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林(1907—2001),男,漢族。原名高文敏,又名高子謙、王子和,陜西渭南人。
民國13年(1924)秋,加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團。民國14年(1925)7月26日,參加三原召開的陜西全省學代會,期間,西安的團員(包括北京、天津、陜北、三原等地來的團員)召開會議,決定并成立共青團西安臨時支部干事會,高克林任書記。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13—17年(1924—1928),先后任共青團(社會主義青年團)西安市支部書記,國民黨第五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國民聯(lián)軍第二軍駐陜總司令部中山軍事學校組織科科長、黨總支書記,國民聯(lián)軍第二軍第三旅(即許權中旅,該旅為中共陜西省委領導的一支武裝,是渭華起義的中堅力量)教導營教導員、旅黨委書記,積極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民國16年(1927)3月,陜西華縣農民協(xié)會成立,高克林被選為農民協(xié)會委員,組織和領導華縣農民運動。民國17年(1928),參加渭華起義。曾任中共順直省委軍委秘書兼天津市委書記,中共大名縣中心縣委書記。5月,渭華起義爆發(fā),高克林隨劉志丹、唐澍率許權中旅由潼關十二連城開赴華縣高塘,途經瓜坡,摘掉國民黨帽徽、領章,佩帶紅領帶,宣布起義。5月中旬,高塘鎮(zhèn)舉行盛大軍民聯(lián)歡會,成立工農革命軍,高克林任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參謀主任,在起義高潮時期,多次率部擊退敵人武裝圍剿。渭華起義失敗后,離開華縣堅持對敵斗爭。10月到陜北,先后在榆林、清澗等地從事黨的工作。
民國19年(1930)后,高克林任中共北平市委軍委書記、河北省直南特委軍委書記兼大名中心縣委書記,繼續(xù)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民國22年(1933)春,在抗日同盟軍十八師做軍事工作。民國23年(1934)10月,中共西安中心市委書記魏光波等被捕,其他委員轉移外地,各地黨組織處于無領導狀態(tài)。為繼續(xù)領導各地黨組織進行革命斗爭,高克林與崔廷儒、孫作賓等于民國24年(1935)8月重新組建中共臨時陜西省委,高克林任書記。
民國25年(1936)5月中旬,他秘密回到華縣,在赤水三漲村劉玉堂姑母家,召開華縣黨的秘密會議,向華縣地下黨員傳達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精神,研究制定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下如何打開華縣革命斗爭的新局面等問題。因有人叛變,會議中斷,高克林、劉玉堂被迫離開華縣。高克林后進入陜甘寧蘇區(qū),任華池縣東北軍委員會書記,從事黨對東北軍的團結爭取工作。
民國26—31年(1937—1942),擔任陜甘寧邊區(qū)黨委秘書長,中共洛川工作委員會、中共洛川特委會書記,延安民族學院副院長。民國29年(1940)1月,到延安學習,參加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民國30年(1941)9月,他在延安寫下《魯忠才長征記》一文,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
民國31—37年(1942—1948),擔任中共塞北工委書記、雁門區(qū)黨委書記、綏察區(qū)和綏蒙區(qū)黨委書記、一二〇師大青山騎兵大隊政委。在晉西北和綏蒙地區(qū),于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階段和解放戰(zhàn)爭非常時期,他牢記黨的囑托,團結各族人民,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戰(zhàn)略和各項方針,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馳騁于長城內外,戰(zhàn)斗在千里草原。
版權所有:中共內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高克林(1907—2001),男,漢族。原名高文敏,又名高子謙、王子和,陜西渭南人。
民國13年(1924)秋,加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團。民國14年(1925)7月26日,參加三原召開的陜西全省學代會,期間,西安的團員(包括北京、天津、陜北、三原等地來的團員)召開會議,決定并成立共青團西安臨時支部干事會,高克林任書記。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13—17年(1924—1928),先后任共青團(社會主義青年團)西安市支部書記,國民黨第五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國民聯(lián)軍第二軍駐陜總司令部中山軍事學校組織科科長、黨總支書記,國民聯(lián)軍第二軍第三旅(即許權中旅,該旅為中共陜西省委領導的一支武裝,是渭華起義的中堅力量)教導營教導員、旅黨委書記,積極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民國16年(1927)3月,陜西華縣農民協(xié)會成立,高克林被選為農民協(xié)會委員,組織和領導華縣農民運動。民國17年(1928),參加渭華起義。曾任中共順直省委軍委秘書兼天津市委書記,中共大名縣中心縣委書記。5月,渭華起義爆發(fā),高克林隨劉志丹、唐澍率許權中旅由潼關十二連城開赴華縣高塘,途經瓜坡,摘掉國民黨帽徽、領章,佩帶紅領帶,宣布起義。5月中旬,高塘鎮(zhèn)舉行盛大軍民聯(lián)歡會,成立工農革命軍,高克林任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參謀主任,在起義高潮時期,多次率部擊退敵人武裝圍剿。渭華起義失敗后,離開華縣堅持對敵斗爭。10月到陜北,先后在榆林、清澗等地從事黨的工作。
民國19年(1930)后,高克林任中共北平市委軍委書記、河北省直南特委軍委書記兼大名中心縣委書記,繼續(xù)從事黨的秘密工作。民國22年(1933)春,在抗日同盟軍十八師做軍事工作。民國23年(1934)10月,中共西安中心市委書記魏光波等被捕,其他委員轉移外地,各地黨組織處于無領導狀態(tài)。為繼續(xù)領導各地黨組織進行革命斗爭,高克林與崔廷儒、孫作賓等于民國24年(1935)8月重新組建中共臨時陜西省委,高克林任書記。
民國25年(1936)5月中旬,他秘密回到華縣,在赤水三漲村劉玉堂姑母家,召開華縣黨的秘密會議,向華縣地下黨員傳達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精神,研究制定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下如何打開華縣革命斗爭的新局面等問題。因有人叛變,會議中斷,高克林、劉玉堂被迫離開華縣。高克林后進入陜甘寧蘇區(qū),任華池縣東北軍委員會書記,從事黨對東北軍的團結爭取工作。
民國26—31年(1937—1942),擔任陜甘寧邊區(qū)黨委秘書長,中共洛川工作委員會、中共洛川特委會書記,延安民族學院副院長。民國29年(1940)1月,到延安學習,參加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民國30年(1941)9月,他在延安寫下《魯忠才長征記》一文,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
民國31—37年(1942—1948),擔任中共塞北工委書記、雁門區(qū)黨委書記、綏察區(qū)和綏蒙區(qū)黨委書記、一二〇師大青山騎兵大隊政委。在晉西北和綏蒙地區(qū),于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階段和解放戰(zhàn)爭非常時期,他牢記黨的囑托,團結各族人民,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的戰(zhàn)略和各項方針,為爭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馳騁于長城內外,戰(zhàn)斗在千里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