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国产|99亚洲专区福利在线|人妖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91爱国产成人毛片国产a|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与下载|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陰山巖畫:崖壁上的絲路文化印記

發(fā)布時間:2020-04-18 【字體:
  •  



    陰山巖畫 王浩

     

    “陰山巖畫第一人”蓋山林先生于2020年2月9日因病逝世。他持續(xù)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讓世界認識到了陰山巖畫的價值。

    巖畫,即用金石或顏料在巖石上磨刻、涂畫的圖像,是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在內蒙古陰山地區(qū)的崖壁和巖石上,分布著數(shù)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古代巖畫,構成一條綿延千里的巖石“畫廊”。

    早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記錄了陰山巖畫:“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20世紀30年代,中國和瑞典聯(lián)合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陰山發(fā)現(xiàn)少量巖畫遺存。197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在野外調查時第一次見到陰山巖畫。1976年,他開始對陰山巖畫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考察和研究。在蓋山林的努力下,陰山巖畫的價值逐漸引起海內外關注。2006年,陰山巖畫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陰山與黃河河套相鄰的地區(qū)是陰山巖畫的主要分布區(qū),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磴口縣、阿拉善左旗等地,巖畫分布最為密集。比如磴口縣托林溝地區(qū),每隔23米就有一幅巖畫。在默勒赫圖溝一處約100平方米的崖壁上,有一面由眾多人面圖形組成的畫墻,被譽為“圣像壁”。這些刻有巖畫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歷史上是陰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陰山巖畫一般是用巖石、青銅或鐵器等敲鑿、磨刻而成,也有用顏料涂畫的。從個別巖畫中的鴕鳥和大角鹿形象推斷,陰山巖畫可能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出現(xiàn)。同一時期的巖畫有相互疊壓打破的情形,后世對前代巖畫進行??毯脱a刻的現(xiàn)象也很多,加上長年日曬風蝕,如今要準確識別和區(qū)分這些巖畫有著較大難度。蓋山林等專家認為,大部分巖畫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作品,其中有文字的巖畫為年代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推斷提供了相對準確的依據。

    陰山處在草原與中原的南北分界線上,自古以來就是民族遷徙交流頻繁的地區(qū),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回鶻、黨項、蒙古等游牧民族曾經生活于此。這些刻在崖壁上的藝術品,真實記錄了古代北方諸游牧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奇異的人面像、夸張的舞蹈圖、多變的紋路反映了草原游牧民族群體中巫文化、薩滿文化的盛行。弓箭、狩獵、放牧、車輛、戰(zhàn)斗等圖像描繪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狼、虎、豹、野牛等野生動物和馬、牛、山羊、麋鹿、駱駝等家畜形象,展現(xiàn)了陰山地區(qū)歷史上水草豐美、動物成群的繁盛景象。

    將陰山巖畫與匈奴墓葬出土的鄂爾多斯青銅器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其紋飾題材和創(chuàng)作手法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阿拉善左旗發(fā)現(xiàn)的一幅“虎噬牛”巖畫,具有典型的“草原風格”,這種食肉動物噬咬食草動物的形象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重要題材。學界由此推斷,這些巖畫是由匈奴人創(chuàng)作的。自中原的戰(zhàn)國時期開始,匈奴逐步統(tǒng)一北方草原,其勢力強大時,陰山南北一度都是匈奴的牧場,因此匈奴人在這里留下了大量巖畫作品。之后帶有突厥文樣石刻的出現(xiàn),證明突厥強大后勢力曾到達陰山地區(qū)。

    用鐵器刻畫并伴有回鶻文的巖畫,說明回鶻人曾在這里活動。唐天寶三年(744),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lián)盟推翻后突厥汗國,建立漠北回紇汗國,788年改作回鶻。與回鶻人有關的巖畫中,車輛題材是一大特點。在烏拉特后旗布爾很哈達發(fā)現(xiàn)的一幅巖畫,共有三個車輛圖形,車轅很長,有兩個車輪,車上有賬。這與史書記載的回鶻車輛形狀相似。在另一處帶有回鶻文字的巖畫中也出現(xiàn)了車輪形象?;佞X重視商業(yè),是唐朝中西貿易的中間商,陰山南麓是回鶻與唐朝貿易的重要地點?;佞X商人的貨車穿越陰山山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將唐朝的物產運往漠北、中亞等地。

