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盟市人口
全區(qū)12個盟、市中,由于各盟、市所處地理位置不同,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程度不同,各盟市人口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別。
1990年、2000年全區(qū)各盟市人口狀況
全區(qū)盟市人口最多的是赤峰市451.80萬人,占全區(qū)總?cè)丝诘?SPAN lang=EN-US>19.07%,但該市與1990年占全區(qū)總?cè)丝诘姆蓊~相比,降低了0.5個百分點。其次是通遼市308.35萬人,占全區(qū)總?cè)丝?SPAN lang=EN-US>12.99%,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相比,占全區(qū)總?cè)丝诘姆蓊~基本維持原狀,由1990年的12.64%,增加到12.99%,10年只增長了0.35個百分點。各盟市人口在200萬以上的除了上述2個盟市外,還有呼和浩特市243.79萬、包頭市299.74萬、呼倫貝爾盟273.05萬和烏蘭察布盟232.63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阿拉善盟有19.94萬人,占全區(qū)總?cè)丝诘谋壤沧畹?,只?SPAN lang=EN-US>0.84%;其次是烏海市2000年全市人口為43.49萬,占自治區(qū)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1.83%,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1.29%,提高0.54個百分點;再次是錫林郭勒盟2000年全盟人口為99.34萬人,占自治區(qū)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4.18%,較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4.16%,提高0.12個百分點。1990—2000年人口占全區(qū)總?cè)丝诒壤鲩L最快的是首府呼和浩特市,由1990年的6.23%,上升到2000年10.28%,10年上升了4.0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0.40個百分點。其次是包頭市,由1990年占全區(qū)總?cè)丝?SPAN lang=EN-US>8.18%,增長到9.67%,增長1.49個百分點,人口占全區(qū)總?cè)丝诒戎叵陆底羁斓氖菫跆m察布盟,該盟人口1990年由317.13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232.63萬人,下降84.5萬人,降低36.32%,占全區(qū)總?cè)丝诒戎赜?SPAN lang=EN-US>1990年的16.08%,降到9.79%,下降了6.29個百分點。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行政區(qū)域變動,1990—2000年,烏蘭察布盟的武川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達茂旗,相繼劃入了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另一個是農(nóng)村、牧區(qū)貧困人口大量遷入城市和其他地方造成的,而不是自然減少的原因。1990—2000年中占全區(qū)總?cè)丝诒戎販p少的還有呼倫貝爾盟、赤峰市、興安盟等幾個盟市,不過這幾個盟市人口占總?cè)丝诒戎?SPAN lang=EN-US>10年中減少的并不像烏蘭察布盟那樣大,10年減少的比重都沒有超過1個百分點。
二、旗縣(市、區(qū))人口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有旗縣(市、區(qū))101個,其中旗52個,縣17個,縣級市15個,市直屬區(qū)17個,旗縣市區(qū)由于各種條件的不同,人口數(shù)量懸殊很大,人口在50萬以上的旗縣(市、區(qū))有包頭市的昆都侖區(qū)51.53萬人,赤峰市的紅山區(qū)54.82萬人,寧城縣59.78萬人,敖漢旗59.38萬人,通遼市的科爾沁區(qū)80.80萬人,科爾沁左翼中旗52.06萬人,巴彥淖爾盟的臨河市52.03萬人等7個。人口在50萬以下、30萬以上的旗縣(市、區(qū))比較多,有20個,約占五分之一,其中呼和浩特市的新城區(qū)41.81萬人,包頭市的青山區(qū)39.01萬人,赤峰市紅山區(qū)32.44萬人,通遼市的科爾沁左翼后旗39.46萬人,呼倫貝爾盟的扎蘭屯市41.66萬人等;人口在30萬以下、10萬以上的有42個,占自治區(qū)旗縣(市、區(qū))的40%,人口在10萬以下的旗縣(市、區(qū))有32個,占自治區(qū)旗縣市的31.9%。在旗縣市區(qū)人口中人口最多的是通遼市科爾沁區(qū)80.80萬人,2000年時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人口第一大區(qū)旗縣、市;其次是寧城縣59.78萬人;再次是臨河市為52.03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人口有2.52萬人;其次是額濟納旗2.54萬人;再次是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右旗3.74萬人。
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7個市直屬區(qū)中人口最多的是通遼市的科爾沁區(qū);其次是赤峰市的松山區(qū)54.82萬人;再次是包頭市的昆都侖區(qū)51.53萬人,人口最少的是包頭市的白云礦區(qū),有2.57萬人。在自治區(qū)15個縣級市中人口最多的是巴彥淖爾盟的臨河市52.03萬人;其次是烏蘭察布盟的集寧市人口為27.72萬人;再次是興安盟的烏蘭浩特市為27.44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錫林郭勒盟的二連市,只有4.80萬人。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7個縣中,人口最多的赤峰市的寧城縣有人口59.78萬人;其次是通遼市的開魯縣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38.98萬人;再次是興安盟的突泉縣,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29.88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人口為10.47萬人,在自治區(qū)52個旗中,人口最多的是赤峰市敖漢旗人口59.38萬人;其次是通遼市的科爾沁左翼中旗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52.06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全旗只有25 280人。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盟市人口
