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召,蒙語俗稱“巴圪召”,漢名“崇福寺”,在本區(qū)小召前街北端。明天啟三年(1623),由阿勒坦汗之孫俄木布洪臺吉創(chuàng)建。其建筑與席力圖召相似,惟規(guī)模略小,但門前的過街牌樓卻異常精巧華麗。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征討噶爾丹途徑歸化城,在小召連駐三天,臨行時將御用的甲冑、腰刀、弓箭等多件留贈召中,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小召喇嘛便將這些贈品拿出來展覽,視為榮耀,稱“晾甲日”。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托音二世被委任為歸化城掌印札薩克喇嘛,并擁有內(nèi)蒙東部科爾沁等10旗化緣地,廟倉豐裕,故有“大召不大,小召不小”之說。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托音二世按康熙旨意將御制牌文刻成“紀功碑”,四十二年(1703)竣工,在小召、席力圖召各豎兩通。
從清朝末年起,小召逐漸敗落,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破舊不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小召一直被小學占用,殘垣頹屋多在1969年拆除,惟九間樓和過街牌樓尚存。
1983年,市政府撥款,玉泉區(qū)聘用能工巧匠,將小召牌樓修葺一新,并依托牌樓建起街心小游園一座。游園內(nèi)有花圃草坪,石桌石凳。飛檐斗拱的牌樓與“飛奔的駿馬”古今相映,別有情趣。每到盛夏,這里花紅草綠,給居民帶來歡樂與溫馨。
版權(quán)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shù)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小召,蒙語俗稱“巴圪召”,漢名“崇福寺”,在本區(qū)小召前街北端。明天啟三年(1623),由阿勒坦汗之孫俄木布洪臺吉創(chuàng)建。其建筑與席力圖召相似,惟規(guī)模略小,但門前的過街牌樓卻異常精巧華麗。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皇帝征討噶爾丹途徑歸化城,在小召連駐三天,臨行時將御用的甲冑、腰刀、弓箭等多件留贈召中,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小召喇嘛便將這些贈品拿出來展覽,視為榮耀,稱“晾甲日”。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托音二世被委任為歸化城掌印札薩克喇嘛,并擁有內(nèi)蒙東部科爾沁等10旗化緣地,廟倉豐裕,故有“大召不大,小召不小”之說。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托音二世按康熙旨意將御制牌文刻成“紀功碑”,四十二年(1703)竣工,在小召、席力圖召各豎兩通。
從清朝末年起,小召逐漸敗落,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破舊不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小召一直被小學占用,殘垣頹屋多在1969年拆除,惟九間樓和過街牌樓尚存。
1983年,市政府撥款,玉泉區(qū)聘用能工巧匠,將小召牌樓修葺一新,并依托牌樓建起街心小游園一座。游園內(nèi)有花圃草坪,石桌石凳。飛檐斗拱的牌樓與“飛奔的駿馬”古今相映,別有情趣。每到盛夏,這里花紅草綠,給居民帶來歡樂與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