    唐代之后,黨項人以河西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陰山成為西夏重要的戰(zhàn)略屏障。在磴口縣包特根河的河谷中有一處巖畫,是兩匹背向站立的馬,其中一匹馬背上似有鞍韉。馬的左上方有一行西夏文,漢譯為“天地父母”。這幅巖畫附近還有一處西夏文的題記和一幅帶有西夏文的羊群巖畫。類似風格的作品還有很多,分布范圍也很廣,可以判斷為同一時期。這些巖畫見證了黨項人在這里的生活,車輛與帶鞍韉的馬匹反映了陰山古道的交通狀況。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跨過陰山,滅亡西夏,陰山巖畫的題材開始與蒙古人相關。這些巖畫不僅分布廣泛,延續(xù)時間也很長,跨越元明清三代。除了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外,巖畫中藏傳佛教的內容居多,反映了蒙古人的生活和信仰。

    除了歷史的見證,巖畫還是重要的藝術品,代表著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藝術水平和審美追求,是絲綢之路上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學者和社會給予更多關注和研究。

    目前,地方文博部門已經開展對巖畫的整理與保護工作,大片巖畫區(qū)設置了文保界碑、圍欄和監(jiān)控設施,一些無法原地保護的巖畫被移至博物館。越來越多的巖畫向公眾展出,一些地區(qū)修筑道路、地標等設施方便游客前往參觀,多地博物館設立了巖畫展區(qū)。在巴彥淖爾市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館,有一個巨大的巖畫主題展廳,除了陳列一些從野外移入館內和民間征集的巖畫外,還通過圖片、拓片、復制品、影像等手段系統(tǒng)地介紹和展示陰山巖畫。(文康建國責編:張雪冬、劉澤)

     

上一篇:
豐鎮(zhèn)市牛王廟遺址
下一篇:
中國共產黨綏遠特別區(qū)工作委員會遺址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備05003250號-3

蒙公安備案:1501050200017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1500000032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陰山巖畫:崖壁上的絲路文化印記

發(fā)布時間:2020-04-18 來源:人民網        【字體:
  •  



    陰山巖畫 王浩

     

    “陰山巖畫第一人”蓋山林先生于2020年2月9日因病逝世。他持續(xù)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讓世界認識到了陰山巖畫的價值。

    巖畫,即用金石或顏料在巖石上磨刻、涂畫的圖像,是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的一種古老藝術形式。在內蒙古陰山地區(qū)的崖壁和巖石上,分布著數(shù)量眾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古代巖畫,構成一條綿延千里的巖石“畫廊”。

    早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就在《水經注》中記錄了陰山巖畫:“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20世紀30年代,中國和瑞典聯(lián)合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陰山發(fā)現(xiàn)少量巖畫遺存。197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蓋山林在野外調查時第一次見到陰山巖畫。1976年,他開始對陰山巖畫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考察和研究。在蓋山林的努力下,陰山巖畫的價值逐漸引起海內外關注。2006年,陰山巖畫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陰山與黃河河套相鄰的地區(qū)是陰山巖畫的主要分布區(qū),在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磴口縣、阿拉善左旗等地,巖畫分布最為密集。比如磴口縣托林溝地區(qū),每隔23米就有一幅巖畫。在默勒赫圖溝一處約100平方米的崖壁上,有一面由眾多人面圖形組成的畫墻,被譽為“圣像壁”。這些刻有巖畫的山谷大多有泉水流出,歷史上是陰山南北交往的通道,是草原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陰山巖畫一般是用巖石、青銅或鐵器等敲鑿、磨刻而成,也有用顏料涂畫的。從個別巖畫中的鴕鳥和大角鹿形象推斷,陰山巖畫可能在舊石器時代就開始出現(xiàn)。同一時期的巖畫有相互疊壓打破的情形,后世對前代巖畫進行??毯脱a刻的現(xiàn)象也很多,加上長年日曬風蝕,如今要準確識別和區(qū)分這些巖畫有著較大難度。蓋山林等專家認為,大部分巖畫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作品,其中有文字的巖畫為年代和創(chuàng)作主體的推斷提供了相對準確的依據。

