草而遷徙”“以穹廬為舍”。在長期的游牧活動和民族遷徙過程中,經人、畜、車踏草為路,逐漸形成具有一定通行能力的草原自然路。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民族的壯大,人們穿越山脈、跨過戈壁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在長期的民族交往中,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歷史上有許多道路的開辟與修筑都是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同時這些道路對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也起到促進作用。
驛路,尤其是通過長城關塞向關外設置的驛路,是內蒙古古代道路交通的突出特色。驛路作為朝廷加強對全國各地區(qū)的控制、抗擊外敵侵擾的防御性道路,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內蒙古地區(qū)的驛路最早興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清兩代,衰落于清末。驛路是在固定的路線上設立驛站,站與站之間以自然路為主。驛路的主要作用是傳遞政令、軍情、轉運軍需物資,平時也可兼作通商等其他用途。驛站的使用與管理,各朝代均有嚴格完善的制度。唐代貞觀年間,在參天可汗道設驛站68處,這是內蒙古地區(qū)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驛路。遼金時期有上京—中京驛路和上京—東京驛路。蒙元時期,成吉思汗以漠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為中心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建立站赤(驛站)。之后經不斷完善,到窩闊臺時期(1229—1241),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驛(站)傳(遞)制度。元代的驛路主要有兩都之間的道路、上都至和林驛路、上都經豐州至和林驛路、上都經松州至和林驛路等。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政府開始設驛站,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前后,在內蒙古地區(qū)共設立五路驛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漠南地區(qū)就生活著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慣是“逐水草而遷徙”“以穹廬為舍”。在長期的游牧活動和民族遷徙過程中,經人、畜、車踏草為路,逐漸形成具有一定通行能力的草原自然路。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民族的壯大,人們穿越山脈、跨過戈壁擴大自己的活動范圍。在長期的民族交往中,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歷史上有許多道路的開辟與修筑都是為了戰(zhàn)爭的需要,同時這些道路對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也起到促進作用。
驛路,尤其是通過長城關塞向關外設置的驛路,是內蒙古古代道路交通的突出特色。驛路作為朝廷加強對全國各地區(qū)的控制、抗擊外敵侵擾的防御性道路,有著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內蒙古地區(qū)的驛路最早興建于唐代,鼎盛于元、清兩代,衰落于清末。驛路是在固定的路線上設立驛站,站與站之間以自然路為主。驛路的主要作用是傳遞政令、軍情、轉運軍需物資,平時也可兼作通商等其他用途。驛站的使用與管理,各朝代均有嚴格完善的制度。唐代貞觀年間,在參天可汗道設驛站68處,這是內蒙古地區(qū)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驛路。遼金時期有上京—中京驛路和上京—東京驛路。蒙元時期,成吉思汗以漠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為中心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建立站赤(驛站)。之后經不斷完善,到窩闊臺時期(1229—1241),已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驛(站)傳(遞)制度。元代的驛路主要有兩都之間的道路、上都至和林驛路、上都經豐州至和林驛路、上都經松州至和林驛路等。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政府開始設驛站,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前后,在內蒙古地區(qū)共設立五路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