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塔也稱殘塔或三塔,只存半截塔體。位于赤峰市寧城縣遼中京城外西南角,南瀕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圍古代建筑遺址頗多,是遼代的園圃地。
半截塔建于遼清寧三年(1057年),平面為正八角形,實(shí)心密檐式磚塔。周圍有高5米的磚頭和廢土堆積物。殘體全高14米,東西南北四面有佛龕,佛龕兩側(cè)有雕磚云紋兩朵。佛龕中原有佛像,今無存。根據(jù)龕中痕跡推測,佛像及雕飾物為預(yù)先雕就,后來粘附上的,所以剝落較早。其余4面雕脅侍和并列的小塔狀裝飾。轉(zhuǎn)角處雕成圓柱體,圓柱上端有柱頭鋪?zhàn)鲀啥洌珵樾惫?,成雙抄五鋪?zhàn)鳌K苋珶o存,只有第一層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頭裸露于外。椽子每面25根,末端10×10(厘米)見方,頂端漸粗。各檐角有柏木角梁,角梁以比椽子粗大的兩根方木相疊壓而成。西南面第一層大檐上存瓦條脊15道。塔頂部平面上留有東西長6.56米、南北寬4.95米、高0.46米的4層長方形磚臺1座,可看出磚臺外圍原有相互勾連的木筋1道,被后人拆下。
正南面塔座下破出一洞,入洞2米后向東拐進(jìn),有一空間,高寬各約2米,為塔宮,早期被打開。
此塔疑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路(遼中京大定府元代曾為武平路)大地震時倒塌,后無修復(fù)。1984年,按原來余痕對塔座部位進(jìn)行維修,以防倒塌。
半截塔也稱殘塔或三塔,只存半截塔體。位于赤峰市寧城縣遼中京城外西南角,南瀕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圍古代建筑遺址頗多,是遼代的園圃地。
半截塔建于遼清寧三年(1057年),平面為正八角形,實(shí)心密檐式磚塔。周圍有高5米的磚頭和廢土堆積物。殘體全高14米,東西南北四面有佛龕,佛龕兩側(cè)有雕磚云紋兩朵。佛龕中原有佛像,今無存。根據(jù)龕中痕跡推測,佛像及雕飾物為預(yù)先雕就,后來粘附上的,所以剝落較早。其余4面雕脅侍和并列的小塔狀裝飾。轉(zhuǎn)角處雕成圓柱體,圓柱上端有柱頭鋪?zhàn)鲀啥?,全為斜拱,成雙抄五鋪?zhàn)?。塔檐全無存,只有第一層大檐上的零星柏木椽頭裸露于外。椽子每面25根,末端10×10(厘米)見方,頂端漸粗。各檐角有柏木角梁,角梁以比椽子粗大的兩根方木相疊壓而成。西南面第一層大檐上存瓦條脊15道。塔頂部平面上留有東西長6.56米、南北寬4.95米、高0.46米的4層長方形磚臺1座,可看出磚臺外圍原有相互勾連的木筋1道,被后人拆下。
正南面塔座下破出一洞,入洞2米后向東拐進(jìn),有一空間,高寬各約2米,為塔宮,早期被打開。
此塔疑在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路(遼中京大定府元代曾為武平路)大地震時倒塌,后無修復(fù)。1984年,按原來余痕對塔座部位進(jìn)行維修,以防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