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內蒙古五路驛站(站名)及走向
清代,朝廷為鞏固政權,采取劃土封疆,分戶封賞的措施,并仿照滿八旗制,在內蒙古地區(qū)實行盟旗制。清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在多倫諾爾舉行大會,史稱“多倫會盟”,召見內外蒙古王公,并將內蒙古已經實行的盟旗制度,推行到外蒙古地區(qū)。
多倫會盟之后,康熙命令理藩院籌劃建立內蒙古五路驛站。理藩院根據康熙的旨令,草擬建立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初步計劃。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春,清廷派出大臣阿爾迪、理藩院尚書班迪等人,到內蒙古各地進行勘查。5月,由理藩院提出設置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具體方案,并經康熙詔準后實施。
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安設工作,分2年完成。喜峰口、殺虎口兩路驛站,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安設。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三路驛站,在次年完成。內蒙古五路驛站,是清代內蒙古地區(qū)道路中最先開通的驛路,構成內蒙古地區(qū)的主干道,可通達內蒙古6盟49旗,又是喀爾喀、厄魯特蒙古各部進京的必經之路。
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名稱,均以所出長城隘口命名,分別是喜峰口驛路、古北口驛路、獨石口驛路、張家口驛路和殺虎口驛路,通稱為口外五路。五路驛站是清廷直接撥銀并派官員管理的官路,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共設有驛站60處,總長為6048里。
清代五路驛站的建立,使內蒙古地區(qū)的驛傳制度達到鼎盛。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清代內蒙古五路驛站(站名)及走向
清代,朝廷為鞏固政權,采取劃土封疆,分戶封賞的措施,并仿照滿八旗制,在內蒙古地區(qū)實行盟旗制。清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在多倫諾爾舉行大會,史稱“多倫會盟”,召見內外蒙古王公,并將內蒙古已經實行的盟旗制度,推行到外蒙古地區(qū)。
多倫會盟之后,康熙命令理藩院籌劃建立內蒙古五路驛站。理藩院根據康熙的旨令,草擬建立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初步計劃。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春,清廷派出大臣阿爾迪、理藩院尚書班迪等人,到內蒙古各地進行勘查。5月,由理藩院提出設置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具體方案,并經康熙詔準后實施。
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安設工作,分2年完成。喜峰口、殺虎口兩路驛站,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安設。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三路驛站,在次年完成。內蒙古五路驛站,是清代內蒙古地區(qū)道路中最先開通的驛路,構成內蒙古地區(qū)的主干道,可通達內蒙古6盟49旗,又是喀爾喀、厄魯特蒙古各部進京的必經之路。
內蒙古五路驛站的名稱,均以所出長城隘口命名,分別是喜峰口驛路、古北口驛路、獨石口驛路、張家口驛路和殺虎口驛路,通稱為口外五路。五路驛站是清廷直接撥銀并派官員管理的官路,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共設有驛站60處,總長為6048里。
清代五路驛站的建立,使內蒙古地區(qū)的驛傳制度達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