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西河、五原及朔方等地的南匈奴陸續(xù)向東南移動,也是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寒冷干旱草場退化等原因,多半在今山西省境內的并州中部汾河流域停居下來。西晉時期,塞外匈奴南遷,凡19種,約30多萬人,一部分散居在今烏蘭察布盟和伊克昭盟。鐵弗匈奴于4世紀80年代來到朔方(今伊克昭盟南),他的首領赫連勃勃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建國大夏,筑統(tǒng)萬城(今烏審旗)為都。今伊克昭盟、河套均為其管轄。大夏陸續(xù)從陜西等地遷2.3萬家,約11萬人于大城地區(qū)(今杭錦旗)。筑統(tǒng)萬城時,“發(fā)嶺北(基本上是河套、鄂爾多斯和陜北)夷夏10萬人”。匈奴大夏國能一次出民工10萬,據(jù)此推算其總人口應有40萬~50萬人。
鮮卑族發(fā)源于大鮮卑山(今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地區(qū))。相傳經(jīng)13代約300年,陸續(xù)遷入“匈奴故地”即河套陰山地區(qū)。遷移中不斷融合其他民族,人口增加。先后在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平城(今大同)建都,最強盛時有“控弦之士40萬”。神䴥二年(公元429年),北魏伐柔然,其“歸降30余萬”,“列置新民于漠南”。其中大部分在漠南地區(qū)。
魏晉南北朝大動蕩時期,先后有匈奴、烏桓、鮮卑、敕勒等族在內蒙古地區(qū)活動,其中一部分逐鹿中原,世稱“五胡亂華”。史書對他們的人口數(shù)量只有籠統(tǒng)的提法,但估算當時內蒙古地區(qū)各族人口也有100萬左右。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有一次官方的人口調查,由其結果可推算出內蒙古郡縣常住人口(主要是漢族)約11.3萬,基本上分布在今鄂爾多斯、河套和土默川3地。唐朝用“坊村鄰里戶籍法”,嚴格調查人口,并3年造籍一次,因此其郡縣常住戶口比較準確。唐朝對內蒙古地區(qū)分布有其他北方民族,因為他們不歸郡縣管轄,因此缺少具體數(shù)字,但也可以從史料中推算出大致的概況。
唐天寶初,后突厥汗國管轄陰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其最盛時期,控弦40萬,近200萬人,其人口密度越往南越大,估計有40萬人在內蒙古地區(qū)。今呼倫貝爾等地為室韋占據(jù),唐朝時有室韋23部,其中12部在內蒙古地區(qū),約5萬人;駐牧在今錫林郭勒盟等地的霫族,據(jù)《舊唐書·霫傳》記載該部有4萬戶,據(jù)考證實際應是1萬戶,5萬人。奚人至少有50萬人,其中居住在內蒙古地區(qū)的約有20萬人。契丹族分布在今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其人口約60萬人。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內蒙古人口總數(shù)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東漢末年,西河、五原及朔方等地的南匈奴陸續(xù)向東南移動,也是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寒冷干旱草場退化等原因,多半在今山西省境內的并州中部汾河流域停居下來。西晉時期,塞外匈奴南遷,凡19種,約30多萬人,一部分散居在今烏蘭察布盟和伊克昭盟。鐵弗匈奴于4世紀80年代來到朔方(今伊克昭盟南),他的首領赫連勃勃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建國大夏,筑統(tǒng)萬城(今烏審旗)為都。今伊克昭盟、河套均為其管轄。大夏陸續(xù)從陜西等地遷2.3萬家,約11萬人于大城地區(qū)(今杭錦旗)。筑統(tǒng)萬城時,“發(fā)嶺北(基本上是河套、鄂爾多斯和陜北)夷夏10萬人”。匈奴大夏國能一次出民工10萬,據(jù)此推算其總人口應有40萬~50萬人。
鮮卑族發(fā)源于大鮮卑山(今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地區(qū))。相傳經(jīng)13代約300年,陸續(xù)遷入“匈奴故地”即河套陰山地區(qū)。遷移中不斷融合其他民族,人口增加。先后在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平城(今大同)建都,最強盛時有“控弦之士40萬”。神䴥二年(公元429年),北魏伐柔然,其“歸降30余萬”,“列置新民于漠南”。其中大部分在漠南地區(qū)。
魏晉南北朝大動蕩時期,先后有匈奴、烏桓、鮮卑、敕勒等族在內蒙古地區(qū)活動,其中一部分逐鹿中原,世稱“五胡亂華”。史書對他們的人口數(shù)量只有籠統(tǒng)的提法,但估算當時內蒙古地區(qū)各族人口也有100萬左右。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有一次官方的人口調查,由其結果可推算出內蒙古郡縣常住人口(主要是漢族)約11.3萬,基本上分布在今鄂爾多斯、河套和土默川3地。唐朝用“坊村鄰里戶籍法”,嚴格調查人口,并3年造籍一次,因此其郡縣常住戶口比較準確。唐朝對內蒙古地區(qū)分布有其他北方民族,因為他們不歸郡縣管轄,因此缺少具體數(shù)字,但也可以從史料中推算出大致的概況。
唐天寶初,后突厥汗國管轄陰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其最盛時期,控弦40萬,近200萬人,其人口密度越往南越大,估計有40萬人在內蒙古地區(qū)。今呼倫貝爾等地為室韋占據(jù),唐朝時有室韋23部,其中12部在內蒙古地區(qū),約5萬人;駐牧在今錫林郭勒盟等地的霫族,據(jù)《舊唐書·霫傳》記載該部有4萬戶,據(jù)考證實際應是1萬戶,5萬人。奚人至少有50萬人,其中居住在內蒙古地區(qū)的約有20萬人。契丹族分布在今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東北部,其人口約60萬人。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內蒙古人口總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