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西,清光緒十三年(1887)出生于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當?shù)赜忻鸟R頭琴手,使色拉西自幼對馬頭琴產(chǎn)生濃厚興趣。9歲時,他開始學習演奏。
14歲時,色拉西開始給牧主放牧,但每天仍帶上馬頭琴。19歲時,他到莫力廟當廟丁,并拜馬頭琴手仁欽為師。不久,他開始流浪藝人的生活,靠演奏馬頭琴糊口。他演奏的大多是蒙古族民歌,還創(chuàng)作《那仁格日勒》等曲目。42歲時,他流浪到察哈爾、錫林郭勒地區(qū),接觸傳統(tǒng)馬頭琴演奏法,進一步提高演奏技巧,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1949年,色拉西被選到內(nèi)蒙古文工團任演員時已經(jīng)62歲。他仍以高昂的熱情刻苦鉆研演奏技巧,提高藝術水平。他演奏的優(yōu)秀曲目有《巴音》《荷云花》《天上的風》《雁》《穆色烈》《諾力格爾瑪》《兄嫂》《秀英》等。
版權所有:中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技術支持: 內(nèi)蒙古傳星科技有限公司
色拉西,清光緒十三年(1887)出生于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當?shù)赜忻鸟R頭琴手,使色拉西自幼對馬頭琴產(chǎn)生濃厚興趣。9歲時,他開始學習演奏。
14歲時,色拉西開始給牧主放牧,但每天仍帶上馬頭琴。19歲時,他到莫力廟當廟丁,并拜馬頭琴手仁欽為師。不久,他開始流浪藝人的生活,靠演奏馬頭琴糊口。他演奏的大多是蒙古族民歌,還創(chuàng)作《那仁格日勒》等曲目。42歲時,他流浪到察哈爾、錫林郭勒地區(qū),接觸傳統(tǒng)馬頭琴演奏法,進一步提高演奏技巧,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1949年,色拉西被選到內(nèi)蒙古文工團任演員時已經(jīng)62歲。他仍以高昂的熱情刻苦鉆研演奏技巧,提高藝術水平。他演奏的優(yōu)秀曲目有《巴音》《荷云花》《天上的風》《雁》《穆色烈》《諾力格爾瑪》《兄嫂》《秀英》等。