全區(qū)12個盟、市中,由于各盟、市所處地理位置不同,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程度不同,各盟市人口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別。
1990年、2000年全區(qū)各盟市人口狀況
全區(qū)盟市人口最多的是赤峰市451.80萬人,占全區(qū)總?cè)丝诘?SPAN lang=EN-US>19.07%,但該市與1990年占全區(qū)總?cè)丝诘姆蓊~相比,降低了0.5個百分點。其次是通遼市308.35萬人,占全區(qū)總?cè)丝?SPAN lang=EN-US>12.99%,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相比,占全區(qū)總?cè)丝诘姆蓊~基本維持原狀,由1990年的12.64%,增加到12.99%,10年只增長了0.35個百分點。各盟市人口在200萬以上的除了上述2個盟市外,還有呼和浩特市243.79萬、包頭市299.74萬、呼倫貝爾盟273.05萬和烏蘭察布盟232.63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阿拉善盟有19.94萬人,占全區(qū)總?cè)丝诘谋壤沧畹?,只?SPAN lang=EN-US>0.84%;其次是烏海市2000年全市人口為43.49萬,占自治區(qū)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1.83%,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1.29%,提高0.54個百分點;再次是錫林郭勒盟2000年全盟人口為99.34萬人,占自治區(qū)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4.18%,較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4.16%,提高0.12個百分點。1990—2000年人口占全區(qū)總?cè)丝诒壤鲩L最快的是首府呼和浩特市,由1990年的6.23%,上升到2000年10.28%,10年上升了4.0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0.40個百分點。其次是包頭市,由1990年占全區(qū)總?cè)丝?SPAN lang=EN-US>8.18%,增長到9.67%,增長1.49個百分點,人口占全區(qū)總?cè)丝诒戎叵陆底羁斓氖菫跆m察布盟,該盟人口1990年由317.13萬人下降到2000年的232.63萬人,下降84.5萬人,降低36.32%,占全區(qū)總?cè)丝诒戎赜?SPAN lang=EN-US>1990年的16.08%,降到9.79%,下降了6.29個百分點。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行政區(qū)域變動,1990—2000年,烏蘭察布盟的武川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達茂旗,相繼劃入了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另一個是農(nóng)村、牧區(qū)貧困人口大量遷入城市和其他地方造成的,而不是自然減少的原因。1990—2000年中占全區(qū)總?cè)丝诒戎販p少的還有呼倫貝爾盟、赤峰市、興安盟等幾個盟市,不過這幾個盟市人口占總?cè)丝诒戎?SPAN lang=EN-US>10年中減少的并不像烏蘭察布盟那樣大,10年減少的比重都沒有超過1個百分點。
二、旗縣(市、區(qū))人口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有旗縣(市、區(qū))101個,其中旗52個,縣17個,縣級市15個,市直屬區(qū)17個,旗縣市區(qū)由于各種條件的不同,人口數(shù)量懸殊很大,人口在50萬以上的旗縣(市、區(qū))有包頭市的昆都侖區(qū)51.53萬人,赤峰市的紅山區(qū)54.82萬人,寧城縣59.78萬人,敖漢旗59.38萬人,通遼市的科爾沁區(qū)80.80萬人,科爾沁左翼中旗52.06萬人,巴彥淖爾盟的臨河市52.03萬人等7個。人口在50萬以下、30萬以上的旗縣(市、區(qū))比較多,有20個,約占五分之一,其中呼和浩特市的新城區(qū)41.81萬人,包頭市的青山區(qū)39.01萬人,赤峰市紅山區(qū)32.44萬人,通遼市的科爾沁左翼后旗39.46萬人,呼倫貝爾盟的扎蘭屯市41.66萬人等;人口在30萬以下、10萬以上的有42個,占自治區(qū)旗縣(市、區(qū))的40%,人口在10萬以下的旗縣(市、區(qū))有32個,占自治區(qū)旗縣市的31.9%。在旗縣市區(qū)人口中人口最多的是通遼市科爾沁區(qū)80.80萬人,2000年時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人口第一大區(qū)旗縣、市;其次是寧城縣59.78萬人;再次是臨河市為52.03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人口有2.52萬人;其次是額濟納旗2.54萬人;再次是呼倫貝爾盟的新巴爾虎右旗3.74萬人。
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7個市直屬區(qū)中人口最多的是通遼市的科爾沁區(qū);其次是赤峰市的松山區(qū)54.82萬人;再次是包頭市的昆都侖區(qū)51.53萬人,人口最少的是包頭市的白云礦區(qū),有2.57萬人。在自治區(qū)15個縣級市中人口最多的是巴彥淖爾盟的臨河市52.03萬人;其次是烏蘭察布盟的集寧市人口為27.72萬人;再次是興安盟的烏蘭浩特市為27.44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錫林郭勒盟的二連市,只有4.80萬人。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7個縣中,人口最多的赤峰市的寧城縣有人口59.78萬人;其次是通遼市的開魯縣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38.98萬人;再次是興安盟的突泉縣,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29.88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人口為10.47萬人,在自治區(qū)52個旗中,人口最多的是赤峰市敖漢旗人口59.38萬人;其次是通遼市的科爾沁左翼中旗總?cè)丝跒?SPAN lang=EN-US>52.06萬人。人口最少的是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全旗只有25 2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