    陰山處在草原與中原的南北分界線上,自古以來就是民族遷徙交流頻繁的地區(qū),匈奴、柔然、鮮卑、突厥、回鶻、黨項、蒙古等游牧民族曾經生活于此。這些刻在崖壁上的藝術品,真實記錄了古代北方諸游牧民族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風貌。奇異的人面像、夸張的舞蹈圖、多變的紋路反映了草原游牧民族群體中巫文化、薩滿文化的盛行。弓箭、狩獵、放牧、車輛、戰(zhàn)斗等圖像描繪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狼、虎、豹、野牛等野生動物和馬、牛、山羊、麋鹿、駱駝等家畜形象,展現(xiàn)了陰山地區(qū)歷史上水草豐美、動物成群的繁盛景象。

    將陰山巖畫與匈奴墓葬出土的鄂爾多斯青銅器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其紋飾題材和創(chuàng)作手法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阿拉善左旗發(fā)現(xiàn)的一幅“虎噬牛”巖畫,具有典型的“草原風格”,這種食肉動物噬咬食草動物的形象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重要題材。學界由此推斷,這些巖畫是由匈奴人創(chuàng)作的。自中原的戰(zhàn)國時期開始,匈奴逐步統(tǒng)一北方草原,其勢力強大時,陰山南北一度都是匈奴的牧場,因此匈奴人在這里留下了大量巖畫作品。之后帶有突厥文樣石刻的出現(xiàn),證明突厥強大后勢力曾到達陰山地區(qū)。

    用鐵器刻畫并伴有回鶻文的巖畫,說明回鶻人曾在這里活動。唐天寶三年(744),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lián)盟推翻后突厥汗國,建立漠北回紇汗國,788年改作回鶻。與回鶻人有關的巖畫中,車輛題材是一大特點。在烏拉特后旗布爾很哈達發(fā)現(xiàn)的一幅巖畫,共有三個車輛圖形,車轅很長,有兩個車輪,車上有賬。這與史書記載的回鶻車輛形狀相似。在另一處帶有回鶻文字的巖畫中也出現(xiàn)了車輪形象?;佞X重視商業(yè),是唐朝中西貿易的中間商,陰山南麓是回鶻與唐朝貿易的重要地點。回鶻商人的貨車穿越陰山山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將唐朝的物產運往漠北、中亞等地。

    唐代之后,黨項人以河西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陰山成為西夏重要的戰(zhàn)略屏障。在磴口縣包特根河的河谷中有一處巖畫,是兩匹背向站立的馬,其中一匹馬背上似有鞍韉。馬的左上方有一行西夏文,漢譯為“天地父母”。這幅巖畫附近還有一處西夏文的題記和一幅帶有西夏文的羊群巖畫。類似風格的作品還有很多,分布范圍也很廣,可以判斷為同一時期。這些巖畫見證了黨項人在這里的生活,車輛與帶鞍韉的馬匹反映了陰山古道的交通狀況。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跨過陰山,滅亡西夏,陰山巖畫的題材開始與蒙古人相關。這些巖畫不僅分布廣泛,延續(xù)時間也很長,跨越元明清三代。除了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外,巖畫中藏傳佛教的內容居多,反映了蒙古人的生活和信仰。

    除了歷史的見證,巖畫還是重要的藝術品,代表著不同時期、不同人群的藝術水平和審美追求,是絲綢之路上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學者和社會給予更多關注和研究。

    目前,地方文博部門已經開展對巖畫的整理與保護工作,大片巖畫區(qū)設置了文保界碑、圍欄和監(jiān)控設施,一些無法原地保護的巖畫被移至博物館。越來越多的巖畫向公眾展出,一些地區(qū)修筑道路、地標等設施方便游客前往參觀,多地博物館設立了巖畫展區(qū)。在巴彥淖爾市中國河套文化博物館,有一個巨大的巖畫主題展廳,除了陳列一些從野外移入館內和民間征集的巖畫外,還通過圖片、拓片、復制品、影像等手段系統(tǒng)地介紹和展示陰山巖畫。(文康建國;責編:張雪冬、劉澤)

     

上一篇:
下一篇:
聲明: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內蒙古區(qū)情網》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