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乳粉生產始于1952年的牙克石乳品廠。當時收奶人員趕著四輪馬車,走家串戶搖鈴收購牛奶,收奶計量采用蘇聯(lián)產桶式漂浮秤。牛奶裝入
50年代初期乳粉的生產采用手工方式,即平鍋乳粉。生產工藝為:牛奶預處理→殺菌、干燥→粉碎→過篩→干燥→過篩→包裝→成品。成品溶解度低、雜質度偏高、質量較差。
1956年,牙克石乳品廠擴建后,預處理階段采用電動分離機凈乳、脫脂牛奶的冷卻貯存實現了機械制冷。殺菌用保溫缸進行,殺菌溫度為
1958年,扎賚諾爾乳品廠自行研制成功一臺結構簡單的直火加熱器和噴霧干燥箱,實現了噴霧干燥生產乳粉,使產品質量達到了部頒標準特級品,生產能力由日處理鮮奶5噸提高到20噸。同年9月,通遼市乳品廠也開始了半機械化奶粉生產,改用氣泵,實現簡易噴霧干燥,平底烘箱,由蒸汽供熱。
1968年,呼和浩特市乳品廠從丹麥引進日處理鮮奶20噸奶粉成套設備。濃縮采用雙效降膜蒸發(fā)器,干燥采用帶冷卻床的立式離心噴霧干燥塔。每蒸發(fā)1公斤水耗汽0.37公斤,與單效蒸發(fā)器相比可使蒸汽消耗降低50%以上。并且耗水低,物料受熱時間短,可連續(xù)生產。帶冷卻床的立式離心噴霧干燥塔,可連續(xù)出粉,并經冷卻床冷卻。奶粉可直接包裝,有效地保證了產品質量。由于采用離心噴霧,奶粉顆粒較大,所以沖調性比當時其它廠生產的奶粉好。
1979年,黑龍江省計委批準在額爾古納右旗拉布大林鎮(zhèn)建設日處理鮮奶20噸的乳品廠。
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自治區(qū)輕工科研所與海拉爾乳品廠合作,在國內率先研制成母乳化嬰兒奶粉。采用模擬母乳成份配方原則,借助微型電腦進行配料計算以及乳清脫鹽、物料混合、超高溫殺菌、真空濃縮、噴霧干燥等制成粉狀配方奶粉,適合于6個月以內嬰兒哺乳期喂養(yǎng)之用。經內蒙古自治區(qū)醫(yī)院小兒科做3個月嬰兒喂養(yǎng)試驗,血紅蛋白、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及X光檢查,證明嬰兒生長發(fā)育,可與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媲美。
本項目在黑龍江、石家莊、杭州、廣州等省市推廣,受到好評,自治區(qū)也有許多乳品廠生產。國內年產量超過1萬噸。
1985年,比利時無償援助價值66萬美元的設備與技術,在自治區(qū)輕工科研所內建立乳酸菌研究與培訓中心,1988年建成,開始生產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雙岐桿菌發(fā)酵劑、嗜酸菌發(fā)酸劑、普通酸奶發(fā)酵劑等,供應全國。
1985年2月,拉布大林乳品廠設計安裝了第一套噴霧干燥塔余熱回收裝置。4月,又安裝了第二套。該裝置使用丙酮熱管回收干燥塔排出的廢氣中的余熱,用以加熱新鮮空氣,可使
1987年,自治區(qū)輕工系統(tǒng)乳品行業(yè)先后改造擴建25個乳品廠,其中建成日處理鮮奶20噸的奶粉車間11個,日處理40噸的奶粉車間7個,日處理100噸的奶粉車間1個。在牛奶預處理中使用板式熱交換器冷卻加熱牛奶,用立式或臥式貯奶罐貯奶,采用丹麥、瑞典、西德等國及國產分離機或凈乳機凈乳或脫脂,用雙效降膜式蒸發(fā)器對牛奶殺菌濃縮,用立式噴霧干燥塔高壓噴霧干燥(牙克石乳品廠40噸奶粉車間采用離心噴霧)。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內蒙古自治區(qū)乳粉生產始于1952年的牙克石乳品廠。當時收奶人員趕著四輪馬車,走家串戶搖鈴收購牛奶,收奶計量采用蘇聯(lián)產桶式漂浮秤。牛奶裝入
50年代初期乳粉的生產采用手工方式,即平鍋乳粉。生產工藝為:牛奶預處理→殺菌、干燥→粉碎→過篩→干燥→過篩→包裝→成品。成品溶解度低、雜質度偏高、質量較差。
1956年,牙克石乳品廠擴建后,預處理階段采用電動分離機凈乳、脫脂牛奶的冷卻貯存實現了機械制冷。殺菌用保溫缸進行,殺菌溫度為
1958年,扎賚諾爾乳品廠自行研制成功一臺結構簡單的直火加熱器和噴霧干燥箱,實現了噴霧干燥生產乳粉,使產品質量達到了部頒標準特級品,生產能力由日處理鮮奶5噸提高到20噸。同年9月,通遼市乳品廠也開始了半機械化奶粉生產,改用氣泵,實現簡易噴霧干燥,平底烘箱,由蒸汽供熱。
1968年,呼和浩特市乳品廠從丹麥引進日處理鮮奶20噸奶粉成套設備。濃縮采用雙效降膜蒸發(fā)器,干燥采用帶冷卻床的立式離心噴霧干燥塔。每蒸發(fā)1公斤水耗汽0.37公斤,與單效蒸發(fā)器相比可使蒸汽消耗降低50%以上。并且耗水低,物料受熱時間短,可連續(xù)生產。帶冷卻床的立式離心噴霧干燥塔,可連續(xù)出粉,并經冷卻床冷卻。奶粉可直接包裝,有效地保證了產品質量。由于采用離心噴霧,奶粉顆粒較大,所以沖調性比當時其它廠生產的奶粉好。
1979年,黑龍江省計委批準在額爾古納右旗拉布大林鎮(zhèn)建設日處理鮮奶20噸的乳品廠。
1983年4月至1985年9月,自治區(qū)輕工科研所與海拉爾乳品廠合作,在國內率先研制成母乳化嬰兒奶粉。采用模擬母乳成份配方原則,借助微型電腦進行配料計算以及乳清脫鹽、物料混合、超高溫殺菌、真空濃縮、噴霧干燥等制成粉狀配方奶粉,適合于6個月以內嬰兒哺乳期喂養(yǎng)之用。經內蒙古自治區(qū)醫(yī)院小兒科做3個月嬰兒喂養(yǎng)試驗,血紅蛋白、血鈣、血磷、堿性磷酸酶及X光檢查,證明嬰兒生長發(fā)育,可與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媲美。
本項目在黑龍江、石家莊、杭州、廣州等省市推廣,受到好評,自治區(qū)也有許多乳品廠生產。國內年產量超過1萬噸。
1985年,比利時無償援助價值66萬美元的設備與技術,在自治區(qū)輕工科研所內建立乳酸菌研究與培訓中心,1988年建成,開始生產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雙岐桿菌發(fā)酵劑、嗜酸菌發(fā)酸劑、普通酸奶發(fā)酵劑等,供應全國。
1985年2月,拉布大林乳品廠設計安裝了第一套噴霧干燥塔余熱回收裝置。4月,又安裝了第二套。該裝置使用丙酮熱管回收干燥塔排出的廢氣中的余熱,用以加熱新鮮空氣,可使
1987年,自治區(qū)輕工系統(tǒng)乳品行業(yè)先后改造擴建25個乳品廠,其中建成日處理鮮奶20噸的奶粉車間11個,日處理40噸的奶粉車間7個,日處理100噸的奶粉車間1個。在牛奶預處理中使用板式熱交換器冷卻加熱牛奶,用立式或臥式貯奶罐貯奶,采用丹麥、瑞典、西德等國及國產分離機或凈乳機凈乳或脫脂,用雙效降膜式蒸發(fā)器對牛奶殺菌濃縮,用立式噴霧干燥塔高壓噴霧干燥(牙克石乳品廠40噸奶粉車間采用離心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